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复习

生理复习

生理复习
生理复习

绪论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

各自特点是哪些?

名词解释: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内环境

稳态

正反馈

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转运物质的?

跨膜物质装运:直接出入—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膜蛋白转运—通道介导(via channel )的易化扩散

—载体介导(via carrier)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原发性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继发性主动转运

膜本身活动—出胞/入胞

简述细胞膜上钠泵的本质及其活动特点。

以神经肌肉标本观察刺激神经后肌肉的收缩效应,可记录到如下曲线

(图),请说明从刺激发出到收缩启动的时间(潜伏期)标本发生了哪些变化,机制是什么?

名词解释

endplate potential, EPP:即终板电位

cross-bridgecycling:即横桥循环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兴奋-收缩耦合,The sequence of events by which an action potential in the plasma membrane of a muscle fiber leads to crossbridge activity.

(定义: 将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试述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及其证明。

RP的概念: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RP的形成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1)K+在细胞膜内外分布不均匀,胞内多于胞外;

(2)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非门控通道),K+

外流;

(3)钠-钾泵的作用(生电性钠泵)

试述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其证明.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概念:指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两侧产生的快速、可逆并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

(一)锋电位去极化(-70—0—+30mV)

复极化(+30—0—-70mV)

(二)后电位:锋电位后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去极化: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速内流(内正外负)。

2.复极化:细胞去极化至一定程度→ 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

在细胞内外△【K+】作用下→K+外流,形成复极化。

3.后电位:钠泵→排钠摄钾→形成微小的电位波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

AP的传导实际就是细胞膜不同部位依次产生AP的过程。

1、无髓神经纤维AP的传导——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学说:无髓NF 某处产生AP时,该处膜电位倒转,与邻近未兴奋段之间存在一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刺激邻近静息膜去极化到阈电位→Na+大量内流→该处产生AP。

2、有髓NF的AP传播—跳跃式传导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有哪些?

1.兴奋和可兴奋细胞

兴奋(excitation):细胞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

可兴奋细胞:凡在受刺激后能产生AP的细胞。

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或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反应或 AP 的能力。

2. 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

(1)刺激(stimulation):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

三要素:刺激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2)分类根据性质: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精神性

根据强度: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

试述组织在兴奋过程中的兴奋性变化。

一次兴奋过程中,细胞的兴奋性经历一系列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

(1)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细胞在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

的很短时间内,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其再次兴奋,这段时间叫~。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绝对不应期后的一段时间

内,大于阈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细胞产生兴奋,这一时期叫~。

(3)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在相对不应期之后的一般时间内,小于

阈强度的刺激就可引起细胞兴奋,这一时期叫~。

(4)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在超常期之后的较长时间内,需用大于阈

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兴奋,这一时期叫~。

神经生理

第一讲

突触传递过程如何,有何特点?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电-化学-电突触传递耗时相对较多的现象。

(3)突触疲劳

(4)突触传递的总和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简述神经递质的标准。

定义:突触前末梢释放,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递质的判断标准:★突触前合成酶

★ 贮存于囊泡可释放(NO,CO除外)

★作用突触后受体发生生理效应

★ 失活酶或重摄取

★ 激动剂和拮抗剂

中枢抑制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轴突

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使之发生抑制

(1)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通过兴奋中枢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的而引起。意义: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

(2)回返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兴奋发出后,通过反馈回路,

使原先发出冲动的神经元或邻近神经元的活动减弱或停止。意义:

运动或反射的及时终止。

2. 突触前抑制:通过轴-轴型突触活动,导致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减

少,在突触后膜上引起EPSP减小,不易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名词解释

突触(synapse):神经元间紧密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突触前末梢释放,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

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使之发生抑制

突触前抑制:通过轴-轴型突触活动,导致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减少,在突触后膜上引起EPSP减小,不易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第二讲

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有何异同?

感觉信息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接受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通路来的冲动,通过换元接替后, 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特点:(1)点对点投射

(2)到达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功能:(1)引起特定的感觉

(2)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2 )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丘脑非特异投射

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特点:(1)弥散投射,不存在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2)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3)不产生特定的感觉与定位

功能:(1)提高和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2)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丘脑核团分为哪几类,生理功能有何差别?

(1)第一类细胞群:特异感觉接替核(specific sensory relay nucleus)

功能:与躯体感觉和头面部感觉有关

包括: 后腹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associated nucleus)——接受来自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

功能:与内脏活动和皮层对肌肉运动的调节有关

包括:丘脑前核外侧腹核丘脑枕

(3)第三类细胞群:非特异投射核(nonspecific projection nucleaus)——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换元接替后,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

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

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投射有何特点?

1、触-压觉:内侧丘系和前外侧丘系两条通路中上行

2、本体感觉:对躯体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

3、温度觉:冷感受器:10-38oC,多

温感受器:30-45oC

内脏痛有何生理学特点?

(1)缓慢、持久、定位不精确、对刺激分辨能力差

(2)切割、烧灼内脏一般不产生疼痛,而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炎症等刺激内脏能产生疼痛

(3)常伴有不愉快和不安等感觉

什么是牵涉痛,其机理如何?

定义:内脏疾病时,常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疼痛过敏的现象。机制:(1)会聚学说: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N元→痛觉错觉。

(2)易化学说:当来自内脏的伤害性刺激冲动持续存在时,则可

对体表传入产生异化作用,此时脊髓第二级神经元被激活。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会引起怎样的视野障碍?

投射特点:

(1)鼻侧视网膜→对侧枕叶

颞侧视网膜→ 同侧枕叶

(2) 视网膜周边部→前; 中部→中, 黄斑部→后.

(3) 视网膜上半部→距状裂上部,下半部→距状裂下半部

名词解释

(1)nonspecific projection nucleus:非特异性投射核,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换元接替后,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

兴奋状态

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

(2)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即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接受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通路来的冲动,通过换元接替后, 投

射至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3)referred pain:即牵涉痛,内脏疾病时,常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疼痛过敏的现象。

第三讲

牵张反射分为几类,分析其反射弧的特点和功能。

腱反射肌紧张

快速牵拉肌腱,如叩击缓慢牵拉肌腱

单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肌肉同步活动肌肉交替收缩

位相性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

不能持久不易疲劳

肌肉受牵拉→肌梭被拉长→肌梭感受器(+)→I、II类纤维传入冲动↑→脊髓前角α神经元(+)→同一块肌肉梭外肌收缩→α传出纤维传出兴奋↑小脑如何调节躯体运动?

(一)前庭小脑

功能:控制躯体平衡和眼球运动

临床:平衡失调综合症位置性眼震颤

传入与传出:前庭器官→前庭核→前庭小脑→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二)脊髓小脑

功能: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

临床: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

损伤后的表现:小脑共济失调

(二)皮层小脑

功能: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临床:精巧运动受损,运动起始延迟

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在运动调节功能上的差异

都参与运动设计和编程、运动协调和肌紧张调节。基底神经节主要与大脑皮层构成环路,而小脑除与大脑皮层形成环路之外,还与脑干及脊髓有大量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主要在运动准备阶段起作用。

─小脑:除了参与运动的设计之外,还通过对外周本体感觉传入信息的处理,在运动执行过程中起适时的(on-going)调节作用。

比较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和运动代表区。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1、大脑皮层运动区

(1)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的4区和6区

运动柱(motor column):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细胞纵向柱状排列,组成大脑皮层的基本运动单位。

皮层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①交叉性支配②功能定位精细③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④运动区总体安排倒置,头面部正立。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1)第一感觉区

位置:位于中央后回,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3-1-2区(2)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可能与痛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Ⅰ.双侧性投射;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

2.本体感觉代表区: 中央前回(4区),肌肉本体感觉区。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

脊休克、去大脑僵直、精巧运动障碍、帕金森病、舞蹈症、巴宾斯基综合征各是由

于什么部位受损,发病机制如何?

(1)脊休克产生的原因:由于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节,特别是失去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和前庭核对脊髓的易化作用,使脊髓处于兴奋性极度低下的状态,以致对任何刺激失去反应。

(2)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动物切断皮层抑制区及尾核来的抑制冲动,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3)精巧运动障碍:皮层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精巧运动受损,运动起始延迟

(4)帕金森病: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的疾病,主要表现在动作准备阶段。机制: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黑质对新纹状体兴奋作用↓,直接通路的去抑制功能↓,丘脑VA/VL对大脑皮层的易化作用↓,导致运动发起困难、运动减少和动作缓慢。

(5)舞蹈症: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的疾病。病因:新纹状体严重萎缩,运动过多。

双侧新纹状体内GABA能中型多棘神经元的变性或遗传性缺损。

(6)巴宾斯基综合征:皮层脊髓侧束损伤,以钝物划足底外侧时,出现拇指背屈,其余四趾外展呈扇形展开的体征。

名词解释

motor unit: 即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spinal shock:即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后,脊髓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

decerebrate rigidity: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呈现角弓反张状态。

decorticate rigidity :去皮层僵直,人类蝶鞍上囊肿引起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失去联系时,可出现明显的下肢伸肌僵直及上肢的半屈状态。属于去大脑僵直的表现。

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CNS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易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包括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和节间反射等

运动柱(motor column):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细胞纵向柱状排列,组成大脑皮层的基本运动单位。

第三讲

简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递质和受体分布及其功能。

(1)交感神经

起自脊髓胸腰段(T1-L2-3)侧角神经元(节前纤维)→交感神经链或椎旁神经节内换

元(节内神经元)→节后纤维(较长)→效应器

特征: 1.节后纤维较长;2. 作用广泛

(2)副交感神经

一部分起自脑干有关的副交感神经核团另一部分起自脊髓骶段灰质

特征:1.节前纤维长、节后短;2.作用局限

A、纤维末梢释放递质

Ach: 交感、副交感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的节后纤维少部分交感节后纤维

NE:大部分交感节后纤维

B、受体

Ach受体: M受体:副交感效应器部分交感效应器

N受体:交感节后神经元副交感节后神经元

NE受体:α受体:交感效应器

β受体:交感效应器

交感神经兴奋的意义:1.促机体迅速适应环境骤变

2.应急反应

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意义: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加强排

泄和生殖功能。

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内脏功能的调节的特点。

A.紧张性支配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

B. 对同一效应器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心脏:交感(兴奋),副交感(抑制)

唾液:交感(粘稠唾液),副交感(稀薄唾液)

C. 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对自主神经作用的影响

子宫:交感兴奋使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

胃幽门:幽门收缩时,刺激迷走神经→幽门舒张幽门舒张时,刺激迷走神经→幽门收缩

D.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副交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积蓄能量,促进机体调整恢复,加强排泄及生殖功能交感:应急反应,促机体迅速适应环境骤变

为什么说延髓是“生命的基本中枢”?

延髓:呼吸运动、心血管运动、胃肠运动、消化腺分泌的基本反射中枢(生命中枢) 下丘脑有何内脏调节作用?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1、对体温的调节

2、水平衡的调节

3、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4、生物节律的控制

5、其他功能摄食活动情绪和行为反应

第四讲

正常脑电图包括哪几种波形,代表什么生理含义?

(1)α波在安静、清醒、闭目时出现成年人安静时的主要脑电波

(2)β波在活动时出现代表大脑皮层的兴奋

(3)θ波在少年和成年人困倦时出现

(4)δ波在睡眠状态,极度疲劳和麻醉状态出现代表大脑皮层的抑制

什么是皮层诱发电位,有何生理意义?

皮质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质上某一

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分主反应、次反应和后发放)。

应用范围:研究人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疾病、行为和心理活动

什么是学习和记忆,记忆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记忆:对获得的知识进行编码、储存和随后的提取过程。

什么是语言中枢的一侧优势?

-优势半球:由于人类的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故称为优势半球。

-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现象:是指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即左侧

半球在语词活动功能上占优势,而右侧半球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如对

空间的辨认、深度知觉、触-压觉认识、图像视觉认识、音乐欣赏分辨等)。

睡眠在行为方面按四个标准确定

(1)肌肉运动减少(可通过眼电图EOG/肌电图EMG辨别)

(2)对刺激反应减弱

(3)姿势相对保持不变(人类通常是闭着双眼躺着睡觉)

(4)相对易可逆性(与昏迷、冬眠、夏眠有显著差异)

名词解释

皮质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质上某

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分主反应、次反应和后发放)。

大脑皮质的一侧优势(laterality cerebral dominance):指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

中的现象,即左侧半球在语词活动功能上占优势,而右侧半球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

上占优势(如对空间的辨认、深度知觉、触-压觉认识、图像视觉认识、音乐欣赏分

辨等)

消化与吸收

第一讲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是什么?

RP:波动较大,RP较小(-50~-60mV)。

Slow wave:缓慢的、节律性的低振幅除极波。使电位靠近阈电位,是收缩节律的的控

制波。在RP基础上,自发地、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

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又称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 BER)。

离子基础:与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性减弱或停止有关。

证据:抑制钠泵后,BER消失。

BER特点:波幅较小;持续时间较长;不同部位有差异。

功能:一般不直接触发平滑肌收缩,但它是决定平滑肌收缩频率、传播速度和方向的控制波。

AP:慢波电位基础上产生,引起平滑肌收缩。收缩的张力与动作电位的数目有关。

神经和胃肠激素对胃酸和胰液分泌的调节作用。

1、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Ach:迷走神经释放M3受体

胃泌素:G细胞分泌胃泌素受体

组胺:肠嗜铬样细胞(ECL)释放H2受体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生长抑素:抑制壁细胞泌酸抑制G细胞泌胃泌素抑制ECL释放组胺

前列腺素: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分泌

胃液主要成分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试述胃酸分泌的调节。

1、盐酸:又称胃酸

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使蛋白质变性,利于水解(3)抑制和杀死细菌(4)有助小肠对铁和钙吸收(5)促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

2、胃蛋白酶原

3、粘液和碳酸氢盐

作用:(1)中和胃酸(2)阻止胃蛋白酶(3)润滑食物

4、内因子

作用: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B12的吸收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和特点。

感受食物的不同部位:人为分头期、胃期、肠期分泌

(1)头期胃液的分泌

分泌机制

?条件与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引起胃腺分泌胃液

?迷走-胃泌素:迷走神经引起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

分泌特点

?分泌量(30%)、酸度和消化力(胃蛋白酶量)都很高

?量与食欲、精神因素有关

(2)胃期胃液的分泌

分泌机制

?扩张胃体和胃底→迷走-迷走、壁内神经丛反射→胃腺分泌

?扩张胃窦部→壁内N丛反射→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

?食物化学成分→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

分泌特点

?分泌量(60%)和酸度很高

?消化力(胃蛋白酶量)<头期

(3)肠期胃液的分泌

分泌机制

?与胃期相似:即机械、化学刺激量方面发挥作用,但以体液调节为主:胃泌

素、缩胆囊素、肠泌酸素

分泌特点:分泌量(10%)、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较低(与产生的抑制性体液因素-胰泌素等有

关)

名词解释

Slow wave/basic electrical rhythm:在RP基础上,自发地、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又称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 BER)。

gut hormone:即胃肠激素,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激素。特点—多肽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调节其它激素释放

营养作用

mucus-bicarbonate barrier:即胃粘液- HCO3-屏障,作用:中和胃酸阻止胃蛋白酶润

滑食物

第二讲

1.为何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

(1)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肠腔中激活)

(2)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胰蛋白酶,抑制糜蛋白酶活性

2.胰液分泌过少会导致什么后果?

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消化吸收受影响(脂肪泻),对糖影响不大。

3. 急性胰腺炎发病的机制?

当胰腺导管梗阻、痉挛、暴饮暴食致胰液分泌急剧增加时→导管和腺泡破裂→胰蛋白酶原渗入间质→组织液可激活胰酶→由于抑制因子量少,作用有限,发生自身消化

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胆汁的成分和作用有哪些?

名词解释:

Peristaltic rush:推进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从胃的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的一种运动形式。生理意义:磨碎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将食糜逐步推进到幽门部。

第三讲

胃或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什么?

胃: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食物刺激口、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是胃特有的运动形式。

小肠:分节运动(segmental motility)—小肠环行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主要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水

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面积保证动力保证物质保证时间保证

小肠如何吸收营养物质?

吸收途径与机制

1.吸收途径

跨细胞途径

通过绒毛柱状上皮细胞腔面膜入胞,再经基底侧膜转移出胞,进入血液或淋巴。

旁细胞途径

通过胞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再入血液或淋巴

2.吸收机制

主动转运---Na+泵、K+泵、I-泵等

被动转运---扩散、渗透和滤过

入胞、出胞

葡萄糖的吸收

形成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1分子葡萄糖和2个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

蛋白质的吸收

脂肪的吸收

1. 长链脂肪酸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

2. 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的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可直接进入血循环。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讲

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一)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一种感受器只对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该形式的

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二) 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

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

(三) 编码作用(coding function):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

中,起到信息转移的作用,称编码功能。

(四) 适应现象(adaptation):以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

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称适应现象。

简述视近物时眼睛发生的调节过程。

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物像仍落在视网膜上,看清近物。这个过程即为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

简述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比较视锥和视杆细胞分布和功能的异同。

分布:视杆细胞—视网膜周边视锥细胞—黄斑

名词解释

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感受器细胞产生的局部电位。

视觉(Visual acuity):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刺激视觉器官,经视觉系统的编码、加工及分

析后的主观感觉。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从明处进入暗处,由最初看不清到逐渐恢复暗视觉的过程。

机制:视紫红质的含量在暗处恢复。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从暗处进入明处, 由最初看不清到片刻后恢复明视觉的过程。

机制:视紫红质的分解。

第二讲

1、中耳的增压效应是怎样产生的?

听骨链-----增强压强(1.3倍),减小振幅(约1/4),防止卵圆窗膜因振幅过大造成损伤

鼓膜-听骨链-卵圆窗: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与卵圆窗面积之比:鼓膜的传递使声压增强

18.6倍。上述两方面的作用,共增压效应为18.6×1.3≈24.2倍。

2、行波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当声音振动→中耳听骨链振动→卵圆窗振动→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上下振动:以行

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时振幅也逐渐加大,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

该部位为兴奋区,其毛细胞兴奋,引起不同音调的感觉(耳蜗分辨不同声音频率的

基础)。

3、内耳是如何进行感音换能的?

4、毛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螺旋器(柯蒂器)及组成:毛细胞(Hair cell)、支持细胞、盖膜

外毛细胞顶端的听毛埋于盖膜中,当行波引起基底膜振动时,两膜之间交错移动,使听毛受到剪切力的作用而弯曲,毛细胞兴奋,机械能变为电能。

名词解释

microphonic potential:耳蜗微音器电位,耳蜗受声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所记录的与声波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特点:潜伏期小于0.1ms、无不应期、不易疲劳、无适应现象。与话筒类似,能复制原来的声音。原理:毛细胞的感受器电位总和

air conduction:气导

bone conduction:骨导,声波→颅骨→耳蜗壁→蜗管内淋巴→基底膜

呼吸

第一讲

胸膜腔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

生长发育时,胸廓生长的速度比肺快.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什么生理意义?

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呼气时,防止肺泡萎陷。

●吸气时,防止肺泡过度膨胀。

●减小肺泡回缩力

●减弱对肺泡间质的抽吸作用

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一)肺容积

潮气量(tidal volume,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者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年人

400-600ml,平均500ml

余气量(residual volume,RV):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人1000-1500ml.

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

体量900-1200ml

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

量。正常人1500-2000ml

(二)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最大通气量:尽力做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

名词解释

Respiration:

Pulmonary ventilation:肺通气

Compliance:顺应性= 单位压力下的容积变化

Pulmonary surfactant: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Vital capacity:肺活量

Forced vital capacity :用力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Dead space:无效腔

Alveolar ventilation:肺泡通气,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第二讲

名词解释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V/Q)整个肺脏的VA/Q=0.84,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波尔效应(Bohr effect):pH↓、PCO2↑时,曲线右移,Hb与O2亲和力↓血氧饱和度↓O2释放增加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意义:①在肺脏促进氧合②在组织促进氧离

问答题

(一)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有哪些?

1.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

2.通气/血流比值

(二)何谓氧离曲线?影响因素有哪些?

表示血液氧分压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上段:血液流经肺部

中段:血液流经组织

下段:Hb储存并释放O2的能力

1.pH、PCO2的影响——波尔效应(Bohr effect)

2.温度的影响

温度下降,曲线左移,Hb与O2亲和力↑血氧饱和度↑O2释放减少

3.2,3-二磷酸甘油酸

红细胞无氧糖酵解后, 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Hb与O2亲和力↓O2释放增加

4.其他因素

贫血

一氧化碳中毒

第三讲

试述运动时的呼吸调节。

名词解释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肺扩张或缩小而引起呼吸的反射性变化。

感受器:气道平滑肌内

平静呼吸时,一般不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泌尿

第一讲

肾血流量特点是什么?它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一)肾血流量特点

1. 血流量大

2. 压力高低不同

3. 供血不均

4. 血流稳定

5. 直小血管双向流动

(二)1.自身调节:肾动脉压10.7-24 kPa(80-180mmHg)内,血流量稳定机制:肌源学说——A压↑→A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肾血流量稳定

A压↓→A平滑肌紧张性↓而舒张→血流↑ →肾血流量稳定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远端小管液[Na+][Cl-]↑ →致密斑受刺激→信息反馈至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2.神经和体液调节

(1) 交感N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2) E、VP、AⅡ→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PG、NO →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加

肾脏生理功能有哪些?试推测肾功能不全的可能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一) 内分泌:肾素、EPO、前列腺素、激肽等

(二)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滤过(原尿) →重吸收和分泌→终尿

作用:排泄代谢产物、过剩物质→水盐酸碱平衡

原尿是如何生成的?

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的过程

滤过的评价:滤过率、滤过分数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 有效滤过压EFP

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压超过80-180mmHg范围,毛细血管血压变化,滤过

率改变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滤过率增加

3. 肾小囊内压: 输尿管阻塞,滤过率下降

(二) 滤过系数Filtration coefficient, K f——滤过膜的面积和通

概念:Kf是在单位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单位时间内经过滤过膜的滤液量。K f=ks 1.通透性(k):机械屏障作用和静电屏障作用

2.面积(s):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滤过面积↓→GFR↓→尿量↓

(三) 肾血浆流量Renal plasma flow

肾血浆流量通过改变滤过平衡点而影响GFR

肾血浆流量↑→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减慢→GFR↑

肾血浆流量↓→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加快→GFR↓

(四)肾小管原尿返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原尿返漏入周围肾间质名词解释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即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

人125ml/min, 肾小球滤液总量为180L/日glomerular filtration fraction:即滤过分数,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即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远端小管

液[Na+][Cl-]↑ →致密斑受刺激→信息反馈至肾小球→入

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即有效率过压,促进超滤的动力和阻碍超滤的阻力

的差值

第二讲

说明各段肾小管重吸收物质及特点。

部位对象特点

近曲小管Na+、Cl- 、水、K+65-70%

HCO3- 80-90%

葡萄糖、氨基酸全部

髓袢水、盐类20 %左右

远曲、集合管水、盐类12 %左右

(一) 近端小管

1、Na+的重吸收

(1)前半段:2/3,主动过程

管腔膜:易化扩散

Na+分别与葡萄糖、氨基酸、HCO3-、PO43-、等同向耦联转运;

Na+与H+逆向耦联转运。

管周膜:Na+-K+泵

(2)后半段:1/3——被动过程

●Na+顺电位差经细胞旁路扩散(因Cl-进入细胞间隙)

●管腔膜:Na+-H+逆向转运(次要)

2、Cl-的重吸收

前半段:Cl-不被重吸收

后半段:Cl-顺浓度差经细胞旁路途径被动重吸收

特点:除髓袢升支粗段为主动重吸收外,其余皆为被动重吸收。

3、H2O的重吸收——经渗透梯度被动重吸收

重吸收途径:跨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重吸收特点:(1)类同Na+,具球-管平衡现象,即重吸收量始终为滤过量的65~70%(后述)。

(2)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故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

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二) 髓袢——重吸收NaCl(20%)、H2O(15%)

1.髓袢降支细段:水经水通道以渗透方式重吸收→渗透压渐↑Na+不通透

2. 髓袢升支:

细段:水不通透NaCl被动重吸收→渗透压渐↓

粗段:水不通透经转运体(Na+∶2Cl-∶K+)继发主动转运

(三)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NaCl的重吸收

(1) 远曲小管初段

◆水不通透

◆对Na+、Cl-主动重吸收

(2)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主细胞:Na+在管腔膜主要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基底膜钠泵是Na+重吸收原动力。

Cl-经细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K+分泌入小管。

醛固酮调节Na+的重吸收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 2、内环境 3、钠泵 4、阈电位 5、红细胞比容 6、红细胞渗透脆性 7、心动周期 8、心输出量 9、窦性心律10、房室延搁 11、肺泡通气量12、通气/血流比值13、肺牵张反射14、容受性舒张 15、能量代谢16、基础代谢率17、排泄18、水利尿19、渗透性利尿 20、近点21、视敏度(视力)22、暗适应23、明适应24、易化 25、脊休克26、第一、第二信号系统27、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28、应激29、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30、月经周期31、顶体反应 二、判断题: @ 1、通过对单细胞生物以至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研究,发现生命现象至少包括新陈代谢、兴奋和抑制三种基本特征。(×) 2、内外环境因素(条件)的变化就是刺激。(√) 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个环节组成。因此,神经调节是通过一种开放回路来完成的。(×) 4、在静息状态下,Na+较容易通过细胞膜。(×) 5、正常细胞膜内的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10倍。(×) 6、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钾的平衡电位。(√) 7、阈下刺激不能引起锋电位,但在刺激达到阈值后,锋电位就始终保持固有的大小和波形。(√) 8、与无髓神经纤维相比,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单位长度内每传导一次兴奋所涉及的跨膜离子的总数要少,而能量消耗较多。(×) 9、男人体液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小于同年龄同体重的女人。(×) 10、血浆和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主要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移动。(√) ; 11、若将血沉快的病人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的血浆中,则形成叠连的程度和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加快。(×) 12、制造红细胞所需要的铁95%直接来自食物。(×)

生理学期末试卷B

《生理学》期末试题B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名词解释(2’*5) 1.兴奋性 2.阈电位 3.中心静脉压 4.肺通气 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二、填空题(2’*5) 1.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2.ABO血型可被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型。 3.心室的心动周期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4.消化的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三、A型题(1’*20) 1.维持人体某种功能的稳态主要依赖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 E.负反馈 2.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 ) A.反应 B.兴奋 C.抑制 D.反射E兴奋性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 A.减压反射 B.血糖浓度调节 C.排尿反射 D.体温调节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 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 ) A.NaCl B.葡萄糖 C.清蛋白 D.球蛋白 E.血红蛋白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原因是( ) A.缺乏Fe2+ B.缺乏叶酸 C.内因子缺乏 D.骨髓破坏 E.严重肾疾病 6.某患者未受明显创伤皮肤却经常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可能是( ) A.红细胞减少 B.中性粒细胞减少 C.淋巴细胞减少 D.血小板减少 E.凝血因子缺乏 7.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 A.0期 B. 1期 C.2期 D.3期 E.4期 8.自律细胞和工作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主要区别是( ) A.0期去极化速度 B.0期去极化幅度 C.3期复极的离子转运 D.复极化时间的长短 E.4期自动去极化 9.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关系是( ) A.房缩期长于室缩期 B.整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长于舒张期 C.收缩期与舒张期相等 D.整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E.心室舒张期长于心房舒张期 10.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主要指标是( ) A.心率 B.心排出量 C.中心静脉压 D.动脉血压 E.静脉回流量 11.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 ) A.保持血管充盈 B.保持足够的静脉回流量 C.防止血管硬化 D.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 E.减轻心肌的前负荷 12.中心静脉压高低主要取决于( )

生理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生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A1型题]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1.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A.l倍B.5倍C.12倍D.18倍E.21倍2.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的关系是A. 刺激强度小于基强度时,延长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B.刺激强度等于 [A1型题]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1.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 A.l倍 B.5倍 C.12倍 D.18倍 E.21倍 2.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的关系是 A. 刺激强度小于基强度时,延长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B.刺激强度等于基强度时,缩短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C.刺激时间等于时值时,刺激强度为基础度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D.刺激时间小于时值时,无论刺激强度有多么的大,均不能引起组织兴奋 E.以上说法都不是 3.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E.等于正常 4.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5.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 A.内向 B.外向 C.内、外向迅速交变 D.内、外向电流均可 E.内、外电流相等 6.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 A.Ca2+ B.Mg2+ C.Na+

D.K+ E.Cl- 7.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原纤维 B.肌小节 C.肌纤维 D.粗肌丝 E.细肌丝 8.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浆网膜 E.粗面内质网 9.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 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E.细胞内未发现类似骨骼肌那样的乙线 10.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体液量与血液量分别为A.40L与4L B.30L与4L、 C.20L与4L D.30L与2.5L E.20L与2.5L 11.大细胞贫血是由于 A.缺少铁 B.缺少铁和蛋白质 C.缺少维生素Bn和叶酸 D.缺少促红细胞生成素 E.缺少雄激素 12.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物质是 A.因子Ⅲ B.因子Ⅶ C.PF3 D.Ca2+ E.凝血酶原 13.血凝块回缩是由于 A.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 B.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 C.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 D.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发生收缩 E.纤维蛋白降解

生理学 复习题

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何谓生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可从哪些水平研究? 2.何谓兴奋性、刺激、兴奋与抑制、稳态、反应、反射? 3.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4.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有哪些?何谓新陈代谢、能量代谢? 5.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并比较其异同及其各自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地位。 6.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7.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 8.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被动转运的方式及其各自主要转运的物质是那些? 2.何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易化扩散、单纯扩散、Na+-K+泵及Na+-K+泵的作用和意义? 3.何谓跨膜信号转导?信息物质主要包括有哪些?什么叫配体、受体? 4.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有哪几种? 5.何谓静息电位(RP)?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 6.何谓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各时相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细胞AP的共同特征? 7.何谓阈值、阈电位、超射、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状态及绝对不应期?8.阈值与阈电位的区别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阈值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 9.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10. 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11.神经纤维上某点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12.何谓兴奋-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Ca2+起何作用?肌丝蛋白各起什么作用?骨 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3.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肌细胞收缩是怎样发生的? 14.何谓肌肉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有那几种?如何影响的? 15.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 第三章血液生理 1.血液组成及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有那些?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 渗透压分别由血浆中何种主要成分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那些? 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下列正常值并熟记前两者的名词解释: 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分类、血小板数 5.简述各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尤其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6.什么叫生理性止血?

大学生理学复习重点

内部资料,请注意保密,切勿外传。 生理考试题型:A型选择题+问答题或论述题 问答题: 1.试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2.试述血液凝固的途径及过程。 3.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4.试述胃液分泌的调控。 5.决定胃排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胃排空是如何调控的? 6.试述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 7.试述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8.试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9.试述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10.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11.胰岛素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 选择题仅为重点复习方向,不保证一定出,请注意复习尺度: 1.生命最基本的表现是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4.下列哪种过程属于主动转运过程 5.关于Na+泵,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6.阈强度指的是 7.神经细胞在产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8.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 9.阈电位是指 10.下列关于局部兴奋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11.神经-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12.美洲箭毒能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的机制是 13.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14.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15.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16.下列哪种血型的人难以找到供血者? 17.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 18.肝素的主要功能是 19.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 红细胞不凝,此人血型为 20.父母一方为A型,另一方为B型,其子女可能的血型为 21.等容收缩期时 22.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力最高时是在 23.心脏的工作细胞是 24.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25.心室肌细胞做东典韦3期复极因-----而产生 26.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27.患者的动脉血压降低,中心静脉压增高表示 2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 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Ca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B. 组织激活物 C. 纤溶酶 D. 抗凝血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A. A 型 B.B 型 C.O 型 D.AB 型 8.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浙江大学-生理学模拟试题

生理学模拟试题(一) [A1型题]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A1型题 1.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 A. 1倍 B. 5倍 C. 12倍 D. 18倍 E. 21倍 [答案] B 2.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的关系是 A. 刺激强度小于基强度时,延长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B. 刺激强度等于基强度时,缩短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C. 刺激时间等于时值时,刺激强度为基强度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D. 刺激时间小于时值时,无论刺激强度有多么的大,均不能引起组织兴奋 E. 以上说法都不是 [答案] C 3.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 零 B. 无限大 C. 大于正常 D. 小于正常 E. 等于正常 [答案] D 4.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 钠平衡电位 B. 钾平衡电位 C. 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 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E. 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答案] B 5.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

A. 内向 B. 外向 C. 内、外向电流互变 D. 内、外向电流均可 E. 内、外电流相等 [答案] C 6.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变关系 A. Ca2 B. Mg2+ C. Na+ D. K+ E. Cl- [答案] A 7.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 肌原纤维 B. 肌小节 C. 肌纤维 D. 粗肌丝 E. 细肌丝 [答案] B 8.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A. 横管 B. 肌膜 C. 线粒体膜 D. 肌浆网膜 E. 粗面内质网 [答案] D 9.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 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 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 C. 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 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E. 细胞内未发现类似骨骼肌那样的Z线 [答案] D 10.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体液量与血液量分别为

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 1.新陈代谢不包括D A.物质交换 B.能量交换 C.自我更新 D.自我复制 E.合成代谢 2.关于刺激的定义,正确的是C A.外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的变化 C.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D.环境的一切变化。 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C A.静息电位值 B.动作电位幅度 C.阈值(阈强度) D.局部电位 E. 阈电位 4.机体功能调节中起主导地位的是B A.神经-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E.自身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属负反馈调节的是C A.排尿反馈 B.排便反射 C.体温调节(或降压反馈) D.血液凝固 E.分娩 6.机体内环境是指B A.血液 B.细胞外液 C.体液 D.细胞内液 7.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是A A.血液 B.淋巴液 C.房水 D.组织液 E.脑脊液 8.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C A.单位膜 B.神经肌肉接头 C.反射弧 D.三联管 E.终池 9.不属于反射弧五个环节之一的是D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反射中枢 D.突触 E.效应器 10.神经系统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作用是通过E A.反应 B.适应 C.负反馈 D.正反馈 E.反射 11.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稳态(相对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D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负反馈 E.正反馈调节 1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E A.调节幅度小 B.调节敏感性差 C.作用范围广泛且持久 D.作用范围局限且缓慢 E.反应迅速,局限.准确 13.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A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自身调节 E.以上都不是 14.可兴奋细胞包括A A.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B.骨细胞,肌细胞 C.神经细胞,腺细胞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4-12cmH2O。 二十一、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十二、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二十三、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的过程。 二十四、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生理学模拟考试(02)

一、单选题(共3500 题,每题 1 分) 1.人体内O2、CO2进出细胞膜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C.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 正确答案:A 2.关于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征,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逆浓度梯度进行 B.有饱和现象 C.特异性较通道高 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需要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 正确答案:A 3.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 B.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D.动作电位复极末期的长短 E.钠-钾泵的功能 正确答案:C 4.以下关于心肌收缩的描述,错误的是: A.左、右心室同步收缩 B.心室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C.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 D.细胞外的Ca2+内流是触发心肌收缩的关键因素之一 E.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以收缩期缩短更明显 正确答案:E 5.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正确答案:A 6.房室瓣开放见于: A.等容收缩期末 B.心室收缩期初 C.等容舒张期初 D.等容收缩期初 E.等容舒张期末 正确答案:E 7.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快速射血期中: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正确答案:B 8.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期中: A.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B.房室瓣开,动脉瓣开 C.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D.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 E.心室腔容积不变 正确答案:D 9.容量血管指的是: A.大动脉 B.微动脉 C.肺动脉 D.微静脉 E.静脉 正确答案:E 10.人从平卧突然变为直立时对动脉血压的影响,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心脏水平以下的容量血管扩张 B.心脏水平以上的容量血管塌陷 C.心脏水平以下的动脉血压升高,心脏水平以上的动脉血压降低 D.动脉血压先降低后恢复正常 E.对长期卧床病人的动脉血压的影响更明显 正确答案:C 11.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称为收缩压 B.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C.主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内压的变动幅度是相同的 D.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加快可使脉搏压增大 E.其他因素不变时,外周阻力降低可使脉搏压增大 正确答案:E 12.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平均动脉压 E.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正确答案:A 13.每搏输出量和心率不变而外周阻力增加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A.收缩压升高为主 B.舒张压升高为主

最新生理学复习提纲

Chapter 1 绪论 名词解释 1.生理学2.兴奋性3.刺激4.可兴奋组织5.内环境6.稳态7.反射8.神经调节8.体液调节9.自身调节13.反馈信息14.负反馈15.前馈 问答题 1.人体生理学从哪些水平进行人体功能的研究?试说明各水平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3.在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有何特点? 4.体液调节主要调节人体的哪些生理功能?举例说明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chapter2 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兴奋5.阈强度6.绝对不应期7.相对不应期8.静息电位9.动作电位10.阈电位11.极化12.去极化13.超极化14.超射15.后电位20.“全或无”现象21.电压门控通道22.化学门控通道23.局部兴奋24 电紧张性扩布25.时间总和26.空间总和27.量子式释放28.终极电位29.三联管结构30.兴奋一收缩耦联31.前负荷32.后负荷33.等长收缩34.等张收缩35.最适初长度6.单收缩37.不完全强直收缩38.完全强直收缩 问答题 1.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试比较以“载体”为中介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3 .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4.试述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产生的基本原理。 5.论述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6.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在产生过程中Na+、K+通透性有什么变化? 7.试述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有哪些功能状态?它们与膜的通透住有什么关系? 8.局部兴奋有哪些特点?它是如何转变成为锋电位的? 9.论述兴奋在同一细胞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10.试用肌丝滑行理论来解释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 11.论述骨骼肌兴奋一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 12.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 13.何谓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为什么说在最适初长度时肌肉的收缩效果最好? Chpter 3 血液 名词解释 1.内环境2.红细胞比容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4.红细胞沉降率5.血浆胶体渗透压6.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7.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8.生理止血9.出血时间10.血液凝固11.凝血因子12.抗凝系统13.纤维蛋白溶解14.人血小板粘附与聚集15.促红细胞生成素16.凝集、凝集原、凝集素17.ABO血型系统18.Rh因子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有哪些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品作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生理学模拟考试试题

生理学模拟考试试题4 姓名 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分数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 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当连续刺激的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的收缩期时肌肉出现 A、一次单收缩 B、一连串单收缩 C、强直收缩 D、无收缩反应 2.尿液流经尿道刺激感受器,使逼尿肌收缩增强,直至排完尿液是 A、自身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体液调节 D、正反馈调节 3.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具有全或无性质 B、有不应期 C、不易受药物影响 D、其幅度与递质释放量成正比 4.大脑皮层紧张活动状态时主要脑电活动表现是 A、出现a波 B、出现B波 C、出现B波 D、出现S波 5.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 B、辐散 C、环状 D、链锁状 6.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 A、下丘脑 B、中脑 C、延髓 D、尾核 7.若某人的血清中含抗A与抗B两种凝集素,其血型是 A、A 型 B、B 型 C、AB型 D、O 型 8.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主要由于 A、缺乏铁质 B、维生素B12缺乏 C、缺乏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9.具有舒血管作用的组织代谢产物是 A、组织胺 B、血管舒缓素 C、缓激肽 D、C02和乳酸 10.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形式主要是 A、滤过和重吸收 B、吞饮作用 C、渗透作用 D、扩散作用 1 1 .平均动脉压是 A、收缩压减去舒张压 B、收缩压+脉压/3 C、(收缩压+舒张压)/2 D 、舒张压+脉压/3 12. 最大吸气末的肺容量是 A、余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总容量 D、潮气量+功能余气量13.0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氧合血红蛋白 D、高铁血红蛋白 14.胆汁中参与消化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胆色素 B、胆盐 C、胆固醇 D、脂肪酶 15.正常时胃蠕动的起始部位在 A、贲门部 B、胃底部 C、胃体中部 D、幽门部 16.当肾动脉压由120mmHg(16kpa上升到150mmHg(20kpa时,肾血流量的变化是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无明显改变 D、先增加后减少 17.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食物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合食物 18.球旁器的生理功能是 A、分泌血管紧张素 B、分泌肾素 C、分泌醛固酮 D、分泌前列腺素 19.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是 A、促进组织摄取、贮存、利用葡萄糖 B、促进糖异生 C、促进糖原分解 D、抑制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20.甲状腺“ C'细胞分泌的激素是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F

本科《生理学》期终考试试卷(2008年1月16日) 一.名词解释( ′× 分) γ 二 选择题( ′× 分) 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反射 兴奋 刺激 反应 阈值 机体内环境的 是指: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当达到 时 膜两侧 浓度梯度为零 膜内侧 的净外流为零 膜外 浓度大于膜内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 ,钠泵运转可使 个 移出膜外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近代生理学把 的定义理解为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动作电位即 判断组织 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刺激的频率 骨骼肌的 耦联不包括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末池释放 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浆中的 浓度迅速降低,导致肌钙蛋白和它所结合的 解离 当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后,可触发肌丝滑行 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 幅值变大 幅值变小 频率变低 发生叠加或总和 不发生叠加或总和 中,占时间最长的是

A.心房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等容舒张期 .射血期 .充盈期 房室瓣开放见于 .等容收缩期末 .心室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初 .等容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末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 .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 .心肌的伸展性较大 .心肌的伸展性较小 .心肌的贮备能量较多 .心肌收缩的潜在能力较大 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 静息电位数值 .动作电位时程长短 . 期去极化速度 .动作电位复极化速度 . 期有无自动去极 .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 通道的描述,正确的是 .非电压依从性 .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 .可为阿托品所阻断 .选择性不强,其他离子也可通过 .在去极化到 时被激活 当 的传入冲动增多时,可引起 .心迷走紧张减弱 .心交感紧张加强 .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心率加快 .动脉血压升高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 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 贮存少 心肌的 特别长 .心肌有 ,会自动节律收缩 .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是 呼气全程 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 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 吸气全程 呼吸全程 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错误的描述是 减少肺泡内组织液生成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稳定肺泡容积 降低肺的顺应性 由肺泡Ⅱ型细胞所分泌 肺泡通气量是指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 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无效腔的气体量 氧解离曲线是反映 血氧含量与空气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溶解于血液中的 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饱和度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血红蛋白饱和度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含量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是 分压降低 值降低 值增大 温度降低 , 降低 关于通气 血流比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安静时正常值为 比值减少意味着无效腔增大 肺底部动静脉短路增加 肺尖部无效腔增大 肺尖部动静脉短路减少 关于肺牵张反射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平滑肌层 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反射中枢在延髓 关于唾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 参与唾液分泌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分泌增加 交感神经对唾液分泌起抑制作用 下列各因素中,不能引起 分泌的是 灌注幽门部粘膜 肉汤灌注幽门部粘膜 扩张刺激幽门部粘膜 刺激迷走神经 食物刺激小肠上段粘膜 能促进胰腺分泌 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也很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丰富 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很少 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分和酶的含量也丰富 关于 的生理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胆固醇和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可促进脂肪的吸收 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肝 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胆囊 在十二指肠也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下列哪项不是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 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 促进化学性消化 促进吸收 推进食糜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生理学模拟考试试题4

生理学模拟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当连续刺激的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的收缩期时肌肉出现 A、一次单收缩 B、一连串单收缩 C、强直收缩 D、无收缩反应 2.尿液流经尿道刺激感受器,使逼尿肌收缩增强,直至排完尿液是 A、自身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体液调节 D、正反馈调节 3.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具有全或无性质 B、有不应期 C、不易受药物影响 D、其幅度与递质释放量成正比 4.大脑皮层紧张活动状态时主要脑电活动表现是 A、出现α波 B、出现β波 C、出现θ波 D、出现δ波 5.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 B、辐散 C、环状 D、链锁状 6.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 A、下丘脑 B、中脑 C、延髓 D、尾核 7.若某人的血清中含抗A与抗B两种凝集素,其血型是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8.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主要由于 A、缺乏铁质 B、维生素B12缺乏 C、缺乏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9.具有舒血管作用的组织代谢产物是 A、组织胺 B、血管舒缓素 C、缓激肽 D、CO2和乳酸 10.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形式主要是 A、滤过和重吸收 B、吞饮作用 C、渗透作用 D、扩散作用 11.平均动脉压是 A、收缩压减去舒张压 B、收缩压+脉压/3 C、(收缩压+舒张压)/2 D、舒张压+脉压/3 12.最大吸气末的肺容量是 A、余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总容量 D、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氧合血红蛋白 D、高铁血红蛋白 14.胆汁中参与消化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胆色素 B、胆盐 C、胆固醇 D、脂肪酶 15.正常时胃蠕动的起始部位在 A、贲门部 B、胃底部 C、胃体中部 D、幽门部 16.当肾动脉压由120mmHg(16kpa)上升到150mmHg(20kpa)时,肾血流量的变化是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无明显改变 D、先增加后减少 17.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食物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合食物 18.球旁器的生理功能是 A、分泌血管紧张素 B、分泌肾素 C、分泌醛固酮 D、分泌前列腺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