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积分和圆周率

微积分和圆周率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
微积分和圆周率π
PB08207041 池昌标

微积分是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
微积分是建立在实数、函数和极限的基础上的
微积分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用"微元"与"无限逼近",通过微元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那就可以认为是常量处理,最终加起来就行

微积分学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总称
它是一种数学思想
'无限细分'就是微分
'无限求和'就是积分
无限就是极限
极限的思想是微积分的基础
它是用一种运动的思想看待问题
比如
子弹飞出枪膛的瞬间速度就是微分的概念
子弹每个瞬间所飞行的路程之和就是积分的概念

微积分的基本内容
微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极限理论、导数、微分等

积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定积分、不定积分等


作为微分学基础的极限理论来说
早在古代以有比较清楚的论述
比如我国的庄周所著的《庄子》一书的"天下篇"中
记有"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三国时期的刘徽在他的割圆术中提到"割之弥细
所失弥小
割之又割
以至于不可割
则与圆周和体而无所失矣
"这些都是朴素的、也是很典型的极限概念


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和同一圆的直径的比
这个比值是一个常数
现在通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
圆周率是一个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
它不能用分数、有限小数或循环小数完全准确地表示出来
由于现代数学的进步
已计算出了小数点后两千多位数字的圆周率

圆周率的应用很广泛
尤其是在天文、历法方面
凡牵涉到圆的一切问题
都要使用圆周率来推算
西汉末年的刘歆曾经采用过的圆周率是3.547
东汉的张衡也算出圆周率为3.1622
这些数值比起π=3当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还远远不够精密
到了三国末年
数学家刘徽创造了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的方法
圆周率的研究才获得了重大的进展

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的方法
大致是这样:先作一个圆
再在圆内作一个内接正六边形
假设这圆的直径是2
那末半径就等于1
内接正六边形的一边一定等于半径
所以也等于1;它的周长就等于6
如果把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6当作圆的周长
用直径2去除
得到周长与直径的比π=6/2=3
这就是古代π=3的数值
但是这个数值是不正确的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远远小于圆周的周长

如果我们把内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加倍
改为内接正十二边形
再用适当方法求出它的周长
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
这个周长比内按正六边形的周长更接近圆的周长
这个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也更接近圆面积
从这里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圆内所

做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
它各边相加的总长度(周长)和圆周周长之间的差额就越小
从理论上来讲
如果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到无限多时
那时正多边形的周界就会同圆周密切重合在一起
从此计算出来的内接无限正多边形的面积
也就和圆面积相等了
不过事实上
我们不可能把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到无限多
而使这无限正多边形的周界同圆周重合
只能有限度地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
使它的周界和圆周接近重合
所以用增加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边数的办法求圆周率
得数永远稍小于π的真实数值
刘徽就是根据这个道理
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
逐次加倍地增加边数
一直计算到内接正九十六边形为止
求得了圆周率是3.141O24
把这个数化为分数
就是157/50
刘徽所求得的圆周率
后来被称为"徽率"
他这种计算方法
实际上已具备了近代数学中的极限概念
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圆周率的研究的一个光辉成就

祖冲之在推求圆周率方面又获得了超越前人的重大成就
祖冲之把一丈化为一亿忽
以此为直径求圆周率
他计算的结果共得到两个数:一个是过剩的近似值
为3.1415927;一个是不足的近似值
为3.1415926
圆周率真值正好在这两个数之间
除了刘徽的割圆术外
还没有更好的方法
祖冲之很可能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
因为采用刘徽的方法
把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到24576边时
便恰好可以得出祖冲之所求得的结果

这两个数可以列成不等式
如:3.1415926(*)<π(真实的圆周率)<3.1415927(盈)
这表明圆周率应在这两个数之间
按照当时计算都用分数的习惯
祖冲之还采用了两个分数值的圆周率
一个是355/119(约等于3.1415927)
这一个数比较精密
所以祖冲之称它为"密率"
另一个是了(约等于3.14)
这一个数比较粗疏
所以祖冲之称它为"约率"
因此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建议把355/119这个圆周率数值称为"祖率"
来纪念这位中国的大数学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