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0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0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0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0

前言

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流域内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高强度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在“九五”和“十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流域水体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入境污染严重;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我们记忆犹新的1994、1995、2O04年沙颖河、淮河干流连续发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我省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实施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与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我省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8年1月11~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在此之前,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这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环保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基础上,对河流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的新的部署;安徽省人民政府也在皖政[2007]41号文中对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明确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各级政府对淮河流域水污

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本《方案》的编制,以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作为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总结淮河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广泛汲取河流治理的经验,注重与流域整体相关规划的衔接,力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出未来一个时期适合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治理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作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高,并为“十二五”具体规划内容进行摸索和项目贮备,从而利于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上协调一致,合力攻坚,促进淮河综合治理迈上新台阶。

本《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近5年为主,并展望到今后10年左右。

1. 淮河流域概况

1.1流域自然概况

1.1.1全流域自然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1°25’,北纬30°55’~36°36’,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流域内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尤其是源头至洪河口段(上游)落差较大。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分布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南岸支流均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7000 平方公里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漴潼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颍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积以沙颍河最大,近4万平方公里,其它支流都在3000~16000 平方公里之间。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滨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滨海地区的雨水,流域面积为 2.5万平方公里。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大都属苏、鲁两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多发源于沂蒙山区。沂沭泗水系流域内面积大于1000 平方公里的平原排水支流有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等,该水系有直接入海的河流15条,流域面积1.61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毫米,无霜期200~240天。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75毫米,其中淮河水系910毫米,沂沭泗河水系836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05毫米,其中淮河水系238毫米,沂沭泗河水系143毫米。历史上由于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

1.1.2淮河流域安徽段自然概况

安徽省位居淮河流域中游,干流河道比降平缓,两岸湖泊洼地众多,省境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近1/2。淮河干流自河南省出境在安徽省阜南县洪河口入境,流经淮南、蚌埠两市由明光市小柳巷出境进入江苏省,境内全长430公里,坡降仅为万分之零点四。淮河干流安徽段两岸支流众多,淮河以北为大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支流坡缓流长;淮河以南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区,支流坡陡流短。

安徽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50~140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年内和年际变化都很大,一年中6~9月雨量占全年60%以上,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相差3~5倍。由于6~9月降雨量大,加之我省地处中

游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河水流速较慢,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建国以来,发生较大的旱涝灾害41次(旱灾14次,水灾27次),其中特大灾害16次,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2007年,我省淮河流域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约23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

淮河干流安徽段主要支流有21条:流域北岸主要支流有颍河、涡河、沱河、洪河、浍河、西淝河、黑茨河、泉河、惠济河、新汴河、奎河、新濉河、茨淮新河等13条;南岸主要支流有史河、谷河、淠河、沣河、东淝河、池河、白塔河等8条。一级支流21条:主要有颍河、涡河、史河、沱河、浍河、淠河、池河等;二级支流16条:主要有谷河、泉河、惠济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等。入境支流9条,出境支流3条:其中颍河、涡河、沱河、浍河、洪河、黑茨河、泉河、惠济河等8条经由河南省入境,由江苏省进入我省境内的是奎河,我省出境入江苏的主要支流有2条,分别是新汴河、新濉河;入河南省的支流有1条,是史河。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全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7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23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4人/平方公里的4.7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2007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

量的18%左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流域内现有火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近几年来,煤化工、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等轻重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郑州、徐州、连云港、淮南、蚌埠、济宁等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已经崛起。

1.2.2淮河流域安徽段社会经济概况

安徽省淮河流域覆盖淮南、蚌埠、淮北、阜阳、宿州、亳州、滁州、六安和合肥9个省辖市的47个县、市、区,其中有8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和5个省级贫困县。省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淮河以北3.74万平方公里, 淮河以南2.95万平方公里)。2007年全省流域内人口41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9%;GDP3214.3亿元,占全省的43.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10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1%,淮北地区人均不足400立方米,极度缺水;耕地面积300.5万公顷,占全省约72%,是安徽省主要的农副产品产区;流域内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是华东重要的能源基地。另外,区内交通发达,京沪、陇海、京九铁路线纵横交错,公路、水运网络通达,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交通要冲。

安徽省淮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流域内农业生产条件不够理想,工业发展较粗放,集聚度不高;沿淮贫困县数量多,行蓄洪区和沿淮湖洼地区尤其贫困。

2.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

2.1水环境污染现状

2.1.1 2007年水质状况

2007年,淮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达Ⅲ类标准,但涡河、颍河、奎河、惠济河、黑茨河、泉河等入境支流长期重度污染,入境断面年均水质劣Ⅴ类的占66.7%。国家考核安徽省省界4个出境断面(淮干小柳巷、史河红石嘴、新汴河泗县公路桥、新濉河泗县八里桥)在扣除上游来水污染情况下水质综合达标率为100%;流域17条主要支流综合达标率达88.24%,比国家《目标责任书》要求的60%目标高出28个百分点。

2007年,淮河流域安徽段共监测78个断面,按主要污染指标COD单因子评价,达标率为80.8%,较上年上升6.5个百分点。干流11个断面全部达三类水质标准。支流67个,达标率为79.3%,较上年上升8.6个百分点。

2.1.2 2000~2007年水质变化趋势

(1)干流

2000年以来,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均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从综合污染指数看(图2-1),2002年到2004年干流水质污染程度略有上升,2004年以后干流水质污染程度呈好转趋势。2007年与“九五”末(2000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综合污染指数均有所下降。

干流高锰酸盐指数2000年以来均达到Ⅲ类标准。2007年与“九五”末(2000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均有所下降;氨氮浓度变化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十一五”以来(2006、2007两年)

其年均浓度值较“十五”期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图2-1 2000~2007淮河干流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2)支流

2000年以来,淮河支流总体水质均为重度污染。由图2-2可以看出,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基本在50%以上。2001~2003年,淮河支流劣Ⅴ类断面比例高达60%左右,之后劣Ⅴ类断面比例呈下降趋势。2007年淮河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比例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9.3个百分点,与2000年基本持平,较2005年略有下降。

图2-2 2000~2007淮河支流断面水质为劣Ⅴ类水质的比例

(3)入境支流

我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水质状况受上游入境水质影响较大。2000年以来,基本上每年有三分之二或以上的入境支流水质为劣Ⅴ类。详见表2-1。

奎河、颍河、涡河、泉河、惠济河、黑茨河6条入境支流2000年以来水质基本为劣Ⅴ类,详见图2-3、2-4。其中,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除奎河外,其余各条支流200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氨氮2000~2004年奎河等4条支流呈上升趋势,2004年以后,除奎河、泉河外,几条支流氨氮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与2006年相比,除黑茨河氨氮浓度下降外,其余各条支流均上升。

图2-3 6条主要入境支流2000~2007年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趋势

图2-4 6条主要入境支流2000~2007年氨氮浓度变化趋势

2.2水污染成因

淮河水环境严重污染的成因需从整个流域层面去看待,一方面存在着流域内地势平坦,降雨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密集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有着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治污投资不足,面源污染严重,流域内建设闸坝过多以及跨界污染等人为因素。

2.2.1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

我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3.9亿立方米(不包括重复计算量及过境水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全省平均水平的1/4。加上淮河处于过渡带气候特点的影响,流域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汛期6~9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地表水资源虽有部分开发潜力,但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大。

2.2.2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有限,结构性污染没有根本改变。造纸、酿造、化工等一些高耗水、重污染行业调整力度不够,存在重点工业污染源超标反弹现象。技术落后的企业在发展中注重规模扩张,忽视技术升级,粗放型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污染企业治理过程中,重视末端治理,忽视清洁生产,难以稳定达标排放;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落后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普遍存在。

2.2.3面源污染严重

淮河流域是我省的粮食主产区。多年来,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淮河流域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逐年增高,而化肥有效利用率却无法提高,总体上呈现出化肥农药施用量和施用强度大,而有效利用率相对不高的不利局面。同时,流域内畜禽养殖业也发展较快,但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低以及水产养殖投入品不合理。大量的面源污染物不仅随地表径流直接进入地表水体,污染河流与湖泊,而且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而被污染的地下水亦最终排向地表水体,加剧了河流与湖泊的污染。其次,由于基础设施、技术等不到位,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

垃圾基本得不到处理。“十一五”期间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随着点源治理力度的加大,面源对流域污染的贡献还将越来越大,面源污染的严重性也将越来越突出。

2.2.4治污投资不足

安徽省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水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和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流域内47个县、市、区中有8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和5个省级贫困县,人均GDP和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8.3%和30.4%,都是吃饭财政,污染治理资金筹措难度大。

2.2.5闸坝水利工程影响

迄今为止,安徽省淮河流域上修建的闸坝总数已逾千座。闸坝建设在流域防洪、农业灌溉和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过多的闸坝水利工程,造成河道流量降低,污染物自净能力减弱;而闸坝上游蓄积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导致汛前腾库时的污废水集中下泄,极易引发水污染事故。加剧了淮河流域用水、防洪与治污之间的矛盾。

2.3“十五”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3.1“十五”计划项目完成情况

(1)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了488个项目,计划投资255.9亿元。到2005年底,已完工项目342个,占70.1%;在建项目88个,占18.0%;未动工项目58个,占11.9%。累计完成治理投资144.6亿元,占计划投资的56.5%。其中安徽省完成治理投资42.1亿元,

占计划投资的65.0%。

(2)淮河流域安徽段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了83个项目,总投资64.78亿元,到2005年末,进展情况如下:已完工项目29个,占项目总数的34.9%,未完成“十五”计划中的建成投运的不低于55%的目标;在建项目37个,占44.6%。完成投资35.41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54.7%。项目的具体完成情况见表2-2。

表2-2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项目分类完成情况统计表

2.3.2水质目标完成情况

(1)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总体处于中度污染。2005年,44.2%的国控断面未达到“十五”计划目标要求,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COD、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挥发酚,枯水期水质较差。“十五”期间,水质总体呈改善趋势,2005年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9.4%,比2000年减少了29个百

分点。以高锰酸盐指数或COD评价,2005年流域25个跨省界考核断面中22个断面水质达标,达标比例为88%。

淮河流域污染严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池河、惠济河、奎河、泉河、涡河、颍河、包河、浍河、贾鲁河、城郭河、光府河、泗河、洙赵新河等支流,水质均劣于V类,对淮河干流水质及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水质影响较大。

(2)淮河流域安徽段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涉及我省19个规划控制断面,其中有两个干流断面,17个支流断面,“十五”控制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为参考指标。“十五”计划要求,到2005年底,干流水质(CODMn)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8978-2002)Ⅲ类标准,主要支流达到Ⅳ类标准。19个规划控制断面2005年现状水质达标情况如表2-3所示。

从表2-3可以看出,“十五”计划涉及我省规划控制的19个断面中,有15个达标,达标率达78.9%。干流的大涧沟和沫河口断面均达到“十五”计划目标要求,三个省界断面中,史河红石咀断面达标,濉河泗县八里桥和新卞河泗县公路桥因受上游江苏省入境的奎河水质影响,未能达标。

表2-3 “十五”计划控制断面水质目标完成情况

2.3.3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

(1)淮河流域

“十五”淮河流域COD排放总量要求控制在64.3万吨,COD入河量控制在46.6万吨,COD排放量在2000年排放量基础上削减39.3%;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11.3万吨/年,氨氮入河量控制在9.1万吨/年,在2000年排放量基础上削减25.7%。

而在“十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量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全流域废水排放量41.7亿吨,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04.2万吨和14.0万吨,与2000年相比分别削减1.6%和4.3%,未实现“十五”计划目标。

(2)淮河流域安徽段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总量控制目标为:2005年底前,在不断流和上游入境水质达到同期水质目标的情况下,淮河干流和17条主要支流水质有所好转,主要水污染物COD和氨氮入河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20%和12%,即COD入河量控制在8.9万吨/年,氨氮入河量控制在3.14万吨/年。

“十五”计划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安徽省2005年淮河流域COD 的排放量和入河量分别为14.64万吨和10.98万吨,没有完成总量控制目标;氨氮的排放量和入河量分别为2.69万吨和1.88万吨,完成了总量控制目标。

2.4“十一五”规划进展情况

2.4.1规划项目完成情况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中,安徽省共安排了97个项目,规划投资39.15亿元。截止到2008年9月底,已完成项目30个,占30.9%;在建项目49个,占50.5%;未动工项目18个,占18.6%。累计完成治理投资17.82亿元,占计划投资的45.5%。具体详见表2-4。

表2-4 淮河流域安徽段“十一五”规划项目进展情况

2.4.2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安徽省总量控制目标为:到2010年,COD排放量控制在12.9万吨,比2005年削减11.6%;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2万吨,比2005年削减15.4%。

安徽省2007年淮河流域COD、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14.00万吨和51200吨,距离2010年总量控制目标,尤其是氨氮控制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根据2008年安徽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淮河流域COD、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13.72万吨和24182吨。可见,2008年是安徽省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的关键一年,特别是对污染物氨氮的削减。详见表2-5。

表2-5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进展情况

2.5水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

(1)流域水质明显好转

“十五”以来,淮河干流水质基本保持在Ⅲ到Ⅳ类,支流水质达标率

稳中有升。2007年,在上游多条支流入境水质常年为劣五类的情况下,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达三类标准,国家考核安徽省省界4个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为100%;流域17条主要支流综合达标率达88.24%,比国家《目标责任书》要求的60%目标高出28个百分点。

(2)污染物总量逐年削减

与2000年相比,流域在GDP增长1.9倍,人口增加200多万的情况下,2007年COD排放量(14.17万吨)比2000年削减6%,比2005年削减1.8%,氨氮排放量3.45万吨,两项污染物均达到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的控制要求。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省淮河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初步控制。

(3)加大投入,建成一批重点治污工程项目

安徽省列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83个治污工程,截止到2007年底(“十五”计划未完成的纳入“十一五”规划),73个完工,7个在建。项目完工率88%,完成投资50.2亿元,较2006年底增加4.4亿元。

(4)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增强

截止到2007年底,流域已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9座,形成100.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在建的污水处理厂有10座。已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到76.4%,比2006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5)工业污染治理进度加快

流域内如丰原集团、八一化工、三星化工、新宇纸业、淮南德邦、滁州乐斯福等一大批重点企业,改建扩建新建污水综合处理设施,污水治理能力明显增加。2007年流域重点企业排放达标率由2005年83%上升到

94%。

(6)环境监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安徽省淮南、淮北、宿州、蚌埠四市环境监控中心已建成运行;流域已建成11个国家级水质自动监测站,20座省级水质自动站;流域52家涉水的国控重点企业和14家城市污水处理厂中,56家安装了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省监控中心联网。省级宿州、淮北市环境监察机构的一级标准化建设,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标志着流域自动化监控水平上了新台阶。

2.6水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淮河流域受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加之流域人口多、水资源少、水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差,境内多条河流水污染情况仍然严重,尤其是枯水期更为突出。我省淮河流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8人,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1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淮北地区人均不足4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区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2)治污工程进展依然缓慢

主要表现:一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十五”期间,安徽省淮河流域计划建设的29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截止2007年底只建成9座;二是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由于配套的管网建设滞后,部分污水处理厂因无法收集污水而不能运行;三是城市污水处理费用没有落实。目前,由于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截污管网不配套等原因,一些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

(3)环保部门监管能力严重不足

从目前情况看,我省淮河流域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处臵和环境执法能力薄弱,有些地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虽然流域内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具备了污染治理的能力,但监管手段薄弱,企业偷排、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此外,由于部门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矛盾不同程度存在,治理污染的步伐和措施还不够协调。环境监管的属地管理也使环保部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和制约作用。

(4)部分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淮南市和蚌埠市皆以淮河干流为饮用水取水水源,但淮河干流由于水质污染不能稳定达标,造成饮用水水源地出现超标现象,对城市居民饮水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完整版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1章总论 (1) 1.1项目名称 (1) 1.2项目建设单位 (1) 1.3编制规范、依据 (1) 1.4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2) 1.5工程目标 (2) 1.6技术经济指标 (3) 第2章区域自然条件及现状评价 (5) 2.1**镇概况 (5) 2.2地形地貌 (5) 2.3水文地质 (5) 2.3.1 水文气象 (5) 2.3.2 工程地质 (8) 2.4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2.4.1 项目区现状 (15) 2.4.2 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16) 第3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7) 3.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7) 3.2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18) 第4章工程规模、拆迁征地及施工条件论证 (20)

4.1工程规模及标准 (20) 4.2征地拆迁范围论证 (20) 4.3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及主要施工条件论证 (21) 第5章工程设计内容 (22) 5.1河道整治方案设计 (22) 5.1.1 方案设计基本原则 (22) 5.1.2 堤岸工程 (28) 5.2河道生态清淤工程 (40) 5.2.1 河道清淤工程量 (41) 5.2.2 清淤实施方案说明 (42) 5.2.3 清淤施工 (42) 5.2.4底泥处置 (45) 5.2.5生活垃圾管理 (46) 5.3生态修复工程 (46) 5.3.1 构建思路 (46) 5.3.2 生态修复措施 (51) 5.4配套截污管道工程 (52) 第6章施工组织设计 (53) 6.1施工条件 (53) 6.1.1 水文、气象条件 (53) 6.1.2 交通条件 (53) 6.1.3 供水、供电条件 (53)

流域水环保综合治理方案

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为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增强我街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罗汉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如下: 总体目标 从2012年起,力争用两年时间,使我街道罗汉溪流域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控制,沿溪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工业污染防治得到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罗汉溪流域省控监测断面水质功能达标率达95%以上,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初步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整治重点 加强罗汉溪两岸畜禽养殖整治。对罗汉溪两岸的畜禽养殖场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将罗汉溪主干流两岸500米,支流沿溪两岸250米列为禁养、禁建区。我街道八斗贝、下村、章家洞、岭头、水坑、江边、竹下、桥头、赤岸等行政村部分区域列为禁养、禁建区。今后在这些禁建区范围内停止一切有关畜禽养殖场厂建设的审批。根据调查摸底,罗汉溪两岸内共有规模化养猪场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4家,这些养猪场、畜禽养殖场都必须于今年年底前全面清理、搬迁、拆除。对禁养区外的现有规模化养殖场,要采取生态立体种养、循环经济模式或零排放技术,实现达标排放,在今年年底前未实现达标排放的将报请县政府组织拆除。对沿岸村现有散养户,必须督促自行建设沼气池,预处理后产生的废水、废渣要回用。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生产性、经营性排污口,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一切可能污染饮用水源水体的活动。实施好省委、省政府环保为民办实事项目,力争在2012年11月30日前完成下村吴坑岩污水截污工程。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 1、沿罗汉溪两岸严格控制新、扩建增加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引导支持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引进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建立行业性清洁生产示范基地。 2、取缔废旧塑料造粒厂等污染企业,促进集约发展和污染集中控制。对于江边村竹下洋3家废旧塑料造粒企业,街道办事处将协调有关部门于2012年12月底前予以停产关闭,拆除设备,断水停电。 3、对不符合准入条件,未经审批或建成投产的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拒不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使用落后淘汰工艺,设备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打击。 加大沿溪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 1、对罗汉溪沿溪的村排放的生活污水,要采取建设小型处理设施物办法予以处理。要完善简易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实现河流两岸全面截污。 2、沿溪各村应于2012年11月底前组织全面清理河道、库区漂浮垃圾及沿溪两岸1公里范围内堆放的垃圾。2013年底前,完成罗汉溪流域“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垃圾治理任务,并建立垃圾处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强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1、罗汉溪干流及一级支流两岸一重山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为矿产禁采区,该区域内的采矿场及流域所有无证、未达到最小开采规模的矿点,街道将协同有关职能部门于2013年9月前将其关闭。禁止在沿溪两岸1公里范围修建尾矿或倾倒工程弃渣、弃土场等建筑垃圾,对现有的弃渣、弃土场要组织清理、绿化,要取缔沿溪违章工程及搭建物等。

浅谈国内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技术要点

浅谈国内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技术要点 发表时间:2019-01-03T16:31:03.3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作者:尚崇伟 [导读] 是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增强民众满意度,促成“亲水、乐水”积极的民众观念的重要步骤。 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吉林长春 130033 摘要:本篇通过介绍国内城市普遍存在的黒臭水体现状,参考已实施具体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成果,详细阐述涵江区宫口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项目采用截污纳管及水生态修复等技术方案,消除宫口河河道黑臭水体,力图达到改善水质的环保目标;项目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流程,最终成功的达到了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效果。本项目可为国内类似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提供参考依据和实施指导。 关键词:黒臭水体;水环境;截污纳管;水生态修复;环保目标 1 项目概况及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城市普遍存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污水截污纳管率较低,直排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对河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城区河道水体黒臭的城市现象。恶劣的城区河道黒臭水体环境严重制约了城市水经济的发展空间,黒臭水体整治刻不容缓。 涵江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东部沿海,为莆田市辖区之一。涵江城区目前除部分市政道路为分流制外,片区基本为合流排水,污水大部分入河,片区污染严重。城区城中村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城区部分河道铺设有塑料截污管道,采用挂管形式,但塑料管道缺乏维护,大部分管段断头、破损,已不能正常使用,起不到截污效果。 涵江区城区各主要河道的防洪标准偏低,各片区的排涝标准有待提高。 宫口河全长1.0公里,现状两岸采用浆砌块石护坡。河道两岸地面高程较低,局部低洼地区地面尚不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 宫口河河道较窄,河障较多,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根据现状水质监测结果,宫口河在COD、NH3-N、TP三项指标超标倍数均较大,水体黒臭。 宫口河河道治理工程目标:在上游来水水质指标不出现明显恶化的条件下,项目实施后,宫口河河道基本消除黒臭。 图1 宫口河河道治理前原始图 2 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根据宫口河河道现状,采取合理的技术方案。以下从四方面对宫口河现状水体进行综合治理。 2.1截污纳管、雨污分流 根据城市建设规划、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降雨条件与地形地貌等河道周边环境,确定排水体制。排水体制的选择对于城市水环境的保护、水生态的维系影响深远,同时也是影响排水系统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的关键因素。 根据涵江区城市建设相关规划和实际情况,旧城片区近期改造难度大,仍按旱季截流污水的合流管道设计,将来逐步改造并实现完全分流制。远期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得到可控制发展,对面源污染严重且有条件的区域,优先选用截流式分流制排水系统。 图2 截流式分流制排水系统示意图 宫口河两岸原排水系统为合流制排水系统。为提升河道水质,新建一套雨水管网系统、雨水口收集系统及建筑屋面排水立管系统,保留现状合流排水系统为污水系统,废除与现状排水系统相连的雨水口。雨水边沟、建筑排水立管与新建雨水管网系统相连,实现宫口河周边雨污分流。 2.2河道清淤、正本清源 城区内河道两岸产业和人口密集,市政污水管网存在年久失修、维护不当,污水直排入河,导致河水污染严重,河床淤积严重,河道水质持续恶化,沿河环境极其脏乱。 根据河道淤积现状,为全面提升宫口河水质,拟对宫口河河道进行全段清淤,加大河道的行洪深度。为确保河道行洪安全,需要分期对宫口河两岸按设计要求,进行加高处理和护岸建设。同时对于河道沿岸的违章搭盖进行清理。 在宫口河上下游分别设置截水围堰,形成干地施工条件。采用水上挖掘机逐层挖除河道内淤泥,淤泥由自卸车封闭式运输至指定渣场。

南湖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简本

南湖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说明 一、项目概况 南湖位于武昌西南部,属洪山区。湖泊被湖中堤分隔为大南湖和小南湖,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该区域地理位置也极其重要,雄楚大街、南湖大道和珞狮南路、民族大道4条主干道全部有机的贯穿此整个南湖周边,形成两纵两横的便捷路网。该区域周边高校林立,以成为武汉市最适合人居的风水宝地之一。 南湖汇水面积44.70 km2,水域保护面积768.84ha,岸线长度23.02km,规划湖泊正常水位17.63m,最高控制水位18.63m。湖泊管理责任单位为洪山区人民政府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50年代,南湖水质良好,清澈透明,人可游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南湖填占湖泊现象严重,周边大量建起了机关、工厂、学校,居住人口相应增加,而地区市政设施配套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没有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南湖,污染河水,水质迅速恶化。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清水入湖”工程,对排污口污染点源进行了截污,但是受外部污水收集系统不健全和不完善的影响,仍然存在污水直接入湖的问题,且龙王嘴污水处理厂尾水直接入湖,导致湖泊水质难以好转,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对南湖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其城市功能,已势在必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杨松书记、阮成发市长多次强调,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要在五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治理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2009年2月17日,阮成发市长在武汉市环委会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铁的精神、铁的纪律、铁的手腕抓环保、抓治水。”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2009年4月武汉市水务局已委托武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完成《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南湖实施方案》的编制。该《方案》对南湖现状、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对湖泊保护和水环境提出工作目标和整治任务。 为更好发挥工程效益,营造良好的城市面貌和改善城市环境,洪山区政府决定同步对南湖岸线进行整治改造。2009年11月,受洪山区水务局委托,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完成了《南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方案》,并得到洪山区区委、区政府的认可。2010年3月21日,洪山区区委常委会听取规划方案的汇报,会议确定了今年先实施洪山南湖岸线一期工程示范段。6月1日,阮成发市长到洪山区调研,听取了南湖综合整治工程的汇报,充分肯定了建设的必要性,要求尽快实施。6月4日,孙亚副市长召开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就南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实施主体,要求尽快组织实施,切实将此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南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滨水区域空间狭窄,湖泊周边环境状况堪忧 目前,南湖西岸的珞狮南路、南岸的南湖大道都形成了不错的道路景观,沿湖岸线的部分也进行了生态化景观整治,整体效果较好。东岸的中南民族大学校园临湖景观也是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但是,南湖北岸目前整体环境状况较差,除已开发的大湖鼎邦和名都花园段由开发商出资进行了岸线景观整治外,幸福村等城中

麦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实施方案

贵阳市白云区麦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 实施方案 实施机构:贵阳市白云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咨询机构: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7月

实施方案总述 一、项目情况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贵阳市白云区麦架河流域水环境项目 所属领域: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项目类型:新建项目+存量项目 项目区位:项目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麦架河流域,麦架河干流治理范围为青龙路桥至沈官桥,长度为5.2km,支流治理包括罗格凼河、洗马河、大路河、潮水河等11条支流。 项目总投资:171140.51万元 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包括防洪排涝、截污治污(含污水处理厂建设)、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物联网系统等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子项。 子项目一:麦架河河道防洪排涝、截污系统、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及物联网系统。 子项目二:新建麦架河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5万吨/日,二期(2020年)规模扩建至12万吨/日。 子项目三:新建污泥处理中心一座,设计规模为160吨/日。 子项目四:转让贵阳市白云区污水处理厂(规模为6万吨/日)特许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特许经营权转让价款定向投入到水环境治理,有效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二)项目实施背景和示范意义 1.项目实施背景 麦架河是白云区辖区内流经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主要产业及居住用地多分布在其流域范围,麦架河流域将是白云区未来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近几年来,随着白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聚集人口大量增加,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进入麦架河,严重超出河流的环境承载能力,导致麦架河水质严重恶化,百姓翘首以待

水环境综合治理概述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概述 一、国内外发展概况 1.1 国外发展 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国家就开始重视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但早期的流域治理仅限于防洪、供水、航运等单一目标。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对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破坏的强度不断加大,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逐步成为流域治理的重要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流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流域综合治理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和科学家的重视,强调全流域自然与人文各要素的综合治理是实现流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前提和条件。 1.2 国内发展 自2015 年“水十条”发布以后,十九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千年大计,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进入了政策密集发布期。目前水环境治理理念已经从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思路,

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全过程防控水污染的治水模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将成为未来的主旋律。 从大环保到大生态,流域治理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并非单纯的环保工程,而是涵盖内容更广大的生态工程,细化来看,大致可分为截污工程、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清淤工程、引水补水工程,以及流域治理后的水质在线监测、运营管理等。 二、基础概念 2.1 流域治理概念 流域治理区别于传统的“点源污染治理”理念,是通过介入一个流域整体的水污染治理业务,形成上下游污染同步治理的格局。按照流域规模大小,可分为跨省流域治理、跨市(县)流域治理以及跨街乡镇的流域治理。

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 2.2主要术语 (1)水环境:以水域为核心,包括水体、沿岸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植被、地形地貌、人类建筑等诸多要素的一个生态景观体系。它既有水体、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也有建筑物、人类活动、人文景观等社会因素。 (2)内源污染:指进入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湖泊底质表层,当累积到一定量后再向水体释放的现象。 (3)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城市生活污水由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培训资料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翔 我国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现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由于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 —N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COD、NH 3 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水体修复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同时,城市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未经有效去除,又成为城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有水皆污”、“河道黑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修复技术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主题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和示范应用,突破了44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5项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水体修复积累了技术集成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 1城市水体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思路 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综合运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方法,使污染水体得到改善或恢复所采用的技术。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环境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堤坡及水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城市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恢复或提升。 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生态修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它与它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要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困难和漫长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修复又可定义为使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受损前的水平。就是针对具体受损的生态系统,找出目前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因素,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对该系统实施种群组建或重建,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达到具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要从生态、社会需求出发,实现

城市水系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水系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摘要:水系规划是以城市水系为主要规划对象,利用和保护城市水系资源,并对水系的多种功能之间,水系与城市建设之间进行协调和具体安排,以突出城市水系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环城水系;规划理念;设计目标;途径 城市水体及水系空间环境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南宁市城市水系整治控制规划》出台,旨在将南宁规划建设成拥有城市水系景观的“中国水城”。文章总结了南宁现有水系的状况,分析了南宁环城水系的综合整治规划。 一、现状概况 南宁位于郁江干流的中下游,贯穿城区的河段为邕江。邕江与众多支流及周边水库、池塘构成了以邕江为主干的庞大水系网络。 在这个区域内的水系包括上游老口水库至下游邕宁梯级的邕江河段及18条内河:江北片的石灵河、石埠河、西明江、可利江、心圩江、二坑溪、朝阳溪、竹排冲、那平江、四塘江等10条内河,江南片的大岸冲、马巢河、凤凰江、亭子冲、良凤江(水塘江)、良庆河、楞塘冲(良庆下河)、八尺江等8条内河和大王滩、天雹、老虎岭、龙门等城市周边水库、湖泊等。 随着南宁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污水的无度排放,令南宁内河水系的水质不断恶化,加上对水系上游水源的保护不力,使得水系的长年径流量不断变少,更加剧了水质的恶化。如朝阳溪,它是纵贯南宁市区的一条活水内河,既是城区汇水区域重要的径流排泄渠道,也是连通邕江的城市景观河流。在六七十年代,它还清澈见底,而如今的朝阳溪却变成了朝阳沟,在溪水中垃圾沉积,黑水翻天,臭气扑鼻。类似朝阳溪这样受污染的城市内河在南宁还有许多。如马巢河、可利江等,原来也是城市内河受污染较轻的河沟之一,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水质状况都有恶化的趋势,对居民生活和城市景观造成了一定影响,急需重新规划改造。 二、规划理念 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主要指防洪工程和通航工程。但是河流有更重要的功能:即联系人类与自然。未来传统的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河道治理规划理念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城市河流将更强调河流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纽带作用,将进一步突出“与自然共存”和“富有愉悦感”的未来城市规划主题。因此,城市水系发展应纳入流域防洪规划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之中,应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城市发展的规模与方向以及产业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特点,把

凯里市鱼洞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

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凯里市鱼洞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 采购需求 一、资格条件 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供应商资格条件要求; ②供应商须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持有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若为三证合一或五证合一的,可只提供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法人营业执照); ③本次招标要求须具有地质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甲级及以上资质,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二级及以上资质; ④联合体:接受联合体投标,联合体不超过5家; 二、建设、运营内容 1。1建设、运营内容 (1)建设内容包括:①河道疏浚及修复工程;②煤矸石治理工程;③水质 在线监测系统;④煤矿酸性废水治理工程;⑤建成煤矿污染治理教育基地。 1。2合作期限及建设计划 (1)合作期限:本项目合作期限30年,其中建设期5年,运营期25年。项目建设期以《PPP项目合同》签署之日起开始计算。 (2 )建设计划:工程总体为2年示范,5年建成。工程建设期分为工程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工程完建期。总工期为60个月。 1)主体工程进度按“一矿一策、先期示范”的原则实施,具体如下: 先期示范项目 ①酸性废水治理工程 凯里市大风洞镇青杠林村龙洞泉污染治理工程、下院桥头煤矿酸性废水治理工程、 万利-青杠坳煤矿酸性废水治理工程3个试点先行开展。其中2019年12 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月31日完成凯里市大风洞镇青杠林村龙洞泉污染治理工程;2021年12月31 日完成下院桥头煤矿酸性废水治理工程、万利-青杠坳煤矿酸性废水治理工程。 ②煤矸石堆场污染治理工程 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大猫山、老屋基沿公路两侧、锐达洗煤厂及桃子冲4处煤矸石治理示范点。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剩余的24处煤矸石治理点。 2)后期治理项目 在总结“一矿一策、先期实施”工程经验的情况下,实施剩余的18个矿井水污染治理工程、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警示教育示范基地、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使矿井酸性废水、煤矸石堆场淋溶水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减排目标及河道生态修复目标,使煤矿酸性废水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在上述目标实现及地方政府针对鱼洞流域水污染其他综合治理措施的前提下,使鱼洞河受污染河道水质基本达到流域水功能水质目标要求(根据黔东南州水功能区划鱼洞河流域为二级水功能区域,水质目标为III类),河道生态得以修复,河道水变清、岸变绿,流域水功能基本得到恢复。 1。3公共服务内容 项目在建设完成后,应对建成建筑、治理设备及其附属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对废水处理的11处井口工程、大风洞镇龙洞泉等治理区域的持续治理服务,对已完工的工程提供专业的运营、养护与修理服务,并定期进行水质监测,保证治理区域的水质标准。具体包括: ①废水处理设施的维护,即11处井口工程的维护; ②河道水质的持续监测,监测水质标准应达到政府要求; ③煤矸石渣场或堆存点的持续维护; 1。4投资概算 本项目工程总投资为250289。46万元。 三、评分办法 本项目评审方法为综合评标价法。

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分析

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18T11:28:25.5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作者:赵雪枫 [导读] 摘要: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广州贝山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本文主要是对当前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城市的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 1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对于城市河流水资源的生态保护工作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内相关政府部门积极结合国外乡镇河流治理措施和现状进行分析,有效的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深度强化河流生态保护和河流附近环境保护区域的建设,促进我国城市河流环境保护的发展;例如:在江浙上海等河流临近区域进行合理的保护带修建工作,推行“循环型治水”策略,结合每个城市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河流保护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城市河流修复在不断开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但由于不同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河流治理修复的认识程度不同,以及不同河流自身水文水质特点各异,各种治理技术适用条件不同,所治理效果、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相差甚远,所以实际工程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河流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修复方案。 城市河流水环境是城镇居民用水保证的基础,因此要积极保护城镇河道以及河道周边的水资源环境,从而维系整个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城镇的建设。城镇河道治理工作中缺乏实际性的工作规划,因此要维护河道环境建设,要积极从专业管理技术入手,对我国城镇河道治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从而充分保证城镇河道治理的进程。 2河流水环境污染源分析 经实地探勘,城市河流污染源主要以下几类: 2.1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水的无组织排放是直接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各个城市积极建立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污水厂排放标准为一级A或一级B标准,大大削减了生活污染源对河流的影响。但由于出水量大,尽管能达标排放,其中COD、氨氮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对所入河流的污染物总量贡献较大,影响河流水质达标。 2.2农业面源污染 城市内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在近年来迅速提高,畜禽养殖产业的大量粪污及其废弃物给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畜禽养殖户自身的污染治理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及其他保障措施,存在部分养殖场虽然有污水处理设施,但容积小、处理能力弱,与污水产生量不配套;粪污综合利用率不高,处理方法过于简单,无沼气利用工程配套;个别小型养殖场由于场地限制,直接往河流排放养殖粪污,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因素。 2.3地表径流污染 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不透水表面的面积不断增加,其表面上富集着很多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地表径流的污染也引起了重视。国内老城区大部分仍是雨污合流制的管网系统,内河流承担一定的防洪排涝作用,在降水的过程中,这些携带着多种污染物的地表径流通过雨水管汇入内河流,也是导致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4工业污染源 目前各城市主打工业化城市,城市内有许多大型工业聚集区,工业园区内都建有污水处理设施,随着轻工业的逐步发展,小作坊也在逐步兴起,部分小型工业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偷排乱排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河流污染进一步加剧。 3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3.1水力学技术 水力学技术主要是指引清调水、水力造流,目的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通过引水冲污稀释污染水体,加快污染水体流动,加强水体的自净工程,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流动性的增强对底泥与水相界面物质交换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增强底层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对底泥释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水力造流引起水流扰动,可以促进氧的传递和扩散,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增强水体中微生物的活性,使得氨氮降解效果提高。 目前,许多城市内的小型河流,一般采取引水冲淤的方式改善水质,引水一般为湖泊换水,污水厂的中水等,效果比较显著。 3.2物理技术 溶解氧在河水自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人工曝气的方式向河流水体充氧,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提高水体中耗氧微生物的活力,以改善水质。针对污染严重河流采用低强度连续曝气,效果明显,并与人工湿地技术相结合对河道水体进行处理,可基本消除河水臭味,有利于恢复下游的生态环境工程,提高自净能力。 疏浚污染底泥是将污染物从河道系统中消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的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从而改善水质。底泥疏浚曾是发达国家修复河道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底泥疏浚使用后水质效果改善明显但是因为其成本较高具有一定局限性。 3.3化学技术 化学方法处理污染水体主要是添加化学药剂和吸附剂改变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pH、吸附沉淀水体中悬浮物质和有机质等,从而使污染物得以从底泥涌分离,或降解转化成其他无毒的化学形态。具体做法包括:混凝沉淀、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化学方法的暂时效果最为明显,但是十分容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且使用成本较高,常作为一种协助技术或应急控制技术。 3.4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包括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和复合酶污水净化技术。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指向污染的水体中经过筛选的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以降解过量的污染物,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投菌法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很多优点,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操作简单等优点,我国在河道治理等工程应用中,主要依靠购买国外的菌剂,不仅

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邕江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邕江是过境河流郁江在南宁市的一段,穿越南宁市城区中心,为南宁市最大河流。邕江河段全长134km,流域面积6120km2,是南宁市城市及工农业的主要水源,也是通向区内外的航运干线。 一、明确问题 邕江水域具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工业用水、农业灌溉、航运、渔业、娱乐和纳污等功能。随着南宁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经济发展比较快,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不断增加。除市区固定用水人口80万、非农业用水人口74万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因此,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成为邕江南宁段的首要功能。此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污水量会越来越多,纳污也成为邕江的重要功能。如何协调不同层次的用水需求,是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确定规划目标与水域功能区划分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保证邕江的多种水体功能的达到。为此,首先需要进行水体功能的划分。根据水域功能区划的依据、原则、方法与步骤,以及邕江水质现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将邕江水域的功能划分为五大类:心圩江以上流域为Ⅱ类,心圩江至二坑为Ⅱ-Ⅲ类,大坑至青秀山风景区为Ⅲ类,青秀山至莲花为Ⅱ-Ⅲ类,莲花至六景为Ⅲ类,邕江各支流、心圩江、竹排冲为Ⅲ-Ⅳ类,大坑、二坑、水塘江为Ⅳ-V类,良风江为Ⅲ类,八尺江Ⅲ-Ⅳ类。控制各河段水质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是规划的具体目标。 三、确定规划方法 1. 混合区划分 规划中常用的混合区标准有两类,一类是面积控制标准,另一类是距离控制标准,后者应用较广泛。距离控制标准允许排污口下游若干距离内水质超标,允许距离的长短,视河段的功能和所处位置的重要性而定。邕江混合区的划分采用距离控制标准。以竹排冲河段为例,由于数十公里范围内无集中供水水源吸水口,排污口下游2000米处的岸边污染物最大浓度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即可满足要求。 2. 水质模型与水质指标的确定

闽江流域福州段的水环境综合治理

闽江流域福州段的水环境综合治理 林建铨 摘要:为了对闽江流域福州段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有一个综合性的认识,通过参考政 府网站、相关研究机构、期刊论文等等资料,就水域水质、污染、环境综合治理及 变化等方面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闽江流域福州段水质水污染环境综合治理 1 闽江流域福州段背景介绍 1.1 闽江流域福州段概况 闽江发源于武夷山脉,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全长577km,流域面积60992km2,约占福建省陆域面积的50%;常年径流量621亿m3,位列全国河流第7位;是福建人民的母亲河,由沙溪、建溪、富屯溪等支流和闽江干流组成,涉及到福州、南平、三明、龙岩、宁德、泉州等市的36个县(市、区),流域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35%,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38%,是我省重要的经济区之一。 闽江流域上游的南平、三明等市是福建省的重工业基地;下游流域面积仅占全流域的14%。闽江福州段位于闽江下游,由水口镇入福州市境,经闽清县、闽侯县,在侯官分为南北港,南港又称乌龙江,南、北港汇合后向东北方向流经闽安,在亭江又分南北2支,绕过琅岐岛,分别从长门水道和梅花水道注入台湾海峡。闽江福州段全长约120 km,流域面积约0.8万km2;年平均径流量551亿m3,年均输沙量740万t。福州市境内主要支流有安仁溪、梅溪、大目溪、荆溪、溪源溪、大樟溪、陶江等。 闽江口属陆相强潮河口,潮型为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4.10m,枯季大潮潮区界在干流的侯官,潮流界一般可达洪山桥上。闽江南、北港的径流比受淮安分流口河型地貌等控制,长期形成汛期7:3左右,枯水期3:7左右的自然规律。受水口电站建成和人为过量采沙及拆除旧洪山桥、解放大桥等的影响,北港河流水动力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河床严重下切,水位下降。北港分流不断增大,不但危及新大桥和河岸(防洪堤工程)的稳定,而且增长了潮水及污水滞留时间和向上游延伸的距离,加剧了水体污染。当闽江干流流量小于600m3/s时,水量全部进入北港,南港断流,此时南港下游靠大樟溪来水和南港涨潮水流回溯补充,水质欠佳,严重影响城门水厂的取水及福清和长乐的引水工程。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养殖业、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展,局部河段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给全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

水环境综合治理分析

一、基本情况 1、河道基本概况 2、河道水面率 3、水资源供需平衡 二、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措施 1、河道保洁管理 2、水体污染源管理 3、统筹规划,科学管理 4、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需全面展开 5、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努力改善全区水环境质量 三、闵行区在综合治理水环境上取得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1、碧水工程 ①河道整治 ②苏州河整治 ③污水北排 ④禽畜牧场污染治理 ⑤工业废水治理和实施"一控双达标" 2、存在的问题 a?河道现状槽蓄容量减少,淤泥沉积严重。 b?区域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欠完善,标准偏低,部分设施严重老化,效益衰退。 c.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有洪、潮、涝、渍等灾害威胁。 d. 水质处于V类或劣V类,水环境不容乐观。 e. 生活及养殖业污染不轻,工业污染仍突出。 四、对闵行区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展望 (一)、从源头入手,狠抓水污染源治理,有效遏制了区内水环境污染(二)、从设施建设入手,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改善了区内水环境质量 (三)、从长效管理入手,切实落实河道疏浚、水面保洁、水系调水等工作,保持了区内良好的河道环境 (四)、从科学治理入手,实施水生态修复,逐步恢复了区内水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 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3. 金鉴明等《自然保护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4. 金岚等《环境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 刘汉等《自然资源学概论》西安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内容提要:良好的水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及其重要的资源环境条件,本文首先介绍了闵行区水环

水环境整治的公开信

水环境整治的公开信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那么你知道水环境整治的公开信怎么写吗?下面了水环境整治的公开信,供你参考。 XX :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河道警长制”,严厉打击“涉水”违法犯罪,全力做好鳌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公安局承诺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通过实行“河道警长制”,充分履行公安职能,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全力护航我县鳌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二、充分发挥“河道警长”领导表率作用,激发广大民警干事热情,通过依靠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形成人人参与治水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社会面维稳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依法从严从快打击在鳌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推进。

四、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打击职能,依法严惩破坏水环境资源的犯罪,以“涉水”环境犯罪的组织者、经营者、获利者、幕后保护伞“四种人”作为打击工作重点,力争铲除相关黑色产业链。 xx 20xx年x月x日 XX: 按照省、市、县关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部署要求,我局将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措施,扎实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举全局之力补齐水环境保护短板,进一步提升**流域水质。特郑重作出如下承诺: 一、坚决打好涉水重污染行业整治攻坚战。按照“培育一批示范企业、集聚一批小散企业、消减一批危重企业”的新思路,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到20xx年底基本完成**流域卤制品、皮革后处理等涉水重污染行业整治。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最新)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最新) 为进一步深化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强力推进X流域X段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下简称:X流域治理),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性,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市委十五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统筹规划、流域治理、两手发力、联动推进”原则,按照“一年冲刺、两年决战、三年达标”的时序要求,以河长制管理为抓手,明确主体责任,以持续改善X流域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投建管一体化流域治理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项目化、工程化加快X流域治理,推动全线截污、全域清淤、蓄水补水同向发力,实现主要河渠“清水长清、碧水长流”,塑造流域水生态宜居示范样板,为实施“东进”战略提供水资源保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水生态环境支撑。 二、工作目标 X年全力冲刺,全面完成X干流和重要支流截污、清淤工程、“散乱污”企业整治。 X年全面决战,基本消除流域内黑臭水体,全面完成流域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三年建设计划,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

X年实现达标,全面完成流域内堤防整治、蓄水补水、生态修复、“七道”绿道骨干体系、智慧河道建设,纳入国家和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三、重点任务 (一)完成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及配合完成评价工作。 X年6月底前,完成X市“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修编。[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河长办成员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X年12月底前配合成都市兴蓉集团、成都市水务局、成都市环境保护局建立流域断面水质及环境质量评价机制,完成年度评价工作,依据规划和评价结果调整或增补流域治理项目。[责任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水务局,相关乡镇(街道)] X年12月底前配合成都市兴蓉集团、成都市水务局、成都市环境保护局完成年度评价工作,确保X年纳入国家和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责任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水务局,相关乡镇(街道)] (二)加快推进控源截污工程建设 1.强化污染源头综合治理 结合推进河长制管理、“成都治水十条”、X流域X段河长制管理“一河一策”落地落实,构建X流域X段环境综合管理体系、监督体系、支撑体系、考核体系,通过拆、关、停、管等措施,对X 流域X段内各类水污染源进行严控截流。[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环境保护局,各乡镇(街道)] 新建工业园区要科学编制园区供排水规划,加快建设污水处理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8修订版)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1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某某县某某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1.2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某某镇人民政府 1.3 编制规范、依据 (一)相关规划: (1)《某某县某某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安徽省某某县中小河流治理规划》2009.5 (二)设计标准及规范: (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科委、建设部2001年)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13)《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14)《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15)《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 (16)建设部颁布的其他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三)基本设计资料 (1)《安徽省黄山市中心城区防洪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本)》2003.11 1.4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某某县某某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某某镇规划区范围内率水河段河道整治共约13.17km,生态清淤50.56万m3,生态修复工程318810m2,配套截污管网工程建设截污管道长度5.697km。 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项目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方案,制定项目初步实施计划,测算工程投资,并进行工程效益分析,最终提出项目建设的有关结论意见,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 1.5 工程目标 (1)对河道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保障水质,使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服务范围内污水收入污水管网,通过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可减少此区域污水排入率水河,改善河道水体水质,进而改善入新安江的水质。 (3)改善河流周边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型环保城市,促进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自然和谐。 (4)由于河道淤积导致泄洪和供水水质恶化,环境恶化,使得

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目录 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第一节太湖流域概况 1 一、自然概况 1 二、社会经济概况 2 第二节水环境状况 5 一、污染源现状 5 二、水质状况 11 第三节 2007年供水危机概况 18 一、事件发生过程 18 二、发生供水危机的原因 19 第四节近十年太湖治理的成效与经验教训 20 一、治污措施及成效 20 二、主要经验 27 三、主要问题和教训 29 第五节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31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31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32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恢复和维系太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紧迫任务 32 四、是积极探索新路子,为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经验的现实需要 33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34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4 一、指导思想 34 二、基本原则 34 第二节水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 36 第三节总体目标 37 一、水质主要控制指标 38 二、近期目标 38 三、远期目标 39 第三章保障饮用水安全 40 第一节城乡饮用水安全建设 40

一、水源地建设 40 二、完善区域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41 三、加快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 41 四、建设饮用水安全监测系统和预警体系 41 第二节供水危机的防范与应急 41 一、拉网式排查污染源,采取必要的限排措施 42 二、开展蓝藻打捞作业 42 三、适时“引江济太”,扩大水环境容量 43 四、完善自来水应急处置和净化措施 43 五、增加水体监测断面和检测频次 43 六、制定周密的水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44 第四章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 45 第一节污染物总量控制 45 一、综合治理区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 46 二、综合治理区限制排污总量 47 三、综合治理区污染物允许排放量 48 四、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制度 4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