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

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

(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

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

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

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

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

教科书。

●教学计划:由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时(学

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写原则(或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

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服务,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3、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便于学生学习;

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课程建设的意义:

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2、推动开展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

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5、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术梯队。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建设的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

2、教学内容建设(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

3、课程资源建设(立足于“资源共享”而提出);

4、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

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

6、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并实施相应的监督、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要建立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究等制度)。

●课程建设的要求:

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

2、教材要合适;

3、教学资料要完整;

4、考核手段要科学

5、教学方法要有效;

6、教学设施要能满足教学要求。

●系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学的基本单位。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

●高等学校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特征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构成的。

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

1、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引导性);

2、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双边性);

3、是学生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间接性);

4、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全面性)。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

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

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

●大学教学的原则及其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应做到:

①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②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③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应注意:

①教学中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的调动起来;

②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③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

④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教师应做到:

①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

②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③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教师:

①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

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②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③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

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

④利用选修课,开拓学生的视野。

③第五,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

①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

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②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

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2、班级授课制(最先于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阐述。我国是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的。)

?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有利于全体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能保证教师主导作用,效率较高;利于发挥班

集体教育作用);

?不足(学生动手机会少,容易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难于处理)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教学活动展开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课堂教学的构成:备课、上课、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

●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各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备教材);

2、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备动态);

3、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备学生)。

●备课的内容:

1、备教学目标

2、备教学内容

3、备学生

4、备教师

5、备教学资源

6、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7、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8、确定教学的操作步骤

●上好课(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结构紧凑;

5、气氛热烈;

6、教学效果优异。

●学分制: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

理方法。

●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

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方法概念: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所采取的教

学途径或教学程序。基本要素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语言、文字、视觉信息以及工具等)。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教师教的成份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大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1、是指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

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

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学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

法,也称为课堂讲授法。

优点:效率相对较高;成本低;通用性强。

缺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基本要求:

·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

·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

·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4、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

断的过程。(评价是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目的)

●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

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

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

●科学的学业评价的步骤:

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2、编审试题;

3、建立试题题库;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5、阅卷评分;

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的德育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结合原则。

●德育途径:

1、德育课教学;

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即:教师要读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

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4、校园文化;

5、社会实践。

哈佛大学专业设置

哈佛大学专业设置 哈佛大学是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城的一所私立大学,同时是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哈佛大学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一流大学的声誉、财富和影响力的学校,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其商学院案例教学也盛名远播。在世界各报刊以及研究机构的排行榜中,仅次于英国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在英语语种授课的大学的排名尤其突出。另外,哈佛也是全世界生产最多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得主的大学。目前,哈佛大学被国内大批建筑学留学生所青睐,对此,美行思远小编为大家分享哈佛大学专业设置如下: 哈佛大学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 本科生专业:无艺术类本科专业 研究生专业 建筑学 建筑系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并在国际范围内享受胜誉。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种类的设计方法与理念。来自世界各自的批判家与理论家汇聚在一起,为学生们介绍当今建筑设计的问题与趋势。

学院对于优秀设计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可以熟练操作建筑设计技术,还需要不断的灵感创新。该系的教学和研究包括设计理论、视觉研究、历史、技术和专业实践。研究生的信息基础架构提供了设计探索与沟通的根基,向学生提供了设计参考、模型建筑物和现今的想法。智力、创造力、灵敏度和全面的艺术和科学知识是成为杰出建筑师的关键。 哈佛研究生院的教育经验是在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专业间的交流中所获得的。建筑师不但需要从过去吸取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应当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变化的需求。由于新兴实物的不断出现,人们对设计的需求变得异常复杂,而如今建筑学也已经成为环境建设的领导角色了。当今的建筑系毕业生也会继续迎接当代社会所赋予他们的挑战。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哈佛大学专业设置情况,更多相关院校知识,请关注美行思远艺术留学网。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陈柳艳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是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综合化、模块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与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等方面采进行。本文结合学院实际工作对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及研究。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一、关于离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考核方式等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从人才培养方案说,课程体系定位应与人才培养下作目标相一致。我同高职教育的基本H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要有一技之长.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传统的技术型人才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适应性,多元性的要求。在今天很多岗位消失得很快,越来越多的丁作岗位需要宽厚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操作技能,也就是我们的教育要保证使受教育者以宽厚的基础与实力去迎接多元化、快速发展的世界。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有可迁移性,可延续性。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要与此相匹配一因此.如何使学生能理解并提高专业群、职业群的知识能力。使课程的框架臣宽、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掌握较强的实践技术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

又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必须坚持内涵发展的道路.要努力抓好实践教学、基础课两个课程系统的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要实现: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以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主线,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注重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也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片面的“职业人”,而是完整的“社会人”。 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时,首先要开展科学、有效的市场调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把社会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作为确定课程体系的依据。职业教育的课程从工作任务出发。关注工作过程系统。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公共基础等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确定、整合课程内容。 (二)按照模块化、综合化的结构建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除了选择教学的内容.还有一个是教学内容如何序化、结构化的问题。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体系割断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地避免了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叠,教学的目的性强,使教育教学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建市模块课程体系,依据真实T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整合序化

GIS高校主要课程

武汉大学 专业基础课: 必修: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数字测土与GPS、专题地图编制、GIS图形算法基础、 选修:模糊数学、计算方法、数字摄影测量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地图投影与变换、人文地理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地图艺术设计、地图制图数学模型、地图代数概论 专业课: 必修:地图设计与编绘、空间分析与地学统计、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原理 选修:空间数据处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环境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图形图像软件应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多媒体电子地图设计、空间信息可视化、WebGIS与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综合、地理信息学进展 北京大学 必修课: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 选修课:自然地理学与地貌学基础、环境与生态科学、城市与区域科学、测量学概论、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色度学、地学数学模型、地理科学进展、数字地球导论、网络基础与WebGIS、数字地形模型、遥感应用、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导航与通讯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概论 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GIS专业导论 专业主干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设计与应用、测量学、地图学、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学、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C语言与程序设计、C语言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GIS算法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 专业基础课:地球科学导论、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水文学、 专业核心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概论、GPS概论、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数字图像处理、地图学、遥感图像处理、组建地理信息系统 专业方向课程: 必修:GIS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高程模型、计算机图形学、空间信息技术基础、面向对象编程(C++)、地质地貌、环境学 选修:网络编程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微波遥感、计算机视觉、实用遥感图像处理、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多媒体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三维信息可视化、测量学与误差基础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 学科基础课: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概论、测量与地图、地理科学导论、遥感原理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数据结构、遥感综合实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GPS原理及应用、计算机图形学、3S综合实习、地表水热平衡、定量遥感、数字地图制图

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

专业设置与专业动态调整标准 一、专业设置标准 1、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职教特色,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学校设置或调整专业,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应符合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及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专业设置标准,并按有关程序办理。 3、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2010修订)设置专业。开设新专业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以当地或相邻地区支柱或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通过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掌握专业职业领域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专业范围,界定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要有专家论证报告,内容包括:拟设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背景的调研与论证以及专业发展前景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适应的职业岗位、专业知识和能力及素质结构,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分析等。每两年对老专业进行开展一次专业调研论证。 4、增设新专业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满足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优化需要,有相对稳定、数量足够的人才需求。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形成优势,办出特色。 5、依据国家有关文件和部颁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完整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相关教学文件。 6、专业年招生不少于两个平行班,其专业教学条件、专业教师配备不少于两个年级需求(特殊专业如体育、艺术专业一般不少于30人)。 7、根据专业设置标准或专业教学主要内容,具有开设专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其他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条教育部负责全国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受教育部委托,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负责对本行

业领域相关高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 第五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 高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 第六条各地和高校应做好高职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第二章专业目录 第七条教育部负责制定、修订和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高校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第八条专业目录按专业大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划分。部分专业可设置专业方向。 第九条涉及医学、教育、公安和司法等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特殊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为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应在专业目录中单独标注。

浅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浅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作者从工作实际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内容,以及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管理、检查评估与验收方法。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建立课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手段,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以现代人才观和课程观为依据,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改革为动力,全面审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建设目标,通过调整归并、增删取舍、综合开发、探索创新等方式和手段,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从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原则。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课程要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能清晰地体现出就业方向和工作必需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与就业目标有益而无关的课程,可开可不开的不开,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少讲。使得课程设置精减实用,目标明确。 2、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本位的原则。专业培养目标应以人才规格分析为前提,课程设置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人才规格分析形成的能力模块,是课程设置模块的重要依据,在课程模块对应能力模块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尽量减少和弱化与能力无关的课目,大力强化能力培养。 3、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尺度的原则。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建立有利于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有别于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实践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是国家制定的行业职业标准。因此,实践课程体系应与国家(乃至国际)行业标准紧密接轨。各专业应以职业标准中包括的素养、知识、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出培训项目明确详尽,培养过程严格有序的实践课程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之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试行)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我院高职专业设置和管理,优化专业结构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我院高职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高〔2004〕4号,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及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豫教高〔2004〕222号)和河南省普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高〔2005〕486号)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我院的专业设置及调整,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线,有利于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学校专业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既要根据办学条件和相对稳定的专业,努力办出优势,办出特色,又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第二条我院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行业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体现我院的办学特点与资源优势。 第三条我院的专业设置及调整,应符合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二章专业设置 第四条专业设置及调整的原则: 1、坚持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主动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原则。 2、坚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业务要求和工作方向,本着立足需要、确保质量的原则,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原则。

山西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山西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44个)现有专业(90个)所属院系01哲学0101哲学类010101哲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02经济学0201经济学类 020101经济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020102经济统计学经济与管理学院0203金融类020301K金融学经济与管理学院0204经济与贸易类020401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与管理学院 03法学0301法学类030101K法学法学院 0302政治学类030402国际政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303社会学类 030301社会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030302社会工作哲学社会学学院0304马克思主义理论类030503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04教育学0401教育学类 040101教育学教育科学学院 040102学前教育教育科学学院0402体育学类 040201体育教育体育学院 040202K运动训练体育学院 04020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学院 05文学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1汉语言文学文学院 050103汉语国际教育文学院0502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英语外国语学院 050202俄语外国语学院 050203德语外国语学院 050204法语外国语学院 050207日语外国语学院 050261翻译外国语学院0503新闻传播学类 050301新闻学文学院 050303广告学文学院 06历史学0601历史学类060101历史学历史文化学院060103考古学历史文化学院060104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文化学院 07理学0701数学类 070101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科学学院 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科学学院0702物理学类070201物理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doc

附件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教育部 2012年9月 -59-

-60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及相关的备案与审批等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专业目录 第四条教育部制定和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61 -

第五条《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其代码分别用两位、四位和六位数字表示。 第六条《专业目录》包含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一般是指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T”表示。 第七条《专业目录》中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K”表示。 第八条《专业目录》实行分类管理。《专业目录》十年修订一次;基本专业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 第三章专业设置 第九条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62 -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摘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热点,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 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专项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以及高 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 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和难点。因此,如何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就成了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借鉴了国外高职教育的一些经验,引入了能力本位的概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学科本位思想在课程建设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能力本位 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 系和课程形式,课程体系主要是参考就业市场的需求、借鉴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 体系和模式,这些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有余,专业技能不足,学生实 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行业即到即用的需求,造成社会急需的优 秀高技能人才短缺。随着各行各业自动化程度的日趋提高,高级技师的缺口日益 突出。 分析其原因,学校始终未能彻底摆脱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 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脱节,教材内容没有很好地突出职业性和实 践性。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素质和职 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有机结合。即使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也是验证性实验多,学 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新很难得到提高,体现不了高职教育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 培养的特色。此外,考核形式上,笔试仍是主要形式,技能评价的体系难于建立,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到位。因此,立足于职业岗位分析,针对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从源头开始突出高职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要在各专业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开发以专项职业技能形成为核心的项目课程,建立反映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 穿课程建设的始终。 1.知识目标。高职课程知识目标的设置应紧紧围绕所定岗位(群)职业能力 培养的需求进行,淡化公共基础科、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课程的设定要符合应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2.能力目标。高职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培养适应 岗位需求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方法与能力。 3.素质目标。高职课程素质目标的确定围绕着职业需求展开,培养适应社会 的通用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与培养适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如职业道德相结合。 三、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智利大学专业设置.doc

智利大学专业设置 智利大学是智利最负盛名的大学,也是公立大学中最大的大学。将为您介绍该该校的专业设置情况。 一、院校简介 该大学拥有超过40,000名学生(本科和研究生),320个学术课程,3,722名教师和18所学校和研究所,自 1842年以来,该大学为该国的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作为第一所在智利成立的大学,其38,000多名校友(2010-202X)因其强大的公共服务导向而在全国脱颖而出。总而言之,大学、学生、教师和人员正在世界各地对经济和社会的不同领域产生影响。 智利大学的使命是在所有领域制作,整合和传播知识和文化。通过全面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卓越原则,大学旨在为持续的个人,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大学的职责是负责贡献智利的文化遗产发展,并建设改善该国教育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 本科 代数与几何数学1 人类学数学2 艺术数学 生物化学机械2 生物学力学1 计算1方法实验 计算2神经科学 细胞生物学-简介有机化学 化学哲学

化学2物理 计算机物理1 经济物理2 英语1政治科学 英语2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1 通识教育选修心理学2 史历史心理学3 国际关系拉丁美洲社会史 统计社会学 硕士 成人临床心理学生物伦理学 农业科学动物生产生物伦理(医学与哲学联合) 农业科学,作物生产生物伦理 农业科学,水果生产生物统计学 农业科学,农业工业生产医学和生物 农业科学,植物营养学 艺术,艺术理论和历史病理学和口腔医学 艺术,音乐作品牙科 艺术,音乐学健康科学教育 艺术,剧院方向环境管理与规划 艺术,视觉艺术人居住宅

业务刑法和商业市场营销 工程与信息技术医学生物物理 化学形态学 计算机法律和电信营养营养与食品健康促进 文化管理营养与食品 学位科学,专业天文临床营养营养与食品 教育,主修课程和教育社区健康食品营养与食品人类营养学教育,辅修计算机教育病理生理学 教育心理学哲学 工程科学,电气公共卫生 工程科学,机械水产养殖 工程科学,采掘冶金学位数学科 工程科学,运输计算机 葡萄酒酿造学和葡萄栽培地质学 环境法地球物理学 林业和自然保护物理学 学院兽医和动物科学学院物理 食品科学税务 食品M /管质量和食品安全兽医和动物科学 性别和文化研究拉丁美洲遗传学 国际法,投资和贸易法治理公共管理 认知研究信息技术

高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摘要:本文从网络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方面入手,探讨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及课程群的分布;另外,提出了以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和实训室、实习基地为基本支撑的层次化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网络技术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个热门专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和维护能力以及初步的网络工程规划设计能力,能从事W E B网站的建设、管理与维护,能从事网络设备与技术应用推广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根据就业岗位群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根据就业岗位群的需求,以职业能力为主、知识体系为辅,建立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企业、机关、公司、学校等部门的应用情况,特别对分布在珠三角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跟踪调查,我们确定网络专业面向以下就业岗位群:(1)网络系统集成:毕业生可以从事校园网、企业网、宽带网的规划设计与安装实施。(2)网络管理与维护:可以从事网络管理,或在企事

业单位进行一般的网络维护。(3)W E B网站建设与维护:可以在专业的网站设计与开发公司任职,也可以在普通企事业单位进行网站开发与维护。(4)网络编程:可以从事基于网络的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5)市场推广业务:可以从事网络技术的推广,网络软硬件产品的销售、培训及售后服务。 高职教育实际上是就业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必须围绕就业岗位群设置课程群支撑体系,课程改革也必须围绕岗位群以知识建构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对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来说,其结构由公共平台和专业模块组成,公共平台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模块的设置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职业支撑模块;第二部分是职业技能模块;第三部分是考证模块;第四部分是职业延展模块;第五部分是融合模块。公共平台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基础;职业技能模块是最为重要的职业技能培养部分,又可细分为网络管理模块、网页设计模块、网络编程模块;职业延展模块针对学生专业技能拓展和提高而设置。 2.依据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相对应各阶段课程群按照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职业岗位群所需,本着“立足基础,突出技能,注重素质”的思路,组织各阶段课程群,构建和优化网络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中还有一个辅助性课程群,即选修课,它是专业必修课程的补充。 本着高职教育基础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加大了专业课程的开设比例,将基础性课程进行了整合。例如,原先开设高等数学I、I I,分两个学期,现在改为计算机数学,一个学期。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合并、压缩或调整了原有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时开出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新课程。如,我们去掉了数字电路、操作系统原理等理论性课程,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 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 (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 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 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 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 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 教科书。 ●教学计划:由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时(学 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写原则(或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 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服务,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基本条件(师资)说明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基本条件(师资)说明为规范我省本科专业管理工作,各高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专业设置基本条件设置新增专业,新增专业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目标发展一致。高校新增专业数,应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科学设置,避免重复设置和盲目扩张。 哲学类 师资规模 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哲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等具体情况加以确定。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师生比要求,哲学类专业的师生比原则上不低于1:16。 专任教师一般应不少于 12人。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任教师。兼任教师资格必须符合专任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要求。 师资结构 5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专任教师中应有海外研修经历或海外学位的教师,具体比例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确定。 专任教师学缘结构合理,具有非本校最高学历背景的教师不少于5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少于20%,5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不少于30%。 经济学类 专业教师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各专业应配备不少于10名的专任教师。每门专业课程应至少配备2名专任教师。 专业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应合理。具有教授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生师比不高于18:1,鼓励降低

生师比。 财政学类 专业教师队伍应满足教学需要。各专业应至少配备8名及以上专任教师。原则上,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应至少配备1至2名专任教师,每位专任教师每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超过10篇。 专业教师队伍应保持合理结构。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90%,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应均衡合理。 金融学类 开设金融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教师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每个专业应至少配备10名及以上专任教师,每门专业必修课应至少配备2名专任教师。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鼓励聘请金融业界专家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团队。 专任教师队伍应保持合理结构。讲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采取积极措施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将最后学历为本校的教师比例保持在合理水平。 经济与贸易类 第一,教师数量。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鲜明特点,为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确保教学质量,需保证有充足的教师资源,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0人,18:1生师比仅为基本要求,提倡降低生师比。 第二,职称结构。教师队伍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不低于10%;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院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年)>的通知》(教职成[]号)有关规定,结合我院专业建设与发展状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原则 、设置的专业必须符合学院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统筹考虑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必须有相对稳定的人才需求量。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依据。同时,应对所属专业群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或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结合区域产(行)业结构的特点,积极建设与当地产(行)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和行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专业的示作用,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专业设置 (一)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 、有详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应基于充分的市场

调研,明确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指向、就业前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专业定位等要素。 、有科学、规、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案。专业人才培养案应符合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省教育厅公布的相关专业技能抽查标准、毕业设计工作和成果要求等质量监控文件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工学结合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完整。 、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辅助人员,且“双师型”专业专任教师比例达。有本校的副高以上职称专任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名以上专业核心课教师。 、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满足教学要求,实训项目开出率能达到。 、有保障开设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专业设置申报程序 、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由学院提出当年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各系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每年月日前向教务处提交设置新专业的报告和相关材料; 、学院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根据《学院新设专业评审标准》(见附件)进行评审,确定拟设置专业。

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

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 (1998年颁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宏观管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第三条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 通过现有专业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服务方向或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能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应再新增设专业。 第四条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二章专业设置条件 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新设置专业必须具备下列要求: (一)符合经学校上级部门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有稳定的人才需求的论证报告,招生规模一般为每年六十人(个别特殊专业如艺术类专业执行具体规定); (二)应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 (三)应有学校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能配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实验技术人员; (四)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馆及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申请由原有专业改设新专业者,应符合新专业设置所需条件。 第七条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在核定的专业数内,学校年度增设专业数一般不超过三个。 第八条普通高等学校原则上按其分类属性设置专业,以形成优势和特色,设置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数一般不超过本校设置专业总数的30%。 第九条高等师范院校增设非师范专业(系指不以中等学校教师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应依据本部门和所在地区的人才供求状况及学校所在地区的相关专业设置情况统筹考虑。凡学校所在地区义务教育任务重,中等学校教师数量尚供不应求的原则上不增设非师范专业。 第十条未达国家规定标准或本科教学工作未达标准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得增设新专业。 第三章审批权限 第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由学校、学校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管理机构,下同)和教育部分工负责审定、审批和备案。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分析 报告.docx

乌鲁木齐市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分析报告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进程,乌鲁木齐市已进入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要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研究了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成因,并对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提出若干思考建议。乌鲁木齐市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对市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问题展开调查,分析研究,形成《乌鲁木齐市市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分析报告》。 报告力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我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布局的原则;2、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现状与趋势;3、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布局优化调整的思路。 特此说明 一、我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布局的原则 1.两大逻辑 (1)“政府主导”逻辑。地方政府以政策文件或科研项目与课题形式,引导学校进行专业布局。如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对职业学校提出专业布局调整要求。又如国家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自治区职业学校纷纷建成大数据应用等专业。 (2)“市场主导”逻辑。各种专业排行榜和就业排行榜诱使甚至迫使职业学校调整专业布局,砍掉一看无望取得较好专业和就业排行声誉的专业,从而集中有限的各种资源(智力、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时间、空间等),重新加强建设已经取得和有望取得的较好专业和就业排行声誉的专业。其好的一面是集中有限资源加强特色专业,不好的一面是功利主义使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贴合实际,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五大原则 (1)控制专业规模。一方面职业学校的资金、空间、师资力量等资源有限,办学历史和发展定位具有决定影响;另一方面专业有限才能凸显特色。集中资源,专业才会专业、正规、强大。 (2)加快专业转型升级。专业转型升级是指由定位与发展目标不明确导致的粗放发展、低质发展,向定位与发展目标明确的集约发展、高质发展、理论和实践共同进行转向。 (3)突出专业建设重点。建设重点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可能有一批,优势特色专业一般只有少数几个,需要将优势特色专业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打造。 (4)打破专业壁垒限制。专业要与经济发展接轨,有必要与当今主流专业尽可能保持一致。2016年以来,能排在前几位的几乎是跨学科专业。 (5)优化专业资源配置。专业的各种资源共享和对重点专业加大各种资源投入。 3.特色职业学校专业调整的主要导向 (1)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类型结构的变化,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与其匹配对应,以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职业学校符合行业的最崇高理念是优化行业人才类型结构。因此,职业学校应该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人才类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实施大类招生,形成“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专业培养模式。 (2)对接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学校存在的基础就是具有能够培养所需要的特殊人才的不可替代的职能,这类人才的培养应依托专业结构。我区各行业领域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实质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迫切需要形成相匹配的专业结构,形成专业调整与行业转型升级联动互动互促机制。 (3)专业设置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要求相符合。为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需要,必须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引入行业和企业项目,重点推进交通、旅游、贸易等专业的教育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立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模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