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探讨

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探讨

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探讨
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探讨

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探讨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运行,政府主要为“三无”、“五保”、孤儿、残疾人等最困难的群体直接提供救济型服务。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单位办福利、办社会的功能逐渐向社区剥离,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同时受计划生育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传统的几代同堂已逐步解体,老少分住、家庭小型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家庭保障和照料功能逐渐向社会转移;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也需要更高层次、更多类型的福利服务,这些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社会福利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一个面向全社会的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体系,以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认为:在养老福利服务方面,大力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就是探索多种形式养老,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效对策。

二、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性

(一)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看,养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道路

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人口由建国初期的4.5亿增至当前13亿,接近建国时人口的三倍,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由建国时的40多岁增至现今70多岁,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已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且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中国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已接近11%。今后一个时期,老龄人口还将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这还未把科技进步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人类掌握了遗传技术,将人的衰老基因向后拨一拨,老年人的数量就可想而知,仅目前我国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500多万人。但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生产力水平不很发达,这意味着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未富先老”使得社会在汹涌而至的“老年潮”面前有些应对不及,就拿福建省来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407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1.6%,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1390万,占那时总人口28.1%,由于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老年人养老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社会福利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快建立健全老年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因此,要满足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需求,光靠国家投入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

(二)从社会转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看,养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道路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主要原因:一是子女数的减少;二是代际居住方式的变化,即从过去的共居转向分居;三是劳动力社会参与率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因素的介入使得不少作子女的陷入了某种角色冲突,即“事业人士”和“孝顺子女”角色的冲突。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家庭照顾和家庭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有4亿领了独生子女证的儿童,待他们结婚之后,形成了“4?2?1”(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格局,就算他们都与其中一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还有一半家庭的老人必须面对空巢,何况随着人们生存竞争的加剧,跨地域职业流动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在老人身边的子女能有一半的一半就算不错了。据有关资料透露,全国有25.8%的老年人因子女长大远走高飞而静守空巢?农村老人与儿女分居的比例已占45.3%。另外,当前单身的、不要孩子的夫妇增多,20、30年后,中国大地上,将有一大批丧偶和独身老人进入独居老年人行列,成为特殊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既无家庭,更无儿孙辈的照顾,由此而增加了独居老年群体的特殊福利服务。他们日常生活的照料在相当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迫切要求发展各项养老服务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为此,大力推进社会养老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将社会养

老作为家庭养老的有力支撑,有利于形成代际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三)从老年福利服务的现状看,养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

从福建省老年福利服务的现状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国办社会福利机构842个,其中城市综合性老年福利机构69家,乡镇敬老院773家,床位18500张。民办养老机构80家,其中已建成营业的有63家,床位4276张,全省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54张,现有的老年床位数与“十五”规划提出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10张以上相差甚远。目前,国办养老机构仅仅能够满足“三无”、“五保”对象供养和少量自费代养。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设施简陋、护理条件差,与国家规定对养老机构的要求和老年人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二是资金缺乏。由于政府对国办社会福利机构投入较少,服务功能不配套,不能发挥国办社会福利机构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的示范、辐射作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前期投入较大,又得不到政府的补贴和银行的贷款支持,导致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迟缓,数量少,积极性不高;三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国办的养老机构由于管理体制问题,工作人员出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护理人员素质较差等现象,据统计,全省现有养老护理员819名中,高、初中文化占84.2%,大专学历1.7%。高级工56名、中级工106名、初级工220名。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从下岗女工和农民工。上述服务人员缺乏医疗、康复、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总体上还没有跳出传统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使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四)从国办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看,养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

国办社会福利机构改革,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一是受“外部社会化”冲击。外部社会化是指福利改革主要发生在公有福利机构之外的社会领域,这集中反映为资金来源、服务设施建设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这种改革模式的基本目的是打破国家垄断社会福利事业的状况,从多元化角度增加福利事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局面。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使国家福利模式逐渐转化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面对人们对社会福利服务需求扩大,政府不再采用由国家包干的方式,而是希望通过“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式进行,改变政府既是所有者与投资者,又是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三是政府要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目前国办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已经很大程度上社会化了,但在资金模式上仍然维持原来的国家福利体制,以养老机构为例,国办的养老机构仍然享受政府财政的支持,而社会办的养老机构难以获得政府财力的支持。在市场竞争中双方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从而制约了民办福利机构的发展。因此,国办社会福利机构步入市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政部门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工作思路,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国办福利机构从改革内部的管理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入手,初步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单纯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型、福利型向福利型经营型转变。应该说这些都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这只是局部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福利服务需求与福利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还必须深化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式上逐步实现“公办民营”。

三、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可行性

(一)有一套较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做保障

其一,在1995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了“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还明确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加对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兴办老年福利设施”。

其二,在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1个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意见》以求实创新的精神,提出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我国福利事业发展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意见》提出了“发展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的目标和构想,制定了社会力量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如用地、用水用电、医疗保障等。并颁布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开展区域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还与建设部联合下发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同年10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也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

其三、近年来,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新路子,从社会化养老服务为突破口,民政部于去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的通知》,在全国确定了46个区(市)、福利机构作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试点单位。如果这项工作取得进展,由此会带动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大发展。近期,民政部又下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参与福利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服务,进一步明确和重申了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可以看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工作重点是加快推进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

这些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尚方宝剑”。

(二)有老年福利服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民政部编制了《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老年福利服务上,提出了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力度,加快孤老集中收养机构建设步伐,改善孤老集中供养条件,更好地为孤老提供各种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务。为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福利服务需求,在县城和大中城市城区建设一批综合性的社区福利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有一所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公寓、福利院、托老所等福利服务设施,发展家政服务组织,开展多层次、多种类、多方式的居家养老和集中养老服务。“十一五”规划,为今后五年老年福利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有国内养老服务社会化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种政策鼓励下,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类组织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举办老年福利事业,较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及其家属的需求。很多省(区、市)都在积极探索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新途径,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温州市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充裕、海外华侨众多、多数村级集体经济雄厚等有利条件,发动社会力量,通过集体出资、个人集资或企业赠资、社会捐资、销售福利彩票筹集等多种渠道,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福利机构,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问题。广东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由原来民政部门一家直接管理向通过中介组织间接管理、行业管理、股份制管理形式转变,把国有社会福利机构实行合资、合作、一院两制、理事会和董事会或公办民营等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形式。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落实2005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实事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推出了包括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养老财政补贴、支持养老服务、鼓励到养老机构就业以及医疗政策等五个方面的18条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扶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辽宁省在推进养老事业向养老产业转换的社会化进程中,坚持事业养老和产业养老“两个轮子一起转”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浙江省宁波市实行居家养老,政府埋单政策,对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都可以享受上门服务,每天接受服务1小时,每人每年需2000元服务费用由财政负担,企业、个人也可认购。湖北省出台了《社会福利机构民办公助办法》、《社会福利机

构公办民营指导意见》。

这些改革与尝试为推行老年福利服务社会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思路

(一)进一步加快国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步伐,促进养老福利机构社会化

对国办养老福利机构改革:一要实现经营方式多样化,也就是将经营权以承包、租赁、出让、委托经营、参股等方式转交给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以及外资等市场主体,由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探索走“公办民营”发展路子;二要实现服务对象公众化,也就是引导国有养老机构从单纯为“三无人员”、“五保户”对象服务向为社会公众服务转变,有偿、低偿和无偿相结合,可以利用空余场地兴建老年公寓,向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使养老福利机构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三要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也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实行领导聘任制、行政领导负责制、量化责任指标。在用人、分配方式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人员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在服务项目上从单纯生活供养向供养、教育、医疗、康复等服务一体化转变;四要对部分窗口式的规范福利机构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和服务设备方面的优势,成为当地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基地,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

(二)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

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事业,对政府、投资人、广大老年人都有受益,主要体现在:对政府和投资人来说是双赢的局面,一方面减轻政府承办社会福利事业的压力,又发展了社会福利事业;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投资人的负担,抵消养老服务机构部分经营成本之后,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改善养老服务机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收费标准,使公众可以享受低价高质的福利服务,最终受益者是广大老年人。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主要从宏观管理、政策指导、制订政策、区域养老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促进交流、典型推广、辅导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而不是具体的公共服务事务,要把政府包办公共服务转到支持和管理社会力量办福利上来。有很多民营企业家愿意办福利事业,政府就要想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目前,国家对养老事业的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用地和房屋建设的有关费用、煤气水电费、电话安装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及其自用房产、土地、车船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辆使用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对老年服务机构收养人员中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取得基本保险定点资格的养老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可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结算等等。这些配套政策的出台,可以为养老服务机构节约大量运营成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为的积极性,保证了其基本收益和必要的回报。但这些优惠扶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制约力弱,加之这些政策比较宏观,出现落实难的现象,投资人得不到真正的实惠,积极性不高。因此,能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关键看是否能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将这些优惠扶持政策细化、量化、具体化地进行落实是实行“民办公助”最有效的办法。同时,还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制定出系统性、操作性更强的养老服务事业配套优惠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三)依托社区推进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建立

我国在经历了20余年改革后,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之快的原因所在。对老年人来说,社区是他们晚年

生活最主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活动场所,老年群体对于社区的依赖、亲近和需要日渐增多。据调查数字显示,只有6%的老年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愿意住进养老机构,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在社区里养老。目前,政府已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在社区延伸,譬如,国家将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交由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承担,包括为退休人员提供退休金发放、医疗费报销、文体活动、困难帮扶、节日慰问等项服务,可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但社区是否具备这样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笔者认为,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依托社区,推进社会化养老主要建设三个体系:一是建立政府在依托社区推行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系。首先,要做好市政规划,在新建居民小区或改造老居民区时要将为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其次,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三,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报务,保护其产权、服务和劳动成果。二是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站)联网,通过与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联网,实现部门联??老年人家庭的应急处理服务,与社会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特困老人家庭联网,实现老年人“一拨通”紧急呼叫服务。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依靠这些档案,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把老年社区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等,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三是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城镇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特别是要扩大退休职工的参保率,方便老年人就医。社区卫生站应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要建立和完善对城乡贫困老人的医疗补助制度,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为社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四)多渠道、多形式筹建资金,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非营利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其特点是:投入大、收益薄、收效慢,如果单纯按照成本核算,在创办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因此,资金是发展老年福利服务事业的物质基础,没有钱,发展等于空话。目前,福建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与沿海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的原因,除各级政府未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外,最主要的是各级政府未能出台扶持民办福利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没有出台“民办公助”的办法,影响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据调查,由于资金短缺,老年设施设备购置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过于因陋就简,导致服务设施不配套、服务和管理水平较低、床位利用率不高、经营效益不佳等现象。在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社会公益意识单薄、募捐来源不稳定、筹集资金单一的情况下,如果能得到政府的补贴,无疑会促使其更快地发展。因此,政府扶助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目前,许多省(区、市)积极开展了养老机构“民办公助”尝试。如上海市政府今后将对新增的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养老床位给予补贴5000元,补贴资金主要来自上海市建设财力和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对于吸纳“双困”(经济困难、自理能力困难)人员占70%以上的社区公益性养老机构,由市、区(县)促进就业专项资金酌情给予一次性开业补贴。社区公益性养老机构需要贷款的,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由上海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担保的开业贷款,担保的开业贷款金额最高5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以放宽到5年。北京市民政局资助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凡属资助范围内,符合资助条件的,由法人(非政府机构),自然人及其他组织举办的,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经营的养老服务机构,按入住满一个月的托养人员实际占用

床位数,每月每张床位补助100元。这些民办公助的优惠政策出台,给养老服务机构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是扩大老年福利服务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公共财政支持,对养老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有的国家和地区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开支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日本占国民总支出的10%左右,香港占6%左右,因此,我国养老服务的财力供给应像教育、卫生、体育那样,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形成一定的比例。为此,建议:一是加大各级财政的扶持力度,如对于处在建设阶段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照规模、投资额等,给予相应的资助;对于正式开业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内安置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应按当地标准支付生活、照料服务等费用;二是鼓励和发动社会各界对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开展捐赠,并对捐赠人予以政策优惠。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三是对民办养老机构在创建时,其经费尚有缺口的,国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给予项目贷款或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基金给予借贷,从资金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实现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对福利服务的需求,是做好养老工作的出发点。现今的养护对象寻求的已不仅仅是衣食居住等问题,其要求已从寻求生活援助的低标准迈入了寻求心理援助、追求精神生活的高档次,具有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因为这些入住的老人,有的由于子女忙于事业无照顾而入院的老人注重的是精神关怀,有的由于家庭不和睦而入院的老人寻求的是心情愉快,有的由于家居拥挤而入院的老人不舍的是儿女亲情,有的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而入院的老人需要的是天天有人照顾,有的由于身边无子女而入院的老人寻求的是消除孤独寂寞等等。面对这些不同的需求,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养老服务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对养老服务人员教育培训一直采用非正规“自我”教育培训的方法,教育培训渠道不畅,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人员十分匮乏。调查发现,服务纠纷常常与部分管理、服务人员法制观念比较淡漠,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有关,影响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建立健全一个社会化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关键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把养老服务的教育培训溶合到社会的大教育系统之中。二是要制定社会福利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可制度。三是开展规范、系统的在职人员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六)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健全监督机制

逐步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接收入住老人的合同管理,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引入管理中介组织,建立养老服务监督检查行政执法队伍,确保养老服务管理质量。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包括建筑设施、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在内的质量检查标准,建立经营管理人资质评估认证制度,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福利协会等行业协会作用,在服务方面,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协调作用;在沟通方面,开展信息交流及对外交流活动,组织学术讲座,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监督方面,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开展行业检查及评比活动,进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监督。

作者:姚皇辉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五章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当前,社会化养老不仅关系到地方养老服务科学发展和自身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先发展地区养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进而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发展的进步。在探索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养老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绝不能拘泥于传统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更不能止步于已有的成就,也不能被现成的工作经验所束缚,而是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构建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工作的新期待。 目前,国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工作依然处于刚开始时期,具有很多问题,例如,和新发展、新项目、新需求不够同步,统筹规划不够合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不强;社区养老保障与养老组织床位紧缺,供求矛盾激化。除此之外,加强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工作力度,不仅是处理人口问题、提高保障质量以及改善民生的必经之路,也是满足传统养老方式的更换、完成人民养老要求的根本途径,还是处理失能以及半失能中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等问题、提高社会稳定性的重要方式,更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应当看到,在应对各种挑战的同时,国内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工作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历史时机。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居民收入的不断货提升,政府财政也逐渐偏向民生方面的同时,人民群众在不断提升自我养老保障意识,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工作已具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长时间以来,我国普遍流行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大力开展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规模正在逐渐变小,开始产生“4-2-1”的家庭模式,空巢家庭也在逐年增多。家庭规模的变小以及家庭模式的改变导致家庭养老的作用迅速弱化,同时对专业型的养老组织以及社区养老方式的需求量正在逐渐扩大。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从其本质来说,一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同步,从而达到老年人养老要求、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针对所有的老年人,供应细致入微的生活帮助、康复治疗、文化需求、紧急救助以及社会活动等;二是应“以家庭照顾为基础,社区照看为辅助,专业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组织养老为深化”,关注老年人的各种生活需求;三是面对人口老龄化这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应当“坚持政府管理,促进社会投入,逐渐优化管理体制,增添多种服务类活动项目,合理管理服务方式”,更好的完成人民大众不断增加的服务活动要求。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其功能定位来说,主要由以下四个有机部分组

关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发挥各类服务机构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快形成安全生产社会共治格局,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现就加快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政策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安全生产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安全生产服务能力为目标,坚持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搭建服务平台,规范服务行为,更好的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提供专业技术、商业保险、安全管理、教育培训、文化建设、科技装备、行业组织等社会化服务,加快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新型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水平。 二、完善安全评价、检测检验和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体系 (一)改革审批制度。2016年底前完成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分级管理制度改革,取消甲、乙级资质分类,完善资质

条件。2020年底前取消资质审批,建立条件审查公告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机构,由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发布公告,变单一的行政监督为行政和社会双重监督。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和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原则,加快改革完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管理和审批制度。 (二)推进服务融合。扶持有实力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打破地域和行业壁垒,发展壮大技术服务力量,建立多功能的综合服务主体,通过开展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推动形成龙头企业,至2020年打造形成10家左右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在审查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时,优先审查之前已具有相关专业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完善相关规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对同一企业、同类事项实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评价一体化,合并出具评价报告。 (三)规范服务行为。建立健全技术服务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现场勘查记录,全面汇集与服务要求相关的资料。服务机构跨区域开展服务活动前,要书面告知所在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完善服务公开制度,公开服务的人员、项目、程序、收费参考标准、现场勘查图像影像证明和技术服务报告等项目,自觉接受监管部门和社会监督。 三、建立保险机构参与事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 (四)深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2016年底制定出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18年底前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强制推行。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应各类企业安全生产保障需求的个性化保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制度【最新版】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县社会保障体系,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委办发〔2003〕22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办发〔2007〕214号)精神,以及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经委《关于加快推进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发〔2005〕5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县辖区内按法定条件、法定程序退休,并由县社保局按月支付基本养老金,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企业退休人员(含个体参保的退休人员)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目标任务是在实现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基础上,将企业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从单位管理服务转入社区管理服务。

第四条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县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作业务指导,紧紧依托街镇乡社会保障服务所和社区组织,以人为本,完善服务,资源共享,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与促进社区建设相结合,企业退休人员按照属地管理,移交给企业退休人员户口所在地的街镇乡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为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成立大足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社管办,办公地点设在县社保局)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县委办《转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12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足委办发〔2003〕38号)的要求,根据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第六条由县府办牵头,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其主要职能是:指导和督促各街镇乡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通报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进展情况,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章主要工作内容

社会化居家养老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为老服务的开展,由此产生的社会化居家养老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概念 社会化居家养老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它区别于机构养老,也就是说,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社会化居家养老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二、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这些负担或压力非常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提供这种照顾。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

居家养老服务承诺书

篇一:居家养老服务承诺 居家养老服务承诺 1. 以人为本,及时了解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2. 实行首问责任制,做到认真接待热情服务,对服务对象咨询的事项应予以一次性告知,疑难问题应约定时间,应予以解决。 3. 落实分管责任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各自职责与分工,做到可以办理的事情当场办结,因申报资料不齐全等因素,造成一时不能办结的需向服务对象耐心解释,明确办理的时间和地点。 4.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篇二:居家养老服务协议书 xxx 社区居家养老协议书 甲方:x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乙方:医疗服务站 甲方承诺: (一)正确理解居家养老工作的性质.对乙方要以礼相待。 (二)积极配合乙方做好服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实事求是地对乙方进行考勤和工作评定。 (三)如对乙方不满或其他事由要求换人,应提前与甲方联系,说明原因。 (四)不得有无辜强加乙方的行为。 乙方承诺: (一)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具有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 (二)视长者为亲人,服务做到耐心、细致、周到,不怕脏、累、苦。 (三)按照约定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接受长者及家属的工作安排,准时上岗,不无故缺勤。短假必须经丙方同意,两天以上假期须经甲丙双方同意。 (四)自觉接受甲方的管理,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 (五)不得索要丙方额外钱物。

附则 (一)乙方在上下班和工作期间,要注意安全,如发生意外,由乙方自负。 (二)在乙方服务期间内,非乙方原因,丙方发生意外,甲乙两方均不承担责任。 (三)甲、乙、丙三方共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任何一方出问题各自负责。 以上内容需甲、乙双方共同遵守,确保居家养老工作顺利开展。 (四)丙方(以下丙方为服务对象)因心脑血管等老年常见急性突发病导致的不良后果,甲方概不负责。 (五)丙方因病住院或患有传染性疾病期间,应由其子女履行 赡养照料老人的义务,甲方将暂停服务,丙方痊愈后,甲方将继续安排服务。 甲方签名(盖章): 乙方签名: 年月日 篇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种制度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1.定期参加居家养老工作会议,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本村实际,开展工作。 2.做好本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调查摸底工作,并进行了登记入薄,每半年核实一次,便于动态 3.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的管理台帐。 5.严格遵守服务人员招聘、培顺流程。 6.抓好居爱养老服务的日常工作,协调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根据服务对象反映的情况进行了核实,有责任监督、检查或调换服务人员。 7.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监促检查,每半月进行一次回访及督查。 8.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对外宣传和咨询工作。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简介 一、服务形式: 1.日间照料服务: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

社会化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化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我区从上世纪末就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有7万,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5%,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经占到老人总数的12%,老年人口每年还以3%左右的速度递增,养老服务问题已成为我区民生建设的一大重要课题。为积极应对我区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高龄化的趋势,认真总结我区社会化养老服务开展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完善我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区委提出的“老有颐养”这一社会建设目标,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下,教科文卫工委成立了调研组,就全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组织开展了调研。区人大常委会井祥和副主任带领调研组成员,实地视察了

我区区老年公寓、门社区老年康复护理院、万家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集中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召开了由民政、老龄部门、街道、社区和养老机构相关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的专题座谈会。调研组还通过区人大代表深入社区联系选民的渠道,收集社区老年人的相关养老信息和养老愿望、对政府工作的期望等,选择了大行宫社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研组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现状,寻找、分析了当前我区社会化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对策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养老服务问题涵盖广泛,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本文所述养老服务是指在政府指导和推动下的老年福利机构集中养老服务和在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五年来,面对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空巢、独居老人家庭日益增多,社

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协议【模板】

样本 编号: 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协议 甲方(国有企业): 乙方(属地政府): 为有序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厅字[2019]19号)、《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发〔2019〕37号)、《中共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山办字〔2020〕18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经甲乙双方沟通、协商,现就甲方企业退休人员移交乙方,实行社会化管理事宜,签订本协议。 一、移交内容: 1、甲方按相应工作流程将退休人员名移交给乙方相应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双方约定年月底前完成移交手续。同时按每名退休人员元向乙方缴纳移交费用。 2、甲方按相应工作流程将退休党员名移交给乙方指

定社区党组织。 3、甲方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份人事档案移交给指定接管单位(),由档案接管单位负责接收管理查阅等工作,人事档案查阅利用、转递、材料增补等按照人事档案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4、涉及退休人员(含退休党员)专用服务活动场所及设备、设施共有等处,平方米,账面价值为万元,以上资产按工作流程无偿划转给乙方,约定年月日前完成资产移交、无偿划转等手续。 二、甲方义务和责任: 1、甲方在移交退休人员前,应认真做好退休人员情况采集、退休人员、党员活动专用资产摸底工作,向乙方提供企业退休人员个人信息、退休党员花名册和专用资产移交名册等表格,负责核实退休人员大病医疗互助缴纳、养老金领取资格建模和认证、死亡异动及丧葬费抚恤金申报等情况,做到社保不欠费。 2、甲方在信息采集和移交协议签订同时,应宣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政策,应主动告知退休人员、党员社会化工作情况及档案移交情况,及时解答退休人员关注热点问题和思想困惑。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工会作用,主动做好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企业退休人员思想稳定。 3、甲方应在移交前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统筹兼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解决方案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解决方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1. 2.技术文件 2.1. 项目技术方案 1.1.1.技术文件 1.1.1.1.项目背景 1、政府重视、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重视是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才能有效地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高

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地有的成立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有的将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有的将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目标考核责任内容,同时,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使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强势推进,蓬勃开展。 2、居家养老是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处于基础地位 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国家从出台政策、建立机构、明确任务入手,大力推进居家养老,确立了居家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3、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是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 社区是社会与家庭的中间纽带,老年人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加强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对于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进程中,通过建设和整合社区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可以极大提升了社区为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1.1.1. 2.项目概述 1. 项目简介 有效整合通讯网络、智能呼叫、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呼叫救助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呼叫服务及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为基础,以“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核心,以“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增值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以社区为依托,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情况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情况汇报 现就xxx县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截至底,全县总人口数XXX万人,有XX岁以上老年人XXX人,占人口总数的XXX。其中:60岁~7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80岁~9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 人),100周岁以上老年人XX人(农村XX人、农场XX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60号)和《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 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XXXX〕XXX号)要求,“十二五”以来,x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进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认真执行“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xxx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管理多样化的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老年人保障水平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人及特困老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初,全县享受城乡“低保”待遇老年人XXX人(其中城镇XXX人,平均保障水平为每人XX元/月;农村XXX人,平均保障水平为每人XXX元/月),近三年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XX%,有力地提高了老年人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起,累计为80岁以上老年人(XXX万人次)发放高龄补助金XXX万元,发放率达到XXX%。 当前,全县共有五保供养对象XXX户XXX人,月人均供养水平由的XX元提高到了的XX元,年均增长XX﹪。4所乡镇农村敬老院协议入住老年人XX名,长期居住XX名。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同时享受五保供养金和城市低保金,供养标准达每人XX元/月;xxx县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三无”人员XX名,供养标准达每人XXX元/月。 (二)加快敬老院设施建设,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 “十二五”以来,我县深入贯彻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坚持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稳步提高集中供养率。持续加大投入,坚持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敬老院设施建设,创新服务和管理,乡镇敬老院和“五保”老人管理服务水平、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投资XXX万元,新建、改建xxx镇、xxx镇、xxx镇、布朗山乡、xxx镇XX所公办乡镇农村敬老院和XX所县社会福利院(总占地面积XXX平方米,建筑面积XXX平方米,总床位数XXX张),除xxx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中央、省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求,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规范农业市场主渠道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程、城乡互动、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二、指导原则 (一)“顶层设计”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从全局的角度,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并以农民群众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

对“顶层设计”完善优化。 (二)宏观指导和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深化对当前农业农村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生产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数量效益和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以农业公益性服务促进社会性服务发展,以社会性服务发展反哺公益性服务,补齐公益性服务资金短板,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尊重实际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正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和需求,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任务目标 到xx年,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达到273个,全区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服务率达到80%。社会化服务中心职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进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万亩。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多元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0家,工商资本和技术服务充分进入农业领域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形成农业三产融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实现外向型农业发展,促进

私人办养老院国家政策 关于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私人办养老院国家政策关于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调研报告养老问题已经由家庭问题演变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人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41万人的13.7%,高于**市平均水平,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较前几年有了较快发展。 一、基本情况目前,我市城区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有三所,一是“光荣院”,隶所于市民政局,属财政供养单位,入住对象主要是农村军烈属老人。二是民办的“老年福源康复中心”,此中心同时挂“爱心救助站”牌子,是唯一有资质的社会养老机构。三是原市人口计生局依托市计生妇幼中心,针对国家设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第一代城乡独生子女父母已经逐步进入老年行列,为解决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的后顾之忧,成立了独生子女父母托老中心。此外,农村依托乡镇驻地,建有10所农村敬老院,敬老院多数属于村办,乡镇筹资补贴或个人办。2014年,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市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列入十大民计民生项目,把推进“居乐养生养老基地”建设列入十大现代服务业项目,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把加强老年机构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二、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我市现有的养老机构与设施与实现老有所养和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目标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 一是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保障的是“三无”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存,保障面相对比较狭窄,服务项目偏少,尚末形成系统化的惠及全体老年人的服务体系; 二是从养老机构布局上看,在城区市光荣院主要是面对农村军烈属老年人,其次才是面对社会上的困难老年人。老年福源康复中心主要是面对社会上的困难老年人。在农村的敬老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老人观念等问题,加之规模小,布局分散,地理位置偏僻,保障经费和医疗卫生条件配套不足等原因,使得从理论上说,本来就不够的床位经常是处于闲置状态。三是现有的养老护理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除老年福源康复中心部分护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外,大部分都是没有专业培训的务工人员,难以满足养老护理的需要。四是总体上农村敬老院建设标准化低,床位规模小,空间局促,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和绿化场地,难以满足老年人服务功能的需求。 三、意见和建议为了加快和推进我市养老机构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层次清晰、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全民共享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一)加快建设市综合社会福利中心。福利中心应具有组织、指导、服务、培训等功能,建成并使用后作为全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强化对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和推广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管理和指导。市财政应保证其必要的工作经费。按照养老社会化和养老服务规范化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入院评审制度和行业自律守则,不断提高我市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 (二)探索加快我市乡镇福利中心建设。依托农村敬老院,拓展服务功能,拓宽服务范围,加快建设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及其他社会福利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福利中心,逐步实现农村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三)探索加快我市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递次推进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经济基础好、具有活动场所的村(社区)可先行试点,率先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力争经过

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自1986年民政部制定1986—1990年五年规划以来,我国養老服务的市场化探索已经进行了三十年。从初始阶段的“政府包办”到后来“养老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的变迁,这种探索深刻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征。2011年以来,我国政府从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高度对养老服务业进行重新认识,不断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但在实践中,政府权责定位不当、市场运行效率不高、市场供给能力有限等仍是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为深入推进改革,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层面就顶层设计、管理机制、服务内容等多方面持续改进和完善,以实现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终极目标。 标签: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中国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快速老龄化和高龄化,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人数庞大的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成为时下最为紧迫的问题。为此,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尽管如此,当前的制度安排以高龄、失能、独居、空巢等特殊老年人的基本照料服务为主,市场化供给十分有限,政府行政主导的服务资源配置方式也不能有效实现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①与此同时,民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市场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②这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凸显了深入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化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对市场定位模糊和方向不明,其一直在“福利社会化”的框架下缓慢发展。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本文拟对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三十年的政策历程进行梳理,并就其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政策建议。 一、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历程 1.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初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尝试从“包办福利”和“单位福利”中解脱出来,在社会福利事业改革中开始了养老服务的市场化实践。1983年,民政部提出国家和社会力量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1984年,漳州会议明确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指导思想。1986年,民政部第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福利事业的责任主体由单一的国家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共同承担。③同年,国家计委、民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保护和扶持社会福利生产的通知》,由此福利机构开始走向社会化,其服务对象从“三无老人”向非“三无”老人扩展,民办养老院也开始出现。基于此,笔者将1986年作为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化探索的起点。此后,民政部综合各地的探索与实践,在13个城市(广州、上海、温州、苏州等)进行了社会福利社会化试点。

最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最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因为不论从社会经济层面出发,还是从老人需求层面出发,“居家养老”都是对老人照护最妥善的方式。从社会层面来说,我国人口基数庞大,采用居家养老可以快速缓解养老机构不足的问题,相对养老机构来说,也有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此外,我国有着敬老的悠久传统,老年人希望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不仅如此,老年人在家养老可以得到情感方面的慰藉,并随时与家人沟通得到精神的依靠。 正确的居家养老应该建构一套完整的系统,从老年人身心的调整与辅导、照护人员的训练、居家养老设备的配置等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不仅老年人该受到重视与照料,身边的家人也应该一同辅导,建立正确的观念,让所有人皆能以较舒服的方式过生活。 加快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当前社区养老已成为老年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不容忽视。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即服务主体社会化,服务客体社会化,资金筹措社会化, 服务管理社会化。 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 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社区设施服务、社区支援网络服务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大力发展托老服务中心,因为在中国城市4000万老人中, 有一半是低收入者,当他们不得不依赖别人照顾时, 往往因为经济原因, 无法承受较高档次的设施和专业化的服务。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加强滨海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问题的探析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解决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再加上这些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不断增多, 家庭平均人口数量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 “独子养老”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空巢老人陷入了养老的困境。 由于家庭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养老的实际需要。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开始应运而生并且迅速的发展起来。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指老年人不脱离原来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了满足老年人这个特殊年龄段人群的日常需要而提供的有关生活和精神方面的护理和照顾。涉及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日常照顾、精神抚慰等等。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社区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也在管理、服务方面具备了一套相对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在努力探索符合各地区养老实际的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进步中仍旧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 (一)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许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来支撑。比如社区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承认,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政府应当制定出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只有完善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才能够更好的保障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政府在整个城市社区养老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和领导也没有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列入到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来,这些都导致了很多地区城市社区养老发展的滞后,也就不能真正的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 (二)社会各个方面对养老服务的认识缺位 很多地区有关老年群体的管理与服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资金以及物质条件的制约外,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的老年意识比较薄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在客观上,由于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物,使他们无暇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只是社区工作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主观上,相关的管理部门对老年群体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影响认识不到位。整个社会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群体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本应该是社区“以人为本”的主要发展目标,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区养老管理混乱,缺乏资源整合 老年人口社会化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老年群体的社区管理,但是

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步入和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化,养老产业方兴未艾,发展空间及潜在的社会价值都是巨大的。由于投入大、见效慢、回报周期长,虽然从上而下都出台了政策,但因为诸多原因,土地、贷款、税费、补贴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有的向上协调争取难,有的兑现不力,致使社会力量创办、领办养老机构融资难、用地难、运营成本高,一定程度挫伤了投资热情。 一、存在问题以裕安区为例,现有民办养老机构6家,均为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总床位1030张,入住老人526人。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该区为民办养老机构兑现一次性的建设补助和床位运营补贴等财政补助资金300余万元,有力支持了养老机构创办和发展。但是在有些政策的兑现和扶持上仍然存在难题。 一是土地供应政策落实不到位。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经民政部门认定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但是此项政策至今未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金融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该区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层次单一,主要原因是养老行业投入大、收益慢,银行等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少,致使大部分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资金来源渠道窄、运营成本高、经营困难。

三是行政收费优惠落实不到位。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和要求,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有线数字电视收视、维护费、电话、宽带网络使用费减半收取等,但是目前上述行政优惠政策落实不力。 四是“医养结合”工作推进缓慢。当前要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无缝对接”还存在较大难度,主要是所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交叉重叠,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导致医养结合发展推进缓慢,社会认同度上存在宣传不够现象。 五是社会化养老机构人才匮乏。现有社会化养老机构的管理、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还普遍不高,多数缺乏管理经验和专业护理能力,从业人员渠道五花八门,资质审核不够严格,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精准需求。 二、几点建议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更好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中来,对全面小康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要落实土地供应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依照有关规定采取划拨的方式及时供应土地,对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在有偿供地时给予优惠,属于出让土地的降低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以减轻社会养老机构的资金压力。 二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协调银行等金融部门支持社会养老机构的信贷需求,支持对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落实资产抵押和优质企业信用贷款。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计划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计划 为全面提升社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能力,更好地为广大退休人员服务,社区特制定2014年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计划: 一、加强社区社会化管理工作 根据现有特点,努力做到:组织建设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社区服务深入细致,退管工作广泛开展。依照“四个必访”“四项服务”要求,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努力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优质服务。2014年我社区将继续加快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 二、认真开展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 把社区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作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辖区内资格认证一个不漏、不发生一起冒领行为。在“便民、利民、不扰民”的前提下,通过集中认证、上门认证等方式,使资格认证工作平稳实施。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退休人员文体活动 按照“月月有活动、人人有爱好”的工作要求,组织退休人员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为他们提

供展示自我、余热生辉的舞台,丰富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使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上半年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一次象棋比赛;下半年利用重阳节的机会积极组织老人开展一次登山活动。 四、为退休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做好医疗保健服务 实行卫生保健服务,是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居委会要与辖区医疗机构联系,为方便退休人员就医建立绿色通道。要做到开展二次以上免费体检和一次以上健康讲座。 五、开展走访慰问,把温暖送到家活动。 以“走家串户了解人,真心实意帮助人”为宗旨,社区要通过开展日常走访和节日慰问,特别是对孤寡、残疾、重病、高龄等特殊困难退休人员的走访和慰问,实现“四个必访”(重病必访,病故必访,家庭重大事件必访,重大节日必访),使广大企业退休人员进入社区管理后,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化管理服务带来的新体验,真正做到“心有所属,情有所系”。 我们要充分认识退管工作的重要性,搞好退管工作对劳动保障工作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认真扎实地搞好离退休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思考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思考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2%,老龄化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据湖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湖北省XX年将步入老龄化社会;从我街民政部门的调查情况来看,我街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早于全省,并日趋增强,家庭结构产生变化,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家庭养老照料成本上涨状况也已经出现,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将是一个长时期的需求,养老服务社会化已成为我街当前老龄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目前我街老龄人口状况及养老服务的基本做法 我街辖区现有总人口72182人,辖区内有60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3.3%,其中95岁以上老人8人,80岁至90岁的老龄人600余人,80岁以下老人有9022人,其中社会社区的老人6868人,人户分离老人2300人,空巢老人51人,享受低保求助的老人97人,孤寡老人14人,三无老人2人,享受政府买单服务的有22人,辖区内有社会养老机构2个,床位约80余张。 面对汹涌澎湃的银发浪潮,街党政班子非常重视老龄工作,成立街老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机构,由街社会事务科牵头,街妇联、工会等组织参加,社区居委会大力操

办。以街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老年活动室为基本阵地;以专业服务队、社会养老机构为主导,社区工作者和社区自愿者协会为骨干;以居家养老为主体,针对老龄人的不同需求开展了有偿、低偿、无偿的初级社会化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序幕已经展开,服务模式已成雏型。但与目前社会上银发浪潮的趋势及老龄人养老多样化的需求还差距甚远。 二、社区养老社会化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街社区养老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受着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和老龄人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困难和问题。 ㈠有偿服务推动困难 1、社会养老组织明显不足。有偿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和参与养老的社会群体。只有两者存在着互动的可能时,政府加以推动就可以形成事实。而当前由于养老服务组织短缺导致服务质量不高,社会信誉也不够好,一些进入社会养老服务组织中的群体,大多是迫于生活无助才被迫而至的,真正志愿入居者少。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才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社会老龄人养老的需求。 2、服务方式单一。目前已经开办的社会养老机构,只局限于老龄的生存照料,对其多样化的需求还不能周全,特别是文化和享乐方面的需求的满足差距甚远,生活单一,缺乏生机,有固定收入来源的老人比较注重追求老年生活质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前景分析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将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中会带来许多矛盾和冲突,也会带来许多机遇和契机。社会结构的变化牵动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变化。在养老服务领域要求为积极应对来势迅猛的老龄化社会,中国政府经过探索于2000年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养老服务在社会力量参与之下日益活跃起来。2006年2月国务院转发了10个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养老服务业;作为一个专门用语被明确提出来,并把它表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本文对养老服务进行界定的同时对它的历史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从而确立中国养老服务的理念和政策构架。 一、世界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理念及其典型模式 每个国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和发展过程,取决于该国的社会福利发展理念。在西欧一些国家,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包括一切以帮助所有社会成员获得令人满意的生活与健康为目标的、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制度和机制内涵的广泛概念(,1995)。具体来说,社会福利包含全部的公共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项目,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北欧国家中建立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国家负责的社会福利体系。在这些国家中,社会福利与每个作为公民的个人息息相关,与健康、住房、教育、就业、退休等生活领域密切相关;是物质生活保障和可接受生活质量标准的体现,更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现。其中针对老年人的福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倍受各国政府重视。许多国家中建立了完整的老年护理制度,其中既包括现金给付也包括提供服务。 在发达国家针对养老服务既有;养老事业;的概念,也有养老产业的概念。养老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