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态度对人行为的影响

态度对人行为的影响

态度对人行为的影响
态度对人行为的影响

态度对人行为的影响

边剑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0901班

学号:0815090101

摘要:

态度和行为的关系研究从拉皮尔所做的那个“言行不一”实验开始已经有相当一段长时间了,社会心理学家最初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微弱相关感到惊奇,而转向研究内在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并在什么条件下,会影响我们的外在行为。本文综述了之前关于态度是否能预测行为的经典实验和社会学家据此得出的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态度对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的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应该充分考虑内隐态度测量。

关键词:态度;行为;行为预测

正文:

1 引言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研究理论,在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块基石。而态度对人类社会行为活动预测,或者说态度对我们行为活动的影响更是社会心理学家积极关注的焦点问题。最初,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人们的态度就是为了预测他们的行为。然而态度真能预测我们的行为吗?日常生活中,我们深信着这一观点。在某些行为上,我们却似乎表现得有些“伪君子” 。如在一些许多颂扬以增强健康和体能为宣传口号的体育竞技赛背后,有很多卷烟等有害健康产品的广告,而且广告内容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又如我们知道也害怕巧克力的高热量,却总抵制不住美味的诱惑。这就像罗伯特?埃布而森所说,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

2 关于态度的概述

2.1什么是态度

我们认为所谓社会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较为一贯和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对于态度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态度是一种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内在心理倾向。人们通常认为态度总是显露在外部表情、谈吐与举动中,这称为态度行为。其实态度也可以不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藏于心中。而且态度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经过丰富社会实践才形成的,是一种人的后天心理反应倾向。态度不是与生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态度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如民族、种族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民众。态度的对象指的是与态度主题相联系的、被主题所指向的具有社会性的人、事、物、关系、价值等。他们一旦成为态度的对象,就称作态度客体。任何一种态度总是对一定的客体而发生的,它反映了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

再有,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这叫态度的抗变性。但并不意味着态度就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是随着人们社会互动的对象以及互动范围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里所说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是指它不易改变。

最后,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它在其它心理过程基础上综合而成,包括认知、情感、意

向三种心理过程。因此,态度作为“心理反应倾向”,会有不同的内容。有以认知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倾向,如社会理想,对某人的看法等;也有以意向和情绪为主要内容的动机倾向,如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2.2态度的构成因素

尽管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众说纷纭,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弗里德曼的态度组成理论: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等。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着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则指个体对态度对象企图表现出来的行为意图。

三种构成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3 态度与行为预测

不用多说我们都知道态度与行为是紧密相连。通常,我们假定态度能够至少是部分决定人们的行为。对此,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西方学术界曾掀起以态度为中心的研究热潮。

3.1态度能预测行为吗

只有通过研究真实社会情景中的人的行为,才能可能测量一个人的社会态度。

3.2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考察三个变量:态度的激活、态度的特性、行为的情景界定。

(1)态度的激活:每个人有成千上万中态度。在多数时候,特定的态度并不进入我们的意识域,并且许多时候我们的行为也是无意识的或自发的,即我们无思而行。而某一态度要影响行为,它就一定要被激活,从记忆中进入意识域。态度要被激活的一种途径是安排一定的场景,呈现态度对象。当然不同的态度被激活的容易程度不一样,也就是它们有不同的态度可及性。一些态度如刻板类型可及性高,只要态度对象呈现即会被自动激活。而一个态度可及性越高,它对我们太度对象的分类、判断和我们的应为影响也就越大。态度的可及性通过激活速度来测量。

(2)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特性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①情绪-认知关系的一致性。态度的情绪性涉及对态度对象的情感评价,而认知成分指有关态度对象的一种信念。这两者之间一致性越强,态度与行为的联系就越强。在面对队里说服信息时,高一致性态度持有者往往会贬低对立信息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态度的抗变性;②直接经验。在与行为的一致性上,直接经验的的态度往往比间接获得的态度一致性要高。这是因为直接经验的态度大多数根源于过去的行为,建立与过去行为体验基础上的态度在将来的重复发生的概率要高;③强度。建立在直接经验上的态度,其强度高,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紧密(也就是说,某态度的经验强度高,态度行为一致性高)。一个态度的情绪度高,或与个体自身利益关系高导致态度的重要性和确定性提高(它们都是态度的结构强度变量),那么,它对行为的预测性就好。

(3)行为的情景界定:我们的行为不仅受到自身态度所影响,而且受他人的行为、他人发现我们的行为动机的可能性、情景限定等影响。情景限定指的是他人了解你的行为并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反应的可能性。情景限定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再有他人互动的场合、群体压力场合或参照群体的场合,个体与他人对立态度尤其是弱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关系弱化。

另外,内在态度结构与行为预测也有密切关系。内在态度被激活的结构层次没有必要与个体决定要怎样行动的结构层次一样,也就是说,在同一时点,态度评价和实际行为结构可以不一样。但只有两者结构一致,例如这两者的认知层面、情绪层面结构上是同质的,有态度的结构去预测行为的可能性才高。4后记

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它们两者之间也会互相影响着另一方。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比方说投票;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被某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经验意识到这一点。这些情况下,我们所想所感与我们的行为会紧密相关。让我们下一个结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就是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态度行为的关系是:态度源于行为,态度高于行为,态度对行为有指导作用,同时,态度要接受行为的检验,也就是,态度要在行为过程中不断创新。也即:行为决定态度,态度反作用于行为。

态度与行为的这种“扑朔迷离”关系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对于“好”的态度,赶紧去付之行动。对于“不好”态度,我们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克服它。就实际应用而言,态度决定一切更有实际价值,良好的态度总是能带来良好的结局。这是我们就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不断的纠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好的、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习惯、性格,使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戴维.迈克斯.社会心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电邮出版社, 2006.98-102.

[2] 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北京:北京社会出版社, 2002.147-152.

[3] 罗伯特著白学军等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388-397.

[4] 张乐.态度形成的理论与实验—基于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的研究.士学位论文. 2008:8-9.

[5] 李林.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预测因素考察. 闽江学院学报. 2006, 27(1):116.

[6] 张红涛,王二平.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心理科学进展.2007

[7] 刘鸣. 社会态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7,(06):174-176.

[8] 乐国安.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70-71.

[9] 孙式灵.高职学生成就目标、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真正的智者

有一位智者广收门徒。每日里,智者教他们修身养性,习文练武。弟子们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大都刻苦研习,几年后,都有了一技之长,声名远播。只有一人不服管教,整日里招惹是非,打搅师兄弟们的学业。于是众弟子要求智者把这浑浑噩噩的家伙开除掉。但是老师不答应,弟子们再三请求,老师还是不答应。众弟子说如果再留这个家伙,我们就走。但老师还是不答应。众弟子纷纷离去。 在智者努力的结果下,十几年后,那个浑浑噩噩的家伙,终于修成正果。为一个捣蛋鬼得罪众弟子? 有人点化:“你有一百只羊,走失了一只,你去找那只?” “当然是丢失的那只。” “是的,丢失的那只是最需要你去寻找和帮助的。智者的智慧就在于他帮助了那个最需要帮助的人。” 豁然开朗。教育,就是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班上的调皮鬼、后进生…… 有一种智慧叫做帮助。助人即善,即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健康管理方面相关的营养知识、行为和态度问卷

健康管理方面相关的营养知识、行为和态度问卷 1.我们日常饮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哪种食物() A 谷类 B 蔬菜、水果 C 鱼虾肉类 D 豆制品及奶类 E 油脂类 2.油脂类物质是不是吃的越少越好 A 是 B 不是 C 不知道 D 不关心 3.下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低的是() A 鸡蛋 B 牛奶及奶制品 C 豆制品 D 谷物 4 .每顿饭吃饱就不会发生营养不良() A 是 B 否 C 不知道 5 .下列食物中脂肪含量较高的为() A 面包 B 蔬菜 C 水果 D 红烧肉 6 .碳酸饮料可否替代我们的饮用水() A 可以 B 不可以 C 不知道 7 .人体所需三大类热能营养素具体是指哪些? () A 蛋白质水维生素 B.维生素蛋白质无机盐 C.蛋白质糖类脂肪 D.糖类脂肪无机盐 8 .你认为肥胖就是营养不良吗?() A.不是 B.是 C.不知道 9 .蛋白质是不是吃的越多越好() A 是 B 不是 C 不知道 D 不关心 10.人体每天至少需要从外界摄入水() A 800 -1000ML B 1000- 1500ML C 1500-2000ML D 2000- 2500ML 第二部分 11.你每天都吃早餐么() A 每天吃 B 偶尔吃 C 不吃 12.你平日的饮食类型为() A 完全素食 B 奶蛋素食 C 荤素混合饮食 D 全荤(不吃蔬菜水果) 13 .你是否喜欢吃汉堡、薯条等西式快餐() A 爱吃且常吃 B 爱吃但不常吃 C 不爱吃 14 .你依据什么搭配每餐的食物() A 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选 B 根据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身体的需要 C 有什么吃什么 D 价格搭配最优惠 15 .吃烧烤或麻辣烫的频率() A 经常 B 偶尔 C 不吃 16 .你经常吃鸡蛋吗() A 一天一颗或一周四五颗 B 从来不吃 C 偶尔吃 17 .你喝奶或食用奶制品或豆制品的频率() A 每天吃,且至少一天一盒奶 B 每天吃,且一天保证300毫升奶 C 偶尔 D 从不 18 .你经常吃水果么() A 基本不吃 B 大于每周三次 C 小于每周三次 D 天天吃 1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我现在学习基本上调节过来了,除了语文,其他科目都可以保证进前二十:不是我不用心学语文.找上小学时语文是很好的,我就是不喜欢现在的话文老师.觉得她总是看我不顺眼,因此我的语文成绩总是没有突破。 遇到这种情况,请先回想自己入学以来的表现,特别是在语文课上的表现,是不是有什么做得不够好甚至让老师觉得不对的地方.以至于让老师“看不顺服”。 有个心理学家说过:喜欢和厌恶都是相互的。人相人之间的感情是互相给予的,如果你很喜欢—个人.他一般没有理由很讨厌你。所以.请仔细反思—下,自己是不是对这个老师有先入为主的看法。是不是常常拿她和以前的语文老师比较.从而对她产生了抵触情绪?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建议不要常常把前后两个老师进行比较。而且,小学和中学的教学方式和要求是完全不同的,老师所做的也不会相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以前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比较主张让孩子自由发挥思想的人,所以他在布置下作文题目后,无论学生用什么文章格式写,用正说或反叙,他一律只管文现是否通畅,文字表达有无错误,内容是否健康,其他一律不作强调,所以孩子们觉得非常舒畅.思维也很活跃。常常—个作文题,全班同学可以写出很多种形式的美文。这个男孩子也和全班同学一样,异常喜欢这位老师,升了中学后,新老师的上课方式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了。这个男孩是个个性相当强的孩子,对此很反感。他不理睬新老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按

照自己以前的思路去做所有的功课,结果他的语文一直就处在班里中下水平。特别是到了初二,老师在写作方面,要求同学们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去写,这个男孩很想不通:这个老师为什么总看我不顺眼,总把我的作文分打得低低的?也因此更讨厌语文课。 后来,男孩明白了过去和现在的要求不同之处,也明白了语文老师并非是有意为难他。当他改变了看法,主动地向语文老师请教时,发现她原来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很可爱的老师,而且对目前中考的语文教学问题(说白了就是“应试问题”)很有经验。他开始尝试用她教的方法去做功课,很快他的语文成绩又升到了班里的前十名。不仅这样,他在中考中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一件真实的事。看了这个故事,不知是否会有所启发?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凡是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说:“态度决定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 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学生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 一、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进出校门下车推行,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不随地吐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人 交流温和坦诚而不是动辄发脾气,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品格、修养等 二、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第八章 知识、规范和态度的学习

第八章知识、规范和态度的学习

第八章知识、规范和态度的学习 教学目的: 1、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分类和学习过程; 2、掌握规范学习的概念和阶段,理解纪律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3、了解态度的定义、特点和功能,掌握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条件,明确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2、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条件。 教学难点: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知识的学习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为主

第一节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学习的概述 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储备在长时记忆中的关于各种事物的特性与关系以及个体自身如何完成各项任务和解决各种问题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的学习亦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学习和程序性知识学习。 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说明“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知识。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及其形式 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与命题网络、表象与表象系统和图式的形式表征的。 (二)陈述性知识的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把陈述性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命题网络来表征的语义知识,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另一类是以表象和表象系统来表征的形象性的知识,是对事物的知觉形象进行直观概括的结果。 (三)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与保持

完整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知识的获得),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形成新的意义的建构;第二阶段(知识的保持),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第三阶段(知识的应用),意义的提取和运用阶段。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又可以叫做知识理解或知识的领会。是指弄懂词语所标示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它是指学习者接纳、吸收和合并知识并转化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所谓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结构。 (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包摄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知识,因而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种类属关系,所以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下位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A、派生类属学

态度决定一切的句子

态度决定一切的句子 篇一:态度决定一切 大家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态度决定一切。 有人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态度,attitude。在我看来,态度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看法,是一种观点,更是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我们每一天中,都在不停地做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决定,有时我们去选择,去坚持,有时我们去拒绝,去放弃,而左右这些决定的,恰恰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工作生活,态度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生活中太多的东西。 给大家举两个我的亲身经历吧。 其实我今天之所以以这个主题演讲,就是因为本人对这句话有着切身体会。我开始重视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是我高三的班主任在备考期间告诫我们的,起初我对这句话理解不是很深,就想说我态度很好

啊,又不逃课,不拖交作业,我的成绩怎么还是不怎么样呢。后来老师又向我们提及每天早上去操场跑几圈,说是上届有学生坚持每天早上跑步,成绩进步很大。我就突然较真了,每天早上铃声一响就快步洗漱完去操场跑步,等别人慢吞吞的下来做早操我已经跑了几圈了。当时我呼唤我的同学和我一起,但是没什么人能坚持,都喊说起不来,跑步太累了。我还是就这样坚持成了习惯直到高考。从我开始跑步后我的精神好多了,上课精力集中, 也不犯困。而且体重还下降了,当然这是个意外的惊喜。我的成绩从300多分上升到400多分,看着我的成绩一步步上升,我才真正意识到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的真谛。最后高考428分,虽然不高,但是确实是我自己的努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我很坦然。 还有一个例子呢,是我来大学后就是去年参加学校青春思辨会的时候,我们工商的四位辩手呢,都是女生,而且对辩论呢都有比赛经验,所以我们最初没有怎么担心,但是后来老师一说其他院系都有男生代表,一般来说男生比较有气场,心态比较稳定。这样一说让我们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知识交流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 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 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 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 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 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⑤模仿性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 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 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 了新态度。 3、态度的改变 (1)方向的改变: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 ——“非一致性的改变” (2)强度的改变: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一致性的改变”

2014幼儿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调查问卷

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调查问卷 姓名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 年龄______身高_____________ 体重_______________ 亲爱的家长,合理的饮食营养是宝宝获得健康身体和快乐生活的重要保障。这份问卷调查只是为了了解宝宝日常生活的一些真实情况,以便指导你们为宝宝营造更健康的生活。这不是考试,不必刻意去追求“正确”,所以请你们一定要按自己的实际认识,实际想法,实际行动认真回答下列问题,请在字母下方划“√”,或在______中填写,希望你每题都答,不要遗漏。谢谢! 1、你知道营养素缺乏会引起哪些后果吗? A.身体消瘦B.经常生病C.个子长得慢D.学习效果差E.以上都是2、你有兴趣学习营养知识吗? A.有兴趣B.没有兴趣C.无所谓 3、你认为营养好坏与学习成绩有关系吗? A.有关系B.没有关系C.不确定 4、你认为自己目前的饮食是否合理(营养是否全面)? A.很合理B.比较合理C.不合理 D.不知道 5、注重营养膳食还可使你长得更高一些,变得更聪明一些,你认为? A.说得正确B.说得有一定道理C.错D.不知道 6、你认为一日三餐中要吃得最多的餐次应该是? A.早餐B.中餐C.晚餐 7、你认为多吃零食对健康的影响是 A.有益B.无益也无害C.有害D.不知道 8、你现在知道的营养知识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可多选) A.广播、电视B.报刊、杂志C.宣传板报、手册D.父母E.教师F.其他9、你是否每天吃早餐? A.每天吃B.差不多每天吃C.不能保证经常吃 D.基本不吃 10、你通常在什么场合吃早餐? A.家里B.路上C.学校D.其他 11、你会因为怕迟到,赶时间而不吃早餐吗? A.会B.不会 12、你早餐的合理组合更接近于以下那种? A.粮谷类B.粮谷类加乳、豆制品C.粮谷类加肉蛋类D.肉蛋类加乳、豆制品 E.粮谷类、肉蛋类加乳、豆制品 13、你的父母会为你准备早餐吗? A.会B.不会C.有时会,有时不会 14、在一日三餐中,你吃得最好(指食物种类最多)的一餐通常是? A.早餐B.中餐C.晚餐D.三餐都差不多E.中餐和晚餐差不多好15、以下零食哪些是你经常吃的? A.膨化食品B.方便面C.含糖饮料D.饼干 E.其他(请具体说明) 16、你经常吃新鲜蔬菜、水果吗? A.每天都吃多量B.每天吃少量的C.不是每天吃D.几乎不吃或很少吃17、你经常吃腌制食品(如霉于菜、酱菜、咸肉)吗? A.每天吃B.经常吃C.偶尔吃D.不吃

行为改变态度的经历

衡水学院 题目---行动改变态度的经历 姓名:郝佳星 学号:201340119147 班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认为“态度决定行为”。特别是在企业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这样的认识误区特别多。比如说,在新品上市的时候,总是内部动员,希望销售部门能够理解新品成功上市对公司的重大意义。再比如说,对于一些能力较强但态度一般的员工,总是强调首先要他们转变对工作的态度,再对他们的绩效做出考核。 其实这样的做法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新品上市就直接制定出清晰简明可执行的上市指引给到销售部门,要求销售部门直接按指引忠实的执行;对能力较强但态度一般的员工,无需强调工作态度的转变,而是直接对工作量化并作出绩效考核。 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啦。态度和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论题。我们只有了解到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关系,才可能了解态度转变的原因,才可能最终把这些心理学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管理。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人的活动当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如喜爱某个人,反对某件事等等。态度是可以改变的。 什么是行为?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狭义的行为是指人的外显行为,即可观察到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内隐行为是指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只能间接推断的内在心理活动,例如人的记忆、思考、情绪、意志、信仰等都包括在内了。 在一开始的“新品上市”和“员工改造”的案例里,管理者之所以采取了错误的做法,是因为他们坚信“态度决定行为”,而他们坚信“态度决定行为”,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常常事物的普遍表现为:思维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所以管理者就会错误地以偏概全,认为“态度决定一切”,从而采取了错误的做法。 这可真是很大的认知错误。比如说,中国人在态度上普遍认识到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的烟民数量在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增长,每年都有70万人死于吸烟。证据显示:每星期有差不多1万左右的中国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中国每年销售的香烟高达1.6万亿支。而中国人自己就消费世界上1/3的香烟。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特别是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对它提出了质疑。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记住,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为此,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理论假设】 在1930—1931年间,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那时,在美国人们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在这次旅行开始后不久,当他们一行三人到一个小镇的一家最好的旅馆与服务员打交道时,拉皮尔心中甚是担忧,因为“在这个小镇上,当地人对东方人存在很狭隘的偏见”。令他们吃惊的是,服务员立即礼貌地接待了他们。拉皮尔继续叙述道:“两个月后,当我再次沿此路线旅游时,我给这个旅馆打了个电话,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一名重要的中国先生’,对方的回答却是个毫不含糊的‘不’字,这件事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并使我着手进行这项研究”。 与那些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拉皮尔的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人们的“社会行为”与他们口头表达的社会态度很少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人们的言行并不一致。 【方法】

态度对行为的激励作用

1.态度对行为的激励作用在于态度的(间接性) 2.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牲的是(气质) 3.明确目的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意志型) 4.有些人自尊心较强,对有关对人态度的行为非常敏感,这种行为较容易被分解出万为知觉对象,这是下列有项因素影响了知觉的选择(性格) 5.当几个对象共同包围在一个空间是,人们往往容易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来知觉,这是知觉对象组合的(闭锁原则) 6.组织层次的减少和管理同谋的扩大,表明了组织结构的何种变化趋势(扁平化) 7.不公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ERG论) 8.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9.当某种行为出现以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这种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惩罚) 10.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任务群体) 11.独立性差,易受暗示,不加批评了按照别人的意旨办事这种性格是(顺从型) 12.一个人经常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个性) 13.下列哪项选项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知觉防御) 14.自尊心强的人对有关人的态度的行为非常敏感,这种行为较容易被分解出成为知觉对象,这说明了下列哪项因素对知觉的影响(性格) 15.当几个对象共同包围着一个空间时,人们往往容易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来知觉,这是知觉组合的(闭锁原则) 16.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社交需要) 17.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论,成就激励理论) 18.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自然消退) 19.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体属于(团队群体) 20.在紧急情况下或与组织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处理冲突的方式是(强制)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决定了他能否把这件事做好,做到位。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的愿望将产生强大的动力,你就会有积极的态度,于是会想出千百个方法,做出无数次的尝试,百折不挠,直到圆满。 我们常说:“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看看我们身边的成功人士和楷模,都是靠积极主动,兢兢业业的工作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领导的肯定和重用。工作拖拉,推诿扯皮,敷衍了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结果就是失败,下岗,失业。一个人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他就会不断进步;反之亦然。当你用标准最高的“九牛”要求自己时,你就会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发现不定,不断进步,不断体现“九牛”之人应有的风采。 德国某著名理工学院的学生,都有一枚钢制纪念章,因为该学院曾有一个毕业生设计了一座大桥,由于微小的疏忽,大桥在建成不久就倒塌了,造成了很多人死亡,学院为了让学生们永远记住这个教训,人各一枚纪念章,用料就是用这座大桥的废钢铸成。 当我还是一名刚加入学校不久的新员工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获得了领导们的赏识和认可。岳总带领三校领导视察学生宿舍,当领导们检查过我管的学生宿舍后,岳总又走进了我的住处,她非常细心地上下打量我的寝室,小小的空间,生活用品多而不乱,干净整齐,有序地利用立体空间,看到我的十字绣非常平整

的叠放着,都表示了赞许。说:“作为一个生活老师,如果自己的生活空间杂乱无章,怎样去整理学生寝室,去做孩子们的榜样?己不正怎样正人?”后来岳总又多次和我接触和交谈,细致入微地问及:怎样与孩子沟通、平时怎样做到言传身教等。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老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记住的话。从细微的小事中发现问题,领导们的认可让我感到付出再多也值得、也欣慰。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人生中重要的事就是及早认识到我们是命运的播种者、主宰者。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现场直播,永远没有彩排,也都会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人生。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心态,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泰山不拒细壕,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工作中用心,在生活中用情,抛弃过去固有的思维定势,迎接新的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为自己,为事业,为社会,为国家活出一部更为精彩的人生乐章。态度决定 高度 态度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它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判断,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与行动。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现实生活。积极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到达人生的顶峰,尽享成功的快乐和美好,消极的态度使我们一生陷于困难与不幸之中。态度影响我们的事业、生活,决定我们的人生成败,态度

态度影响行为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个人分析报告文章题目:态度影响行为 姓名:葛新磊 身份证号:341224************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安徽合肥 所在单位:合肥市新安江路小学

态度影响行为 姓名:葛新磊 单位:合肥市新安江路小学 摘要:本文是对我个人成长经历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及概括,文中阐述了个人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并从深层次审阅和剖析了自我人格特征,揭示了内心对成为心理咨询师的热切追求和渴望。对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师的条件和不足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个人成长心理、人格分析、职业行为分析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童年的经历,是一首无忧无虑的歌。 幼年的我,生长在农村,纯朴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后爷爷亲手创办了区中心小学,父亲是乡里八社泥瓦匠,母亲是位勤俭朴实的农民,文革中爷爷打成“右派”整天带着纸帽子跪在台上成为“黑红棍”批斗的对象。年幼的我当时并没有太深的感受,但是在记忆中是很少有同龄的小朋友和我玩的,幸好我的哥哥姐姐让我的童年没有缺少欢乐。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我逐渐成长起来。后来爷爷平反,回校任教了,我也经常在学校和奶奶一起生活。夏天奶奶总在外面搭一张竹床,边乘凉边为我讲故事,常常在故事中今日梦乡。我每天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学会了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奶奶身体不好,几位姐姐常主动帮奶奶干活,我也有样学样,奶奶打水时,我会帮着拎水壶,奶奶总笑眯眯地表扬我:我的小孙子真能干。奶奶的表扬激励了我。培养了我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7岁我正式上学了,因为从小在学校的熏陶和爷爷的辅导和每天认真工作让我养成了好 的习惯。小学的学业是我各个学习阶段中完成的最出色的,因此还担任了一些班内职务。对一个小孩子来讲,成绩好在家父母宠爱,在校

性知识及性态度调查问卷

性知识及性态度调查问卷 这是一份关于性知识及性态度的调查问卷,请如实作答。答题时只在选中的答案顺序号上画圈或打“√”,多选题会有注明,其余皆为单选题。 一、基本情况: 1、性别:男女 2、您的年龄: 3、就校就业情况:(1)无业 (2)就业 (3)初中 (4)高中(中专) (5)大学(大专) 二、性态度 1、你同意“性是人的基本需求”这一观点吗? (1)同意,就像饮食一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2)不同意,性可有可无 (3)“性”的意义远超过“食” (4)不知道 2你同意“性教育会导致更多的性行为”这一观点吗? (1)同意(2)有可能(3)不同意(4)不知道 3、你认为你的性观念: (1)很传统(2)较传统(3)中间状态(4)较开放(5)很开放 4、中学生渴望了解性知识,正常吗? (1)正常(2)不正常(3)不知道 5、你对中学生与异性交往的态度是: (1)反对禁止(2)担心,并戒备(3)应该引导(4)理解宽容 (5)赞赏支持(6)不知如何是好(7)无所谓 6、中学生与异性交往,你认可和容许下列哪些行为?(多选) (1)一般同学、朋友交往(2)多人或集体结伴交往(3)手牵、挽手散步(4)单独约会(5)接吻(6)性爱抚(7)性交(8)同居 7、你在中学是否谈过恋爱或正在谈恋爱? (1)谈过或正在恋爱(2)正在追求某个人 (3)有想过,但是一直没有机会(4)不打算在中学谈恋爱,大学或以后谈(5)还没有想谈恋爱的想法

8、你认为中学生谈恋爱的主要是因为什么? (1)孤独、空虚、寂寞(2)性冲动(3)受同学成人的影响 (4)练(恋)习(5)为今后的婚姻(6)其他 9、你认为婚前性行为: (1)双方愿意或者有感情基础就可以有(2)不可以有(3)随便,没想过10、你认为女性的贞操(是否是处女)重要吗?(男生作答1-4,女生作答5-7)(1)很看重,我希望我的女朋友或者妻子是处女 (2)比较看重 (3)我知道不应该在意,但是说不清我是否在意,也许要看情况 (4)不看重 (5)很看重,我的第一次给我最爱的人或者丈夫 (6)我比较看重,不会随便 (7)不看重,贞操不是那么重要 11、你认为爱情与性交的关系应该是: (1)先有爱后有性(2)先有性才会有爱(3)爱和性是同时产生 (4)爱与性无关(5)性是爱的升华 二、性知识 1、你知道第一性征、第二性征指的是什么吗? (1)基本了解(2)了解一些(3)听过这个名词 (4)没听过(5)不清楚 2、你知道第三性征指的是什么吗? (1)基本了解(2)了解一些(3)听过这个名词 (4)没听过(5)不清楚 3、你认识同性恋的同学或朋友吗?(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请选“认识”)(1)认识(2)不熟识,但知道他(她)是(3)没遇到过 4、你觉得同性恋是否正常? (1)正常,谁都可以是同性恋 (2)不正常,那些人可能是性变态(异常) (3)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4)同性恋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是正常现象 (5)无法接受 (6)不曾了解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第四章行为和态度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态度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 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态度的三个成分及其关系 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行为和态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什么? 幻灯片8 ●态度实际上什么也决定不了! ●很难预测 ●态度与行为分离的实验(巴特森) ●“道德伪善” ●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 幻灯片9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几乎无法实现 ●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 测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 ●1、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 ●2、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 小结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 ●强有力 ●行为自发

●结论 行为 态度 不完全决定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态度紧跟随行为 ●态度会影响行为 ●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 】 】行为决定态度 ●登门槛现象 ●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门面效应 ●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行为决定态度 ●邪恶的行为和态度 ●卢旺达大规模集体屠杀 ●“不以恶小而为之” ●种族间的行为和种族态度 ●社会运动——升国旗、唱国歌 小结 ●行为一定程度上决定态度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自我展示理论 ●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自我协调理论 ●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自我知觉理论 ●假定我们的行为可以揭示自我 自我展示理论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 那么,在现实中,态度和行为是怎样影响彼此的,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看看态度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可见,当10试验者不知道大水池里面有鳄鱼时,都能成功而且较快速地通过桥,但当他们知道有鳄鱼时,再次问他们谁还愿意穿过房子,结果是由3个大胆的人考虑了很久才出来,后来知道有安全网时,才有5个人愿意再站出来,其他人由于担心网的安全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走出来。 所以,态度对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一个人他对某件事很有兴趣或者很乐意去做,那么,他会显得很有动力,不会酿酿跄跄的。而当一个人很不愿意或者和很害怕某件事时,他会显得很畏缩,很不情愿去做。 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 一、态度及其形成 (一)态度的含义 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 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态度的特征有: (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 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 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1.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3)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4)认识或理解功能 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世事手段的参照框架,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上述四种功能中,前两种功能是为实际的需要服务;后两种功能和追求自我实现相联的高层次需要有关。 2.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人们对维护自身立场所持的态度会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

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

●第四章行为和态度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态度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 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态度的ABC理论 ●感觉affect ●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 ●认知cognition ●态度决定行为吗? ●研究态度就是为了预测行为 ●内在态度会影响外在行为吗? ●多大程度上? ●什么条件下? ●公交车上让座 ●听课的态度 ●烟草广告

●行为和态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什么? ●态度实际上什么也决定不了! ●很难预测 ●态度与行为分离的实验(巴特森) ●“道德伪善” ●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几乎无法实现 ●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 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 1、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 2、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 ●小结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 ●强有力 ●行为自发 ●思考态度 ●结论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态度紧跟随行为 ●态度会影响行为 ●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行为决定态度 ●角色扮演 ●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很虚假, 但是很快我们就会适应 ●屁股(角色)决定脑袋(态度)?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塑造我们的态度 ●例如:教师、军人、商人 ●案例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模拟) ●美军士兵侮辱伊拉克战俘(现实) ●“一直模仿下去直到你变成它” ●——匿名酒鬼 ●行为决定态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