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09物流管理乡干班:)

摘要:随着长江上游物流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流业已经成为事关长江上游区域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发挥区域服务能力的重要产业。

本文首先对长江上游航道的分布及地理位置,航道运输完成指标、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业发展概况作阐述。然后分析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在三峡蓄水后的优势与劣势,针对物流资源、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和物流企业生产力水平等制约物流业发展因素,提出为促进长江上游物流业发展,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建成信息互通的公用信息平台,降低运营成本,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立高效物流标准管理机制,以实现物流资源整合为重点,政府加强协调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以先进物流技术为支撑,加快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业发展速度。

关键词: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三峡蓄水发展战略

引言

加快西部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江上游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腹心区域,是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和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抓好长江上游现代物流,对于充分发挥长江水道的“黄金效益”,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长江上游大部分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水流落差大,特别是2003年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上游航运条件大为改善,水路运输得到快速发展,水运物流大通道的作用日益显著。长江上游地区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蓄水、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等重大机遇,提出“将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成为西部内陆出海主通道”。航道、港口、船舶等航运要素的高度集聚,使长江上游城市逐步成为西部地区“准沿海”城市。因此,得天独厚的优势给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产业带来蓬勃生机。

结合目前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发展体系,解决航运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以支撑沿江社会经济发展。加快长江航运与现代物流的融合是进一步发挥水上航运比较优势、实现长江航运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航运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战略选择。

1.长江上游物流发展状况

长江上游通航段为宜昌至泸州纳溪全长882公里,其中长江宜昌庙河至重庆木洞河段全长561.5公里,三峡蓄水后,航道等级为一级以上,5000吨级船舶直驶重庆,四川泸州纳溪至重庆娄溪沟、全长270公里的航道经整治后,航道等级从内河四级提高到内河三级,同时全线历史性开通夜航,1000吨级船舶和3000吨级船队可以在该段航道上昼夜通航,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水位后,长江上游新增通航支流4条,共有73条长江支流具备通航能力或提高了航道等级,其中梅溪河、乌江、大宁河货运量增长最快。

截至2010年,长江上游地区已实现西部最大集装箱集并港、最大的大宗散货中转港、最大的滚装汽车运输港、长江三峡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及游轮母港。

1.1运输量完成情况

三峡成库以来,长江上游水运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等水运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水运货运周转量从2004年起稳居各种运输方式之首。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外贸物资的主要通道,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水运完成,周边省市中转量占重庆港货物吞吐量的35%。2009年,完成水运货运量7771万吨,是2002年的4.1倍,年均增长22.3%;货运周转量968亿吨公里,是2002年的6.7倍,年均增长31.2%;港口货物吞吐量8612万吨,是2002年的2.9倍,年均增长16.4 %;集装箱吞吐量51.8万标箱,是2002年的5.9倍,年均增长29%。水运货运周转量占综合交通比重由2002年的36%提高到2009年的58.9%。

1.2基础设施及运输工具概况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上游的航运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提速。长江上游干线航道由原来的三级提高到现在的一级,通过能力显著提高,5000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从下游可直达重庆。同时相继建成以寸滩为代表的一批5000吨级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码头,港口货物通过能力由2002年的490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15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由2002年的5.5万标箱增加到2009年的171万标箱。货运船舶平均吨位由2002年的301吨增加到1400吨,平均吨位居全国内河第一(全国内河平均吨位364吨)。三峡豪华游轮具备世界内河品质,普通客运船舶已逐步被一批具有国际品质的内河豪华游轮替代,最大的豪华游轮吨位已达到1万总吨。与此同时,重庆船舶标准化率达到60%、专业化船舶运力超过28%,总运力增加到400万载重吨。机动驳比

重不断上升,一些新型专用船舶如化学品船、液化气船、汽车滚装船、散装水泥船已初具规模。

1.3 市场主体发展概况

长江上游主要港口企业有重庆港口集团、万州港口集团等,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港口企业呈现码头泊位深水化、运输集装箱化、高科技化和港口经营多样化等特点。长江水系从事省际运输的航运企业主要有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海集团物流有限公司、长航集团和长安民生等。长江流域主要货运代理企业有中远、中外运、长航集团和民生等,这些物流企业在长江上游占据相应市场份额。

随着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拉动了各地对钢铁、水泥、矿建材料的需求,大宗散货运输总体稳步增长,长江干线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都得到很大程度增长。由于长江航运物流以其运量大、运价低以及港口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在发展物流中处于有利位置,因而长江航运物流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2. 长江上游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长江航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航运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由传统水路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国有企业,主要代表有重庆港口集团、长安民生集团等。

2.1 优势

三峡工程蓄水、重庆成为长江上游唯一拥有一级航道、5000吨级深水码头、水运一类口岸和保税港区的地区。目前重庆临港产业带集中了全市约90%以上的冶金、机械制造、电力、汽车、摩托车等企业。长江已成为上游地区外贸物资的主要通道,重庆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水运完成,水运成为该市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由于水运运价低,重庆产业向沿江地区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同时,长江航运的比较优势,还大大弥补了长江上游地区铁路和公路网密度低、通过能力不足的缺陷,将极大促进重庆市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形成。此外,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对于国家缩小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加快西部内陆发展步伐具有深远意义,可为重庆周边地区外贸货物经长江水运进出境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将对周边6省的进出口贸易发挥较强的辐射聚集作用,成为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窗口。

重庆已被国家列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因此,在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成为国家战略后,重庆已加快推进建设步伐,打造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参与产业转移、国际分

工与国际竞争。

2.2 劣势

2.2.1 物流标准化的认知程度低,意识淡薄

由于物流及其物流管理思想在我国诞生较晚,物流系统各分系统的标准往往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分别管理,且执行的是本行业内的标准,这对于整个物流系统各环节的配合和衔接十分不利。这就导致了在物流标准制定内容上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长江航运物流信息网络尚未形成,物流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意识十分严重,标准化应用程度极低,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也是阻碍物流标准实施的直接原因。

2.2.2 经营成本过高,价格无竞争力

据调查,中国有45.3%的企业面临物流成本过高的压力,同时中国的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传统的仓储企业转变而来,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难以提供“门对门”的一站式服务,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更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不能实现产业化、低消耗、高产出,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创造更多价值的第三方物流的作用,此状况在处于西部的物流企业中尤为严重。

2.2.3 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较差

除了重庆港务、长安民生等这样有多年经营经验的企业,其他企业在观念上还较落后,对客户需求不够重视,部分企业还残留着行业老大的痕迹,灵活性差,运作效率不高。创新意识不强,无新的服务、新的项目、新的经营方式,竞争眼光短浅,对竞争对手和客户不善于研究,对信息资源不重视,无专业的信息收集团队和网络,物流企业无整体规划,与客户缺乏沟通和了解,公关意识淡薄,未深入生产、销售企业协调与客户的关系,在引导顾客参与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方面还远远做得不够。

3 制约因素

3.1 物流资源利用率低,基础设施布局无序

长江上游产业雷同、资源结构交叉重叠、缺乏区域协调,无系统的、统一的区域物流规划,各地的发展战略不明确,基本上都处于无导向性、低层次、无序发展的轨道。长江沿岸每个城市都建了不少物流设施,这些物流设施,不但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不高、重复建设浪费,而且存在相互间的恶性竞争。现在,一些物流企业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和

设备水平仍然较低,从总体上看,除了一小部分功能和技术标准达到了先进水平外,其余大部分则相对落后,物流服务功能单一。

3.2 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经营机制不完善

虽然有不少航运企业营建了物流信息系统,还建立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但由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货代、船代、仓储和运输企业演变而来的,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当低,以及缺乏统一协调沟通,致使物流信息系统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标准不一,难以实现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物流企业要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其开发的物流信息系统要涉及与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问题。加之物流业务的运作涉及与众多部门的协调,如银行、税务、保险、海关、检验检疫、交通、交管、外贸等政府职能部门,物流企业要与这些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而目前这些部门的信息也无法共享,每个部门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甚至各自出台的政策常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造成办公效率低下。以致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物流企业在整个物流作业环节运作的透明度和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信息交换较慢,物流运作的周期长,运行成本增加,竞争力不强。

3.3 航运基础设施不足

表现为干流通航瓶颈多、干支未能成网直达。在长江上游,因三峡库区蓄水,库区航道原有的助航设施被淹没,还有部分航道基础设施正在复建。区县港口发展滞后,大型高效专业化集装箱、干散货和滚装码头短缺,万吨级泊位占有率较低,很多港口超负荷运行,直接制约长江运能的发挥。

3.4 航运企业生产力水平低

从长江上游航运公司的运力来看,从事国内航运的企业众多,但由于企业规模偏小,平均运距短,运输效率低、环节多,因而内河航运企业缺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规模经济效益不能发挥;同时,单船公司比例过大,加剧了市场的无序竞争。从专业化分工来看,从事国际航运的公司缺少专业化分工,从而不能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进入壁垒低,容易造成一哄而起,形成低水平的过度竞争。

4 应对措施

4.1 制定长江航运发展目标,实施持续发展战略

制定沿江开发规划,优先发展长江干流沿岸地区,充分重视沿江布局,促进沿江产

业密集带尽快形成;制定长江航运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与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流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相衔接;以建设统一的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充分发挥长江航运的优势;部省市互动,合力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提高航道和港口通过能力。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建立有利于内河航运发展的投融资体制,鼓励全社会各方面投资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加快发展长江航运事业;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内河航运法律法规体系,为长江航运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4.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体系

以重庆航运中心为龙头,加强现代化、专业化的集装箱港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港口作业系统。主要港口和地方重要港口建设要充分充挥自身特色,与工业园区、城镇的规划布局想结合,逐步成为城市商业配送中心。要加快重点港区的公路专线,铁路专线的建设,建立与公路货运主枢纽、铁路货运主枢纽相衔接的快捷的货运网络体系。全力打造沟通西北东部、西北中部、西南中部、西南南部四条综合运输大通道。重点建设成兰渝、渝陕、渝昆、重庆至防城等高速公路以及兰渝、渝昆、成渝城际、渝怀铁路复线等铁路干线。优化综合集疏运体系,完善港口与高速公路网、干线铁路的衔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航运中心辐射圈。

4.3 建立物流标准监督、探索管理机制

把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作为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建立物流标准的监督机制和探察机制是很有必要的。物流标准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物流系统高效、经济的前提。当前,长江上游物流标准化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已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加强物流硬件标准化建设,重点是通过制定标准规划尺寸来实现整个货运过程中的连续性。主要包括:确定物流的基础模数尺寸,用物流模数作为物流系统各环节标准化的核心、系列尺寸的基础,进一步确定有关系列的大小及尺寸,再从中选择全部或部分作为定型生产制造尺寸。另一方面要加强物流软件标准化建设,要加快通用标准体系的建立,尽快实现标准数据传输格式和标准接对,过网络和信息技术连接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公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的全程跟踪,实现有效控制。物流标准化的建设与统一,必将有助于提高长江上游物流作业效率,增强与国际接轨的能力。

4.4 构建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降低运营成本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一体化的基础,要加快EDI系统的建设,由政府牵头,港口、查验机关、航运企业等单位组成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协调各方面利益,发展EDI,并把其纳入长江沿线"信息港"建设系统,建立"大交通、大口岸"的管理模式;尽快促成有关部门协调运输中港口、货代、船代之间的电子信息交换问题,落实通讯网路及相关的设备的资金。政府职能部门,物流企业相互要进行沟通和协调,为企业信息共享提供可靠平台。构建区域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把供应链上的各家单位,为物流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接入服务,实现物流链上所有环节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但整合了信息资源,实现了信息共享,弥补了不同行政区划所带来的一些信息阻隔的弊病。通过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发布、查询和接收物流运作信息,这有助于提高整个物流作业环节运作的透明度和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物流信息交换的环节,缩短物流运作的周期,降低物流系统整体运行成本,实现物流规模效益,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的进程。

4.5 强化市场整合,政府主导

构筑物流管理理念,港航企业要从客户服务转向客户关系管理。从竞争对手关系转向协作伙伴关系;提升港口物流园区的服务能力,要以港口传统业务为依托,开展多式联运,以集装箱运输为发展重点,发挥水、公、铁便捷转换优势,建设融储运、中转、分拨、配送、增值服务等物流运作及临港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物流园区;建立港口战略联盟,通过彼此紧密合作,更好地实现集约化经营和市场竞争战略目标;航运企业要调整企业主营业务的结构,努力实现江海运输一体化的运作。加强客户资源管理,根据客户需求为客户度身订做个性化的物流方案。要加强与港口、江海运输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与铁路、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合作。加强与工商及物流企业特别是国外先进企业的合作合营,政府部门加强协调,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4.6 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制定物流人才培养规划,建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吸纳物流人才;鼓励和允许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引导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民间团体和行业协会同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在职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从业和执业培训,并以此为基础实行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鼓励和引导高校学者、市场研究机构、机关、企业工作人员开展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从政策上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从国

外引进高级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做好信息沟通,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5 结论

本文通过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带来发展机遇,以及对长江上游物流发展背景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对策和方法,但是在做本论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规范和格式上的错误,请各位老师指正。

长江上游只要能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和沟通,实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就一定能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 童小平. 把重庆努力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国家级物流中心.中国日报网,2010.

[2] 贾伟宝. 长江航运物流标准化现状及发展思考.考试大,2010.

[3] 陈家根. 长三角多领域合作经济一体化步入“黄金跑道”,《新华日报》2005第11期。

[4] 张文杰. 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J],《物流技术》2002第3期.

[5] 张丽君. 现代港口物流[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 重庆市交委.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初步研究,重庆市交通委员会,2009.

[7] 郭有明.全力打造三峡物流中心宜昌.经济杂志社,2010.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滨城区立足市辖区优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膨胀规模总量、提升能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突出项目载体带动,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促进城区服务业实现园区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积极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服务业发展呈现了总量大、速度快、质量好的态势。当前,正是滨城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发展在规模、总量、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完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以来,全区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服务业总量不断膨胀, 2013年达到**亿元,是2009年的***倍;服务业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服务业比重从2009年的**上升到2013年的***%,年均提升**个百分点;服务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明显,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2009年的1.96倍,服务业已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全区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2013年,实现地方税收***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对地税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作用突出。2009-201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万人,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收了部分农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从而使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万人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金融保险、旅游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楼宇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的良好态势。一是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56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试营业,全区引进市外股份制银行达到7家;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等担保、投资公司快速成长。二是物流业快速膨胀。陆港物流园区达成框架协议;外环线周围物流企业集聚,银河物流、宇航物流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侨昌农药物流、金龙水泥物流等专业物流运营良好;顺丰、韵达等快递公司发展迅速。三是文化旅游业品牌化发展。中海风景区已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旅游乐园;休闲小街、禾家风尚、绿色生态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杜受田故居、三河湖等旅游景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四是社区服务业日臻完善。社区服务业网络逐步建全,“12343”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逐步搭建起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项目配送体系。五是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崭露头角。滨州国际大厦、众城大厦企业集聚,国际金融中心、铂金时代加快建设。有“中国黄金首饰第一品牌”之称的老凤祥(山东)公司落户,成为我区引进的第一个中国五百强企业区域总部。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发展油茶产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推动山区综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油茶资源分布、种质资源、经营模式、加工利用、经济效益等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我国油荼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油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油茶产业是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油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茶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带来了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2006年,国家林业局专文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鼓励扶持发展油茶产业。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后,油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油茶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后,通过科技进步和大力发展生产力, 中国已在很大程

度上实现并保障了粮食安全,但反差很大的是,食用油供需矛盾突出,始终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 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占国内总需求60%多的食用油以弥补缺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油供求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人口越来越多,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直接推动了粮油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耕地越来越少,到2007年底已降为1.2亿hm2,遏制耕地减少趋势的压力十分巨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由过去主要吃粮向吃更多的肉蛋奶、由吃普通油向吃高档油的方向转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比较效益不断降低,提高农民发展粮油生产的积极性面临新的困难。从国际上看,随着石油价格的变动和粮食需求的增长,粮食危机的困局在持续演化,粮食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这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威胁,维护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许多食用油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冲击,但茶油产业却迎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中国耕地资源刚性短缺,扩大草本油料植物种植必然会与粮争地,进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木本粮油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不仅不占用耕地,还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大大缓解耕地的压力。同时, 发展油茶生产,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分流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油茶产业现状

厦门港口物流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厦门港口物流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深,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上的重要节点和国际物流链上的重要一环,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厦门港要在这一竞争中巩固并提升自己的地位,应找出差距、重点打造第三代港口,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及港口地位,本文详细阐述了物流的基本内容,港口的发展历程,厦门港的现状,厦门港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如何解决制约因素的策略。 关键字:厦门;港口物流;第三代港口;综合竞争能力 引言:厦门经历了25年的特区建设历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睹目的进步。但是,在举国上下、大江南北的港口物流建设的热潮中,厦门却落后了:自2002年起,厦门港在全国的集装箱大港的排名被原来一直排在其后的宁波港所超越,由原来的第六位下滑到第七位,而在2006年上半年由中国国际海运网与大连海事大连联合共同创建“中国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中,厦门仍然排名第七,成绩88分,在上海、深圳、青岛、宁波、广州、天津之后,与排名第一的上海的综合成绩330分相差近四倍,而与排名第八的大连港相差才不到10分。厦门港要巩固并提升自己的港口地位,应努力打造第三代港口,全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 一、物流管理及港口物流概述 (一)物流管理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质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因此,物流既存在于流通流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物流管理是指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装卸、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管理 2、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 3、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 (二)港口物流 1、世界港口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代

我国保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21048670.html, 我国保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作者:李武歌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1期 摘要:经历20年的发展,我国保税区已经形成以沿海和沿边为基础、逐渐向内陆西部延伸的局面。但当前我国保税区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保税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研究保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解决对策,以利于我国保税区高效,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保税区;保税区立法;保税区监管职能 一、我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自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见的对外进行开放,在进一步的扩大沿海沿边地区,并有计划的推进中部地区、逐渐辐射边境地区开发保税区的过程中,正在一步步的实着现“向西部开放”的战略目标,借此来加强与亚欧大陆区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联系。我国要实现以开放促发展、西部开放促进西部开发战略、兼顾与发达国家与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从而加速拓展外部市场空间,因此我国亟需更多综合保税区来发挥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沿海省份、中部省份和西部的陕、新、宁等,基本上各省都已经建立各自的综合保税区。截止到2013年1月,我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合保税区已达31个。包括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等在内,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已经超过100个。2013年,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现经营总收入447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工业总产值18235.6亿元,比上年增长5.5%;实现商品销售额和物流企业经营收入23812.5亿元和59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和9.7%。 二、我国保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体系保障欠缺。保税区要想能够健康平稳的发展,法律是基础,只有在法律地位上给于保税区一个完整统一的定性,在法律层面上对我国的保税区功能、性质与宏观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可是在我国,目前国家立法机构并没有对保税区的定性进行明文规定,由此导致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对保税区的性质认识不能统一,也容易给造成许多外国投资者误解,对于我国保税区的招商引资产生负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多头管理的基础,不利于经济的开放和发展。 2.保税区行政政策环境不完善。我国保税区在行政政策环境不完善这一点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多头管理,而是政出多门。首先,多头管理造成责权不明、权力分散,保税区管委會、海关、边检等数量众多的部门以各自的方式对保税区进行着分割的管理,导致谁也不服谁的局面。

2021年县林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县地处湖北西部、长江西陵峡畔,随着三峡工程一期工程结束,首批机组发电,永久船闸通航,二期工程全面展开,实施库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高效库区林业产业经济已成为全县林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为适应三峡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妥善安置库区移民,有效地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全县根据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态势,紧紧抓住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西部开发两大历史机遇,以项目为依托,以工程为载体,开展了以林业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路子。 一是库区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以林业为主体的农林网络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地力减退、森林过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林业用地面积增大,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4%提高到44%,增长了2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年输沙量减少75%,流域径流时间延长了7-1天,中强度水土流失由75%下降到3%,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受害率逐年降低。

二是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生态环境项目的建设实施,使全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立体产业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经济结构完全取代了以林业为导向的传统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业化以及二、三产业过渡,尤其是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全县经济中最活跃的板块,由此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兴起。**的自然风光,**的漂流探险,**的滑雪滑草都是以森林资源为载体,以秀水青山为切入点而发展起来的。 三是生产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用库区气候垂直分布的特点,变平面生产模式为立体生态生产模式,按照“山下粮菜,山上银行”的思路,具体建设模式为山顶戴帽—大于25度的坡耕地退耕建水保生态林,把住水土流失源头;山腰种果—小于25度的山腰地带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和等腰梯田,在梯上建设以柑桔、板栗为主的林果业高效经济林,为农民开拓致富项目;山下粮菜—即在河谷冲积地带改造低产田,沟、渠、林、路网络配套建设,发展粮油、蔬菜等多经作物。 四、移民安置容量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几年,我们紧紧抓住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这一历史性机遇,以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以经济林为载体,应用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进行开发移民,拓展了库区移民的生存空间和就业门路,增加了安置容量,解决了库区农民的生存状况,基本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发展目标。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标签:茶叶现状对策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保税区发展现状_绩效和转型分析_以宁波保税区为例_俞顺洪

一、我国保税区发展现状 保税区具有自由贸易、出口加工和保税仓储等功能,能集聚国内外资源和连接国内外市场,是区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自从1990年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后,经过22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有12个保税区,14个保税港区,18个综合保税区,5个保税物流园区;①保税区的各项功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2011年全国保税区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分别为 1,558.50亿美元和1,950.65亿美元。其中增速在40%以上的保税区达到4家,宁波保税区增幅达 到68.3%。2011年宁波保税区进出口中总值为 7,640,156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较为严重的 仓储转口贸易进出口2010年开始回升迅速,实现进出口额1,02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3%,占保税区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5.7%,比重较2009年提升2.3个百分点。宁波2011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447,551万美元,同比增长8%。②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由于自身的功能特点和政策优势,保税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投资落户。2010年共新批企业4,569家,比2009年增 长12.8%;吸引投资额208.31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1.4%。投资主要集中在天津港和大连保税区,占全国保税区总量76.2%。③其中宁波保税区 2011年新注册企业545个,同比增长7%。投资 总额24,523万美元;同比增长150%。④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现。这表现在出口加工业、货物贸易和物流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国保税区完成商品销售额15,325.2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060.33亿元,实现物流企业营业收入 3,731.61亿元。⑤其中,2010年宁波保税区完成电 子信息产业产值453.95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 31.3%,占全国保税区总量39.3%;2011年实现 物流企业营业收入576,951亿元。④各保税区形成的各种主导产业通过聚集经济和乘数效应,带动毗邻区域的其他产业发展,并且由于其技术外溢提升了本区域的劳动生产率。 由上可知,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保税区对于外贸的增长以及地区经济的拉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保税区拥有的政策优势逐步弱化:①关税大幅下降。入世10年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5.3%降到了9.8%,并且还有很大下调空间。②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实施。③入世后,必须满足WTO 的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原则。 ④出口加工区的迅速发展。 保税区发展现状、绩效和转型分析 ———以宁波保税区为例 笪俞顺洪 (浙江行政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眼摘要演入世后,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弱化、优势缩减,保税区面临发展方向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现状,结合宁波保税区发展的绩效和发展障碍分析,指出保税区的未来在于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其转型目标模式是综合型自由贸易园区。 眼关键词演保税区;自由贸易园区;绩效眼中图分类号演F752 [文献标识码]A 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3)02-0051-06 收稿日期:2012-09-13网络出版网址: 网络出版时间: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海洋经济背景下的浙江自由贸易区建设》 (2011N079)。 作者简介:俞顺洪(1975-),男,浙江永康人,经济学博士,浙江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2013年2月第35卷第2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 Feb.2013Vol.35No.2 2013-01-22 10:4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521048670.html,/kcms/detail/13.1356.F.20130122.1046.201302.51_009.html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目录 一、绪论 (1)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二)相关概念 (1) 1.家族企业的概念 (1) 2.家族企业的特点 (2) 二、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 (一)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 1.家族企业的优势 (3) 2.家族企业的劣势 (4) (二)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分析 (4) 1.家族制管理模式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4) 2.家族制管理模式是社会文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4) 3.家族制管理模式当前管理问题突出。 (4) (三)国外家族企业发展与我国的对比分析 (5) 1.中美家族式企业对比 (5) 2.中外家族式企业差距的根源 (5) 三、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5) (一)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 1.资金筹集机制过于封闭和狭窄 (6) 2.企业产权封闭不易于社会化 (6) 3.管理方式排外面临瓶颈制约 (6) 4.组织结构名不符实不利于企业规运行 (7) 5.代际传承机制建立不可疏忽 (7) 6.思想观念严重滞后 (7)

7.企业家素质低下不利于企业壮大 (7) 8.企业文化缺失使企业发展没有文化支撑 (7) 9.法律意识淡薄 (8) 10.外部社会环境问题 (8) (二)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9) 1.文化传统---影响家族企业的深层次原因 (9) 2.遗产税开征将带来家族企业传承的新问题 (9) 3.法规不完善导致职业经理人选择的高成本 (9) 四、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9) (一)建立现代企业的规管理体系 (9) (二)建立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系统 (9) (三)建立有效的集体决策模型系统 (9) (四)建立完全的现代企业制度 (9) (五)维持模式 (10) 五、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历经十余年,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产业化进程来看,目前都不是十分成熟,消费短期内可能很难显著增长。尽管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机会,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仍然进展缓慢。本文主要以北京地区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商用轿车)为研究对象,实地考察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和与政府的协商状况,同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影响电动汽车购买的因素,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展望。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未来展望 一、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背景 早在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设计的电动汽车包括3类: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并以这三类电动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动、动力蓄电池为“三横”,建立“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基本跟上了全球的步伐,大体站到了世界同一起跑线。自此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大量产业相关政策,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上了日程,这在我国汽车史上还是头一次。自2004年起,在国家的长远规划和能源政策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被多次强调。从2005年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优化汽车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清洁汽车、电动汽车政策措施,明确了201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的5%~10%;203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50%以上的发展目标。 2006年财政部针对实施新消费税政策时明确规定:对混合动力汽车等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汽车将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在新目录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鼓励产业。很多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及制造,都已列入了国家鼓励范围,享受鼓励政策。 2008年8月31日,在2008(首届)中国绿色能源汽车发展高峰论坛上,科技部部长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明确目标:到2012年,国内将有10%新生产的汽车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2009年,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在出台政策和制度保证电动汽车更好和更快发展。 2010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以抢占产业制高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进入实质性政策扶持阶段。该阶段不仅把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

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趋势分析报告 一、公司概况 (一)、公司沿革 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原名为“厦门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2月3日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9500万股(A股),并于1999年4月2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和公司2004 年7月29日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与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务集团)于2004年8月1日进行了重大资产置换。资产置换后,公司于2004年11月22日变更为现名。 (二)、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海沧大桥的投资建设,对公司所属的厦门大桥及建成后的海沧大桥的经营管理。 (三)、经营范围 公司以“立足港口综合物流服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宗旨,主营以港口为依托的综合物流业务以及件散杂货、内贸集装箱的装卸、堆存、仓储和助轮船靠离泊等业务。具体经营范围分为以下五点: 1、为船舶提供码头设施,在港区内从提供货物装卸、仓储、物流服务;集装箱装卸、堆放、拆拼箱;车辆滚装服务;对货物及其包装进行简单加工处理; 2、物流供应链管理、整体物流方案策划与咨询、中转、多式联运服务(不含运输)、物流信息管理; 3、经营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不另附进出口商品目录),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 4、批发、零售建材、化工原料及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及监控化学品)、矿产品(国家专控除外)、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及日用品、农畜产品、文具、体育用品及器材、工艺美术品; 5、房屋租赁。(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办理审批许可证才能从事的经营项目,必须在取得审批许可证明后方能营业)。 (四)、所处行业地位

论我国保税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我国保税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班级:物流3班 学号:116205050311 姓名:黄光取

摘要 保税区: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即保税区。这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我国保税区整体情况 (一)1990 年起,我国在东部沿海港口地区相继批准设立了上海外高桥、天津港、大连、青岛、宁波、厦门象屿、福州、广州、汕头、珠海以及深圳的福田、沙头角、盐田港等12个保税区。(二)设立之初,全国12个保税区被赋予相似的功能定位,即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和商品展示,其定位接近于国际贸工结合型的自由贸易区(三)将其主体功能和辅助功能进行分类,大体有四种类型:1以上海外高桥为代表的综合型保税区。该保税区是我国设立时间最早,规划面积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设施最完善、功能最成熟的保税区之一。2以天津港和大连为代表的贸易型保税区。3以深圳的沙头角为代表的工业型保税区。4物流型保税区。 二、我国保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的保税区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扩大当地就业和税收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成绩是很大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保税区是主要遵循静态比较优势原则设立的,即通过廉价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特殊的政策来吸引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寻求资源禀赋差异决定的比较利益。但有迹象表明,在历经了这些年的建设后,由于当初是以“‘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方案设计和后来实践中自然资源禀赋和特殊政策逐步削弱等的原因,其发展出现了许多问

题,阻碍了保税区功能的积极发挥。 (1)自然禀赋优势逐渐、下降政策优势弱化、吸引力下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快,特别是加入WTO组织以后,对我国保税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包括:我国关税总水平大幅降低。入世后我国在享受WTO成员国取消对我国商品非关税壁垒的权力同时,也要承担取消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措施的义务。我国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还是原材料价格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区内企业非但不能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成本反而还要增加,以至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难以实现,生存空间越来越小。(2)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弊端凸显 1立法滞后,管理法规缺乏系统性,立法滞后的情况一方面使保税区的运作缺乏统一的法令,导致各行其是,不同区域甚至是不同地区的同一种区域的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也容易给外商造成政策不稳定、不连续的印象,认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只是权宜之计,不利于吸引外商长期投资或战略性投资 2多头管理,部门政策缺乏协调性,变动频繁,相关政策缺乏稳定性,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加之目前实行的多部门管理体制,造成各部门协调政策不一致。实际上反应出各部门对保税区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3)发展受到功能定位和功能性政策的限制 1功能紊乱,业务定位缺乏科学性,保税区最重要的是保税政策,一种是国际保税物流,即境外货物在保税区内进行中转、分拨、配送,货物并不出区进入境内;另一种是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但是国内贸易和一般加工等与保税政策无关的业务占有相当的比,重从事与保税政策无关的内贸企业和一般贸易加工企业,在区内不但不能享受到保税政策所提供的便利,还往往由于海关监管流程的约束, 2手续繁杂,监管流程缺乏效率性,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的通

中华老字号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学课程论文 中华老字号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姓名: 学号: 专业:

中华老字号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华老字号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挑战。本文首先对中华老字号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提出老字号在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振兴中华老字号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华老字号、品牌、营销 一、引言: 中国商品有品牌的历史并不短暂,据学术界认可的资料,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白兔”针品牌。明清以后,中国随着市场的资本主义萌芽,一批批商品品牌诞生,几乎遍及各个商品门类和商品领域。经过历史的积淀,有三四百年历史的“同仁堂”、“雷允上”药号,“周虎臣”毛笔,“曹素功”墨锭等等,都仍是当代人耳熟能详的知名老字号品牌。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和国产新品牌的诞生,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新产品、新观念、更多的选择机会,也给中华老字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经营的困境。据统计,在1993 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1600 多家中华老字号中,现在勉强维持现状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 左右。 二、中华老字号发展现状 2006年, 我国商务部在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 试行) 中, 给中华老字号下了一个科学而完整的定义: 中华老字号是“历史悠久, 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 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取得社会广泛认同, 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2006年,龙抄手、赖汤圆、东来顺、荣宝斋等434字号,被商务部初步确认为“中华老字号”。此次获牌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涉及食品及加工、餐饮、住宿、医药、服务业、工艺美术、纺织、印刷等行业, 覆盖了全国27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这434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 北京67 家, 上海52 家, 天津30家, 哈尔滨8 家,武汉4 家等。2010年,商务部又对第二批中华老字号的名录进行公示。覆盖了全国28省,共345家,其中北京12家,天津15家,上海47家,辽宁15

果树产业现状及“十四五”发展对策

果树产业现状及“十四五” 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果树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年产值约1万亿元,从业人口1亿人左右,果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人均果品占有量达195kg。目前,我国已成为果树产业第一大国,果品贸易在世界果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持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我国水果面积和产量居前6位的树种分别是柑橘、苹果、梨、桃、葡萄和香蕉,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植业中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仅次于粮食、蔬菜,排在第3位。果业在保障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人民健康、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现状 种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 据国家农业统计发布数据,2019年园林水果(不包括西瓜、甜瓜、草莓等瓜果类,核桃、板栗、榛等干果类)面积1227.67万hm2,年产量为1.90亿t,分别比2015年增长9.5%、17.5%。其中柑橘种植面积为261.73万hm2、产量为4584.54万t,分别比2015年增长17.4%、26.7%;苹果种植面积为197.81万hm2、产量为4242.54万t,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0.2%,产量比2015年增长9.1%;梨种植面积为94.07万hm2、产量为1731.35万t,分别比2015年下降3.4%、4.8%;葡萄种植面积为72.62万hm2、产量为 1419.54万t,分别比2015年增长1.4%、7.8%;香蕉种植面积为33.03万hm2、产量为

1165.57万t,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7.1%,产量比2015年增长9.7%。 主要果树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 2002年及2008年国家实施苹果、柑橘和梨等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以来,主要果树优势生产区域基本形成,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如苹果产业布局主要为环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区,两大产区2018年苹果种植面积分别占我国苹果总面积的26.9%、57.2%,产量分别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36.0%、53.0%,生产集中度在85%以上;西南冷凉高地和新疆2个特色产区2018年苹果种植面积分别占我国苹果总面积的5.9%、3.4%,产量分别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4.1%、4.2%。葡萄优势区域发展布局进一步显现,主要为西北及黄土高原传统优势葡萄产区、华北及环渤海湾传统优势葡萄产区、秦岭和淮河以南亚热带设施及避雨葡萄产区、云南高原及川西优质特色葡萄产区、东北冷凉山葡萄特色产区、湖南怀化刺葡萄特色产区、华南一年多收避雨栽培产区等。 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果品质量显著提高 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专项的长期稳定支持下,我国主要果树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果树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适宜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品种结构明显改善。据统计,2017年5月1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仅苹果、柑橘、香蕉、梨、葡萄、桃6种果树列入第一批目录)正式实施以来,共有300多个果树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 目前,苹果重点发展的优良品种有华硕、优系嘎拉、红露、红将

闽北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闽北是福建省的主要茶产区,茶类繁多,有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花茶五大茶类。武夷大红袍、肉桂、闽北水仙、正山小种红茶、蒸青绿茶、政和大白茶、闽北茉莉花茶等名扬海内外。茶业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探索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做大做强闽北茶产业,倍受政府及农民的关注,对闽北知名度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展、竞争力的提升和贸易流量的扩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闽北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闽北茶叶生产的发展 闽北是乌龙茶的起源地,产茶历史悠久,盛产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等五大茶类,南平十个县(市、区)均产茶。2011年,南平市茶叶种植面积53.6万亩,较2000年增加2.18万亩,增长4.2%;总产量51000吨,其中绿毛茶21280吨,红毛茶5997吨,乌龙茶19960吨。受近年茶叶市场价格一路上扬的影响,2005-2011年,全市茶叶总产量增加16518吨,增长47.9%,年均增加2753吨,增长6.7%;茶叶产值屡创新高,2011年茶叶产值达22.95亿元,年平均增幅高达39.4%。

表一 1978—2011年南平市茶叶生产情况 单位:万亩、吨、 (注:以上数据源于统计年鉴) (二)闽北茶叶加工业的发展 多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对茶叶产业化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茶业富民战略,以“稳定、品牌、诚信、文化”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保护品牌为重点,以练好内功为契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使茶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兴盛局面。 1、茶叶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 “武夷岩茶热”的持续升温,进一步提高了闽北茶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使乌龙茶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