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简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2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5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6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

7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Chinglish

8 《麦琪的礼物》中环境语的分析

9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Satan in Paradise Lost

10 习语及习语的汉英翻译

11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

12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13 由《克莱默夫妇》思考美国女权运动对美国家庭的影响

14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

15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16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7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

18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1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0 从人文主义角度解读《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

21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22 情境创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23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

24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25 An Eco-analysis of The Yearling

26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

27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28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

29 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

30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31 超市价格策略的比较

3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色

33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34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35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36 浅析电视口译的特点及其译文质量评价

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8 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

39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40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41 威廉?布莱克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研究

42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主义

43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44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

45 近年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简析

46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47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48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49 探究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5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51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

52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53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

54 浅析《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悲剧

55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56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57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58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59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

60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61 浅析语用含糊在外交语言中的应用

62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

63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64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65 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的障碍及解决策略

66 浅析虚词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

67 论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68 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

69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70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71 英语广告语篇的会话含义分析

72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怪诞性

73 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

74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75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76 从《当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77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78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

79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80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

81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82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83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8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85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

86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87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88 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89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90 The Unique Charm--An Analysis of Evil under the Sun

91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

92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

9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94 An Analysis of Mulan's Character in Moment in Peking

95 英汉爱情隐喻比较研究

96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

97 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

98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99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

100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101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02 从《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爱情观

103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策略

104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05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语艺术研究

106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

107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08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109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0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111 Analysis on Moon Image in Lawrence’s Novels------Industrialism and Chauvinism 112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

113 Study on Net Lexicon and Its Future Trend

114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115 中西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

116 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117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人鼠之间》中的美国梦(开题报告+论文)

118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119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Class

120 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讽刺艺术

121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

122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女性的形象

123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124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125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

126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127 On Critical Realism in Oliver Twist

128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129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30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

131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132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

133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134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135 英文商标的汉译

136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137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

13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39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140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141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42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爱情观的不同

143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144 《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性格的显现及其对主人公言语行为的影响

145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

146 On 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8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149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15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1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152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53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

154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155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

156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157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158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

159 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160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161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

162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

163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64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

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6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167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168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

169 浅析目的论下宣传标语的英译失误

170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

171 论英语无灵句与汉语有灵句的互译

172 中西方大学中第二课堂的角色研究

173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174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175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

176 How Chinese Culture Affect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Of Martial Arts

177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

178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179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80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181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182 浅析《喜福会》中母亲们悲惨遭遇的成因

183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184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

185 思嘉丽是淑女还是魔鬼?

186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187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88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189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190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191 西方文化中的吸血鬼形象与东方文化中的鬼形象之对比

192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

193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

194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195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196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

197 目的论指导下的报刊新词英译

198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199 Robert Frost’s Man and Nature

200 An Analysis of Space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小说The Scarlet Letter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

小说The Scarlet Letter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 发表时间:2012-06-28T10:19:50.39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5月(上)供稿作者:赵楠 [导读] The Scarlet Letter 是Nathaniel Hawthorne的代表作。 赵楠河南省轻工业学校河南郑州 450006 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5-0000-01 摘要:The Scarlet Letter 是Nathaniel Hawthorne的代表作。Nathaniel Hawthorne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的主要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中字母“A”作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在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中起了重要的连接作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字母“A”的象征意义也在不断的变化,通过对字母“A”象征意义的分析,读者能对这部经典的小说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红字“A”;象征;象征意义 一、 Nathaniel Hawthorne简介 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个多产的小说家,有着追根究底的想象力和一种强烈的心灵冥想力。他的大部分小说都对罪恶有着详尽的描述。他认为,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罪恶的念头,心灵和灵魂的罪恶比肉体的更普遍。在读他的小说的时候,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悲观的态度以及内心的挣扎,在小说The Scarlet Letter中尤为明显。 二、The scarlet letter中的象征符号 红字“A”作为小说中主要的象征符号,被赋予了丰富而深远的意义。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对字母“A”有不同的理解。作者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清教徒群体的生活。这部小说中除了红色字母“A”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象征符号。 生锈的牢门是那个黑暗和残忍的时代的象征。在那种环境下,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有人类的虚伪和人性的自私。由于使用了这个象征符号,整部小说的基调都是悲观的。但是为了能让读者在绝望中读出一点希望,作者用玫瑰花丛及其花香来为阴郁的心里添加了一点明亮的色彩。 另外一个象征符号是Chillingworth。他是这部小说中真正意义上的恶魔。最初,他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受到了大家的同情。但是作为本质上非常冷血的人,他预谋了一场邪恶的复仇计划,最终成为真正的罪人。他是无情,邪恶,冷血的代表。所以我们可以推断,他残疾的身体是他残缺灵魂的象征。 三、字母“A”的象征意义。 1.在故事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字母“A”的不同解读 最初,红色的字母“A”是罪恶和愧疚的象征。它意味着“通奸”或者“奸妇”。当时女主人公Hester被迫在胸前戴着用猩红颜色写的字母“A”。正是因为这个猩红的字母,她被同一社区的人们孤立了起来。从她佩戴这个字母的那一天起,她所经历的只有绝望和无法忍受的孤独。最初,她非常害怕并且不知所措,但是到最后,她意识到担忧、逃避是于事无补的。她选择了坚强、勇敢的面对这个事实,努力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改变她的困境。为了重新建立起她与同社区人的关系,她改变了自己,过着艰苦枯燥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不断的努力,她终于重新得到了村民们的接受和尊重。慢慢地人们不再将字母‘A’解读为“通奸”,在人们的心目中,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能力”。 Hester并没有恨抛弃她的社会和之前伤害过她的村民们。她怀着极大的宽容和慷慨。很多人被她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并且因为她的坚持和努力,人们开始接受她,直到这一刻,这个猩红的字母有了跟修女胸前的红色“十”字一样的意义。因此,人们开始把Hester当成是天使而不再是罪人。这时,这个猩红色的字母有了另外一个意义-----天使。 2.字母 “A” 对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 对于Hester来说,这个猩红的字母“A”是她所犯下的罪的一个外在的表现。她有着强烈的欲望来克服所有的困境,并且尽力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字母在给她磨难的同时也孕育出一个全新的Hester。正是由于这个字母让她勇敢了起来,她敢于探险其他女人从来不敢踏足的地方,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她变成了一个足够勇敢,敢于起来反抗这个残忍世界的女人。 对于Dimmensdale来说,虽然他没有佩戴这个猩红的字母,但是他的心里却经历着巨大的痛苦和悲伤。他把他的罪恶感深藏于心,然而这种罪恶感却使他万分痛苦、忧心和绝望。这个猩红的字母就像是一条鲜血淋漓的鞭子,在不停的抽打他的内心,直到他最终承认他罪恶的那一刻。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他罪恶的灵魂都不能得到片刻的平静。 对于Chillingworth来说,这个猩红的字母就像是一个羞耻的象征,在不停的提醒着他的耻辱,从而刺激着他向Dimmensdale报仇。看到这个字母,他变得越来越残忍,这个字母给了他无穷的报仇的刺激和动力,他也变得越来越邪恶,从而变成了这部小说中真正的恶魔。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他承认了自己的罪恶。 小说中有另外一个重要且突出的人物Pearl。与其说她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不如说她是一个象征符号。 一方面,她是Hester 和Dimmensdale的女儿, 是耻辱的象征。她有着跟那个猩红的字母“A”一样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她又是爱情的结晶,是Hester唯一仅存的财富,正是因为Pearl的存在,Hester才有了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去努力的生活,克服所有困难。Pearl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对于Dimmensdale来说, Pearl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他所犯下的罪。他非常地爱Pearl,但他却没有勇气去面对她。Pearl 就像是一个精灵,不仅给他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悲伤和强烈的罪恶感。 对于Chillingworth来说, Pearl是一个他永远无法忘记的耻辱,每次看到她,他就会想到Hester 和Dimmensdale之间的奸情。所以为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从这个活着的字母“A”( Pearl)身上得到了无穷的力量去实施自己的报仇计划。 四、字母“A”的意义。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部小说有着如此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呢?不仅是因为他的写作风格具有不朽的文学魅力,更重要的是,小说所运用的象征意义的写作方法。象征意义手法是运用象征符号来代表人物的观念、情感等的一种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潜在地连接了故事情节的外部发展和主题的关系,它能使抽象的形象化,普遍的具体化,意识形态的实质化。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读者对小说的理解,也能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小说中的人物。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当Hester 被迫佩戴字母“A”的时候,读者会感到很吃惊,可能会有一些疑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李津 〔内容摘要〕清教产生于17、18世纪的英国,随后清教徒们为了躲避政治和宗教的迫害,纷纷踏上北美大陆。作为新英格兰最早的移民,清教徒以及他们的清教主义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后来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教;美国社会;美国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津,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社会文化 一、清教主义和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源于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时传入北美。美国主流价值观都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一统天下的清教文化。 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英国国教会内以加尔文学说为旗帜的改革派,他们因为不满教会改革,要求清除腐败而遭迫害,后逃到北美大陆,并将清教思想扎根于美洲。“他们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希望在新大陆上建造自己的山巅之城”①。 清教徒构成了当时北美移民的主体,在新英格兰北部更是清一色的清教徒。“清教主义成为当时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他们提倡的思想主要有: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②。在这些价值观下,清教徒不畏陌生艰

险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很快便在蛮荒的土地上收获了繁荣和富足。因此,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清教主义,雄心勃勃地要扩张疆域,而美国历史也的确是一部不断向西的拓展史,清教主义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拨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在两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中,美国文化像一座大熔炉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世界上几乎一切种族,民族,宗教,价值思想和学术,但又始终以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文化为主流,其核心是崇尚勤奋劳动的清教道德传统”③。历史学家巴斯等说:“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④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社会的基础,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社会。 二、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 美国民主是世界民主的成功范例,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阐明了民主的思想,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有赖于早期的清教主义。 美国清教始祖们大多是因为在国内遭受了迫害,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而移民到北美大陆的。“这些宗教叛逆者的思想要求奠定了美国民主的基础”⑤。 北美的第一批清教徒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自治,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平等自由的民主权利。“清教徒自选牧师,自行管理,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和要求民主共和的愿望,成为建立美国式民主的基础”⑥。

红字的象征意义

Symbols in the Scarlet Letter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 From beginning to end in the novel, the most typical symbol is the scarlet letter “A”. As a key to the whole novel, the letter “A” takes on different layers of symbolic meanings as the plot develops and people come up with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he letter "A" begins as a symbol of sin. It then becomes a symbol of alone and alienation, and finally it becomes a symbol of able, angel and admirable. 1、Adultery The letter "A", worn on Hester's bosom, is a symbol of her adultery against Roger Chillingworth. This is the puritan way of treating her as a criminal, for the crime of adultery. The puritan treatment continues, because as Hester walks through the streets, she will be looked down upon as if she is some sort of demon from hell that commits a terrible crime. This letter is meant to be worn in shame, and to make Hester feel unwanted. Hester is ashamed of her sin, but she chooses not to show it. She commits this sin in the heat of passion, and fully admits it because, though she is ashamed, she also receives her greatest treasure, Pearl, out of it. She is a very strong woman to be able to hold up so well against what she must face. Many will have fled Boston, and seek a place where no one knows of her great sin. Hester chooses to stay though, which shows a lot of strength and integrity. Any woman with enough nerve to hold up against a town, which despises her very existence, and to stay in a place where her daughter is referred to as a "devil child," either has some sor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 or is a very tough woman. 2、Alone and Alienation The scarlet letter "A" also stands for Hester's lonely life in New England. After she is released, Hester lives in a cottage near the outskirts

美国清教主义简介American

美国清教主义简介American Puritanism 名词Puritanism 1. The beliefs and practices characteristic of Puritans (most of whom were Calvinists who wished to purify the Church of England of its Catholic aspects) 2. Strictness and austerity in conduct and religion 重要地位:American Puritanism was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shaping influences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t has become, to some extent, so much a state of mind, rather than a set of tenets, so much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 that the Americans breathe. Without some understanding of Puritanism, there can be no real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历史渊源 Puritans was the name given in the 16th century to the more extreme Protestants(新教徒,基督教徒)with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who thought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英国宗教改革)had not gone far enough in reforming the doctrines and structure of the church. They wanted to purify their national church by eliminating every shred of Catholic influence. In the 17th century many Puritans emigrated to the New World, where they sought to found a holy Commonwealth in New England. Puritanism remained the dominant cultural force in that area into the 19th century. Puritans believed that human beings were predestined by God before they were born. Some were God's chosen people (God's elect 上帝的选民)while others were predestined to be damned to hell. The success of one's work or the prosperity in his calling given by God was the sign of being God's elect. Therefore, everyone must work hard, spend little and invest for more business. Working hard and living a moral life were their ethics. They regarded Bible to be the authority of their doctrine. To be able to read the Bible and understand God's will, education was essential for Puritans. Puritanism in New England (Massachusetts, Connecticut, New Hampshire, Vermont, Maine and Rhode Island) made a great influence on American culture. The Puritans hoped to build "a city upon hill"—an ideal community. New England also established another American tradition—a strain of often intolerant moralism. The Puritans believed that government should enforce God's morality. They strictly punished drunks, adulterers, violators of the Sabbath(安息日)and other religious believers different from themselves. The American values such as individualism, hard work, and respect of education owe very much to the Puritan beliefs. 发展与困难 Pushing the frontiers with them as they moved further and further westward, they became more and more preoccupied with business and profits. They became more practical. The very severity of the frontier conditions taught the Americans Puritans to be tougher, to be ever ready for any misfortune and tragic failures that might lie in wait for them. All through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few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Americans Puritans came under violent and often virulent attacks for their religious intolerance and bigotry, for their austerity of taste and killjoy way of life, for the very heritage they bequeathed to the new nation. But the fact still remains that Puritanism alone has been the most powerful shaping factor in the cultural maturity of the

《红字》中A的象征主义的文献综述

《红字》中A的象征主义的文献综述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他擅长用特殊命名法刻画人物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其代表作《红字》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这部作品中霍桑对特殊人名和字母A的象征意义的运用,使作品蕴含多重寓意和多元主题。女主人公的名字白兰蕴含着美丽、激情、轻率、欲望灵魂净化以及对人性的研究等意义。丁梅斯代尔的名字含有“一个犯了通奸罪的人因性格怯懦把罪恶隐藏在阴暗的心中”之意。齐灵沃斯的基本寓意是“恶棍、复仇和冷酷”。白兰与丁梅斯代尔的女儿的名字珠儿有“珍贵、美好与纯洁”等人性善的内涵。字母A的含义随着主题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作品以字母A开始又以A结尾,它不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而且其象征意义不断变化,从“通奸”到“有能力的”甚至“天使般的”,这诸多变化交织了人性的矛盾、冲突、善恶的转换,罪与罚宽容和爱,可谓意义丰富。从每个人物凸显在书中的行为及心理主线来看,红字也许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关键在于罪恶面前人们是怎样对待的。 关键词: 红字;“A”;象征主义 一、红字A的多重释义 红字A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最为典型的象征。在小说中红色的“A”出现以频率之高让读者不禁在读完小说后仍继续深思。从“某一种标记”“A”出现在文中近150次之多。这个红字到底象征着什么意思呢?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先后顺序,简单地用一条情节发展线索来解释:apple(象征原罪,恶的根源)——adultery(通奸)ashamed——alienation (疏远)、abnormal、abandon -------able(能力)、affection(慈爱)——angel(天使) -------admire(敬佩)、awakened (觉醒)。在故事开始,当红A字第一次出现在众人的眼前时,它精工细做,人为地赋予光彩和奢华:“它聚集了海丝特衣着唯一,但最合体的装饰品所带来的效果”,它的光辉如同“随划过黑暗的清教徒社会的一缕耀眼的光”。但是对海斯特·白兰来说,就是她自己亲手绣得如此精美的这个火红的A字,却是代表了她的羞耻。故事中,美丽年轻的女孩嫁给了一个伪学者、披着济世外衣的医生丈夫,她在遭遇了年轻的牧师,在清教徒的世界里,她追求这种世人认为不论的不正常的爱情,这种自由的

论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论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教主义发端于16世下半叶宗教改革时期的英国。国会中的激进派成员,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新教学说,不国教改革的不彻底性,求“纯洁”教会,彻底摒弃天主教旧和烦琐仪式,清除国教的腐败现象,提倡简朴生,故而被国教的捍卫者讥讽为“清徒”他们的观点、看法、念和主张被称为清教主义。 批清教徒不堪忍受英国君主和国教的迫害,背井离乡,逃避运。据不完全统计,自1630至1640年间,逃往国的清教徒约6万人,其相当一部分人不畏艰险,飘洋过海,移居仍一片荒凉的北美大陆,陆续在新格兰等地建立殖民。随着时间的推移,1775年独立战争爆时,13个殖民地的260多万民中,至少有75%的人在清教家庭中长大的1]。清教徒由于人数多,受教育程度高,具有宗凝聚力,对殖民地的发展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步成为国主流文化族群,即W ASP。们把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城等核清教理念带到了北,在这片荒芜和陌生的土地实践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宗教社会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所谓价值观,通常是指社会成员于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能中选择自己追求目标的准则。某些价值观为一个民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时,它们就构成了该民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主流文价值观是一种体系性存在,产生一定民族的社会实践和历史积淀,表现为民族文化心态思维定式,代表该民族规范性判断,奠定其化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和灵魂

萌发殖民地时期的W ASP价观,孕育于清教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十分突的美国特色,代表着当代美国化的主流,在美国思想意识形中一直居于统治地。W ASP价值观的主体成分,如人主义、职业与财富观使命观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溯到清教主义的本源。梅里亚姆为:“清教徒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在美国国民特征的发展过程中一是一个强大的力量。”[2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源头,教主义深刻地影响了国社会,奠定了美文化的基石,铸就美利坚民族的灵魂。“没有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3] 本文旨在追溯清教义的历史渊源,分析因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清教主义核心理念促进美国早期社会世俗化,推动个解放,促成建立现劳动、职业和财富观,以宗教的理勾勒国家未来追求目标中的用,探讨它们在今日美国主流化价值观念成过程中所奠定的基础和产的重要影响。 一、“因称义”与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作为国主流价值观的核心,源于清教主义,随着间的推移,已经渗透到美国活的各个方面。张扬自我,突出个,强调个人权利和自,尊重他人的隐私,崇尚自我奋斗,自力更生和主观动性,勇于探索和标新立异,蔑视威,看重平等,包容多样性同时率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有这些都是个人主在美国日常生活中的现。 美国历史学家戴格勒指出:个人主义是遗留给代的清教主义的核心,……如果说美国人今是个人主义者,那么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4]诞生于英国宗教改时期的清教主义,受洲大陆马丁·路

《红字》中红字“A”的不同象征意义

《红字》中红字“A”的不同象征意义 一、私通(Adultery)的象征 红字“A”挂在海丝特的胸前,象征了她违背她丈夫齐灵渥斯的意愿与别人的私通。这是因为她犯了私通罪而作为罪犯被清教徒惩罚的方式。这种惩罚方式继续,因为,当海丝特走过大街的时候,人们瞧不起她,仿佛她是犯了可怕罪行的从地狱里出来的魔鬼。这个字母的意义必定使佩戴者感到耻辱,使她感到想要摘下来。“她对自己说,这里曾是她犯下罪孽的地方,这里也应是她接受人间惩罚的地方”。海丝特因为她得罪孽而感到耻辱,但是,她选择深藏不露。她在爱情的怀抱犯下了罪孽,而且完全承认这个罪孽,因为,尽管她感到耻辱,但是她也由此获得了最伟大的珍宝———女儿珠儿。她是一个坚强的妇女,尽管她面对非常恶劣的条件,但是,她却能越过越好。像她那样的许多人也许会逃离波士顿,寻找一个没人知道她罪孽的地方。海丝特选择停留,就这一点,就显示了她的坚强和伟大。面对一个鄙视她的这样一个城镇,而且住在一个人们把她女儿叫做“魔鬼的孩子”的地方,她有足够的勇气坚持下去,就表明她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妇女。(1)孤独(Alone)和异化(Alienation)的象征 红字“A”也代表了海丝特在新英格兰孤独的生活。在海丝特释放出来以后,她就住在城市郊区的茅屋里。“这是原先的一位移民建起后又放弃了的,因为那一带土地过于贫瘠,不宜耕种,况且离群索居,而社会活动当时已成为移民的一个显著的习惯。”因为海丝特耻辱的历史,她几乎没有什么社会活动。由于她生性倔强而且才能出众,她在人世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她感到她好像属于这个世界。“然而,他在同社会的一切交往中,却只能有格格不入之感。同她有所接触的那些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他们的沉默不语,都在暗示,往往还表明:她是被排除在外的;而她的孤凄的处境似乎证明:她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只有靠与众不同的感官来同其余的人类交流。对于人们感兴趣的道德问题,她避之犹恐不及…‥似乎成了她在世人心目中所保留的惟一份额了。”海丝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朋友,小珠儿是她孤独生活的唯一伴侣,因此,红字“A”也是以a 开头的“孤独(Alone)”和“异化(Alienate)”的象征。 (2)能干的(Able)、值得尊敬的(Admirable)和天使(Angel)的象征后来,红字“A”变化了意思,成了“能干的、值得尊敬的和天使的象征”。开始,整个镇上的人谴责海丝特,但是,后来他们认为红字代表了做漂亮手工活的能力和她对于贫穷和生病的人的大公无私的援助。“那字母成了她响应感召的象征。由于从她身上可以得到那么多的支援——她深富同情心又极肯助人——许多人都不肯再按本意来解释那红色的字母“A”了。”到了这时,许多镇上的人意识到,海丝特是一个拥有高贵品质的人。“‘你看见那个佩带刺绣的徽记的好人了吗?’他们会对陌生人这样说。‘她是我们的海丝特——我们这镇上的海丝特,她对穷人多么好心肠,对病人多么肯帮忙,对遭难的人多么有安慰啊!’”镇上的人很快开始相信,这个徽记可以避邪,海丝特也渐渐成了镇上值得尊敬的人。海丝特用她灵魂里的的纯洁和善良克服了她罪孽中的耻辱,她无私的把自己的时间和爱奉献给了那些需要她的人,这证明,她是值得获得她最终的命运的。(3)前进(Advance)的象征 在读完整个小说之后,读者意识到,红字“A”还代表前进。实际上,霍桑在《红字》中关心的是“善”与“恶”的关心。社会现状使他迷惑,他对社会变革产生不解和恐惧,这些与他的宗教信仰产生矛盾,作者把故事中心场景的示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例文600字左右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例文600字左右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一眨眼,一瞬间,时间又过了一天,春天夏焰秋枫,铺陈了冬夜。我们在各自的小路上匆匆行走,一直未曾停留,不经意在某个路口相遇,于是我邂逅了孤独。时间越久,感情也越沉淀,也许,孤独也是一种享受。 五千年的岁月悠悠,逝去的是如风往事,有多少人诠释了孤独?又有多少人在轻唱孤独?从初一到初三,我见证了陶渊明的孤独,他一生清廉,前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躯毅魄,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逸致闲情。这无疑是孤独的,却也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即使没有人明白他为何孤独,即使没有人与他为伍,他也不在意。“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不正是在用孤独诠释他的人生意义吗?他是在享受孤独! 享受孤独,诠释自己人生的意义;享受孤独,让别人欣赏自己存在的价值。 裸露的暮色,似夜半海棠的嫣红,船帆张开了它硕大的心事,海岸上游移的波光点亮了心中孤独的灯,是谁,在轻唱孤独?乌江岸边,一串串激动人心的语句从她嘴里蹦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无情的战火,使她与家人颠沛流离。然而,她从未怯懦。她虽为女子,

却“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她甘受孤独,因为她决意要在孤独中爆发,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让众人看到她存在的价值,她就是一代女词人----李清照。 古人落幕,反观自己,又何尝不孤独?但我明白,现在的孤独是为了将来更强大而蓄势、爆发!我会永不言弃,好好享受孤独,努力学习,让自己的成绩有更大的飞跃,踏上理想的康庄大道。是啊,孤独何尝不是一种享受?你说呢?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孤独是一种境界,能享受孤独更需要一种勇气。 我,一个慢热,喜欢交朋友怕孤独的17岁的女孩。对于这个“尴尬”的年龄阶段,只有不断的交朋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而我害怕孤单,无论做什么事总要有人陪,生活中却总少不了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走路时,我会双手抱臂,那样会觉得是一个拥抱,会温暖。这样的我对身边的朋友或是我认为是我的朋友来说,是性格的古怪,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占有欲太强、太粘人,没有给别人足够的空间”。但我只是害怕孤单,想找一个人真心陪伴我,好朋友不就应该常常在一起吗? 这时,我明白了。得不到便要接受。有人陪伴时,一起快乐的玩,没人陪伴时,还是喜欢抱臂一个人快走,只是少了许伤心。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2.掌握从秦到清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的史实 3.掌握从秦到清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的史实 4.掌握从秦到清封建社会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史论结合的方法。 2.归纳和概括秦朝以来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线索及其特点。 3.比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与明清时期的不同历史作用,学会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评价我国古代 的政治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宗敬祖等,这与早期政治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2. 分析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体验政治决策的过程及其智慧,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 3.让同学们认识到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应课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是?这些制度对当时和现在的中国有什么意义? 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3、从秦到清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趋势是怎样的? 4、从秦到清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趋势是怎样的? 专题划分专题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大一统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专题三: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专题四: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 专题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所需课时一课时 专题一概述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该课作为新教材的开篇,是整个专题以及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夏商周的政治制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血缘部族色彩,主要包括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不仅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其兴衰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教师组织学生成

浅谈美国清教

浅 谈 美 国 清 教 英本二班 2012410010224 魏宇婷

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16世纪出现于英国。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 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1640~1648年,长老派曾控制政权,极力与国王妥协。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政权,转向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进运动。 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的新大陆移民,是未来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的祖先,他们在旅途中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未来《独立宣言》的蓝图。而西方著名的感恩节也正是这批清教徒为感谢当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专门设立的。

红字象征意义分析word版本

红字象征意义分析

吉林工商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浅谈《红字》的象征意义 院系:外语分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 656 学号:15 指导教师:454 2012年 5月 14日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浅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摘要: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 出现于19 世纪末至20 世纪30 年代, 是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 1804- 1864)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更是将象征主义运用的淋漓尽致,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剖析人类的罪恶根源, 揭示“人性恶”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红字》以17 世纪北美清教(加尔文教) 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 描写两个触犯清教戒律的教徒悔罪的心理历程。《红字》中,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 从不同的侧面暗示《红字》的主题,包括其中各个人物、不同的场景, 以及红字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我将会在论文中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分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写作手法;宗教;意义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 摘要:部分英国清教徒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定居以来,清教思想就一直是美洲殖民地以及美国的主流思想。对照《圣经》,我们就会发现清教主义严重偏离了耶稣的思想。他们残杀印第安人、奴役黑人、发明核武器威胁人类、以及在国外发动战争等,这都来源于清教主义的理论支持。因此,清教徒应认真反思历史错误和邪恶,要真正以耶稣基督为师、根据耶稣的本质思想去修学。这样才能拯救自己、拯救世界 ! 关键词:耶稣;清教徒;以耶稣为师;拯救自己 清教思想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它来源于许多国际宗教形势和世俗形势的强大影响。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本来都是一回事,信仰的都是《旧约》和《新约》,信仰天主和耶稣基督,但是主教们、信徒们对于经书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于是就产生了不可弥合的分裂,后来更是产生了许多的改良宗教。清教原来是英国一个饱受迫害的小教派,最后由于美国的因素就演变成为世界上势力最大的一个新教派。 一清教主义的出现 耶稣在公元元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城东南方向的伯利恒。由于传播了不同于传统犹太教的思想,他就被自己的学生犹太人出卖给了

仇恨耶稣的犹太长老。长老们向罗马总督彼拉多告发了耶稣,并迫使彼拉多钉死了自己的思想对手。其信徒被迫离开家乡,西去罗马秘密传教。可是罗马人极端仇视,给予信徒的迫害颇为残忍严酷、惨不忍睹。许多主教和信徒被烧死、被砖块砸死、或者被抓去放在竞技场中在几万人的目睹欣赏中被饥饿的雄狮吃掉。但是地下教会依然继续发展壮大,最后迫使罗马帝国在公元 313年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于是迅速传播到了欧洲各地。 392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到了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自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强悍的日耳曼人灭亡之后,教会便成了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唯一学术权威;因为当时几乎只有牧师和修士才能读书识字,所有的学者也都是教会人士。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古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于是,西欧便开始渐渐陷入一片黑暗的迷信和迫害异己的时代,史称?黑暗的中世纪?。黑暗主要是出自于教会所设立的宗教裁判所,最严重的罪名就是?异教徒?、?异端邪说?,然后被当众烧死。 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俄国的)东正教。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成为封建制的国家,在 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亡。 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1491—1547)因害怕英王权利旁落到对手西班牙王室的手中,就在英国发起了宗教改革,命令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会,并把自己封为教会的最高领导人。这样,英国就不受罗马教廷所节制了。它基本沿用旧教的教义、礼仪和主教制,但也是一个新教派。于

清教主义与美国社会

【摘要】在美国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其影响涵盖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在研究美国社会时,清教主义思想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本文就试图从教育、民主、使命感和政教分离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造成的种种影响。【关键词】清教主义教育政教分离使命感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是还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这些人得名清教徒。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省,反对奢华纵欲。17世纪上半叶因宗教不满和经济压力,大批清教徒移居北美。在最早的13个殖民地,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清教徒在美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清教徒在美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清教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据记载,早期移民到马萨诸塞州的人当中,有超过一百个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一位历史学者称那时的麻州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在到达新大陆仅仅六年之后,虽然清教徒们还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奋斗,但是他们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哈佛学院。清教徒期望教会的传道人有高等的学历。他们的妇女虽没有接受学院的教育,却都识字而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小孩从一开始学习字母,就有一套福音abc读本。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早期的清教徒生活是严格按照《圣经》的标准生活的。而和上帝直接交流的途径就是去阅读《圣经》,然后根据阅读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们不需要神父,直接向上帝祈祷,一切都在单个个体和上帝之间直接进行。因此当时的人们需要读懂《圣经》,读懂《圣经》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因此学校就建立起来,教育也随之得到长远的发展。今天的美国人毫无疑问地坚持了清教祖先的优良传统,非常地重视教育。在今天的美国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美国的教育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所以可以说清教主义促进了最初美国教育的发展,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清教主义对美国宪法政教分离的影响美国宪法修正案(即《权利法案》)第一条就明确地规定,联邦政府内不得“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成文宪法中规定政府和教会必须分开治理。政府不能规定任何宗教为国教,也不能限制人民的信教自由。这种新的规定即政教分离,这和美国的清教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620年,经过与英国殖民公司的谈判得到许可后,35位清教徒在其领袖布来莱德福德的带领下,与另外67名英国人,一起乘“五月花号”远渡美国。在船上他们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船上的成员中有清教徒也有非清教徒。这个公约,一方面体现了清教主义的主导思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清教徒要建立一个符合清教理想的世俗政府。因为清教徒多数是为了逃避英国的政治宗教迫害才逃离英国的,因此从他们内心深处就特别害怕美国重蹈英国覆辙,单独一个宗教在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经过许多年的实验,清教徒们认识到他们在新世界必须寻求一种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甚至不同宗教能够共处的制度,这就是政教分离。在清教徒的思想中有两个王国,即世俗王国和精神王国。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世俗的政府是必要的,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保持社会的效率。另一方面,这个世俗政府有义务支持教会,维护人民信仰,如要求人们不得酗酒,不得游手好闲,遵守安息日等。这也促进了美国的政教分离。另外的因素就是当时的清教徒内部派别林立,没有哪一支宗教能有足够的力量来掌控整个政治局面;欧洲大量移民的进入使每个宗教必须学会包容;“宗教大觉醒运动”使人们淡化了各个宗教的分歧,强调了基督教徒的虔诚。这些客观上也都促进了美国的政教分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