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利用生物相变化判断污水处理效果的探讨

利用生物相变化判断污水处理效果的探讨

利用生物相变化判断污水处理效果的探讨

摘要:介绍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种类、数量、作用。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证明生物相变化与污水水质有较大相关性,因此提出利用生物相变化判断污水处理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生物相污水处理微生物

南京金州城北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占地约13公顷,规模为30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采用两级处理方式,主要处理金川河、南十里长沟和下关区域等面积约38.5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居民生活污水。

该公司采用一体化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即以污水中的混合微生物群体(活性污泥)作为工作主体,对污水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同时通过扩散、吸附、凝聚、氧化分解、沉淀等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

1 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污染物的吸收,这在污水与活性污泥混合时就发生;活性污泥微生物(细菌、原生动物、寄生动物等)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在有氧的情况下,将其中部分有机物合成为新的

细胞物质,而另一部分有机物则被氧化分解,以提供细胞合成所需的能量,并最终形成CO2和H2O等稳定物质。

1.1 细菌、真菌

活性污泥中的主体细菌来源于土壤、空气和水,最常出现的优势种群是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动胶菌属,其次是无色杆菌、诺卡氏菌、蛭弧菌、硝化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它们多数是革兰氏菌,在曝气池中大量增殖,可以有效地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真菌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其数目一般没有细菌和原生动物多。与活性污泥有关的真菌主要是霉菌,它能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其它含氮有机化合物。

1.2 原生动物、后生动物

1981年国际原生动物学会公布了原生动物分类系统,其中在活性污泥中常见的有三类【1】:①肉足类,其细胞质可伸缩变动而形成伪足,作为运动和摄食的胞器,运动速度达3μm/s,典型的肉足类为变形虫属、简便虫属、表壳虫属和鳞壳虫属等;②鞭毛类,具有一根或一根以上的鞭毛。鞭毛长度与其体长大致相等或更长些,是运动器官,鞭毛虫又可分为植物性鞭毛虫和动物性鞭毛虫。③纤毛类,原生动物周身表面或部分表面具有纤毛,作为行动或摄食的工具,具有胞口、口围、口前庭和胞咽等司吞食和消化的细胞器官,分为游泳型和固着型两种,游泳型包括漫游虫属、草履虫属、

肾形虫属、斜管虫属等,固着型常见的有钟虫属、等枝虫属、盖虫属、聚缩虫属、盾纤虫属和壳吸管虫属等,纤毛类运动速度较快,可达200~1000μm/s。

有些原生动物代谢方式类似于细菌,能够通过体表吸收溶解性有机物,然后使之氧化分解;有些原生动物可吞噬废水中细小的有机物颗粒或游离细菌,这两种方式都起到了净化废水的作用。因此,在活性污泥培养初期,在处理系统中一旦发现固着型的钟虫(纤毛虫类),随后即可以看到污泥絮体开始形成并逐渐增多。

原生动物的体型较细菌大得多,借助于显微镜很容易将它们区别出来。在一定条件下,原生动物能分泌胶质并形成膜将虫体包围起来,形成孢囊【2】,大多数孢囊用以保护虫体免受不利的环境因素(如温度不适、pH值变化、食料短缺等)的影响,待环境转好时,虫体能恢复活力,脱孢而出。

常见的后生动物主要是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轮虫、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及其幼体等。

微型动物(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中主要有如下作用【3】:(1)微型生物能分泌粘液等有利于细菌凝聚的物质,并且微型生物本身在沉降过程中挟带着细菌下沉,因而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2)微型动物能吞食游离细菌和污泥碎片,并能活化细菌,带动细菌一起运动,使细菌和有机物质充分接触,提高了细菌对有机物的去除能

力,改善了水质;(3)微型动物本身能代谢可溶性有机物;(4)微型动物对毒物比细菌敏感,可用以确定污水中毒物的毒阈值。

2 微生物对污水处理过程的指示作用

在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时,常常会由于进水流量、有机物浓度、溶解氧、温度、pH值、毒物等的突然变化而影响了正常的处理效果,使出水水质达不到排放标准。活性污泥生物相镜检简便易行,包含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优势度、形态、代谢及生殖方式等状况的概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活性污泥的处理效果和运行情况。

在污水处理中起净化作用的主要是细菌,细菌数量多,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就强。原生动物不会引起有机物明显地转化和降解,但是,原生动物的变化反映出净水装置的处理效果,这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判断无疑是有意义的。(1)一般在活性污泥净化过程中,纤毛虫可以起两个作用,即促进絮凝作用和对细菌的掠食作用而改进出水水质。纤毛虫的数量与出水BOD5以及COD去除率都存在着线形相关性【4】,当纤毛虫占所有原生动物数量的65%左右,COD去除率

89%~96%,BOD5去除率87%~94%。当曝气池中着纤毛虫数量很多(在原生动物中占绝对优势)时,说明活性污泥成型性好,处理效果最佳;(2)如果鞭毛虫数量激增,纤毛虫数量下降,就预示着活性污泥活性下降,处理效果下降;(3)

其它水生动物如轮虫属于比较喜欢清水的种类,在曝气池中出现则说明处理效果好,但若数量过多且种类单一时,同样预示着处理效果降低。(4)当曝气池中溶解氧降低到1mg/L 以下时钟虫生活不正常,体内伸缩泡会胀得很大,顶端突进一个气泡,虫体很快会死亡;(5)如果发生有毒污水冲击时,当污水中含硫较多时(一般硫含量达到100mg/L时),其它原生动物均不出现了,普通钟虫大大减少,只出现少量不活跃的纤毛虫;(6)若生物相中主要的指示性生物为大、小口钟虫(纤毛虫类)和结构良好的菌胶团,说明活性污泥处于较稳定的平衡期,具备良好的吸附沉降性能,细菌大部分粘附于絮凝体,游离细菌减少,被活性污泥吸附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被氧化分解,而微生物本身不断的生长繁殖,此时处理污水效果最好。

3 结论

结合理论知识和笔者实作过程中的观察可知,原生动物作为指示生物,在净化污水过程中与处理效果确实有密切的关系,即:(1)钟虫类和等枝虫的数量保持恒定而活跃,是水质处理良好的标志,出水的BOD5和SS较低;(2)钟虫类与等枝虫的数量增加往往伴随着出水的混浊度下降;(3)变形虫、游离细菌、鞭毛虫的大量出现,也是水质净化度极差、出水有机物含量高的标志;(4)固着型纤毛虫减少,自由游泳型纤毛虫突然增加,表明处理效果将要下降;(5)轮虫的

少量出现,往往是水质净化程度较高的标志。

若镜相观察中能观察到活性污泥的凝聚性差,产生原因是污泥发散,污泥增殖过快,应缩短泥龄,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减少供氧量,降低污泥活性,使污泥增殖减慢,泥龄缩短,镜检观察生物相以钟虫为主体,出水水质良好。

若镜检中以轮虫、吸管虫为主体的生物相出现,主要是由于负荷低,泥龄过长,污泥部分因缺乏营养而处于饥饿状态,自身氧化分解导致污泥凝聚性变差,这时我们采用增加剩余污泥量的排放,降低泥龄,增加污泥负荷,使出水水质镜检变化为以钟虫为主的生物相。

由上可知,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可以通过生物相的观察,判断污泥的生长情况,并结合化验数据,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从而可以改善污泥的活性,更好地净化污水。

参考文献:

1.李亚新.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8

2.曾晓岚,张智,丁文川,等.城市污水强化处理的污泥性能与生物相相关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2):24-26.

3.赵立春,赵清华,李英姿.微生物在活性污泥法水处理中的应用山东环境1998年第四期67-70

4.肖作义, 范荣华, 王子瑞.活性污泥性状和生物相的观察与指导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8月第29卷:123-124,15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