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荆州市水环境规划

荆州市水环境规划

荆州市水环境规划
荆州市水环境规划

总论

1.1 规划依据

1.1.1 相关法律法规

[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0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

[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0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0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

[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0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

1.1.2 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01]《风景名胜区条例》

[02]《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03]《城市绿化条例》

[0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0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建设部令146号

[06]“关于印发《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部(建城[2000]124号)

[07]“关于印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部(建城[2000]120号)

[0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国务院[2004]第284号令1.1.3 相关国家技术规范、行业规范

[01]《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

[02]《防洪标准》(GB50201-94)

[0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GB50180-93)

[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05]《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0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07]《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92)

[0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0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8978-1996)

[13]《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62-1999

[1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15]《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16]《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

[17]《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1)

[18]关于修订《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公告(环发[2003]152号)

[19]《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2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1.4 相关规划和地方行政管理办法

[01]《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公示)

[02]《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

[0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04]《湖北省环境保护条例》(1997修正)

[05]转发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湖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类别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0]10号

[06]《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07]《荆州市城市蓝线规划》

[08]《荆州市城市绿线规划》

[09]《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

[10]《湖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1]《荆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2]《荆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划》

[13]《荆州市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2005)

[14]《荆州市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2005)

[15]《湖北省环境质量月报》(2005年1月~2008年10月)

[16]《荆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01年~2007年)

1.2 指导思想

(1)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依据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四湖流域和荆州市城区水环境生态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全面实施荆州市水环境保护和滨水生态建设;

(2)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3)坚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兼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其它措施三结合;

(4)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法,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为保障,以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突破口,促进荆州市城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3 规划原则

1)以构建“人水和谐”为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河、渠、湖、渊水体面积,维持水体库容,对水体做到定性和定量,使其泄、蓄和排涝功能完善。

2)尊重自然,恢复江(河)与内河水系天然联系,增大城区水环境容量。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控制水环境污染,恢复水体功能自净功能;

4)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相统一,城区景观水体协调,凸显城市水文化特色。

5)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的原则,把城市水污染控制和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建立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1.4 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近期:2008~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1.5 规划范围

(1)第一区域:荆州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102.5km2范围内的城市内部水体。包括沮漳河故道、龙潭公园、护城河、洗马池、西湖、北湖、文湖、天井渊、太湖港、荆沙河、荆襄外河、荆襄内河、西干渠城区段、豉湖渠城区段、江津湖、张李渊、太师渊、范家渊、叶家渊、锅底渊、柳林洲、盐卡、白水滩湿地公园。

(2)第二区域:沙市区、荆州区辖区范围内的中心城区外围其它水体,主要包括长江、港南渠、太湖港水库、太湖港渠、太湖港南北连接渠、规划引江济汉渠、长湖、沮漳河、西干渠、豉湖渠、龙会桥河、南北渠、东方大道调蓄水体、杨场渠和化龙港等。

1.6 规划内容

(1)对中心城区内部水体,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水体形态保护、污染物的控制、生态建设、河岸防护。水体形态保护即对现有水体做到定性、定位和定量(水面面积、水体库容);污染物的控制以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为主;生态建设以恢复水体功能

自净功能主,河岸防护以确保城区水体防洪安全为主;城市水体景观建设以城区景观水体协调,凸显城市水文化特色为主。

(2)对城市外围水体的规划,主要是控制面源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建设沿江、沿河、沿渠的防护林,加强对水体水质、水体数量、水面面积和容积的保护。

1.7 规划目标

1.7.1 近期目标

以建设现代化水乡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为总体目标进行荆州市水环境规划建设。

(1)进行实地勘界,制定湖渊、河流等城区水体保护控制蓝线并设立水域界桩。

(2)基本控制城区纳入蓝线保护范围内的水体水质污染恶化和生态破坏趋势,城区太湖港渠、荆襄外河、护城河、荆沙河和荆襄内河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其它城区内河水体水质不劣于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

(3)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中心城区固体废弃物清洁收运覆盖面达到100%,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4)中心城区其它水体污染源(面源)对水体污染的趋势得到缓解,实施太湖港渠、荆襄外河、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和湖渊水体的淤泥疏挖工程并形成长效机制。

(5)中心城区主要水系贯通并实施引水工程,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6)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制定和完善相关水体保护和监督制度,完善河渠湖渊长效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数字化水体信息系统。

1.7.2 远期目标

荆州市城区水环境生态指标满足水乡园林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相关指标。

(1)城区纳入蓝线保护范围内的水体水质污染问题得到解决,中心城区除西干渠、豉湖渠常年水质达到Ⅴ类外,中心城区其余纳入蓝线保护范围内的水体均需常年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2)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区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100%,

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3)城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所有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年,人居环境清洁优美。

(4)开展城区上游水系周边小城镇水环境规划;深入开展上游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和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得到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新的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污染物排放源不再扩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5)生态效益型经济形成规模。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生态旅游基地建设等取得成效;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区内重点工业企业普遍实行清洁生产,重点骨干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荆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7.1水环境整治的必要性

7.1.1恢复自然生态的需求

天然水体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而这种联系是一种有机的动态联系。提高水系的连通性,从生物种群的角度上,可以为生物的迁徙繁衍提供多种通道,增加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从系统层次与景观模式上,增加扩大了各水体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增加了水体系统的复杂特性,使其具备很高的抗逆能力。恢复水体的天然连通状态,必将增加各个水体的稳定性。

7.1.2创造良好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需求

良好的投资环境不仅包括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还包括城市景观和城市风貌。在拥有大量天然水体的荆州市,具有长江流域水乡城市特点和水资源丰富的优点,都因为河湖的减少和水体污染而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改善荆州市目前的水环境,也就是改善城市景观风貌,增强了荆州市城市发展潜力,增加城区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障。

7.1.3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的需要

择水而居是现代人追求的一种时尚,也是城市居民对自然的一种向往。改善水环境无疑会刺激水体周边地产的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创造休闲舒适的娱乐环境,为构筑现代化商住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7.1.4经济发展的需求

作为规划中的我国连接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未来将有大量的人口过境荆州市,改善荆州市的水环境,可以提高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观赏价值,必然会吸引更多游客,刺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为荆州市经济发展开辟新的亮点。

水产养殖也是荆州市的一项传统产业,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收入和改善市民“菜篮子”质量,首先要改善河湖水质,而这就要求通过各种手段完善城市水环境,并且良好的环境氛围也有利于发展以水为核心的多种经济发展。

7.1.5弘扬水文化的需求

荆州市的主要特点是水多湖多,修复水网,改善景观水体,挖掘水文化,做好水文章,是体现城市品味、弘扬水文化的需求。《荆州市总体规划》确定将以水环境建设为基调,以城区水系连通为纽带,以水文化为依托,将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水文化意识与城市网络建设、人居理念融为一体,使区内水、绿地构建的水环境生态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得益彰,构建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宜居旅游城市。

7.2水环境整治规划基本思路

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水体污染指标主要是生活污水的明显特征,因此彻底杜绝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改进城区水体污染的根本出路,对现有的截污管道进行改造,提高其截污能力,对初期雨水进行截留,避免初期雨水直接排入水体,切断污染源头是极其重要的。

在不同季节适当调查水位、水深,增加水体透光度和溶解氧,如在冬季应适当降低水位,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提高溶解氧浓度,维持在3mg/L以上,将有利于水体自净,维持良好的水质,夏季应抬高水位,扩大与空气的接触面,人为扰动以增加充氧,提高自净能力。

水体水质的维护和改善除根除污染源外,另一方面,提高水体流动性,增加水体复氧量,利用河道的自净能力维持正常的水质,必要时辅以人工充氧和生态技术措施,净化水体。

借鉴深圳市和成都市河湖治理经验,可在适当河段两边沿河道增设人工浮床,栽植观赏性水生植物,以净化污染物,提高水体质量,建议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对其进行修复治理,根据工程学和生态学原理,按照河流的特征,在满足其纳污排洪需要的前提下,利用生物链浮岛净化系统技术,在水面种植挺水植物,依靠水生植物、自然生成的各种动物、微生物,使河流水质得到净化,恢复其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该技术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其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低,也可创造绿色环

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生态型污水处理厂”的功效,如果在设计时再附加休闲观光设施,成为建设在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可产生绿地生态景观效应。

同时,建议对城河河道底泥加以利用,借助污泥种植挺水性植物,利用己有的微生物种群发挥自身净化水体的作用,国内外研究证明,河道硬化衬砌不利于水体自净和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缺氧是造成水体发臭的原因,因此,在河道增设充氧设施是一种经济的工程措施,对提高水质和景观有一定益处。必要时辅助人工机械曝气充氧或浮动式机械充氧机以增加城河中的溶解氧,对有效消除水体臭味和抑制藻类过量繁殖,削减污染,改善水体透明度,增加河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恢复河道生态环境和景观很有必要。这一方法效果较好,投入和运行成本较低,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韩国和香港等中小型污染河道、湖泊水体污染治理中经常采用。

解决城区水体污染,维护水质的根本工程措施首先应截污,彻底杜绝污水排入,并开展工程试验,研究水体复氧条件,保持水质清澈,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并用,互为补充,发挥工程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对于污染源的杜绝,需要政府的协调、居民的合作,对于污水管网的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要达到满意的效果肯定要用比较长的时间。这样,又要求我们必须在有长期规划目标的情况下,还要有一个在实施这一计划时的短期处理计划,也就是在污染源没有得到杜绝,污水管网没有改造的情况下,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使城区水体水质达到一定的要求。

基本思路

从“一保、二净、三安、四活、五美”五个方面进行水环境整治。

一保:指对现有河道水体面积、水体容积进行保护。

二净:指通过加大治污力度,加大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率,控制新的污染源的增加,减少污染物的入河量。。

三安:指增强城区防汛排涝,保障城市安全。

四活:指通过实施生态引水,增加城区水环境容量,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恢复水生态系统。

五美:指按照生态河道、景观生态工程的要求,大力开展河道护岸植绿工作,做到河、湖和两岸绿化兼顾。

城区水环境整治规划由荆州市水体形态规划、城区污水系统规划、城区防洪排涝

及雨水规划、城区垃圾收运处置规划、城区水系生态规划和景观水系规划组成。

7.3 水体形态规划(蓝线、绿线管制规划)

为了避免河湖被进一步蚕食和破坏,需对河湖形态进行控制。划定河湖保护范围,在控制范围内确保河湖水体的水面面积和水体容量得到有效保护。

划定各河湖保护控制范围,即划定水域、水域绿化用地、外围控制范围,并相应确定水域保护线、水域绿化用地控制线,具体原则如下:

(1)水域保护线(即城市蓝线):该线一般以最高控制水位为准,同时考虑在特大暴雨时保护河湖的要求而确定的。“蓝线”以内为河湖保护水域,不得随意侵占,已被侵占的水体需要逐步恢复。

(2)绿化用地控制线(即城市绿线中的水域绿化部分):为绿化用地与外围控制范围之间的界线,根据“荆州市绿地系统规划”而界定,河湖绿线范围内可布置河湖湿地,将湿地与绿化、公园等景观建设相结合,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控制河湖面源污染、河湖水环境的目的。此线由规划及相关部门确定。

(1)水系的分类、分级

依据荆州市水体的重要性、防洪等级要求、水域规模、环境景观特征,对荆州城区水体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共分两大类:河渠类和湖渊类,主要有:河渠类水体保护

1)城区水域周边岸线整治规划

根据荆州市中心城区水域的现状,分别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岸线整治。

①侵占严重的河湖

包括位于城区中心、周围密布居民小区和企事业单位、学校(如荆襄内河与江津湖连通渠、江津湖与张李渊连通渠、西湖、护城河)和地处城郊、部分水域被分割为鱼塘、藕池的河湖(如白水滩、规划的新湖和龙潭等)。这些河湖已被严重侵占,需对水域和岸线进行控制性整治,使其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的恢复和保护。

②已建成为风景旅游区和公园的河湖

如江津湖、北湖、文湖等。这些河湖岸线较完整,宜结合景观改造对其进行生态恢复。

③地处相对偏远地区、周围比较空旷的河湖

如豉湖渠、太湖港、太湖港渠和庙湖,需要使其水质恢复到规划的功能类别并适当进行绿化与生态建设。

河湖岸线以水域保护线为基准布置,原则上以修建环湖渊、沿河渠绿化带的方式来保护水域线。

2)河湖周边绿化及环境整治

在各河湖水域绿化控制范围内,除城区泵站设施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保留的构筑

物和,拆除所有”明渠改暗沟”设施和其他非水利构筑物,进行景观绿化恢复性建设。

还未整治的河湖,应在湖滨修建绿化带,形成湖滨绿化带,选材时考虑落叶与常绿植物相结合,既有四季常青,又不乏落叶之美。

河湖周边绿化结合生态护岸,可以充分发挥沿岸带的过滤、拦截、减少入湖污染物量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3)河湖深度控制

通过进行水下地形勘测,找出目前已经淤积严重的河湖,并尽快对其清淤,以恢复河湖容量。其后每年进行水下地形监测,将监测结果与上年监测结果比较,对淤积情况较严重的河湖及时清淤,并将河道疏浚作为管理手段形成定期疏浚机制。

7.4城区污水系统规划

7.4.1 排水体制

从现状来看,合流制区域皆为城市旧城区,这些区域建筑密度大,居住户数多,街道拥挤,若全部改为分流制,涉及问题多,施工难度大,工程投资大。

故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规范和标准,对古城旧城区、沙市旧城区已建成排水管道暂保留其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待远期(2020年)旧城区改造时,部分区域随旧城改造逐步过渡到分流制排水体制,以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要求;部分街道狭窄和管线复杂的街道可延续合流制体制。新建成区和规划区则均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

7.4.2污水分区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各区域规划发展特点和污水特点,结合荆州市带状分布的形态特点,实际地形条件,和已形成的污水管网系统,在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的前提下,将荆州市城区范围划分为六个污水区:城南污水区、草市污水区、红光污水区、豉湖渠污水区、城东污水区。

7.4.3 污水管网布置及规划泵站

(1)学堂洲污水区

沿金江路和金江南路布置东西向污水主干管,污水由东向西排至西环路;沿西环

路布置南北向主干管,由北向南排至学堂洲污水处理厂。

(2)城南污水区

九阳片区:沿西环路、龙海路自北向南铺设污水收集主干管,并沿港南渠北路将污水自东向西输送至九阳大道主干管,

城南片区:沿凤凰路铺设污水干管,从东西两侧输送污水至人民南路,人民南路铺设污水主干管,收集道路两侧地块污水,并转输古城南片污水和凤凰路污水,至南环路。其余南北向道路铺设污水管道至凤凰路和南环路。最后由已建南环路污水主干管输送至城南污水处理厂。因改路线较长,在南环路与人民南路交叉口处设置污水提升泵站。

人民南路污水泵站位于南环路与人民南路交叉口的东南侧,占地776m2,设计规模近期4万m3/d,远期6万m3/d,主要提升古城南片污水,凤凰路沿线污水,人民南路东侧污水,和人民南路沿线污水。

(3)草市污水区

草市片区沿楚源路布置东西向污水主干管,污水由西向东输送至草市污水处理厂。其余道路污水管道由南北两侧分别接入楚源路污水主干管。因楚源路污水干管较长,中途设楚源路污水提升泵站,泵站位于楚源路南侧,距郢城大道以西900m,规模2m3/d。

武德路片区污水干管基本已建,仅需增加污水支管完善污水收集系统。

在荆襄外河东岸设污水提升泵站,将东岸污水提升过荆襄外河,进草市污水处理厂,规划荆襄外河污水泵站荆沙大道与荆襄外河的东南侧,规模2.5万m3/d。

(4)红光污水区

荆沙大道以南污水管道基本已建,仅需部分路段增加污水支管完善污水收集系统。

荆沙大道以北:沿荆沙大道铺设东西向污水主干管,

徐桥路铺设东西向污水支管,接入江汉路、红星路、豉湖路、三湾路污水管道,并沿各南北向道路布置南北向污水管道,北片污水由北至南接入荆沙大道。

因荆沙大道线路较长,分别在红门路和豉湖路设污水提升泵站。红门路污水提升泵站位于江汉北路与荆沙大道交叉口的东北角,距江汉北路100m,荆沙大道道路红线外22m,占地756m2,东西长36m,南北长21m,规模4.5万m3/d,主要提升太岳路以东,该泵站以西,荆沙大道北侧污水。豉湖路污水提升泵站位于豉湖渠西侧规划通道与荆沙大道交叉口的西北角,荆沙大道道路红线外20m,规划通道道路红线外2m,东西长

35m,南北长20m,占地700m2,规模7万m3/d,主要提升太岳路以东,豉湖渠以西,荆沙大道北侧污水。

(5)豉湖渠污水区

因豉湖渠污水处理厂规划在片区的东北角,故先沿经二路、东方大道、经九路布置南北向污水管道至纬八路,再由纬八路污水主干管由西向东将污水向东输送至豉湖渠污水处理厂。

(6)城东污水处理厂

污水经江津东路污水管道向东输送至东方大道,再由东方大道污水管道向南输送至北京东路,最后由北京东路污水管道输送至城东污水处理厂。

7.4.4 污水量预测

人口预测法污水量预测

7.4.5 污水处理厂规模

规划城市污水处理率2010年达到70%,2020年达到95%;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100%。污水处理厂规模2010年27万m3/d,2020年65万m3/d。

各污水处理厂服务面积、占地面积、污水量、处理规模如下:

表4-2 污水处理厂汇总表

7.4.6 污水处理厂布局

(1)污水处理厂布局原则

首先遵循国家规范、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并结合荆州市带状分布特点,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应以下列条文作为污水处理厂布局的基本思路。

⑴遵循城市污水处理总体上相对集中、部分分散的方式,减少污水处理厂占地,方便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⑵保留并充分利用现有污水处理厂设施,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就地扩建,或在附近扩建,使近期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有出路,远期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和能力有保障。

⑶污水处理厂的布置尽可能结合尾水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以及水域功能划分。

⑷污水处理厂的布置尽可能在水体的下游,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和其它影响。

(5)少拆迁,少占农田,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6)当处理后的污水或污泥用于农业、工业或市政时,厂址应考虑与用户靠近,以便于运输。当处理水排放时,则应与受纳水体靠近;

(7)厂址的选择应考虑远期发展的可能性,有扩建的余地。

(2)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

城市污水处理厂属城市公用设施,是承担城市污水处理的主体工程,对改善和治理城市水域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按前述污水分区,规划污水处理厂共计六座,荆州市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6座(现有污水处理厂1座,对其进行扩建,新建5座),根据以上原则,污水处理厂选址如下:

1城南污水处理厂

其服务范围包括古城荆中路以南区域、城南区、荆西片区,远期服务人口约60万人,服务面积约95.84km2。厂址选址荆李路南侧,西环路以西约1400m。

考虑远期发展的可变因素以及与远景污水处理厂规模之间的衔接,确定近期污水处理厂规模为5万m3/d,远期规模规模为12万m3/d。

控制用地35hm2。

2草市污水处理厂

其服务范围包括火车站前区域、古城荆中路以北区域、荆东环路与武德路之间区域,远期服务人口约60万人,服务面积约95.84km2。厂址选址草郊路。

确定近期污水处理厂规模为6万m3/d,远期规模规模为12万m3/d。控制用地35hm2。

3豉湖渠污水处理厂

服务范围为铁路线以北区域,考虑后期发展,规划豉湖渠污水处理厂规模为6万m3/d。

厂址选址豉湖渠南岸,新东方大道以东越2100m。控制用地35hm2。

4城东污水处理厂

服务范围为铁路以东沙岑路以南范围区域,考虑后期发展对备用地污水量的预测,规划城东污水处理厂近期污水处理厂规模为6万m3/d,远期规模规模为8万m3/d。

城东污水处理厂选址在建设纺织印染园时已经过详细论证,厂址位于纺织印染工业园范家渊路和8号路交叉口西南地块。控制用地面积12.7hm2,目前正在建设一期工程位于厂区西南部,占地约2hm2,规模3万m3/d。

5学堂洲污水处理厂

服务范围包括整个学堂洲片区,远期服务人口约60万人,服务面积约95.84km2。厂址选址学堂洲西南部。

确定远期规模规模为2万m3/d。控制用地35hm2。

6红光污水处理厂二期

因现状红光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为10万m3/d,无法满足现有沙市区污水处理和远期污水处理需求,而现状厂址周围无空地,已无扩建空间,因而在荆沙大道南岸,红光路与月堤路之间规划红光污水处理厂二期。其服务范围包括武德路以东铁路以西沙市城区范围,远期服务人口约60万人,服务面积约95.84km2。

确定近期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规模为12万m3/d。控制用地35hm2。

主城区污水处理厂一览表

7.4.7 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1)、关于修订《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公告(环发[2003]152号)和《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各处理达标标准和排放标准主要指标如下:

如果大量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自净功能小的地表水体,即使严格按国家规范达标排放依然会对地表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城区污水处理厂尾水只能排放稀释能力和自净能力较大的长江和长湖内。由于荆州郢都自来水厂厂和荆州西区自来水厂取水口长江城区荆州城区段上游,城南污水处理厂和草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排入长湖;学堂洲污水处理厂规模小,能够满足饮用水源保护距离,城东和红光污水厂可以将排放口设置于东区自来水厂取水

口的下游,加上长江横向混合系数大,因此学堂洲污水厂、红光污水厂和城东污水厂尾水排放长江;豉湖渠污水处理厂规模小,远期生态补水规模为10m3/s,即86.4万m3/d,能够保证豉湖渠污水处理厂尾水达到GB18918一级B标准后排放豉湖渠而豉湖渠Ⅴ类水质不下降。

7.4.8 工业废水污染

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重要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环境质量改善,严格执行产业政策,责令应该淘汰的企业限期关闭。对现有的污染企业进行摸底排查,统一分类登记汇总,拿出详细的整改计划,并列出污染企业治理限时表,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开展“四个专项治理”。重点整治造纸、化工、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对分布零散的企业,实行分散点源治理;对分布集中、水质相近的企业,实行集中处理。严格监控柏马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情况,早日建成荆州开发区印染污水处理厂。用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对不符合环保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规划和生态功能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不得批准建设,不得批准用地,不得供电等。对新上项目的环保评审,严格落实“三同时”(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

7.5城区垃圾收运处置规划

7.5.1 中心城区垃圾收运处置规划

(1)城区生活垃圾量预测

?(1+a)n

公式 Q=Q

其中:Q--预测年份的垃圾产生量;

--基础年份的垃圾产生量;

Q

a--垃圾年平均增长率

n--年份数

根据近几年垃圾产生量的递增情况,参考国内同等规模城市垃圾年增长率,结合荆州市的城市性质、实际情况和今后城市发展的特点,按时间序列法推测:2006~2010年年均递增率为5%,2010~2020间虽然人口总数有大幅度增长,由于城市燃气的普及、

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工作的逐步推进,年年均递增率取2.7%。

表5-1 2006~2010年垃圾产量预测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预测结果,确定本次规划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2010年日产生量1050吨,年产生量为38.30万吨, 2020年垃圾日产生量1370吨,年产生量为50万吨。

(1) 垃圾产生源至垃圾收集站间的清运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应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公司化运作,由专业公司承担。对于居民区或大型住宅小区的垃圾,由居委会或物业管理部门委托专业公司负责送至就近的垃圾收集站。商业及企事业单位的垃圾,由本单位委托专业公司(或清运服务公司)运送至垃圾收集站或垃圾收集站。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垃圾由市政管理部门委托专业公司负责清扫并运送至收集站或垃圾收集站。

(2) 垃圾收集站至最终处理场之间的清运

垃圾收集站至最终处理场间的清运应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由专业环卫公司承担。根据具体情况,垃圾收集站至最终处理场间的垃圾清运可分别采用以下方式:(1)若垃圾收集站距最终处理场运距小于10公里,直接由垃圾收集站送至最终处理场。垃圾运输车采用载重量为5吨的密闭运输车。

(2)对于运距大于15公里的收集站,先将收集站的垃圾送至垃圾收集站,然后由大吨位的运输车辆(10~15吨)将垃圾运送至最终处理场。

(3) 生活垃圾处置规划

到2010年焚烧处理量为1000吨/日。

7.5.2周边乡镇垃圾收运处置规划

(1)垃圾量预测

采用人均垃圾产量法

公式 Q=R·C/K1×365天

Q--垃圾年产量

R--收集范围内居住人口数量

C--预测的人均垃圾日排出量(kg/人?d)

K1--垃圾日产量的分布比例数,取65%。

目前,我国城镇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在0.7~2.0kg之间,平均值1.2kg。(根据全国各地环境卫生部门统计资料)。

根据现状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比较,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呈增长趋势,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须对垃圾产生源头开始进行控制,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增长速度会减缓,预测城镇2017年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1.0kg(部分城镇有机垃圾由农村垃圾运输车返回时带到农村、作为沼气池原料,故取值相对偏低),农村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0.4kg(有机垃圾回收)。

7.5.3 生活垃圾转运形式的选择

根据具体情况,垃圾收运站采用如下原则选择:

(1)若垃圾收集站距最终处理场运距小于10公里,直接由压缩垃圾转运站送至垃圾处理场。垃圾运输车采用载重量为8吨的密闭运输车。

(2)对于运距大于10公里的收集站,先将收集站的垃圾送至垃圾中转站,然后由大吨位的运输车辆(20吨)将垃圾运送至垃圾处理场。

根据上述原则,荆州城区采用如下垃圾收运方式: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张承中版课后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卷(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规划: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水体的自净过程: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简答题: 1.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2.环境统计的范围及其调查方法? 答:涉及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后果。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3.地表水环境质量类别及其适应范围? 答: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治理

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治理 众所周知,地球球体大部分都是由水体组成的,水体的比例占地球的70.8%。而在这70.8% 的水体中,淡水仅占有2%,而还有占有98%之多。由此可知,在我们的生活中,淡水资源弥足珍贵。水是生命之源,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工业技术的发展,对水资源的利于与污染日 益严重。为此,人们也不断的在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治理方面做出深入的研究,旨在保护人 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概述 谈起水环境治理,我们不得不去从研究这一名词的深刻含义。水环境这一名词解释可分狭义 与广义解释。如果从狭义解释出发,水环境即用科学评价指标去评价水资源质量的好与坏。 而从广义上理解,即自然中存在的一切与淡水资源。而治理这一词,我们都颇为熟悉,治理 源于拉丁语,即掌舵、引导之意。随着几代人的研究总结,现今人们已经研究并掌握了一套 科学完善的治理理论体系。所以,水环境治理意为对大自然中存在的一切淡水资源的整治、 改善等一系列的管理。 对于水环境治理,学术界有这众多理论对治理体系进行支撑,其中包括由英国学者格里·斯托克总结概括的公共治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环境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目前,可持 续发展理论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各国旨在遵从可持续发 展理论中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以持续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对水环境进行治理。 水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其自身特性决定了人们在保护与维护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过程中存在 了诸多困难。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总结,对于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目前形成了三条通路。其一,政府作为主导部门,运用多种权威手段,例如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对水环境治理。责 令整改、制定排污标准、加大对绿色企业经济政策倾斜等方法均属于这一保护通路。其二, 市场运作水环境治理,学习西方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手段,重视水资源产权意识,使水资源在 市场机制中进行优化配置。其三,利用居民、社会团体等根据相关渠道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与 水环境治理中。这种治理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发展了起来。近些年,我国的 民间水资源保护团体与组织也有兴起之势,例如NGO在民众中的呼声就十分之高。 第二章、水资源管理中现存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水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加之我国对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意识较晚 于发达国家,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目前我国水资源在管理中势必会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首先,水质指标不稳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水质指标是判断水质污染的衡量指标。所以密切关注河道水资源水质指标情况,是了解水质污染的一个直观的方法,可以为水环境 治理与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且客观的依据。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市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都反映出一个综合问题,即所监测的 水质指标不稳定。当然,造成这一现象是多方面原因交织而成的。我国城市普遍聚集了大量 经济、文化、生活设施,人口众多,密度与日俱增,生活废水、工业废水排放量每年以线性 增长程度递增,另有些城市污水排放系统规划不足,方方面面的因素超出了自然环境自身的 承载能力,污水废水流入河道,日积月累,造成了河道污染。加之有些城市水源质量本就不高,这亦是促进了河道水质指标不稳定的另一个原因。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一些城市的水文要素发生了概念。近年来,地表通透性 变差,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加,在雨季时使得地表的雨水径流骤然增加,但地下水补给仍然不足。所以,经过雨季进入旱季之后,河道基流的减少就会显得十分明显。所以为了规避这个 情况,很多城市选择了拓宽河道,应对旱季基流减少的情况,这种治理方法在施工过程中会

环境规划与管理

高纲1243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528 环境规划与管理 河海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下,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共分11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类型。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第四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第五章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第六章为“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第七章为“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原则、内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农田、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的规划类型与管理措施。第八章为“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第九章为“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第十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中和决策与公众参与”,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公众参与者类型及公众参与的具体措施。第十一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 袁延泰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袁延泰 发表时间:2019-07-31T09:54:01.3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8期作者:袁延泰李畅[导读] 还需要对水文水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深入研究水文水资源,可以为防汛、抗旱、减灾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恩施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水文水资源管理有效降低了洪涝、旱灾等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不仅要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还需要对水文水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深入研究水文水资源,可以为防汛、抗旱、减灾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防洪减灾 引言 随着我国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以和破坏,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水文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仅可以使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实现水利工程的长远发展也有着推动性作用。 1、水文水资源管理现状 1.1 对水文水资源的重视不够 根据实际的调查发现,水文水资源管理存在很多被忽视的问题。很多水资源的管理部门没有相应的重视力度,导致水资源的很多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制约了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水平。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理者的忽视,很多管理者没有相应的重视力度,无法对下面的员工进行合理的引导,这就导致整个水资源管理工作重视性的缺失。 1.2 水资源的利用率低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政策进行水资源的管理,但是整体管理水平还是比较低,无法对水资源进行高效合理的利用,这就会导致水资源的大规模浪费,不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行。很多地区的很多区域没有对相应的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会严重影响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水平。 1.3 缺乏健全完善的节水制度以及节水技术 很多地区的节水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对节水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这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节水体系,可以将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无法达到国际水平,这也是水资源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水文水资源检测设备不足 先进的设备可以有效提高资源检测的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很多地区根据实际调查研究发现,检测设备比较落后老旧,无法满足实际的检测需求,降低了检测工作的效率。因此,需要对检测设备进行相应的更换,才能保证检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1.5 工业发展对水资源造成破坏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水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很多地区的很多工业工厂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使整体的水资源质量出现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安全,这是现阶段很多地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解决。 2、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策略 2.1加强人民群众防洪减灾的意识 相关数据显示,水旱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旱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现阶段,水文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测水旱灾害,为防洪抗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人民群众对防洪减灾知识不够了解,很多人不知道洪水灾害的自救方法。因此,水文部门需要大力宣传洪水灾害的自救方法,积极向人民群众宣传防洪抗灾知识,使人民群众树立防范意识,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水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防洪减灾意识,加强水文水资源数据监测工作力度,既要合理地监测江河湖库,获取相应的数据资料,又要科学地检测相应区域的土壤墒情,提前预防水旱灾害的发生。 2.2 构建群众性的防洪减灾机制 政府部门在防洪减灾工作中,能够为管理水灾风险提供保障,为建设公共设施提供资金支持,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防洪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明确防洪减灾的工作目标,采取合理的优化措施,引导人民群众树立防洪意识,加强防洪减灾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群众性的预防监测工作,如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可以在教材中引入一系列防洪知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防洪减灾的重要意义,或应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防洪减灾知识,以及洪灾中的自救方式,减少因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资金损失问题。除此之外,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做好协调工作,避免出现管理空白区,并配置专业的现代化装备,以满足新时期的防洪减灾需求。 2.3 加强数字水文站网的建设 水文水资源在社会生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为提升水利生态环境提供支持。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我国部分地区受自然因素、地质环境的影响,极易引发洪灾,为区域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水文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做好水文监测工作,为及时获取水文资料提供便利,并加强数字化水文站网建设。在数字化水文站网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引进很多先进技术,在这些技术的配合下实施。 首先,建设完善的水文遥测点,为及时掌握具体的水雨情信息提供便利,及时获取河流动态监测的科学数据。 其次,加强水文信息采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水文站水资源信息处理体系的建设水平。 再次,在数字化水文站网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水文站点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整理,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然后才能进行数据的发布与应用,从而有效地确保水文站网的具体信息可以免受时空限制,实现信息的及时发布与共享,帮助相关部门有效掌握水文情报预报体系的准确数据、信息,提高防汛抗灾监测水平。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城市水环境规划概念研究与规划思路

城市水环境规划概念研究与规划思路 1城市水环境规划的产生 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城市扩张带来的无序建设活动给水环境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危害。进入21世纪后,国家把保护水环境的工作提高到极为重要的位置,2000年以后国家已正式开展新的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生产用水水供给资源方面,而更需要水景观资源满足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在这双重意识指导下,近五年来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和广泛开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研讨与建设成为当今城市保护和利用水环境活动的代表,如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城市先后编制了有关城市水环境规划的项目,因而作为指导城市水环境建设的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将逐步在规划行业中受到关注。 2城市水环境规划的对象 2.1水环境组成因素 2.1.1资源的认识 首先明确与水环境密切关联的水资源概念。狭义水资源的概念是自然界水量能不断更新,可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用水,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广义水资源内涵是一切具有利用价值,包括各种不同来源或不同形式的水,均属于水资源范畴,因此水资源分为水供给资源、水航运资源、水养殖资源、水能源资源、

水生态景观资源等。 2.1.2水环境组成因素 水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按此概念,也可以说水环境是反映水体可利用的各种水资源及防御水灾害的能力状况,包括自然形成和人工改造形成的能力状况,即自然水环境和社会水环境。自然水环境包括四个方面因素: (1)径流量——由自然界水体径流可供补充的水量,是反映可供社会使用的水供给资源能力; (2)水生态——水质自然状况与水质恢复的自然能力; (3)水空间——在自然地势条件下连续水体所涉及的区域空间及水体聚集深度,是反映水体作为航运、养殖、娱乐条件的能力; (4)水能源——水体因自然地势运动所产生的能量,是反映可供社会利用能量的能力。 社会水环境因素包括二个方面: (1)水安全——主要反映社会治理水体防止灾害的能力,包括防御洪水和排除内涝; (2)水景观——由水及岸线自然地貌、人文设施所形成的景观,是反映城市滨水环境及文化内涵的能力。 2.2水环境规划对象 依据《环境规划学》理论,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旨在通过保护和改

水资源管理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四)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由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 (五)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

流域水环境治理

2017年10月19-20日洛杉矶环境论坛-合肥分论坛 洛杉矶环境论坛()由南加州华人环保协会发起,是旨在促进全球华人环保专业人士交流的高端 平台 水处理最新技术 水体污染物总量控 制() 流域水环境治理污染排放许可证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 调查与修复 主办单位 ?南加州华人环保协会 ?合肥工业大学 支持单位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 ?《工业用水与废水》杂志协办单位 ?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霖中科环境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国祯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安徽泛湖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洛杉矶环境论坛合肥分论坛 专题1:水处理、水质和流域管理 中国合肥政务区 2017年10月19-20日 论坛召集人 童卫星博士 洛杉矶环境论坛理事会主席兼秘书长 吴基衔博士 南加州华人环保协会会长 彭舰博士 南加州华人环保协会副会长 分论坛筹备组联系人 王淦博士 安徽泛湖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在中国称为污染排放总量,源于美国的定义,即特定水体水质达标所能承受的最大污染负荷量。该负荷量需要依据水质标准和水体具体情况依据模型手段计算得出,然后采取各项措施控制污染负荷。对于受损水体,是个有力的科学管理手段。 流域管理 基于流域各个环境因子统筹管理的理念,将水质、生态、给排水、防洪抗旱、土地利用和工农业发展等等方面结合起来,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 场地修复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固定、转移、吸收

专题1国际专家简介(除召集人外,按发言顺序) 彭舰博士,美国加州橙县环境资源部水质规划处主任,加 州雨水监测联盟技术指导委员会核心成员,主要负责橙县 水域及沿海水质政策管理及达标,其负责规划设计的一个项 目是南加州的著名示范项目。 彭博士是南加州华人环保协会副会长,一直致力于加强中美 环境问题的交流合作,曾参与指导太湖水专项工作。彭博 士是本次分论坛地表水专题组召集人。 博士,美国切萨皮克湾研究联合会主席,约翰霍普金斯大 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切萨皮克湾项目是五大湖之外由美国 联邦政府直接管辖的国家级项目,该海湾南北长约320, 湾区水域面积110002,横跨6个州和华盛顿特区,一直是 联邦环保署环境管理的重中之重,并有联邦环保署牵头实施 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总量管理计划(),其各个研究方向均 处于全国及世界先进水平。专长:湖泊海湾富营养化研究, 污水处理,有毒污染控制,环境生态学。 博士,美国五大湖研究所。研究专长:浮游植物生态学水华 蓝藻危害研究;分子生物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相互影响; 气候变化;富营养化;冬季湖泊学。 博士,美国南加州海岸水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际期刊《》 编辑,前美国陆军工程兵总部环境专家,在联邦、加州诸多 环境项目和机构担任理事和顾问,在国际期刊有上百篇论 文。专长:湿地生态,水文水质,低影响开发,生态水文 学,水质管理。

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邕江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邕江是过境河流郁江在南宁市的一段,穿越南宁市城区中心,为南宁市最大河流。邕江河段全长134km,流域面积6120km2,是南宁市城市及工农业的主要水源,也是通向区内外的航运干线。 一、明确问题 邕江水域具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工业用水、农业灌溉、航运、渔业、娱乐和纳污等功能。随着南宁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经济发展比较快,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不断增加。除市区固定用水人口80万、非农业用水人口74万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因此,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成为邕江南宁段的首要功能。此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污水量会越来越多,纳污也成为邕江的重要功能。如何协调不同层次的用水需求,是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确定规划目标与水域功能区划分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保证邕江的多种水体功能的达到。为此,首先需要进行水体功能的划分。根据水域功能区划的依据、原则、方法与步骤,以及邕江水质现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将邕江水域的功能划分为五大类:心圩江以上流域为Ⅱ类,心圩江至二坑为Ⅱ-Ⅲ类,大坑至青秀山风景区为Ⅲ类,青秀山至莲花为Ⅱ-Ⅲ类,莲花至六景为Ⅲ类,邕江各支流、心圩江、竹排冲为Ⅲ-Ⅳ类,大坑、二坑、水塘江为Ⅳ-V类,良风江为Ⅲ类,八尺江Ⅲ-Ⅳ类。控制各河段水质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是规划的具体目标。 三、确定规划方法 1. 混合区划分 规划中常用的混合区标准有两类,一类是面积控制标准,另一类是距离控制标准,后者应用较广泛。距离控制标准允许排污口下游若干距离内水质超标,允许距离的长短,视河段的功能和所处位置的重要性而定。邕江混合区的划分采用距离控制标准。以竹排冲河段为例,由于数十公里范围内无集中供水水源吸水口,排污口下游2000米处的岸边污染物最大浓度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即可满足要求。 2. 水质模型与水质指标的确定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论文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之一,而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水灾害问题,都影响到了水资源长久有效的利用,影响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效地解决各种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调度、科学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资源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 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病原体污染。 (2)需氧物质污染。 (3)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4)石油污染。 (5)热污染。 (6)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难分解有机物的污染。 (7)无机物污染。 (8)放射性污染。

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有效扭转。苏州乃至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并已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1999年1月1日由国务院9部委联合开展了“聚焦太湖零点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湖泊、河道、湿地以及各类养殖水体,构成了苏州水域生态环境,在调节气候、维护生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护着城市肌体的健康运行。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苏州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作为“城市之肾”的功能已日趋衰竭。 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随着地表水水质的日益恶化,不少工厂转而使用地下水。但地下水的超强度开采大大超过了自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资源趋于枯竭,形成大面积的超采漏斗区,造成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虽然自1997年开始对地下水进行控采,较大地压缩了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2001年省人大立法对苏锡常实施地下水禁采后,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地面沉降的速率开始趋缓,但今年二季度最低水位仍达米(地下水水位距基准面的距离),地质灾害的隐患还远远没有消除。由于地面下沉的危害性是在经历漫长的过程后才被人们觉察出来的,其灾害不像洪水暴发来得急促,也不像沙漠化那样一目了然,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一旦地面下沉到与海平面近乎同一水平线上的时候,那将是比黄河、长江的洪涝灾害,比草原沙漠化的灾害更为严重。 城市废水污水排放总量增大,而污水处理能力则严重不足。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原因。河道水系严重破坏,河水的自然流动速率和自净能力大大降低。管理体制不顺,九龙治水导致水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诚然,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苏州水资源状况确实有所改善,但是水污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依然要积极努力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以下提出一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一是做好防洪抗旱工作。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正确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这一思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还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予以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立完善的防洪管理制度,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做好抗旱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证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加强水资源保护,

浅谈水资源环境管理中运用GIS的优势

浅谈水资源环境管理中运用GIS的优势 1. 水文水资源研究及GIS理论发展探索 水文水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变化和规划等方面的研 究,GIS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资源变化的特点,预测变化带来的隐患,及时制定出减少自然灾害的对环境危害的对策,与此同时, 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确保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在开展水文资源等的研究工作时,在获取各种数据指标的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 以便获得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反映所收到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加快水资源领域方面的研究。从GIS技术内涵来看,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是其最和主要的核心内容,它由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两部分组成。在实际的应用过程来看,可以通过现场测量和遥感获得所需的数据;在实际使用中GIS技术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收集和处理。其这个阶段的数据具有动态性;其次,动态预测和空间分析;最后利用遥感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处理,以保证后续研究工作的准李进行。根据我国目前应用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GIS 地理信息系统开始想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水文资源领域数据的准确性。

2. G IS应用功能及优点 在水文资源领域应用GIS技术过程中,可以收集和分析数据,一包正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可以保证数据信息时效性与空间性,提高处理空间信息的力度,改善数据使用效果,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和数据类型。GIS技术的应用,改变空间数据的转化和标准化程度可以通过使用不同比例形式和坐标系来改进。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相结合,可以反映不同的空间模型,并快速的建立连接机制,及时保证数据资源的共享。除此以外,GIS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空间的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在数据输入前做好准备工作,并且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统一处理,以保证数据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工作过程中的效率。 GIS的应用可以将结构可视化,创建用户界面并使用视图进行处理,从而使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管理和分析水资源,提高对水文资源领域方面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在收到相应数据信息之后,不仅可以对统计报告进行之光方式的模拟,还可以加快水文资源方面的工作效率,充实工作内容,加快工作进展的速度。 在GIS技术应用过程中,计算机、卫星遥感技术的辅助工作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水资源的数据的可靠性,在工作中可以以此为参考依据加快水文资源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 3. G IS在水资源环境管理之中的应用 3.1水污染控制规划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水资源方方面的污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摘要: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与目前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幵展小城镇规划的研究。将生态理论引小城镇规划,开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有助于协调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对我国小城镇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小城镇规划的核心是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必须优先发展,只有加强生态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小城镇的发展,是目前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必然要求。从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不断提速,小城镇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国建国以来城镇发展和建设最快的时期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由此可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建制镇数量从1981年的2173个增加到2009年的19322个,在短短28年的时间里,数量增加了近8倍。然而在小城镇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小城镇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小城镇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针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家环保总部先后提出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提出了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循经济、环境以及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的政策方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当前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们的强烈愿望。 一、城镇规划 何为小城镇规划,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 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根 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 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 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 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 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

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综述

河南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综述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课 院系:环境与规划学院 专业:环境地理学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郭庭忠 考试成绩: 评卷教师签字:

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综述 环境规划是指人类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符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它具有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行性的优点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整体性,动态性,区域性,政策性强和信息密集等。 随着环境规划领域的不断发展和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规划技术方法 但同时环境规划研究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生着变化,相应对规划的技术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分为生态,大气,水,土壤,重金属,固体废物和噪声规划几类,其中水环境规划领域使用的技术方法最多,共计50种。我国约有74%的环境规划技术方法是国外先运用的,国内先运用的仅占20%左右。可见我国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主要是依靠借鉴和学习国际经验,国外先运用的这些技术方法从出现到引入我国的历时有长有短,有的所需时间不足1年 有的间隔20-30年。由于水环境规划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环境规划领域的关注重点,相关的研究者较多,他们对国际上的先进相关方法也关注的较多,所以水环境规划领域的技术方法引入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间隔在2年左右。 水环境规划是指在把水视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条件的前提下,在水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做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摸清水质和供需情况,合理确定水体功能,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的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而对水的开采、供给、使用、处理、排放等各个环境做出统筹度的安排和决策。水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规划是水资源危机纷呈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人口激增、经济猛涨,从而对水量水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是水资源日益枯竭,水污染日趋严重,因此,水环境问题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水环境规划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故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系统分析法 水资源、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对工农业发展规划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规划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与充分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这关系到丰水期防涝、灌溉调配多余水量及枯水期缺水量计算。在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地控制污染排放,以尽量小的代价取得合格的水质也是重要的规划管理问题。近年来出现的负轮特性频率分析法,为水质规划研究提供了具有更大灵活性及更多信息的工具。此法不仅物理概念清楚,而且方便灵活,应该得到各方面广泛的应用,以积累更多的使用经验。 1.2层次分析法(AHP)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作为规划环评的有效手段之一,已写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能够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ty提出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要评价系统的有关替代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以同一层次的各种要素按照上一层要

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及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及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10T11:45:07.9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孙艳红吴万兵张晓静 [导读] 摘要:水资源在人类及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自然生存的最根本保障。 济南市锦绣川水库管理处山东省济南市 250115 摘要:水资源在人类及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自然生存的最根本保障。社会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水资源问题尤显突出。面对严峻形势,世界各国格外重视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基于此,针对目前环境发展现状和特点,针对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合理化的建议,以期不断提高水资源、水环境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 关键词:水资源;水环境;管理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保障资源,近些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地球资源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水资源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世界各国都应该高度重视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 一、我国的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整个世界水资源的总量约为13.9万亿m3,淡水资源总量约为4.6亿m3,我国的淡水资源量约为2.8亿m3,约占世界淡水资源的6%。但因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的淡水资源仅占2200m3。同时,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不均衡,与土地资源的分布极不匹配,分布于南方的水资源量较多,土地资源却相对较少,而北方水资源的总量较少,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相应猛增,相关环保措施又得不到及时完善,致使部分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水质恶化导致的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危及到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因此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二、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及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范围性水域 伴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围湖造田、填海造房、森林砍伐等一系列行为,造成了水土资源的流失,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大量的泥沙进入河流,淹没低洼地带,抬升河床,致使农田内涝,进而出现大批的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和水环境在生态角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早已形成了形成了自然有机整体。充裕水资源、优良水环境将会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强有力的支撑,但水资源、水环境在不同的区域内又独立存在,是整体水系统中的核心部分。盲目的水库修建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是恶劣的,不连续性的特征更为明显。相应国家机构和部门已进行了有关的调整改进,但达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如果区域内的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那么全流域范围内的水环境都将持续呈现恶化的态势,直至引起恶劣的水体污染事件。 2、过度利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工业用水频率日趋加大,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已出现严重的超标使用现象。并且各类水域都出现了不同的超标状况,河道断流、湿地干枯及湖泊萎缩现象也时有发生,水环境遭受肆意攻击破坏。特别是当水体总量极少时,附着污染物的污水在排入江河湖波后,将会出现水体质量的严重下滑。倘若具备充足的水量,那么所受污染的水体将会有所提高,因此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势在必行。 3、水源污染 常规而言,一条河流包含上游、中游及下游三部分,通常是工业发达和农业发达地区集中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要比其他河段较高,但水资源水环境的破坏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尤为常见的是河流的下游位置处,过度排放污水,导致地表水质严重恶化,中下游的污水排放引起了城市的用水紧张,由此可知,河流水资源、水环境受害程度的深浅和社会的影响程度成正比。中小河流的保护工作也未得到重视,年径流量较小,倘若基本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那么水体质量也将会严重下降,当遭受污染时,中下游河流河道将受到更大影响。 三、水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1、合理规划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水资源保护的首要工作,具体的规划需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这样可以保证规划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同时水资源使用规划同样需要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这样可以保证规划的实践性。提高规划的系统性,重视不同专业规划之间的衔接,同时也可以借鉴传统的治水经验,结合当代治水技术,逐步的强化水资源规划管理。 2、多种方式开水资源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对于水资源的开发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重视污水治理,逐步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例如通过修建大量的水库工程、大坝工程、调水工程,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回收再利用,逐步的优化水资源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例如使用过的污水处理滞后用于农业生产灌溉、洗车、冲洗等,追求水资源的多重利用。 3、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节水 水资源利用关系到整个社会,同样水资源的保护也是全社会的责任:①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同时也是关系到社会公众自身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所以从公民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从这一点开看,要逐步的强化水资源保护社会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教育逐步的提升全社会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让社会公众真正的意识到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以及水资源污染的危害,时刻保持一种资源保护意识,强化公众的节水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②要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的宣传来强化公众的危机意识,从实际的生活做起,同时政府也应当通过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有针对性的控制城市用水量,例如提高城市水价、合理控制用水量等措施来合理规划城市用水比例。 4、注重源头保护 水污染治理必须要重视源头保护,首先不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亦或是居民生活用水,都要重视水资源保护,防治水污染,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以及生活污水治理。从河流源头入手,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科学规划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