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管理的基础理论

教育管理的基础理论

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①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②学管理者的类型。③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用处?为何要学教育管理学?

①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②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③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

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因为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如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苦恼时。虽然教育管理学在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12、什么是教育管理?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1)、教育管理不仅是对学校物质设备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管理。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2)、①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②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

③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

④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⑤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与非标准环境问题、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问题、关系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关系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13、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备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一种标准环境,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标准根本就不存在。于是就出现了“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往往是做不到的。”的看法。

第二章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1、管理、文化、环境、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管理的关系?

现代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它同管理、环境、现代教育、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管理是一个大概念,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管理问题。任何管理都存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对管理有着激励和制约的双重作用。管理本身又是一种方化。教育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行为。教育管理行为有着方化的内涵,不同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

2、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在西蒙教授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7、管理是怎样育人呢?

①教育管理通过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②管理育人是指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都要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③每个教育管理者,他们不仅是管理人员,同时还是教育者。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

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1、怎样对待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教育管理要始终是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放在首位,强调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还要与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和生产劳动以及公益性活动想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整体思考,统筹安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当遇到问题时要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事来发展和提高。

第三章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⑤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点。

8、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哪些新方法?

新概念:①整体优化概念。②结构概念,又称合组合。③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④动态平衡概念。

⑤信息反馈概念。

新方法主要是指系统分析和运筹学方法。:①规划的方法又称分配问题。②库存的方法。③线路的方法。

④更新的方未能。⑤减少排队的方法。⑥序列和调整的方法。⑦搜索的方法。

9、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①决策者能够充分地考虑面临的各种不同的选择。

②稀缺而昂贵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③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的事件。

④肯定能够在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

面加强决策能力。

10、系统分析方法在下列六个方面是不适宜的:

①政治性极强的问题。

②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③在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价值观念和实际价值之间加以权衡的那类问题。

④在决策过程中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

⑤当解决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要对现存系统进行改变所面临的问题。

⑥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时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

1、在关于21世纪与教育的讨论中,人们对未来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①人类生存环境与教育。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从全球角度消费综合地研究并试图解决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和日益短缺所构成的“人类困境”问题,提出了在解决“人类困境”诸问题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使人类获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消除贫穷、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与自然环境、社会秩序构成了“人类生态系统”,人们期望在21世纪能够得到解决。

②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教育。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与教育。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人类有权共享信息资源,而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着信息霸权主义和信息垃圾,未来教育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分辨信息垃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教育自身问题与改革。每个人不仅能够受教育,而且要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改革。

2、20世纪给人类遗留下哪几个重大问题,需要21世纪去解决?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为什么同时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但是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土地的沙漠化、不能再生性资源的滥采滥伐、毁来性的武器以及科技用于作伪和犯罪。于是也就出现了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等。

②全球经济与科技一体化趋势和现存社会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是20世纪遗留给人类第二个大问题。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界限,但人类这间的文化矛盾如何解决。从本质上说,它不单纯是个民族问题、种族问题还是宗教信仰问题,它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或政治背景。

总之20世纪留给我们的三大问题也要求在21世纪中努力去解决。教育和教育管理要在保护环境、消除不公平、摆脱贫困、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学习等方面做出贡献。人类将通过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来扫除文盲、消除贫困、防止疾病、取消战争、增强理解、促进合作,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和正义的新时代。21世纪的教育和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21世纪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世纪,信息时代经“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在“数字化生存”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经济与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21世纪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些科学的发展都与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现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手段。

4、社会现代化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就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其次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方向的现代化。第三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简称人的现代化。

5、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

现代人:是指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即是指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工业文明培养下的现代人。信息环境对现代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注:

①信息时代要求人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打破自身的依赖性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突出自信、自立、自强、自治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学会与人合作。

②信息时代要求人具有开放与闭合统一的思维方式,在开放中同外界交换物资、能量和信息,在闭合中实现有效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打破闭门读书的教育模式。

③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它要求人善于识别机遇、捕捉机遇,而不是等待“命运”或权力部门的安排,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

④信息时代要求人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惧怕风险和因循守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⑤信息时代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权变意识和行为改造的教育。

6、在社会转型期教育工作中遇到了哪些矛盾和困惑?对教育管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①时间节奏加快。如现在当校长和教师的都觉得负担太重了,而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又太少了。

②各方面的差别在加大。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既要正视差别存在的积极意义,鼓励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把教育组织之间的差别、教师工资收入的差别限定在群众心理承受力的范围之内。

③一切领域都在变化。学校自身的变化也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自觉地适应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④权威的影响力在下降。在教育管理中应该把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⑤下式群体内部情感淡化。在社会转型期,一切正式群体都十分重视效率、效益和质量,而往往忽视了群体内部的情感问题。

⑥知识分子队伍在分化。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对待现代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现代知识分子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调动各类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7、知识分子:是指依靠知识和智慧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脑力劳动者。

8、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①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②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③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④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要积极,方法,步骤要稳妥。

⑤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⑥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⑦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

⑧教育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第五章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1、教育规律与教育理论的关系?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教育理论是教育经验和教育实验的抽象、概括,是系统了的理性认识,即教育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理论能不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这就与提出理论的人的态度、感情、立场、知识结构有关系了。理论也是一种认识工具,它帮助人们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或自觉的运用规律,把教育管理行为上升到明确的思想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2、教育的价值:指教育的属性、作用和意义是否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人的自我价值能够得到体现。

3、教育价值观:是指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人的生存与生存环境的意义,以及人对教育自身的意义、作用的一种评价的思想体系。

4、价值和价值观的关系。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是主体人的认识对象,这中间由于认识的对象、

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方向、认识的形式、认识的内容、认识的性质的不同和满足需要的程度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价值观。这是驱使人行为的动力。

5、三维空间的教育价值观:把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作为两个维度之外,再加上一个时间维。随着时间的转移人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随着改变,因此,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变化。

6、以传播历史的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以古代的圣贤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②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教育就是培养少数“精英“,教育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

③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自己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④学习的内容是以古代圣贤的著作为蓝本,学习古代语言和圣贤的遗训为主。

⑤在大学里,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技术性课程是不相容的。

⑥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敢偏离“经典”,虽然心是有书,但是目中无人。

①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背诵、模仿、改错。忽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7、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以现实的利益为目标,以当代创业者、发明家、冒险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战斗英雄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②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谋生的手段。

③学习的内容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

④在学习方法上改变了传教士式的单纯背诵、模仿和改错的方法。

①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个别化教学被集体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所取代。

8、课堂教学形式的四大优点是:效率高、质量好、教师在教学中易于发挥主导作用、群体互动。四大缺点:教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别的,对于不同学习程度、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难以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经传授书本知识为主,难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世界是综合的,而教学是分解的;生活是动态的,而教学是静态的。

9、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认为:

①人类的未来,也就是社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未来。

②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

③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10、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向谁学习,以什么人榜样。在信息时代要求做未来人,就要向一切人学习。

②教育是人的主体性行为。教育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③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创新性学习有两个主要特征:预见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

④教育时空观的变化。信息时代要求社会一切组织都具有学习的功能,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组织是学习型组织,教育空间由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

⑤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在信息时代,教育的内容要扩展,人的智能结构也要重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要重新界定。

⑥教师观的变化。在信息时代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将由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过渡,在不同的场合或情景下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

11、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

教育价值观的概念。现在学生出现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学生厌学、辍学和择校等现象都和人们的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关系的。因为社会上还存在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用传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受教育者按照工厂化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没有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升学和就业看成教育的两大效率和质量,因此,这样的教育价值观难免不出现这种现象。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 法(试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向规范化和健康化方向发展,我部发布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 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发[2019]27号)。 为配合该标准的实施和应用,现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做好相关工作。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一、意义、任务及要求 1. 信息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加强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对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开发和使用教育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组织制定和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贯彻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1 / 9

运用标准化手段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 3. 《标准》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教育管理软件产品的研制、生产、检测、使用和技术服务等项活动的技术依据,有关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贯彻执行。 4. 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从事教育管理软件产品开发、生产、服务的企事业单位要把《标准》纳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并加强领导和管理。 二、组织管理 1. 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建立使用《标准》的相关制度和办法。 2. 教育部负责《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组织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并对《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通过制定政策、提出要求、开展工作、进行示范等措施以推动《标准》的有效贯彻;通过检查和建立教育管理类软件的准入制度等措施对《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3. 教育部负责国家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监督工作,委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对《标准》的实施工作进行技术、业务指导。 4.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

教育部正式发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doc

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先后启动,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省域网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对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标准和规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尽快制定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关的标准和规范,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由发展规划司和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并成立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顾问组、专家组、课题组,该项工作历时三年,目前完成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的一个最核心的部分----学校管理信 息标准。

根据教育部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计划,该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信息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管理软件设计规范。其中本次发布的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是整个标准的最核心部分,涉及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内容覆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教学管理信息、科研信息、体育与卫生信息、办公管理信息、房产与设施情况信息、仪器设备实验室信息、图书管理信息等),完全能够满足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信息需求以及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需要。 为制定好该标准,标准顾问组、专家组和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收集了大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教育部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统计及信息需求,参考了高等学校管理基本信息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管理基本信息集、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教育部事业统计报表、高校科研统计报表、高校社会科学统计报表、部分国家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 础及其流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①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②学管理者的类型。③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用处?为何要学教育管理学? ①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②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③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因为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如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苦恼时。虽然教育管理学在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12、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①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②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 ③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 ④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⑤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与非标准环境问题、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问题、关系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关系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13、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备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

教育信息化2.0讲课教案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

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完整word版)教育管理学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管理学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19世纪末20纪初,教育管理学已有了雏形并且有了理论形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教育管理学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淀和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教育管理学的认识,促进人们对教育管理学性质的全面、深入了解,本文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管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酝酿阶段 1862年,中国近代教育在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中拉开了序幕。由于新式教育机构如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的出现,激发了国民对现代教育管理知识的渴望。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在不断传播西方近代教育机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人们开始重视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社会对近代教育制度的认识逐步提高,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在九十年代初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诞生阶段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国政府与广大人民积极向日本学习。清末民初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完整的近代教育制度;同时,有关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的系统知识也从

日本引进进来。1901年,我国第一本中文《学校管理法》编著完成;随后,国家规定“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等课程为师范学院课程;同时,部分学者也开始研究当时的新式教育管理问题。从此教育管理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了。 民国后,国人所著的教育管理学著作,都会包含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三个部分的相关内容,这就是我国教育管理学教材最早的构成方式了。这一时期的教科书注重实用,少理论研究,大量引用国外教育法令作为管理参考。主要是作为新式学堂办学指南,缺乏创新能力,学术水平并不高。虽然就学科发展整体水平而言,这一时期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科学,不够创新,主要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但实际上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兴起阶段 1916年后,中国教育开始发生转向,已不再拘泥于向日本学习,当时,美国的教育管理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到美国学习的留学生传播到国内,宣起了向美国学习的热潮,从美国引进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给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随着教育管理学在大学的学科里有了建制,开展以学校管理为主的学科,我国的教育管理学呈现出兴起的局面。 自发阶段 教育管理学在经历了学习日本、仿效美国的初步发展

教育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40分) 1、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内涵是什么? 程序化决策的内涵: 程序化决策是指管理过程中经常反复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决策,由于是经常出现、反复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这类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化的固定程序。这种决策是可以根据既定的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把决策目标和约束条件统一起来,进行优化的一种决策。这种决策是可以运用筹学技术来完成的。在这种程序化决策中,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计量和统计调查得到,它的约束条件也是明确而具体的,并且都是能够量化的。对于这种决策,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让计算机代为运算,并找出最优的方案,都是在价值观念之外做出的,至少价值观念对这种决策的约束作用不是主导因素。 非程序化决策的内涵: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程序和常规办法处理,偶然发生的新问题的一次性决策,由于这类问题有很大的偶然性,管理者又没有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不论问题复杂还是不复杂,都没有现成的处理方案,因此不能按正常的程序进行决策,只能靠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才干和信念去解决。这种决策所赖以进行的信息不完全,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糊、不确定。约束条件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发展变量,比如社会需求、消费偏好、个人收入、消费习惯等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社会发展变量的不确定性制约着约束条件的稳定性,而且这种决策的贯彻实施还会引起决策所影响对象的有意识反应,比如竞争对手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这就导致决策与决策实施结果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复杂化。这种决策,是无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为决策人制定决策提供优化方案的,在这种决策中,变量更多的是人的意志因素。而人又是一个奇怪的存在物,他的意志和欲望多种多样,并且各自的评价又不同。所以,这种决策就不是一种可以在数理基础上完成的逻辑选择。 2、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内涵是什么? 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教育运行机制的内涵: 教育运行机制是指教育机体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运作方式是一种总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的现实存在。 3、教育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过程管理的内涵:学校过程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为达到以育人为中心的预期目标,将管理要素进行组织协调,使其作用在积极相关效应中得以放大,从而共同进行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活动程序。 目标管理的内涵:目标管理是指把管理系统的总任务转化为组织的共同目标,把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所属单位、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学校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和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的总目标,然后转化为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整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并以此推进学校管理活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管理方法。 4、教育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教育行政管理的内涵: 教育行政管理是国家权力机构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根据一定的政策,对教育工作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和领导。为了充分发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同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为其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发展、文化背景、教育思想有所不同,各自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与组织也就不一样。有中央集权,也有地方分权;有全面控制,也有宏观指导;有统一管理的,也有部分管理的;有中央与地方合作管理的,也有独立管理的。 教育学术管理的内涵: 学术管理是大学教学、科研活动中特有的现象,也是大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大学学术管理是指大学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依据学术发展及大学学术的特殊规律,通过组织与协调他人的共同活动,为实现大学学术目标而对学术事务及学术活动进行调控与规范,从而高效率地实现大学学术目标的过程。 5、教育管理学中控制与反馈的内涵是什么? 教育管理学中控制的内涵: 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以实现,各级学校管理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定的标准,对学校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的过程。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制订新的计划,并调整管理工作的活动过程。 教育管理学中反馈的内涵:

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常见问题20160203

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常见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二〇一五年九月

目录 1.常见问题(机构级) (3) 1.1机构管理 (3) 1.1.1 基本信息管理 (3) 1.1.2 班级信息管理 (3) 1.2幼儿管理 (3) 1.2.1 新建幼儿学籍 (3) 1.2.2 问题学籍处理 (2) 1.2.3 幼儿学籍审核 (5) 1.2.4 分班调班升级 (6) 1.2.5 幼儿调转管理 (7) 1.2.6 幼儿离园管理 (8) 1.3业务管理 (9) 1.3.1幼儿信息恢复申请 (9) 1.4其他功能问题 (9) 2.常见问题(区县级) (10) 2.1机构管理 (10) 2.1.1申请自定义行政区划 (10) 2.2幼儿管理 (11) 2.2.1 基本信息查询 (11) 2.3业务管理 (11) 2.3.1 基本信息审核 (11) 2.3.2 建筑信息审核 (11) 2.3.3 问题学籍审核 (12) 2.3.4 问题学籍仲裁 (12) 2.4其他功能问题 (12)

1.常见问题(机构级) 1.1 机构管理 1.1.1 基本信息管理 1.附设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基本信息如何填报? 答:附设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建筑信息、财务信息可以选填。 1.1.2 班级信息管理 1.请问班级中存在教师,这样的班级可以删除吗? 答:可以。只有班级中存在幼儿时,是不可以删除的。 1.2 幼儿管理 1.2.1 新建幼儿学籍 1.幼儿信息模板导入,提示导入成功,但是在“新建幼儿学籍”与“幼儿信息查询”处均看不到相关幼儿信息,请问该如何处理? 答:此问题产生一般是因为导入模板格式被修改。首先请确定导入模板的格式一定没有被做任何修改,模板不可直接粘贴其他电子数据表(Excel)的数据,您可以在粘贴时选择“选择性粘贴——>数值”,这样不会将模板格式改变。 2.请问无身份证怎么录入?

管理学第二章 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1. 三大主流学派: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提出人性善的 人性假设,依此相应提出施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式,用礼制规范和道德化感染的手段,实现治国的目的;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法家与儒家相反,提出人性恶的人性假设,因而力主推行法制,并以刑治为手段,通过严刑重罚推法护法,实现治国的目的;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道家提出人性自然的假设,认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万物化”,主张以弱小胜刚强,以反求正,以实现至德之世的理想境界。 2.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顺道:老子《道德经》“无为而 治”,顺其自然(国家不(少)干涉个人活动),“道法自然”,抓大放小(授权、分级),“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重人,孔子(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仁义”性善论。《吕氏春秋》: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 3. 人和(调整人际关系),守信(诚信),利器(技术),求实(实 事求是),对策(预测,运筹),节俭,法治。 西方古代的管理思想 4. 古埃及:著名的管理活动;金字塔、兴修水利。管理思想:分权: 法老——神权、军权,宰相——司法、行政、经济;管理跨度的实践者——每一位监督者大约管理10名奴仆。 5. 古巴比伦:中央集权:国王——司法、行政、军事,官吏——贯彻 国王政令;汉谟拉比法典:国家行为的准绳。 6. 古希腊:色诺芬的管理思想——《家庭管理》(《经济论》):首 先提出了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自己的财产的问题,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问题:财富是否得到增加,且认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得到更多的财富;认识到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理;分析了分工的重要性。 7. 古罗马:首先意识到了现代企业的某些性质;发展了一些类似工厂 的体制,且用建立公路体系的办法以保障军事调动和商品分配;第一个采取类似现代股份公司的形式向公众出售股票;在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中,罗马人具有了集权、分权再到集权的实践经验;罗马人长期军事生涯中具备了遵守法律的品格,有具备了分工和权力为基础的管理职能设计的能力;奴隶主的思想家贾图、瓦罗等对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的论述,丰富了古代经济管理思想。 8. 评价:古代管理思想具有直观性,历时局限和阶级局限性。 9. 西方近代管理理论的出现:

高等教育管理学

商品描述 媒体推荐 前言 《高等教育管理学》是在1995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管理论稿》(姚启和、陈敏等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作了比较大的修改完善而成的。《高等教育管理论稿》一书曾在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一些高等学校用作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或高校管理干部培训的教材。 作者从事高等学校管理实践和研究40多年,近10年来一直对研究生讲授“高等教育管理学” 课程,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研究的心得,也注意吸收或借鉴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同行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本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构建体系,力求论述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要问题。 作者在构思本书的体系结构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一、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际出发上升到理论分析。当然要注意学科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的 系统性,但本书注意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符合认识规律,尽可能反映新的研究成果,回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并能适应培养和提高高校管理干部的需要。高等教育管理学还是一门新学科,如何构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包括找到逻辑起点,学术界正在研究探讨之中。也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极为复杂,难以抽象出一个可以兼容其他的起始范畴,找到一个适当的逻辑起点。每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逻辑起点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科。经济学方法论不一定能在教育学中适用。在自然科学中公理化方法为许多学科普遍采用。公理化方法是从经验事实归纳出公理然后利用演绎推理层层推论。同逻辑起点方法不同的是,公理就不是一个,而是几个。①这些看法不无道理。高等教育学尚且如此,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则更复杂。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上许多著名的管理学著作都是管理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不是一位职业理论家;他的著作来源于他30年的实际经验。1937年切斯特·巴纳德在波士顿的洛厄尔学院作了8次演讲,系统地介绍了他的实践经验和基本观点,这些内容后来扩充成《总经理的职责》一书,成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②美国的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所著《管理学原理》一书,现在已出第10版,并被译成16国文字,得到世界各地读者和教育家的好评。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把“重点放在以正确理论为基础的管理实践上”,“全书都用真实材料 说明管理概念和原理”。③这说明,不能认为实践经验的总结就没有理论,问题在于如何去总结和总结的深度。在当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体系的情况下,本书紧密联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来安排章节结构,似乎也可以自成体系。 二、力求讲清高等教育管理各方面的特点。适当借鉴外国现代管理学理论是必要的,但要处 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只是作照搬照抄的介绍。“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④外国现代管理学理论讲了许多管理的共性问题,高等教育管理学也是一种管理学,当然离不开共性,要借答发源于外国的现代管理学理论。 …… 目录 第一章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特征

管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选、填★★★) (1)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性善论,倡导:“内圣外王”,追求中庸之道,主张仁政德治,强调以德治国,以仁治国。 (2)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人性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不作为,先有为而后无为)、顺其自然,柔性管理。 (3)法家思想:性恶论,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变法,主意法制刑治,强调以法(王法)治国(不同于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兵家思想:《孙子兵法》,兵法经营。 2.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选、填★★★) (1)亚当·斯密(英国)被称为“自由经济之祖”,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和劳动分工学说,著有《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2)马萨诸塞车祸(美国)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管理开始成为一种职业-职业经理人,横向管理分工开始出现,有利于管理理论的产生; (3)欧文(英国)的人事管理,被后人眷为“人事管理之父”,人是“活的机器”是“环境的产物”,开始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但仍是经济人。 (4)巴贝奇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被后人眷为“计算机之父”。 (5)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代替了(公司)利润分享制度,实质是按某一部门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报酬。 (6)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给予工人“保证工资”+超额奖金。 (7)丹尼尔·表卡勒姆,建立严密而明确的规章制度。 3.古典管理论(以经济人为假设、组织类型为机械式/无机式组织)内容(选、填★★★★★) 古典管理论包括科学管理论和组织管理论。其中,泰罗(美国)的科学管理理论标志着管理学形成,科学理论的诞生,有三大著名实验,金属削切实验、搬运生铁块(工作定额原理)和铁锹实验(工作标准化原理),其著作有《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均为1895)《科学管理原理》(1911)《在美国国会上的证词》(1912)。 而组织管理理论又包括法约尔(法国)的一般管理理论(或管理过程理论)(五大职能+六大基本活动十四条原则)、韦伯(德国)的行政组织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以及巴纳德(美国)的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理论)。 需要注意的是,泰罗的代表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科学理论的诞生),被后人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代表著作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被后人誉为“一般管理之父”和“管理过程理论”之父;韦伯的代表著作有《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被后人誉为“组织理论之父”;巴纳德代表著作有《经理人员的职能》,被后人誉为“近代管理论之父”(注意区分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之父”)。 4.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选、填、简答★★★)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工时研究(科学管理的基础) 与工作定额质理;(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挑选一流的工人); (4)标准化; (5)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6)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离;(7)用科学的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8)实行“职能工长制”; (9)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论述题还需回答缺陷:泰罗把工人看作“经济人”;重视技术因素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局限于较低的车间生产层次,没有解决企业整

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

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 随着我国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管理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从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渐走向智慧管理模式,这是我国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效促进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教育管理系统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整个教育系统起到协调性作用,促进合理分配教育当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资源,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的质量;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模式转变为智慧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率教育管理目标,有效实施智慧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为教育发展节约成本,还可以有效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将教育管理的市场经济效益进行最大化处理,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化发展。 1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善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信息的规范化管理直接关系到教育管理决策的制定,影响到教育业务的良好发展。由于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导致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存在许多的问题,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给教育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并且教育信息化标准程度较低,以及标准化交换建设进度较慢,使得教育信息资源之间的交流速度变慢,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交

流,各个教育数据之间的兼容性不强,信息数据格式不够规范,给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针对上述这些情况,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非常有必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教育管理标准体系,使得教育数据信息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更好、更快的发展 [1] 。 2.智能化程度较低,处于“人管、电控”的管理阶段目前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太过于注重电子化程序的使用,却忽略了管理过程中人性化和智能化,没有将人作为开展管理工作的主体;大部分信息管理系统让管理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复杂的数据信息录入、导出、更新或者制作表格等大量的工作,无法让机械直接代替人工,由于部分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人员对教育管理信息化了解程度不够,导致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与实际的教育流程不能进行紧密的联系,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过于复杂,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性化,变相地增加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由此可见,在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改善,为我国教育教学的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让教育管理系统当中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自动形成表格,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和信总结,使得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更加智能化。

第二章基本管理理论教案

第二章基本的管理理论 【教学目标】了解中西方早期的管理实践及思想;理解从管理实践及思想演变为管理理论的过程;掌握各种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借鉴意义;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霍桑实验;中国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外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难点】霍桑实验;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X理论、Y理论、Z理论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导入新课】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长期的实践活动,便在一些人头脑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思想,而众多管理思想经过总结、提炼并系统化为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及 管理理论的萌芽 一、西方管理理论的萌芽 (一)詹姆斯·斯图亚特: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的概念,认为工人因从事重复而更灵巧的工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二)亚当·斯密(Adam Smith) ——《国富论》 1.第一次阐述了劳动分工理论,后来成为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2.“经济人”的观点。即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社会上每个人的利益总是受到他们利益的制约,各人都需要兼顾到他人的利益,由此而产生共同利益,进而形成总的社会利益。 3.一国财富的取决于: (1)该国从事有用劳动的居民占人口的比重;(2)这些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判断力高低。 例:亚当·斯密时代,欧洲一制针厂做劳动分工实验。每人做全部工序,平均每人每天完成200根;采用分工协作方式,每人每天完成48000根——提高工效240倍。 1.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概念 在管理学上是两个相同的概念,指把组织的任务分解成若干更小的部分,个人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的管理过程。 2.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优点: 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灵巧性;有利用缩短时间;有利于降低培训成本;有利于使用专用设备;有利于完成复合目标 3.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分工的弊端: 分工会带来工作的单调;分工会阻碍内部员工的流动,降低其对组织变化的适应。 4.寻求平衡: 组织机构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面衡量分工的利弊,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