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课谈骨气教案北京课改八级上

第2课谈骨气教案北京课改八级上

第2课谈骨气教案北京课改八级上
第2课谈骨气教案北京课改八级上

《谈骨气》教案

吴晗

教学目的

1.学习我国伟大先人的榜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2.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

3.理解文章运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4.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1.重点:

(l)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

2.难点:理解文章运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哈喝(y5o)拘囚(qM高官厚禄(刚

拍案而起(on)嗟来之食(陌)富贵不能淫(yin)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折磨:使在肉体上,精神上受痛苦。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本课指蒙受屈辱。

嗟:象声词,不客气的招呼声。

哈喝:大声喊m【。本课指大声的不客气的招呼。

痛斥:严厉斥责。痛:深刻而切实。

隐蔽:藏起来不让发现。

拘囚:拘捕囚禁。

高官厚禄:官职高,薪水多。厚:丰富。禄:旧时官员的薪水。拍案而起:形容强烈的愤怒。拍案:拍桌子(表示强烈的愤怒)。淫:诱惑。

移:动摇。

屈:屈服。

3.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同学们可能经常听到社会上所谓“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该

出手时就出乎’,以为这就是男子汉大丈夫的骨气。其实错了。那么,什

么是真正的骨气呢?怎样才算是有骨气的人呢?我们今天学习著名的

历史学家吴晗的(谈会气),我想同学们一走会对骨气有正确的认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读出感情,不念错音。

2.讨论阅读提纲。

提示: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属议论文。它有典型的议论文结

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现在,我们也按这样三段式结构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1~4段)提出问题并加以解释,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

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5~9段)分析问题。围绕中心论点,列举文天祥、古代

穷人、闻一多三个具体事例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1段)解决问题。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

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3.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开篇点题,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

4.提问:第2段为什么要引用孟子的话?

讨论并归纳:引用孟子的话,解释“骨气”的含义c孟子的话是作为

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5.提问:“淫”、“移”。“屈”、“大丈夫”的含意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淫”是“诱惑”,“移”是“动摇”,“屈”是“屈服”,“大丈夫”指有志气或者有作为的男子。

6提问:第3段谈到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很多

这样有骨气的人,这是从什么角度谈?谈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提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

7提问:第4段谈到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里有没有一个原则呢?这一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谈,谈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一个原则,就是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

务。这一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穷

迹的意义。

8.提问:课文举了三个具体事例后,在最后一段指出无产阶级的骨

气是什么?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无产阶级的骨气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

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最后一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四、小结

课文对“骨气”的分析逐层深入,贯串始终。第一段开篇点题提出

论点后,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具体含义,第三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第四段进一步从继承的角度指

出不同时代“骨气”的含义也不同。经过举三个事例证明中心论点之后,最后~段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在这样充分论证的

基础上提出号召,说理透彻,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五、作业

租.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l.大声疾呼:2拍案而起:。

3.高官厚禄:4富贵不能淫:。

5贫贱不能移:6威武不能屈: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辱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

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

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

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

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

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

们学习的。

1.上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

2.引用孟子的话的作用是(1)_____ (2)_______。

3.“此之谓大丈夫”加点的“此”指的是________

4.上文第3段的主要意思是()

A.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

B.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

C.我们就是这样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D.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i“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这一点”指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第二部分,准备复述三个事例。

二、正课

提示:复述有三种形式:一是概要复述,即简述文章梗概;二是详细

复述,即在复述文章基本内容时,尽量运用原文的关键性词语进行具体

描述;三是创造性复述,即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可以改变原文结构、人称,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复述前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如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理清文章思路,找出关键性词语等,熟悉文章后再进行复述。今天要求同学们复述的三个事例比较简短,大家可采用详细复述

的方法。

1.请一个学生复述文天祥的事例。

2.提问:这个事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并归纳:文天祥拒绝降元。

3.提问:这个故事与孟子的哪一句话相对应?

讨论并归纳:与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相对应。

4.提问:这个故事中哪句话写“富贵”,哪句话写“不能淫”?

讨论并归纳:“可以做大官”写“富贵”,“坚决拒绝”写“不能淫”。

5.请一个学生复述古代穷人的事例。

6.提问:这个事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并归纳: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

7.提问:这个故事与孟子的哪一句话相对应?

讨论并归纳:与孟子的话“贫贱不能移”相对应。

8.提问:这个故事中哪句话写“贫贱”,哪句话写“不能移”?

讨论并归纳:“饿得快死了”写‘喷贱”,“拒绝‘嗟来之食”’写“不能移”。9.提问:为什么说“不食嗟来之食”有积极意义?

讨论并归纳:因为嗟来之食的味道不好受,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

事。那个穷人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表现

出他的骨气。

10.请一个学生复述闻一多的事例。

11.提问:这个事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并归纳:闻一多横眉冷对敌人暗杀的故事。

12.提问:这个故事与孟子的哪一句话相对应?

讨论并归纳:与孟子的话“威武不能屈”相对应。

13.提问:这个故事中哪句话写“威武”,哪句话写“不能屈”?

讨论并归纳:“明知敌人要杀他”写“威武”,“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

特务”写出“不能屈”。

14.提问:这个故事中引用毛主席对闻一多的评价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引用毛主席的评价做为道理论据,有权威性,有说服力。15.提问:这三个事例是什么论据?

讨论并归纳:事实论据

16.这三个事例的选取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这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从三个角度

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同时,这三个人物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士大夫阶层、有平民百姓、有现代知识分子。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有代表性,也很有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三、小结

这篇议论文的说理脉络清晰: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

纳。三个部分的论述,符合议论文的结构规律。

本文的三个事例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

话相照应,从三个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同时,这三个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土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本文的三个事例又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三个事例的顺序,与孟子

三句话的顺序一致,显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顺理成章,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四、作业

至.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夭祥组织武装力量坚持

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_,___。”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

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困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

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投降,()可以做大官,

()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②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的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的有名的

(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1.在上文第①段中的债线上填入原诗句,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

联词。

2.第①段中“他选取了后者”中的“后者”是指

3.从表达方式看,上文第①节侧重于_____,第②节侧重

于______.

4.联系第①段中具体内容,指出文天祥的“这片忠心’具体表现是:(l)_____(2)_____(3)____。

5第②段中孟子说的“几句话”是“

_。”第①段中“做大官”是印证

“_________”“他坚决拒绝”印证“_________”。

6.这两节文字的论证论点是______作为证明论点

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_.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俄国的改革》精品教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教学分析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彼得一世改革与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 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观看《大国崛起》或《世界历史》等纪录片中关于俄国历史的片段,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搜集彼得一世的资料,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观察地图《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了解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过程,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措施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右边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 2.彼得一世被称为“俄国之父”,他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哪些? 3.马克思评价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这里的两个“野蛮”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提示:第一个“野蛮”指彼得一世改革的强硬手段和坚决态度以及对反对者的残酷无情。第二个“野蛮”指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方面的相对落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提示: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提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4.读教材 说一说:P7“人物扫描”体现了彼得一世怎样的精神品质? 提示: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勇于实践的精神;虚心好学的态度等。 目标导学二: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读史料: 材料展示:“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设问: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在经济上的改革有何影响?改革是否触及农奴制的基础?讨论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提示: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反而使农奴制进一步加强。 总结: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和《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说说改革的影响。 提示: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3.展示图文材料

《谈骨气》教案.

《谈骨气》教案 黄冈中学高级教师广德鸿 一、教学目的 1、理解骨气的内涵及其社会性、阶级性,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2、学习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写作方法。 3、理解议论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注意积累有关词语。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跟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吴晗将无产阶级的骨气,阐述为“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就与时代背景有关,是根据当时面临的困难来说的。如果在革命斗争年代,民族战争年代,无产阶级的骨气的含义就不能只限于同困难作斗争了。 2、疏通字词 丞.相(chéng) 嗟.来之食(jiē) 挑.拨(tiǎo) 离间.(jiàn)吓.倒(xià) 捶.击(chuí) 诬蔑.(miè) 高官厚禄.(lù) 拘囚.(qiú)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使之迷惑。淫,诱惑。 【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使之动摇(改变志向)。移,动摇。 【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之屈服。 【高官厚禄】官位高贵,俸禄优厚。 【汗青】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 【拍案而起】拍着桌子站起来,形容非常激愤。 【嗟来之食】指一种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拘囚】逮捕或拘留。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大声疾呼】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 3、理清结构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作解释和分析。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分别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 4、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①阅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这篇课文的论点是开头的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很显然,课文开宗明义,这个论点是直接提出来的。

【部编九下 精品教案】第2课 俄国的改革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百年前,三十一岁的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之滨建起一个全新的城市,命名为圣彼得堡。从此,俄国获得了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当时先进文明的窗户。之后,圣彼得堡作为沙皇俄国的首都历时二百余年。因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卓然战绩,还被授予了“英雄城”的称号。至今,圣彼得堡仍被视作俄罗斯的“北方之都”。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涅瓦河畔发表了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讲话。在会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彼得大帝能成为普京总统“此生最佩服的人”? 1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提示: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提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提示: 类别措施作用(由学生归纳) 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有利于建立新式军队,增强军事实力 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 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 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效率,巩 固了沙皇统治 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 个村庄的农奴 促进了经济发展,扩大了农奴制的基础 文教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 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提高了科教素质 社会习俗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改变落后习俗和文明开化 1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山东大学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时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时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时 5、塞上听吹笛

谈骨气教学设计

课题:谈骨气 编著人:赵子山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议论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谈骨气》是格式犹为规范的短论,说理的脉络清晰,观点鲜明,材料典型,有助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之后进一步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注意积累有关词语、孟子的名句、文天祥的诗句。 2.理清课文的说理层次,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3.通过学习思考,了解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注意积累有关词语、孟子的名句、文天祥的诗句。 2.理清课文的说理层次,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注意积累重点词语、孟子的名句、文天祥的诗句。 2.理清课文的说理层次,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 3.通过学习思考,了解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正确的认识。

【教学反思】九上语文第二单元前两篇课文是两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范畴,我们组在教研时研究决定,把议论文的常识教给学生,然后结合论文常识来学习文章。学完

《敬业与乐业》后,我们发现后面的文章都不是太典型的议论文,为了巩固议论文常识,让学生学会分析、写作议论文,我们组在下一次教研时又有大胆举措,决定增学吴晗的《谈骨气》,以达到让学生会读会写议论文的目的。 决定的事就马上行动,这是郭老师的一贯作风,她先找到《谈骨气》的原文,然后印发学生。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认真、细致地学习了《谈骨气》这篇文章,收获很大。 首先,关于议论文的拟题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揭示论题,一类是揭示论点。懂得这一点,对我们拟议论文的题目很有帮助。 其次,关于议论文的结构 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可以参考《谈骨气》这样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证明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或重申论点。这样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实用。 第三,关于论据的筛选 从《谈骨气》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论据的挑选是多么的精心。文天祥、齐国穷人、闻一多三个事实论据不但分别照应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句话,而且涉及古代、当今和封建士大夫、穷人、知识分子等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但全面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从而使得自己的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第四,论证方法。 写议论文时,一定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这样的论文才会详实生动,论证有力,最终使自己的论点站住脚。《谈骨气》不但有事例概述,而且有精当点评,名言引用,这就运用了两种论证方法了。如果再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就又运用了对比论证,若再运用比喻深入浅出的说明白道理,就又运用了比喻论证了。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多方面、多角度论证论点,也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五,道德教育 这篇文章本身就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德育性很强。讲完课文,我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请你为课文补充论据,也按孟子的三句话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来补充。”同学们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有补充面对国民党反对派高官利诱而信仰不改的革命先烈方志敏的,有补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有补充毛泽东亲自为之题词的女英雄刘胡兰的等等。尤其是补充女英雄的,论证更为严密。是啊,《谈骨气》中,吴晗列举的事例全是男的,让人质疑是不是有骨气的都是男人,而中国的女人是否有也有骨气呢?令人打问号。更为重要的是,这补充论据的过程,本身对学生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过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教案

俄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主要的内容及意义;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简化、概括史实的能力,用辨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教学难点】 1861年改革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大家是否还记得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世界上有哪些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英、美、法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那同学们是否知道,作为当今世界面积最庞大的俄国,它又是如何发展壮大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彼得一世改革 (学生看课本,独立思考:改革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背景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公国统一俄国; (2)伊凡四世称沙皇,强化沙皇的专制权力; (3)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阅读课本《相关史事》,了解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命运)

2.时间:18世纪初 3.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请同学看课本《人物扫描》,使学生对彼得一世有进一步了解。) 4.改革的内容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明确: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是军事和经济两方面。) 5.彼得一世改革意义 (1)通过改革,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地外扩张准备了条件(新首都:圣彼得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彼得一世死后,国势日衰。到176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期间,经济、军事实力增强。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俄国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1.背景 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危机严重,仅1858—1860年就发生300多次农民暴动。这不但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还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被迫签署废奴法令,进行改革。 2.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3.目的:挽救统治危机。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所以列宁说:“当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5.意义 (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

(完整版)扬州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扬州慢(教学实录) 执教者:宋志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词《扬州慢》。我们学到有关扬州的诗句都有哪些呢?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的这首诗写出了扬州的俊秀和美丽。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富庶繁华,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出扬州的温婉与可爱。今天,我再来看看姜夔笔下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大家先来看看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词相比多了什么? 生: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词前这段序言。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流畅,从这段小序中你都读出了哪些内容呢。 生:交代了时间是在“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创作原因是“感慨今昔”;景物(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师: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 生:“萧条” 师:刚刚我们一起还原了词的创作背景。南宋丙申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这座江南名城,昔日繁华的城市已经变得四顾萧条,词人心中怆然,于是把万千感慨写进了这首词中。这种感慨悲伤又被称为什么呢? 生:黍离之悲。 师:你能说说“黍离之悲”具体指什么吗? 生:注解上说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指故国之思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从看书下注释去寻找答案。《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幻灯片,“黍离之悲”介绍)。 师:“彼黍离离”,“离离”是指繁茂的样子,“彼黍离离”的意思是说草木长得茂盛,而草木越茂盛往往也就暗示国事的衰败,可以联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后人用“黍离之悲”来形容昔盛今衰之悲、亡国失土之悲。 师:诗词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诗人内在的情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下面请一位同学先来读一下。 (生诵读课文) 师:同学们认为他读的怎么样?谁能来品评一下。 生1:读的很流畅,但是情感还不够丰富。 生2:读的太快了,节奏感不太强。 师:你认为这首词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生3:读时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4:应该注意轻重缓急。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从《扬州慢》的标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慢词,既然是慢词就要尽量读的慢一些,节奏舒缓一些,停顿要长一些,最好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声音洪亮)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中仿佛看到了词人在冬雪初霁的晚上,独自骑着马缓缓走进扬州城的情景。可是这座昔日繁盛的都城,今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文中哪个字能够概括出此时扬州城的特点。

《谈骨气》教学设计部编版

《谈骨气》教案 吴晗 教学目的 1.学习我国伟大先人的榜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2.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 3.理解文章运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4.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1.重点: (l)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 2.难点:理解文章运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哈喝(y5o)拘囚(qM高官厚禄(刚 拍案而起(on)嗟来之食(陌)富贵不能淫(yin)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折磨:使在肉体上,精神上受痛苦。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本课指蒙受屈辱。 嗟:象声词,不客气的招呼声。 哈喝:大声喊m【。本课指大声的不客气的招呼。 痛斥:严厉斥责。痛:深刻而切实。 隐蔽:藏起来不让发现。 拘囚:拘捕囚禁。 高官厚禄:官职高,薪水多。厚:丰富。禄:旧时官员的薪水。 拍案而起:形容强烈的愤怒。拍案:拍桌子(表示强烈的愤怒)。淫:诱惑。

移:动摇。 屈:屈服。 3.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同学们可能经常听到社会上所谓“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该 出手时就出乎’,以为这就是男子汉大丈夫的骨气。其实错了。那么,什 么是真正的骨气呢?怎样才算是有骨气的人呢?我们今天学习著名的 历史学家吴晗的(谈会气),我想同学们一走会对骨气有正确的认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读出感情,不念错音。 2.讨论阅读提纲。 提示: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属议论文。它有典型的议论文结 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现在,我们也按这样三段式结构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1~4段)提出问题并加以解释,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 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5~9段)分析问题。围绕中心论点,列举文天祥、古代 穷人、闻一多三个具体事例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1段)解决问题。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 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3.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开篇点题,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 4.提问:第2段为什么要引用孟子的话? 讨论并归纳:引用孟子的话,解释“骨气”的含义c孟子的话是作为 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5.提问:“淫”、“移”。“屈”、“大丈夫”的含意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淫”是“诱惑”,“移”是“动摇”,“屈”是“屈服”,“大丈夫”指有志气或者有作为的男子。 6提问:第3段谈到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很多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课 俄国的改革(无答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课题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型讲授课主备审核 学习目标1.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2.了解1861年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3.两次改革为俄斯帝国的建立奠定。 学习 重点 两次改革的内容。 学习 难点 两次改革的影响。 预习案 1、彼得一世改组________机构,建立了________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通过改革,俄国的________、________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________准备了条件。 3、________曾告诫贵族:“与其等待________改革农奴制,不如自上而下改革它。” 4.1700年-1721年,俄国打败________,夺取了________的出,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________。 5.彼得一世改革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目标,开启了俄国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________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6.19世纪中期,俄国________有所发展,使用________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________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发展。 7.1861年,________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________,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赎买,所出的价高出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8.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________,促使社会的各个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________的发展道路。但是,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行课案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表现? 3、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概况? 4、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5、为什么说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是怎样开始的? 6、简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概况?

《谈骨气》教案及说课稿

《谈骨气》教案及说课稿 甘肃省金昌市铁路中学陈景峰 [简要说课] 《谈骨气》是一篇规范的短论。教学本文,目的有三:一是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基本论证格式。二是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注意积累有关词语。三是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其中第二点是重点。讲授本文,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整体阅读,分析结构。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件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三个事例的典型性,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一把握文章的基本论证格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教师教学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对比阅读,突破重点。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每个事例中记叙部分的特点,然后将文中第二个事例与课外阅读材料《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进行比较,具体分析两处记叙部分的区别,不难得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作为事例充当立论的论据或论证的材料,比较简明概括;记叙文中的记叙需要对人物、事件作细致的描写,具体而又生动。 三、局部阅读,体味语言。对文中各部分的分析应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其准确性和作用,并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或句子。

四、学以致用,能力迁移。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举出无产阶级“威武不能屈”的一些事例,先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实,再进行简洁议论。这样既能进一步体会“骨气”的真正含义,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讲授本文,可采取讲读结合、听说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手法,教师精讲点评,学生收获必甚丰。 [课时计划] 一、导入新课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天地间有浩然正气,人应有铮铮骨气。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谈骨气》。(加点字板书,下同) 二、检查预习 1、出示小黑板,让一生给加点的字注音。 嗟(jiē)吆喝(yāo)丞相(chéng)拘囚(qiú)高官厚禄(lù)拍案而起(àn)富贵不能淫(yín) 2、速读全文,划分结构。 师: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从课后练习一可知,文章由三部分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请同学们据此找出各个部分的起止,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对“骨气”作初步的解释。第二部分(5-9段):以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习题(含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位亲眼见过俄国炮兵的外国军官感叹说:“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炮兵能达到俄国炮兵的水平。”那么彼得一世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强兵() A.设立参政院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C.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D .创建常备军 2.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不断扩张的时期。下列各项没有反映这一历史特征的是( )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法国大革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3.列宁说:“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列宁评价的是( ) A.资本主义制度 B.农奴制改革 C.社会主义制度 D.殖产兴业 4.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B.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摆脱国家民族危机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5.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一般法令》规定: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

民享有与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如依法经营工厂、参加选举、受教育等。此规定表明俄国( ) A.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推行义务教育 D.农奴获得了“人”的权利 6.下列符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农民可以赎买份地②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 ③农民获得人身自由④向欧洲国家学习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这是由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 )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B.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C.农奴的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D.地主不许干涉农奴的生活 8.列宁评价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宁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它改变了农奴的社会地位 B.它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C.它废除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D.它摆脱了民族危机 9.列宁在评价1861年改革时说:“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下列史实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完整版)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2、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教学重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克里木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俄国发展的道路总是起起落落,在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被严重的危机所笼罩,俄国又一次站在了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那么到底存在哪些危机呢?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背景 (一) 克里木战争——加剧统治危机 1、时间:1853-1856年 2、交战双方:俄国—英法土 3、性质:非正义的战争。或者这样说更贴切: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4、目的:转移国内的矛盾;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 5 6 7、影响: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6-1860年,俄国共爆发了近290次农民起义。B: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C:使俄国扩张方向转向中国,中亚。 关于这场战争,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 探究一: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这场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会引发哪些结果? (1)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的希望。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农奴制。 (3)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

《谈骨气》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

《谈骨气》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 谈骨气》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一) 教学目标:一、学生能说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二、在回忆议论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三、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教学方法: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自读、质疑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在搜集、筛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的兴趣。安排两时,第一时的前1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或结合作)进行。 第一时 教学重点:引入与观点相反的;学生自读;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有人在网上发表,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看看那篇说了些什么: 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之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然后再对两篇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 二、提示自读要求:(一)读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二)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疏理内容。(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自读:(一)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二)学生朗读。教师提示:这篇是议论,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很有劲。读的时候要尽可能把的感情表达出,并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课后精练含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后精练含答案 【单项选择】 1. 一位亲眼见过俄国炮兵的外国军官感叹说:“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炮兵能达到俄国炮兵的水平。”那么彼得一世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强兵() A.设立参政院 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C.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D.创建新式常备军 2. 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 A.打击了农奴制度B.促进了经济发展 C.加强了军事力量D.巩固了农奴制度 3.列宁说:“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列宁评价的是( ) A.资本主义制度 B.农奴制改革 C.社会主义制度 D.殖产兴业 4.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B.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摆脱国家民族危机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5.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一般法令》规定: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与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如依法经营工厂、参加选举、受教育等。此规定表明俄国( ) A.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推行义务教育 D.农奴获得了“人”的权利 6.下列符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农民可以赎买份地②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 ③农民获得人身自由④向欧洲国家学习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这是由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 )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B.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C.农奴的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D.地主不许干涉农奴的生活 8.列宁评价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宁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它改变了农奴的社会地位 B.它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C.它废除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D.它摆脱了民族危机 9. (2019·山东青岛)学会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关键词“俄国”、“开启近代化进程”相吻合的历史人物是() A.彼得一世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D.斯大林 10.托洛斯基(1842—1889年)出生于俄国农奴家庭,他的经历中可能出现的是( ) A.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C.参加十月革命 D.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2课俄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及两次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情分析】 对彼得一世改革,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掌握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明确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彼得一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对俄国的领土扩张,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角度掌握。对1861年改革的背景,教师应结合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即强化了农奴制方面来介绍。19世纪,俄国的农奴制统治遇到空前的危机,因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迫在眉睫。对改革的影响,教师应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 【新课导入】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彼得一世开始改革。那么,这次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俄国的近代化历程怎样?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讲授新课】 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及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那么俄罗斯是如何建立并逐渐统一的呢?其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一、彼得一世改革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 教师介绍俄罗斯统一及沙皇专制制度建立的过程: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6世纪初统一了俄国。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蒙古人(金帐汗国)对俄罗斯200多年的统治,使俄国带有东方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俄国也失去了与西欧国家经济与文化上的有机联系。特别是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运动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兴起的西欧相比显得落后与专制。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发生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彼得一世改革。 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此时(17世纪),荷兰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材料二17世纪,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被外国人把持。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思考彼得一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17世纪的俄国盛行农奴制,落后于荷兰、英国等国家。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进行了改革。

寇永升老师的《祝福》和《扬州慢》教学

执教者寇永升观察者高家风、刘祥 《祝福》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他是哪里人写的是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文中写的那个人物是谁 学生:鲁迅,浙江绍兴作家写的发生在浙江的人和事,祥林嫂…… 教师:同学们是什么地方人 学生:浙江人。 教师:同学们都是浙江人,又是小说所写的人物的同乡,从这两个方面看你们都是主人啊!看高一(5)班同学的啦! 二、研读文本 从第二部分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开始,问题预设与讨论、交流、概括生成: 教师:我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部分1―3节,投影出示:男生:从年龄、外貌、身世遭遇、性格几个方面概括介绍祥林嫂;女生:概括介绍祥林嫂做工表现情况。 学生1:祥林嫂的年龄是二十六七岁,外貌是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红的。叫她祥林嫂,说说是自己母家的邻居,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学生2:安分耐劳。 学生3:不很爱说话,人家问了才回答。 学生4:坚持不懈地做,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到了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全包揽了,而她反而满足,脸上有了笑影…… 教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一部分第2小节,范读:“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鲁四老爷家里雇用祥林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5:“是为了准备年终的祝福,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杀鸡宰鹅等等的事情都需要雇人,他们雇祥林嫂主要是为了这件事情……” 教师:请同学集体诵读第3小节(关注如何读“雇着了”三字,形成板书“雇着了”)。刚才那位怎么读的 学生集体:雇着(zháo)了。 教师:什么意思 学生6:雇对了。 教师:那还会雇错了吗 学生7:是说祥林嫂很勤快,干得多…… 教师:雇着了,动机和目的一致了,很划算――还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8:原来找不到女工,现在找到了。 学生7:祥林嫂干得多,但是挣得少,每月工钱五百文……

谈骨气教案

谈骨气教案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学习本文用充分的事实作论据举例论证的写法。 2.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文中赞扬骨气与江湖义气的本质区别。 3.理解骨气的内涵,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第二课时 1.把握严密的层次结构。 2.理解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说理结构。 教学建议 课文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并展开阐述。(第1-4段) 第一层: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1段) 第二层:引用孟子的话,阐述骨气的含义。(第2段) 第三层:从历史和继承的角度指出有骨气的传统和意义。(第3、4段) 第二部分:用事实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5-9段) 第一层:以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5、6段) 第二层: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7、8段) 第三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9段)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第10段) 本文议论中的记叙的特点 其特点之一,即它不是单纯的写人记事,记叙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作者阐明的道理提供事实依据。比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绝不是为了刻画三个人物,而是要从三个方面证明作者提出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的。 特点之二,即议论文中的记叙,其作品不同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记叙的时候要求简洁、概括,仅仅交代清楚事件或者人物的概貌即可,大家熟悉的内容更可以一笔带过,一般不在各种描写上下功夫,但是要注意突出对论证观点起主要作用的一方面。 论证方法 文章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骨气的具体含义。文章在对骨气作了社会的阶级的简要分析之后,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逐层论证中心论点:举文天祥铁骨铮铮在外族入侵者面前高官厚禄收买不的事例,侧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饥饿者在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贫穷困苦的折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侧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闻一多在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气凛然、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进行论。三个例证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贴切而又有针对性的解释了中心论点。文章结尾联系现实,进一步点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题旨。全文逐层阐释,首尾呼应,层次井然,脉络分明。 文天祥例子与论点的关系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着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的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的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虽无死,留取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与局限性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也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式下,改革开放是各国富强的必经之路。 【教学重点】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内容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识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一、新课导入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普京说他此生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他作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贡献?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 1.师介绍背景: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它盛行农奴制。农奴制下的农奴

和封建制下的农民是有区别的。 2.师引导学生读第6页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3.师介绍彼得一世,让学生读第7页的“人物扫描”,了解相关人物——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4.师提问: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有哪些?生归纳。师总结: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5.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师:取胜的俄国获得了哪一个出海口?生: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目标导学二:废除农奴制 1.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增多,但是,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依然缓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第8页的“相关史事”。 2.生讨论总结: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少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同时,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极低,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广阔的国内市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师提问:为什么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师提问: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是什么?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 5.俄与英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何不同?有什么局限性? 生:目的是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实施者是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局限性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