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少年犯罪现象浅谈

青少年犯罪现象浅谈

青少年犯罪现象浅谈
青少年犯罪现象浅谈

--

青少年犯罪现象浅谈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别

摘要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次矛盾逐渐暴露,社会转型带来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高速发展与变化,促使多元思想、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渗透到了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中,一些不良信息也毒害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不断增多、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同时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成人化和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总体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社会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网络与通讯等传媒的空前发展,使得青少年变得见多识广,早知、手熟、思维变得相当活跃,同时也使得青少年犯罪现状现了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而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途径,做好靑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治理及挽救的工作刻不容缓,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自身前途、家庭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乎国家兴亡和民族复兴,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针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实形势,本论文将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针对青少年犯罪现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目录

1.青少年犯罪概述 (6)

1.1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6)

1.2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7)

1.3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现状 (7)

2.青少年犯罪现象出现的原因 (7)

2.1直接因素--家庭、学校环境 (7)

2.2间接因素--社会环境 (10)

3.对青少年犯罪管理的建议 (11)

3.1犯罪预防 (11)

3.2刑满释放后的引导 (12)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1.青少年犯罪概述

1.1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我国宪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虽有“青少年”这一称谓,但对“青少年”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因此,如上所述,在中国,“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社会学或犯罪学研究中使用的概念。当然,在我国预防犯罪及治理犯

罪的工作中或者在司法统计中,也常常使用“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但是,由于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没有法律上的明文规定,因此中国学者目前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释义只是学理上的解释,而非法律上的定义。不言而喻,学理上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解释,必须以法律规定尤其是刑事法律的规定作为基础,而不能脱离法律规定而任意加以解释。因此,在中国,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实施了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其中,已满14岁而不满18岁的人犯罪,称之为少年犯罪或未成年人犯罪。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已满18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所以,青少年犯罪中既包括年轻成年公民(已满18岁未满26岁)的犯罪,也包括少年(已满14岁未满18岁)的犯罪。按照刑法规定,不满14岁的人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比如杀人、重伤害、强奸、抢劫等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由于犯罪学研究犯罪问题,不是为了定罪量刑,所以它并不完

全严格按照刑法的规定。犯罪学研究犯罪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所以它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又不局限于刑法,它从年龄上说可以是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从行为内容上说,既有犯罪行为,又有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这样可以防微杜渐,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所以,从犯罪学的角度也把未满14岁的人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种现象当做“犯罪问题”加以研究。此外,对于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从刑法学角度不认为是犯罪,但从犯罪学角度也把此类问题纳入研究的范围,甚至还把不良行为也纳入研究的范围。由此可见,犯罪学研究的青少年犯罪范围比刑法学关于犯罪定义所界定的范围,无论从年龄上看,或者从行为上看,都要大得多。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历史、现状等等有关青少年犯罪数字方面问题时,主要是以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为基础进行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所依据的数字材料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这些统计资料,是以判处刑罚、案件审结为依据,统计出每年的青少年犯罪状况。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治理对策等等方面问题时,则是以广义青少年犯罪定义作为基础进行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目的是透过犯罪现象,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寻求其规律,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对策,预防与治理青少年犯罪。因此,就广义青少年犯罪概念而言,它不仅着重研究青少年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而且还要着重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对其自身的危害性;与此同时,还要研究青少年的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其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关键在于如何教育和保护青少年,预防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对于已经陷入犯罪泥坑的青少年,则要研究如何依靠全社会力量,如何依靠司法、行政、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加强教育、改造、保护、惩戒,使他们早日重新回归社会,过正常的社会生活,改过自新,不再违法犯罪,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从一开始就表现为:随意性、团伙性、反复性、疯狂性以及犯罪后果严重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学者们普遍认为,青少年犯罪从年龄、作案方式、手段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几个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一是犯罪成员的低龄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还在 17 岁以上,而 2003 年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却只有15.7 岁,有的案犯甚至才14岁。另据统计,某地区 1998 年以来 14 至18 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 41.7%,其中刚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 14 岁孩子竟占 13.5%。二是犯罪方式团伙化。据统计,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据统计,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共同犯

罪案件占三分之二。青少年喜欢三五成群,在学校容易形成“小团体”,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容易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犯罪;三是犯罪类型多元化。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四是犯罪手段成人化。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多呈于影视型的暴力化、“智能化”。

肯少年犯罪往往通过团伙T|:相壮胆,通常以年龄较人或有威望的“老大”为主谋者,其他人为讲哥们义气或出于虚架心、好奇心而盲丨丨跟从,典冇-定的组织性,作案时丨丨的性强、分:T:明确。如在某所办理的一起青少年团伙盗窃iLi动本、摩托牟案例|||,从“躁点”到“放风”两到具体实施盗窃,鬼电销赃_一项都有专人负责,分工明确,该团伙已在)1^^民区与工厂区实施多次盗窃行为,涉案金额较大,影响yf少年犯'ii丨防沿之社区防控校式的理论蓝础研究——以Z市L区为例恶劣,成为了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冇的很容易发展成为黑恶势力团伙,社会危害较大。如L区人民法院办理了一起盘跟在校园周边抢劫敲诈过路学虫外向在校学少收取“保护费”的作案团伙,团伙成员年龄均在16-17岁,有的已经缀学,有的还是在校学生,在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结识后,受电影|丨|的黑帮组织影响,纠集在-起,学习模仿电影中的情节,最终走向了犯罪的深渊。青少年犯罪的組织化除了自发组织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受到成年人的盡惑后,加入当地成年人组织的黑恶势力团伙,犯罪性质更为严重,严重影响当地治安管理秩序,扰乱都众生活,群众安全感降低,社会影响恶劣。

青少年犯罪目的性强,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比例大,新型犯罪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目的的排序是谋取钱财朋友义气$好奇和泄愤报复;犯罪动机单纯$幼稚,多数是出于一时冲动,犯罪具有突发性#青少年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和寻衅滋事等财产犯和暴力犯罪为主,其中,抢劫罪盗窃罪占较大比例。青少年犯罪形式具有团伙化$流动性强的特点#目前青少年犯罪中,约(-’的青少年犯罪是团伙犯罪,部分青少年罪犯或者被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吸纳,或者自发结群,组成犯罪团伙,共同实施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多数是朋友$老乡同学关系#近年来,通过网络组成犯罪团伙实施共同犯罪的案件逐渐增多,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通过群等网络聊天具联络沟通,犯罪的隐蔽性更强#同时,青少年犯罪的流动性强##!%" 年至年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数量由万急剧上升到"&##亿,其中多数是青少年#有些青少年犯罪团伙流窜作案,有些流浪未成年人被成年人利用作案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

1.3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青少年犯耶防治的研究,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治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现论支持和实证分析,对完善青少屯犯罪法律法规起到了引导作川。社区控制现论首次被美W学者义伦?科菲提fh并得以广泛认可的,义伦?利.在]著作《青少年犯罪预防》巾提出:控制和预防犯邪不能单纯的依靠司法系统,司法系统控制只是预防犯罪的一小部分,而控制和预防犯耶的金部则需要公众的深刻理解和有效支持以及社区的全力、积极参与。在实践层而,西方学者提出了“少年犯罪区”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城市存在着?些少年犯罪率很高的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作为“少年犯耶区”。1932年,n(C1 i ffrd R. S h aw)为了预防和减少少年犯罪区的少年犯耶数景发起了“芝加哥区域计划”,该项持续了25个存秋的计划如同养雷般炸响了靑少年犯耶防控领域,典是将犯邪学现论知识成功转化为刑事政策和实际行动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丨|期,在我国关于青少年犯罪防治的社区防控模式的研究逐步展幵,到90年逐渐增多,一些社会学者和责少年犯耶防治事业工作者在仍供鉴国外研究法和政策的趣础上,从不同的视免对这…丨叫题进行了全而系统地探

讨,成绩非凡。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社会治安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其危害不容小觑,国内外的相关部门对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青少年犯罪网络诱fel与防治对策进行了大量调査研究。青少年犯罪网络诱因与防治对策的研究一进是肯少作犯罪问题研究的重|丨?之重,国内外相关部门与专家根据各M青少年犯罪的+同现状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在青少年犯罪防治方而取得一定成就。在青少印犯罪的防控方而,L区采取的传统的青少年犯罪防控模片而强调防控系统内各个构成元索之间的I 级与K级之间’的严格级別管理关系,不将社区治安作为|||坚力量,而足将社区肯少华犯罪的防治的M光平平锁在司法系统对社会控制与操纵权利,依附在司法系统的控制与操控机制后的附屈位置才是社区的治安管理力量及其公共管理行为。换而言之,该防控模式的社区治安行政管理过祝的推动力是以警察为代表的司法系统,它是管理者而+是实践者。于是,以政府耗费不断扩充警力、相关部门制定更严格的刑罚规定和建立规模不同的少年的和成屯人的惩罚机构监狱成为遏制青少年犯罪增长趋势的常措施,然而这些耗费巨资的司法行政措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笔者主张的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防控模式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争取社区公众参与青少年犯罪防控的积极性,转化聚焦点,转移工作支点,将传统防控模成中聚焦点山公安司法机关转移向作为社会基层的社区。

2.青少年犯罪现象出现的原因

2.1直接因素--家庭、学校环境

家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无形之中都会对子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家庭的重任和责任可以适当的让孩子知道,但不能过多的给子女造成太多的压力,毕竟青少年的承受能力有限,接触的人范围有限,不能很好的释放压力和舒缓压力,也会造成青少年比较封闭的性格和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产生心理的落差,难以认真的学习,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教育青少年知道物质的来之不易可以通过和缓的方式和更多耐心的讲解,不能简单的全盘推出,全盘附加,循序渐进,这样的青少年会比一般的同龄人更多份理解,多份对生活的热爱,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也会对比自己弱小的同龄人多份照顾和帮助,更有益于青少年性格的全面养成,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坚实的力量源泉,也是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建设的接班人,如何培养更加优秀的接班人,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的过程中将丰富的知识的创新的意识一点点的渗透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如何使得青少年更加珍惜现有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自身本领的锻炼,并立志沿着无数优秀前辈的道路,通过知识实现自身价值,通过知识改变旧貌,这要求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对其精心培养,父母更甚。因而父母的良好习惯,父母的思想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期待程度等都会影响子女的成长。纵观青少年犯罪案件中,青少年多是辍学过早,或是父母外出务工,疏于管教,子女面对生活的一种迷茫和一种压力的释放,也是过早步入社会,面对不同生活大染缸的不会处理,导致性格的失衡。因而家长的教育观念,唯教育才能兴国,唯教育才能兴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通常以应试教育为主,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加重学生负担,导致学生心理失常;个别教师素质较低,教育时不顾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打骂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脱离学校,走上犯罪道路;一些学校则对成绩好的学生倍加呵护,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则放任自流;一些学校只重视智育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导致青少年人格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这会使部分青少年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不成熟,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场所,青少年的成长、生活的地方,学校的老师、环境的影响也

极大的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应该整体上给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健康的你争我赶的比学习,创文明,评优秀,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增进友谊,老师也要在授予知识的同时,不偏不倚给予青少年关心。因为老师不仅是授业,一方面也承担着青年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学业固然重要,但青少年健康性格的养成更不容忽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学校要坚决坚持全面素质教育的学校教育方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要矫治和转化品行心理偏常学生,老师要耐心对待每位学生。学校还应对未成年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可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和防范犯罪的意识有所提高。

2.2间接因素--社会环境

文化的多元化是^前社会文化的鲜明特征,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是正能量,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陶冶情操;低俗无趣的文化会严重侵蚀人们的思想,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严重附碍人类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里前在文化市场上,杂志报刊、影音光碟、网站等屮充斥着大量的迷信、暴力、色情以及其它冇损人民彳r(众健康的内容,对文化市场管理的不到位致使不良文化通过影视、书刊以及网络等媒体传播,使社会文化生活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L区作为Z市的商贸小心,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人丨」流动频繁,不兑文化在1返传播速度快、而广,K受+良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L区许多青少屯正是山丁?受不良文化环境影响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递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如香港的“古惑仔”片“狭义凛然”的“古惑仔”是青少偶像,斤中以暴制暴的电视情节在某种祝度上激起青少印模仿的冲动。在L区少年犯罪案例小,有犯罪嫌疑人在陈述案情11、丨提及他的偶像楚某“ |丨|惑仔” j丨小的主知,他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模仿屯视■而的情节。外来肯少#在原本的生活圈子足个熟人社会,在这个熟人圈子祖打家人、余属、烟友和同学,熟人社会是个人的人1?)关系网。在这个熟人I卷l:f里,个人的行为受到?定的约束,这些约束有来丨1丨家人、亲属、朋友的期许、社会道德和民俗的压力等。青少年对于熟人圈子中朋友、亲戚给予己的评价的在意使得这些约朿界常有力。-?个人济在熟人_子[丨1行为+检点,他将遭受来丨[丨亲人、朋友等许多方而的斥责,竹负1^T定性评价的丨::;火丨丨;力的遭遇足人所+愿意/]?祀的。因此,为丫维系剪严,为/不被熟人丨i|子排斥,这呜資少印在熟人圈子里顾虑觅范,相应地,熟人的犯罪的精神成本消耗人,所以,犯邪率相对较低的。似是,这些肯少华从熟人转入Zilj这-个完全阳生的社会圈子里,人与人相五不认识,他们不必太在意外界对|^^己的评价,于是对1?己行为的约朿逐渐淡化甚至趋于虚无。阳生的社会的外界评价相比于熟人_子里的外界评价在青少年心中的顾虑和忌I卩在某种裡度丨:大大减少,犯罪精神成本随之大人降低,这就使得人容放纵向我。尽管L区许多肯少年足老乡结伴1丨丨行,朴m:之问仍有?定的监督存在,似相对于陌況、境所带给个人的感官与精神的刺激,这种监督足非常有限的。而11 一起打:]:的人遭受相同的机遇,容拭达成:受到社会不公平对待后容易?拍即合,结成_伙,形成“某帮”,调查材料的案例屮破获的外来青少华犯罪团伙作案率高+下就足明证。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上的一些享乐主义等思想对一些青少年影响很大。青少年犯罪人员中大都追求时髦、名牌、一流的消费,当他们无经济来源时,就萌生了犯罪的想法。社会上一些不健康书刊和影视作品也会给青少年的心灵造成很大伤害,一些青少年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的影响,看一些不健康书刊,对其心理产生了极大影响,从而也会走上犯罪之路。上网目前是在青少年中颇为流行的事,因特网的出现改变了世界,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一些青少年,使他们变为“瘾君子”,进而引起他们犯罪行为。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日趋进步,网络、音像产品、各种图书、手机等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近,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合理

的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合理的被青少年运用于生活和学习,这一方面取决于青少年个人的自制能力和选择,另外一方面也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排斥淫秽书刊,暴力产品,规范网络的管理,排斥黑网吧等不断加强对社会的规范管理作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社会转型使流动青少年面临多种矛盾和冲突。流动人口是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产物,由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社会冲突的激增在所难免。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与生活的流动青少年正处于经济市场化与人口非农化的巨大变革之中,面临着这种变革所带来的多种矛盾和冲突。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他们身上仍保留着浓厚的乡土社会气息。而城市的现代化意识较强,且有强烈的西方文化色彩。这种空间转移实质上使他们从一个同质社会走入一个异质社会,因而难免产生一些应激反应和水土不服现象。“人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多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学习新的生存法则与放弃旧的生活方式一样困难,二者必然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使他们无所适从,心理上充满紧张、犹豫和不安,并与社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无法及时消解就会诱发其出现一些病症,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3.对青少年犯罪管理的建议

3.1犯罪预防

闲散青少年群体、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地青少年群体、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被列为五类重点青少年犯罪群体。我国具备引入专门学校资源教育矫正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读学校教育起步较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报告通过实证分析长沙市专门学校的理论基础、体系框架、阶段成效,论证了工读预备生制度、定期定点回访制度、行为转化集中训练等特殊手段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报告提出引入专门学校资源教育矫正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改革工读教育体系,建立问题家庭干预制度,完善工读特殊教育的立法保护,明确工读教育强制矫正教育的强制力范围,设立工读特殊教育专项基金。社会闲散青少年呈现出无职业化、贫困化、脆弱化、边缘化等基本特征,社会闲散青少年群体与社会主流群体的隔离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产生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家庭环境、交往场所、学校教育、娱乐文化、身心状况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报告提出,加强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管理、服务,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建立专门管理服务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机构,完善社会闲散青少年的预警机制和反应机制,各部门齐

抓共管,形成预防教育管理闲散青少年的整体力量。采用正面引导、分类引导、关键点引导和预先引导的方式,进行强化干预、模仿干预、厌恶干预、放松干预、系统脱敏干预、满灌干预、角色扮演和支持性干预。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其法制教育包含三个层面:一是预防性教育层面,以学校和家庭教育为主调查显示:法制教育越来越重视,且形式多样,内容逐渐规范,效果日益显现,但存在诸如缺乏统筹规划、家庭法制教育缺位、校园周边环境不理想、实效性仍需提高等问题;二是重点教育层面,以工读学校和社区教育为主调查显示:当前该群体数量大、分布广、心理特征复杂,对学校及社区有不良影响。工读学校效果明显但供需不平衡,社区教育薄弱,对该群体整体状况不掌握,本地和外来青少年混杂尤其是施教难题;三是矫治性教育层面,以未管所和社区矫正机

构为主调查显示:现行教育已日益专门化、专业化,注重在综合治理中推进其工作。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专门政府机构主导,在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对重点青少年群体进行引导、扶助、教育、帮助,以矫正其不良行为,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报告以大连市重点青少年群体专业化帮教体系为例,介绍了大连市重点青少年群体专业化帮教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机构资源的引入和应用,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情况与对策建议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情况、健康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特征、人生价值观取向及生活愿望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对留守儿童工作提出了以下建议:要科学认识留守儿童问题,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纳入国家战略,建立完善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宜昌市作为试点城市分类关爱模式和做法,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通过政策激励和制度约束建立志愿者帮扶长效机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的基本情况与对策建议,目前,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主要着眼于物质帮助方面,但父母服刑对其未成年子女造成的影响包括物质、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他们需要给予多方面关注。报告以合肥市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为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基本家庭状况、家庭劳动力和监护人、家庭收支、社会保障和保险、社会交往、社会支持、社会排斥、对未来的信心和目标等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缺失或乏力、经济陷入困境、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救助、缺少社会关爱等。对此,报告提出,应完善监护制度,完善各种救助制度,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推动服刑场所的关爱互动,建立全社会关爱体系。流浪未成年人”群体的基本情况与对策建议政府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发挥主导作用,社会组织为流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提供社会支持,社区整合各方资源,初步为流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建构社会支持网络。报告认为,新疆流浪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部门协作不足,救助机构置重心太高,救助机构自身能力建设不足,流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流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相关理论、方法、内容、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社会力量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合理实现新疆流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的思路对策,即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政策法规环境,组织协调社会资源;机构应以能力建设为重心,提高队伍素质和专业化工作水平;社区应积极干预,优化社区环境。

奇少年山丁?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与社会见识少,其性格形成与人生价值取向很人范丨度上都受到生活所处的环境所影响。健康的、积极地社区环境有利于陶冶青少年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相反,有害的、消极的社区环境不利T?青少年的健康安全成长。据调査资料了解,不良社E环境的熏染是青少年犯:阳的重要外部因素。近些年,一些腐朽的、不健康的社会精祌文化在社区内泛滥成灾,对靑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佔量的恶劣影响,究其原因在于,社区缺乏社会文化口常宣传监管和正确引导。更为糟糕的是,社区内不良文化的传播,会给社区内正而的、枳极的社区文化“主流”带来丨^人的冲击力,从而在?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2刑满释放后的引导

据调査发现,看守所、监狱在承担羁押、教育改造边法犯罪分子的职责同时,成为了部分羁押、服刑人的一大“培训交流场所”,部分羁押、服刑人员在看守所、监狱通过与其他服刑人员的交流学会了史多的犯罪手段与方式。迎法犯罪的青少年模仿性、可塑性强、丨与我控制能力较差既有易于改造的?而,同吋又容易在羁押管教期间受到他人的不良影响,学到更多的犯罪节段。俗话说“浪子|||丨头金+换”少印犯‘丨1丨防ffi之汗P:防控模式的理论雄础研究-以Z市L区为例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违法犯罪的宵少年闵为绝少得到家人、朋友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无法而对社会齊遍存在的歧视,便干脆“破罐子破摔”,重操旧业并将在监狱、看守所中从其他服刑人员那学来的新的犯罪“技术”学以致用,軍

新走上犯罪这条不妇之路,而且更为娼獗、变木加厉,社会危害更大。

刑满释放人员出狱之后既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又是脆弱群体"现实生活的困难,加上人们不信任或者歧视的态度,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忧虑%厌世%自暴自弃等心理,甚至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社会工作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的心理障碍"首先,社会工作者应该通过与刑满释放人员的会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及时评价"犯罪事实加上传统的监禁刑罚往往会导致刑满释放人员的自我意识能力较差,自我认识模糊不清,容易对周围的人%对社会持错误态度"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运用会谈中的倾听%澄清%同理心等技巧,帮助刑满释放人员表达心声,释放不良情绪,解开思想上的症结,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在心理疏导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对他们的言行应给予及时评价,或否定或肯定,善于发现他们的转变并及时鼓励,使他们有信心能够重新生活良好的心理疏导和及时有效的评价不仅有助于工作者尽快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消除他们的顾虑,还可以稳定他们的情绪,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其次,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适当的受挫康复力锻炼,引导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在法律制度上保障人们的各项权利,对公权力的行使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不得过分干涉人民的生活外,在道德理念上同样要强调平等、和睦的社会观念。尤其是对于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由于其可塑性大,教育改造成功回归社会的几率大,更应为其提供一个平等、宽松的社会氛围,为其顺利融归社会提供有利环境。大多数刑满释放未成年人能够对于自己过去的犯罪行为感到后悔,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今后的作为弥补过去给被害人、社区、国家造成的损失。这里可以借鉴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帮助刑满释放未成年人恢复良好的社会关系。如果能够通过一种合适的方式达成被害人与刑满释放未成年人就犯罪行为的谅解,不仅能够有效地减轻刑满释放未成人沉重负疚感的压力,还可以通过这个示范效应达到社区公众对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谅解,抹消对其刑罚标签化的社会观念,真正从思想上接纳他们。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很

难重新投入人力、物力建立单独的刑满释放未成年人出狱保护组织,但是可以依托我国已经普遍建立的社区矫正组织,实现对刑满释放未成年人就学和就业的促进与帮助。自我国试点实行社区矫正制度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各个地区的社区矫正组织不断得以完善,不少地区招聘了专职的社区矫正人员。依靠这些社区矫正组织中的专业力量,为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就学和就业提供专门的帮助,并对其行为进行日常监督和跟踪调查,可以尽快地帮助刑满释放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实现帮教服务的专业化,达到良好的帮教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文化交流,使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同时渗透入青少年思想中,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也使千千万万的家庭陷入痛苦之中。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令人担忧。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不断上升。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率2001年比上年上升百分之三百,2002年同比上升百分之一百二十;某县法院,20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四倍,2002年同比上升一倍。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环境影响教育法则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呈现“疯狂性”和“突发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进化过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向歧途,由于年轻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来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的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有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杀人。(二)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然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既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根据老师上课公布的90年代的数据,14至25周岁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34.67%,占犯罪人口的74%,而这一数字至今仍在不断增长;同时,青少年的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手段也越来越多样,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由此可见问题的严峻。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如此居高不下?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 1.错误的人生观: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较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这也是支配他们实施犯罪的最主要动因; 2.法治观念的欠缺:许多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低不懂法或没有守法意识而很容易实施一些触犯法律的行为; 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体现在青少年对事物没有很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容易受情绪影响实施犯罪行为; 4.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很多青少年实施犯罪只是单纯的为了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缺少更高层次的追求; 5.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青少年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喜怒哀乐往往显露于外,容易不顾后果; 6.冒险性:青少年在不成熟的主观意志支配下容易出现盲目冒险的不良行为,许多青少年一开始犯罪就是处于冒险心理; 7.易受暗示性: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接受他人教唆或暗示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1.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产生的身心矛盾: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体各方面如体态、内分泌、第二性征等逐渐有了明显变化并趋向成熟,但此时他们的心智仍未完全成熟,于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 2.青少年自身心理冲突产生的矛盾: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具有两重性,幼稚与成熟并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等导致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容易成为犯罪动因; 3.家庭、学校的影响:青少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一旦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学校教育不平等,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社会的影响:青少年此时接触社会开始增多,但其认识和辨别能力无法应对社会上大量复杂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收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 既然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严峻问题,我们就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其发生。预防青少年犯罪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庭预防: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和睦稳定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应当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行为方式,一出现偏差立即纠正,将犯罪心理的产生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学校预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所谓“差生”的管理,不应对他们有歧视或偏见;要注意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以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不良因素,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社会预防:社会应当注意对青少年的保护,避免不正之风的扩散,同时加强对媒体和网络的监管,防止青少年接受毒害思想。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犯罪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犯罪心理学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青少年犯罪的含义,特点及主要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在我国,16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14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14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犯罪。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主体年龄也有所放宽;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14-25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处罚的行为。犯罪学主要采取广义概念。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书本内容:各国青少年犯罪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盲目性大,纠合性强,诱发快,蔓延广,,可塑性和反复性大,反社会倾向性强。 一·从犯罪的主体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的主体特征为上看,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青少年犯罪上升 (一)未成年人犯罪比较明显,在校生、流失生犯罪增多 (二)女性青少年犯罪上升 1·性错罪是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类型 2·女性青少年犯罪往往是从受害开始的 3·女性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比较长 4·女性青少年犯罪有极大的腐蚀性 5·犯罪恶习的顽固性 二·从犯罪的行为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行为特征上看,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手段狡猾、结伙性强 (一)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 1·财产犯罪突出 2·暴力犯罪严重 3·淫乱型犯罪持续增多 4·毒品犯罪急剧传染 (二)犯罪手段狡猾、隐蔽,趋于智能化 (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是团伙犯罪 三·以犯罪的心理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的心理特征上看,青少年犯罪易受外界影响,突发性强,反复性大 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上升 网上找的: 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一轰而上,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 2、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 3、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 4、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在青少年犯罪中,不少犯罪手段成人化,且有不少是智能犯罪。 5、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青少年模仿性强,犯罪学得很快。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这恐怕是重大、恶性案件在青少年中不断发生,并且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1、从属性犯罪。青少年由于思维尚不成熟及社会经验的不丰富,容易成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青少年由于对好坏的识别能力差,在作案时处于一种死心塌地的从属地位。 2、团伙性犯罪。青少年以一定的特征如地域、性格、年龄、同学等形式一个个的团伙,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附和,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共同作案。团伙犯罪的一大特征就是“一个老鼠坏一锅汤”,一个人带坏一群人。 3、报复型犯罪。有些青少年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或因处理不及时,或因对处理结果不能理解,就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别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4、冲动型犯罪。青少年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冷静,往往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的事。 5、无知型犯罪。这一类型的青少年罪犯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甚至入狱后,对自己的罪行仍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书本内容: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展、心理矛盾与违法犯罪 特点:思想单纯、兴趣广泛、好奇心和模仿力强、精力充沛、什么都想尝试、容易接受外界事物 (一)生理发展与青少年犯罪 1·活动能量增大,精力过剩

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青少年犯罪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青少年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青少年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统称。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当前在我国青少年犯 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 的第三大公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犯罪问题突出。据权威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14—18岁未成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一直处于10%以上 (二)呈现低龄趋势。15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多。违法犯罪的低龄趋势潜伏着巨大的 社会危害。 (三)犯罪突发性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做事往往不顾后果 (四)团伙犯罪严重。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中常见的、频发的犯罪方式。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左右由青少年组成团伙作案。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1、个人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 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正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犯文化素质不高和其脆弱的心理,使得他们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境和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导读: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其中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超过1亿,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数量庞大,网络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语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它激荡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希望之所在,那么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如今是网络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据有关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的网民数将达4亿,其中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超过1亿,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数量庞大,约为2400万。可以说,网络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均来自网络。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而犯罪。 为了认真贯彻团中央书记处关于“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指示精神,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增强青少年自身免疫力,积极发挥新媒体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探索共青团组织服务于青少年成长的有效途径,中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共青团北京市委、中国青年报、新浪网共同发起“大家E起来”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大讲堂活动。 在青少年犯罪屡屡发生的今天,很多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让人揪心,他们再也不能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而是背负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因此,如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鄞州职教中心学校政治组刘芳 摘要: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给社会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基础上,针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做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感化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已刻不容缓。 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 青少年是最有朝气和富于创造性的社会群体,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当肯定,这些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重视和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他们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健康成长。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新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对青少年教育失当、管理失控,一些青少年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目无法纪,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我们从新闻报道和下基层调研中,常看到、听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有的案件是触目惊心。如发生在云南省校园内的“马加爵案件”,是一起性质严重、情节恶劣、手段残忍的报复杀人案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后,新闻媒体又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披露。 二、青少年犯罪突出的原因 在一些地方青少年违法犯罪突出,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失误,对学生管理不严。有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和法制教育,有的虽然也开设了法制课,但缺乏师资和教材,多数采取上大课、念材料的办法,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有的学校对“问题学生”是指责、体罚的多,甚至动辄采取停课、罚款、开除的办法,把他们推到社会上去。有的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老师很少与家长联系,很少过问学生在家的表现,致使一些顽皮学生逃学、旷课,甚至从家中骗钱到外面看录像、上网吧、搞赌博,家长、老师都不知道。有的学校团组织、少先队活动不正常,团结教育后进学生的工作未做好。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门的难点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就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紧密结合,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物欲横流,犯罪率居高不下。所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当前我国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国各地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我国历来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有上升的趋势,形势还很严峻。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客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青少年群体不同于一般的群体,面对日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如何才能预防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抑制青少年犯罪,这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事青少年犯罪。所谓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青少年犯罪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青少年犯罪,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则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却着实令人堪忧。首先,从犯罪形式来看,共同犯罪、合伙作案多。这是由于青少年年龄小、感情脆弱、依附性强,容易形成“小团体”,容易互相影响,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也容易得逞。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其次,从犯罪性质来看,严重犯罪多,手段残忍,后果严重。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往往存在偏差容易走向歧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严重伤害、行凶杀人,或暴力抢劫、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再次,从犯罪动机来看,突发性犯罪多,带有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容易丧失理智,引发犯罪。考虑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最后,从犯罪年龄来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犯罪的产生不仅要有引发犯罪的诱因,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青少年犯罪与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0-5-24 来源:《赤子》2009年第24期供稿作者:刘京辉 [导读]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犯罪数量的激增,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安宁。刘京辉(燕山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犯罪数量的激增,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安宁。结合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进行剖析,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特点;青少年犯罪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新的社会矛盾和一系列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就是其中之一。截至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1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指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的人触犯了刑法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包括了已满14周岁至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和己满18周岁至未满25周岁的成年人犯罪。 1.1犯罪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以超过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增,平均达到12%,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人数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9%~10%左右。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 1.2犯罪形式以团伙犯罪居多,具有涉黑性质的团伙犯罪呈增加趋势。 团伙犯罪受到青少年的青睐,主要取决于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生理角度而言,青少年年龄小、身体力量较之成年人薄弱,为了保证犯罪过程中的绝对优势,确保犯罪成功,青少年势必聚集在一起,积攒力量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从心理角度而言,青少年的思想不成熟、社会经验不丰富,从心理上惧怕孤独,惧怕不被人重视,加之青少年的情感需要在家庭内难以满足,转而投向青少年团伙,从“哥们义气”这种盲目、愚昧的志趣取向中寻求情感寄托和安慰。 近年来,受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加之青少年自身的模仿性强,带有封建帮会性质和黑社会性质的“帮派”、“教”等违法犯罪团伙呈上升趋势,团伙成员主要是文化素质低下的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服务模式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服务模式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社区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特殊优势,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其生存的优良环境。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发挥社区功能,应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联动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区服务模式。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问题。有人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联合国对世界范围的调查统计显示,许多国家的青少年犯罪都呈上升态势,平均每年递增5%左右,超过人口增长率和国民生产增长率。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的一种“社会瘟疫”,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又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治安稳定,为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寻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抵御能力差,犯罪现象日趋突出,成为当今社会各界甚至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法国有15.5万青少年犯罪,占法国所有罪案的25%,而在美国则占35%左右。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少年犯罪率极低,1956年仅占全部罪案的18%。进入80年代后期,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急剧增长,1988年直线上升至75.7%。进人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的加大,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2005年1月,在温州苍南警方破获的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市涉案人员数量最大的恶势力团伙犯罪案中,未成年人占到一半。2005年2月2日《南方周末》报道的犯罪团伙“五街帮”,为首的竟是一名16岁的“傀儡”老大。该团伙共涉案300多起,包括绑架、强奸、抢劫、故意伤害等。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从形式上看具有团伙化、智能化、低龄化以及暴力性、盲目性、模仿性、冲动性、突发性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最基本的社会原因是由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引起的。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社会变化,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最值得注意的因素。青少年与成年人相处于一个共同的社会,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有些因素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有影响。但是某些因素对成年人影响不大,对青少年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偏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对人们影响最深远的社会组织。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家庭对儿童品德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对人一生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的、负面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青少年过早失去父母之爱、家庭之乐,感情上受到创伤,经济上缺乏保障,内心痛苦,精神忧郁。这些孩子在不幸生活环境中受到的不良影响积淀在心底,若无法通过家庭进行疏导、宣泄、化解,随着年龄增长和外界恶性刺激的增加,内心积淀的观念杂质就会发酵起对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形成各种偏差的、错误的价值观念,一旦遇到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中发现,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的家庭。另外,即使家庭结构健全,家长本身品行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子女。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严重问题,如赌博、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抢劫盗窃等等,不难想象他们对未成年的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美国学者格鲁克夫妇在1950年的研究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法不科学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反复无常或放任自流,或过分宠爱,或过分严格近于残暴,引起孩子对家庭的恐惧与对立,都会使青少年的犯罪率提高J。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容易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偏差 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学校功能完整、全面发挥是青少年社会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如果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问题,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就会受到人为的干扰,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现阶段学校教育最大的不足在于只注重对学生的智力教育,造成教育的畸形发展。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学校急功近利,分数挂帅,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对学生品德、情操、个性的培养,忽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经常逃学,结交社会不良之友,走上犯罪道路。由于法制教育的缺乏或流于形式,造成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淡薄,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长沙市第五中学15岁少年周某因涉嫌抢劫其他同学而被公安机关查获,他却天真地说:“我爸妈有的是钱,我要他们拿几千块钱赔给那个被抢的就是了。”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力防线,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3.社会学习偏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青少年成长是社会化的产物,青少年犯罪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世界范围内青少年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建国以来,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其中,青少年人犯罪突出。青少年犯罪不仅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严重冲突,而且更意味着社会化、文明化的挫败;不仅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干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也严重影响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品德不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其一,刑事法学领域:(1)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我国当前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学科内进行探讨。其中,犯罪学领域侧重于事前的社会预防和事中的治安预防;刑法学领域侧重于事后的刑罚预防。这些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外在的手段实现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规制,而犯罪预防内在手段的运用,即借助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引导青少年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展开分析,试图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2)冲破思辨研究一统天下的局面。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工具。犯罪是一“综合病症”,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剖析。刑事法学并非书斋里的学问,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我国的学者长期以来惯于思辨式的理论研究,缺少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考察。本文拟通过实证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实际态势、分析犯罪发生的原因,为犯罪预防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其二,政治学领域:本研究除了在刑事法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学价值。我国青少年人有3亿多(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的发生,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犯罪预防对策,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持续进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2、实践意义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青少年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出发,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作系统解读,可以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犯罪破坏社会和谐,尤其是青少年犯罪,不仅影响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的素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非常。因此,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根据调查收集的资料,有针对性地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提出青少年个人预防措施和社会治理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立足于我国实际,更加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现状 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保持高度重视。1979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所写的《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这为青少年犯罪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我国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为深入。尤其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其数量递增,而年龄递减,这一态势引起理论界的密切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成果显著,相继有多部著作出版和多篇文章发表。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2007年3月第8卷第1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07 j。oI.8NO.1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陈友能 (邵阳教育学院.湖南邵阳414000 摘要: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青少年认识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启蒙者,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着眼于家庭,并从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及家长素质四个方面阐述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闽 基于共同生活,彼此交往最频繁、最密切。而犯罪的原动力和 抑制犯罪的诸因素都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故与家庭环境。成 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人生第一个教育单位是家庭。家庭是人的婴儿时代到少 年时代乃至青年时代的“学校”。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父 母是人生的启蒙教师。父母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和训练,直接 影响子女品德的形成和志向的奠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

家庭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风不正。简言之。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道德风 貌。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成长。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强,最容易受到最亲近的人的“感染”。所以,良好的家风能对青少年起到事半功 倍的教育;相反,不良的家风,很可能无声地将青少年引向歧途。如果父母贪图小便宜甚至小偷小摸,那么,其子女很可能由效法父母而成为盗窃犯。如果父母吃喝玩乐.甚至懒惰成性.那么其子女很可能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精神空虚,成为游手好闲者或流氓无赖。如果父母不爱学习,也疏于督促子女学习,那么,其子女很可能也无心念书,最终因虚度青春而成为 社会的渣滓,如果对于女的恶劣行径包庇袒护,甚至教唆纵容.那就无异于将子女推向犯罪道路。总之,父母应是家庭的主心骨,对家庭具有凝聚力的作用;同时,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优良家风的造就者,这样.其子女才能在优良家风的熏陶 下健康成长。 第二。不道德或犯罪分子的家庭。家庭成员作风不正或 有犯罪历史,容易“传染”给其它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存在 劣习,更容易影响子女的正常成长。父母一方或双方走上“贼

浅析青少年犯罪

浅析青少年犯罪 论文简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然而,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经历短、涉世浅、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犯罪嫌疑人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青少年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色情、凶杀、暴力书刊和音像制品对青少年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青少年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一、青少年年龄的界定 从犯罪学意义上看,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这一特殊时期很容易出现许多问题,加上社会影响和家庭的疏忽,导致了许多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当前在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1、从犯罪性质看,犯罪类型增多,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 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者就是盲目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作案手法,逞“英雄”,往往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2001年至2003年间,青少年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综合三年间青少年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有关数据,暴力犯罪已由2001年的58%,上升到2002年的60%,2003年发展到67%,逐年上升趋势明显。侵犯财产犯罪也由2001年的75%,上升到2002年的80%,2003年发展到81%,同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值得重视的是,青少年犯罪中既属于暴力犯罪,又属于侵财犯罪的抢劫罪,所占比例较大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2002年青少年团伙犯罪案件9件17人,人数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36%;2003年青少年团伙犯罪案件15 件36人,人数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57 %;2004年青少年团伙犯罪案件19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导读: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其中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超过1亿,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数量庞大,网络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语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它激荡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希望之所在,那么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如今是网络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据有关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的网民数将达4亿,其中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超过1亿,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数量庞大,约为2400万。可以说,网络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均来自网络。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而犯罪。 为了认真贯彻团中央书记处关于“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指示精神,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增强青少年自身免疫力,积极发挥新媒体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探索共青团组织服务于青少年成长的有效途径,中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共青团北京市委、中国青年报、新浪网共同发起“大家E起来”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大讲堂活动。 在青少年犯罪屡屡发生的今天,很多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让人揪心,他们再也不能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而是背负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因此,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期栏目就从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追本溯源才能理清源头,从根源上杜绝青少年犯罪的诱因才能真正预防和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1、青少年犯罪现状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相当严峻,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进一步增加。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由于发育年龄提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这是一种广义的犯罪预防的概念。当代犯罪学的概念更侧重于“预防”,即把先于犯罪的实施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视为预防活动,即更注重“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基于“预防”的本意,“预防”在汉语中的基本词义就是“事先防备”;在英语中“prevent”也是指“防止”、“妨碍”(24)。这就是从狭义的角度所理解的“预防”的概念:“是指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为唯一的或主要目的的各种措施和行为的总称。”其实笔者以为,我国一向贯彻执行的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正确的,我们既要重视罪前预防,但也不能忽视罪后治理,以防再犯。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正像《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第2条)所提出的:要成功地预防少年违法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条)也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针对前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试总结以下预防对策: 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和后面要谈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1980年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的有关材料指出:“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06-27T08:30:50.79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5月(上)供稿作者:胡慧华[导读] “教师对学生的模范表率和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些影响是终生受益的,这须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胡慧华(河南省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9)中图分类号:D924.41 文献标识码:A 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极其关注的问题,青少年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非常突出的问题,因此,认真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特征、发展趋势,针对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是刻不容缓的分析,本文对青少年的犯罪概念,原因,预防对策做了简单的分析和论述。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概念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狭义的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周岁之间依法应受法律处罚的群体;广义的是指从犯罪学角度出发,它一般是指6—25岁之间实施的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的不良行为。有学者提出,应当定在10岁比较合适,从实证角度,青少年犯罪人口中一般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14-17岁进入犯罪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是指10-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 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近年来,从统计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情况来看,未成年犯管教中心收押的未成年犯的犯罪年龄普遍降低,十四五岁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峰年龄。 (二) 犯罪行为严重。大案、要案逐年增多,青少年犯罪经常表现在、偷盗、抢劫、杀人、绑架等故意犯罪,据有关数据统计,杀人、抢劫占青少年犯罪的20%以上,犯罪时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社会危害性极大。 (三) 犯罪目的简单。青少年犯罪目的很简单,往往是因为很小的事情就采取了很极端的做法,这些犯罪嫌疑人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但根本没有认识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不知道性质的严重性及要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因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四) 再次犯罪比例很高。未成年犯人在牢中错失学习时机,并和其他犯人交叉感染,结果出狱后不能适应社会,内心自卑,因承受了不种种压力,再次犯罪的比较较高。 (五) 作案手段智能化、隐蔽化。随着广大青少年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在青少年犯中,有一定科技知识的人也相应地多起来。他们使犯罪走向智能化,如计算机病毒的制造、信用卡诈骗等等,进一步加剧了司法机关侦破的难度。 (六) 团伙作案出现新变化。过去,团伙犯罪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现在,团伙犯罪已蔓延至县城、集镇、农村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青少年心理结构的变化。进入青春期后,随着青少年身心两方面的显著发育,他们的认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意向,不想按照父母和老师的指导办事,心理上不稳定,表现出冲动和盲目。特别是当他们的行为和想法遭到父母反对而受到压抑时,造成的反抗情绪使其走向犯罪。 (二)家庭影响,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同,但从性质和效果来看只分好坏两类,不健全的家教、不良的社会环境、有严重缺陷的家庭教育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父母的言行影响子女,父母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反之,父母奸诈、残暴的性格会影响子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以下几个缺陷:首先,学校重视不够。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次,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或非法律专业教师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难以解答,甚至有时对于学生提到或遇到的问题,也难于指导。最后,职责不清。学校由于没有明确法制教育的职责和目标,形成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缺乏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四)社会影响。一方面,社会上的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主要是一些“黄色”书刊和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的影响,其传播速度快、毒害大、遗毒深,而青少年辩别是非能力弱,好奇心强、模访能力强,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文化糟粕会对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堕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 四、青少年犯罪对策 (一)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二)家庭预防 1、父母提高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家长应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自身思想素质的培养,要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 2、注意家教方法,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注意教他们如何做人,经常观察、了解他们思想和行为,要平等地与他们沟通。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规定父母应当履行对未成年子女所承担的教育义务和预防未成年犯罪的职责,但并未规定父母教育不力所应承担的责任。针对青少年犯罪,完善立法显得犹为重要,应在法律责任中加入对父母的处罚条文,以督促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