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1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1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1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基础认知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______》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___”。“新政”的内容与_______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______。清政府力图在____、____、商业、____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由于政权掌握在__________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____。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____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首先举起了_____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___县人,出身于___家庭,先后在_____、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___________教育。______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____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_____年11 月在____组织_____,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的建立:____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___等人在日本___创建全国性的_________团体中国_____,孙中山被推举为___。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同盟会___。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_》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______”。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革命开始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_______的发展。除继续宣传___________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_______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_____年4 月27 日的广州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在____运动推动下,_____年9 月,清政府宣布______。立宪派成立了_________,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_____年8 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掀起3 次________运动,但很快被证明_____。1911 年5 月,

清政府组织“______”,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___。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起义背景:_____年 5 月,清政府将已归______的_________铁路筑路权收归“___”,马上又出卖给_________4 国银行团,激起___________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______。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______后,清政府抽调部分_______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____发动起义。

2、起义经过及影响:1911 年___月___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_____打响了武昌起义_____。随后,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______,并成立_______,推____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___个省和____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___。

3、建国和立法:

(1)中华民国的建立:_____年1 月1 日,中华民国______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____临时大总统。新的___政体就此产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 月11 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_____制定的《__________》。(2)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____;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_________;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_____具有____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4、革命成果的丧失:袁世凯在____等列强支持下,奉_____命率军南下攻陷_______,以___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_______的愿望,诱使其展开___。在________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___,即举袁做_____。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___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______施压。1912 年2 月12 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宣告统治中国260 多年的_____结束。2 月15 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________。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______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进步性: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_____意义上的______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_______,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___政体,传播了__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______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______的牢笼,打击了______在华势力,为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______,没有实现______、_______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______、能够发动_______,以及组织严密的______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_____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______。

深化探究

探究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归纳

(1)经济基础: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4)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5)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探究二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及其关系

(1)几种力量以及相互关系示意图:

(2)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

①清政府:镇压革命。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凯。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③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

④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

探究三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

(1)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

(2)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3)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探究五如何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

①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②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③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

史料一“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

史料二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临时约法》

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思想上,运用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政体上,仿效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1.下表为《申报》转载的地方督抚奏请“新政”的奏折。据此可知,清末( )

A.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强烈

B.东南督抚联合施压朝廷

C.地方势力企图主导新政

D.立宪成为新政主要议题

答案 A

2.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

A.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答案 D

3.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

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B.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C.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

D.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

答案 B

4.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答案 B

5.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

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

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

答案 D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有答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导学案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A.萍浏澧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人教版八年历史上册学案第8课辛亥革命学案

第8课《辛亥革命》学案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与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重要史实和取得的 重要成果。 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二、【自主先学】(12分钟) 1.1分钟浏览课本绿标题及正文,快速写出本课主要讲述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什么? 问题:(1)(2)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建立兴中会: 年,在______建立。建立中国同盟会:时间______地点______。 2革命纲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_____主义。机关刊物《》。 (2)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建立: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3人物:推举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历史意义: 三、【展示点拨】(15分钟) (一)分组探究 1.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哪些革命团体?是什么性质的?同盟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2.你怎样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4.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结果怎样? 5.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情况怎样? 6.革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其成果一夜间全部变色? 7.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能说出理由吗? 8.从这场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9.总结本课内容。 (二)展示点拨。 四、【知识整合】(5分钟) 兴中会:1894年。创建地点。 创建革命党时间:年,地点:。 纲领:“” 同盟会影响:。 机关报:《》 武昌起义:年10月10日。 中华民国成立:年月日。 结果:革命果实被窃取了,建立起的统治。 1 历史意义 2 3 五、【分层作业】(7分钟) A层【基础达标】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高一历史备课组时间:2016-11-18 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能记住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能说出主要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会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训和失败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难点:用近代化史学观,正确评价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学习方法】 ①运用图表法,比较分析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②通过辛亥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形成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原因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目的。 【问题导学】 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经过、结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目的、性质及其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 一、酝酿——辛亥革命的背景 1.条件:(1)经济基础: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而被迫实行“”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队伍迅速壮大。 (3)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创立——和。 (5)军事准备:①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革命党人深入,宣传组织,使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2.时机:四川(导火线) 二、爆发——武昌起义 1.经过:①,武昌起义爆发,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历史上称之为“辛亥革命”。 ②成立:黎元洪为都督,改皇帝纪元,国号为“”。 ③各省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2.危机:①各省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②列强寻找新的代理人——。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________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巩固共和政体。 ②内容:主权属于________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_____________制。 ③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____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①清廷任命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

第19课《范进中举》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点目标1,2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 教与学随笔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 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 事件(中举)。“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作品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 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 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 “儒林”的丑恶形象。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 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 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 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 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 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科举制: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制度, 分初步考试和正式考试两种。初步考试在县里进行,考上后叫童生(秀才)。 正式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省城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考上叫举 人,是候补官员,可做县官。第二年二月会试,在京城,由举人参加,礼部主 持,考上叫进士。接下来是三次的殿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 中后,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后来成为封建统治的帮 凶,成为镇压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封建科举的弊端:(1)读书人迷醉功名, 没有其他的生活技能,不能维持生计;(2)科举并无客观标准,难以选拔真正 的人才;(3)科举制度下会形成炎凉世态; 4、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 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 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 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 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 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 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二、字词落实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 ()绾()头发 星宿()攥()紧带挈() 桑梓() 作揖()行()事醺 1

《辛亥革命》优教导学案

《辛亥革命》优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通过地图资料学会识别起义发生的地点;通过图片资料认识这些起义的领导人。 目标3:了解起义为什么会发生在武汉,有哪些历史条件。 目标4:知道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 目标5:小组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难点) 目标6: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自主学习 革命志士的奋斗 1.1906年,同盟会会员_________、蔡绍南领导了_____________,失败。 2.1907年,光复会会员_________、秋瑾领导了__________,失败。 3.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了_________,裘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4.1910年,孙中山、黄兴领导了_____________,后失败。 武昌起义 1.时间:_________10月10日 2.地点:湖北_________ 3.经过: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4.影响: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就有_________个省宣布脱离_________独立。 三、合作探究 1.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2.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 3.为什么起义会发生在武汉呢?有哪些历史条件促成的呢? 4.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2017-2018学年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部编本)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美丽的西双版纳 精品导学案 苏教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本文的作者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等,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祈.求(qí) 傣.家(dǎi) 橘.园(jú) 蕨.菜(jué) 竹篾.(miè) 一缕.(lǚ ) 贿.赂(huì) 勐.(měng) 斑斓.(lán) 戏嬉.(xī) 妩媚.(mèi) 一簇.(cù) 拓展:与下列生字字形相近的字有哪些?请找出,并注音、组词。 缅湎(miǎn)沉湎腼(miǎn)腼腆 焚婪(lán)贪婪禁(jìn)禁止 3.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心驰神往: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悠悠:长久,遥远。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斑斓:灿烂多彩。 一斑: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常比喻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 善男信女:佛教用语,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拓展:辨析词义。 [遍及-普及] 都有“普遍到达”之义。“遍及”指普遍到各处,后面常带地点宾语;“普及”多指普遍推广,或使大众化,与“提高”相对。 [摈弃-抛弃]

都有“丢掉不要”之义。“摈弃”指很坚决地排除、扔掉,语义较重;“抛弃”语义相对较轻。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问题一:细读文章,感知内容。 1.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西双版纳给作家李舵留下的总体印象,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美丽、神奇秀丽。“美丽的地方”这一短语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印象直接,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特点;“神奇秀丽”用在文章开头的一段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在全文中起到了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的作用。 2.本文标题为“美丽的西双版纳”,通读全文,请用“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的句式说说西双版纳的美丽表现在哪里。 示例:(1)西双版纳美啊,美在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 (2)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热带雨林风光中; (3)西双版纳美啊,美在浓郁的民俗风情里。 问题二:品味语句,体会美点。 具体品味语句,参考下面的形式,说说你喜欢(关键字词句)的理由。 形式:我很喜欢文中(词语,句子皆可),因为。(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 示例一:我很喜欢第一段其中的“神奇秀丽”, 因为我觉得作者用此词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文中的“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 示例二:我很喜欢文中“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一句。因为我觉得十分新颖有趣,谁说只有人才有思想和情感的?文中的大象分明聪明得紧! 问题三:理解写法,揣摩效果。 1.你觉得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用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 示例:“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好在“高高”二字,不仅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之处是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2.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 示例:(1)“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2)“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3)“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三 第二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二课辛亥革命导学案(有答案)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基础 ①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②清政府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组织基础:1894 年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3)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4)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的努力。 (5)有利条件: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2.爆发: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误区警示]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为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即狭义上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重大举措 (1)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思维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后,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逐渐取得了正统地位,这种进步意义是巨大的。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易混易错]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并非整个封建制度。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这一迷信。 (3)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2)问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由“偶像”到“比寻常人还要可怜”的变化,结合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将皇帝拉下神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历史功绩来回答。第(3)问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 【当堂测试】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答案 D 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主要是因为 ( )

(完整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 2.新授(教学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 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材料五:黄花岗起义图 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图 [合作学习]:当时中国是否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与不懈努力,革命所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与军事等基础以及外部有利时机都已具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已经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几则材料及图片,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爆发革命所应当具有的条件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习一个材料,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短短三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全国闻风响应,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

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二、【自主先学】(12分钟)(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导入栏(小红字部分) 明确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时间、。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了那些起义?每次起义的时间、地点?明确每次起义的结果? (2)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建立: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3人物:推举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历史意义: 三、【展示点拨】(15分钟) (一)分组探究 1.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哪些革命团体?是什么性质的?同盟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2.你怎样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4.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结果怎样? 5.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情况怎样? 6.革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其成果一夜间全部变色? 7.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能说出理由吗?8.从这场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9.总结本课内容。 (二)展示点拨。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导学案及答案--第三单元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认识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____________。 2.(1)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2)对、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 (4)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的发展起 到了推动的作用。 4.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 5.(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2)一些农村地区地区发展为。 (3)在北京、江宁、、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________,比如:晋商和徽商。 6.由于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 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吗?

三、练习巩固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垦田 D.改进生产工具 2.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A.北京 B.江宁 C.长安 D.洛阳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 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走西口”所描绘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 A.浙商 B.闽商 C.冀商 D.晋商 5.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首先在什么行业出现? (3)清朝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哪些? 四、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无答案)

第9课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 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2.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学习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导入新课】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的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蔡绍南发动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2.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在安庆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准备在绍兴策应的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 ,最终失败。 4.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提前举事,亲率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苦战一昼夜,起义失败。但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革命党人首先起义,被起义军占领。、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为都督。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2.影响: (1)辛亥革命推翻了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制度的终结。 (2)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当堂达标】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A 萍浏醴起义 B 镇南关起义 C 安庆绍兴起义D黄花岗起义 2、“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句。她在同 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A、绍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广西起义 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春雨湿黄花”,次对联写的是() A、浙皖起义 B、广西起义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4、孙中山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其所指的战役是() A.浙皖起义 B. 广西起义 C. 武昌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5.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东京B.武昌C.广州D.南京 6.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有这样一段童谣:“孙中山开炮了;革命党,进城了…”这段童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7.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8.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这主要是指它()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D.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9、“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遗言启迪后人。”这副对联歌颂了是谁的主要功绩?( ) A. 毛泽东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孙中山 10.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做了军事上的准备。下列表述不争的是()

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测试: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2武昌起义 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不能说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君主专 制(封建帝制)是封建制度的一部分,属于政治制度,始于秦始皇,辛亥革命后终结。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革命志士的奋斗 1.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和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关于这次起义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D) A.这次起义未能成功 B.领导者是刘道一和蔡绍南 C.这次起义扩大了同盟会的声望 D.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二次武装起义 2.“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某革命家的豪迈诗篇。因歹徒告密,其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此人是(B) A.刘道一B.秋瑾 C.黄兴D.蒋翊武 3.下图是1911年4月27日晨,黄兴向党人写的绝命书,表示他效命疆场,视死如归的革命决心。这发生于哪一事件前(C)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 ..(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 (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

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 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勃朗峰周围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教头上的帽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众多山峰的奇形怪状。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峰巅在白云缭绕、满天彩霞映衬下,妖媚迷人的景象,“轻歌曼舞”“宛如游丝蛛网一般”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白云柔细的样子,传神的再现了白云在峰巅飘飞的情态。 课后练习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颠簸.(bǒ) 穹.顶(qiónɡ) 沟壑.旷野(hè) B.翌.日(yì) 巉.峻(chán) 霓裳.羽衣(chánɡ) C.妩.媚(wǔ) 隧.道(suì) 绚.丽色彩(xuàn) D.打嗝.(ɡé) 拾.级(shí) 白云缭.绕(liá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A.陡峭蔓延浮躁一如即往 B.打嗝巍峨颠簸和颜悦色 C.俯瞰敏捷敞篷名幅其实 D.干脆棕色焦炙纷至踏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