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李斯特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钢琴艺术里最辉煌的作品,他把钢琴技巧发挥到最大极限,但技巧的创新并不单纯是为了炫耀,而是寻求全新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他内心喷薄而出的热情。音乐中主要体现出一种开朗、乐观的情绪,此外,也表现出明朗而深邃的抒情意境以及诙谐的幻想型想象。钢琴声部里洋溢着李斯特独有的钢琴特性,不但与管弦乐充分保持了相互的抗衡和对立,更充满着足够压倒管弦乐的气势。管弦乐的处理法不但巧妙,而且特别的在某一乐器在单独演奏时,能够鲜明地显示出其室内乐性旋律来。此外,在第三乐章还用上了罕用的三角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协奏曲在维也纳初演之后,曾被批评界泰斗Eduard Hanslick(1825-1904)称之为《三角铁协奏曲》。在当时,三角铁只在轻音乐中才会使用,Hanslick认为在协奏曲这种高贵的艺术作品中,第三乐章中出现的三角铁被如此重用,属于不伦不类的做法。此后的十年间这首协奏曲都没有在维也纳演出,不被广大听众所接受。十几年之后才得到越来越多听众的喜爱。此曲虽是由四个乐章组成,但是各个乐章主题却是保持密切的关联,需要连贯不间断的演奏。属于自成一格的特殊结构。

一、李斯特生平简介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von Liszt (1811一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钢琴名师车尔尼学琴,11岁起就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生涯。1831年,20岁的李斯特看了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夺人心魄的演奏以后,便暗暗地誓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事实证明,他不仅实现了这个愿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偶像。

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他本人所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也使其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李斯特的钢琴演奏艺术和钢琴创作在西方音乐史上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演奏方面,他从小受到系统、严格的训练,又经不断的实践,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同时,大胆创新,形成一套特有的演奏技巧,如准确的大跳、双手八度交替半音进行、快速度轮指、高音区快速装饰奏法、踏板的巧妙运用等。在创作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把钢琴当作乐队来使用,形成一种热情、诗意、辉煌、奔放的风格,开创了钢琴独奏会和背谱演奏的先例。他的钢琴作品的创作取材范围由诗歌、绘画到雕塑,由泉水到战役,由爱之梦到神话,这种各类艺术的综合也正是李斯特所追求的艺术理想。他的作品旋律一般是建立在一个短小简单的基本音型或者动机的基础上,这带有明显的交响乐的概念,他或者采用发展动机的手法,或者以对比的手法,将它们汇集在曲末形成一曲赞歌。听众也注意到了其作品的创新性原则——自由形式,而非古典的奏鸣曲曲式。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不仅表现了演奏上的炫技性,也体现出作曲家激烈的情感世界,他力求与用钢琴的演奏技巧去表达音乐的内涵和诗一般的意境。李斯特一生的钢琴音乐大多是火热的性格与诗意的幻想相交织,他的钢琴作品在肖邦奠定的和声基础上更朝着色彩化方向迈进,成为印象主义风格的先声。

二、创作经过

李斯特完成此曲前后历时26年。早在记有1830年的李斯特的原始草稿上,就已散见这首协奏曲的主要主题。当时李斯特才只有19岁。到了1839年,又再度提出此主题,来谱写此首协奏曲。而从第二年起又被搁置了,过起了繁忙的演奏家生活。此后,李斯特认识了公主Carolyne Sayn-Wittgenstein,在魏玛(Weimar)附近安定下来。他在公开演奏生涯隐退后,于1849年着手完成了此曲。1855年2月17日,在Weimar的宫廷演奏会上,由在公演前五天才拿到总谱的柏辽兹(Berlioz)指挥,李斯特本人演奏。在1856年此曲正式出版之前,李斯特又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的修改。

在Weimar的岁月,虽然不像李斯特所想象的那样平静,却是他创作上的巅峰时期。他对于曲式创新性的尝试,在和声方面的大胆尝试都对音乐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作品艺术价值

整部作品四个乐章情绪起伏很大,色彩变换极其丰富,使其极富戏剧效果。李斯特将他首创的交响诗手法,运用到了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当中。他根据单一或两个主题,通过自由的幻想,将乐思加以发展变化,使全曲统一在一个清晰的概念中,从而形成了一种4个乐章为一个整体的形式。其中有4个既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段落,属于自成一格的特殊结构。据说李斯特的这种写法是深受舒伯特的《流浪人幻想曲》的影响的结果。而李斯特也确曾于1848年将这首幻想曲改编为钢琴与管弦乐合奏的合奏曲型乐曲。除此之外,这首《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似乎也不可否认受到了Hector Berlioz(1803-1869)的《幻想交响曲》的方法的暗示。不过,在协奏曲中插入诙谐乐章而获得成功的,也许这是绝无仅有的。整首作品在结构上安排的紧密周详,但是各乐章的构成却又非常自由。也许正因为如此,李斯特才被称作是“交响诗作曲家”。

它的创新性体现在大胆地使用了不协和音,音程的大幅度跨越,大量的半音阶音型,含有小二度,增四度,八度的进行,分解和弦的大量使用,还有节奏变换频繁。这些都使得这部作品色彩更加绚丽,钢琴演奏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善于利用每个音区的特点并且巧妙地将不同音区进行对比,寻求色调的多样化,尽量多地运用到所有音区。

此首协奏曲,不仅结构坚实有力,而且流淌着奔放的幻想和夜曲般的情调。

此曲对演奏者的钢琴技巧有相当高的要求。钢琴的各个声部里都体现着着李斯特音乐所独有的特性,不但与管弦乐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对立之势,甚至主奏钢琴也需具备足够压倒管弦乐队的气势。独奏部分出色之处,不仅在于它热力四射、纵横于八度音程与旋风似的分解

和弦之中,也在于相对不炫技的片段的特色与表情变化里。在管弦乐的处理方面,既巧妙又严谨,有时声势浩大,有时在某种乐器独奏时,他还特别设计让此种乐器显出其室内乐般细腻的表情。

这首协奏曲在维也纳初演时,曾被批评界泰斗Eduard Hanslick (1825-1904)称之为《三角铁协奏曲》,此后的十年间这首协奏曲都不在维也纳演出,不被广大听众所接受。在当时,三角铁只在轻音乐中才会使用,Hanslick认为在协奏曲这种高贵的艺术作品中,第三乐章中出现的三角铁被如此重用,属于不伦不类的做法。此曲受人攻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李斯特没有遵循古典协奏曲的传统形式,采用了以四乐章为一整体的结构。在我们眼中的给后世人无限启示的创新手法,在当时却不能立即被保守的听众所接受。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斯特的这首协奏曲,现在已被公认为演奏效果极其辉煌,人人都能够欣赏的经典作品。

四、旋律的发展及主题的呈示

整曲由“庄严的快板”、“抒情的柔板”、“谐谑曲”、“辉煌的终曲”组成。在李斯特的创作中,往往由一个单一的主题,衍生出许多形态各异的主题出来。他所依据的并非是将现成的主题分解,而是将不断加以变化的动机展开,然后以此

构成或大或小的主题,这些主题通常与主导动机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他们的多样性却并不会影响主题的统一性。李斯特在主题一致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联接”“加工”,有机地组合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一乐章

庄严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降E大调,4/4拍。弦乐队开始就以强音齐奏的主要动机开始,管乐队配以和声,紧接着管弦乐齐奏出贯穿全曲的基本主题(谱例1)。像军号合奏一般雄伟壮丽,是明朗的英雄形象。他具有宣叙调的特征,这个主题是第一段的基本主题和音乐的发展核心,并在最后段落中发挥重大的作用。随即钢琴独奏的饱满有力的激情乐句表现出于管弦乐队分庭抗礼的气势,这是由豪放、粗旷的八度音程紧凑地呈示出来的。此时又强调出他那热情和活

力充沛等特点。(谱例2)钢琴严峻豪迈的句子引出节奏自由的华彩段,整个情绪刚毅雄健。

再次回到开头的主要动机时,音量明显减弱。这时是由弦乐和管乐以应答的方式演奏的。钢琴装饰性的独白过后,单簧管就以抒情的曲调交织,随后由钢琴呈示出第二主题(谱例3)第二主题是悠长如歌的,这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发展部是根据第一主题构筑而成的,钢琴以装饰性的乐句控制着乐曲的情绪。经过再现部后,在钢琴半音阶的上行中,静静地结束这优美的乐章。第一段的曲式结构近似奏鸣曲式,其中两个主题似乎是在进行竞赛。第一主题只是在展开部和再现部中才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第二乐章

“抒情的柔板”(Quasi Adagio),B大调,12/8拍。采用自由处理的变奏曲式。低音弦上装上了弱音器,表情十足地奏出了这个乐章的主要旋律片断。装上了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将它承接下予以反复。接着由钢琴单独展开夜曲型的主要旋律(谱例4)。

在发展成花奏型之后,改由弦乐轻轻地、片断性地演奏这个旋律,接着由大提琴继续,然后钢琴便在指示“宣叙调似的”之下以生动的效果来应答(谱例5)。这段钢琴与大提琴的对抗之后,乐曲再度移至钢琴的花奏上,不久,长笛便吹出了优美的新的副主题(谱例6)。

当钢琴用更高的音区复奏主题时,伴奏声部模仿竖琴的音型,效果很像明净的夜曲。此后,钢琴同乐队进行一系列的非常戏剧化的对话,最后,基本主题又由单簧管极富表情地奏出,然后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

“谐谑曲”(Allegro Vivace),降E大调,3/4拍子。仍然是自由的形式。这是一种相当于谐谑曲的乐章。据说这是李斯特受了英籍钢琴家作曲家Henry Litolffl(1818-1891)所写的一含有诙谐曲的四乐章协奏曲的影响。这段大量运用三角铁,它清脆振颤的音响给音乐增加

了不少光彩,钢琴进入时,李斯特指明要有“谐谑随想”的要求,轻盈而活泼。

这个乐章运用了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三角铁。因为其对三角铁恰到好处的用法,所以此曲也有了“三角铁协奏曲”之称。在这段的开始随着悦耳的三铁的声音的出现,立即给了听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弦乐以这个乐章的动机来对应。乐曲开始时的刚健主题在钢琴隐约出现(谱例7),忽然速度加快,钢琴仍以较轻的力度展示伴音下行进行的句子。这里是一个过渡性的段落,经过第二段抒情主体的再现,直接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

“辉煌的终曲”(Allegro marziable animato),降E大调,4/4拍子。仍然是自由的形式。这段综合再现了多有音乐素材,成为一首生机勃勃的凯旋进行曲。由钢琴演奏的曲调,都是将前三乐章中已经出现的个主题和动机,稍加装饰后以新的面貌出现。音乐一开始就提示出步伐般的节奏,以木管乐为主体,雄壮的奏出这个乐章的主题(谱例8)

钢琴将第二段的另一主题交织在华丽的音型中。音乐简短再现之后,第三段的谐谑主题出现。音乐逐渐发展的坚实豪迈,速度不断加快,当进入更快的速度(Piu Presto)的地方时,再现谱例1,而迈向急板(Presto)。于是在此用谱例1造出了压倒性的最高潮,钢琴下行的半音阶进行,与乐队相交织,便结束了全部乐曲。

舒曼在听过李斯特的独奏后曾经评价说:“现在魔鬼附到了李斯特的身上,他先把听众耍弄一番,仿佛是考验他们似得,接着又给他们一些深奥的东西,直到所有的听众无一不陷入他的艺术罗网,完全听任他的摆布……纤微、大胆、细微、狂野接踵而来,钢琴在大师手下神采焕发,熠熠发光。”这句话用来形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也同样适用。在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这首协奏曲钢琴部分技巧的难度是不可思议的,除了李斯特自己,几乎无人能承担,以至于当时的音乐评论界不注意乐曲的内涵,只批评作曲家炫耀技巧。这首作品如今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已经成为许多钢琴家的保留曲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