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连州方言七村蛮声的现状分析毕业论文

连州方言七村蛮声的现状分析毕业论文

乡音需无改

——连州方言七村蛮声的现状分析

摘要:连州市西岸镇方言是粤北土话群中的一个地方方言。当地居民称之为“蛮声”。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蛮声”在西岸各地的口音不尽相同,其中,七村蛮声与镇区蛮声的差别较大。七村蛮声具有悠久的历史及较高的文化价值,它是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方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音韵特征。但笔者发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七村人讲蛮声时出现甚至是故意模仿浓厚的镇区口音,七村蛮声有被西岸镇区蛮声同化的可能。此外,随着交通及通讯业的发展,七村蛮声受到普通话及粤语等官话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本土音韵、词汇被粤语、普通话等的音韵、词汇代替,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并在参考严修鸿先生的《连州市西岸镇方言的音系》的基础上,归纳了七村蛮声的声韵调特征,并且分析了七村蛮声日渐式微的原因。从中不难发现,七村蛮声的生存现状,不仅是经济造就的结果,更是人们情感淡漠的表现。

关键词:汉语方言;粤北土话;连州;西岸;七村蛮声

Abstract:The dialect of Xi’an town on the city of LianZhou is a site in north guangdong dialect group of dialects. Local people call it "mansheng".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 mansheng " accent var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X i’an town. Among them, Qicun and township mansheng voice with difference is bigger. Qicun mansheng sound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igh cultural value, it is a legacy of ancient Chinese dialect, retained many of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But author found tha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re and more Qicun people speak mansheng sound occurs even intentionally imitate strong township accent, Qicun mansheng sound has been mansheng sound assimilation may in west township. In addi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Qicun quite a hit from the mandarin and cantonese, mandarin, more and more local phonology and vocabulary are cantonese, mandarin phonology, vocabulary, its survival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 author through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in reference of Mr YanXiuHong "city west bank town of dialect sound system", on the basis of Qicun mansheng sound system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Qicun mansheng sound waning. It is found that Qicun mansheng sound survival present situation, not only is the result of the economy make, but also the performance of people emotional indifference.

Keywords:Chinese dialects; yuebei Tuhua dialect; Qicun mansheng sound; phonology

引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臵和历史背景,连州市是广东省汉语方言最为复杂的市(县)之一,境内广泛分布着一群归属未明的土话。西岸镇七村方言?蛮声?就是其中之一。对?蛮声?的记载,较早见于1985年的《连县志》,尔后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也对?蛮声?的地域进行了划分。对?蛮声?的系统研究,首见于严修鸿先生的《连州市西岸镇方言的音系》。在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前人对?蛮声?的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其归属问题及音韵方面的特征,而较少涉及它的生存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七村?蛮声?受到普通话、粤语等官话的冲击日益增大,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七村蛮声的原有音韵、词汇被普通话、粤语等官话的音韵、词汇所代替。另一方面,七村蛮声有被西岸镇蛮声同化的可能。七村蛮声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背后,潜藏的不仅是现代经济与古老文化的矛盾,更是现代人情感淡漠的危机。本文将简单地归纳七村蛮声的声韵调特点,并结合当下的相关现象,分析七村蛮声的生存现状及其日渐式微的原因;同时,对其悠久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做一些初步的探讨,试图唤起人们对七村方言蛮声的重视,以避免七村蛮声的消亡。

一、相关的地理及方言概况

(一)连州市的地理及方言概况

连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小北江上游。东南与本省阳山县毗邻,西南与本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相连,西北与湖南省蓝山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接壤,东北与湖南省宜章县相接,北与湖南省临武县交界。全市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现辖有22个乡镇(包括两个瑶族乡)总人口约50万。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臵桂阳县(属吴国长沙国,县治在今连州)算起,连州已经有2100多年的实体建制了。1994年,连县撤县建县级市,属清远市管辖①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臵和历史背景,连州的汉语方言十分复杂。归属明确的有客家话、粤语、潮州话、属于粤语系统的?四会声?与?南海白话?、属湘方言的?湖南话?、属西南官话的?湖南正字?;归属不明的有?星子声?、?保安声?、?阿B声?(又称连州声或附城话)、?大蛮声?、?细蛮声?、?沙方话?、?城村话?、?松柏话?、?水口话?、?烟厂话?(切了话)、?元必话?、?山洲话?、?大营话?、?船话?(水上居民使用)。①连州的汉语方言,明确为连州本土话即连州特有的乡土语言的,有?星子声?、?保安声?、?阿B 声?、?大蛮声?、?细蛮声?、?沙方话?。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连州本土话及其它归属不明的连州汉语方言统称为韶州土话,但韶州为一个历史地名,今已不再作为行政建制的名称,且历朝历代韶州的辖地与今韶关市八县三区大致吻合,并不包括整个粤北地区。而连州地处粤北,所以将上述归属不明的连州汉语方言称为粤北土话,似乎更恰当些。②

(二)西岸镇的地理概况及七村的地理方言概况

西岸镇位于连州市的西北部,距连州市区约19公里。东与保安镇相邻,北与丰阳镇相连,东北接东坡镇,南与连州镇接壤,西南连接连南县的小龙林场,西与湖南省江华县的码市镇交界。全镇地域广阔,主要是半山区、丘陵地带。总面积约212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134个自然村。总人口约5万人。七村是西岸镇管辖的19个村委会之一,距镇约3公里,下辖10个自然村。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500多人。③西岸镇大部分地区通行土话?细蛮声?,(当地人自称为?蛮声?,因丰阳镇当地人也将其方言?大蛮声?自称为?蛮声?,故在此注明,若无特殊说明,下文所言?蛮声?者,皆指?细蛮声?。)部分村落通行属于粤语系统的?四会声?,少数村落通行客家话、属湘方言的?湖南话?、属西南官话的?湖南正字?、属粤语系统的?南海白话?。七村除过水塘、麦田这两个自然区通行?四会声?外,其余地区亦主要通行粤北土话?蛮声?。但受地形的影响,各地的?蛮声?不尽相同。其中,?七村蛮声?与西岸镇辖下的西岸村委会(曾称回澜乡)?蛮声?差别较大。

二、七村?蛮声?声韵调简介及其与西岸村?蛮声?对比的特点

说明:有音无字者用⊿表示;小字是提示说明部分。???号表示存疑。

(一)七村?蛮声?的声韵调简介

①水石连州论坛.《连州方言的分布及使用人口》2006年10月。

②林立芳、庄初升.《粤北地区汉语方言概况》.载于《方言》.2000年第2期,第126—127页。

严修鸿先生在《连州市西岸镇方言的音系》中将西岸镇方言?蛮声?的声母划分为20个,韵母划分为37个。①但严修鸿先生的调查是以西岸镇东村村委会的?蛮声?为基础的,而东村村委会的?蛮声?口音与七村及西岸村的?蛮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所以笔者在参考《连州市西岸镇方言的音系》的同时,根据七村?蛮声?的口音,作了如下归纳:

1.声母23个

P 笔、帮、把、背、班、北、饱、饭、粪、平

P h匹、派、拍、破、铺、飘、品、攀、扑、跑

m 迷、卖、摸、煤、秒、味、尾、袜、问、雾

f 飞、罚、肤、风、范、花、快、怕、灰、血

v 威、万、温、挖、永、胡、还、幻、雨、话

t 点、搭、肚、东、到、当、电、谭、团、猪

t h铁、塔、土、汤、特、通、拖、脱、炭、挑

n 年、难、拿、泥、糯、嫩、脑、烫、累、捉

l 李、兰、楼、路、郎、林、岭、联、良、乐

k 几、光、挂、棍、高、关、贵、够、紧、家

k h夸、狂、困、考、可、琼、穷、近、货、挤

N 日、耳、热、染、让、弱、虐、拗、牛、娘

?元、原、软、愿、月、外、岸、艺、毅、逆

h 起、喝、好、河、下、开、晓、闲、鞋、虾

ts 节、资、走、早、做、扎、啄、醉、剪、槽

ts h切、草、齐、像、罪、春、餐、凑、千、蛋

s 先、索、搜、线、西、酸、诗、新、笋、算

庄、粥、竹、织、真、占、转、种、钟、装

h产、插、撞、测、炒、吹、长、抽、侄、亲

生、使、洗

酒、州、咒、左、纸、志、痣、周、正、精

h青、晴、叉、差、搽、净、浊、俗、速、凑

船、水、市、书、姓、声、耍、手、笑、秀

?衣、恶、鸭、容、屋、央、优、爷、音、严

2.韵母40个

(1)CE 崩、拍、米、兄、挖、低、特、冷、鸡、耕(2)冰、聘、明、永、丁、听、宁、灵、惊、兴(3)iCE 争、制、侧、摘、窄、责、砟、铛、橙、柿(4)赢、盈、蒸、症、埕、升、声、乘、胜、圣(5)uCE 画、拐、块、

(6)CEμ巴、破、麻、花、禾、多、拖、糯、箩、加(7)μ渣、榨、叉、差、茶、搽、耍、沙、纱、所(8)uCEμ瓜、果、卦、寡、褂、科、垮、夸、货、课(9)o 班、摆、板、八、蛮、买、快、万、单、大(10)io 斋、盏、站、晒、寨、插、衫、山、柴、杀(11)包、宝、跑、毛、刀、择、讨、脑、恼、络(12)获、郭、国

(13)??扑、某、木、服、豆、偷、楼、六、狗、屋(14)i?足、竹、促、俗、祝、粥、助、熟、畜、育(15)oe 完、园、院、猪、粒、类、居、区、许、月(16)ioe 吹、炊、除、捶、锤、处、槌、串、衰、居(17)uoe 归、鬼、亏、季、贵、桂、跪、规、柜、魏(18)?e年、碑、卑、皮、笔、匹、迷、飞、伟、田(19)i?e食、石

(20)e 北、灯、等、奶、姜、脚、刻、肯、央、枪(21)ie 娘、让、弱、虐、羊、杨、养、样、药、痒(22)u 补、布、母、肤、湖、赌、土、路、孤、苦(23)y 鱼、女、如、语、遇、玉、朱、煮、书、水(24)i?u标、票、庙、钓、跳、尿、料、救、晓、牛(25)杯、半、佩、煤、灰、推、堆、暖、来、干(26)逼、僻、笛、踢、茄、艺、益、借、谢、惜

(27)i惹、爷、夜、野、译、者、只、车、值、蛇

(28)μCEe 乖、⊿(粪便)、⊿(翻找)、蟹?

(29)i 耳、二、日、热、姨、叶、知、智、汁、池

(30)瓷、慈、词、次、字、思、诗、私、四、死

(31)a ?帮、旁、忙、芳、皇、堂、汤、能、钢、床

(32)ua ?光、广、狂、旷、扩、况、矿

(33)N 奔、盆、品、民、门、份、温、吞、嫩、林

(34)i N 引、人、认、真、珍、陈、趁、深、晨、顺

(35)uCEeN 军、均、滚、婚、深、裙、菌、捆、困、棍

(36)oeN 办、判、馒、凡、寒、暗、款、冠、幻、罐

(37)iN 变、片、免、典、念、练、捡、现、严、善

(38)yN 联、权、尊、全、选、专、传、产、惨、员

(39)?唔、吴、五、误

(40)i?N枫、蜂、梦、凤、冬、东、通、农、工、香

3.声调6个

(1)单字调

阴平31调用例举隅:冰、听、疤、弯、刀、帮、肤、飞、箱、车

阳平24调用例举隅:平、停、爬、环、逃、旁、扶、肥、裳、锄

上声55调用例举隅:饼、顶、把、胆、岛、讲、虎、礼、掌、者

阴去52调用例举隅:柄、庆、播、带、到、抗、裤、亿、唱、蔗

阳去22调用例举隅:病、静、糯、大、盗、浪、腐、例、尚、直

入声11调用例举隅:百、格、色、答、托、赤、骨、切、克、识

(2)变调

两个后变调:

①上声加上声时后字55调作33调,例如:老(55)+酒(55)=老(55)酒(33);

②阳去加阳去时后字22调变作21调,例如:白(22)+净(22)=白(22)净(21)。

(二)与西岸村?蛮声?的对比

西岸镇地域广阔,且多为半山区、丘陵地带,加之旧时交通闭塞、通讯不发达,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并不密切,因此形成?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声?的现象。西岸村与七

村相距约3公里,其方言?蛮声?与七村方言?蛮声?不尽相同,除声调相同外,(两者皆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这六种声调;变调亦相同,两者都有相同的两个后变调)其声母、韵母皆与七村?蛮声?有一定的差别。

1.声母的差别

七村蛮声的声母共有23个,西岸村的声母共有22个。西岸村蛮声比七村蛮声少了一个声母h。其余22个声母,虽种类相同,但两者所属的字并不是一一对应,即某些意义、字形完全相同的字,在七村蛮声中声母为A,在西岸村蛮声口音中则为B。具体如下:

(1)精、晶、井、整

七村蛮声归入,西岸蛮声归入ts

(2)星、腥、醒、性、姓

七村蛮声归入p,西岸蛮声归入s

(3)蒸、征、症、证、正、政

七村蛮声归入,西岸蛮声归入ts

(4)升、声、乘、承、成、城、诚、胜、圣、剩

七村蛮声归入p,西岸蛮声归入s

(5)左、阻

七村蛮声归入,西岸蛮声归入ts

(6)渣、炸、诈、⊿(腌菜)、榨

七村蛮声归入,西岸蛮声归入ts

(7)沙、纱、所、锁、耍

七村蛮声归入,西岸蛮声归入s

(8)知、之、支、枝、止、只、指、脂、纸、至、致、智、臵、志、痣、痔、汁、质、折、哲、紫、租

七村蛮声归入,西岸蛮声归入ts

(9)时、匙、屎、史、扇、试、氏、豉、视、示、士、仕、事、市、侍、十、实、蚀、失、设、湿、虱

七村蛮声归入,西岸蛮声归入s

(10)七村蛮声中声母为的字,如错、锉、叉、初(多音字,表初中、初级等意

时读此音,表初一、初二、初十五等日子时读[])差、茶、查、坐、座、青、清、晴、情、请、静、净、郑、称、秤、⊿(掀开)、程、呈、痴、刺、池、迟、此、始、齿、耻、翅、醋等,在西岸村蛮声中,其声母皆归入ts h。

2.韵母的差别

七村蛮声的韵母共有40个,西岸村蛮声的韵母共有38个。后者比前者少了一个韵母和一个韵母。剩余38个韵母中,其中有37个韵母种类相同,但两者所属的字并不全是一一对应。即某些意义、字形完全相同的字,在七村蛮声中读A韵,在西岸村中读B韵。另外,七村蛮声有西岸蛮声所没有的?韵,西岸蛮声有七村蛮声所没有的i韵,但两者所属的字能一一对应。具体情况如下:

(1)七村蛮声中韵母为的字,如冰、兵平、坪、萍、苹、瓶、丙、饼、⊿(屁股)、并、柄、摒、病、鸣、名、铭、明、盟、弥、命、永、泳、丁、钉、停、廷、庭、顶、钉、订、定、听、厅、艇、亭、婷、宁、菱、陵、灵、零、铃、领、岭、令、另、京、惊、鲸、经、景、境、镜、警、颈、劲、竞、敬、倾、卿、琼、⊿(凝结)、庆、兴、轻、形、型、英、婴、影、应、映、鹰、精、晶、井、整、青、清、晴、情、请、静、净、郑、⊿(掀开)星、腥、醒、性、姓,在西岸蛮声中皆归入CE韵。

(2)七村蛮声中韵母为的字,如蒸、征、症、证、正、政、升、声、乘、承、成、城、诚、胜、圣、剩、程、呈、称,在西岸蛮声中皆归入iCE韵。

(3)左、阻、楚、坐、座、锉、⊿(隔水保藏)、锁、所、渣、炸、诈、⊿(腌菜)、榨、沙、纱、所、耍

七村蛮声归入iμ韵,西岸蛮声归入CEμ韵

(4)知、之、支、枝、止、指、脂、纸、至、致、智、臵、志、痣、痔、汁、质、折、哲、紫、租、时、匙、屎、史、扇、试、氏、豉、视、示、士、仕、事、市、侍、十、实、蚀、失、设、湿、虱、痴、刺、池、迟、此、始、齿、耻、翅、醋

七村蛮声中归入i韵,西岸蛮声归入韵

(5)七村蛮声中韵母为?(西岸蛮声无此韵)的字,与西岸村蛮声中韵母为i(七村蛮声无此韵)的字一一对应,两者意义、字形完全相同。这些字有:朴、扑、伏、覆、服、浮、复、福、幅、否、某、谋、眸、牡、亩、木、目、牧、兜、豆、逗、斗、读、独、毒、督、戳、偷、透、⊿(掏耳朵)、楼、篓、六、陆、录、绿、鹿、漏、轳、⊿(烫熟)熝、偶、欧、呕、沤、屋、煲、⊿(藏着,伺机而动。潜伏)⊿(肿块,也作量词)勾、钩、

沟、阄、狗、够、构、菊、谷、口、⊿(蹲下)、靠、扣、购、局、焗、曲、⊿(盖上)、候、喉、猴、后、厚、哭、邹、走、⊿(积攒)、凑、浊、俗、速、续、族、⊿(溺水)、宿、缩、肃、搜、馊、熟、粟。

(三)七村蛮声的声韵特点

从以上对比中可看出,七村蛮声较西岸村蛮声有以下特点:

1.声母的舌叶音较多。

2.韵母更丰富,划分更细。如?冰、兵、平?等韵系列与?崩、白、伯?等CE韵

系列分开,而西岸村蛮声则没韵,而是将?冰、兵、平?等系列归入?崩、白、伯?等CE韵系列。

3.发音时,舌位较低。如?之、支、知、枝?系列,舌位较低,发音时,唇形成扁平状,舌头前伸使舌尖抵住下齿背;而西岸村蛮声在发此系列音时,舌尖前伸接近上齿背,气流通路虽狭窄,但气流经过时不发生摩擦,唇形不圆,但开口稍大。

4.平舌音较多,卷舌音较少或不明显。如?朴、扑、伏、某、亩?系列,发音时,舌叶微向上抬起,中间低,四周高,舌尖位于上腭下方,但离上腭有一定距离,形成气流通路,唇形稍圆;而西岸村蛮声在发此系列音时,舌尖向上翻转,使位于口腔下方,但不触及口腔,形成气流通路,唇形更圆,开口稍大。

三、七村蛮声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村落之间的往来交流日益增多,各地方的蛮声口音相互交流碰撞,使得越来越多七村人的蛮声口音缺乏原汁原味的韵味。另一方面,随着粤语及普通话在社会各方面的渗透,许多当地土生土长的字词逐渐被粤语或普通话字词挤压,甚至取代。因此,七村蛮声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

(一)七村蛮声有被西岸村蛮声同化的可能

七村蛮声与西岸村蛮声在声母、韵母方面有较大的差别,近年来,这种差别有缩小的趋势,但这并不是两种蛮声口音的相互融合,而是一种口音向另一种口音的妥协臣服。目前,这种妥协臣服表现为部分人的部分发音?他乡化?。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影响的深入,这?部分人?可能发展为?全部人?,这?部分口音?可能发展为?全部口音?。七村蛮声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七村人在言谈中出现西岸村的蛮声口音,例如,说?事实?、?试纸?、?指示?、?志士?等词时,不发七村口音[i22,i22]、[i52,i55]、[i55,i22]、[i52,i22],而发

西岸村口音[s22,s22]、[s52,ts55]、[ts55,s22]、[ts52,s22];又如,说?狗肉?、?煲粥?、?六楼?、?绿豆?、?偷谷?等词时,不发七村口音[k?55,N?22]、[p?31,tp?11]、[l?22,l?24]、

[l?22,t?22]、[t h?31,k?11],而发西岸口音[k i55,N i22]、[p i31,ts i11]、[l i22,l i24]、[l i22,t i22]、

[t h i31,k i11]。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经济的推动

西岸村原称回澜乡,因位于东陂河之西而改称西岸,1986年12月,西岸镇成立。①西岸村位于镇中心及镇边沿地带,?近水楼台先得月?,自西岸镇成立以来,西岸村的经济发展较快,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该镇将公历尾数为1、6的日子定位赶集日,当地人称之为?趁墟?。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鸮鸟》:?周村为商贾所集,趁墟者车马辐辏。?②在重农抑商的清朝,一个乡村的集市都?商贾所集?、?车马辐辏?、热闹非凡,那在现今提倡市场经济的时期,一个乡镇集市的繁华也就可想而知。每逢?墟日?,各乡各村的人民便云集镇上,或买或卖,或吃喝或玩乐,极大地带动该镇区及西岸村经济的发展,饮食业、农贸业尤为发达。因具有土地资源的优势,加之居于街区,地理位臵优越,许多镇区及西岸村人民直接?开门而市?,一楼为商店,二楼或以上为住宅。当地亦有人每日推车而贩,日晚则归,虽为流动商贩,但每天定时定点,不同于其他外地流动商贩,只在?墟日?才来摆摊贩货。因此,建镇之初,西岸镇上长期固定经商者,以西岸村及讲西岸村口音的西岸镇人居多,外地人相对较少。西岸村人一般用蛮声与人交流(特殊情况除外,如与非西岸镇辖域之人则用粤语或普通话),而其?蛮声?具有浓重的西岸口音,而西岸镇的前身是西岸村,其常住民亦操浓重的西岸口音,这就使得那少数不操西岸口音的外地人处在西岸口音的包围圈中。久而久之,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那少数人讲的蛮声也就带上西岸村的口音了。随着墟市的发展,进驻西岸镇经商的外地者(其中包括七村人民)日益增多,但这种情况大体不变。

另一方面,有部分七村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在说蛮声时,故意模仿西岸村的口音,以讲西岸口音为豪。其原因之一,就是?媚富?心理。西岸镇贸易发达,经济发展使镇上的医疗、教育都居于领先水平,这成了西岸人骄傲的资本。相对而言,七村缺乏这方

①连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州市志》.第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面的资本,那要拥有这种骄傲感、要标榜自己是与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有一定关联的方法之一,就是像西岸人般操一口浓重的西岸口音,因为作为西岸人的一个重要且显著的标志就是讲一口浓重的西岸蛮声口音。这正如民国时期,某些人故意在言谈中冒出几个英文单词就自感品味变高一般。

2.心理优势的缺乏

七村人讲蛮声出现西岸村口音,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受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种是刻意模仿。刻意模仿又分为主动模仿和被动模仿。主动模仿一般基于对西岸镇的崇拜,或者说潜意识对强大的崇拜;被动模仿是指模仿者(七村人)处于环境的压力及其它不利自身的因素而被动地去模仿。七村人讲蛮声时模仿西岸口音,有部分是属于被动模仿,这在年轻人中尤为常见。西岸镇具有教育资源优势,因此汇集了西岸各地的学子。当不同口音的蛮声发生交流碰撞时,操西岸口音的学生总会认为自己所讲的腔调语音是最正确的,口音是最正宗的,而其它地方例如七村的口音则是奇怪滑稽的非正宗蛮声口音。蛮声是目前归属仍未明确的粤北土话,只在西岸镇通行,而该镇又是在西岸村的基础上成立的,因此,许多西岸村的同学认为,西岸村的口音也就代表了西岸镇的口音,那各种口音都应该唯西岸口音?马首是瞻?,而且在西岸镇生活学习要?入乡随俗?讲西岸口音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形成西岸村同学极强的心理优势,即当因口音不同而产生异样之感时,他们首先不是想自己是否有问题,而是想对方口音不正宗。相较之下,七村的同学则缺乏这种心理优势,即使他们并不真的觉得自己家乡的口音有多奇怪,但因?人在他乡?,他们极少会去质疑西岸村口音的代表性,他们在心理上也极少像西岸村人那般坚信、自信自己的口音毫无问题。因此,被动地模仿西岸村口音也就有了可能。

3.乡情的缺乏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它还是维系人们乡情的纽带,一旦乡言断了,那乡情也就淡了。无论是因环境因素还是因心理因素而改变家乡方言的口音,在笔者看来,归根结底是其乡情的缺乏。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七村女性外嫁到西岸口音地区后多会加上西岸口音;而许多操西岸口音的女性嫁到七村后,即使过了几年、十几年,有的甚至几十年,却仍讲一口浓厚的西岸口音,并不因长时间处在被七村口音包围的环境中而有所改变。由此可见,环境因素并不是影响个人口音的决定性因素。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贺知章早年离乡入仕,距家乡越州(今浙江萧山)一千五百

多公里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通行的是官话,在官话的包围圈中,他没有生疏他的家乡方言。他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辞官返乡,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但在与家乡隔断了近五十年后鬓毛已衰却?乡音无改?,这是因为他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①一个人,无论身在何方,无论离家多久,如果对家乡恋恋不忘,那他对家乡的一切,都会饱含深情。若对家乡的语言饱含深情,即使平日不常说,但心里亦不会将其尘封,那又怎么会对其日渐生疏以至忘却乡音呢?当然,瞬息万变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残酷的生存竞争,已令现今的人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乡语言,也使现在年轻一代不再有浓厚的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那对家乡的眷恋也就比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要淡得多了。另一方面,相对于古代的文人墨客,现代人的心思不那么细腻,不那么情感丰富,那自然对乡情没多大感觉了。

因此,七村人讲蛮声出现西岸村口音,不仅仅是经济或心理层面的原因,它背后隐藏的是人们情感淡漠的危机,这亦是当下社会的通病,应予以重视。

(二)七村蛮声受到广州话、普通话等官话的冲击

1.广州话的冲击

广州话是粤语系统中最为通行的主体方言,也是广东地区最为通行的方言。广州经济较为发达,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因而广州话极具生机活力。广东某些非粤语方言区受到广州话的影响,其方言吸收的广州话因素越来越多,更有甚者,其方言完全被广州方言替代。连州市区便是如此,它由通行土话?阿B声?转为通行广州话。七村村委会离连州市区较近,加之现今交通和资讯十分发达,人员交往日益频繁,使得七村土话蛮声受到广州话的渗透辐射,所吸收的广州话因素日益增多。若任其发展下去,那七村土话蛮声极有可能步连州土话?阿B声?的后尘,被广州话替代,甚至因此消亡。

广州话对七村土话蛮声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瞬间推翻被渗透者的一切,而是悄悄地钻入其日常生活的某个角落,不易察觉,待人们意识到它的存在时,人们已遗失或有可能遗失自己原本古老的东西。广州话对七村蛮声的冲击主要表现在音韵与词汇两方面。

(1)音韵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教育、文化水平逐渐提高,科技日益进步,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出现了一大批的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物进入到七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

的语音传播媒介是广州话。于是人们在广州话的基础上将新生事物音译为本地方言,而不是在原有方言的基础上为新生事物确定一个发音。这导致本地部分原有字词的音韵发生改变。

例如?蛋?。?蛋?是七村蛮声原有的古老的字词,发音为[ts h CEeN31],它与其他字词组合成表七村原有事物的词语时,依然读[ts h CEeN31],例如?鸡蛋?、?蛋黄?、?鸭蛋??蒸蛋?之?蛋?的发音仍为[ts h CEeN31]。而七村蛮声中原本没有?蛋糕?、?蛋挞?、?蛋黄派?这些词汇,?蛋糕?、?蛋挞?、?蛋黄派?是近现代才兴起盛行的糕点类食品,它们是通过广州话传入七村人们的生活中的。在广州话中,?蛋糕?发音为[tCEeN21,ko55],?蛋挞?发音为[tCEeN21,t h CEeN55],?蛋黄派?发音为[tCEeN21,u?22,p h ai11],音译为七村蛮声后,发音分别为[tyN22,ko31]、[tyN22,t h o31]、[tyN22,vaN24,p h o52],即当?蛋?与?糕?、?挞?或?派?等组合成词时,则不发原来本土的[ts h CEeN31],而发由广州话音译来的[tyN22]。

(2)词汇

随着粤语在生活各方面的渗透,许多具有七村蛮声特色的词汇被广州话词汇代替。例如:

①籴与粜

以前七村人民称?买入粮食?为?籴?[t22],称?卖出粮食?为?粜?[t h i?u52],例

如?籴米?、?籴谷?、?粜米?、?粜谷?。而在广州话中,无论是进行何种粮食交易,都称为?买?或?卖?,受此影响,说?买米?、?买谷?、?卖米?、?卖谷?的人越来越多,?籴?和?粜?逐渐被?买?和?卖?代替。现今,?籴?与?粜?只出现在老一辈七村人口中,年青一代几乎不懂何为?籴?与?粜?。

②心火燥

心火燥在七村蛮声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心里烦躁,如有火烧?,一种是?精神不正常?。?‘火’是五行之一,中医学理论借助于‘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①中医认为,心为火脏,心火炽盛,内扰于心。七村蛮声用?心火燥?来形容?心情烦躁、心里不平静?,从某方面讲是受了传统中医理论的影响的。而在医学界上,有?心火上炎?这一病理,?中医病机本症是为心火内盛所表现的实热证候。其症多因六淫传里化火;或情志郁极火自内发?也就是说,?情志郁极?,情感受挫、心志抑郁到一定程度会?心火上炎?,而?心火上炎?的极端表现是?心胸烦热,夜不成眠,甚

或狂躁儋语?,也就是西医上说的?精神分裂症?。①由此可见,七村蛮声用?心火燥?来形容人的精神出现了问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受广州话的影响,许多村民逐渐用广州话中的?心情唔好?、?精神病?、?痴线?来形容人们心里不平静或心情烦躁及精神有问题。而极具中医文化的?心火燥?在七村蛮声中日渐式微。

2.普通话的冲击

随着国家推普力度的加大和学校对普通话的重视推崇,以及广东省的外省人士比例的逐年增加,普通话对七村蛮声的影响日益明显。

(1)音韵

普通话对七村蛮声音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声母混淆及韵母错读。

例如,斧头的?斧?,七村蛮声读[p h u55],声母为p h,但现今出现[fu55]的读法。又如,?亡?、?忘?、?文??务?等词,相较七村蛮声场景而言,是普通话场景里的高频词汇。受普通话的影响,不少年轻人特别是学生,常把这四字读成[vaN24]、[vaN22]、[vCEeN24]、[vu21],即声母m与w混淆;而?务?[m22]读成普通话的[vu21],更是声母韵母皆错。

(2)词汇

普通话对七村蛮声词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许多具有七村蛮声特色的词汇被普通话词汇代替。

例如?朝?。以前七村人民将早上的饭食称为?朝?[ti?u31],将早上第一次进食称为?食朝?[s?e22,ti?u31]。而在普通话中,前者称为?早餐?[tsCEμ214,ts h55],后者称为?吃

早餐?[ts h55,tsCEμ214,ts h55]。现在许多村民许多时候习惯说音译来的?早餐?[ts55,ts h o31]、?吃早餐?[s?e22,ts55,ts h o31],而说?朝?[ti?u31]、?食朝?[s?e22,ti?u31]的人越来越少,?朝?[ti?u31]有丢失的可能。

四、七村蛮声?乡音需无改?的原因

七村蛮声是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方言,虽然目前仍归属未明,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古代南方被称为?南蛮之地?,南方人被称为?南蛮子?或?蛮人?。?蛮声?之?蛮?,较早见于上古的《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②在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有对南蛮系统的记载。③又《宋书.本纪》载,南北朝宋武帝大明中(大明

①作者不详.心火上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2009-11-26).[2014-09-28]

②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第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年号是从公元457至464年),?桂阳蛮反,振武将军肖冲之讨之。?①南北朝时的?桂阳?即包括今连州在内的古桂阳郡。而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有武陵蛮、长沙蛮、象林蛮、苍梧蛮、日南蛮、巴郡南郡蛮、板楯蛮、九真蛮等的记载,但却没有?桂阳蛮?的记载。也就是说,自《后汉书》记载的东汉永寿、延熹年间记载长沙蛮的活动以后三百年,出现了?桂阳蛮?。而据《楚蛮与早期楚文化》考证,楚蛮早在商代时在南方就有广泛的分布,是南方土著居民中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一支。楚武王时期,楚国国力强大,常向四周开疆拓土,?大启群蛮?,向南则攻占原始蛮人的领地,使得部分?蛮人?南迁。②而包括今连州在内的古桂阳郡就与楚国南部接壤。综上可得三点,一是连州地区的某些土话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甚至更早的时期;二是?桂阳蛮?极有可能是?长沙蛮?南迁的一部分;三、当时南方土著族系众多。而连州当地老人对?蛮声?的解释是?南方土著蛮人?的语声。鉴此,笔者认为,七村方言?蛮声?有可能是上古南方土著遗留下来的语言。但由于可供论证的历史资料较少,加之考古的空白,很难找出?蛮声?从源头到现今的变化轨迹,所以关于?蛮声?为上古南方土著语言一说,也只是假想。

暂且不论七村蛮声的源头为何,其保留了丰富的古代汉语知识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保护七村方言?蛮声?,对研究古汉语、研究古代文献或戏曲(古代戏曲之唱词多有俚俗方言)、研究古代音韵和现代音韵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七村?蛮声?历史悠久,记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百态,是七村历史的活化石,因此亦值得保护。从文化认同感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来看,七村?蛮声?是独特的地域方言,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其语言个性不应被粤语、普通话等官话淹没,因此保护?蛮声?具有重大意义。

(一)保留了丰富的古代汉语

1.古音韵的保留

对于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目前还没有完全一致的分发。按照王力的分发是:先秦两汉,即公元三世纪以前的汉语音韵为上古音,以《诗经》、《楚辞》用韵和《说文》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即公元四至十二世纪的汉语音韵为中古音,以《切韵》系韵书和唐诗用韵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宋元明清,即公元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的汉语音韵为近古音(又称北音),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元代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

北曲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五四运动以后,即二十世纪以后的音韵为现代音,以北京音系统(普通话)系统为代表。①七村?蛮声?的许多字词保留了上古音韵及中古音韵的特点,现例举如下: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来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意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轻唇音(唇齿音)声母?非[f]?、?敷[f h]?、?奉[v]?、?微[w]?是从重唇音(双唇音)声母?帮[p]?、?滂[p h]?、?并[b]?、?明[m]?演变出来的。②而七村?蛮声?还保留有?非?组轻唇音声母仍读?帮?组重唇音声母的痕迹。例如:

①非母

粪[pCEeN55],声母为?p?,读重唇音声母?帮?母

斧[p h u55],声母为?p h?,读重唇音声母?滂?母

②敷母

蜂[p h i?N31],声母为?p h?,读重唇音声母?滂?母

孵[pi?u22],声母为?p?,读重唇音声母?并?母

浮[pi?u24],声母为?p?,读重唇音声母?并?母

③奉母

饭[po22],声母为?p?,读重唇音声母?帮?母

伏[p h22],声母为?p h?,读重唇音声母?滂?母

④微母

袜[mo22]、文[m N24]、蚊[m N24]、问[m N22]、网[me55]、忘[maN22]、亡[maN24]、

味[m?e22]、尾[m?e55]、微[m?e24]、无[m22],声母皆为?m?,皆读重唇音声母?明?母。

(2)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是钱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时期尚未产生,大约到了六世纪,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③而七村?蛮声?中还部分保留了此特征。

?知?母古读作?端?母,例如?猪?古读?都?,在七村蛮声中,?猪?读[toe31],

①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 第32—35页。

②(清)钱大昕著.陈文和,孙显军校点.《十驾斋养新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声母读?t?,亦属古汉语中的?端?母。

此外,转圈之?转?读[toe52],着衣之?着?读[te11],上午之?朝?读[ti?u31],声母皆读?t?,亦属古汉语中的?端?母。

(3)上古音韵

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及王贵元先生的《说文解字校笺》,笔者归纳出七村蛮声中声韵调保留了上古语音的字。①如下:

①声韵完全相同,音调相似

?放,逐也。凡放之属皆从放。甫忘切。?②即[fɑN51],七村蛮声亦读[fɑN52]。

?符,信也。...防无切。?③即[fu35],七村蛮声亦读[fu24]。

?布,枲織也。博故切。?④即[b h u51],七村蛮声亦读[b h u52]。

?扶,左也。防无切。?⑤即[fu35],七村蛮声亦读[fu24]。

?妒,妇妒夫也。当故切。?⑥即[tu51],七村蛮声亦读[tu52]。

?秀,上讳。汉光武帝名也。徐锴曰:‘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息救切。?⑦即[i?u51],七村蛮声亦读[i?u52]。

?舀,抒臼也。...以沼切。?⑧即[μ214],七村蛮声亦读[μ31]。

②声韵相同(或韵母相同,声母音近),调有所差别(因篇幅问题,不一一例举,择部分成系统者录之)

?右,助也。从口,从右。于救切。?⑨即[i?u51],七村蛮声读[i?u22]。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云九切。?⑩即[i?u214],七村蛮声读[i?u55]。

?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凡又之属皆从又。于救切。?11即[i?u51],七村蛮声读[i?u22]。

?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云久切。?12即[i?u214],七村蛮声读[i?u55]。

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②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84页。

③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80页。

④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22页。

⑤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526页。

⑥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550页。

⑦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86页。

⑧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96页。

⑨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20页。

⑩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82页。

11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20页。

?祐,助也。从示,右声。于救切。?①即[i?u51],七村蛮声读[i?u22]。

?幼,少也...伊谬切。?②即[i?u51],七村蛮声读[i?u22]。

?柚,條也。...余救切。?③即[i?u51],七村蛮声读[i?u22]。

?尤,异也。羽求切。?④即[i?u35],七村蛮声读[i?u24]。

?舅,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其久切。?⑤即[h i?u214],七村

蛮声读[k h i?u55]。

?丑,纽也。敕九切。?⑥即[t?h i?u214] ,七村蛮声读[h i?u55]。

?周,密也。从用、口。職留切。?⑦即[t?i?u35],七村蛮声读[i?u31]。

?舟,舩也。...職流切。?⑧即[t?i?u35],七村蛮声读[i?u31]。

?州,水中可居曰州。職流切。?⑨即[t?i?u35],七村蛮声读[i?u31]。

?守,守官也。...书九切。?⑩即[?h i?u214],七村蛮声读[i?u55]。

?首,百同,古文百也。书九切。?11即[?h i?u214],七村蛮声读[i?u55]。

?手,拳也。书九切。?12即[?h i?u214],七村蛮声读[i?u55]。

?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尺救切。?13即[t?h i?u51] ,七村蛮声读[h i?u55]。

?鼓,击鼓也...公户切。?14即[ku51] ,七村蛮声读[ku55]。

?骨,肉之覈也。...古忽切。?15即[ku55] ,七村蛮声读[ku11]。

?露,润泽也。洛故切。?16即[lu51], 七村蛮声亦读[lu22]。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它鲁切。?17即[t h u214] ,七村蛮声读[t h u55]。

①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页。

②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62页。

③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23页。

④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649页。

⑤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82页。

⑥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96页。

⑦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56页。

⑧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59页。

⑨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499页。

⑩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653页。

11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77页。

12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524页。

13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422页。

14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31页。

15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78页。

16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96页。

?堵,垣也。当古切。?①即[tu214] ,七村蛮声读[tu55]。

?路,道也。从足,从各,洛故切。?②即[ku51] ,七村蛮声读[ku31]。

2.古词汇的保留

(1)趁墟

?趁墟?亦写作?趁虚?、?趁吁?,?趁?即往,赴,?墟?即乡村集市,?趁墟?即赶集。?墟?作为实物交换的场所,起源甚早。?在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易系辞》中已有‘日中为市’的记载。‘虚’作为特定的集市指代词,首见于刘宋时期沈怀远的《南越志》一书,书中写到:‘越之野市为虚,多在村场。先期召集各商或歌舞以来之。荆南岭表皆然。’③?越?即古代百越,在岭南地区,荆南即荆州以南,岭表即今两广地区。沈怀远是晋朝刘宋人,可见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南方农村已有墟市之设。北宋人吴处厚在《青箱杂记》说:?岭南谓村市为墟……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虚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虚不亦宜呼??④吴处厚此文,指出了?虚?之所以为?虚?的原因及?虚?作为集市名称的使用范围。?趁墟?一词,早见于唐柳宗元的《柳州峒氓》,诗曰?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⑤在后来的宋元明清,文献上也屡有趁墟的记载。如?宋范成大《豫章南浦亭泊舟》诗之二云:‘趁墟犹市井,收潦更耕桑。’宋钱易《南部新书》‘端州已南,三日一节,谓之趁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鸮鸟》‘周村为商贾所集,趁墟者车马辐辏。’?⑥从各朝各代对?趁墟?的有关记载可看出,?趁墟?这一南方习俗是古已有之并流传得较好的。七村人现今也传承了?趁墟?这一习俗及说法,每月的1号、6号、11号、16号、21号、26号(因31号临近下月1号,故不作墟日),村民都可以去趁?西岸镇墟?。

(2)出恭

人类排粪便有各种说法,如?屙屎?、?屙尿?、?拉屎?、?拉尿?、?大便?、?小便?、?撒尿?、?解手?、?如厕?、?更衣?,以及现今流行的?上大号?、?上小号?、?拉粑粑?等,这其中有雅有俗,而七村老一辈人民的称法是?出恭?。?出恭?一语,古已有之。

?清代李鉴堂《俗语考原》‘出恭’条:‘明时考试,设有出恭入敬牌,妨闲士子擅

①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602页。

②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第1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86页。

③白耀天.《“墟”考》.载于《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

④编者不详.《汉典》词语“趁墟”的解释。

⑤(唐)柳宗元.《柳河东全集》.第1版.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4月

离座位。士子通大便时,恒领此牌。俗因谓通大便为出恭,且谓大便为大恭,小便为小恭云。’?①意即,明朝科举考试时,为防止考生擅自离开座位或作弊,便规定考生上厕所必须领?出恭入敬?的牌子。后来?出恭入敬?流传开来,考场外的人们也将通大便称为出恭,并且将通大便称为大恭,小便称为小恭。

在明清白话小说及戏曲中频繁出现把大便称作?出恭?的文字,现例举一隅:

①汤显祖《牡丹亭.闺塾》:?[春香道]先生,学生领出恭牌。?②

②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一日早晨,行至陈留地方,偶然去坑厕出恭,见坑板上遗下个青布搭膊,捡在手中,觉得沉重。?③

③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有一个童生推着出恭,走到察院土墙跟前,把土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被鲍廷玺看见,要采他过来见太爷。?④

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想毕,也装做出小恭,走至外面,悄悄的把跟宝玉的书童名唤茗烟者唤到身边,如此这般,调拨他几句。?⑤

但是,不仅明清白话小说及戏曲中有把?大便?称作?出恭?的文字记载,在元代亦有,如:

①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三折:?俺这里茶迎三岛客,汤送五湖宾,喝上七八盏,敢情去出恭。?⑥

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第三折:?你可不曾见那厮杀,两匹马滚在一处我

要下马出恭,百忙里拴了个关门镫绊住脚,急的我要不的。?⑦

因此,有学者认为?出恭?作?排大便?早见于元代。而元代科举考试并不曾设臵?出恭入敬?牌,于是关于?出恭?的词源便有多种说法,如?不恭守厕说?、?出于恭敬之外说?、?出恭乃出粪说?、?出恭乃出弓说?等,而《辞海》则采用?出恭入敬说?,?出恭?在辞海的释意为?科举考试时,考生上厕所须领‘出恭入敬’的牌子,以防擅离座位或作弊。后因称大便为出恭。?⑧

但无论?出恭?一词的起源为何,它意为?排便?,作为人类排泄粪便的雅称,是毋庸臵疑的。

①牛尚鹏.《试谈“出恭”的由来》.载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4期,2011年8月

②(明)汤显祖著,李娜等注释.《牡丹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2月,第32页。

③(明)冯梦龙著,吕晓滨编著.《警世通言》.第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39页。

④(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版.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98页。

⑤(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36页。

⑥(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 [2015-03-13].

⑦(元)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古诗文网,[2015-03-1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