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浅析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

摘要: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文化界领袖人物。他既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又通晓欧美文化,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中,在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蔡元培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中西文化的结合是双向的,应该注意对西方文化的消化和我国文明的传播。

关键词:蔡元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文化观

一、艰苦的探源行

蔡元培被同时代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誉为“学贯中西”,能将中外新旧熔冶于一炉的学人。1931年1月,蔡元培六十五岁诞辰,中央研究院诸研究人员曾赠蔡元培一副寿联说:“萃中土文教精华于身内,泛西方哲思之蔓衍于物外”,推崇极高。

蔡元培能达到这一境界是十分不容易的。众所周知,在未接触新学之前,蔡元培是一个标准的旧学者。他虽群书博览,但他所专致的仍是未超乎旧学范围的小学、经学、考据、训诂、宋明哲理之学。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他也要恪守古训。例如,母亲生病,曾削臂和药以进;蔡元培就是在这样一个被封建治学道路、封建文化习俗重重包围的基础上,开始探索西方文化的。

蔡元培自1894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开始涉猎介绍外国国情和外国科学技术入门的书籍,不久开始产生到国外去考察的想法。他对于到哪国去游学,是有选择的。他坚持一定要到德国去留学,“游学德意志之志,抱之数年”,不愿公费东渡日本。几经周折,后靠亲友资助,终于在1907年以办事员名义随中国新任驻德公使孙宝琦赴德游学。

二、蔡元培中西文化观中的核心观

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形成于他第一次到欧洲游学时期,即辛亥革命前四、五年。期间他连续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三年,其重点为自古代以迄当代的德国文化史。到二十年代,他的观点体系已形成,到三十年代,随着政局的变化,其所强调的论点也发生一些变化,其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1、一种文化只有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传入才能有新生命。

蔡元培在1912年6月到美国考察教育时在华盛顿乔治城大学的讲演中曾说:“综观历史,凡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触,必能产出一种新文化。”这是蔡元培的东西观中的最基本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他比较了古今中外文化演进的历史后得出的。

他认为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素质不同因此其发展过程也不相同,但其在接触不同文化后,会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以至产生一种新的文化这一事实,则在各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是相同的,这是历史发展所总结出的共同规律。欧洲邻近各国,大都已经有了很高的、可供吸取的文化,因此它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吸取了埃及文明,希腊、罗马、希伯来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这些都一再促进其科学、美术等等不断发展,形成今日欧洲的西方文明。

而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则不同,数千年来都是封闭的,“数千年来,中国文明只在它固有的范围内,固有的特色上进化”。因为中国与欧洲不同,周围各国,除印度文明以外,缺少比中国文明程度更高的可以吸取的文化。中国自公元一世纪传入印度佛教,吸取了印度文明。印度佛学先与老庄玄学所结合继之为儒学所

采用,促成了中国自汉唐至宋元文化的繁荣。

因此,蔡元培说“综观历史”,无论欧洲文明还是中国文明都是在与外来文明接触后,不断吸收外来文明而得到发展的。

2、中西文明的接触后的最高境界是:吸取外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

蔡元培是从哲学的辩证观点提出这样一种中西文化关系的。

他以《礼记》的《中庸》篇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两句分析事物之间矛盾依存关系的话为理论根据,进而提出:“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换言之,他的理想境界是吸取外国文化以发展中国文化,运用欧西文化中的科学方法,总结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融合中,使中国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3、中国文明也应向外国输出

蔡元培认为“我们一方面注意西方文明的输入,一方面也应注意将我国

文明输出”。他这一观点的形成,是基于两方面的认识。

首先,他认为“国际的和平,以互相了解为第一步”,因此我们不仅应该了解西方,而且还应使西方了解中国,这样才能达到国际和平的目的。他首先提出这个观点是在1921年,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时期,即国际上列强干预于侵犯中国山东主权,由此激起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怒潮高涨的时期。中外关系较为紧张。蔡元培意图以促进东西方文化联合的趋势作为奠定国际形势和平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由于他在与西方人士接触中,感到“现在欧美大势,中国人已经渐渐了解;独是西方人对于中国,不了解的很多”。由于中国与欧洲地域相隔遥远,语言文字隔阂,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多半来自西方游历者。他们对中国只见皮毛、琐闻而缺乏精深的观察。在这些游历者的笔下,“中国的真面目,往往被他们说错”,致使“欧洲的群众,多以为中国是一个很秘密、不可知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向世界输出中国文明,使世界了解中国。

4、对当时中国文化发展阶段的评价——从“输入欧化时代”到“中国的文艺中兴”。

1919年12月,蔡元培在与吴稚晖商谈在海外设立中国高等学校以深入研究国外问题时,他曾提出,国内政治环境如此恶劣,大学的师资力量,图书仪器试验设备都极落后,一切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设想都是空谈。他说“以如是内容,如是环境,而侈谈学术,事倍功半,复何待言!”因此他愤愤地断言“我国现在正在输入欧化时代”。

到了1923年10月,他在比利时沙洛王劳工大学的演讲中,看法就发生变化。他说中国自18世纪起由于中国的学者以相似于欧洲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学术,中国的文艺中兴开始萌芽。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三十年来,欧洲真正的文化输入中国。尽管政治骚乱未断,但中国进步的程序并没有中断,就像当年中国接触印度文明以后一样,中国的文化现在大受外来影响,正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样,形成了“中国的文艺中兴”发展的初期,是“新文化”的萌芽。

蔡元培对人们提出的诸种怀疑,中国文化能否有中兴的希望?中国文化中兴是否起步太晚。难于竞争?展望中国文化中兴的前途究竟如何?都一一作了解释。他说,不能只看中国今天的落后,就否认中国将有中兴繁荣的希望。正如处在9世纪、10世纪的欧洲,就能断言未来的欧洲就不能产生19世纪的文明了吗?

至于起步早晚的问题,欧洲从文艺复兴到今天诚然已比中国早发展了四、五百年。然而由于今天世界学术文化交流便利,可以断言,中国今日学术的进步,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迟缓。对于中国文化中兴的前途如何,蔡元培处于对中国民族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他充满信心的回答说:“鄙人对于中国之将来,全抱乐观。”“照我个人推想再加四十年的功夫,则欧洲自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所得的进步,可当实现于中国;那时候中国文化,必可与欧洲文化齐等,同样的有贡献于世界。”

4、现代学者的责任,当为中西文化作媒介。

当蔡元培成为在中国政治和文化教育事业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时,即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关于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争论其焦点已经越过了由于暴力输入欧化而引起国内政治激烈冲突的时代,像倭仁、徐桐那种与西方文化誓不共戴天的盲目排外的顽固派早已没有市场,争论进入中西文化主次关系之争的时代。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仍继续的影响。它不仅成为思想保守的人物排斥外来思想维护国粹的武器,而且还有着牢固的舆论市场。受逆反心理的驱使,出现了少数的危言耸听的倡导“全盘西化”论的孤军学者。复古之论,欧化之谈,其中固不乏真知的灼见,但作皮毛之争者甚多。蔡元培没有并且拒绝卷入这场争论。当有人以《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提出“不守旧,不盲目”的原则。他主张先不必作空泛的辩论,而最要紧的是像孔子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现在首要是选择和确定何者为“善”。善有三类,第一类是世界人类公认的;第二类是中国人认为善,而非中国人或认为不善的;第三类是非中国人认为善,而中国人认为不善的。这样逐一对中西文化进行实质分析,然后才能作出一个中国“文化建设的方案”。如果未曾经过审查,而凭空辩论,“势必如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标语,梁漱溟‘东西文化’的悬谈”,“赞成、反对,都是一些空话了”。

蔡元培在思想上是十分反对绝对化的。在学术讨论中,不以自己为绝对正确,不以咄咄逼人方式强加于人,而相信在共存中真理和谬误会各自得到历史与社会抉择。加以如上所述,蔡元培主张从实在工作做起,反对空泛辩论。这种科学态度,这种学风都是可贵的。对于重新总结自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二、三十年代文化论战中的成绩和经验教训,以至回溯评论者多在概念与概念上反复无穷争执的学术评论,也都是有益的。

在东西文化关系上,蔡元培十分赞赏杜威的看法。杜威在1919年9月应邀北京大学秋季开学典礼上所作演讲中呼吁“现代学者当为东西文化作媒介”,并表示,“我愿尽一分子的义务,望大学诸同仁均尽力此事”。蔡元培说,“这确为现代的重要问题”,并进而引申说:“其中包括有两点:(一)以西方文化输入东方;(二)以东方文化传布西方。”这就更明确的概括了他对中西文化之间关系的看法。蔡元培毕生是以为东西文化作媒介为己任的。

综揽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和沟通中西文化的活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蔡元培在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问题上,尽管不免存在某些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无狭隘的民族偏见,又不盲目崇拜西方,而是站在振兴中国文化教育、为世界文明作贡献的基点上,将中西文化作比较,力求找出共同之处,寻觅中西文化融合的衔接点。为此,他一方面弘扬我国传统的精神文明;一方面大胆的吸收欧美的先进文化,兼采古今中西文化之长。在这一点上,既摈弃了封建锁国主义,也同“中体西用、西学为用”以及“全盘西化论”划清了界限。蔡元培不仅坚持主张,而且身体力行,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事业,这在近代中国是不多见的。

参考文献:

1、《论蔡元培》纪念蔡元培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元培研究会编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2、《蔡元培与中西文化》傅长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五期

3、《论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欧阳哲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24卷)

4、《我所敬仰的先生之风格》傅斯年重庆《中央日报》1940年3月24日

5、《致国内有关人士函》,《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472页

6、《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43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先生 蔡元培

蔡元培 教育发轫兼容并包 政治问题因缘复杂,今日见一问题以为重要,进而又会看到比此更重要的问题,以此往复于政治问题,则无法尽萃学术。 ——蔡元培《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1919年7月23日)每当蔡元培的改革理想陷于激越的政坛纷争,无法力保高洁时,他都会选择辞职,退出江湖,游学欧洲,这几乎成为蔡元培人生的周期性行为。 1913年9月1日,南京失陷,二次革命宣告失败,陷入低谷的国民党人纷纷流亡国外。辞职出走的第一任民国教育部长蔡元培出现在法国巴黎的街头。出行前,他和商务印书馆约定:每天以半日撰译书稿,该馆将致以每月200元作为稿费。三年后,新任民国教育部长范源濂的急电惊破蔡元培宁静的法国时光。此时,北京城又在一场乱局中更迭了政权。一片唾骂声中,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范源濂盛情邀请蔡元培归国出任北大校长,电文用词极其殷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一个月后,蔡元培启程回国。实际上北京还传来另一个好消息,虽然黎元洪的北京政府基石未深,但在吵吵闹闹的较量中,国会的民主势力却占了上风,明令恢复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他的战友孙中山、黄兴等也正在归国途中。 担负使命,蔡元培北上就职。临行前,上海的民国日报特别发表诗作送别:居官三月掉头去,更挈书囊驾海行。坐惜斯人挟悲悯,不应长作老书生。蔡元培确实是以悲壮的心情离开上海的,他一路风尘从法国抵达上海,迎接他的并不是革命的号角,他接连收到两个噩耗:昔日同盟会首领黄兴和西南护国军蔡锷相继去世,意外的打击使得正谋划复兴的革命党人突然堕入一片悲哀之中。这也使得蔡元培的北上之行笼上一层阴霾。 京师大学堂是在1912年才被更名为北京大学,它显赫的传奇曾被人这样描述:京师大学堂大难不死已属奇迹,还能排除阻力开班授徒,更是奇中之奇。作为戊戌变法维新的第一步,1898年7月3日,光绪帝亲自下令批准成立京师大学堂。在维新派的理想中,它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最高学府的确立,它还将替代国子监成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但两个月后,风云突变,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梁逃亡国外,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在这场蹂躏中几乎一扫而光。政变风暴之后,京师大学堂却意外得以幸存,不过风光难续。从诞生之日就飘摇在风雨中的京师大学堂未及喘息,连年战祸纷至沓来。 这是1918年蔡元培和北大哲学门毕业班师生的合影。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不停被人怀念,因为群星璀璨的教授团,也因为蔡元培引领群星利用这所没落的书院唤醒过大学精深的精髓。虽然出现在这张照片中的北大教授不过冰山一角(辜鸿铭,刘半农,马叙伦,陈独秀,梁漱溟),但它仍然可以照耀出蔡元培的眼光、雄心,也包括胸怀。美国哲学家杜威曾经说:哪怕拿全世界的大学校长作比较,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抵达北京城,《中华新报》发出北京专电: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北京城新政新事,人们对改革之举充满期待。新总统黎元洪亲自给蔡元培颁发了北大校长委任状。虽然被围绕在喧嚣的赞美中,但蔡元培深知,要将一所军阀盘踞下的衙门式旧学堂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绝非易事。他想过失败,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蔡元培写道:就算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后来他的继任者蒋梦麟做过这样的评价:维新的浪潮已经从这千年的古城消退为历史,把叛逆的石子投入死水的,正是1916年执掌北大的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的用人之道

蔡元培的用人之道 最近串着看了几本书,一本叫《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一本叫《梁漱溟与毛泽东》(汪东林),一本叫《辜鸿铭----拖长辫的北大教授》(钟兆云),还有一本是《学者的悲哀:从政文人的最后结局》(戴晨京),虽是不同的视角,但通过一个人把四本书都串在一起了,这个人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办大学的理念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他注意吸纳各国的教育文化,有针对性地学习各国大学的管理...前面我们在谈到蔡元培在用人问题上注意用其所长,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精通英语、德语,国学功底深厚的辜鸿铭“英诗”课教学进度太... 第二个途径是蔡元培在校内加快推行教授治校。在此次辞职前,蔡元培已经推行了校评议会和系教授会制度,前者是给教授代表和各科学长以校内立法和作出重大决策的权力(如决定学科废立,提出学校预算,制定和审核学校条令,审核教师学衔和学生成绩),后者是由教授来推举系主任`决定教务(如课程设置,选择教科书,考核学生成绩等)。在1919年9月回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说中,他进一步提出要组织行政会议,使行政事务也采取合议制。而后蔡元培又在北大设置了教务长和总务长,分管教学和事务,而这二职均以推选的方式在教授中产生。这样一来,无论政府任命什么样的人来当校长,其权力已经被大大削弱,无法任意办事。而大学的运转不因校长的人选和去留产生重大影响,也使校长不至于成为众多野心家所争抢的目标(《蔡元培全集》第四卷,P316)。 再就胡适来说。胡适是蔡元培后继者中在大学理念与蔡元培最接近的,也是继蔡元培之后名声最响的北大领导人(先后任北大教务长,文学院院长,校长)。但胡适一生在办学实践上更能体现他对大学自治的追求的,并不是在他的北大校长任内(1945-1949),而是在他的中国公学校长任内(1928-1930)。他在主持中国公学校务时,学校不挂国民党旗,不上总理纪念周,这在其它受所谓“党化教育”影响日深的大学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虽然他后来的被迫辞职不是因为办学而是他个人的一篇政论文章,但这次受挫对胡适的教育实践还是有一定影响。固然他在接任北大校长时提出要继承蔡元培在北大时的自由精神,但他在北大办学上已经很少政治上的出格行为了。他在个人操守仍坚持将教育与政治分开,多次拒绝政府要他出任要职的邀请,但是,他主持北大工作的重点已经从谋求超脱于政治干预的大学自治转向了摆脱西方奴役的学术独立。胡适此时的个人声望并不比蔡元培当年的个人声望低,但两人声望的焦点不同:胡适的声望焦点是一位自由主义的文化名士,而蔡元培的声望焦点是一位自由办学的教育大家。胡适在整个文化思想上的影响要比蔡元培广泛得多,但他在推进北大自主办学上的影响则不及蔡元培深远。胡适个人以其自由主义学术大师之身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具有卡里斯马效应,但他在北大校长任上却并不具有蔡元培那样的卡里斯马效应。比如,胡适在处理一二九学生运动时,就屡遭学生嘘声。胡适一生请辞`拒任行为甚多,但他从来没有用辞去北大校长的行为来表达什么,大概也是因为他的辞职不会在北大学生那里产生太大震撼力了。当然,胡适在北大自治上作为不大,也与他任期过短等因素有关。 1)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教案1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11综高电子班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授课人:周冰瑾【教学目标】 阅读本文,要抓住核心词“敬仰”,从含义丰富的语句入手,体会作者凝聚其中的思想感情,还要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中西方文化知识,以知人论世和文化阐释两种方法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体会蔡元培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并能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重点字词、语句的内容,领悟其深刻含义;了解蔡元培先生人格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一步体会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并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总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给出四组名人名言,请同学们把名人名言一一对应起来。 孔子孟子卢梭孟德斯鸠 A.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D.君子可以欺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二、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1940) ,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916年12月—1927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基地。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在陪都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中共领袖毛泽东发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教育部北大在诔词道:“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关于蔡元培先生演讲的几点心得

关于蔡元培先生演讲的几点心得 时隔百年,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对我们仍由警示意义。从这里,可见一代大师对于年轻一代的殷殷期望。谆谆教诲之心,耳提面命之情,可见一般。 抱定宗旨。从我们上学的那天起,我们的教育就被附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我们没有判断为何而上学,学习的意义究竟在何处。应试的教育体系扼杀了绝大多数人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我们寻求更多的事标准答案,没有创新,因为费劲脑筋的结果却只换来刺目的红叉,试问还有谁愿意去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人们的视野局限于目前,工作,薪水,福利等等,却忘记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元培先生说,“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先生说”,试问又有几人可以做到。目前而言,金融无疑是最为热门的学科,原因何在,因为它是赚钱最为迅捷的途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一个需要平心静气,脚踏实地研究学问的地方,这里是通过知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思及此,就想起民国之初的大师。他们无一不是对学问有这近乎痴狂的坚守。陈寅恪先生教书,反对政府以马列来局限思维,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们并不热衷于发财做官,几十年如一日,在古典文化中兢兢业业地探索着,爱之深,情之切,不同于今天一篇篇抄袭的学术论文,这才是学术。中国人的脊梁。 我们生长在一个工业化高歌猛进的时代,传统的文化精华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没有留下深刻的烙印,没有宗教的束缚,没有传统的熏染,我们的行动越来越实际。如此,抱定一个宗旨来读书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我们不为分数而学,不为工作而学,我们只是一群抱着虔诚信仰,希望能汲取更多营养的学生。学生学生,为学而生。当我们摆脱名利的束缚,珍惜光阴,四年时间,我们的进步,容有底止。 砥砺德行。今天的社会,我们在一味地埋怨世风日下,但却忘记了我们能够做什么。当善良成为奢侈,底线成为标杆,我们拿什么传承给我们的后代。仅仅是争夺,事不关己,冷漠吗?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是“乡土中国”,我们的社会有各种人情,从某方面来讲,人情是腐败的根源之一,但是也因为人情,我们才感到社会的温暖。我们住在同一栋楼,但我们老死不相往来;我们看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但我们坚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信条,谁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呢?“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这是元培先生对我们的期许,也是一个21世纪大学生应对自己的要求。将来是由年轻人决定的,不为流俗所染,濯清涟而不妖,做一个道德的匡扶者,点滴皆见效。 敬师爱友。礼貌是小节,但却是教养的极佳体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礼支撑起起了国家。孔子说“为国以礼”,礼崩乐坏,春秋战乱,民不聊生。中国古代对礼这一概念的论述很多,这种礼是统治阶级对政权巩固的需要,给人们的心灵套上枷锁,分出等级,以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奴役(印度的种姓制度对人们的影响尤其大),但我们今天的礼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礼。以礼待人,用礼去体现我们的真诚,我们的感谢,我们的尊重。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去带人,礼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元培先生的演讲仅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遵循的基本的几条原则。也是成为一个当代合格大学生极为有用的方法。惟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积极进取,旁稽博采,力矫颓俗。

蔡元培评价

学之泰斗,人之楷模 ——蔡元培 综观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无不与众多著名的大学校长紧密相连,杰出的大学校长往往对大学理念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他们将正确的大学理念运用到指导治校的实践中,牢牢把握着大学的方向。他们奠基性的工作和开创性的努力,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他们的创新同时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北大校长蔡元培,也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等大学理念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并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身体力行。他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吸收,对先进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的认可和执行,以及他所受到的中西合璧的教育,使他的大学的价值和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革新了北京大学,使其成为当时全国的一流学府。这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和发展确定了一种范式,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蔡元培博大精深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对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如果按照现代的标准,51岁已经不是一个青年,最多也只能算做是中年。然而,当我们回首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时,一位51岁的中年人却往往被我们归到青年之列。 他,就是蔡元培。 1917年1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了新校长——蔡元培,校工们恭恭敬敬地在校门口排好队,向这位昔日的教育总长、现在的校长行礼。没想到蔡元培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而是脱下自己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躬。要知道,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校长的职位相当于三品大员,蔡元培当过的教育总长更是相当二品高官。这一鞠躬震动了北大,瞬间成为北大的新闻。作为“镀金”的地方,北大这座衙门式旧学堂处处散发着颓败的气息。北大老师多是北洋官僚,学生多为官僚富家子弟,上课铃一响就有当差的来说一声:请老爷上课。大学的颓靡的风气可见一斑。蔡元培从进入校门的鞠躬开始,决心要给中国一个全新的北京大学。他在就职演说中说:“诸位来北大求学必有一定宗旨,要求宗旨正大,必先知大学性质,我以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蔡元培认为,对学校的改革,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而现代教育发展最重要最根本的精神,它就在于学校首先要培养一种自由的精神,尤其是学术自由,它首先是要容纳一大批各个学科的大师级的学者,让他们都能自由发展。当时,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启蒙和救亡”为主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看了之后,认定陈独秀可以成为青年的导师。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教授。陈独秀来了以后确实,在各个方面,因为他是个革新人物么,起了很大作用。继陈独秀之后,蔡元培又聘请了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人,还请鲁迅重新设计了北大的校徽,这个校徽沿用至今。胡适被蔡元培聘为教授时只有26岁,碰巧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都属兔,分别是50、38、26岁,人称三代兔子党。蔡元培在聘用新人的同时,一些不学无术的教员纷纷被解聘,经过调整,全校两百多个教员中,教授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如果有人能够复制1917年到1919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 蔡元培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 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 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 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 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 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 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 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

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 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 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 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 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 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 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 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 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 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 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 保其往也。’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阅读理解选择题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阅读理解:5大题20小题,附答案解析 (一)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做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但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先生谴责“讨伐”同学的行为。 B.作者的匿名揭帖表面上替此君抱不平,深意却是挖苦他,为大家赏识。 C.蔡先生对大家匿名“讨伐”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认为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反映了蔡先生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以维护同学关系的和谐。 D.表现了蔡元培先生宽而有制的教育家风范,体现其光明磊落勇于担当的君子品行。 2.下列对蔡元培先生对匿名揭帖行为的批评教育效果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比手法写了先生的严词,并揭示教育的良好效果。 B.这一篇话,在作者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凸显了先生的谆谆教诲对北大学子品格塑造产生的重要影响。C.北大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也说明了此次演说的教育效果。 D.作者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3.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A.课文追根溯源,凸显人物神韵,作者抓住其人格魅力的关键,也是不为世人熟知的蔡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磊落刚毅、言行一致、舍私为公”着力用笔。 B.课文集中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刻画人物,加之写作手法多变,达到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效果。C.课文结构层进,主旨逐步升华,紧扣蔡元培不为人知的严肃、勇毅安排顺序,从严词责人的三件小事写先生的为人,层次上不断深入,展现了人物丰满的性格世界。 D.课文言约旨远,多处借用儒家经典语句和西方近代法律思想,来表现人物身上的精神气质,结合侧面烘托和作者议论,凸显蔡元培人格中蕴含的中西方伟大文化。 1、C(“认为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改为“认为这种行动,如果不痛改前非,必是品性沉沦之渐”;“以维护同学关系的和谐”改为“表现先生光明磊落、宽而有度的君子作风”)。 2、A(作者以纪实手法写了先生的严词)。 1 / 6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的校园

温馨和谐我们共同的心愿 有感于聆听毛裕介老师的关于“温馨教室”及其建设的报告后,感触很深。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如何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是摆在每个班主任面前的一个课题,就我所带的班级,谈点想法。 引用蔡元培先生一句话:“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的校园。”这说明要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途径是和谐教育。如果说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于和谐教育,那么构建和谐班集体是学校进行和谐教育的基础,而班主任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和谐的班集体可以成为一个成长的熔炉,没有和谐的班集体,集体教育就难以存在,班主任工作就成了游离状态;没有和谐的班集体,学生就成了一盘散沙,不仅不能凝聚成一种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的力量,反而会形成一些反作用力;没有和谐的班集体,许多集体活动就不能够开展,对学生的教育也难以实现。因此,和谐温馨的班集体,让每位成员都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形成较为稳定并积极向上的班风,有着较强的集体凝聚力,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对老师而言,希望所带的班级是积极向上的;对学生而言,所教的老师是可亲可敬的。机缘巧合,原本陌生的彼此为共同的目标相聚一起,那我们不应该去珍惜这份缘吗?当学生满怀梦想,踌躇满志的来到校园,我们老师做好准备了吗?不可否认,班主任是班级的主心骨,在班集体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的每一次点滴进步离不开班主任的精心指导和默默的付出。心累、人累、心烦、人烦是班主任的写照,但苦乐并重着。偶尔的抱怨并没有让班主任停下前进的步伐,没有丝毫厌烦情绪,相反乐此不疲,每天热情满满。在班级活动中,有班主任与生同在的身影;在学生有心理、学习方面偏差时,又担任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等等。我们快乐的沸点如此低,只希望能得到学生、家长、领导的认可,仅此而已。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重中之重是和学生一起组建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和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个集体中,相处是愉悦的,学到的不仅止于书本上的知识,走出校园后回想这个集体,有着值得我们品味的诸多瞬间。 一、班干部是左臂右膀。组建一个班,当务之急就是班干部的人选,灵魂人物是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可通过自荐或班主任参考原有的资料先行确定,第一步走好,能少走弯路。能碰到工作能力强的班干固然很好,但如果一般般,那如何呢?这时“认真负责”就格外重要了。2008届新高一这班学生,在军训时要先确定连长,左挑右选,决定让来自大新中学的学生会主席小宋担任。当时看中的就是他的主席这一头衔。几天观察下来,不尽如意,但身上有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认真,如果贸然换掉,会对其心灵有所冲击,再加上一下子很难找到合适人选,开学过后我依然让小宋担任班长。紧接着大吹“认真踏实”之风,在其工作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但同时充分信任,放手让他做,而他也以细致的班级工作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赢得全班的赞许,从开始的拘谨到后来的落落大方,得到一致的认可,在一段时间后的班干改选中赢得全票通过。其他班干部成员也很重要,正气向上是主旋律,有了他们,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而且有集体至上的理念。在这过程中,通过开班干部会议等机会,提出严格要求,特别是教育他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懂得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获得同学的信任,要具有号召力,要有领头羊作用。我经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做好了,认真了,以一带二,整个班级也就积极向上了。这些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料。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能够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务必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用心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教案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凝聚其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中西方文化知识,以知人论世和文化阐释两种方法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体会蔡元培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并能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重点字词、语句的内容,领悟其深刻含义;了解蔡元培先生人格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一步体会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并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总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1898年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校—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学 1912年中华民国:北京大学 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1916年6月袁死,黎元洪由副总统继任总统。 民国初的北京大学 人事混乱严复为首任校长。但校内山头林立,派系纷争,严复没干几天,被指抽鸦片而掩面下台。其后,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校长:章士钊、何燏(yù)时、胡仁源,大都因人事问题,板凳没坐热就走人。 官气较重官僚养成所:科举的替代品,要一个“进士出身”,混一个资格为将来做官做准备。老爷学堂:学生多为官僚子弟,称“老爷”。 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以此为仕途捷径。 二、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1940) ,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916年12月—1927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

蔡元培教育思想及时间

从北大改革看蔡元培的教育救国思想 王双伟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摘要] 蔡元培先生在执政北大期间对北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这些改革实践值得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管理者借鉴和思考,可以使我们沿着蔡先生教育救国的思想来发展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加强我国人才的培养机制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本文将重点介绍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教育实践,使我们现代的教育当权者从中受到启发,对现在大学的管理和改革有所深思,努力办好现代中国的大学。使我国的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使我们的国家处于世界强国之列,使国民因为做中国人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关键词] 蔡元培教育救国改革北大 [作者简介]王双伟(1988-),女,河南开封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蔡元培先生倾其一生致力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时刻关心着国家教育的发展状况。尽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蔡先生克服国内外的重重困难,尽力保持国家教育事业的持续进行。反思一下,蔡先生为什么不去发展经济或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而一心热衷于教育事业呢?根本原因就是蔡先生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努力发展教育,使处在水深火热中得中国能够走出泥淖走向光明。蔡先生持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努力将自己在外国学习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来挽救国家,使人民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不受帝国列强在主权和人权上的侵犯和欺凌。拿起最有力的武器那就是发展教育来拯救祖国四万万同胞和人民。蔡先生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进行实践和改革。本文将重点从蔡元培先生在执政北大期间的改革来剖析其教育救国的思想。 一、教育救国思想的来源 在经过了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的途径,此时教育、人才和救国的逻辑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发展教育拯救国家是大部分先进人士的共识。康有为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1],“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姓名:王言秀学号:065100060 班级:2006级初等教育 摘要: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明,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于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蔡元培少年时尊崇宋明儒学,学作八股文,为奇古博雅,17岁即中秀才,次年中举人,进士,28岁官至翰林院编修。但是他无意做官。 以下是我对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认识: (一)蔡元培的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二)大学教育思想

蔡元培先生人物传记

蔡元培先生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革命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缴卷时间到时,他就把这篇文章呈缴给考官。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后来他又考取进士,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以后就成为翰林。蔡先生晚年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那从眼镜上面望出来的两只眼睛,机警而沉着;他的语调虽然平板,但是从容、清晰、流利而恳挚。他从来不疾言厉色对人,但是在气愤时,他的话也会变得非常快捷、严厉、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样的简单明了,也像绒布下面冒出来的匕首那样的尖锐。 他的身材矮小,但是行动沉稳。他读书时,伸出纤细的手指迅速地翻看书页,似乎是一目十行地读,而且有过目不忘之称。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

《大师》蔡元培

蔡元培 他来自于封建王朝,却是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于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在四十多年中,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而继承他理想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 蔡元培(上集)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制,作为革命元老,蔡元培出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但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蔡元培抱负难伸,于是他辞了官,又一次去欧洲游学。 当袁世凯死后,新任总统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这时,蔡元培在欧洲学习考察已四年,是个50岁的老留学生了,在接到邀请电报一个月后,他就回到了祖国。 (京师大学堂旧址) 蔡元培将要出长的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这座有最高学府地位的大学,从创立之日起就被时代和政局激荡颠簸,民国的建立也没能改变它多少。 老师多是北洋官僚,学问不大,架子不小,学生多是王公贵族官僚富家子弟。上课了,听差们忙不迭去请:老爷,上课了!学生老爷才由鸦片床上爬起来。 学生中还流行“结十兄弟”,就是几个气味相投的同学结拜做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做官,谁的官大,其他人就到他手下做科长、做秘书,捞个一官半职。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 当时的北大,很多学生都喜欢读法律,而法律系呢?教员有很多都是官僚来兼任的,来兼任教授,没有学问,但是却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愿意上法科呢?就是为了以后便于有靠山,便于升官。 那时的北大,其实就是一个官僚养成所,这是一座苦闷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太学”,这个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就是以这样的状态等待蔡元培的到来。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到任命的当天,没有直接去北京大学,而是步行到北京西河沿中西旅舍拜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独秀。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 蔡先生和陈独秀有过交往,他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有过共事。 【采访】蔡元培之女蔡睟盎—— 当时建立光复会,做炸药,陈独秀也去参加做炸药,蔡先生也是经常去,因为有这些关系,他又看了《新青年》杂志。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人,提供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这时,他从上海来北京为杂志筹款。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 《新青年》当时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刊物,是传播新思想的,他(蔡元培)看了《新青年》以后,就认定这个人(陈独秀)可以成为青年的导师。 蔡元培希望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但陈独秀放不下他在上海办的《新青年》,于是蔡元培三顾茅庐,一连几天早早来到旅社,遇陈独秀晚睡迟起,他就搬个凳子坐在房门口静候。陈独秀被蔡元培感动了,他们共同决定,把《新青年》搬到北大来办,这无疑也是把新文化运动请进了北大。 (北京大学红楼) 就任校长后,蔡元培做的头一件事不是举行仪式,不是发表治校主张,而是贴出这样的一张布告,宣布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冯友兰说,看到这张布告,我们学生全明白了。 事实上,这是蔡元培带给北大的礼物,给暮气沉沉的北大带来了震撼。 连续五年,蔡元培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都要强调一点:本校的宗旨,就是为学问而求学问。他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 大学究竟是做什么的?那么他是怎么定位的呢?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他认为要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话,还是要通过知识分子,通过学术,从根本上来启发老百姓的觉悟,来提高国民的素质,他觉得这是要解决根本问题的一个途径。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提出先进的教育思想,实施教育改革,创办学校,为中国的教育打下基础。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大学的革新整顿,蔡先生首先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取消了经科。后又依据各地高等大学的质量情况,设立了大学预科,附属于大学,以提高教育质量。1912年5月蔡先生在北大的开学典礼讲演中强调:“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这是他对大学的定位,也是他对大学办学宗旨的第一次阐述。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主要措施如下: ①改变学生的观念。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革新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他认为“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可以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并认为这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直到蔡元培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他组织了由教授组成的全校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评议会以及各门教授会。1919年,评议会通过了学校组织内部章程,决定设立行政会议、教务会议以及教务处、总务处来对学校进行管理。

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关于教材 这一单元是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用浅易文言文写成的演讲稿。继初中《最后一次演讲》之后,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这种实用文体。通过学习,除了要求学生了解演说词的基本特点之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学习浏览、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这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一步了解演讲稿的特点,为自己撰写、参加演讲语文活动做准备。 二、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我们的依据是单元教学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目标设定为三维目标,以便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积累。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三、关于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是文言文写成的,又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本文层次分明,重心突出。抓住了本文的重点,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结构和内容了。因此,我们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难点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 重点: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难点: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解决办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关于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理清课文的结构,二是关于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北大之所以为北大的原因导入,引出蔡元培对北大的贡献,引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结合问题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问题: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哪三点要求?计划做哪两件事情? 三、精读鉴赏 重点研读2-4段 步骤:解决疑难句;回答教师的问题,快速筛选信息。 结合以下问题研读第2段 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