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练习题及答案

第5课“和同为一家”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了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拥戴的有关史实。

2、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说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3、列举唐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简述“和同为一家”的含义,能说出自己体会[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的是( )

A尺带珠丹 B 松赞干布 C 皮罗阁 D 大祚荣

2、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 )

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B.吐蕃与内地的关系不断加强

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D.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形成“一家”

3、唐玄宗为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的措施有( )

A.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B.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C.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D.与尺带珠丹和亲

4、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关系从双方地位角度看最特殊的是( )

A.吐蕃

B.突厥

C.黑水靺鞨

D.回纥

5、下列有关“庙号”“谥(shi)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高祖、唐太宗等都是古代帝王死后所加的一种名号,叫庙号。

B、起庙号起源殷商,因为帝王死后要在太庙祭祀。

C、谥号谥在帝王、贵族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事迹追加的名号。

D、谥号起源于殷商,开始只是一字谥,唐宋以后字数增加。

6、吐蕃最高统治者称为: ( )

A.皇帝

B.国王

C.可汗

D.赞普

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朝扫平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汉人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贺生活方式。

B、“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君主的称呼;称“天可汗”酒是拥戴唐太宗位他们共同的君主。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

根据下图回答8-9题

8、这张《步辇图》的作者是: ( )

A.展子虔

B.顾恺之

C.阎立本

D.吴道子

9、这画描绘唐太宗接见来求亲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请分辨人物,下列哪个正确( )

A、左起第一是译员 B 左起第二是唐典礼官员 C 左起第三是禄东赞

10、有关这画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步辇图》真实地记录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藏族吐蕃松赞干布的联姻历史事件

B、神情恭敬禄东赞把求亲看得极其重要,唐太宗表情自然,对此事胸有成竹。

C、是一幅最早反映我国古代汉、藏民族团结统一的画卷。

D、这次会面,是由尚书省户部负责进行的。

二、课堂回顾

10、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请回答:

①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它表达了"朕"的什么民族政策?

11、问答题

唐朝周边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唐朝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怎样?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

三、课堂延伸

1、你们中学要与本市西藏民族中学同学联谊,举办汉藏“和同为一家”的演讲比赛,题目是:假如你是文成公主。请你写100字左右的讲演搞。

2、名人访谈活动(填写)

记者: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林涛,今天,我要采访的是唐朝时二位杰出的首领和一位杰出的女性──文成公主。请问哪位是松赞干布?

学生甲:我是松赞干布。

记者:松赞干布赞普,您好!我可以问您几个问题吗?

学生甲:好的。

记者:藏族同胞都称呼您为“赞普”,请问“赞普”是什么意思?

学生甲:“赞普”是。

记者:据说您的名字“松赞干布”有很深刻的含义,你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甲:在藏语里,“松赞” ,“干布” 。

记者:Thank you!您能说说您的故事吗?

学生甲:(讲故事)在我少年的时候,父亲遇害,贵族举兵反叛,我在动乱中继位。年少的我,骁勇而有谋略。我依靠叔父和亲信大臣,团结各方力量,很快平息了叛乱,稳定了局势。7世纪前期,我统一了,定都,也就是今天的。我仰慕中原文化,几次向唐朝求婚,后来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我,这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记者:谢谢赞普的精彩故事。下面我要采访的是南诏杰出的首领云南王。(记者走到南诏组)请问哪位是云南王?

学生丁:我是。

记者:云南王,您好!据说云南王的封号是唐太宗册封的,是吗?

学生丁:不是的,云南王是册封的。

记者:谢谢云南王精彩的故事。下面我要采访的是本次采访活动中唯一的女性,她是女性的骄傲,她就是文成公主。请问哪位是文成公主?

学生(女):我是。

记者:文成公主,您好!有关您的故事很多,也很传奇。能给大家说说您的故事吗?

学生(女):(出示地图册彩图《文成公主人藏路线图》)您好,记者同学,这是我出嫁时所走的路线图。我从出发,长途跋涉,历经三年,终于来到了吐蕃。我自幼熟读诗书,是个有才识的女子。出嫁时,我带去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大批手工业工匠。从此吐蕃人学会了,学会了,等等。此外,我还教给吐蕃人使用内地的历法,还将饮茶的习俗带到了吐蕃。

记者:您太了不起了,谢谢!您知道唐太宗为什么要把您嫁到吐蕃吗?

学生(女):我想是为了吧。

记者:出嫁时您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学生(女):好像是吧。

记者:谢谢文成公主,谢谢!本次采访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各族同胞的观赏。

第6课开放与交流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两者之间共同之处,能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不包括( )

A.玄奘

B.义净

C.法显

D.鉴真

2、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4、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传到非洲、欧洲的国家是 ( )

A.天竺

B.波斯

C.大食(阿拉伯)

D.东罗马

5、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

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6、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统治者推崇佛教②佛经浅显易懂③雕版印刷佛经④人们盼望安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哪些事件( )

①遣唐使②鉴真东渡③“大化改新” ④明治维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8、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 《史记》

9、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

A、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中宗 D 唐玄宗

10、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句,下列反映了不正确是( )

A、重重深宫禁苑一殿殿都已敞开大门;文武百官和客臣拜谒皇帝听候旨令。

B、唐都长安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际性大都市,是唐王朝开放的象征。

C、每年有大批少数民族与外国人被迫来到长安,受到唐政府接见。

D、来的人主要有:外国人,酋长、商人、留学生、学问僧、各国艺人。

二、课堂回顾

12、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2: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3:唐初,阿拉伯半岛上大食兴起,651年侵占了波斯,波斯国王插斯路和他的儿子泥捏斯来到唐朝,客居长安,后来先后客死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买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

材料4: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相通……安史之乱时,唐借大食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均摘自《中外关系史讲义》

依据上述材料,从历史条件、双边关系和相互影响方面评述唐朝的对外政策。

要求:表述成文,限180字。

13、问答题

世界各国为什么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列举唐朝和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课堂延伸

(一)1、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长安城内的重要地名。

2、填写在长安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叫________,居民住宅区叫__________。城内最中心的街道叫___________。

3、这样布局有什么样的含义?

(二)1、在图中方框内填出隋唐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主要国家。2、在图中用红色笔标

出唐朝有频繁外贸活动的四个城市。3、认别A、图B,在地图上用直线连接他们到达的国家。

4、填出下列各国在今天的名称:新罗今_________,天竺今________。

5、请你想象玄奘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学到玄奘法师哪些精神。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课堂训练

1、A

2、B

3、D

4、 A

5、D

6、D

7、A

8、C

9、A 10、D

提示:

1提示:见书P29小字第一段

2提示:“一家”是一种关系,既不是直接行政管理,又不是成为一个整体,只说明关系密切。

3提示:A、B、C是少数民族臣服,D是关系密切表现。

4提示:“和亲”使两者关系不同于其他选A5提示:谥号起源于周,见书P30

6提示:见书P27下面注释②7提示: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8提示:见书P28下面注释②9提示:左起第二是禄东赞,左起第三是唐典礼官员

10提示:由尚书省礼部负责进行

二、课堂回顾

1. 材料题

答:①唐太宗;"天可汗"②自古以来都只重视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我都一样爱护他们。③表达了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2. 问答题

提示:民族:西部和西北部:突厥、回纥;东北部:靺鞨族;西南部:吐蕃、六诏。

关系:①行政: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②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③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④和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唐蕃会盟。

原因:①经济繁荣,国力的增强,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②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③唐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灵活,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间关系,使不同民族和睦相处。

三、课堂延伸

1、提示: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答:吐蕃对王的称呼、意为端庄尊严、意为深沉宽宏、青藏高原、逻些、拉萨、唐太宗、皮逻阁、唐玄宗、长安、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与吐蕃建立友好的关系、悲喜交加,比较复杂的一种心情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分析 1.北京紫禁城 (1)修建: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2)组成:北京城分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后来又在京城南面加筑了外城,位于外城的天坛很有特色。 (3)特点:北京城以万岁山为核心,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从这里穿过,整个城市左右对称,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城中心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里面的宫殿楼阁,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千门万户,气象万千。 (4)地位: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 (1)修建:万里长城自秦朝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代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 (3)特点:明长城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建筑奇迹。 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经济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3.《本草纲目》

(1)创作过程: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正式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进行药物性能试验。经过27年的不懈地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2)内容特点:这部书收入药物1892种,医方11000多个。插图1160幅,内容丰富,考订详细。 (3)地位称号:当时这部书虽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刊行之后却广为流传,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4.《天工开物》 (1)创作过程: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 (2)内容特点:书中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3)地位称号: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农政全书》 (1)内容特点:科学家徐光启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政全书》中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2)历史地位:《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也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二)难点分析 1.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巨著的特点 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所以在封建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科技文化发展的余地很小了。所以当时科技文化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不是创造,而是总结。例如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就是对传统中药学的总结,而在中药学的基础理论方面,李时珍本人并没有突破性创造。另外,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是对中国封建时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是对传统农学的总结。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科技巨著具有以下特点:继承和总结 ①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1 安史之乱 1.背景 (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 2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 1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5.黄巢起义 6.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9.评价 (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过渡:安史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是长达八年的战争也给唐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两则材料,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 6.材料展示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2)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师强调:安史之乱的性质是叛军企图夺取唐王朝中央政权。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唐朝人都特别喜欢写诗,以诗明志,黄巢也不例外,他在诗作《不第后赋菊》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感受黄巢心中的抱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黄巢想要改朝换代的愿望。 2.黄巢为什么要改朝换代?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一目,回答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提示:黄巢起义以后,镇压黄巢的节度使朱温掌握了朝政大权,并在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主要内容、社会意义、艺术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2、了解昆曲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京剧艺术的形成与特点。 【学习重点】《红楼梦》和京剧艺术。 【学习难点】小说与京剧繁荣原因和京剧成为国粹的原因。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红楼梦》 1.清代的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2.《红楼梦》以贵族青年和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3.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追求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4.《红楼梦》这部强、高的小说已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与京剧艺术 1、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和。 2、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一带的。时,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创作的。前期,昆曲艺术达到顶峰,代表作是的、的,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3、1790年,乾隆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先后到北京献艺,一时誉满京城。 4、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流传四方。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1)图一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地位如何? (2)你知道图二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吗?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 (3)图三所描绘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知识建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知道《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创造特色;了解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小说片段、微课学习、问题探讨等方式,解释《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京剧的艺术成就,理解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兴衰。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频——《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首著名的京戏歌,在歌曲中引入京曲调,唱出了中国人对国粹艺术京剧的赞美之情和拥有这门传统艺术的骄傲和自豪感。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你知道京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又为何会产生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形式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红楼梦》1.教师介绍《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提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2.教师讲述:《红楼梦》的基本概况。提示: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3.读教材,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5课“和同为一家”习题精选 例题: 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使吐蕃与唐结盟B.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D.加强唐对吐蕃的管辖 解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从四个备选答案来看,与文成公主入藏不相关的是A、D。特别是D 表述不正确,唐和吐蕃不能定义为管辖,只能是联系。另外B也不准确,它应该出现在金成公主入藏之后。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1.唐朝的吐蕃是今天()的祖先 A.回族B.藏族 C.朝鲜族D.维吾尔族 2.吐蕃政权的政治中心( ) A.长安B.开封 C.逻些D.龙泉府 3.唐朝与吐蕃的第一个友好使者是( ) A.怀人可汗B.尺带珠丹 C.骨力裴罗D.松赞干布 4.藏族的祖先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是( ) A.单于B.素丹 C.可汗D.赞普 5.维吾尔族的直线在唐朝时称( ) A.吐蕃B.回纥 C.突厥D.六诏 6.彝族的祖先在唐朝称( ) A.吐蕃B.回纥 C.突厥D.六诏 7.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皇帝是( ) A.唐太宗B.唐中宗 C.唐玄宗D.唐高宗 8.被我国北方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 A.唐太宗B.唐中宗 C.唐玄宗D.唐高宗 9.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 ) 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③中原政权在边疆设立管辖机 构④汉族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和武则天在家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B.唐玄宗册封过回纥、南诏、粟末靺鞨的首领 C.“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上书中的话 D.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另一赞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练习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时训练 1. “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C.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解答】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选C. 2. 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 A.镇压农民起义 B.中央放权 C.镇压安史之乱 D.分封制的实行 【解答】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镇压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C. 3. 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A.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科举制的创立

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解答】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科举制的创立与唐朝的灭亡无关.故选C. 4. 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草 【解答】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草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D. 5. 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这位皇帝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解答】依据“安禄山”可知,与安史之乱有关.唐玄宗统治后期,他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称为“安史之乱”.唐朝社会从此由盛转衰.故这位皇帝是唐玄宗.故选D.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了解清代的文学成就与特色;知道昆曲与京剧的相关 史实,了解清代戏曲艺术的成就和特色;以《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昆曲的 兴衰和京剧的兴起为例,探究清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明确它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在 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和戏曲艺术作品,提高 个人素养。古典小说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首《唱脸谱》我们耳熟能详。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你知道京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又是为何会产生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形式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红楼梦》 1.教师讲述《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2.教师讲述:《红楼梦》的基本概况。 (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 3.读教材,总结《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答案提示: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4.读教材,教师简要地介绍《红楼梦》的内容。 (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5.读教材,要求学生总结《红楼梦》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五课(附答案)

第5课“和同为一家” 1:对新疆的管理: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唐朝与各民族政权的关系: 吐蕃(西藏)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 吐蕃(西藏)的尺带珠丹(上书“和同为一家”)与唐朝金城公主通婚。 3. 4 ⑴战争征服后设置机构。唐初,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给予适当安置;后来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北庭 两个都护府,管理西域。 ⑵册封首领。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还封粟末靺鞨首领大 祚荣为渤海郡王,封难找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⑶联姻“和亲”。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 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结婚后,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本课考点精练 一、选择题: 1、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 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靺鞨 2、回纥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A、藏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彝族 3、下列事件发生在8世纪初的是() A、科举制的创立 B、唐朝的建立 C、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D、金城公主入吐蕃 4、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武则天 5、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藏族的祖先在唐朝时被称为() A、回纥 B、六诏 C、靺鞨 D、吐蕃

6、下列民族的首领中,经唐玄宗册封过的有() ①回纥②突厥③靺鞨④南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秦兵马俑 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8、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真正原因是() A、唐太宗具备“天可汗”的素质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国力的强大 D、唐朝是世界的中心 二:连线 a、回纥 1、满族的祖先 b、吐蕃 2、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c、六诏 3、藏族的祖先 d、靺鞨 4、维吾尔族的祖先 三、填表(完成唐与吐蕃友好交往表) 四、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请回答: ①此材料出自何人之口?表明“朕”的什么民族政策? ②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③受他的影响,唐朝统治者为加强内地与少数民族的联系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1、B 2、C 3、D 4、B 5、D 6、A 7、B 8、B 二连线、 a 1 三、填表题①7世纪 b 2 ②金城公主入藏 c 3 ③唐蕃会盟 d 4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精品资料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 (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 (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第一篇章:安史之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 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②安史之乱过程? ③安史之乱影响? 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课件展示:开元末年以后,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教师引导:还有哪些原因? 学生结合书本,小组讨论回答: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教师引导:安史之乱的大致情况怎么样?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 (1)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2)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教师结合地图讲述大致过程。 教师引导:结合材料并阅读P24,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什么样的灾难?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