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法律社会学考试复习题

法律社会学考试复习题

法律社会学考试复习题
法律社会学考试复习题

一、社会学法学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答:19世纪,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逐渐巩固,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自由发展的时期。法律社会学的产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经济上,国家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自由竞争时期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开始逐渐向垄断时期强调社会利益的价值观转变,强调社会秩序、社会利益。2、政治上,劳动运动大规模出现。3、法律上,资本主义统治的主义方式也由传统的不干预主义转变为国家积极而广泛地干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4、观念上,人的理性可以认识一切的观念受到动摇。实用主义、怀疑主义开始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社会学法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社会学法学以实用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作为其理论基础。2、社会学法学强调法学研究的中心不在于立法和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3、强调社会利益对法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法律的目的是对各种互相冲突的利益进行协调。4、强调对法律、判决的社会效果进行研究。5、从方法论上看,社会学法学对法律的研究运用了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定量分析、规范分析等社会学的方法。

二、耶林的法学社会学主要观点

答:耶林认为,法律应来源于社会目的并为社会目的服务,故其法学有目的法学之称。其法学社会学主要观点有:1、论述法的产生时,耶林认为法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探索、角逐、斗争、总之表现为艰苦的努力。法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是在充满血腥气息的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斗争中发展的,法的诞生与人的诞生一样,一般都伴随激烈地阵痛。

2、法律的概念及目的方面,耶林认为法律是国家通过外部强制手段而加以保护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法律的实质性目的在于保护社会生活条件。法的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人类行为的目的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个人目的,一是社会目的。

3、权利与义务方面,耶林权利义务观的核心是人得生命和财产,社会秩序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

4、社会与国家方面,耶林认为国家也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的产物。同国家相比社会处于更高的地位,国家所进行的活动仅仅是为了维护秩序,而秩序是社会的目的所决定的。

三、利益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利益法学主张,利益是法律的产生之源,正是利益才造成了法律规范的产生,法律命令源于各种利益的冲击。

以赫克为代表的利益法学者认为概念法学的观点是虚幻的、与事实不相符的,并指出,任何一种实在法律制度都有一种实在法律制度都有一定的缺陷,都是不完整的,而且根据逻辑推理的过程,也并不总能从现存法律规范中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利益是法律的产生之源,正是利益才造成了法律规范的产生,法律命令源于各种利益的冲击。

利益法学派图从法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角度来理解和发展法律规则,利益法学从两个着眼点出发。第一着眼点是制度存在的背景下,法官必然要受现行法律的约束。第二着眼点在于,法律是不健全的,甚至在处理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冲突时还表现出相当的矛盾性。

利益法学属于实践性的科学,寻找法律规则必须以实现生活的需要进行研究为基础,第一步是发现现存的法律规则,如果必要的话,再从这些法律规则中推导出一些新的规则。第二步是对这些法律规则进行分类和系统化,对法律规则进行分类和系统化是法学研究的终点而不是起点。

四、自由法律运动

答:自由法学属于社会法学的一个分支,自由法律运动主张法官根据正义原则自由创造法律,在司法的过程中可以不受立法的约束,而是由法官“自由地“做出判决或决定。自由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埃利希和康特洛维奇。

五、埃利希的法学社会学的主义观点

答:埃利希的法律目标:通过确证法律规则的道德含义使法律的运作更为精良,通过

赋予法官更多的知识和自由使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判决,帮助国家进行更有效的立法,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和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法律概念应包含四个要素:它是国家制定的,它是法官用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执的规则,依据法官的判决它构成实行法律强调的基础,法律是一种秩序。

埃利希强调制裁并非法律规范的特质,伦理习俗、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以及礼仪等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强制力,否则他们将成为毫无意义的东西。

埃利希认为法官仅靠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规则判决是远远不够的,每一种制定出来的规则从其本质上来说都是不完整的,而且一旦它被制定出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就很快变得过时了。因此,应该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自由地去法学法律,不是根据成为法的规定而是根据法官自由发现法律进行判决,要求法官发挥其个性。

六、涂尔干的法学社会学主要观点

答:涂尔干把连带关系分为机械的连带关系和有机的连带关系,这两种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法律的发展和运作。

关于法律演变的基本观点是:法律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即人类社会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宗教主义向非宗教主义、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演变。

法律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即人类社会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宗教主义向非宗教主义、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演变。法律也从代表机械连带关系的刑事法向代表有机连带关系的民商法、行政法和宪法转变。

法律和道德的普遍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法律丧失其魔力、失去形式化的过程,也就是法除去宗教信仰色彩的过程。法律的力量表现为神的力量,法律对人的惩罚认为是对亵渎神灵的惩罚。

随着社会的演变,社会化的个人从集体意识中逐渐解放出来,同时他们也摆脱宗教性的意见一致,个人的自主性和个人的个性逐渐加强。一种通过社会合作的统一,代替了通过信仰所形成的社会统一。

涂尔干认为刑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重新犯罪的观点,刑罚的目的和作用并不是使人害怕或威慑别人,而在于使共同意识得到满足,因为共同意识为集体的一个成员的犯罪行为所伤害,它要求补偿,对犯罪的惩罚就是对所以成员的感情给予补偿。

七、韦伯的法学社会学主要观点

答:一、韦伯对法律的定义

如果一种秩序的效力由一种可能从外部保障,这种可能性是指一个专门的社会组织可能对行为者施以强制,以使各种社会行为合乎这个秩序的要求或对违反者给予处罚,那么,这种秩序就加做法。法律分为两类: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即“国家的法律”一般社会规范,即“超国家的法律”

二、社会规则的分类与法律的产生

社会规范分三类:习俗、惯例和法律。韦伯不赞同法律制约外在行为、道德规范仅制约良心的传统观点。

个人行为的改变及得到大众支持与模仿是法律产生的决定性条件。物质经济条件对法律产生起到积极作用,但并不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从形式不合理性向形式合理性法的过渡

合理性事韦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分为以下几种:1、法律程序能够使用合乎逻辑的方法已达到其特定的、可预计的目的。2、指法律的体系化特征。根据这种法律,所有可以想像到的事实情境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规则,从而使秩序得到有效保障。3、指用来说明基于抽象阐释意义的分析方法。4、合理性的最后一个含义是它可以为人类智力所把握。

韦伯讲法律分为形式不合理的法律、是在不合理的法律、实质合理性的法律以及形式

合理性的四种基本型法律。

八、价值无涉

答: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任何目的的行为,只要相对于既定目的的手段是理性的。价值无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2、社会科学只能解释社会现象,不应对社会现象做出价值判断。

九、社会连带关系

答:连带关系是构成社会的“第一要素”,社会不过是以共同的目的而相互作用着的各个人,唯一实在的生活就是能思考、能意识并以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活。首先是联合,形成“同求的连带关系”或“有机的连带关系”,其次组成社会的人们,又有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需要,每个人贡献出自己的能力来满足他人的需要,并由此从他人手中得到一种服务的报酬。连带关系包含人类的两种属性:社会性和个人性。这种属性产生了合作的感觉与分工的感觉,社交的感觉与公平的感觉。

十、工团国家

答:狄骥理想中的国家形态是“工团国家”或称“组合国家”。它是由工会团体、雇佣团体、各种公职人员协会、农业协会、小工商业者协会等团体组成的。

工团主义是19世纪在英国工人联合会中形成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它主张同资产阶级合作。在不危机资产阶级统治的情况下,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经济生活。人天生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只有在集团中活动,他的活动才会更大、更有效。

十一、客观法

答:社会规范分为三种:经济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其中法律规范是最高的,又称为客观法。狄骥的客观法的主要思想有:1、每一社会都有一种客观法,社会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客观法或法律规则的概念。2、一切人类社会都势必服从社会的纪律,这种纪律构成社会的客观发。3、服从某种行为规则的总体形成客观发,它是人类社会所固有的,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客观发就存在。4、客观法的基础是社会连带关系。客观法是适用于一切自觉的个人、一切社会集体的成员的。它先于国家而存在,国家要受客观法的制约,国家所制定和执行的法律为实在法,它是客观的表述、体现和确认。客观法高于实在法,实在法以客观法为生效条件,以实现客观法为目的。

十二、狄骥的法律思想观点

答:社会和社会规范是两种不可分离的事实,社会规范是人的社会规范,而人是一种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自觉的实体,是一种自觉的和社会的存在。

狄骥把社会规范分为三种:经济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狄骥的客观法的主要思想有:1、每一社会都有一种客观法,社会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客观法或法律规则的概念。2、一切人类社会都势必服从社会的纪律,这种纪律构成社会的客观发。3、服从某种行为规则的总体形成客观发,它是人类社会所固有的,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客观发就存在。4、客观法的基础是社会连带关系。客观法是适用于一切自觉的个人、一切社会集体的成员的。它先于国家而存在,国家要受客观法的制约,国家所制定和执行的法律为实在法,它是客观的表述、体现和确认。客观法高于实在法,实在法以客观法为生效条件,以实现客观法为目的。

十三、霍姆斯的实用主任法律思想主要观点

答: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霍姆斯这里所说的经验是指法官根据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在遵循先例的原则下,赋予先例以新的生命。

霍姆斯认为只有法院具有制定法律的作用,法律就是法院实际上做出的判决。霍姆斯主张“法官预测论”。所谓法官预测论就是法官在处理每一个案件的过程中都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法官要做什么?第二,哪些因素值得法官重视?第三,在过去相同或相识=似的条件下如何处理案件?第四,哪些因素使法官服从前案的判决。哪些因素促使法官进行新的

判决。

了解法律的概念,还必须以“坏人”的视角来预测法律。关于法院事实上将做什么的预测,并不包含任何夸夸其谈,这就是法律。

对法律进行研究的方法就是阅读、分析各种成文法和判决。法律是道德生活的证据和外在积累。法律的历史就是一个种族道德发展的历史。霍姆斯主张法律和道德相互之间应当尽可能少交往。法律是推行社会福利的工具。

十四、法官预测论

答:霍姆斯主张“法官预测论”。所谓法官预测论就是法官在处理每一个案件的过程中都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法官要做什么?第二,哪些因素值得法官重视?第三,在过去相同或相识似的条件下如何处理案件?第四,哪些因素使法官服从前案的判决。哪些因素促使法官进行新的判决。

十五、美国现实班主义法学的理论渊源、主要特征

答:理论渊源:第一,美国现实主义法学从庞德那里吸取了一定的养分。第二,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受到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巨大影响。第三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对传统法学的继承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它的实证主义态度。第四,现实主义法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的“现代主义”特征。第五,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受到了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突破的启发。

主要特征:1、该学派倡导以预测论的观点来看待法律的本质,通过法院在将来可能做出的判决来分析解释法律。2、该学派认为法官的工作仅仅是将规则机械地运用于案件并由此得出判决。3、美国现实主义法学主张,实践中诸多的司法判决不是基于法律规则、原则、先例,而是根据法官无意识的偏见做出的。4、美国现实主义法学主张以法律运用的效果来评判法律。在对法律进行评判的过程中,社会科学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六、卡多佐法学社会学主要观点

答:法律的原则和规则处于一个永远变化的过程中。卡多佐将哲学的方法放在各种方法之首,法官定在判决的时候就必须以逻辑作为基础。因为法律要求我们队同样案件做出同样判决,只要这样人们才能感到司法活动的公正性。要做到同样案件同样判决,就要求法官在判决的过程中遵循先例。

法律的终极原因是“社会的福利”,没有达到这一目标的规则不可能永久性地证明它的存在时合理的。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并不是说,法官可以将现存的规则随意废止。而是在法律规则出现空白时,法官才可以运动以社会福利为重点的社会学方法来填补这些空白。社会福利的要求就是宗教的要求、伦理的要求或社会正义感的要求。

法官在司法过程中是以立法者的身份出现的,法官在司法的过程中绝不是像历史法学派所说的那样,自然地将法律表达出来。法官并不是机械性地适用法律而是对法律进行创造性地发现。法官就像立法者那样,从经验、研究和反思中获得他的知识,并以此来检验各种利益。

当代法律有两种任务:其一,进行法律重述以期在遵循先例的形势下带来稳定和秩序。其二,当前的法学需要一种哲学思想对稳定和进行发出的呼声而产生的冲突进行协调。

卡多佐认为法哲学应当告诉我们法律史如何形成的、如何成长以及它将向那个方向发展。法哲学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主导思想的法哲学。

法律就是“从广义上来讲,使那些被分类、遴选出来的事件得以形成一个服膺于一般社会目的的新的联合的规则、原则和标准的整体。判决产生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十七、卢埃林法学社会学主要观点

答:一、现实主义的法律观

尽管现实主义法学不是一个固定的流派,但是现实主义法学的拥护者却具有一些共同出发点,这些共同的出发点也是现实主义法学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法律的概

念,包括运动中的法,司法创造的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的本身。3、社会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远比法律的发展变化要快。4、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应当将“是”和“应该”暂时分开。5、应该强调法律规则是“法院将要做什么的一般预测”。6、人们对传统规则的不信任发展到传统规则形成公式化的理论持怀疑态度。7、人们将各种判例和法律情况归入以往实践中较少利用的范畴。8、坚持根据法的效果来评价法律,并坚持寻求这些法的效果是有价值的。9、坚持用以上的方法,持久地和有步骤地解决各种法律问题。

二、积极的法律改革观

卢埃林主张法学应该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行为而不是规则和权利上,应坚持以法律科学家的观点来看待法院行为。

三、法律的功能

法律的功能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扫清麻烦事情。2、在充满潜在矛盾的环境中对行为进行引导。3、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再引导的功能。4、对发生疑难和麻烦事情的决定权进行分配,以及对这种决定权的形式进行调节。5、对社会和集体的组织、工作提供激励,这是法律制度的一项积极性的功能。6、司法方面的功能,即建立和利用使一切法律工作人员和机制出色地进行工作的技能。

十八、庞德法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答:社会学法学将法律制度、法律原理和法律体制作为社会现象来进行比较研究,并且结合法律与社会条件、社会进步的关系来评判它们。社会学法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社会学法学所注意的是法律的作用,而不是法律的抽象内容。2、法律是一种社会制度,人们既可以通过经验发现它,有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创造。法律是“被理性发展了的经验,同时是被经验检验过的理性”。3、社会学法学强调法律的社会目的是促进和保障社会利益,而不在于制裁。4、社会学法学强调从作用上看待法律制度、法律学说和法律规律。5、在法律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充分汲取社会学理论,以便形成将实用主义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的学说。

十九、庞德的法律发展阶段论

答:庞德将法律的发展分成五个阶段,用以说明法律的目的和作用。

一、原始法阶段

原始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和谐,防止无限制的血亲复仇。具有以下特征:1、被害人用以补偿的标准不是对他的损害,而是用于损害引起的复仇的愿望。2、审讯的方式不是理性的而是机械的。3、法律的范围极为有限,无原则也无一般概念。4、法律的主体主义还是个人。

二、严格法阶段

法律在这一阶段的目的也由原始阶段的保护和谐发展到维护一般安全。此阶段,法律的特征为:1、形式主义流行,完全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2、法律的硬性和不可改变性,法律被认为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3、严格规定个人责任。4、法律不考虑道德问题。5、权利、义务仅限于具有法律人格的人,对人们的法律行为能力进行专横的限制。

三、衡平法和自然法阶段

四、法律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法律的目的是保障机会平等和获得安全,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是维护个人权利。

五、法律社会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法律主要是指19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的法律。法律的重点是从个人利益逐渐转向社会利益,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最少限度的阻碍和浪费,尽可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二十、有法司法、无法司法

答:庞德认为,“法律必须稳定,但又不能静止不变”。为了保证法律的稳定性和法律的变化性这两种价值,庞德提出了有法司法和无法司法的概念。

所谓有法司法是指根据权威性律令、规范或指示而进行的司法。它意味在一般适用的律令所可以保护的范围内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平等的、确定的司法。有法司法保证了法律的稳定性,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安全感。

所谓无法司法是根据某个个人的意志和直觉进行的,在审判时法官拥有广泛地自由裁量权,而去不受任何固定的一般的规则约束。社会的变化比法律的发展要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进行创造性的立法活动,从而使法律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十一、塞尔兹尼克的法律分类论

答:从法律定义的出发,塞尔兹尼克认为法律有三种类型: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和回归型法。

一、压制型法

压制的关键既不在于强制,也不在于同一本身。问题在于当权者在多大程度上考虑服从者的利益和为这些利益所约束,而这是由同意的质量和强制的各种用途来体现的。压制型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法律机构容易直接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法律被认同于国家,并服从于以国家利益为名的理由。2、权威的维护是法律官员首先关注的问题。3、诸如警察这类专门的控制力量变成了独立的权力中心,能够抵制政治权威。4、“二元法”体制通过强化社会服从模式并使它们合法正当,把阶级正义制度化。

二、自治型法

自治型法是与法制密切相关的。塞尔兹尼克将自治型法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与政治的分离。2、法律秩序采纳“规则模型”。3、“程序是法律的中心”。4、“忠于法律”被理解为严格服从实在法的规则。

三、回应型法

回应型法比较容易接受社会影响,在处理社会问题方面更为有效。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都面临着开放性和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回应型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法律发展的动力加大了目的在法律推理中的权威。2、目的是法律义务更加成问题,从而放松了法律对服从的要求。3、由于法律取得开放性和灵活性,法律辩护就多了一种政治尺度,由此而产生的力量虽然有助于修正和改变法律机构的行为,但是也有损害机构完整性的危险。4、在一种压力的环境中,法律目的的持续权威和法律秩序的完整性取决于设计更有能力的法律机构。

公共关系学复习题

公共关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上相当数量的公众所持有的共同意见、态度,指的是()。 A.时尚 B.价值观 C.舆论 D.性格 2.提出“5W传播模式”的美国传播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香农 C.布雷多克 D.麦库姆斯 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将公众划分为()。 A.顺意公众,逆意公众,边缘公众 B.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 C.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为公众 D.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 4.在组织形象地位的测定中,属于最佳公共关系状态的是() 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B.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C.高美誉度、低知名度 D.低美誉度、高知名度 5.在VI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A.标准字 B.标志 C.标准色 D.企业选型 6.在充分搜集、研究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列出演讲提纲,并且演讲时按照提纲进行演讲的是()。 A.宣读演讲 B.提纲式演讲 C.即兴演讲 D.背诵演讲 7.在公关传播中运用“名流公关”的作法,主要是想发挥舆论的()。 A、制约作用

B、监督作用 C、鼓动作用 D、指导作用 8.“我选择,我喜欢”属于()。 A.观念广告 B.实例广告 C.信誉广告 D.响应广告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将它们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后面的答题纸上,错选或未选全匀不给分。) 1.现代公共关系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C.传播手段和通讯技术D.尊重人的需要和情感经营 2.组织凝聚力主要表现为( )。 A.员工的满意度 B.员工的归属感 C.组织内部的价值观 D.组织内部的世界观 3.新闻稿的写作基本要求是( )。 A.主题突出 B.内容丰富 C.简明扼要 D.生动活泼 4.“公共关系就是百分之九十靠自己做得好”这句话意味着( )。 A.要以实际行动获取公众的了解和好评 B.在扎实的服务基础上搞好宣传建立形象 C.行动比空谈更有力 D.公关不必使用任何宣传手段 5.有些学者将手势分为( )。 A.固定手势 B.指示手势

宪法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电大法学专科《宪法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电大法学专科《宪法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简答题题库 32.简述宪法实施的监督及其内容。 参考答案:宪法实施的监督是为了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而对一切违宪活动所进行的审查和纠正。(2分) 内容包括: (1)审查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2分) (2)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2分) (3)审查政党、社会团体等行为的合宪性。(2分) 33.简述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 参考答案: 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有: (1)从历史因素看,实行单一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分) (2)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来看,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分) (3)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2分) (4)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分) (5)根据我国尚未完全统一和少数民族多的特点,我国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具有灵活性的单一制国家。(1分) 31.简述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含义。 参考答案:

宪法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3分) (2)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3分) (3)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2分) 32.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表现。参考答案: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表现是: (1)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的。(3分)(2)从人民代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统一体系。(3分) (3)从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是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2分) 32。如何理解宪法规范的科学性?参考答案: 所谓宪法规范的科学性是指宪法的各项规定必须真实的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使宪法具有严密的完整的科学体系。(2分)首先,取决于宪法在指导思想上的正确性;(2分) 其次,它要真实的反应并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使之规范化、条文化;(2分) 再次,还要求宪法必须概念清晰、含意严谨、明确界限分明、做到解释的排他性,避免使用时产生歧义。(2分) 33.简述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参考答案: (1)从历史因素看,实行单一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分) (2)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来看,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分) (3)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2分) (4)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分)

法律社会学考试复习题

一、社会学法学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答:19世纪,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逐渐巩固,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自由发展的时期。法律社会学的产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经济上,国家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自由竞争时期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开始逐渐向垄断时期强调社会利益的价值观转变,强调社会秩序、社会利益。2、政治上,劳动运动大规模出现。3、法律上,资本主义统治的主义方式也由传统的不干预主义转变为国家积极而广泛地干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4、观念上,人的理性可以认识一切的观念受到动摇。实用主义、怀疑主义开始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社会学法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社会学法学以实用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作为其理论基础。2、社会学法学强调法学研究的中心不在于立法和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3、强调社会利益对法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法律的目的是对各种互相冲突的利益进行协调。4、强调对法律、判决的社会效果进行研究。5、从方法论上看,社会学法学对法律的研究运用了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定量分析、规范分析等社会学的方法。 二、耶林的法学社会学主要观点 答:耶林认为,法律应来源于社会目的并为社会目的服务,故其法学有目的法学之称。其法学社会学主要观点有:1、论述法的产生时,耶林认为法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探索、角逐、斗争、总之表现为艰苦的努力。法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是在充满血腥气息的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斗争中发展的,法的诞生与人的诞生一样,一般都伴随激烈地阵痛。2、法律的概念及目的方面,耶林认为法律是

国家通过外部强制手段而加以保护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法律的实质性目的在于保护社会生活条件。法的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人类行为的目的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个人目的,一是社会目的。3、权利与义务方面,耶林权利义务观的核心是人得生命和财产,社会秩序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4、社会与国家方面,耶林认为国家也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的产物。同国家相比社会处于更高的地位,国家所进行的活动仅仅是为了维护秩序,而秩序是社会的目的所决定的。 三、利益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利益法学主张,利益是法律的产生之源,正是利益才造成了法律规范的产生,法律命令源于各种利益的冲击。 以赫克为代表的利益法学者认为概念法学的观点是虚幻的、与事实不相符的,并指出,任何一种实在法律制度都有一种实在法律制度都有一定的缺陷,都是不完整的,而且根据逻辑推理的过程,也并不总能从现存法律规范中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利益是法律的产生之源,正是利益才造成了法律规范的产生,法律命令源于各种利益的冲击。 利益法学派图从法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角度来理解和发展法律规则,利益法学从两个着眼点出发。第一着眼点是制度存在的背景下,法官必然要受现行法律的约束。第二着眼点在于,法律是不健全的,甚至在处理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冲突时还表现出相当的矛盾性。 利益法学属于实践性的科学,寻找法律规则必须以实现生活的需

文书学重点复习

文书学 题型: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案例分析题 五、应用题 名词解释: 文书学:是一门以文件和文书工作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科学。 文件:(狭义上说)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国家治理、政务处理活动中,表达、记载、传递统治阶级思想意图的一种信息记录。文书工作:是指围绕文件的产生、传递、管理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命令:是具有发布权限的上级机关对下发布的带有强制性特征的指挥性公文。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分别有:公布令、行政令和嘉奖令。决定: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具有重要性和约束力的特点。分别有:知照性决定和指挥性决定。 决议:决议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压决策事项。特点是程序性和权威性。分别有:通过重要文件的决议和通过重要决策事项的决议。指示: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指示的特点包括指导性和灵活性。分为方针性指示、政策性指示和命令性指示。 意见:意见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具有多向性、指

导性、针对性和原则性的特点。依据发文形式可将意见分为呈转性意见和直发性意见;依据内容可将意见分为宏观指导性意见和具体实施性意见。 报告: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应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是一种陈述性文件。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陈述性和汇报性两个方面。按照内容可将报告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报告和建议报告;按照性质可将报告分为:综合性报告、专题性报告。 请示: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是一种请求性的文件。其特点主要有:期复性和单一性。分为:请求指示和请求批准指示。(请求指示的请示是指遇到疑难问题需请求的请示和请求批准的请示;请求批准请示可根据请示内容的不同细分为以下几种:请求批示的请示。请求批示的请示、请求审核的请示、请求解决的请示和请求批转的请示。) 批复: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主要特点是被动性、针对性、指挥性。根据请示的种类,批复可分为指示性批复和审批性批复;根据主送机关范围不同,批复可分为转发型批复和增发性批复。 议案: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想统计人们代表大会或人们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主要特点有法定性和限定性。从内容上可分为法律案、预算案、任免案以及重大决议案。 通知:通知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知识、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

201609_《公共关系学》复习题库(机考)

公共关系学100%终考复习指导----判断题第一章 1. 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对) 2. 公共关系是一门专业性的理论科学。(错) 3. 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对) 4. 公众与组织之间不一定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错) 5. 美国学者香农提出了双向循环的传播模式。(错) 6.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使其对产品产生好感,“让别人买我”。(错) 7. 广告并不等于公共关系,但是,公共关系工作可以采用广告的方式。(对) 8. 首要公众是指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公众,他们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 9. 一般来说,低知名度、低美誉度这种状态是组织较为稳定和安全的状态。(错) 10. 1903年,艾维·李创办了一家公共关系咨询事务所,公开对外营业,才使社会上出现了公共关系职业。(错) 第二章 1. 引进西方的经验就可以推动中国的公关事业的发展。(错) 2. 有了发达的商品经济就会产生发达的公共关系。(错) 3. 艾维?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宣传事务顾问所。(错) 4.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对) 5. 爱德华?伯尼斯出版了第一本公共关系著作《公众舆论之形成》,该书被视为公共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历程碑。(对) 6. 近代公共关系的萌芽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以美国的“揭丑运动”为标志。(错) 7. 《原则宣言》的提出,标志着公共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现代公共关系真正的开端。(对) 8. 卡特里普和森特在合作的权威著作《公众舆论之形成》一书中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错) 9. 1985年9月,复旦大学率先招生国内第一届公共关系专业的大学生,是公共关系教育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错) 10. 2003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宣布,把每年的12月21日定为“中国公关节”。(错) 第三章 1. 公共关系完全是为组织营造生存、发展环境服务的。(错) 2. 产品形象是整个组织形象的基础。(对) 3. 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得对,10%靠宣传。(对) 4. 在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公众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由消费者心理支配的。(对) 5. 从定义上来看,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共之间的一种双向传播活动。(对) 6. 对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企业来说,塑造组织形象不是很有必要。(错) 7. 当代公共关系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就是组织形象符号化,便于公众理解和记忆。(对) 8. 企业与政府、事业单位不同,它需要面对两方面的公众。(错) 9.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组织只能提升组织成员的个人形象意识。(错) 10. 一个组织的形象是由产品、员工、机构、管理、文化等形象综合反映出来的。(对) 第四章 1. 一般认为,公共关系的人才培养,就是培养专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错) 2. 公共关系部是贯彻组织公共关系思想、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专业性机构。(对) 3. 公关人员的素质应该是性格、品德、智慧、教育和经验的组合。(错) 4. 技术型角色是公关部门从事专项技术的业务工作人员,他们是最普通的、最基层的公关人员。(错) 5. 侧重于公共关系传播功能的公共关系部应隶属于接待部门。(错) 6. 美国一份调查显示,拥有25人以上的公共关系公司为中型公司。(错) 7. 公关组织中的经理、部长、主任等担任着专家型公关角色。(错) 8. 按照相关理论研究,通常来说多血质气质的人更适合从从事公共关系工作。(对) 9. 优秀的公关人员需要具有开朗、有耐心、宽容的性格。(对) 10. 公共关系公司除了提供全部的公共关系服务之外,还提供专门技术性的单项服务。(对) 第五章 1. 在公关调查中,随机抽样法是一种准备率高,但又省时、省力、省钱的好方法。(错) 2. 组织的自我期待形象,是一个组织自我希望具有的社会形象。(对) 3. 开放式问卷的特点是答案比较规范,公众回答方便,结果便于定量分析。(错) 4. 公共关系宣传要尽量选用中性的词语,以显得平易近人,慎用最高级的赞语。(对) 5. 服务型公共关系模式以提供各种实惠的服务工作为主,目的是以实际行动获得社会公众的好评,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对) 6. 公关调查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调查、公众调查和组织形象调查。(对)

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精选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法律社会学是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和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社会整体观念出发,认识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制作用解决社会问题。本文主要面向法律社会学专业学生提供162条精选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能够学习参考。 1. 涉罪未成年人异地社会调查制度现行做法 2. 完善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调查制度的司法对策--以广州市的审判实践为样本 3.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解与完善--兼论《刑事诉讼法》第275条 4. 我国少年司法之人格甄别制度引入 5. 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调查的理念确立和机制构建 6. 少年司法分立论 7. “打人命”:农村青年妇女自杀特殊干预的一般意义 8. 校园虐童行为模式与预防对策研究 9. 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 10. 自由的女性与女性的自由--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法学的主张及其影响 11. 中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综述 12. “封存”还是“消灭”?--评新刑诉法犯罪记录封存条款 13. “罪错未成年人新闻报道的权益保护与法律规制”研讨沙龙综述 14.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办案机制创新研究--以玄武区检察院“协作式”办案制度为视角 15. 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预防现状为调研对象 16. 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 17. 我国少年司法的困境与出路 18.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 19. 赦免制度:“宽恕”在国家心理中的体现 20. 司法社工职业的独特性 21. 论强制辩护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适用--以《刑事诉讼法》第267条为中心 22. 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立法研究综述 23.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性法学思考 24. 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 25. 试论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培养 26. 从性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看性法学研究的未来课题 27. 关注弱势群体--女性主义法学的启示 28.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及其启示 29. 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儿童参与”--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新思考 30. 少年司法程序中品格证据适用的冲突与重构 31. 儿童虐待的心理危害 32. 未成年人轻罪案件非刑罚化处理之构想--以刑事和解为视角 33. 未成年人犯罪特别程序之定位 34.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中社会调查制度的实际运用与分析 35. 论我国未成年人人格调查制度之完善 36. 宽严相济语境下未成年人累犯制度释疑及完善 37. 可能性与空间考量:精神障碍者的司法社工介入 38.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男性自杀问题研究 39. 论大学生犯罪是否从宽处罚及其完善 40. 新时期重庆市青少年犯罪研判与对策

《公共关系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公共关系学》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公共关系: 边缘公众: 美誉度: 服务性公共关系: 社区关系: 抽样调查法: 策划: 公共关系活动评估: 非正式群体: 媒介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是() A.追求良好的组织形象 B.与公众定立良好关系 C.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 D.使公众了解纽织 2.“公共关系学之父”是( ) A.艾维.李 B.雷克斯.哈罗 C.麦德华.伯尼斯 D.卡特利廿和森特 3.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是( ) A.知名度 B.美誉度 C.公关社会效益评价 D.新闻舆论分析报告 4.公众了解一个组织是直接通过( ) A.组织的产品 B.组织的服务 C.组织的成员 D.组织的领导人 5.组织形象的基础是( ) A. 员工形象 B.管理形象 C.机构形象 D.产品形象6.公关调查的对象是( ) A.社会 B.组织 C.公众 D.群众 7.公共关系的根本职责是() A.辅助决策B.传播推广C.提供服务D.协调沟通8.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态度的公众是() A.逆意公众B.顺意公众C.独立公众D.内部公众 9、公共关系广告的主要作用是() A、推销产品 B、推销商品 C、推销服务 D、推销组织形象 10、企业识别系统的核心与原动力是() A、MI B、BI C、VI D、CI 11.公共关系的对象是() A.组织B.传媒C.个人D.公众 12.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 A.美国B.英国C.葡萄牙D.法国 13.公共关系产生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产生的技术条件是()A.由“理性”转向“人性” B.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C.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D.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 14、公众是公共关系的() A、主体 B、客体 C、承担者 D、行为者 15、开展公共工作的第一步是() A、公共策划 B、公关调查 C、公关实施 D、公关评估 16、公众参与性最强的公关传播方式是() A、广告传播 B、新闻联播 C、谈判 D、主办各种公关活动17.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交流的() A.单向性 B.逆向性C.双向性 D.单一性 18.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是()

法律社会学复习纲要(修)

法律社会学复习纲要 一、导论 (一)法律社会学兴起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92年初,意大利学者安齐洛迪在其著作《法律哲学与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法律社会学这一概念 1913年,埃利希出版了其代表作《法社会学基本原理》, 这是法社会学的第一部系统作品,埃利希也因此被誉为“欧洲法社会学之父” (二)法社会学各派观点 1、特征论 2、关系论 3、过程论 4、条件论 5、效果论 6、其他定义 (三)法社会学,或者法律社会学,是一门社会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也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分析法律与社会关系、探讨法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四)法社会学与社会学法学的关系 共同点:都强调要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重视法律的实行、功能和成效 不同点: 1、法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社会学法学是法学诸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属于法学研究领域 2、法社会学强调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主张从经验事实中探求法律运行的逻辑,社会学法学更多地采用“规范分析”方法,从理论预设出发,通过严谨的逻辑演绎与论证,得出结论。简而言之,法社会学主张是“实然”,社会学法学主张则是“应然” 二、经典法社会学理论 (一)萨维尼(1779-1861) 德国著名保守政治家与法学家 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 否定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存在,法律是民族意志的有机产品,是由民族传统和习惯逐渐形成。(二)埃利希(1862-1922 )的“活的法律” 社会是法的唯一渊源 奥地利法学家。社会学法学派在欧洲的首创人之一著作有《法的自由发现和自由法学》、《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法学逻辑》等。埃利希的理论主要体现在《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这本书是现代法社会学的第一部系统作品,也使其因此而赢得“欧洲法社会学之父”的称号。 埃利希宣称他的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法的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法学或判决,而在社会本身。他认为法比国家出现得更早,国家制定和执行的法仅是法中很小的一部分。即使在现代,国家对法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大量存在的是活的法。这种法不同于国家执行的法,而是社会组织的内在秩序。尽管这种法在法律命令中没有地位,但它却支配着社会生活本身。人们生活在无数复杂的法律关系中,但除少数人外,都自愿履行这些关系所赋予的义务,如履行父亲或丈夫的义务,尊重他人财产,清偿债务,等等,其动机并不是出于害怕国

宪法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西南财经大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2013级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宪法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必须在答题卡上用钢笔或签字笔作答,并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及填涂准考证号等信息。 2.本次考试与一般的考试不同,它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3.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总时限为120分钟。 5.考试结束铃声一响,请你立即放下笔,将试题、答题卡和草稿纸交给监考员验收后方可离开考场。 一、单选题(下面题目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内括号内,每题1分,共35分) 1.我国现行宪法是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 D)年通过的。 A.1954 B.1975 C.1978 D.1982 2.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有一百三十八条,其四个修正案共有(B )条。 A.三十 B.三十一 C.二十 D.二十一 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 D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A.生态平衡 B.生存环境 C.自然环境 D.生态环境 4.我国宪法规定,(C )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A.人民民主专政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任何公民,非经( A )批准或者决定或者()决定,并由()执行,不受逮捕。 A.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C.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6.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C )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文书学复习笔记

文书的含义:文书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为了处理各种事务而形成 的具有特定效用的信息记录。 文书的形成和发展: “文书”称谓的沿革 1.殷商之前统称为“书契”2.周代统称为“官书”3.春秋战国以及秦统称“书”4.汉代正式被称为“文书” 文书种类的变化 1.从载体上看(主要是我国) ①甲骨文书②金文文书③石刻文书④简册文书 ⑤缣帛文书⑥纸质文书⑦电子文书 其他国家 泥版纸草棕榈叶桦树皮羊皮纸机制纸 2.性质和应用范围来看 ①王命文书②奏报(请)文书③官府行移文书 文书同公文、文件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三者的概念起源: 概念起源:“文书”一词出现最早,最早见于贾谊的《过秦论》“禁文书而酷刑法”;“公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刘陶传》:“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文件”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有“掌本阁公牍文件”的记载。 文书、公文、文件都反映了社会活动,文字表达上都有一定的体式。 文书和文件:文书一词出现较早,清代以前没有“文件”一词,故常把历史上形成的文件称为“文书”,当代形成的称为“文件”(特别是新型载体,如电子文件);此外,因为“文书”出现较早,因为还有一些引申含义,如可指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 文件和公文:“公文”的概念包含于“文件”概念之中,从形成者和使用范围来看,文件可以分为公务文件和私人文件,而公务文件简称公文,“公文”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区别于私人文件。 公务文书和私务文书的区别: 公务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简称公文;私务文书是个人、家庭或宗族在与他人交往或处理私人事务的过程中形成和使用的信息记录,如日记、家谱;由此看出,公务文书和私务文书的区别在于: 1.作者不同; 2.作用和使用范围不同,前者较广泛,后者内容为私人事务,适用范围狭窄; 3.最后的保存处理不同,前者有查考价值的部分由档案室保管,后者由私人自己保管 文书特点:记录性和传递性 文书的功能:记载功能、传递功能、凭证功能和存储功能 文书工作的演化:文书工作的形成文书工作的确立文书工作的变革文书工作的发展 文书学的基本特征:1.应用性 2.综合性 3.科学性 4.政治性 文书学与档案学关系:在秘书学、文书学、档案学三者之中,档案学产生最早,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程。文书学大致与档案学同时产生,但在8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档案学的一个分支。80年代以后,首先是档案学界将文书学视为与档案学并列的一门独立学科,因而文书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建立了自己的分支学科。秘书学虽然产生于80年代,但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现已初步构建起了一个由多门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 秘书学和文书学、档案学是并列科学,文书学是与秘书学密切相关的科学,档案学并非秘书学的相关科学,但档案管理学是秘书学的相关学科。关于文书学和档案学是秘书学的分支学科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公共关系学复习题Word版

公共关系学复习题 第一章 1、历史公用关系定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 答:有五种类型。 1)、管理职能论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其活动形式是“有计划的、广泛的信息传播”,结果是“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 2)、传播沟通论这种沟通联络处于组织与公众之间,既是内向的,也是外向的。这一类强调公共关系的手段,认为公共关系不能离开传播沟通。 3)、社会关系论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必须从此入手来把握公共关系的实质。这一类定义往往比较笼统而抽象,理论色彩浓厚。 4)、现象描述论这一类观点倾向于公共关系实务,直观形象和浅显明了。但只是揭示了部分含义,从总体上讲不够全面、准确。 5)、表征综合论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公共关系的实施是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机构领导人提供意见,履行一连串有计划地行动,以服务于本机构和公众利益。 2、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组织形象是什么?),组织形象有哪几方面构成? 答: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所谓组织形象就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组织形象由三方面构成:1)、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总体特征和风格(软件),另一类是外在总体特征和风格(硬件)。2)、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3)、组织形象定位3、现代公共关系含义何如表述? 答: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具体来说,这一表述包含三方面的意思:第一,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组织形象。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贯穿公共关系理论与运作的一条主线。第二,社会组织通过传播、沟通手段影响公众。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公众,手段是传播、沟通。换言之,社会组织、传播沟通、公众是构成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第三,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理论上讲,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从运作上讲,公共关系又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 4、公共关系三大要素。 答:公共关系的三大构成要素分别为社会组织、传播、公众。 5、公共关系特征包含哪几方面? 答:一、以事实为依据。(一)真实是公共关系活动的绝对前提。(二)公共关系活动从掌握事实开始。(三)真诚是公共关系人员的信条。 二、以沟通为手段(一)认清沟通的公众对象。(二)明确沟通的主要目标。(三)立足于长远的沟通。 三、以互惠为原则。(一)公共关系明确认定利益目标。(二)公共关系的道德是“大家都赢”。 1、你对历史上各种公共关系定义有什么看法? 答:首先,公共关系定义的多样性源于公共关系含义的多维性,我们不必立即强求有一个同意定义。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相对来说是比较确定的,只要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住公共关系的实质,形成共识,就能对学科理论作深入研究。 其次,历史上形成的各种定义各具特色,各有优缺点。不少有代表性的定义,对推动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务实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一些定义具有相当大的片面性,导致了观念的偏差和行动的失误,有待于清理。 最后,公共关系的定义尚需进一步完善。随着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有必要也有可能进一步对公共关系作出更为科学的定义。为此,我们可以从核心开始入手,作为思考的起点和共识的基础。4、如何认识公共关系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宪法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宪法学试题及参考答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西南财经大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2013级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宪法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必须在答题卡上用钢笔或签字笔作答,并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及填涂准考证号等信息。 2.本次考试与一般的考试不同,它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3.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总时限为120分钟。 5.考试结束铃声一响,请你立即放下笔,将试题、答题卡和草稿纸交给监考员验收后方可离开考场。 一、单选题(下面题目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内括号内,每题1分,共35分) 1.我国现行宪法是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 D)年通过的。 A.1954 B.1975 C.1978 D.1982 2.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有一百三十八条,其四个修正案共有(B )条。 A.三十 B.三十一 C.二十 D.二十一 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 D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A.生态平衡 B.生存环境 C.自然环境 D.生态环境 4.我国宪法规定,(C )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A.人民民主专政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任何公民,非经( A )批准或者决定或者()决定,并由()执行,不受逮捕。 A.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C.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6.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C )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文书学复习资料

文书学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 1、简述文书的形成条件。 答:(1)文字的形成是文书产生的必要条件。文书区别于其他交流载体的首要特征就在于它有准确的信息内容,这种准确的“信息内容”是文字所赋予的。后世的学者明确指出,自有文字后,文书也就逐渐产生。(2)社会组织的形成是文书产生的充分条件。文书的另一个区别于其他交流载体的特征就在于它是带有一定策令性的信息,带有一种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是由制作文书的社会组织的权威性赋予的。 2、简述文书学的基本特征。 答:(1)应用性与理论性的统一。文书学的研究对象来自广泛的社会实践,并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文书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对社会实践规律性的总结,而不仅仅是客观现象的描述,有着自身的范畴、原则和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2)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文书及文书工作所记述和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管理事务,所涉及的专业和学科领域十分广泛,这就决定了文书学在学科结构和内容上必然融合史学、法学、管理学、语言学和文章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表现为一定的综合性。同时,文书学又不是上述学科的简单相加,它有着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是其他学科不能包容和替代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3、简述文书工作演化发展的规律。 答:(1)文书制成材料的改进。文书制成材料的特点以及与不同文书功能相适应的选材要求,不仅关系到文书的寿命,而且反映了文书的形成及其规律。(2)文书的种类、用途和制度的变迁。文书用途的变化是其所记录的信息内容变化的反映。随着人们交流形式的增加,产生了私文书和专用文种;随着管理内容的复杂化,文书从较为单一的传递向多种传递方向发展,产生了平行文书及其公布形式;随着管理方式的规范化,文书的格式日趋固定。文书用途的变化结果是产生用以区别其用途的文书名称。总之,文书与文书工作的发展变化,是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文书这样一种信息交流的方式;从具体形式上看,文书的种类、用途、载体和制度的变化,又是各种信息交流方式的表现,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管理方式的需要。 4、简述公文的功能。 答:(1)公文的基本功能:①公务管理的工具。公文的首要功能是一种公务管理的工具。会文内容、公文运转以及行文规则,都是管理理论租原则的具体应用。脱离公务管理,背离了管理活动原则,公文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②社会沟通的手段。公文在上传下达、左右沟通、实现公务管理工具效用的同时,在客观上成为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民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手段。(2)公文的具体作用:①行为规范作用。②书面领导与指导作用。③联系与处理公务作用。④宣传教育作用。⑤凭证依据作用。此为公文最突出最宝贵的作用。 5、简述公文现行效用的机关范围界定。 答:(1)宪法、法律对一切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产生效办。(2)行政立法性的规范性的公文对作为行政相对方的一切社会组织发生效力。(3)公文本身依法予以明确规定。(4)以公文本身依法正确标明的主送机关为准。(5)以公文本身依法正确标明的一切受文者为准。(6)以法律、法规和其他效用等级高的文件中的规定为准。(7)以依法应为作者实现或保护法定权益的机关为准。 6、简述电子文件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答:电子文件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

论法律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论法律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 闫 闯 摘 要: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法律社会学在其成长过程中备受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倾注,这也潜在地注定了其学科性质上的双重争议性。在明晰法学学科的形式主义、工具主义与治理主义逻辑的多重存在中,法律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也呈现出一种分段式划分的可能。而这种划分不仅具有明确法律社会学学科性质的学理意义,而且也具有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之间建构关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法律社会学;学科逻辑性质;法治社会;和谐社会 法律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兴起被视为“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功之一”,○1但其学科属性如何准确定位,学界争议颇大,至今未有结果。笔者尝试从学科历史发展进程与学科逻辑属性入手,厘定法律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并将学科逻辑属性作为此次尝试中的重点,希望对于除法律社会学之外的其它交叉学科的性质界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学术渊源中的争议学术渊源中的争议缘起缘起 法律社会学这一名称最早由社会学家安齐洛蒂提出,而发表法律社会学理论奠基著作的 则是法学家埃利希。○ 2盘点这一学科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自由主义法学家埃利希主张的“活的法律”,历史主义法学家萨维尼主张的法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以及现实主义法学家弗兰克主张的法律是“行动中的法律”等等理论,都是一种对于传统法学的突破,都是一种寻求法律与社会生活统一的努力与尝试。 成长中的法律社会学在这样的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深深地烙上了法学的印记,这也直接导致了这场争议的到来,民法中的“占有”理论对这一争议颇有解释力。具体而言,法律社会学的“母体”,也就是“所有权”在社会学,在名义上却长期为法学占有,且法学家在代表法学实现占有的过程中为法律社会学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甚至可以说,没有早期法学家的投入,就不会有今天法律社会学的学科影响力。当然,最终这场所有与占有的分离导致了对于法律社会学学科属性的争议,因为直到今天世界各国对于如何解决占有问题也是各持己见,相互迥异的。 不容否认,法学长期作为一门显学的学科地位显著强化了法学家对于法律社会学作用的权重,从而也部分掩盖了社会学推动法律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实际上,社会学家对法律社会学也提出过诸多真知灼见,在促进法律社会学学科成熟的同时,也向长期占据法律社会学阵地的法学界提出了权利主张。如开创社会学传统的三位大师都曾在该领域留下过深邃的学术见解: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认为作为上层建筑重要部分的法律永远是决定于其经济基础的,深刻揭示了法律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韦伯对法律进行的几种不同理性形式的划分,为社会生活中法律的发展最终找到了形式合理性的最好归宿;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中蕴涵的法律思想在法国公法学家狄骥的社会连带主义法学中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阐述。 二、关注焦点上的争议再关注焦点上的争议再分析分析 如果在学术渊源中单纯衡量学者对法律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贡献,很难清楚界定出法学 1 闫闯,(1979-),辽宁省抚顺市人,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本文项目来源名称: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QN037。

2020年7月全国自考文书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自考2018年7月文书学试题 课程代码:005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书产生的充分条件是() A.文字的形成B.记录载体的发明 C.社会组织的出现D.社会管理活动的产生 2. 适用于依据有关法律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文种是() A.决定B.公告 C.通告 D.命令 3. “准确”是对文书工作的() A.质量要求B.技术要求 C.制度要求D.时效要求 4. 行政公文成文时间的正确标注方法是() A.2018年3月5日B.2018年3月 C.二零零八年三月D.二00八年三月五日 5. 对文件内容或有关事项予以注解与说明的标识项目是() A.抄送机关B.主题词 C.附注 D.附件 6. 下列表述规范的公文结尾语是() A.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B.以上报告妥否,请批复。 C.以上报告,请迅即转发。D.以上请示,请即函复。 7. 按照《行政法规制定条例》的规定可以制发“条例”的行政机构是() 1

A.国务院B.××大学 C.××市政府D.××省公安厅 8. 对本单位文书工作负有全面组织责任的是() A.组织部长B.办公厅(室)主任 C.人事部长D.档案处处长 9. 内部机构和文件数量少的小型机关文件归档整理应选择的组织形式是()A.集中整理形式B.分散整理形式 C.复合整理形式D.分层整理形式 10. 案卷封面上用以概括揭示卷内文件主要内容与成分的项目是() A.类目名称B.文件标题 C.案卷题名D.案卷目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 建立于唐宋时期的文书工作制度包括() A.一文一事制度B.贴黄制度 C.照刷磨勘制度D.引黄制度 E.骑缝、押缝制度 12. 公文眉首的标识项目包括() A.公文标题B.发文字号 C.秘密等级D.主送机关 E.成文时间 13. 公文的主旨必须() A.正确B.集中 C.形象 D.鲜明 E.新颖 2

公共关系考试复习题.doc

《公共关系学》课程复习题目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现代公共关系起源于(美国),这已经被国内外公共关系界所公认。 2、人类公共关系史与(人类传播史)几乎是同步的。 3、(亚里士多徳)提出“修辞术是说服的艺术”,他认为相互信任、情感融通和合理逻辑是 说服效果达成的三人前提。 4、(80年代)初,公共关系首先进入我国经济特区,此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到迅速发展。 5、1984年底,世界上第二大公共关系公司,美国最大的“希尔一诺顿”公关公司最先在北京 设立了办事机构。之后其他公关公司陆续进入广阔的屮国市场。 6、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著述丰富,迄 今有数十部著作问世。 7、罗森塔尔证明:如果一个人冇自信心,对自己怀着期望,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家中称为(“白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8、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不回避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相反,它重视符号、替代、自我调 节所起的作用。 9、在社群主义者的视野内,公关的使命在于构建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命运共同体)。 10、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11、作为现代新儒家学派的新生代学人,(杜维明)把自己“看作一个五四精神的继承者”, 将儒家文化置于世界思潮的背景中来进行研究。 12、科特勒博士见证了美国40年经济的衰落跌宕和繁荣兴吒的历史,从而成就了完整的(营销 理论),培养了-?代乂一代美国大空公司的企业家。 13、戴尔?卡内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卡内基开创的(“人际关系训练 班”)遍布世界各地。 14、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律师、教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笫一个(修辞学)教授。 15、拉斯维尔的传播五要素5W分别指传播者、媒介、信息、(受者)和效果。 16、博弈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其开创者(纳什)和他的合作伙伴荣获了诺贝尔经济 学奖。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麦奎尔的说服矩阵 2、利益相关者 3、社群主义 4、儒家思想 5、议题 6、意见领袖 7、芝加哥学派 8、文化工业 1、麦奎尔的说服矩阵。是“S-0-R”模式彻底“系统化”。 白变量传者控制输入变量横轴(5个变量) 说服变量 因变量受者反映输出变量纵轴(13个变量)输入变量(5个变量):信源信息信道信宿(信宿是相对于信源而言的。信宿是信息动态运行一个周期的最终坏节。)冃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