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高中衔接因式分解练习

初高中衔接因式分解练习

初高中衔接因式分解练习

1. )

A. B. C. D.2.

A. B.C. C.3. , m a b

A.m=4 a=16 b=9

B. m=-4 a=-16 b=-9

C. m=-8 a=64 b=9

D.m=4 a=16 b=9

4.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5.

(1) . (2) .

(3)

6.

(1) (2) (3)

7. ( )

1 (2)8.

1 (2) (3)9.

1 (2)(3) (4)( )1?9x 2=1+3x ()1?3x ()a 2?a +

14=(a ?12

)2?m +my =?m (x +y )ax ?ay ?bx +by =x ?y ()a ?b ()2xy ?x 2?y 2+1x ?y +1()y ?x +1()x ?y ?1()y ?x +1()

x +y ?1()x ?y +1()(x ?y +1)(x ?y ?1)

ax 2+24x +b =(mx ?3)2x 2?12x +20=6x 2?7x ?5=2x 2?5x +3=7x 2?19x ?6=12x 2?11xy ?15y 2=?20xy +64y 2+x 2=4x 2+24xy +27y 2=xy ?1?x +y =x 2?a 2+x ?a =m 2?n 2+2n ?1=a 4+2a 2b 2+b 4a 6+b 6x 3+x 2?y 3?y 22x 2+xy ?y 2?4x +5y ?63x 2?7xy ?6y 2+7x +12y ?6

5x 2?2x ?13x 2?4x ?12x 2+5xy ?5y 2

x 3+6x 2+11x +6x 4+2x 3?9x 2?2x +8

y +1()4+y +3()4?272x 4?x 3+4x 2+3x +5

初高中衔接物理试题

初高中衔接物理试题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山和船 C.船和地面 D.风和地面 2、甲乙同时从相距10km的两地出发,相向匀速直线运动,甲速为54km/h,乙速为10m/s,它们相遇时( ) A.两车通过路程相等 B.甲车比乙多走2km C.甲比乙车少走 1km D.甲走7km,乙走3km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静止是相对的 B.参照物一定要选择不动的物体 C.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D.研究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4、关于质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就是很小的物体,如液滴、花粉颗粒、尘埃等 B.体积很大的物体一定不能看作质点

C.一山路转弯处较狭窄,司机下车实地勘察,判断汽车是否能安全通过。此时在司机看来,汽车是一个质点 D.描绘航空母舰在海洋中的运动轨迹时,航空母舰可看作质点 5、—个皮球从5m高的地方落下,在与地面相碰后弹起,上升到高为2m处被接住,则这段过程中( ) A.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m B.小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m C.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m D.小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m 6、在平直轨道上,A、B两物体同时同地开始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两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反 B.0.8s末A、B两质点相遇 C.2s内A始终在B的前方

初高中数学衔接计划

数学初高中衔接计划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 1.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2.初高中教材梯度过大。 3.课时的变化。 4.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方法。 5.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做好初高中衔接的主要措施: 1.注重基础。 2.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 3.改进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 5.体验成功,发展学习兴趣。

初高中衔接复习知识点计划如下: 1.实数的运算(1课时) 2.幂的运算(1课时) 3.因式分解 ①提取公因式(1课时) ②十字相乘法(2课时) 4.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 ①配方法 ②公式法 ③十字相乘法 5.二次函数(4课时) ①配方法 ②图像与性质 6.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2课时) 7.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1课时) 8.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组(2课时) 总之,教师要引导好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业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生生互动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

《 初、高中衔接:因式分解》教案

分 解 因 式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 ()2a b a a 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233 ()()a b a a 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 ()()a b a a 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 2()2()a b c a b c a b b c a 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 ()33a b a a b a 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a b a a b a 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说明:前面有*的供选用 1.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公式法 例1 分解因式: (1)2(y -x )2+3(x -y ) (2)mn (m -n )-m (n -m )2 22223 2 2 3 2 92442456()(1)x y xy a ab b a b x x y xy y a b a ab b --+++----++---(3)(4)()() 2.十字相乘法 例2 分解因式: (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 x 2-3x +2=(x -1)(x -2). -1 -2 x x 图1.2-1 -1 -2 1 1 图1.2-2 -2 6 1 1 图1.2-3 -ay -by x x 图1.2-4

第135755号初高中物理衔接试题2

新生物理能力新时空(二) 一、选择题 1.下列频段中,能传递频道容量最大的是( ) A.长波 B.中波 C.短波D.微波 2.图1是控制噪声的几种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3.如图2所示,用塑料管可以把瓶子中的水吸到嘴里,这是由于( ) A.人对水产生吸引力的作用 B.吸管本身有吸水的作用 C.大气压作用在水面上的结果 D.水压的作用 4.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就越大 D.物体的比热容与物体吸、放热及温度和质量都没有关系 5.人们要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比较,引入相应的物理量.对图3中几幅图给出的比较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进行长短的比较,引入“长度”的物理量 B.进行大小的比较,引入“质量”的物理量 C.进行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入“速度”的物理量 D.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引入“压强”的物理量 6.惯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利有弊,下面四种现象有弊的是( ) A.锤头松了,把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的套在锤柄上 B.汽车刹车时,站在车内的人向前倾倒 C.往锅炉内添煤时,不用把铲子送进炉灶内,煤就随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D.拍打衣服可以去掉衣服上的尘土 7.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滑片自 a向b移动的过程中( ) A.电压表V1示数变大,v2示数变大,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 B.电压表V1示数不变,V2示数变大,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 C.电压表V1示数不变,V2示数变小,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

D .电压表V1示数变小,V2示数变大,电流表A 的示数变小 8.在家庭电路中常常发生:在台灯插头插入插座后,闭合台灯开关,室内其它电灯熄灭,保险丝熔断.有时在台灯开关断开的情况下,把台灯插头插入插座时,室内其它电灯全部熄灭,保险丝熔断.引起这两种故障的最大可能( ) A .前者是插座短路,后者是灯泡短路 B .前者是灯泡短路,后者是插座短路 C .两者都是插座短路 D .两者都是插头短路 9.在探究电磁铁的实验中,小明利用相同规格的大铁钉和漆包线自制了两个匝数不同的线圈,连接电路如图5所示.闭合开关,调整变阻器滑片使电流保持不变,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这一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个因素有关 ( ) A .电磁铁的极性 B .线圈的匝数 C .电流的方向 D .电流的大小 10.把重5N 、体积为6×10-4m 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上浮,F 浮=6N B .物体悬浮,F 浮=5N C .物体漂浮,F 浮=5N D .物体沉在水底,F 浮=6N 二、填空题与作图题 11.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合影后,接着又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 (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的距离,同时 (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12.如图8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 和B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 的水平拉力F 1作用下,A 、B 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 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___N ;若将A 、B 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 2推A 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如图8乙所示),则推力F 2=_________N 。 13.如图9 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当 水沸腾一段时间以后,塞子被试管内水蒸气推出,水 蒸气的 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图 中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与这一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一致的。 14.如图10所示,电源电压U 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10Ω,开关S 闭合,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在a 端时,电流表的示数是0.5A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在b 端时,电流表的示数是2.5A ,小灯泡正常发光。则电源电压U 为 V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 15.雨后泰山飞流湍急,请你结合图片11中泰山瀑布的景象提出三个物理问题。 问题一: ; 图9 图8 图10

2017版步步高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第3课 因式分解(1)及答案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教材中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只讲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运用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的问题形式多样,富有综合性与灵活性,因此,因式分解也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一、提取公因式法 例13x2-6x+3. 二、公式法 例2(1)8+x3;(2)x2+2xy+y2-z2. 三、分组分解法 例3(1)2ax-10ay+5by-bx;(2)x3-x2+x-1. 四、配方法 例4(1)x2+6x-16;(2)x2+2xy-3y2. 五、拆项添项法 例5(1)x3-3x2+4;(2)x3-2x+1. 六、求根公式法 例6(1)x2-x-1;(2)2x2-3x-1. 七、十字相乘法 (1)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 我们来讨论x2+(p+q)x+pq这类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它的特点是 (1)二次项系数是1;(2)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 对这个式子先去括号,得到x2+(p+q)x+pq=x2+px+qx+pq,于是便会想到继续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即x2+px+qx+pq=(x2+px)+(qx+pq)=x(x+p)+q(x+p)=(x+p)(x+q). 因此,x2+(p+q)x+pq=(x+p)(x+q). 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例7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3x+2;(2)x2-x-20; (3)x2-5 2x+1;(4)x 2+11x+24. 八、ax2+bx+c型因式分解我们知道, (a1x+c1)(a2x+c2)

初高中衔接(因式分解)

初高中衔接课程 第二讲 因式分解(基本计算能力培养)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 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课本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等等. 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算得立方数和平方数吗? 一、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在第一讲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立方差公式) 由于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是互为逆变形,所以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 3322()()a b a b a ab b +=+-+ 3322()()a b a b a ab b -=-++ 运用这两个公式,可以把形式是立方和或立方差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例1】用立方和或立方差公式分解下列各多项式: (1) 38x + (2) 30.12527b - 【例2】分解因式: (1) 34381a b b - (2) 76 a a b - 二、分组分解法 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ma mb na nb +++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

关键在于如何分组. 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 【例3】把2105ax ay by bx -+-分解因式. 【例4】把2222()()ab c d a b cd ---分解因式. 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 【例5】把22 x y ax ay -++分解因式. 【例6】把2222428x xy y z ++-分解因式. 三、十字相乘法 1.2 ()x p q x pq +++型的因式分解 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 (1) 二次项系数是1;(2) 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 22()()()()()x p q x pq x px qx pq x x p q x p x p x q +++=+++=+++=++ 因此,2()()()x p q x pq x p x q +++=++ 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例7】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76x x -+ (2) 2 1336x x ++

初高中衔接物理专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做自由落体的物体,先后经过空中的M、N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 ,则下列说法 中不正确的是 A. M、N间的距离为 B. 物体经过M、N中点时的速度为 C. 物体经过M、N所用的时间为 D. 物体经过M、N的平均速度为 【答案】 B 【点睛】根据自由落体运动位移速度公式及速度时间公式即可解题。 2、如图所示为某物体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x-t图线和v-t图线,由图可知,在0~t1时间内

A. 物体做的是曲线运动 B. 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运动 C. 图甲中t 1/2时刻,图线的斜率为v 0/2 D. 0~t 1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x 1 【答案】 C 【点睛】对于位移-时间图象要抓住斜率等于速度,速度-时间图象要抓住两个数学意义来理解其物理意义:斜率等于加速度,“面积”等于位移. 3、一辆汽车从车站由静止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刚加速开出一会儿,司机发现一乘客未上车,便双紧急制动做匀减速运动.汽车从加速启动到减速停止一共前进了15 m ,此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3m/s ,则此过程汽车运动的时间为( ) A. 6s B. 8s C. 10s D. 12s 【答案】 C 【解析】设加速时间为1t ,加速阶段的末速度为v ,即过程中的最大速度,减速时间为2t , 故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推论可得121522 v v t t m +=,解得()1210t t s +=,C 正确. 4、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 B. 在某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初速度与末速度之和的一半 C. 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 物体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一定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答案】 C 【解析】A 、根据v a t ?=?知,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故A 正确; B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推论知, 02 v v v += ,故B 正确; C 、根据201 2 x v t at =+知,当初速度为零时,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故C 错误;

初高中衔接_第二讲_因式分解

第二讲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 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课本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等等. 一、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在第一讲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立方差公式) 由于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是互为逆变形,所以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 3322()()a b a b a ab b +=+-+ 3322()()a b a b a ab b -=-++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立方和(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差)乘以它们的平方和与它们积的差(和). 运用这两个公式,可以把形式是立方和或立方差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例1】用立方和或立方差公式分解下列各多项式: (1) 3 8x + (2) 3 0.12527b - 分析: (1)中,3 82=,(2)中3 3 3 0.1250.5,27(3)b b ==. 解:(1) 3 3 3 2 82(2)(42)x x x x x +=+=+-+ (2) 3 3 3 2 2 0.125270.5(3)(0.53)[0.50.53(3)]b b b b b -=-=-+?+ 2(0.53)(0.25 1.59)b b b =-++ 说明:(1)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经常要逆用幂的运算法则,如 3338(2)a b ab =,这里逆用了法则()n n n ab a b =;(2)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 一定要看准因式中各项的符号. 【例2】分解因式: (1) 3 4 381a b b - (2) 76 a a b - 分析:(1) 中应先提取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2) 中提取公因式后,括号内出现6 6 a b -, 可看着是32 32 ()()a b -或23 23 ()()a b -. 解:(1) 3 4 3 3 2 2 3813(27)3(3)(39)a b b b a b b a b a ab b -=-=-++.

物理初升高衔接试题

初升高物理试题2013.6.29 一、选择题:( 3*24=72分) 1、下面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B ) A.加速度描述了物体速度变化的多少 B.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速度的变化 C.当加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D.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又减小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2、关于速度与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B.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一定为零 C.加速度为零,速度也一定为零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是2米/秒2,它意味着( B ) A.物体在任一秒末的速度是该秒初的两倍 B.物体在任一秒末的速度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米/秒 C.物体在第一秒末的速度为2米/秒 D.物体任一秒初速度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米/秒 4、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B.速度的增量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在连续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增量都相同 5、对做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无往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 B.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大 C.速度随时间增大,位移随时间减小 D.速度随时间减小,位移随时间增大 6、一个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D) A.第4秒内的平均速度大于4秒内的平均速度 B.第4秒内的平均速度大于第4秒末的即时速度 C.第4秒内的位移小于头4秒内的位移 D.第3秒末的速度等于第4秒初的速度 7、甲、乙两物体沿一直线同向运动,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在 t时刻, 下列物理量中相等的是 (B) A.运动时间 B.速度 C.位移 D.加速度 8、若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初速度和末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则该运动一定不是 (D) A.匀速直线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C.匀减速直线运动D.加速度减小的运动 9、有一个物体开始时静止在O点,先使它向东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5秒钟,使它的加速度方向立即改为向西,加速度的大小不改变,再经过5秒钟,又使它加速度方向改为向东,但加速度大小不改变,如此重复共历时20秒,则这段时间内: ( C) A.物体运动方向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物体最后静止在O点 C.物体运动时快时慢,一直向东运动 D.物体速度一直在增大

初高中数学衔接因式分解

第二讲 因式分解 知识清单 一、常用的运算公式 1、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 2、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 3、立方差公式:3322))((b a b ab a b a -=++- 4、立方和公式: 3322))((b a b ab a b a +=+-+ 5、完全平方公式:()2222222,2)(b ab a b a b ab a b a +-=-++=+ 6、三个数的完全平方公式: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 7完全立方公式:()322333223333.33)(b ab b a a b a b ab b a a b a -+-=-+++=+ 二、常用的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乘法公式、求根公式);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自主练习: 问题1:平方差公式

下列各式:①)1)(1(+--a a ;②)1)(1(a a +-;③)1)(1(+--a a ;④)1)(1(+---a a 能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问题2:完全平方公式 若31=+a a ,求2)1(a a -的值 问题3:立方和(差)公式 设0422=+-x x ,求93+x 的值 问题4: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1)2242ab b a - (2))5()5(2b a b a -+- 问题5:公式法分解因式 (1)412+-x x (2)162+-a (3)142+-x x 问题6: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1)232+-x x (2)2762+-x x 问题7: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y x xy x 332+-- 例题讲解 例1:化简: 例2:已知4,4=++=++ca bc ab c b a ,求222c b a ++的值

初高中物理衔接试题

初高中物理衔接试题 1.某块砖在一对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则该块砖:( ) A. 机械能一定不变,动能一定不变 B. 机械能可能改变,动能一定不变 C. 机械能可能改变,动能可能改变 D. 机械能一定不变,动能可能改变 2.航天员在飞船太空轨道舱中进行体能锻炼,下述活动中可采用的是:( ) A. 举哑铃 B. 在跑步机上跑步 C. 用弹簧拉力器健身 D.引体向上 3.甲 、乙 、丙三人各乘坐一架直升飞机,他们从自己所在的飞机往外看,甲看见丙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地面上的楼房和乙的飞机都以相同速度匀速上升,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丙相对于地面匀速下降 B. 甲相对于地面匀速下降 C. 甲相对于丙在匀速下降 D. 乙相对于地面匀速上升 4. 如图1所示,一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当受到水平力F 1=8N 和F 2=3N 的作用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将 F 1撤去, 物体所受合力为:( ) A. 2N B. 8N C. 3N D. 0 5.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由左向右移动时,三只电表的变化情况是:( ) A. V 1增大、V 2减小、A 增大 B. V 1减小、V 2增大、A 减小 C. V 1不变、V 2增大、A 不变 D. V 1不变、V 2减小、A 不变 6.如图3所示的电路较为复杂,但采用合理 的估算,就可以计算电流表A 与毫安表mA 的示数分别为:( ) A. 0.13 、 30 B. 0.11 、10 C. 0.33 、 30 D. 0.31 、10 7. 如图7所示,电源电压U 保持不变,在甲、乙两处都接入电压表,闭合开关S ,测得U 甲:U 乙=1:3; 断开开关S ,拆去电压表并 在甲、乙两处都接入电流表,此时I 甲:I 乙是:( ) A. 3:1 B. 1:3 C. 1:1 D. 二、计算题(共31分) 8.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受光面积1 .4m 2 ,内装80kg 水,太阳每分 钟 辐射到1m 2面积上的热量是8× 104 J,如果60%的热量被水吸 收,问:20℃的水晒3h 后水温升高到多少摄氏度?(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 图2 图3 图7

初高中衔接(一)因式分解复习

《因式分解复习》专题 2014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不求快,不求多,不间断。 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8ab 2-16a 3b 3; -15xy-5x 2; a 3b 3+a 2b 2-ab ; nq np - xy y x y x +--223 x xy x 6422-+- ()()x y y y x x --- x x 442- ()()()()a b a b a b a b a 2325322----- (a +b )-(a+b )2; x (x-y )+y (y-x ); 6(m+n )2-2(m+n ); m (m-n )2-n (n-m )2; 6p (p+q )-4q (q+p ). 用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 642-x 22y x +- 2225b a - y y x 442- 22312y x - 224)(y y x --

1012-992 4a 2-(b +c)2 (a+b+c)2-(a-b-c)2 用完全平方公式法分解因式: x 2+10x +25 2244y xy x ++ 9m 2-6mn +n 2 49x 2+y 2-43 xy a 2-12ab +36b 2 a 2b 2-2ab +1 4a 2+36ab +81b 2 -4xy -4x 2-y 2 22242b ab a ++ 322344xy y x y x ++ (x +y )2-18(x +y )+81 16a 4-8a 2+1 ()xy y x 42+- 216 12 11m m +- -49a 2+112ab -64b 2 16-24(a -b )+ 9(a -b )2 20042-4008×2005+20052 5522+-x x 利用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322++x x 1082+-x x 642--x x 18724-+x x 221610y xy x ++ 91024+-x x

初高中物理衔接类问题(原卷版)

专题30 初高中物理衔接类问题 牛顿第三定律、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际电流表和理想电流表、单摆摆动周期、平抛运动、斜抛运动、万有引力、电场力、凸透镜成像规律、磁力等问题,在初中阶段都没有量化的表达,有的只是定性的说明,但初中课程教学中,有的只是经过拓展学习,初步的达到了和高中阶段所学内容十分接近,在知识和知识简衔接处,用到一定的物理方法就完全可以达到高中阶段所学知识的水平。在中考中,为了选拔能力素养突出的学生,物理试题的命制就会以初高中衔接知识为素材。所以毕业班学生多学习这些问题,中考成绩会更加突出。 【例题1】(2019山东菏泽)人类探索大空的奥秘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垃圾,为探究太空垃圾对飞行器造成的危害,科学家做了一个模拟太空实验:用质量约为1g 的塑料圆柱体代替垃圾碎片,用固定不动的大块铝板代替飞行器,当塑料圆柱体以6700m/s 的速度撞击铝板时,在铝板上形成一个比塑料圆柱体直径大好多倍且表面光滑的圆形大坑,如图所示,请你解释铝板上光滑圆形大坑的形成原因。 (物体的动能E K = 2 1mv 2 )。 【例题2】质量可忽略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质量为m 的金属螺母,做成摆长为l 的摆(如图所示),让螺母在竖直面内小幅度往返摆动,每完成一次往返摆动的时间均为T=2π (g=9.8Nkg).

(1)请你根据T=2π ,推测,螺母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T 与螺母的质量m 是否有关________(选填“有 关”、“无关”). (2)现有足量的细绳、大小相同的金属螺母,这些螺母有的质量相等,有的质量不等,写出验证你的推测的实验步骤(若有需要,可补充器材). 【例题3】(2019贵州贵阳)体育课上,小明在同一位置用相同的力多次将足球踢出,发现足球斜向上飞出的角度越大,球运动得越高,但并不能运动得越远,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明向老师请教,老师说:这是常见的一种抛体运动,将足球以一定的速度向斜上方踢出,足球所做的运动叫做斜抛运动,其运动轨迹如图甲所示。足球起始运动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叫做抛射角,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叫做射程,射程与抛出速度和抛射角的大小有关。若不计空气阻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足球的质量是0.4kg ,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取g = 10N/kg ) (2)若足球从地面踢出时具有的动能是120J ,踢出后能达至的最大高度是5m ,足球在最高点时具有的动能是多少? (3)若足球的射程x 与抛出速度v 、抛射角θ之间满足公式x =g coc v θθsin 22,当足球以20m/s 的速度且与 水平方向成45o 角踢出,足球的射程是多少?(取g=10N/kg ) (4)足球以30o 抛射角踢出,其动能E k 随水平位置S 变化关系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若该球在同一位置以60o 抛射角且与前次大小相同的速度踢出,请你在答题卡的同一坐标中画出此次足球的动能随水平位置变化关系的大致图像。 1.证明:(1)透镜成像公式 f 1 v 1u 1=+ (2)共轭法求焦距公式:f=(L 2-d 2)/4L

(完整word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精品)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1.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 解法一:原式=2222 (1)(1)x x x ??-+-?? =242(1)(1)x x x -++ =61x -.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 1.填空: (1)221111 ()9423 a b b a -=+( ) ; (2)(4m + 22 )164(m m =++ ); (3 ) 2222 (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2 1 2 x mx k +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 m (B )214m (C )213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 248a b a b +--+的值 (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 (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总结

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地位不容置疑,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很多数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目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二次根式 1.1.4分式 1.2 分解因式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因式分解初高中衔接讲义(含答案)

1. 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练 习 1.填空: (1)221111()9423 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 (3 ) 2222(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212 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 m (D ) 2 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 (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 也可以是负数 2 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最新电学初高中物理衔接题

电学初高中衔接题强化训练 1.干电池是我们实验时经常使用的电源,它除了有稳定的电压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电阻.可以把一个实际的电源看成一个理想的电源(即电阻为零)和一个电阻串联组成,如图a 所示.如果用一理想电压表直接在电源两端测得电压为6V ,用图b 所示的电路开关K 闭合时测量出的实际电压为5V ,图中R=5Ω,求电源的电阻r . 2.我们使用的电流表实际是有电阻的,假设电流表的电阻值为R A ,在下图所示的电路中,定值电阻 R 1=1Ω,R 2=2Ω。闭合S 1断开S 2,电流表的示数为0.25A ;闭合S 2断开S 1电流表的示数为0.15A ,请 计算电流表本身的电阻R A 及电源电压U 3.电压表既是测量仪表,同时也是一个接入电路中的特殊电阻.电压 表的电阻一般很大,为测量某电压表的电阻,某同学连接了如图所示 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 1=3.0k Ω.当闭合开关S 1、S 2时,电压 表示数为4.5V ;只闭合开关S 1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0V .电源电压 为 ______V ,电压表的电阻是 _______Ω. 4.如图所示是一种由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混合而成的电路,电路可以看做是由电阻R 1和R 2并联后再与R 3串联而成的.已知R 1=R 2=10Ω,R 3=7Ω,电源电压U=6V ,求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

5.如图,电源的内阻不能忽略,可以把一个实际的电源看成一个理想的电源(即电阻为 零)和一个电阻r 串联组成。R 1、R 2为定值电阻, S 为开关,V 与A 分别为电压表与电流 表.初始时S 是断开的,现将S 闭合,则( ) A .V 的读数变大,A 的读数变小 B .V 的读数变大,A 的读数变大 C .V 的读数变小,A 的读数变小 D .V 的读数变小,A 的读数变大 6.常用的电压表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 改装而成的。电流表G 也是一个电阻,同样遵从 欧姆定律。图甲是一个量程为0~3mA 的电流表G ,当有电流通过时,电流可以从刻度盘上读出,这时G 的两接线柱之间具有一定的电压。因此,电流表G 实际上也可以当成一个小量程的电压表。已知该电流表的电阻为Rg=10Ω. (1)若将这个电流表当成电压表使用,则刻度盘上最大刻度3mA 处应该标多大的电压值? (2)如图乙所示,若将这电流表串联一个定值电阻R 后,使通过G 的电流为3mA 时,A 、B 之间的电压等于3V ,这样A .B 之间(虚线框内)就相当于一个量程为0~3V 的电压表(图 丙),求串联的定值电阻R 的大小。 7. 常用的大量程电流表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 改装而成的.电流表G 也是一个电阻, 同样遵从欧姆定律.图乙是一个量程为0~0.6A 的电流表G ,已知该电流表的电阻为 Rg=1Ω . (1)若将这个电流表改成大量程0~3A 电流表使用,则指针最大刻度3A 处电流表两 端的电压是多少? (2)如图甲所示,若将这电流表并联一个定值电阻R 后,使通过G 的电流为0.6A 时,通过A 、B 之间的电流等于3A ,这样A .B 之间(虚线框内)就相当于一个量程为0~3A 的电流表求并联的定值电阻R 的大小.

2020年中考物理重点专题专项突破试题:专题五初高中衔接题

认真研读全国各地物理中考试题可知近几年涉及到初高中知识衔接题。 仅在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中出现,在其他各种题型中都可能出现。在贵阳市 中考中有明显的体现,在 2013、2014、 2015三年中约有 4 道题出现。 力学中涉及到加速度、平抛运动、两球碰撞动能公式以及机械能守恒问题; 电学中电场、 磁场在贵阳卷中都体现出来了。 还有光学中全反射, 力学中静摩擦, 电源的内阻在全国其他省市出现过。 这类题目中衔接知识往往在题目中做了很好的背景表述和铺垫, 题干讲解很 具特色和创意,在初中知识基础上适当往前延伸,有较强的选拔功能。 ,典例剖析 ) 例】 (2014 贵阳 29 题 8 分 )在一次太空知识讲座中,老师让同学们做一个 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一个重物,分别使重物处于静止和匀速下降,再让 其加速下降。 同学们发现,重物在静止和匀速下降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 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而加速下降时,却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明显减小,好 像物体的重力突然间减小了。 老师解释说: “这在物理学称为失重现象, 失重就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实际所受重力的现象。 如当人们乘电梯加速下降时, 人对 电梯地面压力就小于人受的重力”。 小勇在老师指导下到电梯内做失重实验。 如 图甲所示。他将一体重秤放在电梯水平地面上,然后站上秤台,如图乙所示。专题五 初高中衔接题 ,专题特征 ) 不仅

电梯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他记录下体重秤在不同时间段的示数及对应的时间,描 绘出了体重的示数随时间t 的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已知小勇的实际质量为60kg。 (1)求电梯静止时,小勇对秤台的压力; (2)若电梯在10s 内下降的距离为18m,求电梯这段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根据图丙分析,小勇在哪段时间内处于失重状态?求此时他对秤台的压力; (4)若下降中体重秤示数为零,即说明他对体重秤压力为零,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完全失重。如果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为 F 合=ma、其中a 称为加速度,单位为N/kg 。请计算小勇完全失重时加速度a 的大小 s 【解析】(1)小勇对秤台的压力F=G=mg=60kg×10N/kg=600N;(2)v=t=18m 10s= 1.8m/s;(3)已知小勇的实际质量为60kg。由图像可知,在0~t1 阶段,小勇的质量为45kg,此时处于失重状态,对秤台的压力等于其重力,F′=G′=m′g=45kg× 10N/kg=450N;(4)F 合=G-F N,∵小勇完全失重,∴ F N=0,∴ F 合=G=ma,G 600N a== m 60kg 10N/kg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