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unit4 A-LEVEL A2 物理复习资料

unit4 A-LEVEL A2 物理复习资料

unit4 A-LEVEL A2 物理复习资料
unit4 A-LEVEL A2 物理复习资料

Unit4 Physics on the Move

Section2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

1.electrostatics

(1)Electric field

(2)E=F/Q unit

(3)Electric field line(radial)

(4)F=KQ1Q2/r2

(5)E=kQ/r2

(201306r-4) Two protons, separated by a distance x, experience a repulsive force F.

If the separation is reduced to x/3 the force between the protons will be

A F/9

B F/3

C 3F

D 9F

(201206-4) A unit of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is

A . J C–2

B . N m2C–2 C. N m C–1 D . N C–1

(201206-11)The positively charged particles in the solar wind are accelerating away from the Sun. Some scientists have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the Sun is positively charged.

(a)Explain this conclusion.

(b) The circle below represents the Sun.

Complete the diagram to show the electric field produced by a positively-charged Sun.

(201001-11)The diagram represents a proton

(a) Draw lines to represent its electric field.

(b) Calculate the electrostatic force on the electron in a hydrogen atom.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proton and electron = 5.4 x 10–11 m

(201301-14) Two identical table tennis balls, M and N, are attached to non-conducting threads and suspended from a point P. The balls are each given the same positive charge and they hang as shown in the diagram. The mass of each ball is 2.7 g. (a) Draw a free-body force diagram for ball M, label your diagram with the names of

the forces.

(b) (i) Show that the tension in one of the threads is about 3 ×10–2N. (ii) Show that the electrostatic force between the balls is about 2 × 10–2 N

(iii) Calculate the charge on each ball.

(c) State and explain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the charge given to ball M was greater than the charge given to ball N.

(201106-16) (a) Sketch the electric field surrounding the gold nucleus drawn below. (b) The spreadsheet shown approximately models the behaviour of an alpha particle

as it approaches a gold nucleus.

The proton number of gold is 79. mass of alpha particle=6.64×10–27kg

(i)Show how cell B3 is calculated.

(ii) Show how cell D5 is calculated.

(iii) Show how cell E6 is calculated

(iv) Suggest a value for the maximum radius of a gold nucleus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is spreadsheet.

*(c) Describe the conclusions Rutherford reached about the structure of gold atoms as

a result of the alpha 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s.

2.capacitors

(1) structure

(2) Uniform electric field

(3) E=V/d C=Q/V

(4) W=1/2QV graph W=1/2CV2

(201306-3)Two parallel, conducting plates are connected to a battery. One plate is connected to the positive terminal and the other plate to the negative terminal. The plate separation d is gradually increased while the plates stay connected to the battery. Select the graph that shows how th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E between the plates varies with separation d.

(201206-5)A capacitor is discharging through a resistor and the time constant is 5.0 s. The time taken for the capacitor to lose half its charge is

A 0.14 s

B 0.81 s

C 3.2 s

D 3.5s

(201206-7)The diagram shows two parallel plates a distance d apart. There is a potential difference V across the two plates. A particle, charge – q, is placed between the plates as shown. The particle is attracted to the positive plate and moves through a distance x.

Which of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gives the work done on the particle as it moves through the distance x ?

A .qV/xd

B .qVx/d

C .V/xdq D. xV/qd

(201306r-5)The capacitor shown in the circuit below is initially charged to a potential difference (p.d.) V by closing the switch. The power supply has negligible internal resistance.

The switch is opened and the p.d. across the capacitor

allowed to fall. A short time later the switch is closed again.

Select the graph that shows how the p.d. across the

capacitor varies with time, after the switch is opened

(201201-11) 1 (a) Explain what is meant by a uniform electric field.

(b) Describe how a uniform electric field can be demonstrated in a laboratory.

(201201-16)The diagram shows a circuit that includes a capacitor.

(a)(i) Explain what happens to the

capacitor when the switch is closed.

(ii)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p.d.) across the resistor rises to a maximum as the switch is closed. Explain why this p.d. subsequently decreases to zero.

*(b) One type of microphone uses a capacitor. The capacitor consists of a flexible front plate (diaphragm) and a fixed back plate. The output signal is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across the resistor.

The sound waves cause the flexible front plate to vibrate and change the capacitance. Moving the plates closer together increases the capacitance. Moving the plates further apart decreases the capacitance.

Explain how the sound wave produces an alternating output signal

(c) A microphone has a capacitor of capacitance 500 pF and resistor of resistance 10 MΩ. Explain why these values are suitable even for sounds of the lowest audible frequency of about 20 Hz

(201306-14)A student is investigating how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across a

capacitor varies with time as the capacitor is charging. He uses a 100 μF capacitor, a

5.0V d.c. supply, a resistor, a voltmeter and a switch.

(a)(i) Draw a diagram of the circuit he should use

(ii) Suggest why a voltage sensor connected to a data logger might be a suitable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across the capacitor in this investigation.

(b) Calculate the maximum charge stored on the capacitor.

(c) The graph shows how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across the capacitor varies with time as the capacitor is charging.

(i)Estimate the average charging current over the first 10 ms.

(ii) Use the graph to estimate the initial rate of increase of potential difference across the capacitor and hence find the initial charging current.

(201206-16)16 A student is investigating capacitors. She uses the circuit below to check the capacitance of a capacitor labelled 2.2 μF which has a tolerance of ±30%. The switch flicks between contacts, X and Y, so that the capacitor charges and discharges f times per second.

(a)The capacitor must discharge fully

through the 100Ωresistor.

(i) Explain why 400 Hz is a suitable

value for f.

(ii) Show that the capacitance C can be given by C=I/fV

where I is the reading on the ammeter and V is the reading on the voltmeter.

(iii) The student records I as 5.4 mA and V as 5.0 V.

Calculate the capacitance C.

(iv) Explain whether you think this valu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olerance given for this capacitor.

(b) Calculate the energy stored on the capacitor when it is charged to a potential difference of 5.0 V

(201306r-15)15 A particular experiment requires a very large current to be provided for a short time.

(a) An average current of 2.0 × 103 A is to be supplied to a coil of wire for a time of

1.4 × 10–3s. The resistance of the coil is 0.50Ω.

(i) Show that the charge that flows through the coil during this time is about 3 C.

(ii) The circuit shows how a capacitor could be charged and

then discharged through the coil to provide the current.

The circuit contains a capacitor of capacitance 600μF.This

capacitor is suitable to provide the current for 1.4 × 10–3s.

Explain why the capacitor is suitable.

(b) It can be assumed t hat the 600 μF capacitor completely discharges in 1.4× 10–3s.

(i) Calculate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f the power supply.

(ii) Calculate the average power delivered to the coil in this time.

(201306r-17)A teacher uses an electron beam tube to demonstrate the behaviour of electrons in an electric field. The diagram shows the path of an electron in a uniform electric field between two parallel conducting plates.

(b)Mark on the diagram the direction of the electric field.

(b) The conducting plates are 5.0 cm apart and have a potential difference of 160 V across them. Calculate the force on the electron due to the electric field.

(c) Explain why the path of the electron is curved between the plates and straight when it has left the plates.

(d) The electron was initially released from a metal by thermionic emission and then accelerated through a potential difference before entering the region of the electric field.

(i) State what is meant by thermionic emission.

(ii) In order to be able to just leave the plates as shown, the electron must enter the electric field between the plates with a speed of 1.2 ×107m s–1.Calculate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required to accelerate an electron from rest to this speed. (201001-13 )An uncharged capacitor is connected into a circuit as shown.

(a) Describe what happens to the capacitor when the switch S is closed.

(b) A student models the behaviour of the circuit using a spreadsheet. The student uses a 100 μF capacitor, a 3.00 k? resistor and 5.00 V power supply. The switch is closed at time t = 0 s.

(i) Explain how the value in cell C4 is calculated.

(ii) Explain how the value in cell E3 is calculated.

(c) The graph shows how the spreadsheet current varies with time.

(i) Use the graph to show that the time constant is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mponent values.

(ii) The student thinks that the graph is an exponential curve. How would you use another graph to confirm this

(201101-15 )A student sets up the circuit shown in the diagram

(a)(ⅰ)She moves switch S from X to Y. Explain

what happens to the capacitor .

(ⅱ)On the axis below ,sketch a graph to how

the current in the ammeter varies with time from

the moment the switch touches Y. Indicate typical

values of current and time on the axes of your

graph.

(ⅲ)Describe how the graph would appear when the

switch is moved back to X .

(c)Calculate the maximum energy stored on the capacitor in this circuit. (c)The student wants to use this circuit to produce a short time delay ,equal to 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across the capacitor to fall to 0.07 of its maximum value.

Calculate this time delay

(201106-13 )A student needs to order a capacitor for a project. He sees this picture on a web site accompanied by this information: capacitance tolerance ±20%.

Taking the tolerance into account, calculate

(a) the maximum charge a capacitor of this type can hold.

(b) the maximum energy it can store.

复旦大学2016基础物理实验复习题【精选】

复旦大学2016基础物理实验复习题【精选】第一循环 转动惯量 1、已知T\To\I,用周期的公式T*T-To*To=4*3.1416*3.1416*I/K,计算K(09上半年) 2、外径和质量都相同的塑料圆体和金属圆筒的转动惯量哪个大(11下半年) 3、载物盘转动10个周期时间为8.00s,放上物体后转动10个周期时间为13.00s,给出K值大小,求出物体的转动惯量(11下半年) 4、托盘的转动周期是T0,放上圆柱体之后的周期是T1,圆柱体转动惯量I1,求托盘的转动惯量(12上半年) 5、某物体距离质心d1处转动惯量为I1,距离质心d2处转动惯量为I2,求物体质量(12上半年) 6、等外径、高度、质量的塑料圆柱和金属圆筒,哪个转动惯量大,应该是圆筒(12下半年) 7、测圆筒转动惯量时,没有整个放入台子,导致转轴和对称轴有夹角,问测得的转动惯量偏大偏小,好像是不能确定。(12下半年) 碰撞打靶 1、求碰撞球高度h0的公式:()(10上半年) A、h0=(x2+y2)/4y B、 C、h0=(x2+y)/4y D、h0=(x2+4y)/4y 2、操作没有错误,但是修正了4、5次都一直达不到十环(小于10环且靠近轴线),不可能的原因是:()(10上半年) A、碰撞点高于被碰球中心 B、碰撞点低于被碰球中心 C、被碰球与支撑柱有摩擦 D、线没有拉直

3、给出x x` y m 算出碰撞损失的能量ΔE(11年下半年) 4、调节小球上细线的时候上下转轴有什么要求 (11年下半年) A上面两个转轴平行 B下面两个转轴平行 C上面两个转轴平行且下面两个转轴平行 D只要碰撞后小球落在靶中轴线附近就可以 液氮比汽化热 1、引起比汽化热实验值偏大的原因(多选)(A.铜柱投入水中时有水溅出 B.测 量b点时间 延迟 C.忘了 D.瓶口的结霜算入总质量)(09上半年) 2、Q等于()(10上半年) A、水从t2升高到t3吸收的热 B、铜柱从t2降到液氮温度放出的热 C、铜柱从室温降到液氮温度放出的热 D、铜柱从t3上升到t1吸收的热 3、测得mN偏小的原因()(多选)(10上半年) A、有水溅出 B、瓶口结冰 C、记录tb的时间晚了 D、铜柱在转移时吸热了 4、如果搅拌的时候量热器中的水洒出一些,求得的L偏大还是偏小还是不变(11下半年) 5、操作正误的判断,选出错误的(11下半年) A.天平上的盖子打开 B第二次白雾冒完了立刻记下此时的时间tc C、搅拌时把温度计倾斜搁置在量热器中而且不能碰到铜块 D倒入液氮之后立即测量室温

基础物理实验期末模拟

复旦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期末考试复习题库 (内部资料请勿传阅) 整理汇编者: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bs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3252675.html, 示波器的原理及使用 1. 2. 3. 4.

5.一个已知相关参数的信号,60dB衰减,在已知示波器T和V参数设置的情况下在示波屏上V/DIV和T/DIV的相应读数(按照示波器读数规则) 答案A 9. 10. 11.答案C

13.答案:2 14. 15. 16、输入的信号为正弦波形,但是屏幕上只看到一条直线,可能的原因 A、按下了接地按钮 B、AC\DC档中选了DC档位 C、Volts/DEC衰减过大 D、扫描速度过 17.快衰变改变的是什么()A.幅度 B.频率 C.相位 D.波形 18.已经得到了正弦波图像,改变下面条件,一定不会使图像消失的是B A调节辉度intensity B交流AC变成直流DC(DC还是会保留交流部分。) C接地 D调节垂直position 19.使用示波器前,应先对示波器进行校准,将示波器内部提供的标准方波输入到CH1或CH2通道。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时,图形不稳定,应该调节电平旋扭。 20.如果示波器上的波形在触发源开关选择正确的情况下总是沿横向左右移动,应该 先调节“SEC/DIV”旋钮再调节“LEVEL”触发电平调节旋钮 21.“VOLTS/DIV”和“TIME/DIV”旋钮的作用是什么? 22.测量被测信号的电压时,应通过调节衰减倍率开关(VOLTS/DIV)使其幅度尽量放大,但是不能超出显示屏幕为什么? 23.测量被测信号的周期和频率时,应通过调节扫描速度开关(TIME/DIV)使被测信号相邻两个波峰的水平距离尽量放大,但是不能超出显示屏幕为什么? 24.“VOLTS/DIV”和“TIME/DIV”旋钮所在位置分别为0.5v和0.2ms,请给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一、选择题(1~6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7~9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1.物体a和b在同一条直线上向右运动,物体a在前且一直做匀速运动,物体b在后先做匀减速再做反方向匀加速运动,行驶中物体a和b相遇两次,用v-t图象表示两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用x-t图象表示两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则能正确反映物体a和物体b运动关系的图(取向右为正方向)是() 解析:图A中物体b的速度没有反向,A错;图B中,两物体不可能相遇,B错;图C中物体b不是先做匀减速运动再做匀加速运动,C错;图D满足题中所述运动,D对.答案: D 2.以24 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6 m/s2,则刹车后() A.汽车在第1 s内的平均速度为24 m/s B.汽车在第1 s内的平均速度为12 m/s C.汽车在前2 s内的位移为36 m D.汽车在前5 s内的位移为45 m 解析:汽车刹车时间为t0=4 s,刹车位移为x0=242 2×6 m=48 m,到第4 s末汽车已停 止,汽车在5 s内位移为48 m,D错误,根据位移x=v0t-1 2at 2可知第1 s内的位移x1=21 m,平均速度v=21 m/s,A、B均错误;汽车在前2 s内位移为36 m,C正确.答案: C 3.(2014·西安市质检二)如图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2m和m,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要使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所需拉力的大小至少应大于()

物理实验复习资料

本学期实验知识重点 液体粘度的测定液体表面张力 旋转液体表面特性误差理论,长度测量与数据处理 示波器的原理与应用气垫摆测转动惯量 耦合摆实验拉伸法 集成霍耳开关传感器与简谐振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电位差计的使用 电表的改装与校验等厚干涉现象与应用 导热系数的测定 液体粘度的测定 1、液体粘滞力的特点,它的数值大小与哪些量有关,方向如何。 2、粘度系数的单位,与温度的关系。 3、小球在油中匀速下落,受几个力作用,落球法测粘度系数的原理。 4、如何知道水平叉丝与镜筒的运动方向平行,如不平行应如何调节。 5、读数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与螺旋测微器相比有何特点。 6、如何保证小球下落能将激光线挡住进行测量时间,如何调节。 7、推导出一级和二级粘度系数的表达式,与理想情况相比有什么差别。 8、推导合成不确定度公式,在测量数据中任取一次进行误差计算。 液体表面张力 1、总体要求:了解位移力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学习对力敏传感器进行定标及用脱拉法测 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方法。 2、为何要读出液膜断裂瞬间的电压示数? 3、开始对霍尔传感器进行定标为什么要对仪器进行调零?调零的步骤是什么?各是什么 原理? 4、想一想金属圆环的厚度对实验误差的影响,影响来自于什么原因?圆环的厚度越大对实 验所得的液体表面张力示数的影响误差是增大了还是减少了?

液膜断裂时悬挂在环上液体的多少将会影响实验结果。 5、 若金属圆环底部不严格水平----不严格平行于液面,会对实验结果带来什么样的误差? 这样实际的环与液体接触实际上偏大。 6、 想一想温度对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影响,温度升高了,系数应当偏大了还是偏小了?具 体的原因是什么?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与温度呈负相关,且近似为线性关系,即温度越高,表面张力系数越小。具体的原因是界面上的分子能量增大,更易于摆脱液体表面张力的束缚。 7、 浓度的影响:在纯液体中加入杂质时,体系的表面张力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试验,稀 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浓度的关系大致可分为3 类: 第一类的特征是浓度增加时,溶液的表面张力随之下降,大多数非离子型的有机物如短链脂肪酸、醇、醛类的水溶液都有此行为。第二类溶液的特征是,当溶质的浓度增加时,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上升。第三类的特征是,它与第一类曲线不同,当溶液很稀时, σ随浓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随后σ大致不随浓度而变。 在液体中加入某些杂质会显著改变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活性物质通过减小液体表面自由能从而减小其表面张力系数。肥皂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大大低于纯净水,增加肥皂水浓度,其表面张力系数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大。 在实践中。液体自发收缩成球状的现象有时对工农业生产是不利的。例如,在喷洒农药时, 药液在液面上收缩成液滴将影响叶片对农药的吸收,因此必须减小液滴的表面张力系数使液滴在液面上呈延展分布。 8、 处理要求: 对霍尔传感器进行定标的时候,会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处理数据。进行求解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时候可以先求平均,因为后续的关系皆为线性关系。 旋转液体表面特性 1、 高度差法测重力加速度计算公式 h T D g ?= 2222π 2、 无论液体转速为多少,在2R x =处液面的高度将始终保持不变。 3、 平行入射法测重力加速度计算公式 g = k R 222π = θπtan T 222D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直流电与交流电》

P UI P EI U E η== =外 专题四 电路和电磁感应 第一讲 直流电路与交流电路 何洁 知识主干 一、电功和电热 电功W =qU =UIt ;电热Q =I 2Rt. (1)对纯电阻电路,电功等于电热,即电流流经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 能,所以W =Q =UIt =I 2Rt =U 2R t. (2)对非纯电阻电路(如电动机和电解槽),电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机械能或化学能等),所以电功必然大于电热,即W>Q ,这时电功只能用W =UIt 计算,电热只能用Q =I 2Rt 计算,两式不能通用. (3)电流流经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流经非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4)电源的功率与效率 ①电源的功率P :也称为电源的总功率,是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功率,计算式为:P= IE ②电源内阻消耗功率P 内:是电源内阻的热功率,也称为电源的损耗功率,计算式为:P 内= I 2r . ③电源的输出功率P 外:外电路上消耗的功率,计算式为:P 外= IU 外 . ④电源的效率: ⑤电源的输出功率与外电阻R 的关系: 因此可知当电源内外电阻相等时,输出功率最大。 当R >r 时,随着R 的增大输出功率越来越小. 当R <r 时,随着R 的增大输出功率越来越大. 当R 由小于r 增大到大于r 时,随着R 的增大输出功率先增大后减小(非单调变化). 4.含容电路的分析技巧 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等于与电容器并联的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容器串联的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为零(有阻无流,则无电压). 二、交变电流 22 2 2()()4RE E P UI R r R r r R ===-++外

高中物理选修3-1总复习.doc

高中物理选修3-1总复习 I.electric field 1.two kinds of charge and charge conservation law, element charge: (E = 1. 60 * 10T9C) ; charged body charge is equal to the integral times of the element charge 2.: F 二kQlQ2/r2 (Coulomb force F: in vacuum) {point charge between (N), k: constant static power k 二9 * 109N m2/C2, QI, Q2:? Two charge (C),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r: charge (m), in the direction of their attachment, force with the reaction force, like charges repel each other, uni ike charges attract each other} 3.electric field strength: E = F/q (definition, formula) {E: (N/C),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is a vector (the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of electric field), Q: electricity inspection charge (C)} 4.vacuum point (source) E electric charge formation = kQ/r2 {R: source charge to the location distance (m), Q: source charge} E 5. field uniform electric field voltage = UAB/d {UAB:AB (V) between two points, d:AB points in the field direction distance (m)} 6.electric force: F = qE {F: (N), electric charge q: by electric field force power (C), E: field (N/C)} 7.potential and potential difference: UAB = phi A- phi B, UAB 二WAB/q = - Delta EAB/q The work of 8. electric force: WAB 二qUAB 二Eqd {WAB: from A to B when the charged body electric field force work (J), q: (C), the charge

H468-基础物理实验-基础物理实验复习资料

基础物理实验复习资料 目录 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 (2) 二、试题篇 (6) 2011-2012第一学期《基础物理实验》期末试题 (6) 2010-2011第一学期《基础物理实验》期末试题 (13) 2008-2009第一学期《基础物理实验》期末试题A (18) 08年基础物理实验理论考试期末试题整理 (25) 2002级基础物理实验期末试题 (26) 大学物理实验模拟试题1 (29)

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 1.误差△N=N-A (测量值-标准值)有正负之分 相对误差 E=△N/A=(N-A)/A*100% 也有正负 系统误差:有规律性随机误差:单个随机而整体服从统计规律 2.精密度:随机误差大小,即u(x) 正确度:系统误差大小,即?x 准确度:与真值间的一致程度 3.A 类不确定度:对误差数据统计分析 B 类不确定度:对测量数据非统计分析 (只测一次只有B 类,且不能把A 类当做随机误差B 类当做系统误差) 平均值标准偏差估计a u k 为测量数 △b b u k = 均匀分布 正态分布k ≈3,处理时k 直接测量不确定度合成 4.标准差与置信概率 (1)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特点:单峰性、对称性 p(A-△x)=p (A+△x )、有界性 抵偿性 (x A)p(x)dx 0∞ -∞ -=? 可得A=xp(x)dx ∞ -∞ ?或A=1 1 lim k i k i x k →∞ =∑ (2)方差2 22(x A) (x A)(x)dx lim i k i X p k σ∞ -∞→∞ -=-=∑? 对满足正态分布的物理量作任何一次测量,其结果均有68.3%的可能性落在A-σ到A+σ之间,也可以说A 在区间[x-σ,x+σ]内的置信概率为68.3% A-σ≤x ≤A+σ则x-σ≤A ≤x+σ 有限次测量中,取(x)s = 作()X σ的估计 是s (x )称为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A 在区间[x-s(x),x+s(x)]内的置信概率<68.3% ()X σ无限次,而s(x)只是有限次,只是估计

大学物理实验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一、 选择题(每题4分,打“ * ”者为必做,再另选做4题,并标出选做记号“ * ”,多做不给分,共40分) 1* 某间接测量量的测量公式为4323y x N -=,直接测量量x 和y 的标准误差为x ?和y ?,则间接测 量量N 的标准误差为?B N ?= ; 4 322 (2) 3339N x x y x x x ??-= =?=??, 333 4 (3) 2248y N y y y y x ??= =-?=-??- ( ) ( ) []2 1 2 3 2 2 89y x N y x ? +?=? 2*。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长度时,测量值=末读数—初读数(零读数),初读数是为了消除 ( A ) (A )系统误差 (B )偶然误差 (C )过失误差 (D )其他误差 3* 在计算铜块的密度ρ和不确定度ρ?时,计算器上分别显示为“8.35256”和“ 0.06532” 则结果表示为:( C ) (A) ρ=(8.35256 ± 0.0653) (gcm – 3 ), (B) ρ=(8.352 ± 0.065) (gcm – 3 ), (C) ρ=(8.35 ± 0.07) (gcm – 3 ), (D) ρ=(8.35256 ± 0.06532) (gcm – 3 ) (E) ρ=(20.083510? ± 0.07) (gcm – 3 ), (F) ρ=(8.35 ± 0.06) (gcm – 3 ), 4* 以下哪一点不符合随机误差统计规律分布特点 ( C ) (A ) 单峰性 (B ) 对称性 (C ) 无界性有界性 (D ) 抵偿性 5* 某螺旋测微计的示值误差为mm 004.0±,选出下列测量结果中正确的答案:( B ) A . 用它进行多次测量,其偶然误差为mm 004.0; B . 用它作单次测量,可用mm 004.0±估算其误差; B = ?==? C. 用它测量时的相对误差为mm 004.0±。 100%E X δ= ?相对误差:无单位;=x X δ-绝对误差:有单位。 6* 在计算数据时,当有效数字位数确定以后,应将多余的数字舍去。设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取4位,

《材料物理化学》考试试题(七)

《材料物理化学》考试试题(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系统中具有相同的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的系统,称为 单元系统的系统,称为无变量系统。 2、球体的紧密堆积方式为和。 3、依单键能大小,可将形成玻璃的氧化物分为、和 三类。 4、晶体缺陷按几何形状可分为、和三种。 5、随温度的升高,熔体的粘度将而表面张力将。 6、当润湿角Q>90°时,称为,反之,当Q<90°时,称 为。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粘附 2、填隙型固溶体 3、色心 4、弗仑克尔缺陷 5、胶体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金斯特林格方程式采用的是球体模型进行推导,并放弃了扩散面积恒定的 假设。() 2、凝聚系统是指只有固体状态的物质的系统。() 3、非化学计量化合物TiO2-X是指由于间隙正离子存在而造成正离子过剩的 化合物。() 4、熔体及玻璃体的结构都是近程有序,而远程也有序。() 5、固体、液体系统的表面能及表面张力在大小,因次单位上均不相同。 () 四、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3分,共12分) 1、三元凝聚系统相图中,有n条界线,则在此系统中能连接画出连结直线的数目是:()(A)(n+1)条(B)(n —1)条 (C)n条(D)没有 2、属于架状结构的硅酸盐矿物是:() (A)镁橄榄石 Mg2[sio4] (B)硅钙石Ca3[si2o7] (C)石英sio2(D)透辉石Ca2[si2o6] 3、如果在H—粘土中加入过量的NaoH,结果会使泥浆的流动性随粘土—— 水系统的动电电位的。()(A)升高而降低(B)降低而降低 (C)降低而升高(D)升高而升高 4、三元凝聚系统中,共有十五个无变点,其中低共熔点八个,双升点七个, 还有九个鞍心点,据此系统中可以划出分三角形数目为()(A)八个(B)九个 (C)十五个(D)七个 五、计算题(共10分) 非化学计量化合物Fe x O,Fe3+/Fe2+=0.1,写出缺陷反应方程式,求Fe x O 空位浓度及X值。 六、分析题(每题9分,共18分) 1、在组成为16NaO·XB2O3·(84-X)SiO2的熔体中,当X<15时,增加B2O3 的含量会使粘度升高,当X>15时,增加B2O3的含量则反而会使粘度降低,为什么? 2、在三元凝聚系统相图中,试分析化合物有些什么性质?无变量点有哪 几种类型?界线上的性质有哪些?鞍形点是如何形成的? 七、问答题(共20分) 1、什么是杨德尔方程式?它是依据什么模型推导出的?(6分) 2、比较烧结与烧成的区别?烧结分几个阶段进行?(6分) 3、试用鲍林五个规则说明Mg2[SiO4]的结构特点。(8分)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考试试题(七),共1页,第1页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基础物理实验(山东联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判断题】(2分) 基础物理实验分为定性观察实验和定量测量实验。 A. 错 B. 对 2 【单选题】(3分) 关于物理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物理实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B. 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C. 物理实验课不仅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也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 D. 物理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3 【多选题】(5分) 基础物理实验的流程是() A. 实验预约 B. 实验预习 C. 实验操作 D. 实验报告撰写 4 【单选题】(5分) 关于实验预习,以下说法的是() A. 弄清楚实验方案、实验条件、实验步骤和关键技术 B. 只需要把预习报告写好就行了 C. 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知道怎么做

D. 明确实验目的和主要任务,知道要做什么 5 【多选题】(5分) 物理实验操作,以下内容正确的是() A. 熟悉仪器,并进行简单调试,符合要求后,进行试做和正式测量 B. 弄清楚实验内容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C. 测量的数据经教师签字确认后才有效 D. 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记录下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测量数据以及实验条件、主要仪器等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5分) 针对“测量”概念表述正确的是()

A. 测量过程就是指的使用测量仪器 B. 测量是指借助于专门设备,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以确定物理量值为目的所进行的操作 C. 测量结果一般由数值、单位和精度评定三部分组成 D. 测量由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组成 2 【多选题】(5分) 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测量有不同的分类法,最常见的分类有() A. 根据测量条件可以分为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 B. 所有的多次测量都是等精度测量 C. 按照测量结果可以分为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D. 测量圆柱体的体积属于直接测量

最新-第二学期材料物理化学补考考试试卷-答案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 《材料物理化学》期末补考试卷答案 课程代码:0303010 试卷编号:1-A 命题日期:2012 年12 月20 日 答题时限:120 分钟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一、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中填“√”,错的填“X”) 1.偏摩尔量就是化学势。(X) 2.隔离系统的热力学能是守恒的。(√) 3.绝热过程Q=0,由于Q=ΔH,所以ΔH=0。(X) 4.朗缪尔吸附等温式只适用于单分子层吸附。(√) 5.单组分系统的相数最多为3。(√) 6.恒温下,稀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增大时,摩尔电导率增大。(X) 7.理想气体绝热过程功的计算式为W=nC v,m(T2-T1),此式无论绝热过程是否可逆均适用。(√) 8.反应C(s)+H2O(g)=CO(g)+H2(g),恒温下若增大体系的总压,反应正向进行。(X)9.若一个过程是可逆过程,则该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可逆过程。(√) 10.稀溶液的沸点一定高于纯溶剂的沸点。(X)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 在U 、H 、S 、G 四个热力学量中,系统发生恒温恒压可逆相变,不变的量是 G ,而绝热可逆过程中不变的量是 S 。 2. 理想气体经历一个循环过程,对环境作功100 J ,则循环过程的热Q 等于 100 J 。。 3. 某反应在20o C 时的速率常数为0.01s -1,该反应的级数为 一级 ,20o C 时反应的半衰期为 69.31S 。 4.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ΔV = 0,ΔH = 0,ΔS > 0,ΔG < 0 (选填“>, <, =” ) 5.已知 E ΘCu 2+/Cu = 0.337V , E ΘCu +/Cu = 0.521V , 由此可求出E ΘCu 2+/Cu + = 0.153 V 。 6.在一抽空的容器中放有过量的NH 4HS (s )发生分解反应,NH 4HS (s )与其分解产物NH 3(g )和H 2S (g )成平衡,此平衡系统的相数P 、组分数C 、自由度数F 分别为: 2,1,1 。 7.在一定的T 、p 下,若物质A 在α相和β相中的化学势满足)A()A(βαμμ>,则A 在两相中的迁移方向是 α→β ;若A 在两相中达到平衡,则)A(αμ = )A(βμ(选填“>”,“<”,“=”)。 8. 1mol 理想气体绝热向真空膨胀,若其体积增加到原来的10倍,则熵变为: 19.14 J·K -1 。 9. 在300K 时,48.98dm 3的理想气体从100kPa 变到500kPa ,△G 为 7.88 kJ 。 10. 理想气体反抗恒外压绝热膨胀时, ?U < 0 ,?T < 0(选填“>”,“<”,“=”) 三、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 对理想气体,下列关系式不正确的是( A )。 A .0p U T ??? = ? ??? B. 0T H V ???= ???? C .0T H p ???= ???? D. 0T U V ??? = ???? 2. 高分散度固体表面吸附气体后,可使固体表面的吉布斯函数( A )。 A.减小 B.增大 C. 不改变 D. 无法确定 3.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可以看成是正负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之和,这一规律适用于( B )。 A .强电解质溶液 B. 无限稀释电解质溶液 C. 弱电解质溶液 D. 物质的量浓度为1的溶液 4. 化学反应的级数是个宏观的概念,是实验的结果,其值( D )。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资料 1 物体带电的标志: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带电体的性质) 2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质就得到电子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差的物质就失去电子带正电。 4 正电荷: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5 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6 验电器的作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7 电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 8 电子电量: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叫电子电量。它是*10-19库。 9 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10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11 电流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电子移动方向与它正好相反。 12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水液。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13 电源: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在干电池中电能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14 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能脱离原子核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的电子。 15 电路:把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路径。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16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的电路。 17 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特点:电流依次通过每个用电器。 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特点电流在某处分支,再在某处会合。 对于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明确以下5个关系对于分析问题是很重要的(以竖直向上提升重物的滑轮、滑轮组为例) (1)当不考虑动滑轮重及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时,拉力与

北航基础物理实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9级基础物理实验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不确定度在可修正的系统误差修正以后,将余下的全部误差按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不同分为两类,其中 B 属于A类分量。 A、由测量仪器产生的的误差分析 B、同一条件下的多次测量值按统计方法计算的误差分量 C、由环境产生的误差分析 D、由测量条件产生的误差分量 2、下列说法中 C 是正确的。 A、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可以相互转化 B、当测量条件改变后,系统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不随之变化 C、随机误差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量发现 D、一组测量数据中,出现异常的值即为粗大误差 5、已知(),下列公式中 B 是正确的。A、 B、

C、 D、 7、用千分尺(精度0、01mm)测某金属片厚度d的结果为 i 1 2 3 4 5 6 7 1.516 1.519 1.514 1.522 1.523 1.513 1.517 则测量结果应表述为d D_Dd_______ A、(1.518D_Dd__________????___________ C、(1.518D_Dd__________ (1.518_____ 8.tg45°1′有 B 位有效数字 A、6 B、5 C、4 D、3 9、对y=a+bx的线性函数,利用图解法求b时,正确的求解方法是 C 。

A、b=tg B、b=(、为任选两个测点的坐标值之差) C、b=(、为在所作直线上任选两个分得较远的点的坐标值之差) D、b=(x、y为所作直线上任选一点的坐标) 10、用量程为500mV的5级电压表测电压,下列测量记录中哪个是正确的? D A、250.43mV B、250.4mV C、250mV D、0.25V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1、已被确切掌握了其大小和符号的系统误差成为可定系统误差。 12、已知某地的重力加速度值为9.794,甲、乙、丙三人测量的结果分别为:9.795?^,9.811?^,9.791?^,试比较他们测量的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甲测量的精密度低,正确度高;乙测量的正确度最低;丙测量的准确度最高。 13、如图所示,游标卡尺的读数为10.830 (cm),该游标的仪

复旦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理论知识复习

一、什么是普通物理实验? ?最基本的物理实验,包括力、热、电、光及近代物理实验 ?理科、工科、医科各专业都普遍要做的物理实验。 二、物理实验对物理学在其他学科中应用的意义 ?材料:物性测试、新材料的发现、制备 ?化学:光谱分析、放射性测量、激光分离同位素 ?生物:各类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光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DNA 操纵、切割、重组以及双螺旋结构的分析 ?医学:诊断――X光、CT、核磁共振、超声波治疗――放射性、激光、微波、γ刀结论:物理实验是物理学在其他学科中应用的桥梁。 第二章:实验数据的处理 一、为什么要处理数据? 1、大多物理规律是用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来表述的。 2、实验得到的数据只有经过正确的处理才能得到公认的、合理的结论。 二、误差分析与不确定度评定 ?测量——测量者采取某种测量方法用某种测量仪器将待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质量、长度、体积) ?误差——测量值与真值的差 ?误差的成因: 1.测量方法(伏安法测电阻、热电偶测温度) 2.测量者(经验、估读、疏忽) 3.测量仪器及标准量(定标、环境、时效) ?误差分析的重点在测量方法(体温计、单摆测g)。 ?测量者的估读、仪器和标准量的不确定程度是可以用一定的方法评定的,称为“不确定度评定”。 三、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不确定度----被测量分散性的表征。 ?分为两类: A类---由多次测量统计分析评定的不确定度 B类---其他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 1)A类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对待测量x 进行n 次全同测量: 测量次数n 越多,u A 越小。 一般可在科学型计算器上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海南大学物理化学期末试题

海南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2学期试卷 科目:《物理化学C 》试题(A 卷) 适用于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 专业 姓名: 学 号: 学院: 专业班级: 阅卷教师: 年 月 日 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可携带 计算器 。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进行可逆膨胀过程,其对外做最大功。 ( ) 2、功和热都是途径函数,对应某一状态有一确定值。 ( ) 3、H 2和O 2经绝热恒容反应,此过程的ΔU 、ΔH 、ΔA 、ΔG 均不为0。 ( ) 4、基于热力学第二、三定律,某气体的规定熵S m > 0。 ( ) 5、标准平衡常数K θ的数值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平衡系统的总压及组成无关。 ( ) 6、在110℃及101.325kPa 下,水的化学势大于水蒸汽的化学势。 ( ) 7、阿伦尼乌斯方程式主要是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 8、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m r G >0,所以要选用合适的催化剂,使反应得以进行。 ( ) 9、溶胶系统是高度分散的多相系统,是热力学的不稳定系统。 ( ) 10、胶体系统产生丁铎尔现象的原因是胶粒带电所引起的。 (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选择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各题前的括号内)

1、在恒压、绝热、w ′=0的条件下,发生某化学反应,使系统的温度上升,体积变大,则此过程 的ΔH ( );ΔU ( )。选择填入: A 、> 0 B 、= 0 C 、< 0 D 、无法确定 2、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大液滴分散成小液滴后,其饱和蒸气压将( ) A 、变小 B 、不变 C 、变大 D 、无法判断 3、0℃ 5个大气压下,H 2O(S)→H 2O(1)其体系熵变( ) A 、ΔS 体>0 B 、ΔS 体<0 C 、ΔS 体=0 4、合成氨反应N 2(g)+3H 2(g) == 2NH 3(g),达到平衡后,加入惰性气体,且保持体系温度,总压不 变(气体为理想气体),则( ) A 、平衡向右移动 B 、平衡向左移动 C 、平衡不受影响 5、通常称为表面活性剂的物质,是指当其加入少量后就能 的物质。 A 、增加溶液的表面张力 B 、改变溶液的导电能力 C 、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D 、使溶液表面发生负吸附 6、某反应的总的速率常数与各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有如下关系:k=k 2(k 1/k 3)1/2,则表观活化能与基 元反应的活化能关系为 ( ) A 、E a =E 2+21E 1- E 3 B 、E a = E 2 +( E 1- 2E 3)1/2 C 、E a = E 2 +2 1 (E 1- E 3) 7、两反应均为一级的平行反应A ) 2()1(21C k B k ,B 为所需产物,而C 为副产物,已知两反应的指前因子 A 1=A 2,E a1=100KJ ·mol -1,E a2=70KJ ·mol -1,今欲加快反应(1)的反应速度,应 。 A 、提高反应温度 B 、降低反应温度 C 、升高压力 D 、降低压力 8、胶体系统的电泳现象表明 。 A 、分散介质不带电 B 、胶体粒子处于等电状态 C 、胶团带电 D 、胶体粒子带有大量的电荷 9、在农药中通常都要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物质,如烷基苯磺酸盐,其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农药的杀虫药性 B 、消除药液的泡沫 C 、防止农药挥发 D 、提高农药对植物表面的润湿能力 10、在化学动力学中,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 。 A 、反应级数为正整数的反应 B 、基元反应 C 、 恒温恒容反应 D 、理想气体反应

高中物理总复习资料精选

对称思想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对称方法是速解高考命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考生掌握的难点. ●难点磁场 1.(★★★★) (2001年全国)惯性制导系统已广泛应用于 弹道式导弹工程中,这个系统的重要元件之一是加速度 计.加速度计构造原理的示意图如图27-1所示:沿导 弹长度方向安装的固定光滑杆上套一质量为m 的滑块, 滑块两侧分别与劲度系数均为k 的弹簧相连;两弹簧的 另一端与固定壁相连.滑块原来静止,弹簧处于自然长 度.滑块上有指针,可通过标尺测出滑块的位移,然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制导.设某段 时间内导弹沿水平方向运动,指针向左偏离0点的距离为s ,则这段时间内导弹的加速 度 A .方向向左,大小为ks /m B .方向向右,大小为ks /m C .方向向左,大小为2 ks /m D .方向向右,大小为2 ks /m 2.(★★★★★)(2000年全国)如图27-2,两个共轴的圆筒 形金属电极,外电极接地,其上均匀分布着平行于轴线 的四条狭缝a 、b 、c 和d ,外筒的外半径为r 0.在圆筒 之外的足够大区域中有平行于轴线方向的均匀磁场,磁 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 .在两极间加上电压,使两圆筒之 间的区域内有沿半径向外的电场.一质量为m 、带电量 为+q 的粒子,从紧靠内筒且正对狭缝a 的S 点出发,初速为零.如果该粒子经过一段 时间的运动之后恰好又回到出发点S ,则两电极之间的电压U 应是多少?(不计重力,整 个装置在真空中.) ●案例探究 [例1](★★★★★)(时间对称)一人在离地H 高度处,以相同的速率v 0同时抛出两小 球A 和B ,A 被竖直上抛,B 被竖直下抛,两球落地时间差为Δt s ,求速率v 0. 命题意图:考查综合分析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B 级要求. 图 27-1 图27-2

《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名称(中文):物理实验英文名称:Physics Experiments 2.课程编码:01000102 3.课程类别:基础独立设课 4.课程要求:必修基础实验 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6.课程总学时:总学分: 7.实验学时:51学时总学分: 1.5学分 8.应开实验学期:第2学期至第3学期 9.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10.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11.编写人:徐子湘俸永格编写日前:2005年9月1日 一、实验课程简介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研究都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实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特点。物理实验是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理论的运用与现象的观测分析,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本实验课程需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 (1)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典型的实验方法及其物理思想。 (2)获得必要的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 2、本实验课程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新)高中物理二轮复习功能关系专题

一、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的推导 物体只在一个恒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 w =FS =m a ×a V V 22 122- 即 21222121mv mv w -= 推广: 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物体在做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 结论: 合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量 ,合力做正功动能增加,合力做负功动能减小 合力做功的求法: 1、受力分析求合力,合力乘以在合力方向的位移(合力是恒力,位移相对地的位移) 2、合力做的功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二.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对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判断各力做功情况。 (3)写出该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或分别写出各个力做的功(注意功的正负) (4)写出物体的初、末动能。按照动能定理列式求解。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钢珠从高出地面h 处由静止自由下落,落到地面进入沙坑h/10停止,则 (1)钢珠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重力的多少倍? (2)若让钢珠进入沙坑h/8,则钢珠在h 处的动能应为多少?设钢珠在沙坑中所受平均阻 力大小不随深度改变。 三、高中物理接触到的几种常用的功能关系 1、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 2、 弹力做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小量 3、 电场力做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小量 4、 合外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动能定理) 5、 除重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量 6、 摩擦力乘以相对位移代表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用于发热 7、 电磁感应中克服安培力做功量度多少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用于发热 8、能量守恒思路

1.(2013·长春模拟)19世纪初,科学家在研究功能关系的过程中,具备了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思想,对生活中有关机械能转化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下列有关机械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仅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B .仅有弹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C .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 D .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 2.(2013·东北四市联考)在高度为h 、倾角为30°的粗糙固定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 、与一轻弹簧拴接的物块恰好静止于斜面底端。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33,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用一平行于斜面的力F 拉动弹簧的A 点,使m 缓慢上行到斜面顶端。此过程中( ) A .F 对该系统做功为2mgh B .F 对该系统做功大于2mgh C .F 对该系统做的功等于物块克服重力做功与克服摩擦力做功之和 D .F 对该系统做的功等于物块的重力势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量之和 3.(2013·山东泰安一模)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个半径为R ,粗细不计的圆管轨道。半径OA 水平、OB 竖直,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自A 正上方P 点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小球恰能沿管道到达最高点B ,已知AP =2R ,重力加速度为g ,则小球从P 到B 的运动过程中( ) A .重力做功2mgR B .机械能减少mgR C .合外力做功mgR D .克服摩擦力做功12 mgR 4.(2013吉林摸底)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行。将一个物体轻轻 放在传送带底端,第一阶段物体被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第二阶段与传送 带相对静止,匀速运动到达传送带顶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正功,第二阶段摩擦力对物体不做功 B .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第一阶段物体动能的增加 C .第一阶段物体和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等于第一阶段物体机械能的增加 D .物体从底端到顶端全过程机械能的增加等于全过程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 5.如图所示长木板A 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物体B 以水平速度冲上A 后,由于摩擦力作用,最后停止在木板A 上,则从B 冲到木板A 上到相对板A 静止的过程中,下述说法中正确是( ) A .物体 B 动能的减少量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B .物体B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 C .物体B 损失的机械能等于木板A 获得的动能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之和 D .摩擦力对物体B 做的功和对木板A 做的功的总和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