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aul's

Paul's

Paul's
Paul's

本周讨论课题:‘Why is life worth living?’

Why is life worth living? If you ask this question to randomly selected people, you will get different answers. There is no definite or right answer in this case, but we have put together a few interesting reasons from different people as to why life is worth living.

“为什么生命值得活下去?” 如果你随机选一个人然后问这个问题,你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或正确的答案,但对于“为什么生命值得活下去” 这个问题,我们从不同的人身上汇集了一些有趣的原因。

1. Learning

学习

This is the reason we heard from school and college going kids. They all look forward to knowing, learning and finding out more about everything. Right from studies to games, the eagerness to do better and learn more makes their lives worth living. 这是我们从学校里和将要上大学的孩子们那里听到的原因。关于周围的一切,他们期待着能了解更多、学习更多以及挖掘更多。从研究到游戏,做得更好和学得更多的渴望让他们的生命值得活下去。

2. Creating

创造

When we spoke to a few office goers and professionals, this was the reason they gave. The ability to create things, be it a weekly status report or a new document or a painting or composing a new song seemed to make life worthwhile for many. 当我们与办公室白领和专业人士交谈时,这是他们给出的原因。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无论是一份周报,或一篇新文档,或一幅画,或一首新歌,都似乎让生命有很多的价值。

3. New Opportunities

新的机遇

This was another reason that was put forth by people in professions, businesses and working cadre. They seemed to be looking forward to new opportunities in life. Both professionally and personally, these people looked forward to moving ahead and getting appreciation. They liked to grab the new opportunities life threw at them which made their lives worth living.

这是由专业人士、商务人士和劳动骨干们提出的另一个理由。他们似乎在期待生命中的新机遇。在专业技能和个人方面,这些人都期待着能够提升和获得赏识。他们愿意抓住生活抛给他们的新机遇,这些让他们的生命值得活下去。

4. Exploring

探索

Some people just liked to say that they wanted to explore more and discover new horizons. Touring around the world, learning about the world history and visiting the most famous places did make life worth for many people. Exploring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boundaries also seemed to be another reason.

有些人就是喜欢说他们想要探索得更多和发现新的视野。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学习世界历史、参观最著名的圣地,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值得继续的生活。探索宗教和精神层面的界限也似乎是另一个原因。

5. Growing Up

成长

Well, some people like to simply see where life leads them to. Growing older every year, getting wiser and learning simple and profound lessons from life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for many people.

有些人只想看看生活会牵引着他们如何发展。每年都长了一岁,更有智慧,学到简单而深刻的经验,这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生命值得活下去。

6. Celebrations

庆祝

Believe it or not, some people think life is worth living because they get to celebrate special occasions such as birthdays, anniversaries and festivals with their loved ones. Well, we can understand the joy one feels when loved ones get together and share special moments, can't we?

信不信由你,有些人觉得生活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场合可以庆祝,比如和亲人一起过生日、纪念日和节日。我们能理解当亲人聚在一起分享美好时光时的那种喜悦之情,难道不是吗?

7. Love

Well, this reason is an evergreen one. Life is worth living for the loved ones around, be it a wife/husband, children or friends. Such relationships make life worth everything. Being able to love some one and being loved back certainly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doesn’t it?

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原因。生命值得活下去,为了在身边的亲人们,不管是妻子/丈夫、孩子或是朋友。这种关系让生活里一切都值得。

能够爱人和被爱,生命绝对是值得活下去的,不是吗?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刘江永 2013-2-22 10:38:38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2年5期【英文标题】Japa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Strategy and China Policy 【作者简介】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国家利益/对外战略/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钓鱼岛 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

日本明治维新

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思想教育:①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大名、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利用人民群众推翻幕府统治,而后新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逐步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轨道。②认清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明治维新。重点、难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性质、意义及局限性。 教具 1.放大教材161页《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图;悬挂于黑板。 2.按教材顺序充分利用其九处图画、引文、表格。 教学及板书要点 一、倒幕前的日本 1.内因 ①高居于人民之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天皇、将军、大名、武士。 ②以农民为主体的反抗斗争与起义。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一些大名、武士日益资产阶级化。 2.外因 严重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侵略激化了国内矛盾。 二、倒幕运动 1.资产阶级化的武士逐渐控制长州、萨摩等藩。 2.倒幕力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伏见、鸟羽战役。 3.幕府统治被推翻。 三、明治维新 1.内容 ①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发展教育。 2.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意义 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4.局限性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很快走上侵略扩张道路。(二)教法建议

1.这节课要抓住三个互为因果的问题,一是幕府统治的总危机,讲清内因、外因;一是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说明打倒幕府的简要经过;一是幕府倒台后明治维新政府的改革,阐明内容、性质、意义、局限性。 2.明治维新的局限性要适当交待。但这一问题因理论性较强,不宜对中学生进行详尽评述。 3.日本明治维新可同中国的戊成变法加以比较。尤其要点明,明治维新是倒幕派利用日本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从军事上打败幕府军,建立自己的新政府后实现的,所以成功了;戊戌维新是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不根本触动清朝反动统治的前提之下,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因而失败了。(三)教学过程 1.讲述新课 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关于日本古代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192年,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学生回答:幕府统治时期)。对,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统治日本长达600多年的封建幕府,终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日本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的这一年,所以叫“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一、倒幕前的日本(板书)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为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将军以下的封建领主称作“大名”,全国有260多个,其领地叫“藩”。将军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全国有200万人左右。所以说,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 占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被世世代代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终年辛苦,却要将收获物的一半以上还给封建领主,还要担负名目繁多的苛税和徭役。统治者公然声言:“农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因为这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地发生。另外,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也受到幕府的歧视和压制。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在日本有了长足的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当时全国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场雇工达一百多人。大皈、京都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还在农村把农民抵押而过期无力赎取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召募农民开恳土地,成为新兴地主。由于封建经济的衰败,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开始经商。总之,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他们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资产阶级化,由原先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反对幕府的一支力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的幕府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众矢之的。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策。政府曾经明确指示,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请示,可以随意击沉一切有登陆日本企图的外国船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想一想,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同学回答:鸦片战争)不久,西方列强也来敲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

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 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 渠长根 内容提要 19世纪后半叶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西方势力的强力渗入打破了幕府的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形成了巨大压力;幕府的倒台与明治政权的建立,集中实现了社会变革的价值;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的渐次解体,则为日本的变革与崛起提供了双重动力———中华民族的全面危机激发了日本发愤图强的意志和决心,清王朝的腐朽堕落激起了日本步西方后尘走对外扩张之路的野心和行为。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日本对华态度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改变了传统的亲和膜拜理念,加入了疏离、贬抑的色彩,继而采取窥视、试探的手法,最后孤注一掷地发动了甲午战争,向中国的权力和权威挑战。导致这种渐变的原因是复杂的,日本社会各界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方式炮制出了一系列的针对中国的扩张思想主张,并最终付诸实施,是极其重要的方面。这些扩张思想来自于日本社会的不同层面和领域,对明治政府的决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们通过酝酿、传播,或包容于政治家、学者、文学艺术家及其他社会权威人物的言论作品里,或流布于国民教育、战争动员、道德评判、社会规范之中,或潜藏在民间人士的野史絮语中,甚至广泛地渗透于国民的心理意识、风俗习惯里。它们间处杂陈,相与为进,共同写实了侵略中国基调下的近代中日国家关系。 关键词 日本 19世纪后半叶 对华政策 思想根源 19世纪后半叶日本渐改传统的对华政策,从一种状态走向一种极端,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渐次加深的过程;也不是无端的、随意的,有一个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激发、诱导的历史背景。其中,越来越明朗、系统、坚定化的离华、反华、侵华思想是极其重要的精神性因素。 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的渐变 19世纪后半叶时值日本江户幕府末期和明治天皇政府的确立和鼎盛时期。 众所周知,19世纪上半叶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东方文化的中心地位,引领着整个东方世界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方向,成为该地区公认的权威和顶礼膜拜的对象。地理上孤悬汪洋、独处一隅,疏离于中国中心而处边缘的日本,源于文化的后起和荒陋,对繁盛的中国恭诚遥望,崇尚有加,主动交通,从中国汲取了大量的文化涵养。因此,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东亚政治格局里,中国始终处于上势主导地位,日本处于下势依附地位;而且,在中国的传统国际视野里,日本的地位和影响是极其微弱的,甚至比朝鲜、越南、印度、阿拉伯等其他亚洲国家都要逊色得多。但是,自从中日发生邦交以来,两国基本能够和平相处、友好交往,形成了友好敦睦的历史传统(除却13世纪忽 761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为日本军国主义奠定下的基础 摘要: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远的学习我们,近的学习西方。中国的鸦片战争给了日本教训,所以“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国门,迫使他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事物,最主要的是日本也乐意接受这些先进事物。有个以蒸汽机的日文谐音“上喜选”作的狂歌可以形象概括:“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破太平梦,彻夜不能眠。”落后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己落后。 关键词:明治维新、改革、发展、侵略、制度 正文: 日本能成为世界强国,除了能从战胜中俄两国看得出外,亦能从英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和日本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会中看出,英国与日本于1902年签订了<<英日同盟>>,并于1905和1911年续签,这是第一次有欧洲强国与亚洲国家签订协议,可见日本的强国地位逐渐被肯定,日本在1914年因覆行<<英日同盟>>而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参与了战后和会,可见出日本的强国地位已被肯定,这些也是明治维新的影响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推行自主外交下的日本对华政策

摘要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日本政府对华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回顾30年来日本对华经贸政策的演变和发展,总体来说,日本采取的是积极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但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并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关键词:对华经贸政策;调整;演变 一、推行自主外交下的日本对华政策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过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经济实力大增,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外交开始推行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自主外交。事实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外交就典型地摇摆于“对美一边倒”与推行自主外交之间,对美牟取利益时,就“对美一边倒”;对华牟取利益时,就搞自主外交。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特别是“尼克松冲击”,促使日本必须调整对华外交政策,推行自主外交。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组阁的当天,在首次的内阁会议上,提出“在外交方面,要加紧实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要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中强有力地推进和平外交”,“中国的问题是最大的外交问题”。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对华采取的经贸政策主要是以本国的国家利益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1974年—1975年缔结了贸易、航空和渔业协定。1978年—1979年又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中日长期贸易协定》等文件,并开始商定由日方提供第一次日元贷款。 在这一时期,虽然日本极力推行自主外交,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出于联华抑苏的目的,在中日关系上,采取了支持中国的政策,使日本在对华经贸政策上不得不采取积极的态度,特别是在日本对华贷款方面表现更为明显。1979年10月17日—18日,日美在华盛顿协商对华援助计划时,日美出现意见不一,美方要求明文规定,日本对华提供日元贷款“没有附加条件”。对此日本的通产省表示反对,最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不得不同意“原则上没有附加条件”。 也正是在日本采取积极的对华政策和美国的支持下,中日贸易关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80年中日贸易额达到89.1亿美元,与建交时1972年的10.4亿美元相比增长近9倍。这一时期也是中日贸易发展最顺利的时期,增长幅度大都在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刘江永 2013-02-25 16:07:08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2年5期内容摘要: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国家利益;对外战略;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钓鱼岛

作者简介: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援朝抗日战争 明代后期对外重要战争之一。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明廷任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为援朝经略,总兵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军45500人入朝抗日。二十一年正月,收复了平壤和北部诸城并进占开城。二十五年二月,丰臣秀吉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明廷任命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杨镐为经略,麻贵为备倭将军征集大军10万人援朝鲜。二十六年八月,丰臣秀吉病死,十一月日军撤退。 援朝抗日战争中,明朝先后投入22万兵力,牺牲84000人,用鲜血凝结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情。 日本大陆政策(1867)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日本明治政府建立之始,即于1867年(同治六年)发表“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把对外扩张作为根本国策,乃制定“大陆政策”。该政策确定对外侵略步骤共分5期: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南洋、亚洲乃至全世界。其内容见诸1929年披露的“田中奏折”。(参见“田中奏折”)虽然日本官方极力否认该秘密文件的存在,但无法否认近代以来日本按此步骤对外军事侵略的基本事实。 《中日修好条规》(1871年9月13日) 清廷与日本政府之间订立的第一个条约。 同治九年、十年,日本两次遣使来华,要挟清廷“仿西成例,一体订约”。1871年9月13日(同治十年),李鸿章与伊达宗城作为双方全权代表于天津签订本约。凡十八条。主要内容: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越;两国政事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谋干预”;两国可互派使臣驻京;议定通商港口,可在指定的对方各口设理事官,行使对等职权;两国兵船为保护各自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方口岸,禁止驶入他口及内地河湖支港。 标志着朝贡体系开始破裂。 牡丹社事件(1871年) 台湾南部牡丹社高山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件。 1871年,琉球渔船因风飘至台湾,被高山族误杀。日本却借机派使臣对华交涉,并于1874年4月发动侵台战争。同年5月,日军3600余人侵犯琅峤(今恒春),遭到阿碌父子为首的牡丹社民众的抗击,死伤500余人,耗资780万日元。日本侵略军后援不继,又遇恶性疟疾流行,经英国公使威妥玛出面“调停”,迫使清廷于1874年10月30日签订《中日北京专约》,向日本赔款银50万两,才从台湾退兵。

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海南大学毕研韬 摘要:日本舆论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其外交政策,并能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其对华政策的走向。所以,改造舆论环境是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要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舆论影响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国际政治传播学的建构。 关键词:舆论;外交政策;全球治理;意象;国际政治传播 一、日本舆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其对华政策的走向 在回顾美国1935年至1979年间公众舆论和政府政策的变化时,美国学者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1发现: 在2/3的情况下(包括对外经济政策问题),公众舆论的变化导致了外交政策的变化;政策的变动方向与舆论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此外,政府更愿意 按照公众舆论好恶的方向变动,而不是公众倾向沿着政府政策的方向变动。 笔者在分析近期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时也有类似的发现: 例一:日本政府在东海油气资源上的对华政策受到了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公共舆论的深刻影响。覃里雯在“中日海域专属经济区分歧亟需解决”2中写到: 此次矛盾于今年6月初浮出水面,日本的几家主要媒体忽然对中日两国的东海分界线问题以及在其中的油气资源开发进行炒作,……。 6月9日,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读卖新闻》发表社论,强烈批评日本政府“对中国顾虑太多,因而对中国紧锣密鼓地开发东海海底资源的举动 反应迟钝”,“有损国家利益”。甚至要求政府彻底修改海洋战略,“毅然决然地 向中国表明自己的态度”。 就在《读卖新闻》发表社论的当天,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上对中国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中国在东海开发“春晓油气田”很可能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并要求中国方面尽快提供东海专属经济区调查和开采石油天然气的相关数据。中国拒绝了这一要求。 那么,日本政府对媒体批评的回应是否是日本政府事先策划的呢?覃里雯随后写到:“日本方面对中国油气田的反应更像是迫于媒体压力做出的反应,因为春晓油田开采之前,中国在东海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矿藏开采。”而笔者对来自其他渠道的消息的分析也证实,正是由 1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第5版)(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01 2《经济观察报》2004年7月12日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 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刘江永 2013-2-22 10:38:38 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2年5期【英文标题】Japa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Strategy and China Policy 【作者简介】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国家利益/对外战略/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钓鱼岛

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 二战后,日本在很长一个时期,谈论国益问题时曾经相当低调。日本驻韩国公使兼原信克指出:外交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整国家之间的利益,“不知本国国益的国

新现实主义视角下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2013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3 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9(总339期) Total No .339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BS62)和四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200933)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2—12—12 作者简介:丁志强(1979—),男,安徽亳州人。吉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日本史,中日关系史。 新现实主义视角下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丁志强 (吉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中日两国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之间既有矛盾,也有合作,但这些矛盾和合作的背后,日本国内主导的对华态度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研究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仍旧是国际社会中重要而艰巨的课题。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中日关系;演变;对华政策中图分类号:K3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18—02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揭开了日中关系的新篇章。日中两国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其中仍存在着一些历史认识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等不稳定因素影响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一、新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日本国际战略的影响 现实主义一直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以国际利益为核心追求不断扩大的权利的主张一直为各个国家所推崇。随着现实主义与时俱进,新现实主义应运而生,理论中增加了合作的成分, 使其理论更加完善,也更为各国所青睐。[1] 中日关系或多或少也是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发展演变的。 在历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日中关系从“战后型”向“冷战后型”转变。新现实主义思维对日本国际战略特别是亚洲战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中关系在国际环境和本国政治的双重影响下,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基于新现实主义的立场,日本政界对中日之间的利益分配也更加强调 “国家相对利益的关注优于对共同利益的关注” ,[2] 正是由于日本政界各级领导官员持有这种现实主义的观点才进一步激化了日中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摩擦,诸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中国威胁论问题,尤其是近期的钓鱼岛问题。其次,在矛盾和利益共存的环境下,中日之间还是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 利益,日本的经济发展需要中国这个广大市场的支持。从政治上来看, 日本也想借助中国的力量争取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实现其政治大国的目标。同时,对于中国来说要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也需要这个一衣带水的外贸合作伙伴。 二、新现实主义的推行以及对日中关系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济发展速度失衡,“中国威胁论”、相互安全信任度降低、双方决策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些因素对中日关系发展起了极大作用。在内外环境的推动下,中日关系呈现出一种看似相互矛盾的双向结果。一方面,通过利益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了解的增加,中日关系的大众基础变得更加厚实;另一方面,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利益的复杂交错给两国关系播下了新的摩擦的火种。人际交往的简便化和规模化在一些方面反而扩大着两国间的相互误解和民众层次上的相互摩擦。中日两国只有在不断克服相互间的摩擦因素,才有可能在新的层次上构建更为成熟的友好关系。 [3] 在这个不断克服摩擦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理性的国家还是会在自己国际利益安全的权衡中做出最有利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抉择,现实主义仍在主导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合作还是冲突,最终还取决于利益的比较和衡量。日本近几年历任首相都将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作为国家战略选择,这都与岛国狭隘的“自我主义”、“自我利益”的倾向,以及“不 8 11

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

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 【摘要】: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直到1972年才最终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尽管学术界对中日复交时期两国关系史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迄今为止未见系统总结这一阶段影响日本对华决策的民间因素的文章问世,为此,本文试图做一尝试。本文提出,虽然“民间外交理论应用于中日关系”的提法出自中国,但是日本方面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类来自民间的群体,为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做出了不懈地努力。他们不代表官方,人数由少到多,力量由弱到强,是日本方面中日复交的动力来源和社会基础,在影响政府对华决策的方面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民间因素的影响下,日本政府虽然没有改变既定的对华方针,但逐渐增加了政府对中日民间交往的干预程度。随着对华友好的民间因素的力量不断壮大,中日复交的社会舆论压力不断增加。当中美接近的催化剂一旦出现,日本政府便迅速做出了早于美国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重大选择。因此,不论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期,还是在全球化的影响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今天,都不能忽视来自日本民间的,追求中日友好和世界和平的这股非官方力量的存在。另外,本文的研究视角之所以定位在民间因素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上,是因为民间交往在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现在和将来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二战之后至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这一历史阶段民间因素发挥的独特作用尤其值得重视。通过对这一时期影响日本政府对华决策的民间因素的考察,不仅有助于理清两国关系发展

的历史,而且有助于把握冷战后中日关系发展的前景,从而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未来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和市民社会作用的不断增大,民间外交的地位和作用也将越益突出。通过加强民间交流,提升合作水平,将成为改善周边国家间关系或区域关系的主要途径。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宗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和方法、相关概念解析和论文研究的新意所在。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演绎和背景分析部分,为下文展开作铺垫。第一章是基本理论演绎部分。先从日本外交决策模式的分析入手,概述冷战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的主要特点,考察民间因素影响政府对华决策、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因。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亚洲地区冷战格局的形成对中日关系发展造成的影响。首先,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断绝了中日官方交往的渠道,但日本在承认台湾为合法中国政府的同时,仍希望保持同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于是形成了“政经分离”的对华政策。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民间人士和民间团体成为维持与中国联系的渠道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主要力量。第三章至第五章,论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阐述各个历史时期民间因素对形成日本对华决策的影响。第三章首先分析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四任内阁的对华政策以及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往来的实践情况。接下来以经济界为对象,考察民间因素在这一历史时期以何种形式影响了日本的对华决策,起到怎样的作用。第四章主要阐述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经分离”对华政策的发展和濒临失效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政府认识到完全抛开政治关系而发展中日贸易的局限,进一步加强了对中日贸易的政府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1.(2015·北京文综·23)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2.(2015·上海单科·18)1868年日本改元“明治”推行新政,新政的首要举措是() A.展开“修约运动”B.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C.实行“殖产兴业”政策D.推行教育改革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后,展开的“修约运动”,并非新政的首要举措,故A项错误;新政的首要举措是废藩置县,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故B项正确;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是新政的重要举措,但不是首要举措,故C项错误;推行教育改革是新政的重要举措,但不是首要举措,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单科·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 ................ 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

大国崛起之日本明治维新

大国崛起之日本明治维新 150年前,也就是1853年,美国将军佩里为开辟太平洋航线和抢占东方市场,率领舰队闯入了横须贺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黑船事件”。美国黑船叩开日本国门之后,迫使日本同美国、荷兰、俄国、英国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德川幕府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对象。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最终,武士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合法的新政府。14岁的天皇所要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年轻的新政府为带领日本走出濒临亡国的困境,1868 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从此,日本被进入了一个被称为明治维新的时代。 日本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人才是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大约在1853年,两个日本青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偷偷地爬上了美国黑船,用手比划着告诉佩里将军,他们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的举动让佩里非常惊讶,佩里将军在日记中写到,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随着日本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关注起外面的世界,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涩泽荣一就是最典型的代表。1867年,他作为日本使节团成员出席了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后又在欧洲游历将近两年,认识到工商业对于西方国家的重要性。回国后,他受明治新政府的之聘在大藏省任职,直接参与了新政府的货币制度改革、废藩置县、发行公债等几乎所有重大政策的酝酿和制定。1873年,

33岁的涩泽荣一递交辞呈,弃官从商,参与创办的企业组织超过500家,被称为“日本企业之父”。在他从商期间,创办了第一家近代银行和股份制企业,率先发起和创立近代经济团体组织。另外,在事业思想上,涩泽荣一把来自中国的儒家精神与仿效欧美的经济伦理合为一体,他的“一手握《论语》,一手握算盘”的经商思想被称为“日本崛起的秘密”。 同时,明治政府也很注重人才的培养。明治维新进行到第三年,明治政府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2%来支持岩仓使节团出访,让政府高官了解西方发达的文物制度和先进的物质精神文明,便于他们在日本今后的发展中找到正确的道路,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就是两个最好的例子。 岩仓使节团回国后,大久保利通胜任参议兼内务卿,成为政府的核心人物,大力推动资产阶级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带领日本开始了一段迫不及待的现代化急行军。但是,大久保利通的专制统治遭到大家的痛恨,这是他没有人缘的缘故。明治十一年,大久保利通到太政官去办公的路上,他乘坐的马车突然遭到石川县岛田一郎等六名征韩党士族的袭击,当即身亡,十年49岁。 大久保利通虽然死去,但是他的时候后继有人,伊藤博文等人继续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政策,最终使日本人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而束缚日本多年的不平等条约也在1911年全部废除。因此,伊藤博文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伊藤博文是使日本迈进现代化、称为近代世界列强之一的功臣。

日本明治维新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建立: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 2.表现:(1)政治上:幕府统治。 ①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 ②将军: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 ③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必须听命于将军。 ④武士:将军和大名的家臣,是幕府的统治基础。 ⑤等级制度: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身份等级。 (2)外交上:推行锁国政策。 ①目的: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 ②内容: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3)经济上: ①农业:耕地增加,生产技术进步,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 ②手工业:以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有了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大阪、江户和京都等城市日益繁荣,出现了三井等大商人。 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社会关系:社会矛盾也日趋尖锐。 ①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 ②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 ③中下级武士产生反抗思想。 ④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二、黑船事件 1.原因:(1)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侵略。 (2)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给西方列强以可乘之机。 2.概况:(1)1853年,美国海军要求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2)1854年,佩里同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 3.后果: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三、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1.原因:日本开国以后,欧美国家的工业品大量倾销日本,同时从日本把生丝、棉花等原料运回本国。 2.表现:(1)传统的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手工工场破产,大量工人失业。 (2)西方商人用银元在日本大量套购黄金,造成生活必需品价格暴涨。 (3) 民众纷纷揭竿而起,社会动荡不安。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内容标准】 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民族文学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学习比较大方法,列出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力量得到扩充,属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到内容。 二.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三.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比较法、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述日本历史上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