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综述:

为什么许多植物要春天播种;为什么许多树木的叶子秋天要落下;而有些昆虫随着天气渐渐变凉我们看不到了,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许多问题是学生们想弄明白的,他们对于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很有兴趣,迫切需要了解。

“生物与环境”单元就是要通过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两个层面,

(一)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同有机环境、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生存空间、养分或食物、其他生物影响等。(侧重于无机环境)

(二)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生物的形态构造、行为习性、生理特征对于外界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

本单元在生命世界主题中的地位:

1、全套教材共37个单元,其中侧重于生命世界主题中生物内容的有8个单元。

2、从“生命世界”这一系列主题性活动中,让我们清晰地见证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是如何三线共进,交相呼应,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的。

3、让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目标是如何三线共进的:

三上是对树与小动物的某些具体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以“观察”为主);三下从一种动、植物的多个侧面一时间轴的形式展开研究活动(观察和实验结合)。只是从生物本身来认识。

四上将生物放在与其他相关联的类群中进行认识(观察、对比、分析);四下与四上在形式上差不多,但微观的更微观,宏观的更宏观(观察、对比、统计、分析、推理)。开始从生物之外的宏观因素来认识。

五上开始从生物之外的环境因素中来认识。(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对比、分析、推理)

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的关系,建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世界的观点,是需要在经历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落实好每一个探究活动至关重要。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 10 项活动组成,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课)由“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开始、将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绿豆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订实验计划、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作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在此同时,三个活动又各自承载着不相同任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材没有采取以往以逐一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法,而是直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研究阳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尽管这样的研究种子的活动已经在前面出现过,但是学生在这里经历的是比较严密的一整套控制实验的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经历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观察记录控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过程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三项活动,从中了解绿豆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第4-6课)分别是:《秋冬季的生物》、《动物的栖息地》、《建立栖息地》。从秋季动物开始,展开了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并通过亲手建造蚯蚓和鱼的栖息地,深入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基础上,教材接下来以秋冬季的生物开始,展开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其中对 6 种常见生物进行跟踪观察,一直持续到冬季,这是一项长期的观察活动。教材还以蚯蚓和鱼作为典型,进行建立栖息地的模拟研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第7-10课)分别是:《记录动物的特征》、《观察到了哪些特征》、《“原来是相关联的”》和《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这四个教学活动组成。学生将汇集、整理、整合观察到的事实和收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建立起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并将这一看法扩展到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了解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强化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本单元的教学希望组织引导学生达成的具体目标:

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完整过程,懂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

2、经历跟踪观察动植物的过程,培养长期坚持观察的毅力。

3、经历建立动物栖息地的模拟实验过程,学习研究动物的方法,提高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4、梳理生物的观察资料,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重要观念的理解。

5、通过对动植物的研究,明白栖息地对生物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6、通过阅读或讲解科学家的事迹,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和存在的价值,给予学生以科学精神的熏陶。

三、单元核心概念: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环境对生物的形态构造及生活习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单元课时安排建议及单元教学建议:

(一)生物与环境单元结构分析:共有十课时

从结构层次上看,可以把本单元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共3课时):

1、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2、种子发芽实验

3、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第二部分(共3课时):

4、秋冬季的生物

5、动物的栖息地

6、建立栖息地

第三部分(共4课时):

7、记录动物的特征 8、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9、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0、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二)单元教学建议:

本册教材内容多、观察实验多,每课书安排1课时,需要39课时,20周时间。黄金周放假,科学课教学大约有16——17周时间。因此有必要对教材做出适当的调整。本单元第1课和第2课建议合并为一课时,提出问题后即引导学生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安排学生每人回家进行实验,同时以组为单位在学校进行实验,做好标签,明确分工管理。本单元的第二课时进行第4课“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选择学生有体验,易观察的植物、动物。如:学校里的树木、花草;家庭饲养的猫、狗,以及学生能够饲养的蟋蟀等小动物,作为观察对象。第5课“动物的栖息地”和第6课“建立栖息地”合并一课时。大约在种子发芽实验进行了一周时间的时候,安排第3课“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一课教学,在此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督促了解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本单元探究活动多,真正落实好每一个观察、实验活动,做到不走过场,落在实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明确每一个观察实验的方法、步骤,如何操作,怎样观察,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考虑完整,使每一位学生清楚观察实验的具体方法。如:设计种子发芽试验,我打算作种子在黑暗中发芽快,还是在光照的情况下发芽快这一项实验。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个实验只有一点不同,即一个是在黑暗的环境里不需要光照,一个是在明亮需要光照的环境下。其它条件都相同,同时下种、同时在自然的温度情况下,掌握好水量,指导好学生怎样选择黑暗的环境(放在什么位置)。如果环境没有选择好实验现象可能会出现不太明显的现象,看似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往往由于疏于指导或强调得不够,造成实验不成功。同时还要明确怎样做记录,记录下哪一天下的种,哪一天萌发出芽,量一量每天长多高。告诉学生注意保留原始数据,以备对比时整理研究

要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认为当地的条件不够,或者与教材上的设想不同而放弃实际操作的机会,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蚯蚓和鱼的栖息地也可以用其他的动物来代替,代替的动物最好是当地常见的动物。可以在教室里或者实验室里建立一个研究生物栖息地的环境,帮助学生学习。本单元对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是重点要求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看待数据、尊重数据、引用资料、鉴别资料,并使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更加接近事实。关于控制实验的研究,教师最好自己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补课,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施这方面的研究。

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中重点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一是设计实验的环节,实验前要把实验方法想周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虚心接受同学的正确意见,完善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是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实施实验的能力。认真做好记录、收集实验数据,实事求是不伪造数据。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科学地操作的行为习惯。

五、单元各课教材分析及实施建议:

第一课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编者意图:

1、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

(1)、提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2)、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3)、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

2、一个主题,两层价值目标: 显性——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隐性——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

3、这是第3次比较鲜明地提出建立对比实验这个目标(四上怎样加快溶解,四下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和作用,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

活动一:提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教材提示的“土壤、水分、气温”是学生熟识的,如果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还可能提出什么来呢?(空气、阳光、肥料、休眠期……

2、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可能会说“种子不能发芽了”)!草率吗?也是现实及真实的。追问:是这样吗,你们有什么依据?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怎么做呢?这样自然地进入了下一活动。(科学教师就应该学会追问)

活动二:种子发芽需要那些条件,讨论用实验证明(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1、明确:(1)、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2)、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只能用于观察的。

2、提示学生:研究要围绕一个主题,同时明确研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呢?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

活动三: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 1、书本第3页中,提示“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2、如果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种子的发芽情况和土壤关系不大,也是有意义的科学结论,没有必要刻意排除它。

3、别忘了下节课中的器材由谁来准备?教学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

1、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充足的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

3、了解设计实验、制定实验计划的思路、步骤和内容。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绿豆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初步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感受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观察实验的兴趣。

教学活动预设:

一)引入

教师谈话:你用种子种过花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1.教师出示绿豆种子并设问:怎样做能让这颗绿豆种子发芽呢?

2.学生小组讨论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3.学生说说怎样做绿豆才能发芽。

4.教师归纳并板书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种到土壤里、浇适量的水、放在阳光下……

三)提出研究的问题

1.教师谈话:看来从种子长成一棵植物还有不少的条件,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

2.引导学生简单推测(可以利用板书)改变某个条件的结果。

(没有水或是只有很少的水会怎样?放在黑暗中会怎样?放在冰箱中会怎样?……)

四)设计并制订实验方案

1.教师设问:是这样吗,你们有什么依据?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怎么做呢?

2.各小组选择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初步讨论方案。

3.部分小组交流设想,同学间评论方案的可行性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有些条件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同学设计的方案存在一些问题。)

4.教师出示设计方案的注意点,各小组再次选择问题:(教师注意调整和平衡)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五)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提供表格,各组着手撰写计划。

教后反思与建议:

从结构层次上看,“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在此同时,三个活动又各自承载着不相同任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材的课题向学生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学习的内容是“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正如前边经历的大部分课一样,在这个显性目标之下,还同时包含着一个隐性的能力结构目标,即让学生经历控制所研究的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

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要引导学生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这一中心活动,首先有两点必须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一是“只能改变一个条件”,二是“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另外,和“物体沉浮”研究活动中的对比实验相比,本活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所以实验结果更具不确定性。

五年级学生考虑问题一般有局限性,可能会忽视许多因素。同时对对比实验中什么因素是不能改变的,什么因素必须改变并不真正明确,在这里教师起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要将讨论的过程细化,将学生的思路整理清楚,教师可以以选择一个主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设计,把实验思考的过程明确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应上述过程明确自己的想法,加深印象。

最后,下节课中的器材由谁来准备?准备哪些器材?教师要事先要打算好。如果打算让学生准备部分器材,事先要说清要求,分配好任务。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

编者意图:

从结构上来看,“种子发芽实验”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在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将设计的方案付诸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除按方案进行操作之外,还涉及将方案中的步骤进行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再设计和再创造的过程。分为4个部分。

1、交流实验计划

课文第4页提供三个不同方案的具体设计结果(汲取、改进、调整、完善)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设计中的缺陷。可以提三个问题:(1)他们和我们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2)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3)我们有什么更好的主意?

我们教师可以把各组交流中的重点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整理出活动的重点过程。

2、配备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和过程,有不少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化和明确。

具体可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提示把绿豆种子种在纸巾而不是土壤里,为什么要这样改?不改可以吗? 2)“给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种子加很少的水”。适量是多少?很少是多少? 3)“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中,一组种子放在低温环境中”。常温指什么?低温指什么?如何让两组获得除温度外的相同条件?4)“一组种子受到光照,一组种子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它们的温度环境相同吗?它们的温度环境相同吗?如果水被晒干怎么办?

5)教材提示每个盒子种两颗种子,为什么要这样做?6)具体怎样一步一步地操作?放多少纸巾、怎样折、怎样放、种子怎么种到纸巾里、每个盒子里滴多少水、配备好器材后怎么保管?

7)两组器材,每组的两颗绿豆怎么才能不会因为疏忽而搞混?8)……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时间 1)是可以提示学生在之后的观察活动中应该注意观察哪些内容,怎样观察。

是可以提高学生实验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示学生:把种子播种到开裂之间的时间都看作是种子膨大的过程。 2)我们进行的实验中有三至四成种子是先长出根,然后种皮才开裂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和教材不相符的问题。 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1)各小组要落实好实验材料保管的问题。放在家里?放在学校?带来带去?很难解决好。2)多少时间观察一次?除了刚种下去的第一个小时,绿豆的变化快一些外,之后的变化过程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早、中、晚及临睡前观察4次差不多。另外,晚上怎么办,也要由教师向学生事先解释清楚。

3)观察的过程将持续4-5天,在此过程中,水会蒸发,要提示学生及时补充水分。但除研究水的小组外,两组绿豆的水分必须是相同的。?4)做好观察记录前还有两点要想好:第一,是记录用时还是具体时间。第二,研究温度的小组记录“当日气温”有什么意义?教学活动目标:科学概念:

1、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充足的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

3、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明确对比实验的规则(或方法)。

过程与方法:

按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持续观察,体验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快乐,初步意识到持续观察、记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教学活动预设: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并尝试设计实验来研究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会产生什么结果,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按照方案进行实验,下面请各小组谈谈你们准备研究什么,准备怎么研究。

二)各组交流实验方案

1.请一个小组向大家报告设计的实验方案。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按“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的方法”三个项目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发言。

3.请选择另外两个条件的小组按黑板上的项目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4.各小组讨论:他们和我们的设计有什么不同?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5.补充完善并细化自己的方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以下几点思考)

(1)“给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种子加很少的水”:“适量”是多少?很少是多少?怎样做才能使两组种子得到同样的光照和温度。

(2)“一组种子放在常温环境中,一组种子放在低温环境中”:常温、低温分别是怎样的温度?怎样做才能保证两组种子获得相同的水和光照。

(3)“一组种子受到光照,一组种子放在黑暗的环境中”:怎样才能让两组绿豆种子得到同样的水和温度。

三)配备实验装置

1.请学生说说打算怎样一步一步地操作。

(每个盒子放多少纸巾、怎样折、怎样放、种子怎么种到纸巾里、每个盒子里滴多少水、配备好器材后怎么保管。)

2.参照教材上的图示配备实验器材。

3.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给每组中的两颗种子编号。

四)推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时间

1.让学生推测播种后的种子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除此之外,还可让学生推测不同条件下的两颗种子变化的时间是否一样,会有什么不同,在图上画一画。

2.再让学生推测每一项变化需要多少时间。

五)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1.请学生说说准备观察些什么,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哪些内容需要记录下来。

2.阅读观察记录表,进一步了解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3.开始观察记录活动。

教后反思与建议:

从结构层次来看“种子发芽实验”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根据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将设计的方案付之实践,除按方案进行操作之外,还涉及将方案中的步骤进行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再设计和再创造的过程。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因此,在些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组的发言,仔细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给各组学生一定的时间想一想:他们和我们的设计有什么不同?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有什么更好的主意?教师可以把各组交流中的重点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整理出活动中的重点过程。对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需

要学生从播种起,经常地观察后记录绿豆种子在实验盒中的情况。

要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认为当地的条件不够,或者与教材上的设想不同而放弃实际操作的机会,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重视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看待数据、尊重数据、引用资料、鉴别资料,并使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更加接近事实。

第三课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编者意图:

1、这一课和前两课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完整地构成了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本课是这一主题探究活动过程的最后部分,即“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2、从探究活动的时间安排上看,以往探究活动一般在一个课时中完成整个过程,而本单元的这个探究过程则安排了三个课时。每一课时都集中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上。从中可以看出,从本学期开始,学生经历的探究活动过程更细化,更深入,更到位。

这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尊重客观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重点在于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活动一:汇集实验数据本课的活动从实验信息的发布开始,主要交流做相同实验的控制组和对照组的数据。1、把每人收集到的时间数据换算成小时数,然后才与同学进行交流。 2、两粒种子发芽的时间有点不同,怎样说明发芽时间?

3、当学生面对许多不同的种子发芽时间,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该怎样处理这些数据。

4、如果有小组的数据和其他组相差很大怎么处理?活动二:和全班同学交流这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1、从播种、管理到了收获的时节

2、3个问题展示的是从数据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加强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应加强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的教育。

3、让学生把本组的数据记录到表中,进行再加工的过程。

4、两颗种子的数据怎么变成一项数据呢?活动三:扩展与思考1、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树木。

2、了解现代农业运用科学技术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

3、观察菜地里植物的株距、行距,了解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把我们的绿豆芽种到地里,根据九月以后的气候变化做出判断。

(小结)教材最后一项内容是在横线上写出“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填写前要引导学生分析,因为种子萌发并不一定需要从外界吸收养分,也不需要光照,这与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增进学习者对所处世界的了解,并强化学习者继续学习的气质。如果教育者真能做到这一点,学习者自然就会发现他们的经验是愉快的。教学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

1、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充足的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

3、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水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并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结论,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活动预设:

一、)引入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

1.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 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3.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教材第7页的四项内容。

(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教后反思与建议:

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们的观察、探究活动带着很强的情绪性、暂时性,孩子们的观察兴趣无法持续。为什么孩子无法持续观察、探究的原因?因为没有新的发现,新的观察内容引起孩子的注意。老师需要帮助孩子们寻找新的观察内容来持续孩子的观察。

方法一:多渠道、多角度丰富孩子们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事实;也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设。

方法二:为了使观察、探究活动得以持续,他们需要更多的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支持,包括情感的支持,必要的自我成就感,因此学生需要发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别人共享并向别人推广自己的观察研究成果。

方法三:适时地给孩子们施点“催化剂”,给他一点外部的激励一点心灵上的安慰。我给孩子们设立了一些奖章,分别有发现奖、准备奖、倾听奖,针对我们科学课的几大难题。

第四课秋冬季的生物

编者意图:

本课有2个活动:

活动一:说明需要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知道怎样去观察秋冬季生物(这里是小树和毛虫)随季节的变化。气候变化了,食物也变了,动物的形态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活动二:观察秋冬季的生物。教材的表格中列举了2种植物和4种动物,要求学生跟踪观察它们在秋冬季里怎样适应外界环境。这项活动要持续进行到

12月。教材通过卡通人物提示,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是重点。教学时要把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的内容具体化,否则学生不知道怎样观察和记录。让学生说说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是为明确观察内容做准备的,选择哪些生物跟踪观察,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跟踪观察的对象确定后,要一一明确观察什么。

这两个教学内容期待学生达到的目标是:

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教学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

1、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了生存,生物要适应环境条

件的变化。

2、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

生物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从生物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相联系的角度去观察生物变化规律的

方法,并能制定出比较详实的观察秋冬季生物的观察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长期观察、记录几种生物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兴趣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活动预设:

一)引入

由老师生动讲述春、夏季小毛虫、小树生长变化的故事,提醒学生注意变化的内容,让学生说说以下问题。

(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化的。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

(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如果我们要记录这些变化,你会用什么方法呢?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

二)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

(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

(2)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

(3)其他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4)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的主要内容以及记录的办法。

三)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4)看教材上观察秋冬季生物的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试着记录一些常见的内容。

如果有时间,指导学生确定在校园内观察的动植物。

四)布置课外观察

教后反思与建议:

怎样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做这件事,让学生切实观察到随着天气变冷,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教学时经常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报告他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2、观察对象不要局限于第九面表格中提到的那些

3、教师多掌握一些生物越冬的资料本课没有交流和整理观察结果的内容。在本单元第10课的学习中(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将用到本课的观察结果。

第五课动物的栖息地

编者意图:

本课由2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了解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 3项相互关联的小活动)

活动1,是引导学生了解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什么,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以及它们同鱼、蚯蚓的关系。可以通过看教材上的图,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进行了解。活动2,是引导学生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活动3,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为建立能满足动物生活需要的人工栖息地做准备。第二部分: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两则资料的含义是很清楚的,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并且说明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生命和珍爱生命,科学观察是有趣的,但也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

教学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

1、动物生活的环境叫做栖息地,它包括动物生活区域内的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

2、了解鱼、蚯蚓两种动物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知道建立其人工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内在联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观察是有趣的,但同时也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潜移默化地受到珍爱生命,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

教学活动预设:

一)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交流、讨论鱼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1)让学生逐一列举在鱼生活环境里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2)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填写生活环境表。

(4)阅读资料,知道鱼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5)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的关系。

三)自学、交流、讨论蚯蚓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1)让学生逐一列举在蚯蚓生活环境里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2)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填写生活环境表。

(4)阅读资料,知道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5)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蚯蚓的关系。

四)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五)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

(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所需材料的记录表。

六)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事情。

(2)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3)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教后反思与建议:

1、在观察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时,教学中要用生活化的说法, 如“鱼和蚯蚓的周围有些什么?”来提示学生去观察。

2、在研究环境与动物身体构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从环境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考虑,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环境时要尽量详尽。

3、在填写材料准备表时要利用好研究环境时的成果,材料要考虑详细,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完善准备工作。

4、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材料工作提供便利,提出准备材料的建议,降低准备工作的难度,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第六课建立栖息地

编者意图: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什么是“栖息地”之后,开始仿照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供学生用实验方法观察动物与环境关系的鱼和蚯蚓的栖息地。观察、记录两种动物的行为特征,以及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学

着像科学家那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且要求运用所学的设计植物实验的知识,设计动物实验,研究动物。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这一部分有两项内容。第二部分: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教材为学生进行观察提出了9个可供选择的内容。 1、动物的身体构造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鱼和蚯蚓没有特殊的身体构造和器官,能在它们的环境中生活吗?2、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鱼吃什么?鱼和鱼之间有什么接触?鱼为什么躲到水草里?鱼和喂食者之间有什么关系?3、动物的习性、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动物在白天、夜间、天气变化和受刺激时行为各有什么不同。

概括地说,种种关系是“影响”和“适应”的关系。动物的身体构造,行为习性是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影响动物,反过来动物也影响环境。例如蚯蚓需要土壤生活,而土壤因蚯蚓的活动而变得疏松肥沃。

教学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

1、建立某种动物的栖息地,要了解、满足这种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2、初步学会如何建立一个动物的栖息地,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建立和管理动物栖息地的过程,并基本掌握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动物,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活动预设:

一)引入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吗?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二)探究内容

1.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

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

(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的目的。

讨论:

(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

(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

教后反思与建议:

对《秋冬季的生物》、《动物的栖息地》、《建立栖息地》三课的教学建议:

1、我们自己要能说清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建议老师们学习一下寄生、竞争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我们在指导学生说明蚯蚓、鱼和环境之间依存关系时,需要注意从上述两个层面出发,并且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来进行阐述。

3、在《建立栖息地》一课中需要设计实验,观察动物的行为特征,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观察,所以指导好实验设计很重要。我们在指导这项探究活动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先让学生尝试设计解决问题的计划,然后在小组之间以及与教师的交流中改进与完善实验计划。例如学生想了解金鱼吃什么食物这个问题时,他们初步的计划只是用几种不同的人类的食物进行实验。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考虑更多因素完善实验计划,因此在实验变量的控制上,教师的指导也是重要的。只有计划完善了,实验的操作才可能比较顺利,实验的结果才可能比较准确。在交流的方式上可以多样。另外同样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可靠的观察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4、观察秋冬季的生物,持续时间长达四个月,不断地促使学生有兴趣地进行观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教学时经常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报告他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观察对象不要局限于第九面表格中提到的那些,任何一种植物、任何一种动物,都会随气温变化发生变化,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对象,跟踪观察。值得注意的还有观察对象可以多样,但要减少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免造成变量过多,影响观察的效果。教师多掌握一些生物越冬的资料,学生向大家报告自己的观察时,穿插一些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5、需要教师克服困难,模仿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便于学生观察的栖息地,否则就无法真实地进行探究活动。是每四人建一个栖息地,还是以人数多一点小组为单位建栖息地? 栖息地平时放在哪里? 放在教室里行吗? 同学们的活动肯定影响小动物的生活,怎么办呢? 这些都得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6、我们的做法是4人或4人以上建立模拟栖息地,栖息地平时放在教室里,假期可以让离学校近的同学带回家去。同学们的活动肯定影响小动物的生活,现在还没有好的办法。栖息地的空间不宜太小,实在不行的话只能降低动物饲养的密度。蚯蚓在泥土里生活,栖息地怎样便于观察,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栖息地的一面或两面用玻璃,平时用黑布罩住,观察时打开。蚯蚓吃腐烂的菜叶、果皮,每次都把食物放在靠近玻璃的地方,这样就能看到蚯蚓在泥土里的活动。很难观察到蚯蚓吃食物,我们可以从菜叶、果皮发生了什么变化,间接地知道蚯蚓是否吃了食物,什么时间吃食物。蚯蚓放在教室里很容易在晚上爬出来,我们可以采用开灯、在容器口涂上浓食盐水等办法,不让蚯蚓逃走。老鼠要吃蚯蚓的,这也要注意。

第七课记录动物的特征

编者意图:

从前两节课“动物的栖息地”到下一课“观察到了哪些特征”是一个具体

的探究过程。本节课则是这个过程的实施阶段,即观察记录,是获取各种事实的环节。

记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本课把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扩展到一项新的内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

教材分2部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及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 备课笔记(五年级第一学期)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相当丰富,形式也和多。教材编排上充分体现小学学科知识和技能联系较多,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联系密切,容易激发兴趣。 三、活动目标: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法的变革。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试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一首儿童歌曲《小种子》。 2.提问,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二、设疑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呢? 例如:空气、水、温度这些都是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还有什么呢?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还需要具备: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这些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2.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种子发芽实验,探究一下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以绿豆种子为例,做几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叫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编号,便于以后的比较、观察和记录。(2)每个盒内至少要三粒种子,因为一颗种子带有偶然性,科学实验要严谨。 结论: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水分 第二个探究实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 学知识点全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计划.doc

仁怀市尧坝小学2018至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1、《生物与环境》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

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2、《光》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运动》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运动和力》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精选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必须需要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11、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一兔子一鹰②落叶一蚯蚓一小鸟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二单元) (2008-09-02 15:47:24) 转载▼ 分类:教学心得交流 标签: 杂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4、《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一、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二、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三、教学时间:40分钟 四、整体分析与构思: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 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源于岩石。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五、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准备:土壤、放大镜、镊子、小勺、木棒、白纸、塑料杯、水(加入明矾,起加速沉淀的作用)、更长时间沉积下来的水中的土壤微粒、抹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1--4单元复习提纲1-2-3套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1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