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2000年8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 ug.2000 第25卷第4期 Journal of Hebei U niversity(P 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 Vo l.25N o.4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赵 君

(汉中师范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 要:对教育界和经济界出现的所谓主张 高等教育要市场化 ,要以完全的市场方式配置高教资源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并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阐释了高等教育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提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模式应当是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相结合的混合配置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0)04-0031-04

一段时间以来,在教育界和经济界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 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 的大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有失偏颇、令人不安的观点和看法。诸如:主张 高等教育市场化 ,要将高等教育全面推向市场,以完全的市场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政府无须再对其进行投资,大学执行全额收费制等。持此种观点者,究其根本,是没有真正认清高教产品的性质,从而也就无法把握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合理地配置高教资源。

笔者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试分析高教产品性质和高教资源的层次、特点,从而选择出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一、产品的性质

根据公共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公共产品系由政府向全民提供的、为全社会共同享有的,而不能为任何一个成员单独享有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义务教育等。私人产品是指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给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的商品或服务。如个人生活消费品等。若对两者进行区分,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消费上和利益上的排他性,是否存在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所谓排他性是指具有在使用和消费上的独占权。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是指当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物品时,给社会或他人带来了利益,但其自身却不能从中得到足够收益的情况。

公共产品供全社会消费,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有,因而不具有排他性。如义务教育保护全体适龄儿童共同享有的学习权利。而私人产品在消费和利益上具有排他性。当某人从市场购得某种物品后,就排除了其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也不会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除了上述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可称为准公共产品(或称混合产品)。它是由某一社会团体(如某一集体组织、某一基金会等)提供的既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一定私人产品属性的产品或服务。一方面,它具有私人产品消费上的排他性,在供给上可以实行排除,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又具有产品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利益,可以使全社会共同享受,而不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

二、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

依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教育属于

收稿日期:2000-05-12

作者简介:赵君(1971 ),女,陕西汉中市人,汉中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

31

第三产业。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亦属于第三产业,从事高教产品的生产。高教产品这里不是指大学毕业生本身或高校其他产品,而是特指大学生在消费高教资源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它又称为教育服务。那它究竟是何种性质的产品呢?这须分析它是否具有高等教育消费上和利益上的排他性,是否具有高等教育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

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在当前教育资源及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国家不能通过强力向每个适龄青年无偿提供。严格的普通高校入学考试制度及限量制定的招生计划决定了只能选拔一部分学生享受到高等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入校时,必须支付一定数额的学费,否则,仍无法享受高等教育机会和资源。所以说,高等教育在消费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提出 人力资本理论 ,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并从中获益时,全社会和其他人也可以从中受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愈多,带给全社会的利益就愈广泛。所以说,高等教育产品又具有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产品既不属于纯公共产品,也不属于纯私人产品,而是属于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层次、特点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稀缺资源或有限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在不同使用方向之间(如产业、地区及企业之间)的分配。

资源配置分为两个层次,较高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产业、地区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在如何使每种资源能够有效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向或使用方面。较低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方向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地区或产业体系内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与最优性体现在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生产处于最佳的生产可能性边缘上,让资源尽可能发挥其可能大的作用。(厉以宁: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资源配置的这两个层面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高等教育资源是指确保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有效运行而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校名等隐性资源。

根据厉以宁先生对资源配置两个层次的论述,可以分析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即宏观配置层次和微观配置层次。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些总体资源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部门、单位之间进行有效的分配,以使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且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部门、机构。微观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通常是指在高校内部资源总量分配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合理组织、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以期最大限度获得质高、量多的科研成果和专业人才。

教育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是我们考虑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本因素。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两个层次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不同。宏观层次资源配置的目标主要是使总体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使之流向最适宜、最需要的区域和高校,它追求高教资源投入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微观层次资源配置的目标主要是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率,使一定的投入能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人才。另一方面,这两个层次的教育资源配置获得实现的途径不同。宏观层次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实现,通常是通过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布局、调控高等教育市场、拓宽教育投资渠道等来达到。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通常是在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高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调整学科结构,提高管理效能,更新教育内容,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这两个层次的配置也会相互影响和制约。由于高教总体资源一定,宏观上的教育资源分配必然会影响到每所高校的具体利益。如果出现分配不公,势必会降低高校的资源利用效率;

32

如果资源大量地流向规模小、效率低的高校,亦会使教育资源因低效而浪费。如果高校通过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提高办学规模效益等途径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那么将会利于增加高等教育的资源总量,从而将有助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和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都日益旺盛,与原本就短缺的高教资源之间产生较大的缺口,使高教资源愈加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能否大力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浪费和损失,成为当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个问题的满意解决则有赖于选择合理、有效的高教资源配置方式。

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及其选择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公共产品和服务一般由政府通过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来进行分配。私人产品则一般通过市场力量来进行分配。若使市场配置资源达到最优,一个条件便是经济当事人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对他人的福利不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假设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却不能成立。由于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外部性,提供它对社会和他人都有广泛的益处,而提供者却付出多、收益少,无利可图,因此,在市场上很少有人愿意提供。市场机制也就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所以,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政府以税收方式迫使使用者付费。

由政府配置资源和由市场配置资源表现在经济运行形态上,分别是资源配置的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在现实中,一般罕有纯粹的计划方式或纯粹的市场方式,多为两者兼有的混合方式,即便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亦不只存在市场方式。

回顾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完全的计划经济方式配置教育资源,虽然在宏观层次上有利于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利用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协调高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重要的部门和高校,但由于国家垄断高教产业,实行政府单一办学制,以及计划方式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和主观性,即在配置资源时,缺乏对市场信号的灵敏反应,存在人为主观认识、臆断,导致了种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高教办学投资体制上,政府统包了高等教育产品的全部生产费用,导致了投资渠道单一,不利于私人、集团、社会基金等对教育的投入。

二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无法满足社会、部门、市场等各个层次对新专业、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以及对合格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三是由于在资源分配上,实行条块分割, 均等 划拨, 吃不饱也饿不死 ,缺乏资源利用压力、动力,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办学效率低下等现象。

四是在招生,就业体制上,实行 统一招生,统一分配 ,学校无办学权,学生无择业权,导致学校缺乏办学、发展的积极性,学生缺乏求学、择业的积极性。

由上述可见,以完全的计划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在诸多方面尤其在微观层面是低效的,不公平的。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和迈进,高教系统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国家鼓励私人捐资建校、多层次办学;逐步打破 统包分配 ,实行 双向选择 等。市场机制的引入,扩展了教育投资的渠道,调动了学校办学、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效益。但是,放大计划方式配置导致的种种弊端,而走向对市场方式配置的迷信,认为要将高等教育全面推向市场,以完全的市场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也是不可取的。

采用市场方式配置教育资源,其长处是能够通过灵敏的高教市场信号所反应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未来供求需求的预测,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向进行及时的调整,使有限资源得以优化利用;或是利用市场手段,盘活教育资源存量,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但是,市场方式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一方面,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功利性,采取完全市场方式配置教育资源容易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并可能使教育的发展偏离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另一

33

方面,高教产业具有不同于企业的许多特性:它兼有公共性和私有性;是生产性和消费性的统一;是公益性和商品性的统一。市场无法通过供求规律、价格规律、竞争规律来完成高教产品这一准公共产品的产出和供给。

假若完全采用市场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实际上是把学校和学生都推到市场之中。即学生直接面对学校市场和就业市场;学校则直接面向招生市场。在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学费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价格。社会得到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益,却可以不为此付出任何成本费用。而学生个人不仅要为其个人得到的收益支付成本,还要为社会得到的高教的外部效益支付成本。这对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与此同时,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优秀学生因家境困难而无法深造,而家境富裕的学生却可能获得更多的选择高教的机会,从而造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均等。高教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学生个人的学杂费应小于高教产品的成本。因此,政府还应负投资高教的主要责任。健康发展的、高质量的高教不能缺少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高教产业内部生产要素,大部分还需要由国家统一进行调配,不能完全市场化。

我们在选择高教资源配置方式时,还不能忘记高等教育所应承担的教书育人、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功能。这一点是无法用等价交换原则来阐释的。如果高等教育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化经营,必然造成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价值取向。加之高等教育的效益具有长期性和潜在性,在社会缺乏对高等教育产品质量进行有效、及时评价的情况下,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重数量而轻质量、在教育过程中 偷工减料 等不良结果。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完全的计划方式或完全的市场方式配置高教的资源都是不可取的。科学的态度应是认清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的优劣,扬长避短,既摒弃单一计划方式的主观性和滞后性,避免在微观层次统的太多太死;也不应矫枉过正,陷入对市场方式的迷信,而应注意防范市场方式的自发性、功利性。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计划方式在宏观层次上的有效调控作用和市场方式在微观层次上的基础性作用,从而采用在宏观层次上以计划经济方式为主,在微观层次上以市场经济方式为主,即两者兼有的 混合方式 ,以促进高教资源最大限度地达到合理、优化、高效的配置目标。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

教育发展研究,1999(10):9~14.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

育出版社,1996.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4.崔玉平.市场经济下高教资源配置方式[J].北方论

丛,1998(1):108~112.

5.北大课题组.如何看待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

济增长的作用[N].经济学消息报,1999-8-6(3).

6.刘晖.论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J].教育研究,

1994(12):39~42.

[责任编辑 胡保利]

On Reasonable Resources Allocation Mode in Higher Education

ZHAO Jun

(Hanzhong Normal College,Hanzhong723000,China)

Abstract:In contrary to some opinions that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marketized and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left solely to the m arket forc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eory of public goods and relevant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economics,a different view is prov ided that higher education has a kind of quasi public goods nature and the ideal resources allocation mode in hig her education should be an integr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quasi public goods;resources allocation mode

34

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一种成本管理战略方案认识

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一种成本管理战略方案认识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一种关于成本管理战略的认识(1) 一、成本及其本质 (一)成本本质的一般理解 在会计研究领域,成本是一个发展变化最大的概念之一。财务会计学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的代价,或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支出。这一认识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管理会计学则认为,成本是实现一定目标未来要付出或承担的价值牺牲,甚至包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收益的代价。美国会计学会在《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中给出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这一概念充分考虑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概括内容相当广泛,且十分抽象,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上,而是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目的上。它强调成本是在特定目标下将要付出的价值牺牲,并以此认识为基础,重整企业的成本规程,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服务。同时,提醒我们在设计成本计算程序或为成本管理提供服务时,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的来展开。 我们注意到,这一定义给出的成本本质内涵是“价值牺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觉得这一说法过于抽象。价值是货币计量的结果和表现,此处的价值是货币计量什么事物的结果和表现呢我们认为不管这一事物是什么,它才是成本的本

质。我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必须认清这一事物,才能使成本管理变得具体,其方法的运用才会可靠有效。 马克思指出:“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价值中减少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 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及资本家自身耗费用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成本价格”。这是我们一直信奉的关于成本本质内涵的经典论述。马克思从补偿角度论述了“资本耗费”这一成本范围。资本耗费即成本,只包括C、V两个部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成本即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本,是指商品生产中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所构成的价值,不包括剩余价值(m)部分。而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生产成本,如果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价值补偿不足,就会从(m)中加以补偿。这一观点其实也是从补偿角度来认识成本,是马克思资本耗费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实用主义)。在会计中,资本家的资本表现为一种权益,投入企业后,总是对应着一定的占用形态,而表现为资产,因此从占用形态来说,权益以资产而存在,然而,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本家的权益不会被耗费,被耗费的实际是资产。因此资本耗费从会计观点来看,就是资产的消耗,或者说,资本耗费是以资产消耗加以确认和计量的。而资产是一种企业拥有或可控制的经济资源。 (二)资源及其企业观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内涵的阐释,探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三大动因,以期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说明。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动因 随着受教育人口的增多,高等教育需求不断膨胀,高校的数量、规模和结构也不断上升、扩张和复杂化,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日趋锐化。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改革,而这场改革,无不围绕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展开。那么,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发掘其优化配置的动因。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 1.1高等教育资源 《现代汉语词典》对“资源”一词的解释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那高等教育资源可否理解为高等教育资料的天然来源呢?显然不全如此,狭义地说,“高等教育资源通常被界定为投入高等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其中人力包括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物力包括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耗材;财力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源。”但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资源还应包括除有形资源外的无形资源。所以,高等教育资源就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 有形资源。顾名思义,有形资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如前所述,有形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三大主要资源。简而言之,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其中教师资源又包括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四个组成部分。财力资源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源的总额及其结构。学校的财力资源一般都主要来源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投入,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比例较少,但在逐渐扩大。物力资源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房产、设备、图书等,是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无形资源。“无形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市场资源、学科与专业资源、声望资源、政策资源和经验资源等,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无形资源创造的价值和形成的影响是不可度量的,甚至要高于有形资源。相信一所信息渠道畅通、资讯更新迅速,学科结构科学、专业设置合理,办学声誉良好、

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 大力改善民生

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 大力改善民生 郑杭生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近年来加强社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面临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必将对我国今后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报告的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在充分肯定改善民生这个重点时,又把创新管理确定为社会建设的另一个重点,二者成为加强社会建设的两个尤其要重视的抓手。这里从社会学视野对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做一些解读。 加强社会建设三个“必须”昭示什么 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要坚持三个“必须”: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 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三个“必须”,实际上是系统地指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三条基本途径。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这三个“必须”至少昭示着这样三点: 第一,要抓住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是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无论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还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四个组成部分,无不涉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的问题。从学理上说,要真正从深层次上理解何谓“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这个核心。所谓“社会建设”,从正向看,就是要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看,社会建设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造和完善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离开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建设的本质。 第二,要调整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大部门的关系。三大部门的划分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之一。报告关于三大部门关系的表述集中体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四 18

解决校内教育公平问题之我见

解决校内教育公平问题之我见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不公平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校 内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探讨,意在各学校对校内教育公平问题引起重视,探索解决 办法,达到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公平;校内教育公平;评级体制;竞争机制;资源配置 作者简介:李缅心,任教于云南省腾冲县第一中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的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 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 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 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 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 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官方2009年的一项调查 显示,56.5%的人认为生活中存在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据2009年的另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1.2%的人认为教育公平,换句话说就是有88.8%的人认为教育存在不公平。当前,人们对教 育公平最强烈的反应,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不平等,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 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 之间,甚至存在于学校内部和班级之间。由于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较大课题,也是人民群众 普遍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国家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并正在极力解决,在此笔者仅从校内教 育公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寻求一些解决办法。 教育公平不是新名词,首先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是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 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 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教育公平的理念可以说源远流长。那什么是教育公平呢?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教育公 平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近年来由于教育从起点就存在不公平现象,致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一句话成为社会广 泛流传的“经典”话语,其实我们谁也说不清楚“起跑线”究竟划在哪里。社会上以致出现“起跑 焦虑”、“起跑恐慌”,接下来择校之风自然而然迅速刮起,并愈演愈烈。2011年5月19日凤 凰网摘自《湖南日报》一则消息《择校费7万起跳,教育公平何处安身》,有媒体报道称, 一连三日的广州市幼儿园、小学招生报名正在进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昼夜排队。今年,广 州多所名牌小学择校费以7万元人民币“起跳”。华师附小更亮出了16万元的天价。难怪不少 家长感叹:孩子入学、入园,考的是家长的毅力和钱包。 择校风的盛行,进而引发择班风,择师风,甚至出现择同桌风。进了名校,又要选择名班、名师,弄得学校和家长都苦不堪言。家长的愿望情有可言,无可厚非,追根溯源是教育 资源配置失衡造成的,教育资源失衡引发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出现,当然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 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社会统筹、教育投入、资源配置、政策制度当中去寻 求解决办法,但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作为学校在内部解决本校教育不 公平问题,通过学校的努力是可以做到的。笔者从教将近三十年,任教学校是一所县级一中,是省级重点中学之一,多年来对教育不公平引发的择校风感触颇深,比如,学生班级分配不 公平,又优等班,差等班之分;教师资源分配不公平;学校、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公平。教育 领域的不公平已引起社会和国家的关注和重视,但同一个校园内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却很少有 人去探究,同一个校园内的教育不公平问题都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又如何去解决整个教育不 公平的难题,为此笔者用了很长时间潜心剖析,有所心得,仅供参考。 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到学校内部的教育公平呢? 教育评价单一的影响 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价仅从分数的高低和考取高一级学校的人数来衡量,以致学校只好采 取集中好的教学资源突出重点来维持学校的声誉,由此造成保一部分,顾一部分,舍一部分,

从校外教育的角度谈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从校外教育的角度谈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概念的界定 1、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按照教学计划,以班级授课制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完成课标和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强制性和公益性。 2、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前头兵,学校教育非常重要,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实现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而言,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仅仅有校内的课堂教育,只学习人类的经典文化和间接经验是不够的,青少年成长需要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教育,但是也需要一些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需要更多的社会交往,学生的知识学习必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内化和建构,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化必必须校内外教育相互结合,有机联系,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提升,所以校外教育的存在必不可少。 三、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要求 目前,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从校外教育角度,怎么使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发展状大校外教育,形成整体化的育人环境,真正实现我国的大教育,是一直来困扰校外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据此,笔者对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有如下粗浅认识。 ㈠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校内外教育理念要趋同。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同等重要,在青少年教育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校内外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双方教育齐头并进,有效衔接,青少年的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为此,校外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角度,带着思考主动走进学校,通过学习、观摩、听课、座谈、探讨、交流等有效形式亲身体验,更直接深入地认知新课改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化程度和实施情况,了解学校新课改的目的、意义和重点,吸收校内教育营养成分,

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 前面的同学给我们讲了资源的配置,我们现在来具体谈一谈资源配置的方式,我们把资源的配置方式分为三种: 1 传统的社会习惯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长期形成普遍准守和接受的惯例。这些惯例通常是由法律和社会道德所约束的。比如收长子继承,技艺传儿媳妇不传女儿之类的。在这种传统配置资源的方式中习惯作为一中稳定的社会力量保证了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延续。但是很明显,在习惯带来稳定的同时也会窒息社会的创新,使社会的发展缓慢。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 2 命令(政府)机制 这种配置方式指的就是由政府来分配资源。政府的决定可以是明主的,也可以是独裁的。在社会动荡或者经济危机的时候,这种分配方式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使用这种方式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这种方式会导致经济活动服从上层阶层人的偏好与利益,不利于曾进社会福利。 案例一 我们举个例子苏俄在1918-1921年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府强制把仅有的资源集中起来用于对抗敌人。他的措施包括余粮收集,工业国有化,还有取消自由贸易。这意味着政府成为了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下面我们来看列宁的一段话,从中我们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在1920年战争基本结束的时候,苏联仍然继续实行该政策,从1920年苏俄百姓中流行的一段话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缺点,政府的分配造成了百姓极大的不满,同时也抑制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因此我们来看,从1913-1921年,苏俄的国名生产总值出现下滑,1921年苏联已经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在1921年以后我们来看,苏俄的经济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熟知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所谓在的新经济政策中,资源配置另一种方式进行,从图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优越性,这就是市场机制。 3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就是指资源配置是通过价格竞争来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它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市场机制的运行。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卖方为了分配有限的资源就会提高价格,而价格的提高就会导致有更多的商家来提供这种商品,使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的数量增加到超过人们需求量时,又会导致导致价格的下降,在较低的价格下,人们的需求又会增加,同时未来这种产品的供给将减少,市场平衡被恢复。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市场机制解决了一个产品需求增加的问题。因此我们说,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市场机制解决了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生产者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投票,也就是消费者所需求的,愿意买的东西 生产者怎么生产:在刚才的例子中,生产效率高,即生产成本低的生产者,就会有更多的利润空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生产者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效率,压缩成本。 为谁生产: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是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高等教育资源是维系高等学校主体职能发挥的各要素总和,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本文以所查到的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来证明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同时,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改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1999年国家实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政策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这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更带来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系列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能够较好的促进社会流动,可以影响人终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经济收入,甚至决定代际传递效果。国家在十八大提出经济上要更好更快发展及注重效率时更加注重公平的决策,这些都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就如人们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问题变成了日益被关注的话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界定 高等教育资源一般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活动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是开发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指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和无形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和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分配。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研究文献中常用的指标为:高等院校数量的不平等,教师数量上的不平等,师生比上的不平等,教育经费总量上的不平等,生均教育经费的不平等。本文按地带进行分类,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查询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本文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并把数据输入SPSS16.0以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说明。具体见表1. 表1:东中西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描述性分析 指标Mean Std.Deviation Std..Error 高等教育数量东部地区96.27 39.794 11.986 中部地区96.12 25.3-6 8.947 西部地区48.42 28.706 8.310

校内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校内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一、班会目的:通过开展以“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为主题的安全知识教育班会,增强班内学生的安全意识,能懂会用一些基本常用到的校内外的安全知识,达到积极预防危险的发生并提高学抓好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抓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是保证学生安全学习的关键。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以讲道理为多,辅以实例教育学生,效果会比较明显。那么我们小学生在校内、校外及课间休息时要注意哪些呢? 一、校内课间活动时要注意: 1、课间休息时不在楼梯、走廊、楼道间逗留玩耍。 2、在楼梯、走廊、楼道上行走时,应礼貌让路,不得抢先、拥挤,靠右慢走讲秩序。 3、行至拐弯处要小心,避免碰撞慢慢行。 4、不带有危险性的玩具到学校里玩。 5、不乱扔果皮纸屑,注意安全讲卫生。 6、下楼梯不跑不跳稳步走,更不能趴在扶手上面向楼下冲,要保持距离不推拉。 7、在教室里休息不要追逐、推拉、打闹,防止课桌椅的碰撞,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8、严禁趴在走廊的围栏上,不准放东西在围栏上,不准从楼上往下扔东西。 9、严禁在走廊上奔跑、追逐、打闹和游戏。 10、中午午休时要做到安静,不打扰他人。 二、校外安全要注意: 1、上学、放学路上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法规,横过马路时要左右看,安全时方能通过。凡未满十二周岁得学生不允许骑车上下学,一公里以内学生不得骑车上下学,不乘坐机动车上下学。 2、夏季天气炎热,禁止任何同学到河边玩耍或下河洗澡。 3、夏季天气变化大,遇到雷雨、大风、闪电天气,要注意正确避让、躲避。不在树下、屋檐下避雨,不接打手机等,要在室内活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4、农忙季节要注意避让农用机械,不好奇,不靠近,不触摸农用机械,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还要提醒身边的同学、朋友。同时注意道路行走安全。 5、在家里要注意用电、用水、用火安全,要在家长的陪同下方可使用家用电器,同时要注意安全,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希望同学们能做到上面几点,时时刻刻将“安全”牢记心中。 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为创建文明、和谐、平安的校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生基本自我保护的能力。 1

校内外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不同特点的比较研究

校内外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不同特点的比较 研究 摘要:如何发挥校内外美术教育活动的优势互补,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独特作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美术教育特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c)-0219-01 科学家钱学森留下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至今是中国教育刻骨铭心的待解难题。 人才的培养既源于自身禀赋,亦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少年时期的美术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教给他们拓展创意思维的方法。在吸取人类历史文化营养过程中,培养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钱学森的少年成长时代离不开一个“玩”。“玩”中接触大自然,“玩”中锻炼动手能力,“玩”中增长和扩大知识面,“玩”中完善人格,放松身心,放飞了理想。相反,应试教育基本上不让学生“玩”。学生们被绑在书本上通宵达旦的学习。“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思想正

在非常善意的坑害着我们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学生,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机械死板的学习中,学生丧失了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想,这并非中国校内教育的初衷。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质量评价。这是挑战,更是责任。怎样发挥校内外美术教育活动的优势互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呢?以下是针对校内外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不同特点的比较。(如表1) 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承担着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美术教育的任务,师资完备、教育质量有保障、国家确保经费投入。当然班级授课制也有不足:学生只能按照固定的教室与课程表机械的上课,无论喜不喜欢;讲的不好的老师学生不能换,没天赋的学生教师必须教;每班四五十人既抓纪律又赶进度,很难因材施教、逐个讲评,导致“一个模子”培养人,会不会只能这样,更不奢求个性化教学、专业化发展了。 校外美术班承担了美术培训的职责,绝不能把美术作为一种兴趣培养,偏重于模仿而不是创造,只停留在标准化、大众化的美育水平。校外美术专业培训是校内美术的补充和发展,是少年儿童“玩”的地方、艺术的摇篮。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既闻名而来拜师学艺,绝不能误人子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不断探索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要整合美术馆等社会资源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师生可面对面直接交流,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进度和发展目标,示范绘画步骤、方法,手把手的教好基本功;鼓励学生想

资源配置计划

资源配置计划 1 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本工程涉及专业、系统较多,本节统计的施工设备仅针对总包承建范围施工内容,其中也含括了施工电梯、塔吊等总包必须提供的服务设备。 1.1 垂直运输设备投入计划 表1.1-1 垂直运输设备投入计划 1.2 土建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2-1 土建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3 钢结构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3-1钢结构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4 装饰装修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4-1 装饰装修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5 机电安装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5-1机电安装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2 主要材料配备及计划 2.1 材料投入计划 现场材料组织将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材料总体进场时间计划及时制定月、周、天材料需用计划,然后按照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约定、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要求进行采购,从质量上严格把关,必要时通过业主及有关部门审批。 表2.1-1 主要工程材料配置计划

2.2 周转材料配置计划 表2.2-1 周转材料配置计划 2.3 材料供应采购 材料采购将严格按照管理程序进行,严把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设备的出厂质量和进场质量关,做好分供方的选择、物资的验证、物资检验、物资的标识、物资的保管、发放和投用、不合格品的处理等环节的控制工作,确保投用到工程的所有物资均符合规定要求。 3 劳动力需用计划 3.1 总体劳动力投入计划表 表3.1-1 总体劳动力计划表

图3.1-1 劳动力动态分布图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71 101 115 124 136 208 285 326 427 417 397 343 325 329 328 314 261 261 221 126 74 66 65 60 48 45 24 23 27 23 28 32 40 44 36 19 9 6 6 5 6 12 14 16 8 4 4 4 108 154 240 356 381 408 417 442 434 380 306 284 237 192 74 53 50 45 36 36 29 20 9 6 5 4 4 0 0 0 0 0 0 0 0 0 12 16 26 32 30 18 11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 10 10 16 16 16 25 36 36 82 82 82 82 82 116 118 118 134 134 134 134 134 134 168 168 184 184 156 156 156 130 122 92 92 92 混凝土结构 装饰 装修 钢结构 机电 安装

一资源配置理论

一、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即市 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靠的是市场途径,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发性的特点和优点,它能够自发地实现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优胜劣汰的选择,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现内部的优化配置,调节社会资源向优化配置的企业集中,进而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必然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而在企业内部,部门或地区资源的合理使用,则主要是由 动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也促进企业面向市 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以合理配置为前提,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前提的。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就是运用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的资源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的这种资源的减少,因此,人们被迫在多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使用方式中,选择较优一种,以达到社会的最高效率和消费者,企业及社会利益的最大满足。从这个意义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不断追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历程。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大体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的调节,国家宏观调控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的规划及总量控制,重大结构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的作用,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有限的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 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⒈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即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在竞争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价值较低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以高于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此获得较高的收入。相反,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价值较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可能按低于其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得较少的收入以至蚀本。这样,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会主动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⒉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 企业作为市场调节信号的接受者,主要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安排和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品种、数量和规模,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意味着该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就会自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反之,若某种商品价格下跌,表明该种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企业则会缩小生产规模,或调整经营方向,转而生产其他商品。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和企业的发展。所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融合

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融合 【摘要】学校教育是主体,校外教育是补充,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不仅是校外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对于构建和谐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关系,指出校内外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并从做好需求调查,打造融合平台,校外教育形式引入校内,利用群众性教育活动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校内外教育融合的措施。 【关键词】校内外教育,融合,和谐 一、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关系 (一)二者差异性 每个人写的文章都有各自的味道和风格,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也各自有各自的味道和风格,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是有差异的,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入点的确定。 首先,校外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此对少年儿童施教没有强迫性,它的吸引力更多的来自于孩子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这样孩子参加校外活动,在选择内容、形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上就有很大的自主性,同样,校外教育工作者在上述方面的选择上也是自主的。校外教育的自主性特点,预示着校外教育没有太多的限制,有利于主动寻求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 其次,从校外教育所设置的活动项目来看,虽然知识的系统性不如学校教育,但大量的实践活动,又是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因此,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校外教育可从增加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入手,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三,由校外教育的自主性决定,校外教育具有非常广阔的创新空间。校外教育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它可以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不断探索参与式、体验、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孩子的发展需求。 (二)二者的联系 补充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教育是主体,校外教育应该是补充。当前,由于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比如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还有目前存在的教育班里面学生普遍比较多等因素,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照顾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兴趣,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都受到均衡的教育,也不能自由地发展,因此,学生在校外参加一些活动,比如课程的补习,或一些兴趣活动,应该说是

移动学习在我国校内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13492290.html,/p-72383087.html# 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概览 移动学习在我国校内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个人日记2010-02-23 17:50:42 阅读1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移动学习理论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 Desmond Keegan 丁兴富译《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开放教育研究 2000年第五期: 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上更加自由,只要能够实现其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无论在飞机场、在床上或在他们选择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实验室给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教育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方便灵活的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崔光佐,2001)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移动教育—全球化学习的新方式》中国远程教育 2003: 移动教育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一个实用的移动教学系统必须同时兼顾学生,教师和教育资源这三个方面,将他们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了基于短信和浏览、连接的移动教育方案,分析了SMS\EMS\MMS以及WAP以及3G时代的三种标准等实现技术。 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004,3 引述了国外不同专家从技术、远程教育思想等视角出发给定的移动学习的定义,并从数字化基础、学习方式的自由自在、随时随地、学习环境的可移动、学习的技术实现基础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等方面来把握移动学习。 并分五个方面,通过大量国外研究移动学习的事实介绍了国外移动学习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1)移动设备应用于教育的可行性研究(2)移动学习资源开发(3)短信息服务(4)WAP教育网站的建设(5)与终身学习、PBL和协作学习等的结合。 叶成林,徐福荫等,移动学习研究综述,电化教育研究 2004年第三期定义: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网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d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景相关性等特点。移动学习是网络学习和分布式学习的一种延伸。并指出移动学习研究的五个关键性问题是:移动学习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移动学习终端软件开发研究、移动学习课程开发研究、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移动学习系统的标准化研究。 叶成林,徐福荫,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第三期: 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1.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是一种隐含式学习,源于直接的交互活动以及来自伙伴和教师的丰富的信息暗示,这些暗示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明确教授的内容。非正式学习强调学习的泛在性,认为人际通信交流的本质就是学习。 2.情景认知与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景,在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意义、身份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2000年8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 ug.2000 第25卷第4期 Journal of Hebei U niversity(P 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 Vo l.25N o.4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赵 君 (汉中师范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 要:对教育界和经济界出现的所谓主张 高等教育要市场化 ,要以完全的市场方式配置高教资源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并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阐释了高等教育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提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模式应当是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相结合的混合配置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0)04-0031-04 一段时间以来,在教育界和经济界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 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 的大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有失偏颇、令人不安的观点和看法。诸如:主张 高等教育市场化 ,要将高等教育全面推向市场,以完全的市场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政府无须再对其进行投资,大学执行全额收费制等。持此种观点者,究其根本,是没有真正认清高教产品的性质,从而也就无法把握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合理地配置高教资源。 笔者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试分析高教产品性质和高教资源的层次、特点,从而选择出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一、产品的性质 根据公共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公共产品系由政府向全民提供的、为全社会共同享有的,而不能为任何一个成员单独享有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义务教育等。私人产品是指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给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的商品或服务。如个人生活消费品等。若对两者进行区分,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消费上和利益上的排他性,是否存在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所谓排他性是指具有在使用和消费上的独占权。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是指当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物品时,给社会或他人带来了利益,但其自身却不能从中得到足够收益的情况。 公共产品供全社会消费,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有,因而不具有排他性。如义务教育保护全体适龄儿童共同享有的学习权利。而私人产品在消费和利益上具有排他性。当某人从市场购得某种物品后,就排除了其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也不会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除了上述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可称为准公共产品(或称混合产品)。它是由某一社会团体(如某一集体组织、某一基金会等)提供的既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一定私人产品属性的产品或服务。一方面,它具有私人产品消费上的排他性,在供给上可以实行排除,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又具有产品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利益,可以使全社会共同享受,而不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 二、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 依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教育属于 收稿日期:2000-05-12 作者简介:赵君(1971 ),女,陕西汉中市人,汉中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 31

校内活动安全教育教案

校内活动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校内安全的重要性,知道在校内应注意哪些情况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应该怎样去防范。 2.知道在课间活动中要按顺序、守规则。 3.能用正反事例说明课间活动要守秩序。 4.使学生明白在学校我里参加游戏、运动、劳动等活动也会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要防止危险的发生。懂得课间活动守秩序,大家才能愉快又安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生知道校内活动守秩序应该怎样做。 教学难点: 为什么校内活动要守秩序。课前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校内发生的不安全事故。 2.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3.了解一些校纪校规。 教育过程: 一、课间活动的安全教育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可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可请学生举手,让学生在思考中意识哪些事在楼梯上是不能做的。) (1)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2)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3)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4)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5)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6)上下楼靠右行。 小结: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2.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1)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2)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3)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4)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小结:学校安排在两节课之间休息10分钟是想让同学们休息一下,上上厕所、喝点儿水;也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换换脑筋,以便下一节课能精神饱满地学习。大课间设置的目的是让同学能一天有足够的活动时间。 3.同桌互相说说:你知道课间应注意些什么吗?

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平台

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平台,有效拓展安全教育的途径 近年来,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受到交通、溺水、人身侵害、自然灾害等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生命安全、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重大影响。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要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效果,就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平台,有效拓展安全教育的途径。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学校教育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存能力,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保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2007年2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要坚持专门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处处要渗透安全教育思想。 学科教学和安全教育是可以联系起来的。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钻研教材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安全”这一因素,善于发现教学内容和安全的连结点,从连接点切入,自然而巧妙地将安全知识、安全意识等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接受安全教育。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亲切自然,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所以,将安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些确保人身安全的基本常识,努力提高他们的自救自护能力是每位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安全教育的需要,学校还可以专门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每周增加地方性课程,以《生活·生命与安全》和学校安全教育校本教材为教学内容,每期期末对学生所学的安全知识进行考核,安全教育做到课程落实、教材落实和效果落实。 2、在活动中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有效载体,安全教育是我校活动的主要内容。将安全教育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开展了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要做到主题鲜明,有的放矢。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通过开展安全主题中队活动,安全文艺表演,安全演讲赛,安全教育故事会,安全知识竞赛,办安全小报、绘画、摄影展,外出参观实践等活动,寓教于乐,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安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