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

第一篇背景研究

第一章规划背景

2011年,荆州市实施“壮腰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大局和支点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荆州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市建设围绕“工业壮腰、交通壮腰、新城壮腰、强县壮腰、文化壮腰”这五个重点全面推进,石首市作为荆州市下辖县市之一,必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建设。

近年来,石首市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以工业为引擎,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百亿产业工程”、龙头企业壮大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构建了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旅游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实施“壮腰工程”提供产业支撑。

2012年伊始,石首市瞄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湖北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及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发展大工业,构建大交通,建设新城市,全力冲刺全省县域经济20强。产业发展离不高品质的开园区建设,当前石首市可用工业用地偏紧,长江沿线的黄金水道也有待进一步开发,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石首市产业布局从“一区四园”升级为“一圈一带”,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密度集聚、高质量发展为原则,全力打造产业集聚区,为石首市工业经济科学、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承载平台。“一圈一带”的建设也标志着石首市经济建设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此次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是石首市工业战略部署上的重要节点,规划之际正值石首市城市内外部环境快速发展时期:

政策引导:经济全球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的深入实践及湖北省“荆荆宜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湖北省“壮腰工程”的实施、石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出台;

重大项目:江南高速的建设,荆岳铁路的拟建,石首市长江大桥的已通过专家预审、纳入湖北省“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国电集团石首市路口电站4×100 万千瓦项目的规划和立项申报(争取进入国家发改委沿煤炭大通道布局的火电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这些都对此次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

产业需要:长江沿线是产业发展的黄金岸线,新的招商引资项目急需用地空间的落实;同时为实现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将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石首市工业园区的拓展迫在眉睫。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的未来发展不是东升镇发展的问题,而是石首市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工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在于提升综合竞争力,这就要求石首市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找到推动其发展的新引擎,从而制定合理的发展路线和实施步骤,制定高质量、前瞻性的规划。因此,本次规划不是东升镇局部发展的研究,而是直面石首市产业整体布局和未来发展的针对性研究和系统规划。

第二章区位分析

一、宏观区位分析

1、荆州市宏观区位

2010年1月26日,“荆荆宜城市群”在湖

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宜昌、荆州、

荆门纳入“1小时城市群”。“荆荆宜”面积

占湖北省的25.6%,人口占22.2%,GDP近1/3。

荆州距宜昌116公里,距荆门86公里;沪渝高

速、二广高速襄荆段、汉宜高速,将三地结为

等边三角形。沪蓉高速铁路和荆岳铁路的建设

及长江、汉江水路运输,为合作提供了保障。

三个城市的发展互有长短,宜昌是省域副中心,但受地形影响,缺乏发展腹地;荆门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但发展单一,缺乏完备的工业结构;荆州轻工业发达、商业居多,经济结构偏轻,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荆荆宜”城市群能够发挥三地自身的经济优势,使三地经济资源得以最大限度优化利用,改变以往各自为政而产生的经济资源分配不合理、浪费等现象。

随着“荆荆宜城市群”的合作深化,城市职能分工、重大基础设施分布、经济发展空间结

1.1:“8+1”城市圈在湖北的位置

构,区域共同市场等区域城市协调问题也将逐步明确。

2、石首市宏观区位

石首位于鄂南湘北由荆州、常德、益阳、岳阳等城市组成的块状城市群体的缺档方和交叉辐射区。鄂南湘北城市群的发展前景值得关注,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出要建设沪蓉高速公路暨长江湖北段城市发展带,湖南省近年来也提出了“一点一线”、“长株潭一体化”、“环洞庭湖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在武汉、长沙、宜昌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间依托交通干线形成了武汉-长沙、武汉-宜昌两条主要城镇发展轴。要想在夹缝中生存,摆脱政策真空地带,必须主动连接荆州和岳阳,破解交通瓶颈,紧密衔接武汉-长沙、武汉-宜昌两条主要城镇发展轴。

3、结论

未来在北起宜昌、南达长沙的两湖平原地区将建成城镇密集发展区域。石首市应该加大区域协作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将岳阳、荆州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对接对象,在区域共赢中寻找发展机会。

二、交通区位分析

1、交通现状

省域交通:石首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属于湖北

省“长江经济带”荆江段南岸城市;东部接收武汉都

市圈辐射。

市域交通:位于荆州市东南部,是《荆州市城市

总体规划(2006--2020)》所确定的“荆石城镇发展

次轴”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石首市境内的公路与京珠、

宜黄高速公路及107、207、318国道均不到一小时车

程,与荆东高速公路不足20公里。2、交通前景

未来石首区域交通形成“两纵两横一港”的大交通格局,市域交通形成“三纵三横”的公路网络,石首市的交通区位条件正在打破瓶颈,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1)公路:积极融入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体系,以江南高速和荆石高速公路为骨架系统有效衔接周边高速公路网络。实现至特大城市武汉、长沙3小时到达,至荆州、岳阳等周边重要城市及地区1小时到达。

■江南高速:横贯石首市全境。距武汉280公里,只需180分钟车程;离长沙260公里,只需160分钟车程;与荆州、岳阳、常德三座中等城市相距100公里左右,只需100分钟车程。

■荆石高速:两湖平原地理中轴线,连接荆门、沙洋、潜江、江陵、石首市、华容等地、惠及两湖区域近500万人民。北向连接国家二广高速(襄樊荆州高速),南向连接湖南南县至常宁高速,南至广州深圳香港等地。潜江(后湖)至石首市高速公路连接潜江、江陵、石首市,与国家杭瑞高速华容互通相接,南北衔接多个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铁路:从国家中长期铁路线网规划来看,江南铁路今后将是北煤南运的大通道。将打破石首市无铁路的历史,极大的提高了石首市与外部的联系。

3)港口:把石首市港建成湖北省重要港口。湖南正在紧锣密鼓的谋划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石首市与常德、益阳、岳阳三市都接壤相连,石首市与环洞庭湖地区经济关系密切显而易见,充分利用石首市港3000吨级的港深条件,打造长江中游综合工业港。形成以长江为主通道,港站配套、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水运网络,成为环洞庭湖经济圈西翼地区重要出海口。

4)石首市长江大桥:石首市长江大桥现已通过专家论证进入审批阶段,石首市长江公路大桥建成后将实现湖北与湖南和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回型路网对接,充分发挥石首市连接两省平原交通枢纽作用的需要。石首市地处长江中游荆江河段,逆江而上100公里至荆州长江公路大桥,顺流直下160

公里到规划筹建中的荆岳长江公路大桥,与荆州“三

纵三横”路网通道(三纵:襄东高速公路,荆华一级公路,随岳高速公路;三横:江南、

江南沿江一级公路与沪蓉高速公路)构成了两湖平原井田路网格局,使两湖平原交通网

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整体,对于发挥两湖平原公路枢纽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2:宏观交通区位分析图

3、结论

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有利改善和区域交通网络的形成,石首市城市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三、经济区位分析

1、区域经济区位

石首市与湖南接壤,是荆州市与湖南对接的桥头堡,可接受“武汉经济圈”、“荆荆宜经济圈”和“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

2、荆州市经济区位

在省、市的宏观战略部署中,长江沿线是经济

发展的重要轴线,荆州市下辖各县市园区建设也纷

纷围绕长江沿岸展开,如江陵县沿江工业带、松滋

市沿江工业园等,拉开城市骨架、做大做强工业园

区成为发展共识。受自然条件的桎梏和防洪工程的

客观需要,石首市长江沿线建设上发展缓慢,随着

三峡工程的建设,沿江建设条件逐步优化,因此石

首市将“一区四园”的产业布局升级为“一圈一

带”,着力加强沿江产业布局,补齐石首市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建设上的“短板”,为区域合作和竞争塑造一个强大的发展平台,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

3、结论

《石首市总体规划(2012-2020)》提出石首的主要经济腹地在江南和华容等湖南县市。石首产业优化战略的核心是从两湖平原地区的产业现状和市场需求出发,通过产业选择和布局调整,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种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微观区位分析——东升工业园区在石首市的区位分析

东升工业园区北临长江黄金河道,南接东升镇区,行政范围为东升镇所辖,是石首市提出的“一圈一带”工业布局的组成部分,规划片区距石首市区23公里,距东升镇区4公里,北面紧依港口,沿江临港优势突出,区位交通条件良好,东升工业园区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判断,都将是石首市城市产业空布局发展的拓展点、沿江产业带的启动点,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第三章石首市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石首市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87亿元,按2010年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7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40.32亿元,同比增长21.0%;第三产业增加值30.78亿元,同比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84 :42.06 :32.11。

表1.1 2008-2011年石首市经济运行情况一览表

项目单位2011 2010 2009

2008

地区生产总值(新行业) 亿元95.87 80.13 68.13 65.07

第一产业亿元24.77 21.84 18.96 17.33

第二产业亿元40.32 31.12 25.57 26.42

第三产业亿元30.78 27.16 23.6 21.31 图1.3:石首市区域经济区位分析图

二、区域经济比较

近年来石首市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石首市提出了成为全省县域经济20强的目标,因此应该以更高的要求去寻求发展,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

1、经济总量需扩大,201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4.35亿元,较全省最高值相差3.27倍,与全省前20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2、经济发展可进一步提速。2011年石首市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3.8%,与湖北省平均水平持平,但低于湖北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21%,增长速度在荆州市排名第4。

3、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第二产业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动力,2011年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6:42:32,第二产业比例虽与荆州市平均水平持平,但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

三、工业发展分析

1、产值规模

2011年石首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6亿元,增长36.9%,工业增加值25.43亿元,增长25.0%。

2011年,石首市规模企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117亿元,同比增长48.35%;增加值32.2亿元,同比增长25.3%;入库税金1.94亿元,同比下降5.35%。2、产业发展

石首市工业结构表现出多业发展,集群发展缓慢的局面,其中精细化工和木业森工两业特大,纺织、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有一定规模。规模企业有一定发展,由“十五”末的52家发展到现在的109家,且规模企业中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规模企业达到7家,入库税金过百万元规模企业15家。

表1.2 石首市2011年制造业产值情况统计表

序号

产业分类企业单位数(个)

工业总产值

(万元)

1 农副食品加工业20 119963.8

2 食品制造业 1 4301.0

3 饮料制造业 2 32101.9

4 纺织业

5 92934.4

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 2805.9

6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4 57415.2

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 588805.3

8 医药制造业 1 8523.7

9 塑料制品业 4 14376.6

1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 62413.6

1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 36234.1

12 金属制品业 4 24930.0

13 通用设备制造业 2 22482.5

14 专用设备制造业 6 33642.5

1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 62102.3

1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 4143.9

1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2 12852.3

18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 6037.3

3、支柱产业

通过对石首市各产业的分析,工业产值占总产值5%以上的产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产业。在这些产业中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产值较大外,其它产业产值总量均较小,对总体产值贡献较小。

现阶段中化工、木林森工、机械和纺织为支柱产业,但这些支柱产业实力还不够强大,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非常有限,还无法形成主导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壮大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挥带动作用。

4、小结

综上所述,石首市产业发展的特征可归结为:

1)经济总量规模偏小,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第二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化工、轻纺加工、机械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体系,但规模普遍偏小,缺少带动型企业的支撑。

3)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产业的力度可加强,应加大招商力度,扩大支柱产业类型。

4)石首市已经进入经济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规模化、集群化迫在眉睫。四、石首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1、园区发展现状

石首市经济开发区于2001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现辖张城垸工业园、金平工业园、江北工业园和东升工业园四个工业园,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张城垸工业园位于城东北,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精细化工、木业森工等优势产业;金平工业园位于城西南,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机电汽配、轻工纺织等产业,江北工业园位于新厂镇镇区南部,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0.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东升工业园位于东升镇镇区西北部,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0.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新材料和出口木制品业。

石首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现有工业企业6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初步形成了以精细化工、木业森工、机电汽配、轻工纺织等四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龙头企业为湖北楚源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钱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万向钱潮精密件有限公司、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湖北金利丰纺织有限公司、湖北扬子江泵业有限公司、劲牌酒业(石首)有限公司、湖北致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现有高新企业3家,分别为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湖北致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楚源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进入2012年以来,石首市根据“石首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提出了发展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思路,以现有的“一园四区”为基础进行扩展,以沿江产业开发为契机,加快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园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主要问题

1)放大沿江临港优势效应

在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大背景下,园区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上升趋势。经过近年的发展,各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已有一定规模。之前受长江防洪的客观需要,长江黄江河道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各工业园更多是近江发展而不是沿江布局,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沿长江河道拉开工业区骨架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2)培育产业集群

打造产业集群是实现工业园效益突破的实现园区从单一性的工业区向综合性的产业集聚区转变途径,也是石首市经济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引擎。城东工业园区已经培养了一批骨干企业,如何将企业进一步壮大为“航母”企业,并依托企业将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是沿江产业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3)把握区域竞争中先机

当前区域城市间是合作与竞争共存的态势,石首要在区域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升在区域中的城市地位,必须升级城市硬件,特别是产业方面做大做强。随着周边县市对沿江产业园的投入不断加大,沿江现代化工业园区建设是成为石首市必然选择。

4)紧抓沿海产业转移时机

当前沿海产业转移已成为趋势,内地城市纷纷通过园区建设吸引投资,应通过园区建设,引入有活力有效益的新型产业。

第四章石首市沿江产业带发展趋势研究

国内大多数工业园在建设之初,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目标均定得较低。但随着自身条件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内外环境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园的发展将有一个“质”的转变。在对石首市产业发展阶段进行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石首市工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而工业园区的建设业已进入升级时期,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建设恰逢其时,我们应当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以科学指导沿江产业带的建设,未来园区的建设将在3个方面经历蜕变:

一、政府方面:从“政策导向”到“市场导向”

沿江产业带的发展阶段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可以作如下划分:

1、“政策导向”阶段——东升工业园区

建设初期,地方政府一方面应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大量企业来投资设厂,一切都为创造一个“便利、优惠”的经济特区。此阶段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形成工业园区整体品质偏低。

2、“市场导向”阶段——沿江产业带

在本阶段,政府不再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承担者,民间资本开始大量介入园区建设;政府也不再以相关优惠政策为主要手段来吸引企业,而是把重点放在园区的软环境建设上;政府对入园企业也开始进行相应审查,包括:必须复合园区的整体产业发展战略,对环境无污染无公害,优先考虑新兴产业等。

3、结论

沿江产业带与其他地区工业园间的竞争,应该力求快速实现“政策导向”到“市场导向”的顺利转变,从而提升石首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企业方面:从“纯粹工业”到“多元产业”

沿江产业带的发展阶段从企业活动的角度,可以作如下划分:

1、“纯粹工业”阶段——东升工业园区

在本阶段,企业活动主要以工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主,更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为主导产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少,研发经费低。园区内为企业服务的商业机构与政府组织都需要进一步健全。

2、“多元产业”阶段——沿江产业带

在本阶段,大规模的综合性工业园开始崛起,这种新型的工业园不仅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把工业园从贸易型、工业型推向了工贸并举,第二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即可以实现“以园养园”的良性发展,业可以增强工业园的抗风险能力,使工业园更能灵活地面对市场需求。

3、结论

把沿江产业带的视野从“工业”视角扩大到包括工业和与其配套的关联产业一体化的“产业”视角不仅需要工业园区的壮大,也依赖于石首市城市主体的快速发展。

三、功能方面:从“单一园区”到“产城联动”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发展阶段从园区功能规模的角度,可以作如下划分:

1、“单一园区”阶段——东升工业园区

在本阶段,功能比较单一,一般以工业发展为主,对产区职工的服务功能更多是依托老城区解决。生产与生活分离。

2、“产城联动”阶段——沿江产业带

在本阶段园区发展业以成型,随着众多企业的不断涌入,以及大集团大公司的进驻,园区规模迅速扩大,园区人口急剧增长,园区功能也日益完善,开始能够吸引零售业和服务业,进而形成社区意识,此时园区将转型成为综合的功能区,甚至成为一个涵盖市民生产、生活的新城。

3、结论

沿江产业带应该承担更多的城市职能,其发展目标必将由单一功能的“园区”向综合的全功能“新城”转变。东升工业园区是沿江产业带的启动区,壮大该园区是沿江产业带成熟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东升工业园区战略研究

第一章用地现状

一、现状概况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的规划用地范围北临长江春风港码头,南至月马公路,东靠南碾围堤,西抵天八线通乡公路西侧,规划总面积为5.95平方公里。行政村涉及东升镇的南河头村、月亮湖村和马船村三个村。

规划范围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工业用地、居住用地、行政用地和道路用地;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未利用地等。

表2.1 现状城乡用地情况一览表

序号类别名称用地面积(ha) 占总用地比例(%)

1 城乡建设用地87.53 14.71

2

非建设用地507.47 85.29 其中

水域15.96 2.68 农林用地491.51 82.61

3 规划总用地595.00 100.00

表2.2 现状建设用地一览表

序号用地代码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ha)

比例

(%)

1

R 居住用地51.20 58.49 其中R1 一类居住用地51.20

58.49

2

M 工业用地10.66 12.18 其中

M2 二类工业用地9.03 10.32

M3 三类工业用地 1.63 1.86

3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17 2.48 其中A1 行政管理用地 2.17 2.48

4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9.66 11.04 其中S1 道路用地9.66 11.04

5

G 绿地与广场用地13.84 15.81 其中G2 防护绿地13.84 15.81

6 小计建设用地87.53 100.00 二、用地现状

1、居住用地

规划范围内居住用地51.20公顷,占现状建

设用地总面积的58.49%。主要为村镇村民的住宅

用地,约250户村民。住宅均为低层建筑,包括

平房以及2—3层的新建楼房,以砖混结构为主。

整体而言,居住用地多沿沟渠、通村路布置,以带

状为主。

2、工业用地

湖北荆江源中海药业有限公司在园区东北面一期征地174亩,主要生产原料药及药用中间体。另有东立建材厂、合鑫化工有限公司两个工厂。

3、行政管理用地

包括柴山管理站和月亮湖村委会。

4、基础设施用地

规划范围内主要为灌溉水渠。规划中可考虑现有沟渠流线设计道路、排水等。

5、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主要为沿堤路和通村路,其中沿堤路路面宽约5米,通村路宽度多为3.5米。对外交通主要通过S221省道联系。

图2.1:工业园区用地现状

6、其他用地

规划范围内多为农田。沟渠纵横,其中西侧的春风渠为东升镇重要的农业灌渠。

7、用地评价

规划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利于建设。

三、现状综合评价

1、现状综合分析

1)用地结构单一,利于整体开发

非建设用地面积507.47公顷,占规划范围内总用地的85.29%,用地结构比较单一,利用今后整体开发。

2)对外交通条件一般,内部道路网络有待形成

对外交通上主要通过天八公路联系S221省道,一方面天八线道路宽度无法适应工业园区需要,另一方面对外交通单一,没有其他联系南北、东西的主要道路,过于依赖省道。

基地内部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基本靠村村通的土路联系,缺乏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用地。3)与现状东升镇区有一定距离,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尚未延伸、覆盖

规划范围与现状城区尚有一定距离,基础设施尚未延伸至此,公共服务设施更多是以基层农村要求进行配置,与高品质的工业园区要求差距较大。

4)自然肌理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优良

规划范围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农业种植为主的生产方式保证了自然肌理良好,环境质量较好。

5)拆迁压力较小

目前规划区域内拆迁户数约为250户,且相对比较集中,因此,在进行拆迁安置时的压力相对较小。

但与此同时,村民的安置仍必须解决好的民生问题,开发建设中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妥善安置居民还迁,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积极引导村民转换为城镇居民。建议搬迁至东升镇区及石首市区。

2、未来潜力评价

1)石首市产业空间拓展的必然选择,所处区位条件良好。

2)本地区内基本为非城市建设用地,利于开发,同时生态环境良好,有巨大的城市形象改造与更新空间。

3)石首市交通条件的升级是园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3、规划关注

1)就近异地安置村民

考虑到工业园区内产业可能产生一定的污染,为了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为后期留下安全生产的隐患,拟异地安置村民。

同时,为了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园区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拆迁户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因此,拟主体就近安置在东升镇镇区。

2)引入匹配企业入园

规划片区应选择与沿江临港优势相匹配的企业入园,根据企业性质集中片区布置,做好相应的防护隔离带。

3)联合东升镇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增加并完善规划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临近新居民点布置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考虑东升镇区补充完善。

4)完善道路网系统

完善道路路网,明确道路等级,规划相应的道路配套设施,方便交通。

5)延伸镇区基础工程设施建设

对于规划区内的市政设施如电力电信、给排水工程应从东升镇区延伸。

6)做好城市设计

对于厂区建设,应根据产业特点统一规划,在建筑高度、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进行一定

的规范要求;对于居住小区的建设,应按照城市小区的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同时考虑村民的自身情况,不加重农民负担。

7)保护好景观环境

对于用地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土地的平整,保留较有特色的水体,同时结合道路建设加强沿路绿地的建设,形成生态条件良好的景观网络。

第二章发展环境分析

一、优势与劣势(Strength and Weakness)

本次规划对石首市长江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SWOT分析,就是对工业园区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进行分析。

1、优势(Strength)

1)经济基础优势

石首市是荆州市老牌工业强县,1984年石首市就被湖北省列为全省9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十一五”时期,石首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1.5%;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8.8%;外贸出口比“十五”末增长165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8.9%、14.4%。

东升镇为石首市工业强镇,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镇内现有石首市“一区四园”中的东升工业园,主要发展木林森工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2)经济区位优势

“荆荆宜城市圈”和“长株潭洲城市圈”的共同辐射腹地,荆州与湖南经济对接的门户地带。

3)交通区位优势

荆岳铁路、江南高速公路、荆石高速公路、石首市长江大桥和港口等一系列交通建设的实施使石首市具有了立体的对外联系网络,交通区位优势显现。东升镇紧邻市区,与城区仅23公里路程。在《石首市总体规划》中,规划片区与交通网络联系紧密,水路联动的交通格局较易形成。

4)招商优势

东升镇政府在长期的市场运作中,已有较强的招商引资经验,当前园区内已签约了湖北荆江源中海药业有限公司和合鑫化工有限公司两个企业。随着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企业必将纷至沓来。

5)政策优势

东升工业园区具有优越的政策环境,上至湖北省提出的“两圈一带”的政策,下至石首市政府提出“一圈一带”的战略部署,在招商引资上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6)成本优势

与石首市其他区、镇比较,东升产业园的人力资源成本、建设成本以及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7)生态景观优势

东升工业园区临江而居,规划范围内沟渠纵横,有利于生态景观的塑造,打造具有生态特色的沿江工业园。

2、劣势 (Weakness)

1)地方财力有限

园区的建设需要财政的投入,当前无论是东升镇还是石首市都面临地方财力有限的压力。

■ GDP总量不足:2011年石首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在荆州县市区中居第7位,只占荆州的百分之九点多,也就是说十分之一都不到,块头明显偏小。

■工业增加值不足:规模工业增加值25.43亿元,总量在荆州县市区中的位次已滑落到第4,增幅倒数第2。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不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9亿元,增长10.4%。这项指标是县经济考核的重点指标,总量和速度都明显偏低。

2)规模企业不足

自2001年以来,石首市大中型企业一直保持在五家的规模。从长远来看,如果小型企业不再扩大生产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也无新上大项目的补充,势必影响全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只有通过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发挥规模效应,才能实现高投资率。

3)设施配套薄弱

现状为农业用地,众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尚待落实,无法对工业园区建设形成有力支撑,也造成工业园区前期启动成本较高。

4)现状交通瓶颈

现状对外联系通道主要还是通过通村路与省道联系,随着企业的不断入驻,交通将面临极大的压力。打造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成为当务之急。

二、机遇与挑战(Opportunity and Threat)

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机遇是关键,挑战是动力。机遇在犹豫中丧失,挑战在风险中强化,差距在等待中拉大。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设立、建设和发展将是未来20年石首市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一步,东升工业园区作为启动区,对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将注重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园区建设的可能影响。

1、机遇 (Opportunity)

1)湖北省“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实施

2009年,湖北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及《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提出湖北长江经济带成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成为长江流域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此次重大战略举措中,武汉至黄石、荆州至宜昌段成为优先开发区域。

2)周边城市群建设带来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

无论是湖北省提出的“荆荆宜城市群”还是湖南省政府所提出的“长株潭城市群”都是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通过统一市场、统一产业布局,扩展和加强区域间交流,从而达到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目标。石首市作为荆荆宜城市群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承接“荆荆宜城市群”经济的有力辐射。同时,随着两大城市群的逐步成熟,荆州、岳阳、常德等市必将形成经济的外溢和产业的对接,石首市经济区位优势将逐步凸显,坐享周边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对外吸引力势必不断加大,成为信息、人才、资金的新聚集地,为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3)产业能级转移带来的投资环境

近年来外部投资重点开始向内地转移,沿海向内陆的产业转移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带来的诸如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使石首市的投资环境得到空前的改善,同时,东升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给沿石首市沿江产业带带来极其优越的外部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2、挑战(Threat)

1)面临与市域周边沿江工业园的竞争

虽然石首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但周边地区如江陵县、公安县等也正在积极快速地发展工业,并已规划建设了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未来将在资金、招商项目、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石首市市区产业发展构成有力竞争,这将对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2)处理工业园建设和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

工业园区的建设应立足于城市整体发展,其交通、物流、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的设置需放在城市整体战略发展的高度协调处理。区域之间、城市与工业园之间、工业园与周边乡镇之间以及工业园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都将是决定其未来发展走向的考虑因素。园区建设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其放在城市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中提升综合竞争力。在工业园建设中,必将面临对外交通的影响、居民拆迁还建等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问题的影响。

3)协调工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建设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必然面临着大量的城市开发建设甚至是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工业开发,而石首市自身生态资源丰厚、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优势,建设中必将面临工业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还是科学理性的集约式发展——新的选择将给工业园建设带来重大挑战。

4)整合资源和产业的挑战

目前,已有部分企业选择在园区落户。为了使投资项目尽快得到落实,优化整个产业结构,工业园区面临着如何对园区内已有资源和产业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例如如何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制定企业入园门槛,凸显园区特色与自身品牌等。

第三章东升工业园区产业选择研究

一.产业选择思路

整合工业园区内现有用地,培育产业集群,鼓励上下游产业关联的企业集中布局,积极建立专题园区。

对于现有产业:主要依据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前景进行选择。

对于引进产业:主要依据产业发展前景和自身发展条件进行选择,同时结合全市、省内及国家整体布局。

对于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主要包括国家近期产业政策限制的行业,高污染难以治理的行业,在市、区域内重复布局建设的行业等,规划建议应避免此类产业上的投入。

二、工业产业集群选择

为了尽可能科学合理地确定今后开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我们采用二次筛选的方法,对轻工建材、机械制造、仪器仪表、新材料、医药、化工、纺织业、食品业、生态环保、电子信息等20多个产业门类进行筛选,逐步聚焦行业。

1、一次筛选

一次筛选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以下4个指标:

该工业在石首市的基础如何?

该产业的发展能否很好地发挥园区的沿江临港、土地资源、交通区位等的优势?

这些产业是否能在石首市现有的基础上很好地发展?

该行业能否迁移到其他地理位置?

通过对上述指标进行考虑,我们选择化工产业、医药产业、冶金机械、木林森工产业、电子产业、轻工建材业、纺织业、机电制造和适应当前工业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循环、环保等)等10个产业部门。2、二次筛选

在二次筛选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对以上10个产业部门进行筛选:

经济效益情况

对就业的带动情况

产业集聚效应如何

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最后选出今后应该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集群,即依托东升已招商项目发展的医药产业,石首市传统优势的化工产业、机电制造产业和轻工建材产业;同时依托工业集群和港口码头适当发展仓储物流产业。

三、产业发展条件

1、化工产业

化工产业生产占地规模大,对用水量有较高要求,靠近可靠的水源地是其布局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化工产业是石首市传统优势工业,但现状产业布局面临紧邻城区,对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东升工业园区是实现化工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地之一。

2、医药产业

荆江源中海药业有限公司业已落户工业园区,可延伸产业链条,聚集上下游企业,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

3、轻工建材产业和机电制造产业

轻工建材产业和机电制造产业都是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门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宜加快招商引资力度,产业宜适当集中布局,充分考虑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采用专业化协作的方式进行生产。

4、仓储物流产业

工业园区紧邻港口,具备实现高速公路、省道、省级运河联运的条件,应提供充足的物流空间,为工业园区提供商贸服务。

第三篇东升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目的

石首市政府近年来积极发展工业,并以加强沿江产业带建设作为石首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实现石首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切实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石首市批准设立“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

为引导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快速、有序、合理的开发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二、编制依据

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0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新编),2006.4

03、《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8

04、《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2004.11

0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2000.8

06、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07、其它城市规划及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08、《石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09、《湖北省石首市东升镇总体规划(2009-2020)》

10、东升镇政府提供的工业园拟建范围内的1:1000地形图及其它相关资料

11、石首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东升工业园区的发展设想三、规划原则

1、整体发展原则

作为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升工业园区需要考虑与石首市其它三个园区的功能互补,在产业上相互衔接,在空间上形成网络构架,以保证整个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功能协调性。同时应考虑城市化功能扩散与东升镇镇区的协调性,因此应坚持整体空间发展理念,对区域产业形态进行研究,整个规划区域包括周边用地、城市绿轴、功能分区、景观要素进行全盘考虑,统一规划,以东升工业园区的建设为重点,有序引导周边城市建设,加强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2、生态发展原则

生态化发展是国内外很多工业区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东升工业园区建设中,应充分保护和利用区内水渠、沿堤绿化等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功能布局和景观设计,提升工业区环境质量,创建具有特色的生态型工业园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持续发展原则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的建设应着眼长远,远近结合,将效益优先和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在建设中,应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缩短投资的回收期:根据级差地租原理按区位条件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为土地配置相应的使用功能;合理开发土地潜力,通过适当加大土地开发强度以提高土地开发效率;重视近期收益,控制回收期长的基础设施投入,减少成本支出。营造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引进具有竞争力和提升石首市产业技术水平的优质企业。

4、市场发展原则

市场化导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主体市场化;二是城市建设市场化。在东升工业园区建设中,必须以动态的眼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工业园区建设经营中适时调整对于

抓住市场机遇、争取利益的最大化显得极为重要。同时,保留工业园区自我调适的机会和能力,对于规避风险、保持园区可持续发展也同样具备重大意义。适当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是在保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基础上,对市场机制失效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四、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北临长江和春风港码头,南抵月马公路,东靠南碾围堤,西沿天八线同乡公路,规划总面积为5.9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71平方公里。

五、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远期2016——2030年。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一、总体目标

根据沿江产业带的基础背景及石首市大力发展工业的战略要求,综合分析基地的区位条件、地景资源、土地容量,研究确定园区的总体目标为:经过近20年开发,建设成为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重要节点,石首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产业集群发展的示范点。

二、功能定位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化工、医药、轻工建材和机电制造等4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园。三、人口规模

1、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东升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实力和工业园的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工业园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等对人口进行预测。

2)分门别类原则

不同生产性质的企业由于工艺流程、技术设备存在明显差异,对企业员工的要求有所不同,所容纳的就业人口要区别对待。

3)弹性原则

随着石首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设备、技术的不断升级,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到未来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在人口预测上要有较大的前瞻性和弹性。

2、就业人口预测

1)现状人口情况

目前规划区域内3个村庄,现状居住人口总规模为250户,合计800人。

2)就业岗位预测

由于规划区现状人口较少,因此本次规划根据湖北省相关规范以及产业用地建设的经验数据,对本片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所产生的就业岗位以及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参考国内其他城市的相关建设经验,结合东升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及现状石首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确定本片区的二类工业用地就业岗位标准为100人/公顷,三类工业用地就业岗位标准为80人/公顷,商业金融业用地就业岗位标准为120人/公顷,仓储物流用地就业岗位标准为150人/公顷。就业岗位预测详见下表。

图3.1: 功能结构规划图

表3.1 工业用地就业岗位预测表

类别

用地面积(公顷)

就业岗位标准(人/公顷)

就业岗位(万人)

二类工业用地 155.06 100 1.55 三类工业用地

262.67

80

2.13

表3.2 物流、商业用地的就业岗位预测表

类别 用地面积(公顷) 就业岗位标准(平方米/人)

就业岗位(万人)

商业金融业用地 13.72 120 0.17 仓储物流用地

19.74

150

0.30

表3.3 总就业岗位预测表

序号 产业类型 就业岗位(万人)

1 第二产业 3.68

2 第三产业 0.47 3

合计

415

3)就业人口预测

据上分析,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总就业人口约4.15万人。

2、居住人口预测

东升工业园区紧临东升镇区,与石首市区也仅有不到半小时车程,务工人员的居住生活主要通过镇区、市区解决,本次规划在园区西侧布置26.47公顷居住用地,可满足约1.06万人居住。

第三章 东升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一、规划结构——“一心两轴八区”

1、一心

在园区西南部入口形成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的行政、商业便利服务,

也是展示工业园区展示自身活力的最佳窗口。该部分主要由广场、行政和商业服务等功能构成。

2、两轴

本次规划形成东西向发展主轴一条,南北向发展次轴线一条。轴线的选择除方便工业园区

交通外,也与现有水渠相结合,形成园区内部绿化景观廊道。

3、八区——“港口码头区、生态防护区、化工产业区、医药产业区、轻工建材产业区、机电制造产业区、综合服务区、仓储区”

1)港口码头区

以原有的春风港码头为基础进行建设,近期主要满足东升工业园区的需求,远期根据园区发展情况,适度扩展,成为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上重要的货运码头之一。 2)生态防护区

东升工业园区内有化工产业,需与居民生活区域有一定的隔离空间,同时,工业园区西面的鸭子湖是石首市外围重要水域生态区域,为减少化工产业对居民生产生活和区域环境的影响,在园区的西北面设置生态防护区。 3)化工产业区

化工产业为东升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位于整个园区的东部,是石首市化工产业整体布局中的重要载体以及石首市现有化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基地。

图3.2:土地利用规划图图3.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4)医药产业区

东升工业园区已引进大型医药制造企业一家,可以此为依托,形成医药产业集群,远期成为东升园区的重要特色产业。

5)轻工建材产业区

东升工业园区南侧区域将主要发展轻工建材产业,东升镇现已有几家轻工建材企业,但普遍规模小、效益一般,应通过产业升级、招商引资、产业集聚提升层次,提高效益。

6)机电制造产业区

以沿海产业转移为契机,适当发展机电制造产业,丰富园区产业类型。

7)仓储区

仓储区位于园区西南部,是园区工业生产成品的临时存放场所,建成后,将成为园区产品展示和储存的重要场所。

8) 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南侧入口区域,集园区的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居住及仓储为一体,同时布置了广场等休闲设施,是整个园区服务与形象展示的重要空间。二、用地布局规划

1、居住用地规划与布局(R)

1)居住用地规模

根据本方案的用地布局,东升工业园区居

住用地面积为26.4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

面积的4.64%。

2)规划居住用地布局

根据前期分析,规划区域内现有居民为800

人,由于其耕地已转化为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

因此,主导其进入东升镇区进行生活,本次规

划不单独对其进行考虑其还建用地。

同时,对于产业人口的考虑,考虑到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工业园区的产业类型带有一定的污染性质,因此,不建议在园区建设大量的生活区。仅建设少量的住宅以满足必须常时间生活在园区的职工的需要。

在东升工业园区内,仅布置居住用地26.47公顷。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第Ⅲ建筑气候区多层居住区人均用地面积为19~27平方米/人,由于地处城市外围边缘,结合实情可适当提高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将规划区域内的居住区人均用地面积定为25平方米

/

人,按照此标准计算,可容纳居住人口约为10600人。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与布局(A+B)

1)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直接与人民福利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定性、定量、定位选择,均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为首要目标。

(2)高效实用。工业园区的主体为产区建设,行政、商业服务主要为方便企业服务,用地上应集约。

(3)注重区域均衡。应充分利用临近东升镇区的区位条件,从全局与区域的角度,处理好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对接。

(4)公共职能协调。在缓和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矛盾的基础上,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与园区分期建设重点相结合。

2)布局思路

(1)近远期相结合,并留有弹性,近期布局应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符合城市规模与布局要求,形成合理的服务网络。

(2)建立符合工业园区整体公共利益的设施网络,实现均衡分布、功能互补,同时也保证各片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安排的弹性选择,有利于局部效益和整体效能的发挥。

(3)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布置应与绿地系统、道路广场系统布置相协调,创造出良好的城市景观,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

3)布局规模

本次规划确定的公共设施用地13.72公顷,占建设总用地的2.41%。

4)用地布局

(1) A1行政办公用地

位于工业园西南部入口区域,为整个工业园区区提供行政办公及商务办公的综合服务,与入口绿化广场形成门户空间,共同展示园区形象。

(2) B1商业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设施主要公布在西南部入口区域,与广场,行政办公用地结合为一体,与居住区遥遥相对,主要满足园区住户及产业工人日常商业服务的需求。

(3)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充分考虑与东升镇区的对接,除满足小区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外,其他学校、医院等大型生活设施主要通过东升镇区提供,不在本

园区内进行布置。

3、工业用地规划与布局(M)

1)布局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配合城市功能及产业结构调整,统一规划

与调整工业用地布局结构比重和用地比例,提

高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搞好大型工业企业内部用地盘整,内部挖潜,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逐步实现工业集聚发展。

(2)项目入区,集中发展原则

从石首市整体利益出发,工业发展以集中布局为主,以利于统一建设与管理,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减少对周边用地的干扰。同时兼顾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

工业园区工业项目的布局和发展,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用“市场”需求来选择企业,政府把关来引导企业。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时,充分结合本市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与建设石首市长江产业带的目标,有目的地、选择性的引进工业企业类型,而不是盲目的“来者不拒”,最大限度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3)尊重现状,因地制宜原则

对现状已经征地、建设的相关企业可予以保留,但应依据行业要求和环保部门相关规定,做好相应建设措施。

2)工业用地规模

根据本方案的用地布局,东升工业园区的工业用地总规模为417.73公顷,占园区总用地的73.20%。其中,二类工业用地155.06公顷,占总用地的27.17%,三类工业用地262.67公顷,占总用地的46.03%。

3)功能分区

工业地块划分符合用地量大的特点,一般在20-30

公顷。产业布局上考虑同类产业或相近

产业集中连片布置,按产业种类和对象分为四个功能组团,即四个工业园区:化工产业区、轻工建材产业区、医药产业区和机电制造产业区。

(1)化工产业区:化工产业是工业区内最大产业集群,占地面积约262.67公顷;

(2)轻工建材产业区:以轻工建材产业为主、以机械产业为延伸,占地面积约50.41公顷;

(3)医药产业区:以医药制造为主体的产业区,规划用地面积68.63公顷。

(4)机电制造产业区:以机电制造为主体的产业区,规划用地面积36.01公顷。

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与布局(W)

1)仓储物流用地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相对集中,安全第一,有利生产

充分发挥码头的集散功能,合理安排仓储物流用地,同时满足城市安全防护要求。

(2)利用综合交通,培育区域物流中心

结合对外交通需求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交通资源,合理布置现代仓储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培育区域物流中心。

(3)因地制宜,优化配置

充分结合工业园区,一方面各工业园区企业工业生产的需要,合理布置仓储用地;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石首市仓储功能需求,优化资源配置。

(4)分散为主,集中为辅

考虑到化工产业及其延伸链条化工企业物资的危险性,不宜大规模集中放置,因此,仓储主体以分散为主,布置在各工业企业内满足防火、防雷、防震等需求的场所;仅在工业园区入口处考虑部分集中的仓储用地,作为园区产品展示及非危险性物资临时存放的场所。

2)仓储物流用地规模

仓储用地是东升工业园区城市建设用地的组成部分,合理安排仓储用地对城市生产与生活十分重要。工业园区的仓储除集中布置外,各企业可根据需要在厂区内布置相应的仓储用地。3)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综合考虑工业园区的码头和公路的交通条件,以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服务园区生产和生产活为目标,布置仓储用地19.7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3.46%。

5、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

1)道路用地

道路用地规划面积45.58公顷,占工业园区总用地面积比例为7.99%。

2)广场用地

广场用地兼顾交通与休闲功能。规划在园区西南部综合服务区设置广场一处,占地面积3.94公顷,占工业园总用地面积的0.68%,是开发区主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布置视野开敞、景观优美的绿化空间也有利于树立园区形象。

6、市政设施布局与规划(U)

本次规划充分考虑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延伸、覆盖,节约园区建设成本,园区内规划市政设施主要为污水处理厂1处,消防站1处,总用地面积2.45公顷,占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43%。

污水处理厂位于园区东北角,靠近现状污水排水口,便于污水及时排出。

位于工业园区西侧仓储区东南角,靠近月马公路进行布置,以满足园区的消防需要。

部分市政设施应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进一步落实。

7、绿地(G)

规划区内的绿化用地可分为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在工业园范围内,绿地总用地面积为44.95公顷,占工业园区总建设用地面积的7.88%。

同时,由于在本区域内,沿长江防洪的需要及工业园内产业安全防护的需要较为强烈,因此,工业园区防护绿地的比例较大。

1)公共绿地(G1)

由于工业园区外围存在有大量生态绿地远期可作为滨江公园进行建设,同时,工业园区的生活功能主体依托于石首市区和东升镇区进行解决,园区内并无大量的常住人群,因此,在本次工业园区的规划中,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业用地的使用率,公共绿地主要建设在工业园配套居住区附近及园区产业类型分界地段,建设用地面积为2.78公顷,占工业园区总建设用地面积的0.49%。

2)生产防护绿地(G2)

规划结合长江防洪需要和产业防护需要,在工业园区内布置绿化走廊,兼带日常生活需要。规划标准为沿长江大堤保证30米防护绿化带,不得进行任何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内各项产业分区之间保持20米的基本防护绿带宽度需求。

考虑到工业园内部产业引入的具体需求,防护绿带的宽度宜因地制宜,总规中规定数据仅为最低限要求,具体要求在企业入驻时,根据企业生产类型增加,以满足各类产业对安全防护的需求。

8、非建设用地(E)

非建设用地主要为水域及农林用地,占地面积24.36公顷。

9、用地平衡表

表3.4 城乡用地情况一览表

序号类别名称用地面积(ha) 占总用地比例(%)

1 城乡建设用地570.64 95.91

2

非建设用地24.36 4.09

水域16.68 2.80

农林用地7.68 1.29

3 规划总用地595.00 100.00

表3.5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号用地代码用地性质面积(ha)比例(%)

1 R 居住用地26.47 4.64

其中R2 二类居住用地26.47 4.64

2

M 工业用地417.73 73.20

其中

M2 二类工业用地155.06 27.17

M3 三类工业用地262.67 46.03

3

W 仓储物流用地19.74 3.46

其中W1 一类仓储物流用地19.74 3.46

4

U 公用设施用地 2.45 0.43

其中

U2 环境设施用地 2.10 0.37

U3 安全设施用地0.35 0.06

5

G 绿地与广场用地44.95 7.88

其中

G1 公园绿地 2.78 0.49

G2 防护绿地38.27 6.71

G3 广场用地 3.94 0.68

6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5.39 0.95

其中A1 行政办公用地 5.39 0.95

7

B 商业服务业用地8.33 1.46

其中B1 商业设施用地8.33 1,46

8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45.58 7.99

其中S1 道路用地45.58 7.99

9 小计建设用地570.64 100.00

三、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重点

1)园区作为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江是其最重要的优势之一,需着重发

挥沿江临港优势。

2)沿江通道及与东升镇连接道路的建设,是东升工业园区的重要支撑,也是今后工业园

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配套设施。

2019-2020年整理徐州市城市总体计划(含计划总图)汇编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 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 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 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 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 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 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 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 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 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 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 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 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 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 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 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 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 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成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根据中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研判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影响,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三期叠加”、“新常态”等现实基础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特征,遵循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紧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关中-天水经济区率先发展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深入合作及省上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大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富民强市,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创新驱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围绕关系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区域主体功能调控,推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合理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重点、目标任务和实施保障等,确保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

会发展达到新水平。 二、主要任务及分工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发展环境分析,充分吸收近年来中、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围绕“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思路和目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培育和布局、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计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支撑。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统筹安排,各研究课题责任单位按照任务安排认真做好相关工作(详见附件1)。 (二)起草“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综合性、纲领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三)编制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改革以及审批、核准、备案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的依据。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统筹安排,市有关部门具体承担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详见附件2)。 (四)编制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渭南高新区、经开区、卤开区、华山景区总体规划由各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审议,转报市政府审批。各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

某12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A2O工艺设计

某12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A2/O工艺设计 摘要 本次毕业设计的题目为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的设计-A2/O工艺。主要任务是完成该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各个构筑物的初步设计和一些处理构筑物施工图的设计。 初步设计要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一张、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图一张以及主要构筑物设计图三张;在主要构筑物设计图的设计中,主要是完成生物池、二沉池和接触消毒池的设计。 该污水处理厂工程,规模为12万吨/日。进水水质见下表: 污水进水水质单位:mg/L 项目COD cr BOD5NH4+-N SS TN0TP0含量270 135 30 135 30 3 本次设计所选择的A2/O工艺,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该污水厂的污水处理流程为:污水从粗格栅到污水提升泵房,再从泵房到细格栅,然后到旋流沉砂池,再进入生物池(即A2/O反应池),再从生物池进入二沉池,污水再经过接触消毒池后排入自然水体;污泥处理流程为:旋流沉砂池产生的垃圾直接外运处置,二沉池产生的剩余污泥则运入贮泥池,二沉池的回流污泥则通道管道、污泥回流泵房再次进入A2/O反应池,经过贮泥、加药处理后的污泥,进入污泥浓缩脱水车间,最后外运处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要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该标准的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出水水质标准单位:mg/L 项目COD cr BOD5NH4+-N SS TN0TP0含量60 20 15 20 15 1 关键词:A2/O工艺,脱氮除磷,污水处理,污泥处理

THE A2/O PROCESS DESIGN OF A CITY SEWAGE TREATMENT PLATE ABSTRACT The subject of this graduation project for a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plant process design—A2/O process.Main task is to complete the layout of the sewage treatment plant,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the various structures and construction plans of dealing with the design of structures. To complete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a design manu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ith a floor plan, flow chart of a sewage treatment plant and the design of three main structures;design of the main design of structures, mainly is the biological pool,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design and contact disinfection tank. This sewage treatment plant project,the scale is 120000m3/d. The influent water quality is in the table below. Influent water quality units:mg/L Project COD cr BOD5NH4+-N SS TN0TP0 Content 270 135 30 135 30 3 The selected A2/O process, has a goo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This sewage treatment plant for the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 is: sewage from the coarse grid to enhance the pumping station,then from the pump to the fine grid,And then to the cyclone grit chamber, then entering the biological pool(A2/O reactor),then from the pool into the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after exposure to water disinfection and then discharged into the natural water ; Sludge treatment process is : vortex grit chamber sludge into the sludge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1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给合阳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2合阳矿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使合阳在渭北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1.3为更好地发挥合阳县城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需要编制总体规划。 2、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合阳县情实际,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富县、现代农业稳县、生态旅游名县”的思路,围绕打造渭北能源生产加工基地、自然与人文休闲度假基地、涉农工业基地、生态特色农产品基地、渭北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目标,发挥能源、旅游、交通优势,建设渭北特色经济的地域中心城市。 3、规划原则 3.1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 3.2发挥合阳优势条件,培育支柱产业,构建渭北地域特色鲜明、商贸繁荣的宜居城市; 3.3立足合阳实际,遵循合理、务实、可行的方针,使总体规划适应市场经济的弹性发展需要; 3.4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面状到点、线,近期到远期,使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1研究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4.2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 4.3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 4.4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4.5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4.6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4.7明确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5、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6、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和范围,既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6.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范围:合阳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 6.2中心城区规划 范围:东以高速路以东200米为界,西到王(村)皇(甫庄)公路,北起知堡乡的马家村,南到金水沟,包括王村矿在内;徐水沟及红旗水库为远期的水源地,也纳入规

宜荆荆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意义

宜荆荆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意义 201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抓好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等新的城市群。笔者认为,这一决策正当其时,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宜荆荆城市群的发展,对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意义。 省委省政府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初衷,就是让宜昌和襄樊发挥其对周边的带动作用。早在2003年9月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求宜昌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周边城镇相对密集、人口与产业较为集中的优势,优化和整合资源,做好大都市区发展规划,实现区域内城镇合理分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强有力的群体效应,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南部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省域西南部地域,即除宜昌全市以外,还包括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地区的发展。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其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尽管宜昌自身发展较快,但基本没有在“省域”内发挥出整合、辐射、拉动等“副中心”应有的作用,全省“副班长”角色没有正在体现出来。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宜昌与周边市州平级,不太好主动“充大”去“越界”合作;二是省里只给了宜昌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帽子,并没有组织或推动周边与宜昌合作,也没有授权宜昌开展此类工作。 没有“周边”就无所谓“中心”。不建设宜荆荆城市群,宜昌就谈不上“省域副中心城市”,仍然只能算上地区性城市。省域副中心是一个省域战略,其影响范围不能仅限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省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宜荆荆城市群”后,三市包括荆州、荆门从官方到民间,都具有建设宜荆荆城市群的高度热情。在省政府的推动下和荆荆两市的响应下,宜昌大可消除顾虑,从狭隘的“行政区域”概念中解放出来,主动“挑大梁”,以大联合促大发展。只有认真实施宜荆荆城市群战略,宜昌都有稳定的“周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才能真正落实,其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换言之,“宜荆荆城市群”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舞台,“省域副中心城市”使“宜荆荆城市群”有了主角,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大意义。 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鄂西圈为宜昌和襄樊“双核”带动,并提出了“宜荆荆产业区”的概念。在产业区中,宜昌市重点发展水电、旅游、化工、生物医药、机械、船舶、新材料、商贸、物流等产业,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荆州市要提升制造业水平,强化科技、金融、物流、旅游等功能,增强产业在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建成长江中游交通枢纽;荆门市重点发展发展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食品饮料、磷化工、水泥建材、纺织服装等。 以旅游业作为宜荆荆城市群区域产业一体化的突破口,实现宜荆荆地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这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宜荆荆城市群”实质上是“宜荆荆产业区”的升华版,其内涵比“产业区”要丰富得多。城市群建设要求在基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某城市50000td污水处理厂设计

目录 一、课程设计说明 (1) 二、课程设计任务书 (1) 三、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 (1) 四、工艺流程设计 (2) 1、设计流量计算 (2) 2、设备计算 (2) 2.1、格栅 (2) 2.2、提升泵房 (4) 2.3、沉砂池 (5) 2.4、沉淀池 (7) 2.5、曝气池及其附属设备 (9) 2.6、二沉池及其附属设备 (15) 五、平面布置 (18) 六、高程布置及计算 (18) 七、构建筑物设备一览表 (21) 八、设计总结 (22) 九、参考文献 (22) 附录(一) 附录(二)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深度 污水处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培养运用所学专业知 识的能力,在设计、计算、绘图方面等得到锻炼。 针对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要求对设计流程的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的工艺 尺寸进行设计计算,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和一个污水处理流程设计图。设计深度为初步设计的深度。 二、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 城市污水处理厂某处理流程工艺设计 2、基本资料 (1)污水量及水质 污水处理水量及污水水质分别如下,不同同学按不同数据给出如下: 处理水量:学号后两位×20 +1000 m 3/h=1900, COD :1 300+学号最后一位 + 600=650; BOD : 1300+学号倒数第二位 + 300=360; SS :1 200+学号倒数第二位 + 100=140; (2)处理要求 污水处理后应符合以下具体要求:BOD 5≦20 mg/L ;SS ≦20 mg/L (3)处理工艺流程 根据所学知识自选流程,合理安排各处理环节,工艺完整,理论可行。 (4)气象与水文资料 风向:多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气温:最冷月平均为5℃;最热月平均为32.5℃;极端气温,最高为41.9℃,最低为-1℃。 (5)厂区地形 污水厂选址在64-66m 之间,平均地面标高为64.5m 。平均地面坡度为0.3%-0.5%,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厂区征地面积为东西长380m ,南北长280m 。 3.设计内容 ① 对工艺构筑物格栅、沉砂池等设计选型、计算; ② 主要处理设施(沉淀池、曝气池、二沉池等)的工艺计算; 4.设计成果 ①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30页以内,包括计算书,内容详尽说明设计计算,高程计算,选型及其方法,可手写,可打印,内容科学性和完善性将影响评分); ②工艺流程图,厂区平面图(以全厂为此唯一流程作图),高程图。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渭南市街心广场规划设计说明

渭南市街心广场规划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已日益加深,对环境的绿化、美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城市人口剧增,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环境日益受到污染,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加强环境绿化、美化,保护生态平衡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事情。 城市广场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所以城市广场应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都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另外,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 1 ]。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环境概况 渭南市街心广场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内,该区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东西宽149.7公里,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也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城市日处理水量130000 m3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二、设计资料 1.废水资料 (1)污水水量与水质 污水处理水量:130000 m3/d; 污水水质:COD Cr=560mg/L、BOD5=280mg/L、SS=300mg/L。 (2)处理要求: 污水经二级处理后应符合以下具体要求: COD Cr≤70mg/L、BOD5≤20mg/L、SS≤30mg/L; 2.气象与水文资料 风向: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气温:年平均气温15℃,冬季最低气温-10℃,夏季最高气温38℃,最大冻土深度600mm。水文:降水量多年平均为每年728mm; 蒸发量多年平均为每年1210mm; 地下水位,地面下9~10m。 三、设计内容 ①对工艺构筑物选型作说明; ②主要处理设施的工艺汁算 ⑦污水处理厂平面和高程布置。 四、设计要求 1. 方案选择应论据充分、具有说服力。 2. 计算时所选用公式要有依据、来源,参数选择应合理,计算应有足够的准确性。 3. 图纸应能正确表达设计意图。 4. 计算说明书应层次清楚、语言简练、书写工整、说明问题。 五、设计成果 1. 设计计算说明书1 份。 2. 完成图纸2 张 ①厂区平面布置图1 张(A1); ②处理系统高程布置图1 张(A1) 六、主要参考资料 [1]《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三、五、六、九、十一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给水排水设计标准图集》S1、S2、S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泵站设计规范》中国计划出版社; [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 [6]《水污染控制工程》教材等。 [7]高廷耀等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9]孙慧修主编.排水工程(上册) (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张自杰等主编.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张自杰主编.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2]于尔捷,张杰主编.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孙连溪等主编.实用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高俊发,王社平主编.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5]建筑制图标准汇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严煦世主编.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7]曾科,卜秋平,陆少鸣主编. 污水处理厂设计与运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2030

一、规划思路(一)立足区域、跨越发展劳动力及岸线等资源禀赋,充分利用沿海开发战略优势及自身土地、立足长三角、江苏省及沿海等区域,实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并重、沿海与内陆空间并重、本地与异地城市化并重的跨越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先发地区差距并赶超区域平均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化沿海中心城市。(二)重点向海、特色发展把握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大力促进沿海地区发展,以沿海资源禀赋为基础,保护生态、合理开发,加强沿海港口与临海产业、内陆城市的互动,使沿海地区成为盐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周边沿海城市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建设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三)整合资源、低碳发展充分依托盐城生态资源条件及全省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通过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有效引导城乡空间及产业的合理发展;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引导城镇空间集约布局;积极倡导紧凑集中的混合布局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模式、生态系统多样化保护、新能源利用和节能为导向的清洁能源发展,实现低碳发展。(四)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城乡,促进城市化水平的质与量的提升,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形成惠及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调社会公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170万。年城市人口规划现代化、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2030(一)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盐城应依托空港、海港两个一级开放口岸,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开通扩大盐城至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地区的交通专线。通过空港、海港的有效组合,重点发展对外的特色物流,发挥物流产业集聚效应,确立盐城在江苏北部、长三角乃至全国物流供应链中针对韩国等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转重要节点地位,建设成为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二)沿海新型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 发展空间的局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促使长三角产业布局开始由沿江、沿湾向苏北沿海地区转移。从发挥资源优势和实现产业互补的角度,盐城应重点承担江苏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汽车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产业梯度转移北拓承接基地等职能。苏通大桥和崇明岛越江通道的通车大大降低长江的阻隔作用。沈海高速等沿海通道的建成为长三角开辟了新的辐射通道,盐城凭借土地储备丰富、环境承载力强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抢先接受长三角“内核”产业扩散,成为快速接受核心区产业梯度转移先导基地,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战略支点。(三)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资源垄断优势,围绕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东方生态养生之都,西太平洋湿地之都,海盐文化之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众生乐园,将盐城建设成为国家湿地生态旅游基地,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知名度,逐步将盐城建成为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三、空间布局结构(一)中心城区范围西南至盐淮高速公路,西北至市区界及新洋港、盐靖高速公路北段,东至南洋镇界与沈海高速公路,约。540平方公里(二)布局结构 轴向延伸、内主外辅,形成“双城双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高速公路环内为主城,以通榆河为界分河东、河西两个城区,环外东西依托现状各形成一个特色产业园区。 1、主城 (1)河西城区——枢纽拉动,产业转型 包括通榆河以西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95平方公里,以新洋港、世纪大道、青年路、西环路为界分为城中、城南、城北、城西、西南5个片区。 城中片区:指新洋港、通榆河、青年路、西环路围合地区,以商业服务和居住功能为主。强化建军路、解放路交汇处的城市商业中心功能;推进“退二进三”,改造整治城中村,提升居住质量,合理控制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建设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宜人的生活片区;完善支路系统,保持老城空间肌理,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强化滨水空间建设,塑造城市特色。.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2830724.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2830724.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2830724.html,

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2830724.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