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77期)2008(5)

Journal of Huazhong Agr icultural U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Edit ion)

收稿日期:2008205209作者简介:叶静(1974-),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叶 静

1,2)

(1)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2)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天人合一0的生态观启示了中国的环境外交;/以人为本0的民本观指导了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领事保护工作;/刚健有为0的进取观激励了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0;/贵和尚中0的中和观是胡锦涛同志建设/和谐世界0外交理念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 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456(2008)0520062205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s and Modern Diplomacy of China

YE Jing

1,2)

(1)School of For eig n Lang ua ges,Wuha n U niver sity of T echnology ,Wuha n,H ubei,430070

2)

H istory School,Wuhan Univer sity ,Wuha n,H ubei,430070)

Abstr act The four basic spiri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ity between H eaven and Man,people 2oriented,vigorous and pr omising,harmony and neutralism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 2nese modern diplomacy.The ecological view of /unity between H eaven and Man 0enlightens Chinese en 2vir onmental diplomacy;the /people 2oriented 0view directs Chinese consular protection activities;the /vigorous and promising 0conception encourages China to become a /responsible big power 0;and the /harmony and neutralism 0philosophy are the cultur al roots of H u Jintao .s diplomatic notion )))/build 2ing a harmonious world 0.

Key words unity between H eaven and Man;people 2oriented;vigor ous and pr omising;harmony and neutralism;Chinese diplomacy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近代以前流传数千年的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及一切/人化0的事物。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0。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国学大师张岱年将/天人合一0、/以人为本0、/刚健有为0、/贵和尚

中0[1]

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作为独立国家维护本国利益和实现其对外政策的官方行为,外交势必会受到该主权国家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在中国,各种政治性的组织机构、思想、观念与信仰都浸润着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中国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逐渐培育起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地位的认知,对发展与它国关系的政治情感、理念和价值观的认知,这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

第5期叶静: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到直至当今的中国人发展对外关系时的思维和行为。本文拟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入手,研究其对冷战后的中国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和外交行为的深刻影响。

一、/天人合一0思想与环境外交

中国传统著作对/天0作过很多的论述。5荀子#天论6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0[2]5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6中有:/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0所谓/天0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0的代表。/天人合一0有两层意思:一是无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大人相应,或无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庄子追求的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0[3]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0因此,人与自然应当实现高度的统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4]。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0, 5礼记#中庸6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0[5]。认为人只要发扬/诚0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在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6中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0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派思想家所接受。

/天人合一0思想是人类启蒙时代的自然观和人生观,阐发了人类早期的生态意识。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环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认为人和自然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的内在关系,我们必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虑,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而不考虑另一个方面。/天人合一0思想为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意义的思考路径。

当前,环保与生态问题已经被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环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环境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是一国推行其环境外交政策、维护其环境权益、促进其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环境大国,/天人合一0的生态思想对中国环境外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以积极的姿态参加全球环境外交活动,从维护全球基本生态环境这个基本目的出发,谋求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的环境外交始于1972年组团出席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自此以后,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环境署的各项工作,并广泛地参与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和协调的各种活动。为5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6修正案、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6、5巴塞尔公约6、5生物多样性公约6、5京都议定书6等重要国际环境公约的起草和通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至今中国已与30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加入了20多个国际环境公约。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5气候变化框架公约6谈判中,中国针对西方国家提出的/责任共担0的提法,鲜明地提出,/这是无视发达国家的排放是-奢侈性排放.的基本事实,是不公平、不现实的0,从而在5公约6中明确南北双方的责任是/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0。这一原则的确定,促进了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援助和支持。也使我国在环境外交中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我国在开展环境外交的过程中,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由,限制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利用环境保护的优势,积极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服务。达到了我国开展环境外交的基本目的)))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由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艰巨性和保护环境的持久性,环境外交将是国际关系领域中一个长期性的议题。

二、/以人为本0思想与领事保护外交

/以人为本0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0等思想,开启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先河。5古文尚书6中的5五子之歌6说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0[6]。孔子认为人是最重要的财富,重视人的价值和关心人的原则是管理者应有的基本态度。在国家管理者所关心的/民、食、丧、祭0等诸多事物中,孔子认为/民0是问题的核心,是应当摆在首位的因素。孟子也认为: /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0认为除土地之外,

6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77期)

人民是最重要的财富,因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0。[7]这一论述突出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荀子也有著名的/舟水论0:/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0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政得其民0的历史兴亡规律。汉代贾谊在5新书#大政上6中进一步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0民不仅仅是国之本,而且还是君之本、吏之本。东汉思想家仲长统说:/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 0[8]精辟地概括了/人为本0的思想。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基本上都继承、发展了这种思想。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正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转型,或者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重要标志就是注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人民关心的小事做起、向着更加有人情味的方向努力。这实际上是近期中国新一届政府精神和风格的传达,是一种重要的新导向。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领事保护外交。

领事保护(Consular Protection),是指派遣国的外交、领事机关或领事官员,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在接受国保护派遣国的国家利益、本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当本国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在驻在国受到不法侵害时,中国驻外使、领馆依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有关国际公约、双边条约或协定以及中国和驻在国的有关法律,反映有关要求,敦促驻在国当局依法公正、友好、妥善地处理。领事保护还包括我驻外使、领馆向中国公民或法人提供帮助或协助的行为,如提供国际旅行安全方面的信息、协助聘请律师和翻译、探视被羁押人员、协助撤离危险地区等[9]。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对外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我国公民出境人数猛增,仅2007年一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就达4095万人次,是改革开放前30年总和的140多倍。我国公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境外经济活动,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日益扩大。在海外设立中资机构的有一万多家,中国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业务遍及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国旅游的、探亲的、留学的也在增加。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国已经达到132个。这意味着,我国公民和法人人身财产安全在境外受到威胁和侵害的风险几率也随之大大增加。面对新的形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外交理念,切实增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努力作好维护我公民和法人在境外合法权益的领事保护工作,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处处彰显着我国新时期外交/以人为本0的特点。

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魏苇说,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是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外交工作贯彻/执政为民0、/以人为本0理念的重要体现[10]。/群众利益无小事0这一原则在外交工作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贯彻。2006年5月29日,外交部在领事司内设立领事保护处。这是中国首次设立一个部门,专门处理和协调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2007年8月23日,领事保护处正式升格成为领事保护中心,以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预警、处置、宣传和立法等方面的协调行动能力,更好地应对日益增多的领事保护工作需求。中国目前已与169个国家建交,设有240多个驻外机构,2000多名常驻外交领事机构人员。

从近年来的一系列实践表现来看,中国政府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在国际上为维护我国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做了大量的实事。无论是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还是日常办案,外交部在中央其他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作下,积极开展我海外公民与法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中国外交正朝着/以人为本0、/外交为民0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2006年,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3.1万余起。2007年,重大突发性领事保护案件频发,在党中央领导下,外交部沉着应对,反应迅速,决策果断,措施有力,及时妥善处理了中石化在埃塞俄比亚项目组遇袭、中石油及四川通讯建设公司工程人员在尼日利亚被绑架、韩国丽水火灾致中国公民伤亡、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被枪杀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切实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凸显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0、/执政为民0的理念,充分证明了中国政府在领事保护领域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

美国5侨报6在其社论中说道,/从只看重事关国家利益这样的-高级事务.,到关注涉及中国公民、侨民等民间利益的-低级事务.,新中国外交正在进入-民本时代.。0[11]

三、/刚健有为0思想与/负责任大国0外交

/刚健0之说,孔子已经提出。在孔子心目中,刚

64

第5期叶静: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0,/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0孔子坚决主张日常生活中人要有所作为。他在5论语6中说:/未知生,焉知死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0[12]表现的就是/自强不息0的精神。5易传#彖传6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0/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0[13]/刚0指的就是一种活力,是一种奋发向上的风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0的思想,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性,具有恒久的价值。天体运行,永远已时,故称为健。健包含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孟子鄙视/以顺为正0,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0孟子的这种思想与5易传6的/刚健0思想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这种/刚健有为0、/自强不息0的精神风貌,鼓舞着中国人民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00多年来反帝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意志。中国在历史上多次沦于异族统治之下,但中国的文化从未灭亡,靠的就是/刚健有为0、/自强不息0这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精神的支撑。

/刚健有为0的文化精神是一种引导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中国的外交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冷战结束初期,由于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严重失衡,中国必须面对现实,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自立自强。近年来,国际形势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图谋和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力量继续激烈碰撞,各种力量此消彼长,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在新的国际形势面前,中国外交在/作为0方面明显加强了,但这不是一种攻击性的意识,而是同国际社会有更多合作、更好沟通和更深理解的意识,是一种在合作中解决矛盾和克服分歧的积极努力。它表达了一种新的进取意识,这是/刚健有为0、/自强不息0精神在新时期的体现,是全球范围内平等、合作和共同发展潮流在中国的体现。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大国及发达国家关系得到了加强,在军控、裁军与防扩散领域积极作为。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加入了135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我们的外交官活跃在这些国际组织中,在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处理上,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自1990年中国第一次向中东地区派出军事观察员以来,中国迄今共参加了17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共派遣维和人员7200余人次,是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努力推动解決热点问题,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坚持政治解決方向,积极开展外交斡旋。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设立中国政府特別代表,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维和工兵并提供人道援助,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好评。在中东问题上,中国参加在美国召开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参加了伊拉克问题有关国家会议。针对一些境外敌对势力藉口人权和达尔富尔问题鼓吹抵制北京奥运会,中国进行了有力回击。维护了国家形象和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愈益发挥/建设性作用0,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0。在国际事务中以及和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强调中国应当而且可以更加/有为0,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提出更积极和更具建设性的方法。有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以及我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最新倡议和作为,就是典型事例,中国正在形成自身的国际行为规则,在国际关系中受到各方瞩目和普遍好评。

四、/贵和尚中0思想与/和谐世界0外交

所谓贵和,就是重和谐,主张/和而不同0;所谓尚中,就是尚中道,主张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和0、/合0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单独出现。5易传6中写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0[13]世界万事万物的运行,尽管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始终保持着整体的组合,最高程度地达到和谐,这才是最为光明的前景。所谓/中0就是坚持正道,不偏离的意思。它要求以适中的原则处理问题, /叩其两端0,/执两用中0,避免/过分0与/不及0。中的外用就是/和0,/和0就是/以他平他0,使矛盾各方面统一在一起,任何一方面都不过分强大,以维持总体的和谐。/和合0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独创。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0,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65

而不和。0[12]即强调多样性统一,表现了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5中庸6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0[5]中和、和为贵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愿望))))和谐。中国最早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和谐的思想,如5尚书6中有/协和万邦0的词句。对中国人来说,无论是自我修养,还是一般世事,和谐都是关键。

与此相应,在中国人看来,由于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合作与和谐的,因此国际关系也应如此。/和合0文化是理解中国战略文化和传统/国际关系0思想的一把钥匙,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理念的精髓。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0、/和而不同0的精神显得更为重要。这种精神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和/建设和谐世界0的主张上。

自1953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世界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强调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是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核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和平共处原则与5联合国宪章6一道,为广大新兴国家捍卫独立和主权提供了有力武器,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奠定了基础。在今天这一相互依存而又多元多样的世界上,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最有生命力的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14]。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在和平发展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广交朋友和合作伙伴,大力发展互利共赢的国家关系,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维护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营造世界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平等互利的发展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设和谐世界0的核心是/和谐共处0。/和谐共处0相对于/和平共处0,是/更上一层楼0了。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0,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共处0。/和谐世界0新理念的目标$$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升华。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自身和世界的发展放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陆续提出了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发展观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0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0的外交政策,在复杂的边界问题上,在一些存在争议的领域,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0的方针。在追求自身发展和强大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和平共处、共享繁荣。

在和谐世界中,要以/和而不同0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善待他国。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各国共同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不同文化和平相处,共生共长,相互借鉴,相辅相成。/和谐世界0的这些主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0的精髓和中华民族对和平发展事业的不懈追求,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2862296.

[2]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76.

[3]孙海通.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39.

[4]范永胜.老子[M].合肥:黄山书社,2005:58.

[5]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46,101.

[6]王世舜.尚书译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96.

(下转第70页)

有的!0这个核心营销信息的有力传达是奢侈品营销

百年不败的奥秘。当然如何做到最好,如何传播出你是最好的,在这些基本功夫的层面上,还是各有巧妙,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小结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中,我国奢侈品消费能力将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变得越来越精致,很多人已经从强调宝石的大小和等级转变到强调饰品的整体美感,人们已经开始理性地对待奢侈品,奢侈品开始为人服务,而不是盲从,我们要知道这才是奢侈品消费的高境界。它对拉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逐步创建自己的奢侈品牌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晓慧.透视中国的奢侈品消费[J].华东经济管理,2005(10):

1182121.

[2]甘俊,肖子拾.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

(4):1572159.

[3]雷达.聚焦全球奢侈品市场:日本消费最大中国是主力[N].环

球时报,2006203216(24).

[4]陈胜波.中国奢侈品市场前景广阔[N].中国国门时报,20062

08221(8).

[5]吉启明.中国奢侈品市场与营销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4.

(责任编辑:侯之学)

(上接第66页)

[7]张铁民.孟子解读[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63.

[8]严可均.全后汉文[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

版)[EB/OL].(2007208221)[2008205209].http://www.fm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25479499.html,/chn/lsfw/lszs jj/t353596.htm.

[10]石洪涛.外交部官员列举领事保护五大案例,凸显以人为本

[E B/OL].(2005212228)[2008205209].http://news.xinhua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25479499.html,/overs eas/2005212/28/content_3978115.htm.

[11]领事保护工作:彰显中国外交/以人为本0的理念[EB/OL].

(2007208231)[20082052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525479499.html,/jrzg/20072 08/31/con tent_733895.htm.[12]钱逊.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87,114,131,

164,239.

[13]周振甫.周易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7,92,

127.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4247.

(责任编辑:陈万红)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研究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传统文化对调动员工在职场中的积极性、保持较为持久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员工立足现实、从基础做起的意识它有利于培养员工刻苦勤奋、忘我奉献的态度;它有利于培养员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敬业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精华更多的体现在了中国人的性格及对待事物坚韧不屈的精神上,也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主线。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种文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如《尧典》里对先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功业的颂扬,《无逸》中对成王尽忠尽职的谆谆告诫。《公刘》、《生民》中描写的周部落诞生之初的创业艰难等。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并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 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于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传统中国人试图辩证地认识人自身与其所在的宇宙自然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努力寻求对自我命运的主动掌握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思考与探索。天人合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由于农业耕种的需要,中国很早就有天文历算的发明,由此引发人与自然的学说。“天人和谐”精神即所谓“自然”精神,主要来源于道家学派。道家经典《老子》提出要“道法自然”,即如实地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道家学派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5课标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5安徽文综,1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摘要: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中国和平崛起,革旧寻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 战略的新布局,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当代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什么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加全面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大战略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 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从而为拓展外交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需要研究如 何扮演大国角色,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转化,构筑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既要有延续性,又要开拓新思路。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更加强 调外交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外交工作更加精细, 外交活动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强 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 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 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 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大战略”来源 已不可考, 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 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传统文化与学校诚信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嘉兴高级中学薛万霖王永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其中“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规范、道德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 一、用传统文化解读诚信 《说文解字》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前者却是“从言成声”而后者则是“从人从言,会意”。其中如果说前者是自信的话,那么后者便是他信、为他人所相信或信任。由此可见,所谓“诚信”其实乃是两个词并分别包含着对己与人、或我与人两个面相上的要求,即对己曰诚,对人曰信。诚信就是要诚实、诚恳,就是真实不欺,开心见诚。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宋代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诚信就是要言行一致。韩非说:“内外相应,言行相称。”墨翟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就是要守信、有信。“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刘向说:“人背信则名不达。”晋朝隐士畅泉说:“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朱熹说:“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诚信就是要“真”,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诚,是中国文化的“魂”,是国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四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春秋(孔子建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秦朝(焚书 坑儒,遭到打击,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西汉武帝(董仲舒改造,正统思想,汉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宋明(冲击融合形成新体系理学)——明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的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见教材 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改造儒学: 无为而治”(道家)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一自强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的的表述的是《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学说的核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贵和持中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中国传统贵和持中的思想表现在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持中就是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协调。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有两层旨意:一是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体现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格肯定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轻神重人的根本态度;二是在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社会观和朴素民主观。 五以义为上 追求义利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思想。“义”代表了仁义道德,“利”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物质利益。首先,在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要顾全大局。其次,对物质利益的获取要在社会道义和规范的约束下有秩序的进行。最后,要把社会来的财富,在反馈到社会中去。 六礼治精神 礼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首要准则,社会中人们的各种关系都要靠礼来理顺,处理各种事情和判断是非都要以礼为准则。包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其中忠、孝、悌、仁、善为五伦关系的准则。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七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当今的提法,在古代传统上变现为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就是知识一定要跟行为相联系,知来自于行,反过来要指导行。表现出我们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关怀现实的问题。八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思想在辩证思维上是最丰富、起步最早的。一个是老子为代表的贵柔辩证法、另外就是孙子的辩证法。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跟中国哲学的传统辩证法,完全可以融会贯通。 九内在超越 这是中国传统对于价值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变现为修己安人。中国哲学中人性就有自我完善的可能。也就是“人性善”。人性善就是对人自我完善的可能性的理论前提。人有善根,把善根变成实际的善心需要向内修,回归本性。 十有容乃大 中国传统文化海乃百川、有容乃大。表现为接受异族文化,没有文化上的障碍,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吸纳融合占据主流。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法1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崛起;各国变法 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影响 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考法2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2.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影响

代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商鞅等 韩非子的思想 (1)以法治国,变法革新 (2)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 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 (1)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2)非攻 (3)尚贤 (4)节俭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表现:与民休息(措施:萧规曹随) ④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汉武帝的“有为” ①背景 a.经济恢复和增强; b.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思想 :

当代中国外交

河北农业大学《当代中国外交》结课作业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成绩:

浅谈中美博弈 当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军事上也可排到第三,而且发展趋势较为强势来看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这种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让世界多级从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挑战美国的老大地位。中美大有一山不容二虎之势!究竟中美之间是否存在共存还中国能在与其博弈中偷得先机,促进世界的发展,请听下面分解。 中国新形象 中国一扫之前的颓废形象,开始显露世界巨人的风采,也开始大秀肌肉。08年北京奥运会宏大的开幕式,高超的管理,精密的技术让世人震惊中国力量。09年国庆阅兵给世人一个印象开始,中国开始各处亮剑。最显眼的珠海航展和航母服役视频的公开亮相更是对全世界的宣告,睡狮开始铮亮眼睛! 中美“情义” 纵观中美关系的发展,曾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曾经和中国有过一段交往,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其中美国也加入了其中,作为“战胜国”努力分得一份羹。在二战中中美实现了难得的战略统一,共同抗战法西斯,在中国战场,中国人沉重打击了日本,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放一枚原子弹,为抗法西斯战争盖棺定论。二战之后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继续上升,并且逐渐占据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中国当时的经济也在平稳发展,当然好景不长,国内开始了内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前进,从此中美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也是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时代,中美关系也是中国与列强关系的一部分。二战结束之后,蒋介石政府为得到美国的援助进行内战,让美国在中国得到一些特权。中美的关系再次变成不平等的关系,然而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支持的国民政府失败,退守台湾。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与美国开始全面的对立。 必须承认的是当时中国作为当时除了苏联以外的第二大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老大本来就应该水火不容,当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已经开始。中美关系也成为这的一部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一整套手法,以及阻挡中国统一的行为让中美关系达到最为敌对的状态。加上朝鲜战争,中国毫不犹豫的出兵抗击美国,使美国的失利。99年科索沃战争美国悍然轰炸中国大使馆,造成中方人员伤亡!之后中美在南海再起摩擦,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国还被迫地在美国侦察机迫降军用机场之后归还美国飞机和机组人员,这在任何主权遭到侵犯的情况下,都是无法想象的!中美对立趋于白日化。 然而中国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喘息,并且敏锐的把握住了机会。随着不久911事件爆发,美国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反恐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期间,美国无力与中国爆发新的摩擦,这也是中国面临的所谓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也都得到很大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的认识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会展分院 酒店111 张琦 2011年12月7日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其内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的成长壮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有贵和尚中、崇尚自然、人文主义、重人伦道德四方面。“和”的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这四种特质都是和谐精神的体现。从中体现出我国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并且一直用宽容的胸襟去对待别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和谐 经历了几千年的融会贯通,才形成了海纳百川般中国文化的博大境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永生不灭的灵魂,使这个民族充满了灵气、生机与活力。而这传承不绝的中国文化世世代代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升华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历经劫难而弥坚,牢牢地凝固在一个大家庭中。文化是民族的脉愫,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中国文化,伴随着波澜起伏的中国历史长河,不断吸纳营养,创新再生,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就在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像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内蕴深厚的语言文字,深刻完备的伦理道德,浩繁精到的典章制度,独具特色的科技工艺,睿智深奥的哲学宗教,它集中了中华民族伟大和智慧,它由中华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互相渗透、互相融会,

最终整合而成,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浩瀚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厚重坚实的华夏文明,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人格的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民族发展才具有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文化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视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即指导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其既可以表现在特定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心理态度、生活习惯、精神信仰等抽象领域,又可以表现在建筑风格、文学艺术、器物工具等具象领域。就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言,则是指导和推动整个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外在表征和精神内核。 简而言之,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则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

通识课《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课程论证报告

《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 课程论证报告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外交学专业的基础课,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尤其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外交总体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了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外交指导方针及政策,使学生对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新一代的大学生。 二、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两个方面,全面系统梳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波澜壮阔的外交史;综合整理、阐述当代中国外交五个历史时期的外交思想与理论;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70年代“一条线”到“和平与发展”、“和谐世界”的演变过程及其国内外背景;总结中国政府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构想完成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及其宝贵经验;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的边疆和民族问题的历史由来及其未来走向;重点突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新战略与坚持“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外交新思维。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系统性的理论学习与相应的案例分析和课堂探讨相结合,利用历史分析法、深度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

法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发展动因;了解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环境对中国外交决策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客观评价能力,从而认清当代中国青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进步而不断奋斗的信念。 四、师资准备 任课教师长期兼职中国外交、中日关系课程的教学,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授课生动流畅;同时,注重学习吸收目前其高校外交与国际关系精品课程的有益经验,努力创新适合外语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力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本课程真正成为拓展大学生素质的课堂。 2012年3月16日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阐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年)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4.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