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后果评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后果评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后果评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后果评

附件八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后果评价

8.1 评价内容

本章主要对天然气输送管道、液氨储罐、甲醇储罐、二甲醚储罐、液氨输送管道、甲醇输送管道、二甲醚输送管道、丁烷储罐等进行物料泄漏的模拟,以便对液氨、甲醇、二甲醚、丁烷泄漏事故的后果进行评价。内容包括1)毒物泄漏扩散事故情景模拟

确定评价因子,选取典型的泄漏事故情景。

2)毒物扩散危害评价

选择毒物泄漏扩散模式,划分火灾危险性及毒物危害等级,计算毒物扩散危害距离与面积,并确定出各危害等级的浓度等值线图。

3)评价结果讨论

8.2 物料泄漏扩散事故情景模拟

8.2.1 评价因子的确定

在泸天化集团公司范围内,对天然气输送管道、液氨储罐、甲醇储罐、二甲醚储罐、丁烷储罐、液氨输送管道、甲醇输送管道、二甲醚输送管道输送和储存的有毒和易燃物料量大,均可作为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选取对天然气输送管道、液氨储罐、甲醇储罐、二甲醚储罐、液氨输送管道、甲醇输送管道、二甲醚输送管道、丁烷储罐作为评价因子。

液氨、甲醇、二甲醚、丁烷的主要理化特性见表8-1所示

表8-1 评价因子的主要理化特性

8.2.2 典型泄漏事故情景的选取

1)泄漏物料

液氨、天然气、甲醇、二甲醚、丁烷泄漏

2)泄漏源

选取的泄漏源包括:

⑴天然气配气站至主装置的输送管道

⑵液氨储罐(球)

⑶从合成氨至尿素装置的成品氨输送管道

⑷粗甲醇储罐的进出管道

⑸甲醇库区甲醇储管的进出管道

⑹二甲醚精馏塔的进出管道

⑺二甲醚库区球罐的进出管道

⑻丁烷罐区储罐的进出管道

3)泄漏事故规模

根据泸天化集团公司天然气输送管道、液氨储罐、甲醇储罐、二甲醚储罐、丁烷储罐、液氨输送管道、甲醇输送管道、二甲醚输送管道的实际安全状况,结合国内外化学危险品罐区安全技术状况以及事故案例的调查,选取以下两种典型泄漏事故作为评价对象。

·小型泄漏(泄漏孔径25mm)

·中型泄漏(泄漏孔径75mm)

·大型泄漏(管道完全破裂,泄漏孔径100/150/200mm,根据储罐的进出口管道最大直径确定)

8.3 毒物扩散气象条件

对毒物扩散起作用的气象条件主要包括:风速、大气稳定度、混合层高度、光照和气温等。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象条件,风速选取静风(风速1.0m/s)和年平均风速(风速1.7m/s)以及最大风速(风速13.5m/s)三种情况,风向选取本地区年主导风向之一的东北风向进行模拟计算。本评价主要考虑一旦天然气输送管道、甲醇成品储罐、二甲醚储罐、丁烷储罐、甲醇输送管道、二甲醚输

送管道发生泄漏事故,氨气对小下风向区域的危害程度和可燃气体爆炸下限所涉及的区域。气温选取年平均气温17.1℃,大气稳定度选取中性稳定度。混合层高度和光照条件选取一般条件。

8.4 泄放源模式

8.4.1 气体释放量

以声速气体流量公式为基础,用来计算气体释放量。

AQ=4.751×10-6D2Pa[Mw/(T+273)]1/2

式中:AQ—气体释放量,Kg/s;

Pa—绝压,KPa;

Mw—物质的相对分子量

T—温度,℃

D—泄漏孔的直径,mm

8.4.2 液体释放量

1)确定释放的液体流量

液体释放流量L由下式确定:

L=9.44×10-7D2ρ1(1000P g/ρ1+9.8△h)

式中:L—液体释放流量,Kg/s;

P g—表压,KPa;

ρ1—操作温度下液体的密度,Kg/m3;

△h—释放点以上液位高度,m

D—泄漏孔的直径,mm

公式假设所有的释放在终止前至少持续5min,如果5min释放可能超过总储量,则释放流速用总量除以5min来计算。

⑵确定释放的液体总量

为了确定液池尺寸,必须估算形成液池的毒物总量。如果一次释放大得足以在15min内放空容器(包括在5min内发生很大的释放),则进入液池中的液体量是容器的总储量。对更长时间的持续释放(大于15min),假设液池在15min后达到最终的尺寸。因此,总的液体释放量W T是储罐储量(储罐在15min

内放空),或用下式表示:

W T=900L

⑶计算闪蒸系数

比较液体的操作温度与它的标准沸点,如果温度小于沸点,闪蒸率0。如果温度大于沸点,则需要计算闪蒸系数。

释放时的闪蒸系数F v用下式表示:

F v=C p(T s-T b)/H v

式中:F v—释放液体的闪蒸系数

T b—液体标准沸点,℃;

T s—液体的平均热容,J/(Kg·℃)

H v—液体的蒸发热,J/Kg;

如果不能得到所需资料,那么C p/ H v可取0.0044。

由闪蒸产生的释放量由下式计算:

AQ f=5F v L

式中:AQ f—由闪蒸产生的释放量,Kg/s;

如果F v≥0.2,那么AQ f=L,并且不形成液池。

⑷确定液池尺寸

进入液池总液体总量W p由下式表示:

W p=W t(1-5F V n)

式中:W p—由闪蒸产生的释放量,Kg;

如果泄漏的液体没有充满围堤或流到围堤外,则液池表面积按下式计算:

A p=100W p/ρ1

式中:A p—液池面积,m2

当泄漏的液体进入围堤并充满整个围堤,则液池面积等于围堤面积减去储罐占有的面积。

⑸确定从液池表面蒸发产生的释放量

从液池表面蒸发产生的释放量按下式计算:

AQ p=9.0×10-4 A p 0.95M Ww P v(T+273)

式中:AQ p—液池表面蒸发释放量,Kg/s

M W—相对分子量;

P v—液体在特定液池温度下的蒸气压,KPa;

T—特定液池温度,℃;

如果液体温度等于或高于环境温度,而低于标准沸点,液池温度等于操作温度。如果液体温度等于或大于沸点,液池温度是液体的标准沸点。标准沸点指液体在大气压下的沸点。

⑹确定大气中的释放量

大气中总的释放量由下式表示:

AQ=AQ f+AQ p

式中:AQ—大气中总的释放量,Kg/s

8.5 气体扩散模拟

由于氨球罐区、甲醇灌区、二甲醚罐区均设置有围堤,泄漏的液体物料会在围堤内形成液池,气体物料(天然气外管泄漏、丁烷储罐连接管泄漏)泄

漏点接近地面,因此其扩散模式选用在地面连续释放的扩散模式:

Q 1 y2 z2

C xyz= exp[- (+ )]

πδyδz 2 δ2y δ2z

式中:C xyz—给定某一点(x,y,z)的浓度,mg/m3

Q—连续质量释放量,Kg/s;

δyδz—扩散相关系数;

y—横风向距离;

z—离地面的高度

μ—风速,m/s

8.6 评价特征值的选择

由于天然气、甲醇、二甲醚、丁烷的主要危害特性是泄漏的物料扩散所带来的火灾爆炸危险,因此选用天然气、甲醇、二甲醚、丁烷的爆炸下限进行

模拟计算,而液氨的主要危害特性是泄漏的物料对人体的毒害性,因此选用液氨对人体的毒性影响进行评价。

表8-2 评价特征值

表8-3 氨对人体的毒性影响

8.7 模拟计算结果

8.7.1.1 液氨储罐出料管道完全断裂泄漏事故情景

表8-4 氨球罐出料管道完全断裂泄漏事故情景

8.7.1.2 液氨泄漏扩散浓度分布、危险、危害距离与面积模拟计算结果

表8-5 液氨泄漏扩散时蒸气浓度的分布(离地面高度1.6m)

表8-6 液氨泄漏扩散时评价特征值对应扩散距离(H:1.6m)

表8-7 液氨泄漏扩散时评价特征值对应扩散面积

8.7.2甲醇、二甲醚、天然气、丁烷泄漏事故情景模拟计算结果

表8-8 泄漏扩散后爆炸下限浓度分布结果

8.8 本部分评价小结

由模拟计算结果及泄漏事故爆炸下限浓度分布图可看出:

⑴天然气配气站管道出现大型泄漏事故后,在静风条件下,以泄漏点为圆心,半径为243.5米的下风向范围内天然气的浓度将达到爆炸下限,如果遇到点火源将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⑵生产区到甲醇库区甲醇管道出现大型泄漏后,在静风条件下,以泄漏点为圆心,半径为12.3m的下风向范围内挥发的甲醇蒸气的浓度将达到爆炸下限,如果遇到点火源将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⑶生产区到二甲醚库区的二甲醚管道出现大型泄漏后,在静风条件下,在以泄漏点为圆心,半径为60.5m的下风向范围内二甲醚气体的浓度将达到爆炸下限,如果遇到点火源将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⑷二甲醚库区的二甲醚球罐的进出管道出现大型泄漏后,在静风条件下,在以泄漏点为圆心,半径为446m的下风向范围内二甲醚气体的浓度将达到爆炸下限,如果遇到点火源将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其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了库区的范围,对下风向的居民有一定的影响。

⑸生产区的粗甲醇储罐的进出管道出现大型泄漏后,在静风条件下,在以泄漏点为圆心,半径为28m的下风向范围内挥发的甲醇蒸气的浓度将达到爆炸下限,如果遇到点火源将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由浓度分布图可知,粗甲醇储罐泄漏后的影响范围大部分在本装置范围内,对附近装置无影响。

⑹甲醇库区的甲醇储罐出现泄漏后,由于其本身储存量小,泄漏的量也较少,挥发的甲醇蒸气也基本在围堤内,基本不向下风向扩散,对甲醇罐区外的民用住宅无影响。

⑺丁烷库区的丁烷储罐出现泄漏后,其本身的储存量小(7吨以下),加上其分子量比空气重,扩散速度较慢并容易积聚在下水道或阴沟内,遇火可引起回燃,严重时可引起爆炸。但由于其位置距离主体装置和附近居民较远(100米以外),对主装置和附近居民无影响。

⑻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可看出,就管道、阀门及接头而言,12mm(代表

2.83-16.7mm)及以下孔径的泄漏事故占全部泄漏事故的98%,而25mm(代表16.7-31mm)以上孔径的小泄漏事故占全部泄漏事故的2%。这说明管道、阀门、

法兰及接头等发生的泄漏事故绝大部分是孔径在12mm及其以下的微型泄漏事故,发生中、大型泄漏事故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此,工厂在运行过程中,应着重对管道、阀门、法兰及接头的小型及微型泄漏事故进行防范。虽然中、大型泄漏事故的可能性较小,但由于其事故后果较严重,也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管理。

⑼从液氨的毒物扩散地域图和模拟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①比较静风(1m/s)、平均风速(1.7m/s)和最大风速(13.5m/s)三种情况,都存在浓度值超过最大允许浓度(30mg/m3)的区域,该区域面积在静风状态时为最大,为242800m2,对应下风向距离为842m。

②氨球泄漏时,在静风(1m/s)、平均风速(1.7m/s)和最大风速(13.5m/s)三种情况下都存在一个高浓度的区域,如短时间致死浓度3500mg/m3的区域也以静风状态时最大,其对应下风向距离为113m。

③对扩散模拟计算结果分析可知,在静风条件下,泄漏的氨的危害区域最大,平均风速下次之,而在最大风速条件下,其危害范围最小。

④从工厂的平面布置图可以看出,液氨球罐处于工厂的中心,位于工厂的生产辅助设施、办公区及生活区主导风向(NE风向)的上风向。当液氨球罐发生泄漏事故后,氨气的扩散范围(评价特征值30mg/m3)最大为842m,工厂的大部分辅助生产设施及办公区、以及少部分生活区将处于氨气的笼罩氛围内,将对处于这些区域内的人员带来危害,但由于公司在液氨球罐区设置有计算机自动监控装置,对液氨罐区情况进行严密的监视,同时还修建有泄漏事故处理围堰、设置了事故喷淋水装置、消防水炮等设施,可对液氨泄漏事故进行应急处理,为处于危害区域内的人员疏散赢得时间。

⑥由于氨是一种刺激性较大的毒性气体,吸入少量的高浓度的氨就会引起中毒、窒息,甚至死亡,并且液氨储罐泄漏后其扩散氛围很大,因此工厂在运行中一定要对液氨球罐采取严格、安全的监控措施,防止出现液氨储灌泄漏事故。

蒸汽云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

蒸汽云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 超压: 1)TNT 当量 通常,以TNT 当量法来预测蒸气云爆炸的威力。如某次事故造成的破坏状况与kgTNT 炸药爆炸所造成的破坏相当,则称此次爆炸的威力为kgTNT 当量。 蒸气云爆炸的TNT 当量W TNT 计算式如下: W TNT =×α×W f ×Q f /Q TNT 式中,W TNT —蒸气云的TNT 当量(kg) α—蒸气云的TNT 当量系数,正己烷取α=; W f —蒸气云爆炸中烧掉的总质量(kg) Q f —物质的燃烧热值(kJ/kg), 正己烷的燃烧热值按×106J/kg ,参与爆炸的正己烷按最大使用量792kg 计算,则爆炸能量为×109J 将爆炸能量换算成TNT 当量q ,一般取平均爆破能量为×106J/kg ,因此 W TNT = ×α×W f ×Q f /q TNT + =××792××106/×106 =609kg 2)危害半径 为了估计爆炸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一种简单但较为合理的预测程序是将危险源周围划分为死亡区、重伤区、轻伤区和安全区。 死亡区内的人员如缺少防护,则被认为将无例外的蒙受重伤或死亡,其内径为0,外径为R ,表示外周围处人员因冲击波作用导致肺出血而死亡的概率为,它与爆炸量之间的关系为: = m 重伤区的人员如缺少防护,则绝大多数将遭受严重伤害,极少数人可能死亡或受伤。其内径就是死亡半径R 1,外径记为R 2,代表该处 0.37 0.37 1420.4313.613.610001000TNT W R ?? ??== ? ??? ??

人员因冲击波作用耳膜破损的概率为,它要求的冲击波峰值超压为44000Pa 。冲击波超压P ?按下式计算: P ?=++式中: P ?——冲击波超压,Pa ; Z ——中间因子,等于; E ——蒸气云爆炸能量值,J ; P0——大气压,Pa ,取101325 得R 2= 轻伤区的人员如缺少防护,则绝大多数将遭受轻微伤害,少数人将受重伤或者平安无事。轻伤区的内径为重伤区的外径R 2,外径R 3,表示外边界处耳膜因冲击波作用破裂的概率为,它要求的冲击波峰值 超压为17000Pa 。冲击波超压P ?按下式计算: P ?=++P ?——冲击波超压,Pa ; Z ——中间因子,等于; E ——蒸气云爆炸能量值,J ; P0——大气压,Pa ,取101325 得R 3= m 安全区内人员即使无防护,绝大多数也不会受伤,安全区内径为轻伤区的外径R 3,外径无穷大。 财产损失半径,指在冲击波的作用下建筑物发生三级破坏的半径,单位为m 。按照英国建筑物破坏等级的划分标准规定,建筑物的三级破坏是指房屋不能居住、屋基部分或全部破坏、外墙1 ~ 2面部分破损,承重墙破损严重。财产损失半径可由下式确定。 式中: K ——取值为5. 6 6 /121/3TNT 431751??? ???? ?? ?????+= TNT W KW R 0440********.434 101325P P ?===2 1 3 0R Z E P =?? ? ?? 01700017000 0.168101325P P ?===313 0R Z E P =?? ???

液体火灾(池火)事故后果评价

液体火灾事故后果(池火)分析 (孙自涛整理) 一、池火半径r 的计算 池火半径(多用于罐区)r=(S/π)1/2 (单位m ) 池火半径(多用在船舱或其他不规则形态)r=(3s/π) 1/2/2 式中:S 为防火堤内面积或其他不规则形面积。 π取3.14(以下略) 二、池火燃烧速度(Mf )计算 1、可燃液体沸点高于周围环境温度时。单位面积燃烧速度Mf 值计算公式为:(有些物质可查表) H T Tb Cp Hc dt dm Mf +-= = )0(001.0 式中: MF 为单位面积燃烧速度,(Kg/m 2s ) H C 为液体燃烧热;(J/Kg )(也可查表) Cp 为定亚比热;(J/Kg.K) (可查表) T b 为物质沸点;(K )(可查表) T 0为环境温度;(K )(可查表) H 为物质气化热;(J/Kg )(可查表) 2、可燃液体沸点低于周围环境温度时。单位面积燃烧速度Mf 值计算公式为:

H Hc dt dm Mf 001.0= = 式中:各符号表示内容同上。 三、计算燃烧时间(即池火持续时间) SMf W t = 式中: t 为池火持续时间 , (s ) W 为液池液体的总质量,(Kg ) S 为液体的面积,m 2 Mf 为液体单位面积燃烧速度,(Kg/m 2s ) 四、计算燃烧火焰高度 1、计算公式 根据托马斯池火火焰高度经验公式,计算池火的火焰高度h : h = 84r{Mf/[ρo (2gr )0.5] }0.6 式中: h 为池火火焰高度m; r 为液池半径或等效半径,(单位m ) p 0为周围空气密度。(取1.29 Kg/m 3) g 为重力加速度,(9.8m/S 2) Mf 即dm/dt 为液体单位面积燃烧速度,(Kg/m 2s ) 或使用池火焰高度的经验公式转换如下: 61.00)]/([42gD m D L h f ρ?== 式中:L 为火焰高度(m ), D 为液池直径(m ), m f 为燃烧速率(kg/m 2s ), ρ0为空气密度(kg/m 3),g 为引力常数。

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一、目的: 为保证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控制事态扩大,防止事故蔓延,有效组织实施抢险救援,保证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得到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尽快恢复经营,特制定此方案。 二、危险化学品泄漏报警分级 1、一级报警:可燃气体报警仪发出报警信号,危险化学品出现大量泄漏,消防沙、围堰、收集池已经完全不能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泄漏。 2、二级报警:可燃气体报警仪发出报警信号,危险化学品出现泄漏状况,消防沙、围堰、收集池能够控制泄漏的危险化学品。 3、三级报警:可燃气体报警仪发出报警信号,由于危险化学品储存间未定期启动排风扇,导致室内可燃气体浓度上升,可燃气体报警仪发出报警信号。 三、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事故报告对象 1、当发生一级报警时,现场人员立即上报环境与安全管理部,并通知科室和部门负责 人。 2、当发生二级报警时,现场人员立即上报环境与安全管理部,并通知科室和部门负责 人。 3、当发生三级报警时,现场人员立即上报科室和部门负责人。 四、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事故报告内容 危险化学品泄漏的位置、危险化学品泄漏的量、现场有无人员伤亡、危险化学品泄漏原因、是否有人员被困、联系人名字和电话 五、现场处置方案 1、当可燃气体报警仪发出报警信号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及时疏散作业人员至所在位 置的上风处; 2、当发生一、二级报警时,现场负责人员立即上报环境与安全管理部,并通知科室和 部门负责人;当发生三级报警时,现场人员立即上报科室和部门负责人。 3、现场应急处置人员佩戴好防毒面罩及防护服后,采用消防沙、干土、煤灰等掩埋泄 漏的危险化学品。 4、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六、日常要求 1、危险化学品库房、兑油房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定期启动危险化学品储存室的排风设施,防止危险化学品挥发性气体浓度超标。 3、对新进危险化学品桶、罐等进行检测,确认无泄漏缺陷后方可入库。 4、员工一定要严格按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搬运危险化学品。 5、定期维护可燃气体报警系统,每天检查现场应急救援器材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七、注意事项 1、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2、设置现场警戒线,严禁非相关人员进入现场。 3、切断火源,严禁火种,使用不产生火花工具处理,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4、救护人员应处于泄露源的上风侧,不要直接接触泄露物。 5、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在进行机组检修、设备改造、消缺维护等工作时,由于安全生产管理出现漏洞,安全技术措施不完备,危险点分析和控制措施执行不到位,员工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不够,违章作业,劳动保护设施不完善,设备存在装置性违章等原因,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一般有以下类型: (1)被火焰、化学品等干热烧伤; 被沸水、沸汤、蒸汽烫伤; (2)因缺氧导致窒息; (3)高空作业时坠落; (4)运输机械翻车、撞击等交通事故; (5)落水淹溺; (6)建筑物坍塌砸伤或掩埋窒息; (7)高空落物、机械起吊重物砸伤。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救治原则是及时报告、现场抢救、专业救治、严防感染。 3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3.1应急组织机构的组成

3.1.1最初应急救援小组 组长:当值值长2500 副组长:当班班长 成员:当班值班人员 3.1.2职责: 3.1.2.1在发生人身伤害事件后,值长或班长根据伤害程度、原因及时切断事故源,了解受伤程度后汇报运行处领导,同时采取现场急救措施,由运行处领导安排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批准现场救援方案,组织现场抢救。 3.1.2.2立即按本预案规定程序,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事故处理,根据现场人员受伤程度确定预案级别。 3.1.2.3负责向公司报告事故及处理的进展情况。 3.1.2.4应急状态消除,宣告应急行动结束。 3.2 指挥机构及职责 见《山西鲁能河曲发电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4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和预警 4.1预防

4.1.1 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消防规程》、《运行 规程》、《检修规程》 ; 认真执行“两措”计划, 落实资金、责任部门和完成日期。 4.2 预警 4.2.1 应急预案的启动 (1) 事故发生后由当值值长立即向运行处长汇报,由运行处长根 据情 况, 发布命令启动执行本应急预案。 运行处长向主管的二级单位 运行应急组首先下达应急预案启动令, 运行应急组应立即在运行范围 内,紧急启动本预案,各就各位,组织事故的应急处理。 (2) 运行处长汇报公司领导,通知并组织所辖部门紧急启动本预 案,各 单位人员接到命令后,迅速安排本部门人员各就各位。 (3) 车辆值班调度接到报警电话后,综合处应立即安排驾驶员紧 急出 车,驾驶员接到调度命令后,必须立即将救护车开至事发现场。 4.2.2 应对 4.2.2.1 烧伤及烫伤的应对 4.1.2 认真执行工作票制度及危险点分析和预控措施 4.1.3 认真落实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 4.1.4 作业人员应穿合适的工作服和使用合格的劳保防护用品 4.1.5 认真开展安全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1.6

氯气泄漏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汇总

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因防爆装置不作用而造成焊缝爆裂或大裂纹泄漏的重大事故概率仅约为6.9×10-7~6.9×10-8/年左右,一般发生的泄漏事故多为进出料管道连接处的泄漏。据我国不完全统计,设备容器一般破裂泄漏的事故概率在1×10-5/年。此外,据储罐事故分析报道,储存系统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概率小于1×10-6,随着近年来防灾技术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趋势。 第七章氯气泄漏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7.1危险区域的确定 概述: 泄漏类型分为连续泄漏(小量泄漏)和瞬间泄漏(大量泄漏),前者是指容器或管道破裂、阀门损坏、单个包装的单处泄漏,特点是连续释放但流速不变,使连续少量泄漏形成有毒气体呈扇形向下风扩散;后者是指化学容器爆炸解体瞬间、大包装容器的泄漏、许多小包装的多处泄漏,使大量泄漏物形成一定高度的毒气云团呈扇形向下风扩散。 氯泄漏后虽不燃烧,但是会造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会在较大范围內对环境造成破坏,致人中毒,甚至死亡。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氯气泄漏扩散模型,危害区域会有所不同。氯设备泄漏、爆炸事故概率低,一旦发生可造成严重的后果。 以下液氯钢瓶中的液氯泄漏作为事故模型进行危险区域分析。 毒害区域的计算方法: (1)设液氯重量为W(kg),破裂前液氯温度为t(℃),液氯比热为C(kj/kg .℃),当钢瓶破裂时瓶内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氯迅速降至标准沸点t0(℃),此时全部液氯放出的热量为:

Q=WC(t-t0) 设这些热量全部用于液氯蒸发,如汽化热为q(kj/kg),则其蒸发量W为: W=Q/q=WC(t-t0)/q 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r,则在沸点下蒸发的液氯体积V g(m3)为: V g =22.4W/M r273+t0/273 V g =22.4WC(t-t0)/ M r q273+t0 /273 氯的有关理化数据和有毒气体的危险浓度如下: 相对分子质量:71 沸点: -34℃ 液体平均此热:0.98kj/kg.℃ 汽化热: 2.89×102kj/kg 吸入5-10mim致死浓度:0.09% 吸入0.5-1h致死浓度: 0.0035-0.005% 吸入0.5-1h致重病浓度:0.0014-0.0021% 已知氯的危险浓度,则可求出其危险浓度下的有毒空气体积: 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9%时,人吸入5~10min即致死。则V g(m3)的液氯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为: V1 = V g×100/0.09 = 1111V g(m3) 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0425(0.0035~0.005)%时,人吸入0.5~1h,则V g(m3)的液氯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为: V2=V g×100/0.00425=23529V g(m3) 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0175(0.0014~0.0021)%时,人吸入0.5~1 h,则

爆炸后果分析资料

重大事故后果分析方法:爆炸 爆炸是物质的一种非常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也是大量能量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功的现象。它通常借助于气体的膨胀来实现。 从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来看,爆炸就是物质剧烈运动的一种表现。物质运动急剧增速,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 一般说来,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 (1)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 (2)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 (3)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 (4)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受破坏。 一般将爆炸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质的能量以一定的形式(定容、绝热)转变为强压缩能;第二阶段强压缩能急剧绝热膨胀对外做功,引起作用介质变形、移动和破坏。

按爆炸性质可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物理爆炸就是物质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体积)迅速发生变化,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物理爆炸的特点是:在爆炸现象发生过程中,造成爆炸发生的介质的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仅是介质的状态参数。例如锅炉、压力容器和各种气体或液化气体钢瓶的超压爆炸。化学爆炸就是物质由一种化学结构迅速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结构,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例如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化学爆炸的特点是:爆炸发生过程中介质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形成爆炸的能源来自物质迅速发生化学变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化学爆炸有3个要素:反应的放热性、反应的快速性和生成气体产物。 从工厂爆炸事故来看,有以下几种化学爆炸类型: (1)蒸气云团的可燃混合气体遇火源突然燃烧,是在无限空间中的气体爆炸; (2)受限空间内可燃混合气体的爆炸; (3)化学反应失控或工艺异常造成压力容器爆炸; (4)不稳定的固体或液体爆炸。 总之,发生化学爆炸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化学能,爆炸影响范围较大,而物理爆炸仅释放出机械能,其影

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举例

压力容器物理爆炸 本节按照安全评价事故最大化原则,对该项目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进行模拟计算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作出如下模拟评价。 介质为压缩空气的实验压力容器基本数据: 体积:V=250L=0.25m 3,绝对压力:P=8.1 Mpa 1. 计算发生爆炸时释放的爆破能量:E g =C g ·V ; 32857 .010]1013.01[5.2?? ?? ? ??-=p pV C g 式中:E g —气体的爆破能,kJ ; C g ——压缩气体爆破能量系数,kJ/m 3; V ——容器的容积,m 3; p-容器内气体的绝对压力,MPa ; 根据公式:代入数据得:C g =14458.73 kJ/m 3, E g =3614.68 kJ 2.将爆破能量E g 换成TNT 当量q ,代入数据: q=E g /q TNT =E g /4500则:q=0.80 3.爆炸的模拟比a ,即: a=(q/q 0)1/3=(q/1000)1/3=0.1q 1/3则: a=0.0928 4.在1000kgTNT 爆炸试验中相当的距离R 0,则 R 0 = R/a 或R = R 0·a 式中,R —目标与爆炸中心的距离,m ;

R0—目标与基准爆炸中心的相当距离,m。 △p(R)=△p0(R/α) 或△p(R0·a)=△p0(R0) 附表1 1000kgTNT爆炸时的冲击波超压 5.根据附表1给出的相关数据,在距离爆炸中心不同半径处的超压,见附表2。 附表2距离爆炸中心不同半径处的超压 6.离爆炸中心不同半径处冲击波超压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附表3 冲击波超压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由附表2和见附表3可知,离爆炸中心不同半径处冲击波超压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见附表4。 附表3-4 不同半径处冲击波超压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7. 不同半径处冲击波超压对人体的伤害作用 附表5 冲击波超压对人体的伤害作用

CNG储气瓶泄漏事故后果模拟分析评价

CNG储气瓶泄漏事故后果模拟分析评价 摘要:CNG储气瓶由于高压和介质可燃爆两大事故因素,无论发生何种事故,都可能引发泄漏,火灾,化学爆炸和物理爆炸。本文即对CNG储气瓶泄漏后导致爆炸事故进行事故后果模拟分析,计算其爆炸冲击波的伤害范围。 关键词:CNG储气瓶泄漏事故后果 一、引言 随着天然气在汽车能源中所占比重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加气站被建立,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NaturalGas,简称CNG)加气站是常见的一类,在各种CNG 加气站里,通过压缩机加压压缩,强行将天然气储存在特制容器内,专供汽车加气的备用装置或系统,称为储气装置或储气技术[1]。CNG储气瓶是加气站常用的储气装置,该装置一般具有25~30MPa的高压,其储存的压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属一级可燃气体,甲类火灾危险性,爆炸极限为5%~15%,最小点火能量仅为0.28mJ,燃烧速度快,燃烧热值高,对空气的比重为0.55,扩散系数为0.196,极易燃烧,爆炸,并且扩散能力强,火势蔓延迅速,一旦发生事故,难以控制[2]。 CNG储气瓶由于高压和介质可燃爆两大事故因素,无论发生何种事故,都可能引发泄漏,火灾,化学爆炸和物理爆炸,如果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还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事故扩大蔓延及至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危害,因此,对其危害后果做出合理评价具有重大意义[1]。 二、泄漏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假设某一加气子站内有3支4m3大容积储气瓶,其中一支储气瓶的瓶口处发生天然气泄漏,模拟分析如下: 1.泄漏量计算 1.1 泄漏类型判断 P-储气瓶组内介质压力,取25MPa P0 -环境压力,取0.1 MPa,则P0 / P = 0.004 k-介质的绝热指数,取1.316 ,则介质流动属音速流动。 1.2泄漏孔面积和喷射孔等价直径

事故后果模拟计算

事故后果模拟 中毒 有毒物质泄漏后生成有毒蒸气云,它在空气中飘移、扩散,直接影响现场人员,并可能波及居民区。大量剧毒物质泄漏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毒物对人员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毒物的性质、毒物的浓度和人员与毒物接触时间等因素。有毒物质泄漏初期,其毒气形成气团密集在泄漏源周围,随后由于环境温度、地形、风力和湍流等影响气团飘移、扩散,扩散范围变大,浓度减小。在后果分析中,往往不考虑毒物泄漏的初期情况,即工厂范围内的现场情况,主要计算毒气气团在空气中飘移、扩散的范围、浓度、接触毒物的人数等。 有毒液化气体容器破裂时的毒害区估算 液化介质在容器破裂时会发生蒸气爆炸。当液化介质为有毒物质,如液氯、液氨、二氧化硫、硫化氢、氢氰酸等,爆炸后若不燃烧,会造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 设有毒液化气体质量为W(单位:kg),容器破裂前器内介质温度为t(单位:℃),液体介质比热为C[单位:kJ/(kg·℃)。当容器破裂时,器内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化气温度迅速降至标准沸点t0(单位:℃),此时全部液体所放出的热量为:Q=W·C(t—t0) 设这些热量全部用于器内液体的蒸发,如它的气化热为g(单位:kJ/kg),则其蒸发量:

q t t C W q Q W )(0-?==' 如介质的分子量为M ,则在沸点下蒸发蒸气的体积Vg(单位:m 3)为: 273273)(4.222732734.22000t M t t C W t M W V q g +?-?=+?= 为便于计算,现将压力容器最常用的液氨、液氯、氢氰酸等的有关物理化学性能列于表2-3中。关于一些有毒气体的危险浓度见表2-4。 若已知某种有毒物质的危险浓度,则可求出其危险浓度下的有毒空气体积。如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5%时,人吸入5~10min 即致死,则Vg 的二氧化硫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为: V=Vg ×100/0.05=2000 Vg 。 假设这些有毒空气以半球形向地面扩散,则可求出该有毒气体扩散半径为: R=33 421/π?c Vg =30944.2/c Vg 式中 R ——有毒气体的半径,m ; Vg ——有毒介质的蒸气体积,m 3; C ——有毒介质在空气中的危险浓度值,%。 表2-3 一些有毒物质的有关物化性能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 事故特征 1.1 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1.1.1 危险化学品危险性分析

氯气属于第2.3类有毒气体,属高度危害物质,对眼、呼吸道粘膜与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表现为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因此,氯气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很容易造成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氯气钢瓶储存在液氯存放区的棚内,钢瓶内氯气为液态,压力为0.8MPa。液氯钢瓶在充装过程中如果充装过量,就有可能发生钢瓶破裂,液氯迅速气化出现爆炸中毒事故;在装卸、搬运过程中,若出现严重碰撞、摔砸等现象,会使钢瓶附件和瓶阀损坏,造成液氯泄漏事故;同时夏天钢瓶烈日曝晒造成瓶内气体急剧膨胀,瓶内压力过高,超过钢瓶极限压力也可容易造成钢瓶破裂,发生泄漏事故。如果钢瓶未按期检测,也会发生爆炸泄漏事故。冬天钢瓶各种附件也易冻裂,发生泄漏

事故,液氯一旦泄漏,由于减压,液氯迅速气化,容易造成大面积中毒事故。在气化、使用过程中如果管道阀门、缓冲罐破裂、损坏,可造成液氯泄漏事故;还有地震、战争因素,可能造成泄漏事故。 1.1.2生产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1. 2.1 2甲4氯系列产品生产过程的主要危险、有害性因素分析 2甲4氯原药的生产过程分为酸钠配制、缩合、氯化、结晶、离心、烘干等工序。 酸钠配制过程中使用了氯乙酸和液碱。氯乙酸属于剧毒化学品,吸入高浓度本品蒸气或皮肤接触其溶液后,可迅速大量吸收会发生急性中毒现象。氯乙酸遇明火、高热可燃,有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严格控制反应温度,若温度过高,氯乙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生产中接触氯乙酸溶液会出现水疱并伴有剧痛。氯乙酸溶液对大多数金属有强腐蚀性。液碱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若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 缩合反应使用了邻甲酚和液碱。邻甲酚遇明火、高热可燃,且具有腐蚀性,对皮肤、粘膜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多脏器官损害,加料时或发生泄漏,在有火源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火灾事故。液碱的危害性同上。缩合过程使用氯乙酸钠溶液采用滴加方式加料,滴加速度过快,会造成反应温度迅速升高,造成冲料。缩合过程采用蒸汽加热,蒸汽在使用过程中,人体不慎接触裸露的管道会发生烫伤现象,蒸汽及高温物料发生泄漏,很容易烫伤现场人员。 氯化反应使用氯气,氯气是从高压液氯钢瓶经过气体通过管道进入反应釜中,氯气经过的管道和阀门以及液氯钢瓶存在着泄漏的可能。由于氯

蒸汽云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

蒸汽云爆炸事故后果模 拟分析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蒸汽云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 超压: 1)TNT当量 通常,以TNT当量法来预测蒸气云爆炸的威力。如某次事故造成的破坏状况与kgTNT炸药爆炸所造成的破坏相当,则称此次爆炸的威力为kgTNT当量。 蒸气云爆炸的TNT当量W TNT计算式如下: W TNT=×α×W f×Q f/Q TNT 式中,W TNT—蒸气云的TNT当量(kg) α—蒸气云的TNT当量系数,正己烷取α=; W f—蒸气云爆炸中烧掉的总质量(kg) Q f—物质的燃烧热值(kJ/kg), 正己烷的燃烧热值按×106J/kg,参与爆炸的正己烷按最大使用量 792kg计算,则爆炸能量为×109J 将爆炸能量换算成TNT当量q,一般取平均爆破能量为×106J/kg,因此 W TNT= ×α×W f×Q f /q TNT+ =××792××106/×106 =609kg 2)危害半径 为了估计爆炸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一种简单但较为合理的预测程序是将危险源周围划分为死亡区、重伤区、轻伤区和安全区。 死亡区内的人员如缺少防护,则被认为将无例外的蒙受重伤或死亡,其内径为0,外径为R ,表示外周围处人员因冲击波作用导致肺出血而死亡的概率为,它与爆炸量之间的关系为: = m 重伤区的人员如缺少防护,则绝大多数将遭受严重伤害,极少数人可能死亡或受伤。其内径就是死亡半径R1,外径记为R2,代表该处人员

因冲击波作用耳膜破损的概率为,它要求的冲击波峰值超压为44000Pa。 ?按下式计算: 冲击波超压P ?=++式中: P ?——冲击波超压,Pa; P Z——中间因子,等于; E——蒸气云爆炸能量值,J; P0——大气压,Pa,取101325 得R2= 轻伤区的人员如缺少防护,则绝大多数将遭受轻微伤害,少数人将受重伤或者平安无事。轻伤区的内径为重伤区的外径R2,外径R3,表示外边界处耳膜因冲击波作用破裂的概率为,它要求的冲击波峰值超压为17000Pa。冲击波超压P?按下式计算: ?=++P?——冲击波超压,Pa; P Z——中间因子,等于; E——蒸气云爆炸能量值,J; P0——大气压,Pa,取101325 得R3= m 安全区内人员即使无防护,绝大多数也不会受伤,安全区内径为轻伤区的外径R3,外径无穷大。 财产损失半径,指在冲击波的作用下建筑物发生三级破坏的半径,单位为m。按照英国建筑物破坏等级的划分标准规定,建筑物的三级破坏是指房屋不能居住、屋基部分或全部破坏、外墙1 ~ 2面部分破损,承重墙破损严重。财产损失半径可由下式确定。 式中: K——取值为5. 6 正常泄露: 从原料危险性及最大储存使用量两方面综合考虑,选取甲醇的存储为研究对象进行蒸汽云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生产管理知识)生产装置重大泄漏事故原因分析及灾害后果模拟计算

生产装置重大泄漏事故原因分析及灾害后果模拟计算 1、泄漏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根据建国以来化工系统所发生的59起重大及典型泄漏事故的实际情况,从五方面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类,见表1。 表1 重大及典型泄漏事故原因分类 (1)工艺技术 工艺路线设计不合理,操作中关键参数控制要求不严格。 (2)设备、材料本身原因 设备本身缺陷,材料及安装质量未达到标准要求;生产、制造过程中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材料选择不符合标准。 (3)人为因素 违章操作、误操作、缺少必要的安全生产和岗位技能知识;工作责任心不强。 (4)外来因素 外来物体的打击、碰撞。 (5)其他因素 不属于以上四种原因之一。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泄漏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设备等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职工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和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等主要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些原因,企业应加强产品质量的检查和验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及岗位操作技能教育,真正做到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2、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本节通过列举案例,分析类似事故,找出可能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 【案例一】1000m3气柜爆炸 发生日期:1979年7月9日 发生单元:河北省大城化肥厂 经济损失:14万元 (1)事故经过: 7月9日中午12时许,全厂断电,造气停车。当时造气工段1号炉正作吹风,2号炉作下吹,气柜存半水煤气400m3。停车前作最后一次半水煤气分析成分合格。此时发现1号煤气炉有倒气现象,为防止发生炉口爆炸,于下午2时左右,将气柜出口水封放空阀打开,将气柜内半水煤气放掉,下午4时气柜钟罩已落底。这时操作工又将1号洗气塔放空阀打开,作进一步系统卸压,各工段均处于停车状态,各工段只留下1~2名工人值班,到下午6时55分气柜突然发生爆炸。气柜周边撕裂,顶盖升至高空约40m,落至距气柜中心14m远处,将围墙砸塌10m多长。气柜爆炸的同时,造气工段2号洗气塔顶盖亦被炸坏,打出33m。没有造成人身伤亡。 (2)原因分析:①可燃性气体存在:虽然气柜已放空,气柜钟罩已落底,但钟罩球形顶部尚残存60多M3水煤气,洗气塔及煤气管道中也残存40多M3的 可燃性气体;②空气的混半水煤气,在这100M3半水煤气中含有大量的CO与H 2 入:由于气柜出口水封放空阀与洗气塔放空阀均已打开,使系统与空气连通,当系统内有压力时,半水煤气自系统排向大气,但自9日中午起就连续下大雨,气温下降很快,容器管道内残存的半水煤气温度也明显下降,致使气柜形成负压,由放空阀将空气吸入气柜,酿成爆炸条件。③火源引入:因1号洗气塔排污闸阀密封不严,较长时间的停车使水泄漏较多,水封失去作用,使造气炉与洗气塔、管道、气柜成为连通体,炉体火源引入气柜,引起爆炸。 (3)教训:①停车时必须由造气工段长负责检查设备(包括各种阀门)、工艺情况;②放空阀卸压后要及时关闭,避免空气混入;③防止停车后气柜煤气倒回、炉口爆炸,可使气柜进口水封加水和洗气塔、洗气箱水保持溢流。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及处置措施

编号:SM-ZD-41138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及处 置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及处置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应注意安全防护 1、进入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2、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区应严禁火种、切断电源、禁止车辆进入、立即在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 3、如果泄漏物是有毒的,应使用专用防护服、隔绝式空气面具。为了在现场上能正确使用和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训练。立即在事故中心区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 4、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 (二)泄漏源控制 1、关闭阀门、停止作业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

大型油罐火灾爆炸危害性研究参考文本

大型油罐火灾爆炸危害性研究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大型油罐火灾爆炸危害性研究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引言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原油战略储备 库项目的实施,油罐的大型化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1]。 1962年,美国首先建成了10×104m3浮顶罐;1967年, 在委内瑞拉建成了15×104m3浮顶罐;1971年日本建成 了16×104m3浮顶罐;沙特阿拉伯则成功地建造了20× 104m3浮顶罐。目前世界上单罐容量已高达24万m3。 我国于1985年从日本引进10万m3浮顶罐的设计和施工 技术,其后十余年间建造10万m3大型储罐达20多台 [2]。现在10万m3的储罐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如此巨大的 油罐一旦发生火灾爆炸,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油罐的火灾爆炸事故危害极大,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生

命安全,还给国家和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例如:黄岛油库“八·一二”重大火灾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600吨原油流入海里,使附近海域和沿岸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1994年11月,埃及艾斯龙特市石油基地储油罐发生火灾爆炸,死亡500人[3]。据统计,在油库事故中,火灾爆炸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2.4%以上。而在油库着火爆炸事故中,油罐着火爆炸事故数占总爆炸事故数的25.6%[4]。对于管理有素的现代石化企业来讲,尽管油罐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几率很低,甚至可以说是百年不遇的。然而,此类事故一旦发生,处理起来较为麻烦。稍有不慎,便会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做好事故预防,非常重要[5]。 1火灾爆炸危害性评价方法及其发展 火灾爆炸危害性的评价方法有近百种,下面只介绍几

事故后果分析安评教材

4 事故后果分析 对一种可能发生的事故只有知道其后果时,对其危险性分析才算是完整的。后果分析是危险源危险性分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定量地描述一个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对工厂、对厂内职工、对厂外居民甚至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后果分析为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提供关于重大事故后果的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和设计者提供采取何种防护措施的信息。由于事故的发生是一个概率事件,完全杜绝生产过程中的事故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事故后果的控制就成为安全工作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泄漏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中毒事故是可能造成重大恶果的生产事故,也是我们进行后果分析的重点。 4.1 泄漏事故后果分析 火灾和因有毒气体引起的中毒事故都与物质的泄漏有着直接的联系。确定重大事故,尤其是泄漏和火灾事故时的危险区域是在确定有毒物质泄漏后的扩散范围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首先从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分析开始。 4.1.1 泄漏的主要设备 根据泄漏情况,可以把化工生产中容易发生泄漏的设备归纳为10类,即管道、挠性连接器、过滤器、阀门、压力容器或反应罐、泵、压缩机、储罐、加压或冷冻气体容器和火炬燃烧器或放散管。 (1)管道 包括直管、弯管、法兰管、接头几部分,其典型泄漏情况和裂口尺寸为: ?管道泄漏,裂口尺寸取管径的20-100%; ?法兰泄漏,裂口尺寸取管径的20%; ?接头泄漏,裂口尺寸取管径的20-100%; (2)挠性连接器 包括软管、波纹管、铰接臂等生产挠性变形的连接部件,其典型泄漏情况和裂口尺寸为:?连接器本体破裂泄漏,裂口尺寸取管径的20-100%; ?接头泄漏,裂口尺寸取管径的20%; ?连接装置损坏而泄漏,裂口尺寸取管径的100%; (3)过滤器 由过滤器本体、管道、滤网等组成,其典型泄漏情况和裂口尺寸为: ?过滤器本体泄漏,裂口尺寸取管径的20-100%; ?管道泄漏,与过滤器连接的管道发生的泄漏,裂口尺寸取管径20%; (4)阀 包括化工生产中应用的各种阀门,其典型泄漏情况和裂口尺寸为: ?阀壳体泄漏裂口尺寸取与阀连接管道管径的20-100%; ?阀盖泄漏,裂口尺寸取管径的20%; ?阀杆损坏而泄漏,裂口尺寸取管径的20%; (5)压力容器 包括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分离、气体洗涤器、反应釜、热交换器、各种罐和容器等,其常见泄漏情况和裂口尺寸为:

核事故后果评价系统的进展与比较

第23卷第1期(总第133期)辐射防护通讯2003年2月 ?进展与评述? 核事故后果评价系统的进展与比较 Com parison and Advance of Consequences A ssessment System for N uclear A ccident 胡二邦 姚仁太 宣义仁 辛存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太原,030006) Hu Er bang Yao Rentai Xuan Yiren Xin Cuntian (China Institute for Radiation Pr otectio n,Taiyuan,030006) 摘 要 对国内外若干主要的核事故后果评价系统,如美国的AR AC、日本的SPEEDI、欧共体的R ODO S、中国的CRO DOS等的性能进行了概述与比较。对核事故后果评价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大气扩散模型、动态食物链模型、防护措施、干预水平及计算防护措施有效性中所需的屏蔽因子、居址因子等的国内外概况与进展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核事故 后果评价 大气扩散 动态食物链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 L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56(2003)01-0006-08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several m ain co nsequences assessment systems fo r nuclear accident such as ARAC(U SA)、SPEEDI(Japan)、RODOS(CE)and CRODOS(China)a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T he review of sever al m ain com ponents of Accident Co nsequences Assessm ent(ACA) sy stem such as atmospher ic dispersion model、dynam ic food-chain model、protective m easur e and shielding factor and o ccupancy facto r used in calculating effectiv ness o f pr otectiv e measure is de-scribed. Key words: Nuclear accident C onsequence assessment Atmospheric dispersion Dynamic food-chain Protective measure 1 核事故后果评价系统的进展与比较 1.1核事故后果评价系统进展概况 (1)美国ARAC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的实时剂量评价系统以美国的LLNL[1](劳伦斯?利弗莫尔国立实验所)的ARAC(Atmospheric Release Adv isory Ca-pability)为最先进。LLNL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立和检验了ARAC的原型操作系统。至今, ARAC系统已为160多个实际的或潜在的事件以及重大的演习作了响应,其中包括1979年3月的三里岛事故以及1986年4月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它有能力为100个厂址提供应急响应服务,能够同时执行3个应急设施评价任务,能在接到用户通知后的15min之内给出初步的估算结果,45min之内给出完整的计算结果。现在ARAC已发展到第三代ARA C-3。在新模型中的诊断风场和扩散模型中应用了随地形变化的坐标系,即用连续地形替代了过去的台阶式地形;新模型中采用了新的拉格朗日粒子传输和扩散模型LODI,替代了以往的高斯和梯度扩散混合模型ADPIC,新模型中的天气预报模式产生48h的预报风场,分辨率达15km,每24h更新1次。 (2)日本SPEEDI[2] 1982年3月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完成了关于SPEEDI(Sy stem fo r Predictio n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Dose Inform ation)基本结构的设计和报告的第一版。SPEEDI包括中心计算机设备和自动数据采集网络系统。后者采集全日本14个核 1收稿日期:2002-09-09 作者简介:胡二邦(1940-),男,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辐射防护专业,研究员。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离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离 在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必须及时做好周围人员及居民的紧急疏散工作。如何根据不同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结合气象条件,迅速确定疏散距离是化救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鉴于我国目前尚无这方面的详细资料,特推荐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联合编制的ERG2000中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运用①最新的释放速率和扩散模型;②美国运输部有害物质事故报告系统(HMIS)数据库的统计数据; ③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120多个地方5年的每小时气象学观察资料以及④各种化学物质毒理学接触数据等四各方面综合分析而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疏散距离分为二种:紧急隔离带是以紧急隔离距离为半径的圆,非事故处理人员不得入内;下风向疏散距离是指必须采取保护措施的范围,即该范围内的居民处于有害接触的危险之中,可以采取撤离、密闭住所窗户等有效措施,并保持通讯畅通以听从指挥。由于夜间气象条件对毒气云的混和作用要比白天来得小,毒气云不易散开,因而下风向疏散距离相对比白天的远。夜间和白天的区分以太阳升起和降落为准。 使用该表内的数据还应结合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泄漏量、泄漏压力、泄漏形成的释放池面积、周围建筑或树木情况以及当时风速等进行修正:如泄漏物质发生火灾时,中毒危害与火灾/爆炸危害相比就处于次要地位;如有数辆槽罐车、储罐、或大钢瓶泄漏,应增加大量泄漏的疏散距离;如泄漏形成的毒气云从山谷或高楼之间穿过,因大气的混和作用减小,表中的疏散距离应增加。白天气温逆转或在有雪覆盖的地区,或者在日落时发生泄漏,如伴有稳定的风,也需要增加疏散距离。因为在这类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大气混和与扩散比较缓慢(即毒气云不易被空气稀释),会顺下风向飘的较远。另外,对液态化学品泄漏,如果物料温度或室外气温超过30℃,疏散距离也应增加。 最后请注意表中以下标记的含义: * 少量泄漏:小包装(<200 L)泄漏或大包装少量泄漏 ** 大量泄漏:大包装(>200 L)泄漏或多个小包装同时泄漏 + 指某些气象条件下,应增加下风向的疏散距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