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约拿》书讲义

《约拿》书讲义

约拿书导论

一、作者:

约拿,迦特希弗人,亚米太的儿子〈王下14:25〉。

意思是“鸽子”,应有的表现是顺服和传扬神的信息,但约拿的表现与名字极不相称。

联想:许多传道人和信徒都有美好的“圣名”,但我们的行为与这圣名相称吗?

二、时代背景:

约在主前800—760之间,耶罗波安在位之时的以色列国。

当时百姓的信仰生活坠落,神的启示稀少,以色列国无先知。

三、大纲:

〈一〉约拿抗命〈一章〉

1、神第一次的命令〈1:1--2〉

2、逃往他施〈1:3〉

3、海中的大风浪〈1:4--10〉

4、抛海被大鱼吞下〈1:11--17〉

〈二〉约拿悔改〈二章〉

1、约拿的悔改与祷告〈2:1--9〉

2、约拿获救〈2:10〉

〈三〉约拿传道〈三章〉

1、神第二次命令〈3:1--3〉

2、约拿的传道〈3:4〉

3、悔改与赦免〈3:5--10〉

〈四〉约拿的感恩与受训诲〈四章〉

1、约拿的怒气和神的忍耐〈4:1—5〉

2、神的教训〈4:6—8〉

3、神的解释与训诲

四、信息:

1、本书可称为事奉篇,是每个事奉者都应省察对照自己的事奉心态的一面心镜。

2、本书与《路得记》都是纠正犹太人狭隘民族主义思想。

3、约拿是世界传道的先驱,表明神的救恩普及万民。

4、神的慈爱和怜悯,愿万人悔改得救。

5、神是宇宙的主宰,风浪、太阳、鱼、篦麻、虫、东风都在成全神的旨意。

五、略解:

第一章:约拿抗命

〈1章1—3节〉约拿抗命。重点思考题:

1、先知的职责是什么?

顺服神的差遣传达神的信息,满足神的需要,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2、先知对神差遣的态度应当如何?

顺服、不推辞。联想摩西〈出3:7—〉,保罗〈林前9:16—17〉。

能事奉神乃是恩典〈林前15:10〉

3、先知工作的环境及工作对象是什么?

罪恶深重的大城和罪人,而不是义人。

主说:“如羊进入狼群”,保罗对困难不丧胆〈林后4:1〉

〈3节〉二次提“躲避耶和华”。参考〈诗139:1—12〉

违背神的命令即灵命坠落的开始。注意约拿的几个“下”字。下约帕,〈5节〉下到底舱沉睡,〈2:3〉下深渊,〈2:6〉下到山根,地之门。

不可偏行己路,不可坠落〈彼后3:17〉

〈5,13节〉靠人力无法自救。

〈16节〉藉风浪使人认识神。

〈9,10节〉一个事奉神的先知,竟然是灾难的罪魁祸首,使神的名受羞辱。〈12节〉坦然承认错误,愿受刑罚是悔改的表现。

〈15节〉圣工人员除去不完全的心,可使教会风浪平息。

〈17节〉鱼腹中:患难中的造就,隐藏中的长进和得力〈罗8:28〉

第二章:约拿悔改

〈1—9节〉约拿在鱼腹中悔改祷告。

神藉苦难造就仆人,使他更深认识神,认识自己的软弱,灵命得以长进。

如摩西在米甸旷野,以利亚在何烈山,隐藏中的操练〈诗119:67,71〉

思考:圣工人员是否比信徒更认识神?比信徒更完全?

〈10节〉鱼吐出约拿

约拿经过隐藏,悔改,灵修,许愿,重新得力,复出。

彻底改变心志,是复出的基础。这是每个圣工人员都必须的体会和经历。

思考:我是否有受熬炼的思想准备?

第三章:约拿传道

〈1—3节〉神再次差遣约拿

约拿经过熬炼,从悖逆到顺服。

神的慈爱,不弃绝悖逆的先知,再次给予工作机会。

许多人喜抓别人的缺点、尾巴,表明人心狭隘。

〈4—5节〉顺服神的旨意,工作蒙神祝福,取得美好果效。

〈6—10节〉尼尼微城人的悔改和神的赦免。

国王以身作则,作悔改的榜样: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全国禁食,谦卑悔改,切切祷告,期待神的赦免。

〈9节〉“或者……也未可知”。

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不能自己认为工作果效不佳而放弃努力。

人应尽人事而听天命。

仰望神的慈爱怜恤,以信心迈出第一步。

〈10节〉神的慈爱和怜悯〈耶18:7—8〉

人的行为,会改变神的预定,在救恩上人是变数。

第四章:约拿的感恩与受训诲

〈1节〉罪人悔改,神接纳但约拿不接纳。

如浪子回头,父亲接纳,哥哥不接纳〈路15:11—32〉

当以耶稣的心为心〈腓2:5〉。

〈2节〉约拿为自己以前不顺服找理由,辩解,死要面子。

〈3节〉以死威胁神。

思考:圣工人员工作可以情绪化吗?

我们在工作中是否己意超过神旨,自己面子比别人生命更重要?

〈4节〉神问约拿“你发怒合理吗?”

“合理”就是是否合真理。

思考:是人应当顺服神,还是神应当顺服人?

主耶稣的榜样〈太26:38—39〉

〈6—10节〉神藉蓖麻、虫、日头、东风造就启发仆人。

〈11节〉“我岂能不爱惜呢”表明天父的慈爱,事奉者应当有父母之心。

结论:

1、神是轻慢不得的〈加6:7〉

人无法躲避神的眼目,圣工的托付是荣耀,要甘心去做〈林前9:17〉

2、患难中当思想,悔改归向神〈传7:14〉

要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不怨天尤人。

3、真诚悔改才能免去灾祸。

4、神慈爱、怜悯,不愿一人灭亡。

神是犹太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罗3:29〉

当体会神的心,不愿一人沉沦〈彼后3:9〉

5、不可以自己的血气、私意,阻碍圣工的开展〈约1:13〉

神的工人当消灭自己的个性,才能被神重用。

11-尼布甲尼撒的悔改

第11课尼布甲尼撒的悔改 在这一课中,我们要来看一看尼布甲尼撒王后来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一件惊人的事情,作为巴比伦的王,却在上帝的恩典和管教之下最终脱离了巴比伦的精神。尼布甲尼撒王在上帝面前有了真实的信心和悔改。这一课的内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得救的事情。当我们去目睹尼布甲尼撒王这些信仰的经历和经验的时候,我们也要结合着自身的情况,我们需要各自回想自己在以往的岁月当中跟从耶稣的历程,上帝如何引导我们,上帝如何期待我们的悔改,上帝的恩典如何伴随着我们直到今日。 上帝的管教和期待 但4:28-33这事都临到尼布甲尼撒王。过了十二个月,他游行在巴比伦王宫里。他说:“这大巴比伦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为京都,要显我威严的荣耀吗?”这话在王口中尚未说完,有声音从天降下说:“尼布甲尼撒王啊,有话对你说,你的国位离开你了。你必被赶出离开世人,与野地的兽同居,吃草如牛,且要经过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当时这话就应验在尼布甲尼撒的身上,他被赶出离开世人,吃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湿,头发长长,好象鹰毛。指甲长长,如同鸟爪。 这里说,过了十二个月,也就是一年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自从警告发出以来,上帝又宽容了他整整一年的时间。上帝期待着他的悔改,但是情况却恰恰相反。尼布甲尼撒王并没有谨守但以理的忠言,随着时间的流逝,他那骄傲自大的癖性日益增长。这是什么经验呢?这种经验正是,不断消灭圣灵的感动,不断藐视先知的讲论,最终,灵性越来越麻痹,以至于索性离开真理。当尼布甲尼撒王

的视线转离上帝的 时候,他就越来越看 重自我了。以至于后 来,他竟公然地开口 荣耀自己,而正在这 个时候,上帝曾赋予 他的理性和智慧就 被夺去了。从这里可 以看到,其实犯罪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因为只要悔改,上帝就必赦免,最可怕的事情是,在上帝给我们的恩典时期中一再拒绝警告而不肯悔改。 弟兄姐妹,你是否乐意听从上帝的警告呢?我们要知道,警告的话往往都是严厉和严肃的,警告的话不怎么好听,但是,我们不喜欢听的这些话却又正是我们生命最需要的,上帝看到这一点,所以他就赐下了警告的信息。那么,只要我们肯虚心领受这些警告的话,我们的生命就会改变。上帝期待着我们的悔改,上帝不希望看到我们在罪中一直沉沦下去,上帝多么希望在我们听到警告的那一刻就能够立即悔改啊,可是,不知有多少人却在一直耽延这件事情,许多人心想,让我过一段时间再悔改吧,等我以后稍微方便的时候再来顺从上帝吧,但岂不知,魔鬼却为他们设下了种种的网罗,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忙碌,以至于根本没有方便的时候,甚至魔鬼也干脆夺去他们的生命,使他们早早地丧失那最后悔改的机会。然而,上帝有时也为一些人存留机会,因为上帝在这些人身上看到还有一点点希望,或许当上帝容许环境恶化的时候,他们的心意就会回转,于是,上帝便像圣经所说的“如鹰搅动巢窝”(申32:11),上帝容许各种逆境临到他所爱的这些人,如果他们能够觉察,如果他们有属灵的眼睛,他们一定会发现,这是上帝本着他的爱所能用的最后的方法。如果他们起初就单纯地听从警告而悔改,或许这些苦难就不必要临到了。

犹大书完整版

犹大书 1)本书信作者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耶稣的兄弟,又是雅各书的作者雅各的弟兄。 2)本书信是为了告诉初期教会因异端所引起的严重的问题,并且警戒具有代表性的异端思想-灵智主义而记录。 1:1-4 1:1放弃属世的视角才能拥有正确的信仰 说明犹大是本书信的发函人。 虽不是一切学者赞同此说,但支持本书信的发函者,是耶稣的兄弟犹大的事实。 以这主张为根据,再看犹大介绍自己的这部分,能够发现,为坚持正确信仰的非常重要的属灵原理。 与耶稣在一个家庭成长的犹大,没认识耶稣是基督。 对他来说,耶稣不是拯救全人类的救主,只是自己的哥哥。 属世的眼光和属人的血缘关系,成了漠视耶稣神性权威的原因。 但这时候的他介绍自己是“耶稣基督的仆人”。这是多么奇妙的变化。 犹大看耶稣的眼光,完全改变。抛弃了属世的眼光和血缘关系来理解这些关系的眼光。 尤其这里的‘仆人’,是‘只为一个主人,绝对服从’(太6:24),的意思。 确实告白,包括生命的,自己全部所有都在于耶稣。 (太13:54-55;太18:3-4) 主所应许的无限的爱和保守的凭证就是所谓圣徒的称呼。 不能明确知道,他们是谁,住在哪里。 但受信者分明是被神呼召,信仰耶稣的人们。即就是圣徒。 (诗37:28;但7:28) 1:2没有人能自己担当罪的诱惑和攻击 与保罗和彼得的书信比较,可以说是独特的祝祷。 虽然提后和约翰二书也有‘恩惠、怜悯、平安’祝福,但不能否认本书信的独特性。 犹大把犹太人传统的问安‘平安’和外邦希腊人传统的问安‘恩惠’与耶稣基督相联系。 所以,好像是借用保罗为基督教新造的祝祷词。 但他选用的祝福内容,非常不同。 ‘怜悯’是指神呼召拯救的慈悲行为。 ‘平安’是指从神而来的一切物质和属灵的祝福。 ‘慈爱’是包含怜恤、平安的言语,意思是神的救恩。 即祝福那些处在异端迷惑的灵性危机中的圣徒,希望他们有神的帮助、保守和慈悲。 为了胜过异端的攻击和诱惑,圣徒最需要神的帮助、保守和慈悲。 (罗7:24-25;加5:16) 1:3面临属灵争战的圣徒,要熟知争战的三个基本姿态 3节写出本书信的主题。 ‘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 真道是什么?是成就救恩的唯一根据。 我们罪人成为新造之人的唯一方法。 对圣徒来说,如同生命。 来看一下,面临属灵争战的圣徒,需要熟知的三个基本姿态。 第一,‘竭力地争辩’ 临阵不能有一丝的懒惰和安逸。

犹大书-解读

圣经每卷书都有其针对性,不知道这一卷所要说的是甚么? 1:1犹大书的焦点是针对那些背离神的真理去接受错误教导的人。犹大提醒读者,神会审判背弃信仰的人。他写这封信,也是要提醒信徒防备假教师,这里所指的可能是诺斯底派的教师(参西2:4-23注释)。诺斯底派反对基督教的两项基本教义──基督道成肉身和基督教的伦理观。犹大写信对抗这些错误的教导,支持正确的教义和正当的行为。 这个犹大,和卖耶稣的犹大,只是同名字的吧…… 1:1犹大是雅各的兄弟,雅各是早期教会的领袖之一。他俩都是马利亚和约瑟所生的孩子。 为真道尽力地争辩,犹大如是,我可有这样的心怀? 1:3犹大强调正确教义和真实信仰之间的重要关系。圣经已经把耶稣和救恩的真确事实告诉了我们,我们绝不能向别的说法妥协。圣经是神所默示的,人不可以歪曲或篡改。圣经倘若被歪曲、篡改,我们就会是非不分,在通往永生的惟一道路上迷失。犹大论及救恩之前,提醒读者首先要回到正路,重新回到信仰的基础上,这样,才可以清楚地看到神的救恩。“圣徒”是指所有的信徒。 这些人是谁?我不会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吧…… 1:4今天仍然有假教师,他们暗暗地歪曲圣经的教训,把他们自己的意见、生活方式和错误的行为说成是对的。他们这样做,可能会得到暂时的自由,去做自己欢喜做的事,但他们稍后会发觉,歪曲圣经就是玩火,必引火自焚。他们容忍并鼓吹罪恶,找藉口去犯罪,神必定审判。 世代邪恶,如何才能看清假教师的面目? 1:4有些人以为神学枯燥乏味,不肯研究圣经。拒绝学习正确教义的人,很容易堕入假教师的陷阱里,因为他们并没有在神的真理上扎根。我们必须认识信仰的基本教义,才可以分辨错误的教义,避免自己和别人蒙受伤害。 古时有假教师,今世也有?!那么,我可以怎办? 1:4第一世纪时有很多假教师说,基督徒可以随自己的喜好做任何事情,不用惧怕神的惩罚。他们轻视神的圣洁和公义。保罗也斥责过同样的错误教导(参罗6章)。今天,仍然有基督徒轻视罪恶,以为信仰和行为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有真实信仰的信徒会藉著行为──对神崇敬、并遵行神的旨意,来显出其信仰。 犹大所说的这三个例子,实在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1:5-7犹大引用了三个反叛的例子:(1)以色列人──他们虽然得拯救出埃及地,但拒绝信靠神,又拒绝进入应许之地(参民14:26-39)。(2)不守本位的天使──他们虽然也曾是纯真、圣洁、活在神面前的天使,却因骄傲而跟撒但一同背叛神(参彼后2:4)。(3)所多玛和蛾摩拉──那地的居民充满了罪恶,因此神把他们从地上除灭(参创19:1-29)。这些选民、天使和罪恶的城市都受了审判,这些假教师岂不受更严厉的刑罚吗? 永火的刑罚?我们的神真是这样的吗? 1:7许多人不愿相信神会用永火来刑罚拒绝他的人,但这是圣经明确的教导。犹大警告一切反叛、漠视、拒绝神和没有寻求神宽恕的罪人,他们将要永远与神隔绝。

《传道书》注释正文 第八章

《传道书》注释正文第八章 提要:1 国王大受尊敬。6 要关注天意。12 敬畏的人身处逆境中,强过恶人的兴旺。16 测不透上帝的作为。1 谁如智慧人呢?谁知道事情的解释呢?人的智慧使他的脸发光,并使他脸上的暴气改变。谁如智慧人呢?有古卷为“谁是智慧的呢”?智慧人。所罗门认为智慧胜过其他一切财富。谁知道?真智慧的人会知道怎样理解人生的经历。但以理就是一个典范(但5:10-29)。使徒保罗(林前2:15)和约翰(约壹2:27)都强调了这个真理。“解释”一词的亚兰语形式在《但以理书》共出现31次。脸发光。内心的宁静和智慧会在一个真聪明的人脸上反映出来(见伯29:24;参民6:25;诗4:6)。暴气(`oz)。一般译为“力量”。这里可能指“严厉”,缺乏温情,教养和优雅的品德。改变。上帝改变人心的恩典将会在人的脸上反映出宁静的快乐。2 我劝你遵守王的命令;既指上帝起誓,理当如此。劝你。这两个字是译者加的。“遵守王的命令”在大多数古代版本里是祈使语气,与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相符。命令。直译为“口”,喻指口头和书面命令。这种用法在《旧约》中是常见的(出17:1;38:21;民3:39;10:13等)。指上帝起誓。国王被视为上帝所膏立进行统治的。“起誓”指奉上帝的名保证顺从国王(见代下36:13;结17:13-19)。参见

保罗关于良心的教训(罗13:5)。3 不要急躁离开王的面前,不要固执行恶,因为他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而行。急躁离开。国王掌有大权。不要轻易放弃对他的效忠和服侍。绝对的权力往往使国王变得专横无理,所以他的仆人必须保持冷静和自制。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国王的仆人可能是对的,但国王掌有绝对的权力。所以智慧之举就是不要凭空反对他。4 王的话本有权力,谁敢问他说“你做什么”呢?这样的语气在伯9:12和赛45:9中用在上帝身上;参伯34:18;但4:32。5 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经历祸患;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时候和定理(原文作审判;下节同)。 命令。见第2节注释。通常指上帝的诫命,但在第2节中是来自希伯来词语“口”(见该处注释)。不经历祸患。直译是“不知道(经历)任何坏事”。聪明地服从自然的法则和上帝的律法,就能得到平安和安全,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见《善恶之争》584,585页)。时候和定理。智慧人的“心”(即思想)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智慧人知道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步骤。一旦出现机会,他就能认出并予以把握。6 各样事务成就都有时候和定理,因为人的苦难重压在他身上。事务。该词的动词词根是“高兴”,用了60多次。名词的含义是“高兴”和“愿望”,共出现40多次。本文的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合适的时机和步骤。苦难。还有“罪恶”,“麻烦”的意思。每一件事都要认真规划,并

东方文学知识点讲解学习

东方文学知识点

东方文学知识点 (汉语言143班姜兴丰 1250101112) 一、分析吉尔伽美什形象及意义。 1、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变化而统一 (1)最初是乌鲁克城邦的残暴统治者。 (2)与恩启都苦斗结交后,转变成为民除害的英雄。 (3)恩启都死后,他又成为生死问题的勇敢探求者。 2、吉尔伽美什形象的意义 (1)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2)他对生死奥秘的探索显示了人类在生命意识上的精神自觉; (3)客观上证明了人的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 (4)他的英勇无畏、为民献身精神体现了人的肉体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精神生命却可以永垂不朽的价值观念。 二、如何理解主人公对死亡的恐惧? 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不断迫近和想象中死后的虚无。这是每一个灵魂的深度痛苦,是潜藏于人之意识深层的本体悲哀。死亡是悬挂于每个人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对于生死现象不再像早期人类那样自生自灭的被动接受,而是作为生命的主体主动积极地探求生命奥秘,试图扼住必死命运的咽喉。 三、《旧约》的内容构成。 1、“经律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是其古代神话传说和教规法典的汇编。 2、“历史书”:包括《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十卷,是其民族的兴衰史,特点是历史和文学结合。 3、“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十四卷,是思想家和改革家们揭露社会腐败的演说,特点是富于激情的政论、散韵结合的文体、寓言意象式表现手法。 4、“诗文集”:有抒情诗集《诗篇》、《哀歌》、《雅歌》;哲理诗集《箴言》、《传道书》;短篇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诗剧《约伯记》等十三卷,都是文学作品。 四、《圣经》的地位和影响。 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世界文学的四大传统、世界文学大厦的四块基石)。 1、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与古希腊文化、文学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文学的两大源头,被称为“二希”。

哈米吉多顿

哈米吉多顿 哈米吉多顿 作者:乔·克鲁斯 一、以色列的最后之战 二、对以色列的应许是有条件的 三、谁是真正的以色列人? 四、两个巴比伦 五、哈米吉多顿——撒但与上帝的对决 六、上帝居住在锡安 七、幼发拉底大河干了 八、谁是日出之地的众王? 九、万众瞩目东方 十、为哈米吉多顿而穿上义袍 一、以色列的最后之战 1979年3月26日,以色列和埃及签署了和平协定,这是中东历史上令人动容的一刻。历经数年军事冲突的苦毒仇恨,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家终于以和平之约拥抱了对方。

那么,这对于那一小群为了生存而战,且已获得美国支援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以色列民族自亚伯拉罕的时候起,就已经失去了的安全保障和永远的和平,就算在埃及总统安沃·萨达特临终前,他对此也仍然一筹莫展。以色列的窘竟究竟该如何破解?圣经中的奇妙预言清楚地揭示了答案。 按照圣经记载,以色列在被“从日出之地所来的众王”(直译为:东方的众王)解救之前,不可能真正获救脱离仇敌之手。以色列国的最后一战还没有开始。启示录中描述说,以色列要与某些强有力的势力结盟,这些保护者最终将摧毁以色列的仇敌,并为其迎来永远的和平。启示录16章12节中给这些以色列的同盟一个谜一样的称号:“从日出之地所来的众王。”圣经告诉我们,他们确实要这个地球上所兴起的最后一次大争战——哈米吉多顿之战中出手拯救以色列。所有的国家都将卷入这场战争,但以色列将是唯一的获胜者。我们这次学习的目的是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1、最后的战争(哈米吉多顿)的性质是什么?2、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怎么可能全都卷入这场战争?3、又怎么可能只有以色列一族百姓能在这场大杀戮中幸存?4、那决定她胜利的、来自日出之地神秘的众王又是谁?5最后,以色列如何象启示录16章12节中描述的那样,藉着幼发拉底大河的干涸而从仇敌手中获得拯救?

《但以理书》注释正文 第八章

《但以理书》注释正文第八章 提要:1 但以理公绵羊与公山羊的异象。13 二千三百日的祭祀。15 加百列安慰但以理,并解释异象。1 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有异象现与我但以理,是在先前所见的异象之后。第三年。关于伯沙撒的统治,见第5章补充注释。从本章起,作者恢复使用希伯来语(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749页),直到《但以理书》结束。在先前。无疑指第7章的异象。2 我见了异象的时候,我以为在以拦省书珊城(或作:宫)中;我见异象又如在乌莱河边。我以为在以拦省书珊城。先知但以理究竟是身在书珊,还是异象中在书珊,学者们有过不少的争论。根据上下文,他不一定亲身在场。“我见了异象”可以被理解为异象中一系列事件的引言,不一定真在场。其他在异象中、而不是在现实中身心分离的例子有以西结“访问”耶路撒冷(见结8:3节注释)和约翰到旷野里去(启17:3)。还有怀爱伦的经历(见《早期著作》第32,39页)。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证明但以理当时不在书珊。不难想象,他有时可能因公务或其他原因前往以拦原来的都城。如果我们把伯沙撒元年确定为公元前553年,那么见这个异象的时侯,以拦可能依然是巴比伦的一个省。但它在居鲁士攻取巴比伦之前就已落入他的手中。约瑟弗斯说先知在见异象时身在书珊(《上古史》x.11.7)。城

(或作:宫)。希伯来语为birah。“城堡”或“卫城”。在原文中该词与书珊是同位语。故可译为“书珊城”,或“首都书珊”(英文RSV版)。根据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记载,波斯国王后来把书珊作为冬宫。其他季节他们则住在巴比伦或伊克巴他拿。关于书珊,详见斯1:2注释。乌莱河。楔型文献泥版中的Ulai河,即古典时期希腊作家笔下的幼拉乌斯河。该河从南或东南穿越书珊,流入卡隆河。3 我举目观看,见有双角的公绵羊站在河边,两角都高。这角高过那角,更高的是后长的。双角的公绵羊。天使后来解释这个表号象征玛代和波斯的国王(第20节)。高过那角。虽然波斯兴起的时间比玛代晚,但当居鲁士于公元前553或550年打败了玛代的阿斯提亚格斯时,波斯就成了主导的力量。然而玛代人并没有被当作低等的或被征服的民族,而是被视为同盟。见但2:39注释。4 我见那公绵羊往西、往北、往南祗触。兽在他面前都站立不住,也没有能救护脱离他手的;但他任意而行,自高自大。往西、往北、往南抵触。居鲁士于公元前547年征服吕底亚,于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伦。冈比西斯于525年向南推进到埃及和努比亚。大利乌·希斯塔斯普于公元前513年北上攻打西徐亚人(见《SDA圣经注释》卷三第54-59页)。玛代波斯帝国的领土比在她以前的巴比伦帝国要大得多。波斯军队的征战十分成功,以至在亚哈随鲁的日子(斯1:1)波斯帝国从印度一直延伸到埃

但以理书问答题汇总

1. 当你想到但以理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 你知道但以理名字的含义吗? 3. 但以理书9:23;10:11, 19都称但以理为“大蒙眷爱的人”。你认为为什么这样叫他?以谁的角度? 4. 但以理的生平与我们今天有何关联? 5. 但以理这位敬虔的希伯来人所处的巴比伦社会,与我们今天的“无神”的社会有什么不同吗? 6. 经文中对但以理这个人有什么负面记载? 7. 若让你列出一个属灵的人的真正标志,你会列出什么? 1. “委身”意味着什么? 2. 我们今天所处的“无神的社会”与但以理和他的同伴们所处的景况有什么相似之处? 3. 让人顺从世界并在神的标准上让步,这些压力从何处来? 4. 但以理是何时决定了不在信仰上妥协的?在压力到来前就立定心志对你会有什么帮助? 5. 当你面对一个要让你在信仰上妥协的决定时,你是否总会坚定地说“不”呢?(见但1:8) 6. 神如何回应那些委身于他并且实际持守的人? 7. 但以理毫不动摇的委身使神能对他的生命做什么?(见徒13:36) 1. 你能否合乎圣经地区分知识、理解和智慧这三个词语? 2. 一切真智慧都源自何处? 3. 为什么神赐给但以理这么大的智慧和能力? 4. 你怎样对比世界的智慧和神的智慧? 5. 这段经文中,谁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智慧? 6. 读箴3:5-7和耶9:23-27以准备本课。 7. “外邦人的日期”意味着什么?它与启示录中的七年大灾难有何关系? 8. 梦中第四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第五国是谁的国?谁的国最终得胜? 9. 本章如何说明了神的主权?它有多么广大? 1. 按圣经,“信心”的意思是什么?(见来11:1) 2. 学了但以理书第3章之后,你怎样实际地定义“信心”? 3. 未经试验的信心是真信心吗?(见彼前1:6-7;创22;雅2:14-26) 4. 求神的面和寻求神的手有何不同(见代下7:14)?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做的是什么? 5. 拒绝顺服掌权者的圣经标准是什么(见罗13:1;徒4:19)? 6. 你能将但3章中要求拜像与启示录中的某些事联系起来吗? 7. 神一般说来是救我们不经历考验还是经受过考验?(见彼前1:6-7;林前10:13) 8. 但3章怎样阐明了神在他的儿女面临考验时如何救助他们? 9. 要成功地面对考验,根据但3:28,必要的步骤是什么?

欧洲文化史名词解释

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Culture- English Terms Greek Culture and Roman Culture 1) It is one of the two great ancient Greek epics by Homer. 2) It deals with the alliance of the states of the southern mainland of Greece, led by Agamemnon in their war against the city of Troy probably in the period 1200-1100 B. C. 3) The heroes are Hector on the Trojan side and Achilles and Odysseus on the Greek. 4) In the final battle, Hector was killed by Achilles and Troy was sacked and burned by the Greeks. 2.Herodotus(希罗多德): 1) He is one of great ancient Greek historians. 2) He is often called ― Father of History. 3) He wrote about the wars between Greeks and Persians. 4) His history, full of anecdotes and digressions and lively dialogue, is wonderfully readable.5) His object in writing was ― that the great and wonderful deeds done by Greeks and Persians should not lack renown.‖ 31) He was the philosopher of ancient Greece in the 5th and 4th century. 2) He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three greatest names in European philosophy. 3) He hold that philosophy took the aim to reach the conclusion of oneself and virtue was knowledge. 4) His thoughts were recorded in Dialogues by Plato. 5) He devised the dialectical method. 4. Dialectical method(辩证法): 1) It was devised by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Socrates. 2) It is a method of argument, by questions and answers. 1) He was the greatest philosopher of ancient Greece, pupil of Socrates. 2) His Dialogues are important not only as philosophical writing but also as imaginative literature. Of the Dialogues he wrote, 27 have survived, including: the Apology, Symposium and the Republic. 3) Plato built up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philosophy. 4) His philosophy is called idealism. 6. Diogenes(狄奥艮尼)(北京市2002年自考真题名词解释): He was one of the Cynic’s leaders in ancient Greece, who decided to live like a dog. 2) The word ―cynic‖ means ―dog‖ in Greek. 3) He rejected all conventions, advocated self-sufficiency and extreme simplicity in life. 7.Stoics(斯多咯派): 1) It was one of four ancient Greek schools of philosophers in the 4th century B. C. 2) To them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was ―duty‖. 3) It developed into the 8 1) It is one of three ancient Greek architecture styles. 2) It is also called the masculine style. 3) It is sturdy, powerful, severe-looking and showing a good sense of proportions and numbers. 4) The Doric style is monotonous and unadorned. 9.Pax Romana(罗马和平)(北京市2001年自考真题名词解释):1)In the year 27 B.C. Octavius took supreme power as emperor with the tile of Augustus. 2) Two centuries later, the Roman empire reached its greatest extent in the North and East. 3) The emperors mainly relied on a strong army-the famous Roman Legions and an influential bureaucracy to exert their rules. 4) Thus the Roman enjoyed a long period of peace lasting 200 years. This remarkable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is know as Pax Romana. 10. Virgil(维吉尔): 1) He was the greatest of Latin poets. 2) He wrote the great epic, the Aeneid. 3) The poem opened out to the future, for Aeneas stood at the head of a rce of people who were to found the first the Roman republic and then the Roman Empire. Division Two The Bible and Christianity 1) The Bible is a collection of religious writings comprising two parts: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New Testament. 2) The former is about God and the laws of God; the latter, the doctrine of Jesus Christ.

西方史学史 期中考试 名词解释

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希腊迎来了城邦时代,这个时代的理性和自觉意识促进了希腊史学的诞生,而希罗多德的《历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历史》叙述了希波战争的背景、原委、经过。希罗多德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父”。《历史》的特色:1、视野广阔,创社会文化史编撰风范;2、证据意识明确,认真交代了史料的来源,致力于较理性地探究历史的原因;3、叙事生动,情节安排富于创造性;4、内容庞杂,间或失信,对天命观不置可否。 修昔底德(前460—前396),曾从政于雅典。在踏查伯罗奔尼撒半岛,广泛搜集多方面的史料之后,创作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尽而又脉络清晰的叙述了内战爆发的经过,其写作原则标志着西方史学编撰范式的定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特色:1、主题专一,创造了政治军事史的编撰模式;2、凸显当代史意识,厚古薄今;3、推理严谨,证据确凿;4、文笔激昂又富于理性;5、以求真为目的提出史料批判原则,但作品中依然可见作者的主观价值判断。 波里比阿,生于罗马统治的希腊,是希腊罗马文化的沟通者,其《通史》目的在于准确地讲清楚在罗马征服全世界后,几个国家在罗马统治下的情况。《通史》的史学思想有:1、历史作品应具有宽宏的“通史”视野,认识到罗马帝国广阔疆域中所发生的事情彼此联系为紧密整体,个别性的事件均趋于同一个结局;2、史学家应该探究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相信事无巨细,均有源可查,用偶然原因来解释历史是不负责任的,“唯有探究原因,才能赋予历史价值”,他认为历史是探究原因的科学;3、强调历史具有实用性,关于过去的知识能够指导现在的行动;4、主张历史应如实叙述,无论事实如何平淡无奇;5、认为最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的混合。 李维生于罗马共和向帝国转折时期,其撰史旨在针砭时弊,光复传统道德。《建城以来史》是一部按年代顺序写成的罗马通史,从传统中的埃涅阿斯写到元首制的初创。该书的特色有:1、为保存对一个民族伟大功业的记忆,而叙述和追溯的民族的历史;2、力争以充沛的感情和富于戏剧性的叙述来感化读者;3、作品中夹杂着传闻成分,但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比较可靠的史料,反映了罗马早期社会面貌。 塔西佗,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出身贵族,向往共和主义。他的《编年史》《历史》揭开了罗马帝国早期全盛貌相背后的权谋与乱政。作品感情丰富,文字激昂,耐人寻味。其史著特色是:1、采用史料丰富,治史态度端正,史实基本准确。但作品并非完全超然,激愤之情时有显露;2、怀念共和政体下贵族的崇高地位,揭露帝国的弊政和统治者的残暴,其作品被誉为“惩罚暴君的鞭子”;3、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评论言简意赅,有如警句般发人深省。 奥古斯丁,北非希波城主教,生活于罗马帝国基督教广泛传播之后期古典时代,是基督教早期神学、哲学、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公元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异教徒指责此劫源于罗马人改宗基督教。为反驳异教徒,奥古斯丁创作《上帝之城》,认为上帝创造了二元对立的世界,世界历史是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不断斗争并最终有上帝之城实现全面胜利的历史。永恒之城的陷落,人类在某个时间被创造,人的岁月微不足道,与那无限的永恒相比,一切有限的时间都极为短暂。这反映了基督的历史时间观念、历史发展观念和史学价值观念,在中世纪西方知识界影响深远。

东方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包括西方(欧美)文学和东方(亚非)文学。 *我们应该先学东方文学,还是西方文学呢?以为应该先学东方文学!东方文学,首先它的产生较为早;其次,西方文学好些都是受了东方文学的影响的。 *定义: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所以也可换成为亚非文学。 Asi ——Asia,是地理上的概念;Orient是历史上的概念。东方学用英语表示应该是:Orientalism。 20世纪初俄国的图拉耶夫,首次提出“东方文学(Oriental Literature)”的概念。其标志为图拉耶夫《东方文学论文集》的出版。 第一卷古代东方文学 第一章总论 一、历史背景原始氏族社会至努力社会的文学。 时间范围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世纪左右。 思想基础原始宗教神学。——“东方的历史表现为各种宗教的历史”。(马克思) 二、基本特征 1、古老性: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古代埃及文学(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形成于3000年左右,比西方最古老的希腊文学早了2000多年。 最早的诗歌总集《亡灵书》(古埃及,最早的书面文学,最早的图文并茂的诗歌总集);最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 2、多源性:古代亚非文学在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有五大源头,这和西方文学发源于古希腊明显不同。 *中国的历史,喜欢把神话和历史挂钩。 3、民间性:民间口头创作占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文人作品也从民间创作汲取营养。 4、宗教性:某些作品产生之初就与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出现了大量的宗教与文学同体孪生式的著作。 神话是远古东方人对宇宙起源、万物生长以及主体自我认识的最初诠释,而东方原始时代的神话传说往往又与宗教密不可分,神话传说与其他文学形式成为相应的宗教教义的形象阐释者。宗教同样为这些文学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母题和原型。所以,古代东方文学就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