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识论单选

认识论单选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群众的观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

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

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

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与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不同,唯心主义所说的主体基本上指思辨着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又有其各自的具体界定。旧唯物主义所说的主体基本上是肉体凡胎,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本质的自然的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界定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在各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一语破的的抓住了关键,故为正确答案。



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性

B社会性

C实践性

D主观性

【答案】B

【解析】社会性是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特别是高级灵长目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社会性,实质上是社会动物,人的存在和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选项A、C、D也是认识主体的属性,但不是本质属性。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

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

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

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

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

【答案】D

【解析】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主体以观念的方式或实际的方式把握或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认识或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直接地发生相互作用,而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故正确答案选D。


5.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D主观和客观关系

【答案】A

【解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是自然界中任意两个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而是由主体发起的,主体指

向客体,反映客体,变革客体,改造客体的关系。主体把握客体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观念地把握客体,这就是认识活动。二是实际地客体,这是指实践活动。故只有A选项为正确答案。



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人与物的关系

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

【答案】D

【解析】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答案】C

【解析】在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无论主体有怎样特殊的知识结构、认识定势或价值取向,主体的认识都来自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的本质和作用。本题重点是分析题干中的两个互相作用的关系:“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说的是客体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人的认识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而存在,表明的是音乐(客体)对于人(主体)的作用;“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的是美的对象不是对任何人都能引起美感的,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突出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综合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本题的答案就是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实

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C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是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解读,故正确答案选C。



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的是()

A直接经验的作用

B间接经验的作用

C感性认识的作用

D理性认识的作用

【答案】B


【解析】间接经验是通过获取他人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来提高自身经验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强调书作为间接经验(文明传承)的载体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选B。



1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性

【答案】B

【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根据恩格斯强调的“改变自然界”,故正确答案是B选项。

12.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B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C

【解析】“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答案】C

【解析】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这就割断了认识间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故正确答案选C。


14.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C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答案】B


【解析】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来源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能把两者区分开来,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

A认识

B运动

C实践

D世界

【答案】C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故正确答案选C选项。



16.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

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A

【解析】人们读书是理性认识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大脑中的感性形

象属于感性认识。当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表明当人们在大脑中思考到理性认识概念的时候就会有感性认识的相应的形象与这一概念相对应,从而表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故正确答案选A。



17. “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谚语表明()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

【答案】D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选项A表述错误,选项B、C与题干无关,故正确答案选D。

1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

B从实践到认识

C从经验到理论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答案】D

【解析】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也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故正确答案选D。



19.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表明了非理性因素的()

A指导作用

B动力作用

C诱导作用

D激发作用

【答案】B

【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惑、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这是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的表现,故正确答案选B。


2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

因为()

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答案】D

【解析】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故正确答案是D。



21.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B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答案】C

【解析】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2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众是认识的主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在两会期间,总理温家宝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问题时,为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的治政思想所引用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揭示了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有一定的认识,强调了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主要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23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

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

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C承认抽象真理和具体真理的统一

D承认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的统一

【答案】B

【解析】真理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所以,选项A、C、D因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而直接被排除。真理具有客观性,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真理是个发展的过程,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就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故正确答案

选B。




2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形而上学真理论

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答案】A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真理是人的思想形式,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本题正是犯了这一错误。“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主观真理论,故正确答案是A选项。






25列宁说过:“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表明()

A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

B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

C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D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者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形式是主观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列宁的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故正确答案选D。




26在平面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在球面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在凹面中内角和小于180°。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答案】B

【解析】真理的相对性又称相对真理,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宇宙某一领域的正确认识,因而都有待于扩展。其二,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宇宙某一层次的正确认识,因而都有待于深化。其三,任何真理从进程上说,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因而都有待于发展。可见,真理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是有限度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题干所说明的正是真理的相对性,所以,正确答案为B。




27“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指()

A真理和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C真理和权威是相互联系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具有权威

【答案】B

【解析】“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真理和权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权威的人和没有权威的人同样都能获得真理,所以A、C、D项错误。故B选项是正确答案。




28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要这种

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句话揭示了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经得住思想的批判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答案】C

【解析】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故C选项是正确答案。

29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从这一点上,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故D选项正确。




30与经济上的价值范畴不同,哲学上的价值范畴揭示的是()

A主体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B主体客体之间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主体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D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30【答案】D

【解析】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通俗地说,就是这个东西对人有什么用。A、B、C三选项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是正确答案。




31在灾难面前,所有的人都感到必须要做点什么,这种必须要做点什么的感觉,表现出人们内心有一种通过行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5·12大地震,中国因为在救灾中表现的人道主义光芒、勇敢与毅力而赢得了世界的尊敬。玉树地震,救灾再次牵动人心,社会各界在4月20日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募捐晚会募得善款2175亿元。这表明()

A人的价值通过能力的大小得到表现

B人的价值通过满足个人需要得到表现

C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D人的价值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得到实现

31【答案】D

【解析】价值离不开人,因为价值具有主体性,这意思

就是,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再好的东西如果人不需要,或者明明有好东西却不拿出来去满足人的需要,那就导致价值的主体性缺失。东西再好,再具有价值的客观性,也不能形成现实的价值关系。而在灾难面前,人们捐钱的捐钱,献血的献血,所有的人都捧出了自己的真心实意。而这些又正是他人所迫切需要的。捐钱的人,帮助了别人,提升了自己,充分地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捐出的钱物满足了他人的客观需要,捐献行为本身让他人感觉到世界的温暖,让自己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是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故D选项正确。




32价值评价的认识对象是()

A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

B价值客体的结构和功能

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D主客体之间的依赖关系

32【答案】C

【解析】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知识性认识对象的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的;评价性认识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故正确答案选C。





33列宁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句话表明()

A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

B价值评价是反映了价值依赖关系的评价

C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D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33【答案】C

【解析】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存在着差异或矛盾,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故A、B、D选项表述不正确,答案选C。




3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4【答案】A

【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

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情况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故A选项是正确答案。





3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是成为困于书斋,束之高阁的谈论家,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为此,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实事求是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5【答案】C

【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故正确答案选C。A、B选项与题目无关,D选项属于矛盾分析法的特殊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