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版)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版)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版)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版)

第一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与简史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在了解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及其含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学生)、教(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教、学与环境是学校教育中三个核心因素。所谓“教”就是教师按社会发意(或由学校提出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是施教的主体,并起主导作用。所谓“学”则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去接受教师和群体所给予的广泛影响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同时,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教与学总是处在学校情境及社会背景这一环境之中,自然要受其制约和影响,反之,教与学的绩效也会引起社会相应的反响和学校情境的变化。三者构成一个互动(即相互作用)的系统。学校中的一切现象、问题与发展,皆由该互动系统所致,只有抓好这三个因素及其互动中的所有方面,学校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作为教育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三者交互作用而出现的心理现象。

在上述三者相互作用中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心理现象,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激发,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习迁移与知识应用,道德品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学生交往能力的培育以及学生群体心理现象是如何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教师心理及其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因素,问题解决及创造力的形成与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元认知和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学生的个性与因材施教等。这些在互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就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小学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根据我国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及有关原则,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总论(对象、任务、方法与简史,学习、教学与发展);学习心理与教学(学习动机、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迁移与知识应用、学习策略与学会学习、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品格与个性(道德行为与品德形成、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咨询);小学教师心理以及本书没有包括的测量与评价。

与小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形成的规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和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小学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是两门不同而又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前者是从横向角度重点探讨教学、教育条件或措施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形成能力品格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的学科。两门学科都涉及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因此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彼此交叉的,其研究结果也是相互印证的。由于研究儿童心理必须考虑学校存在的一切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因此研究儿童心理学就需要借鉴和参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教育-D理学面对的是学生,是处于一定年龄阶段的并具有特定年龄特征的儿童,它要揭示教与学、教育活动与学生人格成长之间的关联,就必须知道哪些是本年龄阶段儿童所特有的现象,哪些是适用于各年龄阶段儿童更为一般的规律。为此,它应当充分掌握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据此做出恰当的判断,同时其研究本身也能印证或充实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这一点是由心理现象本身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说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心理现象——既受头脑活动规律的制约,又取决于社会生活、人际互动和个体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说它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是因为一方面,它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问题需要探讨,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理论,包括学习迁移理论、接受与发现学习理论等。所有这些探讨都涉及到理论认识的深化,涉及到研究者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锻炼与提高。这些都表明它是一门理论学科。另一方面,它也是普通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它的研究最终都要为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服务;它必须通过对教学、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去揭示具体的或新的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效率以及帮助教学、教育改革中的有关心理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包括两大方面:理论任务和应用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其研究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教育心理学亦不例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即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而不是凭主观臆测加以歪曲。也就是说研究者应根据可以观察得到并能加以衡量的外部条件和足以表明某种心理变化的客观指标或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去如实地探明现实与心理、心理与行为以及心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因果联系及心理发展的规律。系统性原则,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其组成部分或因素依照其内在关系构成的一种系统,教育心理学也是如此。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看待事物内部关联的观点就称之为系统论观点或系统性原则。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坚持系统性原则,包含两层意思:心理、意识虽复杂,但可将其分解为各种较为简单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然后通过综合把它看做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理解;在研究某种心理形式及行为表现与现实各种条件的依存关系时,也可分别地考察某一条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后将各种条件与心理、行为的关联或因果联系综合地加以理解和运用。系统性原则又称分析与综合的原则。教育性原则,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利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

观察法是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发现某些问题或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

题成因做初步分析并提出假设,然后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诱发需要考察的现象,对其结果做数量分析,可反复验证。它是近代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心理实验有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在进行实验室实验时,实验者首先要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并告知参加测试或活动的做法,要求按指示行动;其次,实验者要力求控制一切条件,使之稳定,仅改变其中足以成为“实验变量”的条件,然后考察由此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变化;第三,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记录条件与反应改变的数量;第四,分析实验结果并探索其中的因果关系。自然实验是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进行的心理实验。其特点是排除实验室实验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性,又保留了实验室实验法的特点。该法在心理学中,尤其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得最多,也被称为“现场实验”、“教学性心理实验”或“教育性心理实验”。问卷调查是调查法的一种形式,它是通过当事人的口头报告、其他人的介绍、追述以及周围的事物材料来间接了解被了解者当时心理活动的方法。问卷调查常利用统计上求相关的方法来分析调查结果。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有: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现场参与研究等。

四、教育心理学简史

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他本人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综观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可知,其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而经过多次飞跃的过程。目前它具有如下主要特色和发展趋势:重视理论特别是学习理论的探讨。重视有客观数据的实证和实验研究,特别是现场实验。关注教学进程及其改革与学生学习能力及良好品质形成、发展的关系。善于吸收各有关学科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论、社会心理学的成果与新进展,扩充自己的研究内容。

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经过曲折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后有如下主要趋势与特色:把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结合起来开展研究。重视学习理论的新探讨。结合教学与教育改革研究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注意人际关系交往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多样灵活。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1949年前后、1966一1976"文革”年间的中断,“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出现了勃勃生机。其发展特色有:不断引进和出版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献与教材。正式出版了我国自己编写的教材与资料。全方位地开展比较系统的教育心理学课题的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对教育心理学,特别是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从理论到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及许多人文学科的发展,使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加重视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第二章学习、教育与发展

一、学习的一般概述

1.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这一概念的含义包括以下几点:学习是一种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活动过程;学习可以通过外部相应的行为变化而得以体现;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也并非所有的学习都通过直接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

2.学习过程观

对学习过程的进行,不同时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早期的学习过程观:我国先秦时期的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闻一见一知一行”的过程。闻、见是获得感性经验的过程;知是在闻、见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经验;行是将所学的经验加以应用的过程,并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这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荀子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强调学习过程中“行”的重要性,是非常可取的,也是与现代的学习观一致的;但他的观点也有一定的机械性,否定了学习的动态、循环上升的特性;现代的学习过程观: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动作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与输出。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梅耶提出了一种学习过程的模式: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来选择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其主要特点。

3.学习的种类

学习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学习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学习层次的不同,加涅提出了八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结果不同可以把学习分为五类:智办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学习分为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4.学习的作用

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首先,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其次,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学习对社会的作用表现为:学习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史以来就离不开学习,而人类将来的发展、演化更需要学习。

二、学习的基本理论

由于不同学者对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等根本问题的看法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概括起来有四种较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

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主要强调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具体有下面三种代表性的研究。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相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二是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其观点有三: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即建立S—R联结;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联结的建立遵循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学习规律。三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的自发的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的观点与联结理论是相对立的,它更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非尝试错误的过程。顿悟即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它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实现的。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人类学习是建立、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较有代表性的认知学习理论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一他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一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知建构理论一强调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信念来建构新知识,突出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

3.联结一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认为学习所建立的联结应该是S—O—R,其中O即中介变量。因此,他提出学习是有目的的,外在的奖励、强化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使不给予外在强化,学习也可以产生。为此,他还提出了潜伏学习的概念。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有:个体、环境和行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而产生学习,获得间接经验;观察学习受到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的支配。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主张应关注、研究人的情感、态度、自我价值、自我概念等,反对把人的完整的心理特性人为地肢解、割裂开来。其代表人物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的主要观点有:学习应该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的有意义的过程;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做”中学的;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坚信学生自己能教育自己,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三、学习、教育与发展的一般关系

1.身心发展及特点

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的生长与变化。生理发展是指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是按照先天预定的程序进行的。心理发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即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即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理变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环境与教育等外部因素提出的要求引起个体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与个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产生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即心理发展的动力。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遗传和环境。遗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生理结构特征与机能;环境是指影响个体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2.学习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个体的生理发展制约着学习,学习又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其次,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着进行某种学习的可能性,学习又促进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3.教育与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辩证关系

首先,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其次,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也就是说,教育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即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头,要创造最近发展区。发展性教学就是教学应以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为前提,依据新的发展可能,从而使学习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主张。

四、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的一般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品德的发展——小学生的品德具有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等特点。

2.小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与动物相比,人类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人类的学习具有社会特性;人类不仅能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而且还能通过社会交往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类的学习具有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学习除了具有人类学习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独特性,即接受性、间接性、方向性和连续性。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直观一操作性,指导一模仿性,基础一再现性。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而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写不仅能够更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具体的有:(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准确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简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和发展。(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未).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弗洛伊德的教育心理学理论(3)成熟时期(20世纪60到70年代)。教育心理学注重和和学教育的结合。有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和人本主义的思潮。(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理论的盛行,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研究的越来越深 入细致。 前苏联的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 月革命之前,乌申 斯基的《人是教育 的对象》奠定了俄 国教育科学研究的 基础(2)发展阶段 (十月革命以后)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 展区理论(完善并 逐渐形成自己特点 的阶段,主要表现 在,注重和发展心 理学的结合如赞科 夫的教学与发展试 验,学习理论方面 出现了联想-反射 理论和学习活动理 论。同时还非常注 重人际关系在儿童 心理发展中的作 用。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 发展: (1)起源,中国古 代的教育心理学思 想,如孔子,孟子 等的关于学习的理 论都包含了丰富的 教育心理学理论。 (2)教育心理学的 产生和初步发展, 这个阶段是随着清 末师范教育的兴起 而产生的。(3)教 育心理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阶 段。 4 小学教育工作者 为什么要学习小学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不仅仅 是一门学科,他更 应当成为一种累积 性的知识、智慧以 及直觉化的观念, 只有这样,教师才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 教育学面临的问 题,虽然教育心理 学不能告诉教师在 各种复杂的教学情 境中具体应该做什 么,但却可以给教 师提供作出正确决 策的原则,并使教 师以规范的言语讨 论自己的教学经验 和观点。另外当前 我国正在进行基础 教育改革,这次改 革能否取得预期的 效果,一是取决于 教育工作者的改革 热情,而是取决于 该改革者的理论水 平和实践能力,要 想提高改革者的这 些水平,教育心理 学知识是必须要学 习的,他不仅能够 给改革者提供新理 论的指导,而且能 够给解决新课改中 遇到的问题提哦能 够研究方法上的指 导。所以说要想成 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就必须要学习教育 心理学。 第二章 1、什么是心理发 展,举例说明心理 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 从出生成熟衰老直 至死亡的整个生命 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研 究表明,学生的心 理发展有四个基本 特征,即连续性和 阶段性定向性和顺 序性不平衡性、差 异性 2、简述小学生在认 知、情感、等方面 的发展特点? 小学感知发展的特 点。 (1)由感知带有明 显的无意性向有意 性发展;(2)由感 知的笼统性向精确 性发展。 小学生观察力的特 点 ()小学生的观察 从缺乏系统性的知 觉发展到有目的 有顺序的的知觉。 (2)小学生的观察 从模糊笼统的知觉 到比较精确的知 觉。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 点 (1)无意注意仍起 着重要作用。有意 注意正在发展。(2)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 定性差。(3)注意 的分配和转移力不 强。(4)注意的范 围比较小。 小学生记忆的特 点。 (1)由无意识记占 优势,到有意识记 成为主要的记忆方 式;(2)由机械识记 占优势,到意义识 记逐渐占有重要地 位;(3)具体形象记 忆仍占主导地位, 而词的抽象记忆迅 速发展。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 展。 (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于现 实性(3)想象的创 造成分增多。 小学生情感方面的 发展 (1)情感内容不断 丰富(2)情感的深 刻性不断增加(3) 情感的稳定性日益 增强。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 特点。 (1)从顺从别人评 价发展到有一定独 立见解的评价,自 我评价的独立性随 年级而增高。(2)从 比较笼统的评价发 展到对自己个别方 面或多方面行为优 缺点进行评价。(3) 开始出现对内心品 质进行评价的初步 倾向.但直到高年 级,他们进行抽象 性评价和内心世界 的评价仍然不多。 (4)自我评价处于 由具体性向抽象 性,由外显行为向 内部世界的发展过 程之中,其抽象概 括性和对内心世界 的评价能力在迅速 发展。(5)自我评价 的稳定性逐渐加 强。 3.简述儿童社会 性认知发展的一般 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 即从对外部特征、 外部行为的注意到 更深刻的心理品质 特征的注意。(2) 从简单到复杂。从 某方面到多方面、 多维度地看待问 题;从呆板到灵活 的思维;从具体思 维到抽象思维;从 弥散性的、间断性 的想法到系统的、 有组织的综合性的 思想。 4.简述小学儿童 社会性交往发展的 特点。 (1)小学儿童的交 往对象主要是父 母、教师和同伴。 (2)小学儿童与父 母、教师的关系从 依赖开始走向自 主.从对成人权威 的完全信服到开始 表现出怀疑和思 考。(3)平等关系的 同伴交往日益在儿 童生活中占据重要 地位,并对儿童的 发展产生重要影 响. 5.如何分析学生 的性格特征? 一般从以下西个方 面分析学生的性格 特征:(1)性格的态 度特征;(2)性格 的理智特征;(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 征。 6、论述埃里克森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及其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发展理论认为, 人格的发展一个 逐渐形成的过程, 它必须经历一系列 不变的阶段,人格 的发展贯穿于个体 的一生,整个发展 过程可划分为以 下八个阶段:(1) 学习信任的阶段 (从出生到18个 月左右)。(2)成 为自主者阶段(2— 3岁)。(3)发展主动 性阶段(4—5岁)。 (4)变得勤奋的阶 段(6—1l岁)。(5)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 阶段{12一l1岁}。 (6)承担社会义务 的阶段(19—24岁 左右)。(7)显示充沛 感的阶段(25—65 岁)。(8)达到完善 的阶段(65岁以 后)。 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发展理论指出了 人生每个阶段的发 展任务及所需要的 支持帮助.这有助 于教育工作者了解 中小学生在不同发 展阶段所面临的各 种冲突,从而采取 相应的措施,因势 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 阶段,既变得勤奋 阶段,主要任务是 培养勤奋感,克服 自卑感。教师或者 学校的教育要多鼓 励学生大胆想象与 创造,对儿童的建 议表示赞赏,并耐 心回答其问题,以 增强其自信心,发 展其主动的人格。 教师给学生创设一 种良好的学习环 境,要保证每个学 生都有机会在其帮 助下确立正确的实 际目标,并通过努 力获得成功。要给 学生表现独立性和 责任感的机会,同 时,对那些丧失信 心的学生提供适当 的支持,是他们获 得成功的体验。 7、简述皮亚杰的认 知发展阶段理论及 其教育价值。 (1)建构主义的发 展观皮亚杰认 为、发展是一种建 构过程,是个体在 与环境的不断的相 互作用中实现 的.所有有机体都 有适合和建构的倾 向,同时,适应和 建构也是认知发展 的两种机能.适应 包括同化和顺应两 种作用和过程,个 体的心理发展就是 通过同化和顺应日 益复杂的环境而达 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 论皮亚杰认为, 在个体从出生到成 熟的发展的过程中 其认知结构在与环 境的相互作用中不 断重构.从面表现 出按不变顺序相继 出现的四个阶 段.每一个阶段都 有它主要的行为模 式.标志着这一阶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 试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课堂管理试题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课堂 管理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4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 :高于 B:接近 C :不低于或者高于 D:同等于 2、列尖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 A?是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B. 学校免收学费,可以适当收取杂费 C. 施行以当地教育局为主的管理体制 D?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开除学生的权利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尖学习过程的—。 A ?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 ?可行方案 D. 思维程序 4、”五四”时期的著名儿童散文《落花生》作者是。 A:许地L1J B:冰心 C:郭沫若 D:周作人 5、梦是一种__ A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 :白日梦状态 D: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双眼视差是一知觉的重要线索。 A ?时间 B?深度 C. 运动

D. 所有 7、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8、在我国心理学通常按照个体把14?18岁的人群叫做_____ A:少年期 B:学龄中期 C :青年初期 D:青年中期 9、下列选项中,与“李宁和刘翔是运动员”的判断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孟菲和王芳是主持人 B:孟春和李雪是同学 C:魏来和万青是夫妻 D:刘晓庆和邓婕是同乡 10、What happened to Mr. Zhu? He spoke in _ voice in today's class that I could hear almost no thi ng A: so low B: such a low C: so high D: such a high 11、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A .痕迹衰退说 B. 干扰说 C. 同化说 D. 动机说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尖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科技 B:经济 C:综合国力 D:教育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1.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7.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8.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9.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10.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 1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日期: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内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2003) 2.教育中的互动系统 3.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4.观察法 5.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法 6.问卷调查 7.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8学习(2006)/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2008)/机械学 习 9.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0.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反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005) 11.试误/顿悟 12.强化/正强化/负强化/直接强化/间接强化/潜在强化 13.潜伏学习 14.身心发展 15.心理发展动力 16.最近发展区 /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2005) 17.发展性教学 18.动机(200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2009)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化理论(2006) 19.归因/内归因/外归因 20.耶基斯-多德森定律(2005) 21.概念(2009)/规则/规则 22.技能/认知技能/动作技能 23.概念学习/概念同化/过度学习/过度学习(2006) 24.迁移/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2005) 25.顿悟/关系转换说(2005)/相同要素说(2006) 26.知识的应用 27.认知结构 28.学习迁移的测量 29 30.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2005)/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阅读理解策略 31.元认知(2006)/元认知 32.形象联想 3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2005)/问题教学/问题教学 34.表征 35.系列搜索策略/选择性搜索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 36.功能固着/ 37.创造性(2005) 38.认知风格 39.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40.脑力激励法(2009)

2017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卷

2017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心理 健康教育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6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锻炼 B:榜样 C:说服 D:陶冶 E:重视个别差异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____ A: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 3、我国的学校产生予()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唐朝 4、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性质是____ A: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 B:教学的唯一工具 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 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5、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____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6、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E: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培养劳动者是____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活到老学到老”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 A:义务教育思想 B:素质教育思想 C:终身教育思想 D:民主教育思想 9、教师方某常给学生起侮辱性绰号,造成恶劣影响,对于方某的这种行为,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 A:行政处分或解聘 B:行政警告或拘留 C:行政强制或拘留 D:行政处罚或解聘 10、在英语学习中,学习单词ball(球),再学习football(足球),这属于()A.一般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具体迁移 11、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划分依据是__。 A.课程制定者 B.课程任务 C.课程目标 D.课程内容 12、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13、关于制定教育目的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E: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矛盾 14、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A.负向迁 B.原型启发 C.思维定势 D.功能固着 15、下面不属于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的是。 A:睡眠不足 B:情绪低落 C:人际关系不良 D:经常感冒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