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市二中政治组:韩春萍2005 . 8 一.教学内容: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

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

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三.教学重点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材料和数据,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2.图示片面发展观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必要性

3.展示有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材料,树立学科学、学文化的意识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分小组对课本中的有关提问进行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查阅和收集有关材料,作好发言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课时)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而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改革的康庄大道上,城镇居民生活正沿着“温饱—小康—富裕”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进;农村居民也逐步实现由基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到温饱,由温饱向建设小康社会的两次重大跨越。具体看:(多媒体显示):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2001年达到2366元,1979—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

了548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7.1%,与此同时,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到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比1978年减少2.2亿多,比1989年减少7000多万。

(2).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生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客观上反映了不同收入不同价格水平下各国居民的生活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

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7.7%,还处在贫困阶段,1989年降至54.8%,由贫困转向温饱,2001年则进一步降至47.7%,开始步入小康。

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仅能维持温饱,1989年略降到54.5%,仍在温饱上徘徊,进入1990年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破50%大关,开始进入小康,2001年降到37.9%,由小康转向富裕。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标志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变化情况看,农民家庭经历了从“老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转变。1989年前,农民的主体选择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1989年前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新四大件”成为农民追求的新宠。现代家庭生活的许多耐用消费品,如电话、移动电话、空调、电脑等也进入了农民家庭。

城镇居民家庭则经历了从“老四件”到“新六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再追求电脑、轿车的转变。

(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实现温饱以后,住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居民的居住环境、住房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彻底结束,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正全面实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步伐日益加快。(5).交通通信消费成为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和通信。改革初期,城镇居民的交通方式只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通信方式只有邮信和电报,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很少。而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457元,比1989年增长21.6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89年的1.7%增加到8.6%。

随着各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得到普及,农民意识到了知识、信息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将更多的消费支出用于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2001年,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支出人均193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5.2倍;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人均110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近12倍。

尽管互联网尚未普及到农村,其他通信发展程度也远不如城市,但从速度上比较,其发展也是较快的。近几年的电网改造、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通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描述小康水平的农村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指标也于1997年达到了小康标准。(6).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

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1999该项指标年实现小康标准的88.4%,其实现程度是五个方面最低的,但比1990年的53%高了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推进3.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

2001年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35万所,在校学生3.2亿人,平均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学生,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26.6%,增长了4.4个百分点。

(7).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略)

(8).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略)

(9).精神生活:走向希望享受人生(略)

(10).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略)

从宏观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达8。94万亿元人民币,排在世界第六位,谷类、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以上成绩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生活总体上还不富裕,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很大。

请同学们就课本中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说经济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引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必须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经济建设的目标

(1)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请同学们算一算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8。94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翻两番是多少?(2)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促进就业,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扶贫力度,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些,江苏省提出“两个率先”,请你谈谈对它的理解和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而我们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军,我们更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刻苦学习,努力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课后作业:调查常州市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最低生活保障率各是多少?2010年、2020年分别要达到什么水

平?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1课时)

1.树立科学发展观

(1)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多媒体显示因片面追求经济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图片和材料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或战略机遇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

题和理论。它既不是哪个人一时心血来潮提出来的,也不是哪个人灵机一动提出来

的。它在党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连续25年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

为这些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诸如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浪费,“黄、赌、

毒”重新泛滥,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于市等,便是明证。因此,

现在明确地提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摒弃过去那种单

方面追求GDP,不计成本和代价的片面发展观,具有巨大意义。正如中央党校梁

言顺博士提出的“低代价经济增长论”所认为的那样:一个不计成本和代价的经济

模式肯定是个不完善的经济模式;一个不懂得计算成本和代价的经济理论肯定是个

存在缺陷的理论;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不明细自己在发展中曾经或正在付出的代

价,那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今后2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是否还能

继续高速发展?西方学者有人明确对此表示怀疑,因为世界上经济连续增长时间最

长的日本也只有22年。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

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A.以人为本

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又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我们经济建

设必须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

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请同学说一说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B.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C.协调发展

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

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

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D.可持续发展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

续发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为什么要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经济是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要继续高扬改革开放的旗帜;

(2)怎样发展经济?

A.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多媒体显示我国和发达国家三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说明优化产

业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今年以来,由于一些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投资过热,部分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相当明显,产业发展中结构问题比较突

出。很多城市居民今年再次尝到了拉闸限电的滋味。和电力一样,骤然紧张起

来的,还有煤炭和燃油,不仅价格上涨,有时候有市无货。2004年,中国将

进一步安排好电源和电网建设,加强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加快重要交通干线

和枢纽的建设。同时,突出抓好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和节约用水工作,搞好

重要资源的综合利用。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作为扩大就业的重大举措。积极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服务业。对商业等

传统服务业要实现充分竞争,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金融、电信等服务业要在加强

监管的同时,有步骤地放宽市场准入,对教育、科技等基础服务业要加大扶持

力度。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多媒体展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介绍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

步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

是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历史表明,现代化是一个由

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进而再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我国是一

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

这种状况决定我们的战略是: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在完成工业化的

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

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化,提高

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

展战略。

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近几年来,国家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信息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预计今年高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7%左右。

C.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落实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就要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

的局限,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

路径之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首先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打破过去城乡规划相互独立的老路子,按照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各地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基础条件和市场前景,体现地方特色。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模式,并推行非均衡择优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建制镇。培植城镇产业,吸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和城市搬迁企业向城镇集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吸引各方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城中村”、“城边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城郊农村城市化进程。

路径之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应切实强化中心城市及重点县城集镇的产业特色,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保持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在扶持农用工业,实现以工补农、促农的同时,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唐山传统产业优势明显。按经济学家的研究定位,唐山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为此唐山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同一技术水平重复布点生产的原则,通过狠抓城乡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在传统产业中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传统产业中分离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资源与生产能力配套、内部与外部产业链对接、辐射周边地区的工业格局。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村产业链,特别要大力发展公司制的优势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抓住开放兴商、现代物流、业态创新、大企业大市场培育等重点,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路径之三:依托市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围绕城乡市场对接,稳步推进城乡商品市场现代化建设。打破城乡市场壁垒,畅通市场信息渠道,建立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网络齐全、功能完善、

交易灵活、高效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把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置于一个统一的平

台。特别要适应长远发展需要,组织力量研究大宗农产品的中远期合同业务,

逐步向期货市场过渡。第二,围绕城市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城市市场。帮助农

民树立市场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进入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发展市场需要的绿色

无公害名优特产品。第三,要围绕“三农”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农

民是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我们应在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的同时,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抓住拉动消费需

求这个关键,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刺激农村消费需求。

整顿流通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和坑农骗农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地区间消

费水平的差异,引导农民增强消费倾向,把农村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组

织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优质商品下乡活动,增加农村销售服务网点,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营销体系。比如鼓励引导城区流通企业到农村开设农村超

市,依托供销社优势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通过不断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

围绕农民增收和保证粮食安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央多次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

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的收入。2004年的重

点是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

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

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

农民负担;继续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D.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

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国家最近批

准了首批振兴东北的100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610亿元。

请你就西部大开发提几点建议。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20年,是巩固和提高现在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的时期,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1世纪头20年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经过这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就可以为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经济具备持续快速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支持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具备。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但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实践证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正确的,基本方针政策行之有效。十六大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坚持这些基本经验将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预期的成功。

在中国这样一个各地区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的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

标,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不会是没有困难和一帆风顺的。我们对于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对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要有清醒的估量。

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世界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只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到发展有新的思路,改革有新的突破,开放有新的局面,各项工作有新的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实现了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社会经济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现代化就胜券在握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

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材料二: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他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材料三: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2000年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材料四: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实际上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是原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按照新的“三步走”战略规划,进入小康生活后的战略规划,将分2010年、2020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这是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课程论文-2016.10.12

全面小康全面富强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姓名:杨静焕 班级:农教15-2 学号:20155065 指导老师:邵紫英 2016年10月至11月

目录 1.全面小康理念 (2) 1.1前言 (2) 1.2全面小康生活在我们身边 (2) 2.全面小康全面富强 (3) 2.1我国全面小康的现状 (3) 2.2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4) 2.3青少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 (5)

全面小康全面富强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1.全面小康理念 1.1前言 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描绘得诱人的理想社会,也表现了许多老百姓对富裕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她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已经有余。从广义上理解除经济生活外,它还涉及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而在我心中的美好社会,具体就是: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小康,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是指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 具体含义:低水平、指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主要是指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不全面: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不平衡: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全面小康,是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那么,如今全面小康的理念又更加全面。五位一体全面小康,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小康。“五位一体”的发展正汇聚成百姓全方位的幸福感。它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 1.2全面小康生活在我们身边 每个人对全面小康社会都有着自己的期盼和憧憬。不同成长时代,不同生活,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心目中的全面小康社会肯定有所差别的。环卫工人说,全面小康是城市的干净整洁;医护工作者说,全面小康是医疗保障系统更健全,人们就得了医、看得起病;大学生说,毕业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全面小康;企业老板说,节能减耗,工厂走上生态发展之路是全面小康……职业、生活环境等等的千差万别,不同的人谈起全面小康,就有不同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此,我充满憧憬与向往!我不禁问自己: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是衣食无忧,山珍海味么?是有车有房,灯红酒绿么?还是工作舒适,天伦之乐呢?如果仅是这样,绝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详解

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 第三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2.过程和方法:通过调查、比较研究,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取得的一些成就和我们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了解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课前准备 1.查找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 2.查找抗震救灾和举办奥运会中发生的不怕艰难困苦的感人故事。 3.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8月8日至22日我国成功地举办了29届奥运会,请问有多少同学亲自光临了比赛现场?有多少同学坐在家里,开着空调,很舒服地看了奥运会? 【学生活动】回答(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大家都经历的一件事,重新勾起美好的记忆,同时导入新课)师: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逐渐进入了一种“不愁温饱、较为宽裕的生活状态”。这种小康状态正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己所追求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社会状态,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较为宽裕,也包含社会的平等有序。 历史上的“小康”是什么状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5“知识窗”。 师:我们的小康社会与历史上的“小康”理想有一定的区别,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知道全面小康社会化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4.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程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复习旧课 引入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 “我国三步走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引出课题,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讲 授 新 课第十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板书) 探究活动:(课本p85页) 结合你个人的感受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你认为我们的家乡近几年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发表感受。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①揭阳沿江路 ②揭阳站前大道 ③揭普高速公路 ④揭阳华侨高级中学 教师引导:结合探究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5页内容,并联系图片思考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处于什么状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消费结构从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 班级 1304 学号 6300613166 姓名陈铭

【摘要】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又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建设小康社会全面 【正文】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处的现状 我们之所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是因为我们还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现状 从全球来看,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正在调整、变革,变化的本身其实就是机遇,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机遇转眼即逝,挑战长期存在,关键在于主动寻找机遇,善于抓住机遇。(二)国内现状 1.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科技实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2.国内有广阔市场,扩大内需、城镇化的提升均将提供巨大潜在的经济需求,中国人口众多,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会有很强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班级:2011级思政行知班 姓名:武佳琦 学号:2011041682

【教材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展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城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总体小康的不足是我们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动力,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键的部分。根据课程标准,本框题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本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因此,本框题可以说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 【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及平时对时政的关注,学生已经能了解到小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并且知道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的到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再次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很容易的在比较中感受总体小康的不足与全面小康的美好,从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发学生建设和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城市,生活水平悬殊较小,对于真正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在现实中很好的体会,无形中也增添了对此知识点学习的现实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并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列举总体小康建设的成就; (3)通过列举现阶段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不如意现象,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 (4)通过讨论与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5)辨析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 2.认识并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掌握我国从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

【范文】《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总结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总结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我国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XX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怎样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a.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c.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d.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③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4)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能力,在对数据材料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的对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好日子〉 教师:这首歌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那大家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吗? 学生: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过上好日子的人们需要有一首歌来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好日子》这首欢快喜庆的歌曲诞生了。它反映的主题就是——小康社会。 教师:要全面的认识小康社会得先从小康一词的提出开始。 【授受新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小康社会的提出及“三步走”战略目标。 材料1:小康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 亦劳止,岂可小康”。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 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比较富裕的、中等的、温饱有余的居民生活状况和社 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材料2::1978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

高一政治知识点: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高一政治知识点: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总体小康: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全面小康: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科学发展观 含义: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措施(表现为哪几种发展状态): A.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B.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C.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统筹工作,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方面相协调。 怎样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提高; 统筹区域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消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产业格局: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

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为建设研究大学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13)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了全面部署。 研究型大学要更加自觉地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中寻找发展空间,把握发展机遇、迎接挑战。 (14)我校建设和发展要积极关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树立和增强急党和国家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大局意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自觉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大学。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条件下,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人均GDP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的难点在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面临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多年,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只有10多个、10亿多人口。10多亿人口的我国用70年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用10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世界史上的伟大事件。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面临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急迫任务。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工

业化过程。地处东北地区的我校,要在振兴过程中建成有地区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到50-60%。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研究型大学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胡锦涛在庆祝北大校庆110周年时,号召北大同学要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狠下功夫,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要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繁重的任务。 ●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推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实现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党和国家迫切需要专家、学者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的问题,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意见。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中等收入者要从现在约15-20%,提高到2020年超过50%的目标。研究型大学要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较快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打好基础。 …… 总之,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过程,就是不断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上述认识和理解转化为推进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科研、创新能力、为社会服务等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过程中不断地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促发展的过程。 要深刻认识、加深理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的意义,不断增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刀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誊感。”(2008年6月30日)

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能性

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 能性 应数141 罗晓芸 141111012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落幕已经将近又一年了,虽说如此,它的一些内容仍让我们牢记在心。还记得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党制定了“十三五”计划,强调了计划的关键点之一“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制定,并将其作为了计划的核心,那么中国是否真正能够实现20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小康社会,根据网上查询到的资料我们知道了“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是比理想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将小康社会理解为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那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有什么要求呢,在党的十六大中国家制订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制定了十个基本标准,分别为: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 三、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城镇化率达到50%,七、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大学入学率20%,九、每千人医生数2.8,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我们根据上述基本标准来简略分析我国现在的情况与未来的可能性,根据2015年统计的结果201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280.09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772元,恩格尔系数达30.6%,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大约在30平方米左右,城镇化率达56.1%,互联网普及率达48.8%,大学入学率达40%,每千人医生数2.99,全国各地城市低保标准最低达200元以上,农村低保标准最低达100元以上,将以上数据与各个标准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到2015年为止我国已经基本上能够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但有的数据远超于标准线,而又的数据与标准线的差距却不大,具体是指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和每千人医生数,这两个指标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切切相关并十分重要的指标。那么是什么影响了这两个数据,首先是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中国作为世界上土地面积第四大的国家住房问题本不应该成为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那又是因为什么呢,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就是人口的原因,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一直影响着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住房面积的分配,由于地少人多,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都十分高,许多人都正作为房奴打拼着,还有许多人连成为房奴的能力都还没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行着计划生育,虽然对人口数的增长速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人口数仍是呈增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摘要:“小康”首先意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摆脱贫穷与困苦,并走向富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不能动摇。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进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全球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为了适应世界的发展提出来的。 关键字:小康社会转变发展方式文化建设意义 一、小康社会的含义和特质 (一)小康社会的含义 小康,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古老的社会思想,所谓小康就是衣食丰足、生活平安的意思。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的新特点,赋予了“小康”,“小康社会”新的内涵。他所说的“小康”,“小康社会”不仅仅是指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而是把小康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起来。他也明确的指出,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他所说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它是低水平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经过30年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了,水准也越来越高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关键阶段。[1] (二)小康社会的主要特质 第一,小康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社会。经济是基础,发展生产力是小康社会的经济特质。为了使小康社会具有强固的经济基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措施。 第二,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社会。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这是小康社会的政治特质。小康社会要想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就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发达的资本民主,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更真实、更广泛、更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小康社会是精神文明和文化繁荣高度发展的社会。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精神文明缺乏的社会,而是一个文化生活丰富、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是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内涵,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特质。[2] 第四,小康社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小康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小康社会发展的特质。 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型,正是因为我们对传统发展模式

最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课标内容: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目标: 1、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2、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教材内容要点:1、全面小康的蓝图;2、奔向全面小康 教学重难点: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目标 第一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放歌曲〈〈好日子〉〉后,请学生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教师: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很振奋,但其实我们这儿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小小缩影。今天我们将一起共同去了解我人伟大祖国近几十年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辉煌成就,了解我们家乡在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带动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引入本课课题:全面小康的蓝图 二、讲解新课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下的楷体字,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 (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 (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明确:邓小平在1979年首先提出,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根据中国国情,这个小康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 (二)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的第二个◆的内容,了解《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我们来概括一下《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的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这一标准包括经济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还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经过艰辛地努力,使数以亿计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家认为这一重大变化又有何重大意义呢? 明确: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第一步、第二步的历史性跨越,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体现了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这一事实也向全世界有力地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人善于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有关方针政策,并举国一致地加以执行,就一定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中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品味小康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总结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总结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我国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

态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怎样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五个统筹)、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a.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c.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d.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③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模板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 【内容提要】采用文献、逻辑、理论等方法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任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内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 【摘要题】全民健身 一、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既有利于构建未来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有利于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合理地享受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以“明显改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构成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多地被作为“大事”来抓,特别是20世纪后期,体育开始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作为实现小康的内容,服务于建设小康,“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为20世纪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把全民健身体系纳入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自党的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是继中共中央20XX年8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后,党中央又一次从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肯定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说中共中央20XX年8号文件提出要把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全体国民、重点突出、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大则把全民健身体系进一步具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能够量化评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指标。从“大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其中蕴含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思维,它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内涵,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是对当代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贡献。 二、关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目标确定的思路和原则是,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目标原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在古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相对于大同社会而言的,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个社会中,“老者亦帛食肉,黎民不饿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在现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中国的现代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阶段,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阶段,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科学的战略指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8~200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5%的快速增长,实现甚至超越了发展的总量目标和人均目标,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水平仍处于世界的后列;虽有沿海地区的繁荣,但仍有内陆地区的萧疏;虽有少部分人的“琼楼玉宇”,但仍有一些人的“茅屋草毡”,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是相对于“不全面”、“不均衡”和“低水平”而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全面性体现在:第一,发展目标全面。它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第二,覆盖范围广而无遗(不包括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从地域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内地的东、中、西部各省区;从人群范围来看,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包括城市和农村中的各社会阶层。第三,全面参与。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条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之一,是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受益。第四,水平更高。相对于整体上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而言,将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人均GDP、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质量、居民享受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水平。由上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内涵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物质相对丰富、文化充满活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empirenews.page--] 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一方面,一切发展都要围绕着“人”进行,都要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其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使全体人民都有权和能够享有水平不同的发展成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就是说,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赖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少地依赖资本、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尤其是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经济发展要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尽量减弱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参与国际竞争要更多地依赖自主创新能力,更少地依赖建立在低工资水平之上的价格优势。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就是说,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加强决策实施过程的民主监督,保证决策实施的有效性;完善立法,严格执法,避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随意性,保证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严肃吏治和法治,杜绝消极腐败现象,纯净社会风气。物质相对丰富,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言,全面小康社会只是迈向这一社会的一个阶段;相对于整体上实现小康阶段而言,物质财富有较大幅度的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