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同构共生

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同构共生

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同构共生
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同构共生

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同构共生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追求

武义县熟溪小学傅敏华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应由重内容到重形式,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语文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确妥帖,并追求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高度融合,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同构共生。

【关键词】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同构共生

一直以来,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只是停留在关注言语内容:即课文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感受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感悟到一个什么道理或一种什么精神。自从我听了王春燕老师的讲座,才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审视。恰巧,听到一节《女娲补天》,是对王春燕老师提出的教学理念的诠释。在此,我对自己的课《夸父追日》进行二度创作,力求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高度融合,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同构共生。我的文章没有传统论文的规范与严密,只是对自己平时所学所教的一次梳理,对平时所见所闻的一次消化。

一.存疑:只关注内容的教学缺失了什么?

我曾创作《夸父追日》一课,人教版三下第八单元的略读课文。根据单元导语提出的: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想象的神奇。我紧扣“神奇”这一主题,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探究了《夸父追日》诉说了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夸父是怎样一个神奇的人物(细化到神奇的手臂、神奇的脚步、神奇的嘴巴、神奇的身躯);夸父身上蕴藏了怎样一种神奇的精神。听课老师这样评价该课:本课例紧扣“神奇”2字,一线串珠,行课流畅。三个教学板块清晰,重点突出,犹如层层剥笋,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引领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探究与交流。

但是,我始终觉得自己的课存在一个很大的破绽,自己的课只关注了言语内容的教学,这样的语文课缺失了什么?我存在深深的困惑。

二.解惑:语文教学应由重内容到重形式

在继续教育中心举办的语文90学时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金华师范小学王春燕老师的讲座,犹如醍醐灌顶,一语点醒梦中人。她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由重内容到重形式,重视言语形式,才是真正重视言语内容。她引用了王尚文教授的话:“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语文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确妥帖。”继而,她以自己的一个课例《猴王出世》与我们进行文本细读。如:石猴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若加上2个字,改成:石猴应声高叫:“让我进去吧!

让我进去吧!”第一只石猴让我们感受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毫不犹豫,敢为人先,具有领袖气质。后一只石猴就缺少天不怕地不怕的气魄,节奏显得拖沓,性格偏向柔和。又如: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果树;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果树”三个字一组,节奏跳跃,石猴活泼自由的天性散发在语言之中。“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四个字排比,形成一种回环的语境,让人感受石猴合群的个性。“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六个字的对仗,“夜”对“朝”,“宿”对“游”,“石崖”对“峰洞”,“之下”对“之中”,描写石猴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生活的场景,使人产生强烈画面感。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言语的独特形式,具体到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

讲座中,王春燕老师还例举了《桥》、《手指》、《我最好的老师》、《给予是快乐的》、《全神贯注》、《桂花雨》等课例,与我们进行文本细读。渐渐地,我领悟到重形式就是重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精确妥帖就是感悟人物形象,就是了解故事情节,就是感悟人物精神。文本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我们要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更要唤醒自己的语文意识,在语言表达处唤醒,在文本秘妙处,在遣词造句处,在谋篇布局处。

三.敞亮: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高度融合

市教研组长素质大赛在县实验小学举行,各县教研组长的课精彩纷呈,对我启发良多。尤其是浦江县实验小学郑丽丽老师的《女娲补天》一课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引导学生在同偏旁词语和叠词中想象当时情景的可怕,这两个环节让我击掌称快。课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这段话中有许多同偏旁的词语,如:围困,挣扎,窟窿、深沟、燃烧。还有许多叠词,如:远远的、黑黑的、一道道、熊熊。这是文本中的言语形式的独特奥秘,郑老师的语文意识很强,发现了这一点,并进行充分的挖掘。她让学生寻找言语形式的规律,充分想象。我截取一段教学实录为证:

师:(出示句子,请生读)请你关注“围困”“挣扎”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偏旁相同。

师:看着这个大口框,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人们被围困在熊熊大火中,大火烧到了他们的衣服,他们无处可逃。

生:大火像一个大框包围着人们,人们找不到一个出口,被死死地困在火中。

师:把你们想象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各种形式练读。

师:透过“挣扎”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人们伸出手拍打着水面,努力让自己浮出水面。

生:我仿佛听到人们在大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

师:太可怕了,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带进你的朗读中。

生各种形式读。

师:同偏旁的词语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像这样的词语这段话里还有吗?

生:窟窿、深沟、燃烧

师: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生:我从窟窿这个词语,仿佛看到天空像恶魔张开一张巨大的嘴巴,像一个黑洞,要吸走我们的生命。

生:我从燃烧这个词语,仿佛看到大火蔓延到人们身上,人们就是长了翅膀也逃不出危险。师:同偏旁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可怕,把这种感觉带进课文中再读一读。

同样是神话题材的文章,我的《夸父追日》只关注言语内容,从内容去感悟神奇。而郑丽丽老师是通过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高度融合。通过学生对同偏旁词语和叠词等言语形式的感悟,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当时天塌下来的可怕景象,体会到神话故事神奇的语言魅力。每一次对言语形式的探究与感悟,她的落脚点始终是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和深入,实现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

四.追寻: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同构共生

回到《夸父追日》一课,其实文本中蕴藏着一个极其明显的言语形式:夸张。我在反思:何不让学生感受夸张这一言语形式,这样形成一个支点,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夸父这一神奇的人物形象,了解夸父追日这个神奇的故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同构共生呢?我推翻原有的教学预案,将“聚焦重点,感悟神奇的人物”这个版块重新创作,并在同年级的其它班级进行教学,现在将这个片段简单记录如下:(一)感受夸张

师:想一想,夸父这个人神奇在哪里?你从哪些语言感受到他的神奇?

生:夸父的奔跑速度令我觉得十分的神奇,像风那样,而且一眨眼就能跑两千里。

师:请同学们眨一下眼睛,(教师演示一眨眼里运动情形),这么短的时间里我可只迈出了一步啊。而夸父却早已在两千里之外,也就是说从杭州已经快要到北京了。神奇吧?(神奇)

师:神话故事如此神奇,是因为这里藏着一根语言的魔杖,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夸张。

师:是的,夸父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是常人无法达到的,正是这种夸张的语言描写了夸父这个神奇的人物。

(二)读出夸张

师:用你们的朗读表现这份神奇吧。指名读,齐读。

指导读出跑得快,用略显夸张的语调读好“一眨眼”和“像风似的奔跑”。

指导读出跑得远,用略显夸张的语调读好“跑了两千里”。

老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用略显夸张的手势指挥学生的朗读,朗读效果较好。

(三)玩玩夸张

师:神话故事的语言就是这么有魅力,这么神奇,平时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用上夸张这根魔杖,什么都可能发生。请你也来玩玩夸张这根语言的魔杖,想象夸父跑得怎样快。

出示句式:“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

学生1、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一瞬间就穿过了撒哈拉沙漠,越过了太平洋,翻过了珠穆朗玛峰。

学生2、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他所过之处尘土飞扬,像卷起了沙尘暴。

学生3、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他每迈开一步就像地动山摇,人们都以为发生了地震。

师:是的,同学们的想象也十分丰富,当你们用上夸张的语言,顿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夸父是多么神奇的人物呀!

(四)寻找夸张

师:故事中还有哪些夸张的语言让你觉得十分神奇?找一找,读一读,和大家一起交流。

学生1:“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我觉得这里写得十分夸张,因为太阳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而夸父的手臂居然想抓住太阳,我觉得他的手臂太神奇了。

学生2:“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的水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我觉得这里写得十分夸张,居然能装下黄河和渭河的水。要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江水滔滔,普通人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肚子呢?真是太神奇了!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夸张的语言,感受这个神奇的巨人。

教后感:相比之前的教学,我的二度创作的课堂更充满趣味。学生在感受夸父这个神奇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还用细腻的触角品味语言的魅力。学生在我的指挥下用略显夸张的语气读出了夸父神奇的脚步、神奇的肚子、神奇的手臂。在玩玩夸张的环节,对夸父的形象进行再创作。说出的句子也是充满趣味,充满想象力。应该说,该课例是较好地实现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同构共生。

五.回归: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同构共生的意义诉求

最后,我想回到这个问题:原先自己的课只关注了言语内容的教学,这样的语文课缺失了什么?换而言之,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高度融合、同构共生,这样的课堂比只关注言语内容的课多拥有了什么呢?

我想,这样的课堂会追求:

1、语文知识的积淀。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等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不但表现为阅读、写作等的技巧,而且渗透于主体的心灵,表现为一种学养、气质。

2、语感的形成与创造。改变学生只是满足于理解言语对象大体意思的不良习惯,在阅读中不但理解它说什么,还要反复品味它怎么说,认真思考它为什么这样说,即不但研究它的内容,更要研究它的形式。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3、语文审美情趣的养成。语文审美情趣是听说读写时间的原动力。如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将使主体的时间、精力尽可能集中专注于它,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自然而然提高鉴赏口味,形成对语文之美的爱好和追求。

参考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尚文《语感论》371 431

if 语句格式

if 语句格式:(1)if (表达式)语句1 else 语句2 (2)if (表达式)语句1 注意: (1)执行的方式为:判断if后表达式的值,若为非零值(真)则执行语句1,执行完后直接跳过else子句 往后执行(即不执行else子句的语句)。 (2)if 后有一个条件表达式且该表达式必须用小括号括起,else后不能有条件表达式。 (3)else不是一个单独的语句,它必须与if结合使用。(4)if 和else 后分别控制且只能控制一条语句,若要控制多条语句则必须用一对花括号{}将这些语句括 起使其构成一个复合语句。 { int m=5; if (m++>5) printf(“m=%d\n”,m); else printf(“m=%d\n”,m--); } 分析下列程序是否出错,若出错则分析错误的原因,否则写出输出结果: 1.{ int m=5; if (m++>5)

else printf(“m=%d\n”,m); } 2.{ int m=5; if (m++>5) printf(“m=%d\n”,m); printf(“m=%d\n”,m); else printf(“m=%d\n”,m--); } 3. { int m=5; if (m++>5) printf(“m=%d\n”,m); else printf(“m=%d\n”,m--); printf(“m=%d\n”,m); } if语句的嵌套:是指在一个if 语句中又包含有完整的if 语句。 有3种形式:自己推理。 注意:在if 的嵌套中if 与else的结合不是以位置的缩进为

依据。else总是与与它最接近且在它上面的还没有与别的else 结合的if进行结合(必须是在同一语句中)。 在分析程序时应始终记住一点,即任何控制语句都只能控制一条语句(用{}括起来的多条语句共同组成一条复合语句,复合语句也是一条语句)。 例如: 如果天气很好, 我就到院子里去。 如果天气很冷, 我就坐在太阳下。 否则 我就坐在树荫下。 否则 我就待在屋内。 然后喝一些柠檬水。 对应的程序代码如下: if (天气很好) {我就到院子里去; if (天气很冷) 我就坐在太阳下; else 我就坐在树荫下; } else 我就待在屋内; 喝一些柠檬水;

关注语言形式

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言语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总目标中也描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最近笔者组织了一次全县小学语文教学比赛,听了不少中年级语文课,与以往听记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对比,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老师虽能引领学生到文本中“来”,却没有带领学生回到文本中去,即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言语的表达方式,仍把阅读教学课上成“教材解读课”、“文本分析课”。如何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摒弃机械分析,强化言语表达呢?对此,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准确定位目标,加强语言训练 中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学时要加强关键词语表达作用的训练,但很多老师没有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点。 课例:三年级上册《18.盘古开天地》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案例(一):

师:盘古用大斧头劈开一片漆黑,是多么的勇猛啊!我们来读读这一句,读出勇猛的语气吧。 生:大声齐读这一句。 师:大家读得还不够狠,你仿佛看到盘古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看到盘古勇猛的样子。 师:请再用你的朗读来表达盘古的勇猛。(生有感情地狠狠地读) 师:你们又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盘古的勇猛呢?(学生抓住“抡起、猛劈”等词语交流) 师:出示“抡起、猛劈”读一读词语,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震撼。 生:很敬佩。 师:是啊,盘古多么勇猛,为了开天地,使出浑身的劲儿,谁再来读读?(指生读;全班读) 在这个片断中,老师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句子的意思。2.感悟盘古的勇猛。3.体会作者对盘古的敬佩之情。三个目标中,第一个是句子的理解,后面两个是情感的体验。从提问设计会发现,教者并没有从理解的角度去学习这些词语,而是只是要求学生把词语找出来,感受盘古的勇猛,这

掌声

《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掌声》这篇课文以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透过描写人物外表的语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情感的变化,进而感悟到“掌声”的内在意蕴。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去与文中人物展开充分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实现文心与人心的谐和交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麻、症、疾、姿、势、况、镇、绪、述”等9个生字。 2)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犹豫”4个词语。 3)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真情,学习关爱别人。回报别人的付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2)发动学生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活动。 4)让生互相交流,体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爱,从而理解爱、懂得爱,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鼓励别人;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2)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等方法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课前准备:朗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主题。 一、谈话导入 1、刚才我们读了单元导读,了解了这组的课文都是以我们为主题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题目叫做《掌声》。 2、板书课题。伸出手,和谭老师一起来写课题。这个“掌”字上面写得扁一点、宽一点,下面“手”的弯钩写得舒展一点。“声”上面的横长,下面的横(短)。

形式语言参考答案

2.1回答下面的问题: (周期律 02282067) (1)在文法中,终极符号和非终极符号各起什么作用? ? 终结符号是一个文法所产生的语言中句子的中出现的字符,他决定了一个文法的产生语 言中字符的范围。 ? 非终结符号又叫做一个语法变量,它表示一个语法范畴,文法中每一个产生式的左部至 少要还有一个非终结符号,(二,三型文法要求更严,只允许左部为一个非终结符号)他是推导或归约的核心。 (2)文法的语法范畴有什么意义?开始符号所对应的语法范畴有什么特殊意义? ? 文法的非终结符号A 所对应的语法范畴代表着一个集合L (A ),此集合由文法产生式 中关于A 的产生式推导实现的 ? 开始符号所对应的语法范畴则为文法G = {V ,T ,P ,S}所产生的语言L (G ) ={w S T w w * * |?∈且} (3)在文法中,除了的变量可以对应一个终极符号行的集合外,按照类似的对应方法,一个字符串也可以对应一个终极符号行集合,这个集合表达什么意义? ? 字符串对应的终极符号行集合表示这个字符串所能推导到的终极字符串集合,为某个句 型的语言。 (4)文法中的归约和推导有什么不同? ? 推导:文法G = {V ,T ,P ,S},如果,)(,,* T V P ∈∈→δγβα则称γαδ在G 中 推导出了γβδ。 ? 归约:文法G = {V ,T ,P ,S},如果,)(,,* T V P ∈∈→δγβα则称γβδ在G 中归 约到γαδ。 ? 这他们的定义,我个人理解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看待文法中的产生式,推导是自上而下 (从产生式的左边到右边),而归约是自下而上(从产生式的右边到左边),体现到具体实际中,如编译中语法分析时语法树的建立,递归下降,LL (1)等分析法采用自开始符号向下推导识别输入代码生成语法树,对应的LR (1),LALR 等分析法则是采用自输入代码(相当于文法中语言的句子)自底向上归约到开始符号建立语法树,各有优劣。 (5)为什么要求定义语言的字母表上的语言为一个非空有穷集合? ? 非空:根据字母表幂的定义: εε,}{0 ∑ =为字母表中0个字符组成的。这样,当字母 表中没有字符的情况,字母表也有一个元素,字母表为空就没有意义,而且,如果字母表为空,将无法定义其上的语言,使得理论体系不严密。 ? 有穷:我们将语言抽象成形式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有穷的表示无限的语言,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定义了字母表和语言,如果字母表为无穷的,他就违背了我们研究问题的初衷,这也使得研究失去意义

语言的形态、思维和歧义

收稿日期:2004 12 15 作者简介:胡燕平(195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语言哲学。 2005年2月第24卷 第1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M i any ang N or m al U niversity F eb .,2005 V o.l 24 N o .1 语言的形态、思维和歧义 胡燕平 (重庆医科大学外语系,重庆 400016) 摘 要:人的思维和语言存在的形态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口头的、书面的、思维的。口头的语言是即席的、交流的思维,书面语言是思维的储存形态。将这三种语言与它们的活动空间相联系,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由于它们的交流对象的不同,其意义必然会产生歧义。同时,语言自身存在着一对固有的矛盾,即所指和能指,所以语言本身就有意义的差异。歧义在本体意义上是语言的固有特性,它决定了不可能创造出具有绝对标准意义的语言。 关键词:语言形态;思维;语言歧义 中图分类号:H 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612x(2005)01-0091-04 语言是 能被理解的存在 ,(迦达默尔2002, 10)语言作为存在也需要被理解。理解语言的障碍是语言的歧义,没有歧义的语言不需要理解就可以流通。歧义和语言相伴而行,没有无歧义的语言。 语言有三种存在形态: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和思维语言。每一形态都有各自不同的存在位置和存在关系:口头语言存在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之间,即说者和听者之间;文字语言存在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中间间隔着文本的存在;思维语言存在于第一人称和第一人称之间,说者即是听者。任何一种语言形态都和思维息息相关。本文从语言形态和思维的关系着手,论证和说明歧义是语言的固有性质,其意义在于说明歧义是语言的基础现象,理清它产生的原因有助于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很难想象语言没有歧义,人们对语言的研究还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将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和思维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以此开始我们对语言歧义的分析。 一.外部语言与交流歧义 口头语言的表现形式是声音,其表现过程是言说,它存在于说者和听者、即我和你之间。听者和说者同时参与了听说的实现过程。因此,参与听说过程的所有其它因素,如手势和表情等,结合现场的语境都可能被听者和说者所感知,这些因素直接参与 了听者和说者之间语意的解释、理解和交流。弗罗姆将它们称之为象征语言。(2001,12)这种全景式的现场交流是十分便捷、易感知的交际形式。但是,听者和说者全景式的同时参与并不等于说者和听者之间对于言说的话语意义有着即刻的、一致的理解。不同经历的人在相同的语境中去理解相同的话语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对牛弹琴 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最便捷的交流形态 口头话语中,无论是作为需要理解的存在的语言还是作为被理解的存在的语言都存在着歧义。 文字语言是说者的书面表达方式,说者面前没有一个直接的听者,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有我而无你的交流现场。 我 通过文字形式留下了意义的载体 文本,它可以与几乎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的听者交流。在各种语言形式的活动中,诠释学的大师们对于这个能够打破时空界限的意义载体 文本,也就是文字语言,给予了更多的青睐。(洪汉鼎2001,284)在伽达默尔看来口头语言是一个和具体事件相联系的实现过程,而文字语言则是独立的、自为的存在。 语言在文字中是与其实现过程相脱离的,以文字形式传承下来的一切东西对一切时代都是同时代的。 (洪汉鼎2001,286)这是跨时空的理解活动。语言在这里承担了双重身份:被理解之后的存在和能被理解的存在。语言,作为被理解之后的存在,不是自然界的产物,而是人的集体心灵活动

沟通的言语方式

第二节沟通的言语方式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的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秘书工作中,沟通和协调是非常重要技能之一,作为秘书,不管是对上司、同仁、客户,或对各接洽商谈的单位,都需要更好的沟通技巧。这节课我们来继续了解一下沟通在秘书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用什么方式进行沟通才算是有效沟通,达到沟通的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个孤独对人的影响的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报酬请人单独到一个小房间去住。小房间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不能写信,也不准其他人进入。 有5个人应聘来参加实验。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是我们去参加这个实验,能坚持多久呢结果是:有1个人在房间里呆了2小时就出来了,有3个人呆了2天,另一个人呆了8天。呆的时间最长的这个人出来后说了一句话:“如果我在里面再多呆1分钟,我就要发疯了。”对于人类来说,沟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必需的、无所不在的活动。 有人说秘书要像心理学家一样善于洞察别人的心灵,要像外交家一样善于沟通和处理各种交际关系。一个秘书如果很善于沟通和交际,会更容易与人接近、被人信赖,进而会让我们高效率地把一件事情办好,并且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事业。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沟通中的行为比例最大的是倾听,而不是说话或阅读。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是:上天赋予人类一根舌头与两只耳朵,就是希望我们更多的去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急切的过多的表达自己。 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四种形态——第一个,倾听 (一)倾听 1、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普希金曾经说过:“倾听着年轻姑娘的歌声,老人的心也变得年轻”。看!倾听如此神奇~虽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文学表述 9% 35% 16% 40% 阅读 书写 倾听

关注言语形式 滋养人文精神

关注言语形式滋养人文精神 近年来,常常深入到中学听课调研,或听一些随堂课,或听一些观摩课,发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重言语内容领会轻言语形式品味,重人文精神教育轻言语形式模仿。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阅读教学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呢? 一、正确理解语文性质,更新教学观念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言语形式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一定的言语内容通过一定的言语形式来呈现,所以语文教学向来讲究文道统一,即言语形式跟内容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语文教学凭借文本的言语形式,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从语文教学的过程来看,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以语言实践的手段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

二、精选教学内容,关注言语形式 真正体现语文教学性质的是带着语言内容的语言形式教育。如果专注于语言内容,往往有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形式(文本)而抽象的解说,忽略或完全忘记语言形式,导致“得意忘言”。如果专注于具体的语言形式,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内容的。语言形式总是带着语言内容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语言形式,只能结合语言内容来教。 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在《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一文中指出:仅仅关注课文“说什么”,不是语文课;即使着眼于“怎么说”,却旨在把握“说什么”,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言语形式来表达的。 因此,对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言语形式,诸如关键的字词标点、精美的句段、精巧的谋篇布局、精彩的描述手法等,我们都必须敏锐地加以捕捉,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用经验,存盘言语养料,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

艺术语言与情感的关系

论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指导老师:骆小所 学生:张玲 学号:07050102046 专业:语言学及运用语言学

论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摘要] 本文从发话和受话两方面,讨论了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语言情感关系 语言学是从艺术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科学。艺术语言分为广义的艺术语言和狭义的艺术语言。广义的艺术语言是指文学语言和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例如,美术语言以线条、明暗、色彩、体面为词汇,音乐语言以音响、声调、旋律、节奏为词汇,舞蹈语言以有节奏的人体的千姿百态为词汇,来描写和表现情感,使人得到美的欣赏。狭义的艺术语言是指变异的语言。是在艺术这一领域中,为表达主体情感,利用词的特殊组合即反常组合通过表象功能来实现它的表情功能和美学功能的语言形式。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它的作用在于拉大辞面和辞内、能指和所指、情和理的距离。它表面上是悖理、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它深层却含有特殊的含义。它往往不以语法为据,而追求的是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之所以能成功表达人类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是因为它是超越实证、超越语法,透过物质层而获得美,是一种虚无的、变异的,它保存并呈现了未被常识和语言组织过的原初经验。艺术语言表现的是发话主体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情感往往是人类内心生活的最深层次,是人的生命本体的动力。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即很难用语言的直接意义来表达;并且由于发话主体情感的作用,对常规的语意产生了变异,正是这变异的艺术语言以及形成的虚幻朦胧的形象即心象给我们美的感受。 一、艺术语言行为是言语交际审美过程中复杂运动的产物。在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中,艺术语言的创造及建构都受着发话主体审美心理的影响。 艺术语言的催生主要是发话主体炽热的情感。艺术语言是对情感、对经验自身的描述,强烈的情感、深刻的意蕴往往使人难以用现有的语言材料准确地再现出来,只有通过艺术的表达,以对语言形式的有意、无意变形为表现手段,通过改变表象中的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来实现自己的审美需求,才能把自身的情感体验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来。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西湖边到处是绿毯

言语形式

浅谈《中国文脉》引言里的叙事节奏 文脉,是文学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我给它另一个定义,即为民族发展中文化与文学引领的必要精神主流。余秋雨先生,给了它许多定义;这无穷的意义结合起来让人震撼,不仅使你感受到了文学,更使你感受到了文学——语言形式文学更之余精神深谈文学更让我们亲近文学;惟有亲近,才使一切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引言里的概述,足足有上万;最妙是其叙述节奏。由大看小: 相对于一篇短文来说,节奏的快与慢并不完全是详略的问题。叙述的轻重、快慢,以及给人的总体感受,更可以考验作者的全局把握能力。整体叙述并不是类似于“作文”,四段式的结构;而是根据文章的需要以及读者情绪的调整而做出来的“特效”。既然都是艺术,何不把文学、音乐,影视联系到一起呢?文章里的快节奏或者快镜头,必然是不重要处(仅仅交代情节),或者是感情到了一定的境界需要强烈的升华 若,第一节中作者用慢慢腾腾却又不失气魄和文魂的语言从“潜流”讲起,讲到现代人,讲到“文化残渣”——跨度的确大。从古至今四千余年,寥寥几页。但是,后面因为“文学民粹主义”而激起的心中的感情,瞬时流露:“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我只是想到,这一切如果没有,没有了“离骚”,没有了“史记”,更没有了“田园诗”。好多都没有了。以及第七节写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怎会没有排山倒海的急促之感? 节奏一旦快,读者的思维立刻跳跃,随之而来的就是读书的愉悦和热情。读余秋雨的“中国文脉”,有一点,就是我不会感到累。叙事稍稍有一点冗长,但是不会繁杂;当要放下书时,呵,一笔一段,就把这文点活了。于是,读书很有趣,文化一平一波,平仄起伏,起起落落,不胜数卷。这只是快节奏。慢节奏无非是抒情和让读者沉潜。无限的想象和韵味,总是可以让人为之一振,暗暗鼓掌。说则,就是点睛之笔;无限的渲染之后,突然一笔——世界就寂静了。依照音乐的说法,就是“跳音”,但是不会太连续,偶然波涛汹涌,过后风平浪静;慢慢有点微风吹浪,又是一阵狂风暴雨;就这样的节奏,让人心惊一时,心静一世。刚刚那一段一完,就是这样一句:“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此话一出,暂不赏析,也是与上文漫不经心的语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的还很多:讲究诗经,一阵语言之后,“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终于由时间定格,凝为经典。”;快要讲到先秦诸子,说到文学形态,“思想家和哲学家在运用文学手段的时候,有人永远把它当做手段,有人则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其实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学家。”;于是讲完了先秦诸子,此节末尾,说,“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这让漫不经心变成了一种收束,戛然而止。 从一节来看还看不出余秋雨先生文字的大气。此言这文共有十六节,作者写“诗经”写了一节,毕竟是诗体的起源;接着是春秋战国。汉赋半节吧,为了还是保持文章形式上的大致统一,在这一节的后半部分写了司马迁。貌似还是在写汉赋的——司马迁跟汉朝关系也很大啊——可就是没有在写汉赋。为什么?因为司马

语文(心得)之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

语文论文之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乾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李玉芹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读懂语言文字和学习语言表达形式。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即关注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文本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述的形式,实现内容理解和语言形式的统一。 同一个意思表达方式不同,遣词造句不同,最后所带给你的语言情味和意蕴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关注不同的语言形式,细心留意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给我们带来好的效果,才能让读者愿意读你的文章。这样的阅读课才真的有语文味,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体味语言的韵律,感知语言的魅力,极大地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探索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较为丰富的语感。 如:长春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多彩的夏天》一课,是一篇

很美的散文,文章内容浅显,没有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在引领学习第一段时,要注重“火辣辣”“尽情”两个词语的品读。让学生比较去掉“火辣辣”“尽情”这两个词后的句子,与原句比较,从而使学生明白加上这两个修饰词语就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形象了。以后写作的时候也学习这样把句子写生动具体。在学习第三段时,注意品读“晚上,可以到田边听青蛙的赛歌会,看萤火虫提着灯笼在草丛中游行。”这一句。让学生明白在写自己听到或看到的景物时加进去自己的想象,会使文章更加具体有趣。然后,关注作者怎样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通过感情朗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夏天是什么样的,再给足时间,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抓住夏天的特点把一段话写具体,进行小练笔。 指导片段: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描写夏天的? 生1:夏天是美丽的,我喜欢美丽的夏天。 师:想想他把夏天的特点写具体了吗?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怎样帮助他修改呢?

共生同构【追求语言形式和人文情感的同构共生】

共生同构【追求语言形式和人文情感的同构共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型课文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对于此类课文的教学,笔者去年结合自己的一堂县级公开课《我盼春天的荠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并撰写了论文《追寻三情感共振的罗马通道小学语文情感型课文阅读教学例谈》。本学期,笔者参加了杭州市小管会第七届青年教师优质课的评比,所选的课文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设计与磨课中,我对情感型课文的教学又有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一、情感型课文的教学现状与反思 所谓情感型课文指的是那些人文情感倾向性特别强,适合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课文,它们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就这类课文的教学,以情感为主线,披文入情,追求情感共振(师情、生情、文情三情共振),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也包括笔者自己,会时不时的出现偏差。

1、一味地追求情感的感动震撼 情感型课文情字打头,因此,在教师以情唤情、以情激情的引导下,领悟文章的情感内涵,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是检测教学成功的标准。但这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是最为重要的。曾经和几位年轻教师讨论,你认为成功的、精彩的情感型课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让学生感动、能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能达到泪水汩汩的效果就更好了是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解,他们在课前会绞尽脑汁地设计一段又一段激情渲染的台词,寻找一张又一张吸人眼球的图片,聆听一曲又一曲催人泪下的音乐,目的很明显,想让课堂成为赚取学生眼泪的舞台。 殊不知,这样一来,教学的目标被自己偏离了,教学的视角被自己遮蔽了。崔峦老师说: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当其任。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1〕假如我们一味地追求感动震撼,解读课文之前潜意识里就会抛弃语文教学的核心语言,教学的视角、关注点也随之偏离了。因此,对于情感型课文的教学,我们不能被文中的情感给蒙蔽了,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情感的旋涡里走出来,细细端详我们的文本,立足文本的语言,再去追求言意共生的境界。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解答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绪论 本章要点:本章重点阐述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发展及目前的现状和前景展望。要求重点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 或重点研究领域,重点掌握细胞生物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重大事件及代表人物,了解细胞生物学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一、填空题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__________________规律的科学,是在 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三个不同层次上,以研究细胞 的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 2、1665年英国学者________ 第一次观察到细胞并命名为cell ;后来第一次真正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科学家是 _____________ 。 3、1838 —1839年,_______ 和_______ 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 。 4、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 5、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提出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通常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 6、人们通常将1838 —1839 年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确立的 _________ ;1859 年__________ 确立的 _________ ;1866 年_________ 确立的__________ ,称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7、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_______ 、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几个时期。 二、选择题 1、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是()。 a、Robert Hooke b、Leeuwen Hoek c、Grew d、Virchow 2、细胞学说是由()提出来的。 a、Robert Hooke 和Leeuwen Hoek b、Crick 和Watson c、Schleiden 和Schwann d、Sichold 和Virchow 3、细胞学的经典时期是指()。 a、1665年以后的25年 b、1838 —1858细胞学说的建立 c、19世纪的最后25年 d、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 4、()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学科早期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a、组织培养 b、高速离心 c、光学显微镜 d、电子显微镜 三、判断题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结构的科学。() 2、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3、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英国学者Robert Hooke 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 5、细胞学说、进化论、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6、细胞学说的建立构成了细胞学的经典时期。()五、简答题 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2、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六、论述题 1、什么叫细胞生物学?试论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生命活动,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 2、Robert Hooke ,Leeuwen Hoek 。 3、Schleiden、Schwann,基本单位。 4、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 5、细胞来自细胞。 6、Schleiden、Schwann,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遗传学。 7、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时期。 二、选择题 1、B、 2、C、 3、C、 4、D o 三、判断题

《CSS样式》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SS是( C )的缩写。 A.C olorful S tyle S heets B.C omputer S tyle S heets C.C ascading S tyle S heets D.C reative S tyle S heets 2.引用外部样式表的格式是( B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