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方法及技巧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方法及技巧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方法及技巧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方法及技巧

阅读

一、知识概要

阅读能力是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语文课程的阅读也是如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作品具有感受、理解以及初步的欣赏、评价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比较、判断、反思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大纲>)主要对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提出了要求。(1)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4)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50篇(含课文乙(5)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6)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第(1)项对小学生应达到的基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第(2)一(5)项是关于阅读的方法和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特别强调了诵读。第(6)项是指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修订大纲>的发展,目前在全国部分教材实验区试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除了对阅读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外,还从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角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就情感、态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强调的是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求在第一学段就提出,旨在强调其重要性。此外,<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如第三学段的(小学高年级)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些表述都体现了阅读中学生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使<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诸如标点符号、语法修辞、表达方式、文体知识等等,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的是语文能力的养成,如对标点符号,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知识,当成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一种手段。要求在阅读中、在理解语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常用的六种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和不同用法。有关语法修辞知识和文学知识,<语文课程标准>各阶段均未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因为这些知识仅仅是帮助理解课文,“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二、学法指导

(一)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章

文章是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阅读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三者之间感情交流与对话的过程。阅读一篇文章,不光要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读懂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读出作者的嬉笑怒骂,同时还要了解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并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阅

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树立整体意识。第一步要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文章的概要——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的大体思路和框架;第二步,依据整体的感知高屋建瓴地理解文章的局部——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三步,把对各个局部的理解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方法,符合阅读的规律。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首先要知道文章从父母对“我”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的截然不同的评判写起,讲到在“我”成才的道路上,父母亲对“我”所做的两种评判同等重要,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还能感受到父亲和母亲对孩子两种不同的爱的方式以及?我”对父母的深深的理解。掩卷深思,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能否从中联想到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的鼓励和鞭策?能否从中感悟出—个人成长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到底是什么?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所谓主要内容,是指对全篇文章内容的总概括,不同文体的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各不相同。叙事的文章,主要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人的文章,主要写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品质,有什么表现。介绍事物的文章,一般从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特点、作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写景的文章,一般介绍景物的特点。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方法主要有三种。

(1)自读质疑法。由文章的标题或围绕文章的主要事件自己提出思考的问题。如阅读<向命运挑战)一课,可以根据标题提出问题:谁在向命运挑战?他战胜命运了吗?阅读文章后可以提问: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他在科学上有哪些重大贡献?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事迹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段意合并法。先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在一起,抓住重点归纳总结。例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共有10个自然段。1—2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原因,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用计加害于孔明。3—8自然段讲草船借箭的经过,诸葛亮将计就计,再一次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9—10自然段讲借箭的结果,周瑜在与诸葛孔明的较量中再次失败。将各段大意串联起来,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段意”,过去一直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段落”的概念,是因为过去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模式把教学引向了繁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统一的答案,忽视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分段、概括段意仅仅是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不能用统一、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去说、去记,更不应该把它当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进行机械训练。

(3)根据文章的详略,抓重点段法。如《飞夺泸定桥≥,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写了为什么要夺桥——与敌人“抢时间”,突出一个“飞”字;再写怎样夺桥——“攻天险”,突出一个“夺”字;最后写夺桥的结果。抓住重点部分,再根据开头、结尾的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明白了:北上抗日的红军要夺取泸定桥,红军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抢先赶到了泸定桥,又战胜天险夺取了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抗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独立的,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几种学习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与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言为心声”。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

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父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叹道:“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例如,《荔枝》一课中,作者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母亲一生的勤俭、辛劳。联系母亲临去世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的举动,母亲对儿孙深深的疼爱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诵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小学生要通过朗读和诵读理解作品,同时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此外,有的文章的开头、结尾或点题的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例如《只有一个地球≥结尾一段,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还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例如《可爱的草塘≥、《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地体会这种感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过去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改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需要理性的判断,注重的是结果,强调的是规范、统一;“体会”则是感情的把握,注重的是过程,重在自主感悟,自由表达。”中心思想”仅仅是就文章的主旨而言,而“思想感情”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阐释,后者的外延比前者要大得多。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体会领悟这些词语的变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己能够从作品中获取更多的营养。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如果说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是理解作者“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揣摩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则是学习和借鉴作者“怎么写”的问题。从阅读的层次上说,这一要求更高一些。“揣摩”和“初步领悟”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仍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有所得,而非教师硬性灌输有关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在阅读的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从第三学段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目标进行了分别表述,即分别就说明文、叙事作品、诗歌提出了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就对阅读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1)阅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包括各类故事、小说、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应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入手,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内心品质。例如《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阮恒在输血时的动作、神态等,从侧面反应出小男孩胆怯而又勇敢、无助而又坚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善良、朴实的小英雄形象。

(2)阅读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揣摩记叙的要素和线索,即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顺序细读。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般有“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把握线索即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阅读记叙文,要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文章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以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游记类文章大都如此,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有的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将相和》;有的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丰碑》

(3)绘景状物的记叙文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常通过描写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气氛、意境等体现其特点。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方法。如阅读《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均可采用这种方法。

(4)阅读诗歌,应以朗读、诵读和想像为主。可分四步进行阅读。①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以便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②借助字、词典,疏通诗意。③展开合理想像,领会诗歌意境。诗歌,尤其是旧体诗,语言不但精练,而且有一定的跳跃性。阅读中,一定要细读诗句,想像画面去感受、理解诗歌的美好意境。④在反复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想像,在吟诵中品味和升华。

(5)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四点:一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知道被说明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二是要理清说明的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空间或事物的发展顺序介绍事物的;三是要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四是要揣摩语言的准确性。如阅读《清明上河图》一文,首先要了解作者按照不同的空间介绍了画面的主要内容,与其他绘画作品相比,《清明上河图》除了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从表达方式上说,将说明性文字与描述性文字相结合,语言生动,说明准确o

4.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理解阅读不仅是一种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同一作品,读者经验不同、阅历不同、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作者因时间、心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体会和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目标部分,特别强调读者自身的个性体验。比如“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少做繁琐的分析讲解,多让学生体会感受;少做知识性讲解,多让学生阅读积累。如读<童年的发现)一文,就要调动学生自己的情感和想像:你的童年有没有过类似的发现?你的发现被认可了还是被压抑了?你是如何理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智慧和创造的火花就会进发出来。

(二)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提高阅读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要培养广泛的阅读

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

多读。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关于课外阅读量,修订大纲和课程标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精思。读书要精思,即要仔细思考。一是遇到疑难要精思,思而不解,或查资料,或请教他人。二是在精彩之处要精思,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精彩?作者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等等。三是在无疑处精思,作者的观点或结论对不对?同一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答案?这种质疑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勤记。第一,要勤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通过圈点勾画,提要批注,记下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卡片、笔记等形式摘录文章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要勤记忆,对于名言佳句,精彩篇章,要多记忆,多背诵,集腋成裘,终有大用。

善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要善于把在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学到的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使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比翼齐飞。

如何阅读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叙具体、真实的事件来反映生活的一种常用文体。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写人类、记事类、状物抒情类等;从形式看,新闻、游记、传记、回忆录、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都属于记叙文。

一、阅读记叙文的知识要点

(一)一般记叙文

1、明确文章的记叙要素和线索。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常见的线索有六种:物(具体实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时间)线、感情线。

2、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主题。任何文章,都要学会用一句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至于文章的主题,一般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表现出来,可从分析题目、开篇、结尾、议论抒情句等入手。特别是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应引起重视。

3、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概括段意。分析段落、层次的依据可以是:记叙要素(人、时、地、事)的变化,语言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变化,选材内容或角度的变化等。概括段意的方法有:提取内容要点概括法,提取中心句法,具体描述法等,甚至可以给每个部分添加小标题。

4、明确文章详略安排、不同表达方式及叙述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领会这样处理材料的原因,及与表达主题的关系。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常用的还有说明、议论、抒情,要理解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重点理解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包括外貌(外形、服饰、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记叙文的叙述方法有:顺序、倒序、插序,这三种叙述方法,可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适当运用,阅读时,注意分辨。

5、理解重要词、句的特定(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和句子,不可脱离语言环境,可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立意、多方面多角度揣摩的方法去理解、体味、领悟。理解分析重要的词语的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准确掌握词语在特定环境中的具体含义。有的词是多义词,需要确定在具体语境中的义项;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作用也不相同,阅读时,要善于比较分析,仔细体味文中的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还有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中具有特定的色彩或含义,因此,更应该根据上下文仔细体味其表达效果,才能对词语做出准确的

分析。特别是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文中所用的已不是其本义,更应根据具体语境,才能正确地分析、理解。分析句子,必须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分析在阅读中至关重要。这此关键词语是根据叙述中表情达意的需要,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也可以是副词、连词等虚词。分析句子时,既要理解其表现的含义,更要认真、深入地体会它的深层含义。分析挖掘句子的深层含义,必须着眼于全文的思想内容,在了解文章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去分析,而决不能主观臆断,牵强附会。

6、对常见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行鉴赏和辨识。如设置悬念、对比、侧面烘托、伏笔、前后照应、欲扬先抑、以动写静、虚实结合、讽刺等。

7、重视欣赏、感悟、联想、探究等“开放题”的答题训练。

(二)小说和散文

二者均属于文学体裁。《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对7~9年级的“阅读”中特别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分析文学作品,与上述一般记叙文阅读分析的要点、方法基本相同,不过小说、散文还各有侧重的方面。

读小说:

1、感受人物形象,领悟文章主旨。要从中心事件或生活图景入手,在情节的变化发展和矛盾冲突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外貌言行、神态心理等,从而把握其思想、情感、品质、精神,进而领悟文章主旨。有时考题会涉及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借文学形象来表现,因此,对形象、主旨、作者感情三者的分析,可兼顾考虑,相得益彰。

2、区分环境描写的类别及作用,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环境描写的作用有:烘托气氛或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

3、重视“体验法”。所谓体验,就是读者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与人物形象同呼吸,共命运,在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对准确感受人物形象大有帮助。平时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直谛,积累心理体会,是阅读体验的必要基础。

读散文,除可借鉴上述有关小说的要点、方法外,还要注意:

1、理解象征意义。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中“形象”可以是人,也可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生活图景。理解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对把握文章主旨大有裨益。

2、了解散文的线索及想象、联想、以物喻人、托物抒怀、欲扬先抑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3、分析、领悟散文的哲理。可抓住文中的警句或从“形象”入手来分析。

4、欣赏、感悟优美的语言。要培养感悟语言的敏锐性,在解读词语的表层意义时善于联想和挖掘其潜在或深层意义。

二、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及训练要点

做好记叙文阅读,至少要读三遍:

第一遍,略读浏览,整体感知内容。阅读记叙文,首先是要读懂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明确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叙述方法。对于重在写人的记叙文,要能够了解文章写了谁或哪些人,描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与人特相关的诸因素(时间、地点、场景、背景、事件),从而感知人物是怎样一个人。对于侧重记事的文章,要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以及和所述之间事相关的诸要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从而大体感知事件的社会意义。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应初步感知作者写的是什么景,什么物,以及景或物的特征,作者通过景、物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第二遍,细读精读,品味深层含义。这里包括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文章中心、体味文章情感、理解重要词句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要着眼于全文、分析文章各段的途述重点有何不同;段与段之间,把内容联系紧密,意思接近的该归纳为一部分。这样由段到部分,由部分到全篇,就能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安排决定的。因此,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文章的中心。常用的归纳中心的方法有: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性词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即可;有的记叙文在叙述过程中直接告诉了读者记述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则应把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同时,应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之情,褒贬态度、思想倾向等。至于对词语和句子的分析理解,前面已谈过,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遍,回顾思考,探究开放题型。开放性试题,注重题目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弹性,是平时学习的拓展和迁移,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创新空间。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惟一,但也不能脱离原文中心。阅读这类文章时,还应把自己融入进去,要抒发自己的感受,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开放题一般采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题、赏析题等。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补充论据等;仿写题,即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前后句和其中的关键词语的内在关系等,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仿写;联想、想象题,即根据设定的情境造句或写一段话等;赏析题,即选择文章中的美点,如语言美、内容美、结构美、形象美、手法美等,进行欣赏分析。答这类开放题型,一定要斟酌出题意图,结合文章内容和思想,挖掘知识积淀,调动生活积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

以上所谈记叙文特点、阅读分析方法,必须和阅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训练中应用,在应用中训练,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同时,阅读时要树立整体意识,将每一道问题置于全文中心之下来思考,这样回答问题才能准确。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阅读记叙文,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阅读记叙文的常用方法:

一、把握记叙的要素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有时,在不影响表达效果的情况下,其中的某个要素也可省略。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二、理清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每个事件都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按照这个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叫顺叙。有时虽然是按时间顺序叙述,但由于时间对表现文章内容没有多大意义,就不一定特意点出时间,而是抓住事件本身的特点作为线索标志。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注意辨析。

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一种是提到前面叙述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和段落。

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与之有关的另一件事件的叙述叫插叙。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插入与所叙事件有关的从前发生的事;另一种是插入对人或事件的介绍说明。阅读时应注意区别。

三、辨析记叙线索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

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记叙文,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

四、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一是要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的运用,是为了表现主题与为中心服务的,了解了它,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由小见大如《枣核》,通过几颗生枣核表现了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重大主题。阅读记叙文,要能够看到小事件、小细节的巨大表现作用。

2.托物寓意有些记叙文中所写的事物隐含着深远的意义。如《驿路梨花》中的“梨花”象征纯洁无瑕的爱心、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3.各种描写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等。记叙文主要是通过种种描写来反映人和事,进而表现主题与中心的,阅读时要注意从这些形象化的描写中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事情的性质。比如《口技》一文中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依托,通过他人之口及种种反应,间接表现此人此事,言简意深。

4.铺垫铺垫是写在前面,便于下文表达而打基础的文字。例如《驿路梨花》开头写“好大的山”,“陡峭”,“茂密的树林”,“夕阳西下”,“我们着急”,就是为下文出现小茅屋表现主题而设置的铺垫之笔。

5.对照对照式的描写可以鲜明地显示主题思想。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两种生活构成对照,显示了封建书塾教育的弊端。

写作技巧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二是要推敲词语。许多记叙文的语言深沉含蓄,饱贮机巧,阅读时要针对具体语言环境,细心推敲,探究其中丰富的内涵。如《最后一课》中的“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忽然”一词就有力地突出了同学们在最后一课上珍惜光阴全神贯注投入学习的场景,渲染了爱国精神。如不细心思考,这些表现力极强的词语,就会从眼前一闪而过。

记叙文阅读法

(1)分辨文章的类型。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的。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对事件经过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这类文章大多要交代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

(2)理清读物的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怀念、,暗线则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

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例如:《回忆我的母亲》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勤劳的一生,紧扣母亲的特点选材,全篇章法清楚,结构严谨。二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如《琐忆》前一部分所谈的内容为“俯首甘为孺子牛”,后一部分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以人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为序表现出鲁迅平易近人、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还有的记叙文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和事理顺序。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4)分析多种表现手法。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描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要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记叙、述说人物的活动和事情的经过,把人物和事情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描写:对人、事、物、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往往是为了揭示人或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总之,分析多种表现手法,主要看作者是怎样把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5)分析语言的运用。注意分析语言的特色,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得到欣赏之乐,还可学习语言,有利于写好文章。揣摩文中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要从记叙文的特点出发,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假装发怒一节,教鞭“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加点词语的运用,刻画出了蔡老师的温柔、美丽及对学生的亲切、挚爱。文中又写“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是不知不觉,无意识的,由不得自己的一种情状,它反映了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可爱和美好的,即使是写字这样微不足道的举动,在孩子眼里也是非常的神圣。“默默地”不仅点明了孩子们的全神贯注,而且凸现出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心理。“急于”更是写出了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与崇拜,恨不得自己也马上成为“她”。这些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依恋与爱戴。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通讯、传记、回忆录、散文、小说等都归属于记叙文。阅读记叙文,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下面仅从四个方面介绍阅读记叙文的常用方法的粗浅看法。

一、要把握记叙的要素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那么,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1、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地间的内在联系。

2、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一般的记叙文,内容比较单一,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

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是,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光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它。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二、要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1、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

2、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三、要辨析记叙线索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记叙文,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

四、要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1、描写: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开展描写,读者的印象就反而模糊了,因此,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我们在阅读这些章节时,不能只着意于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2、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叙述的对象的见解或判断、态度和感情,都直接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的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透露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总而言之,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阅读分析时应避免割裂,力求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同时,还应指出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毕竟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些手法与记叙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表现文章内容服务。

现代文阅读各文体特征及阅读答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读标题;2、速读,把握大意;3、审读问题;4、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细读文本;5、思考、做答。

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方法):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

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问

描写的方法: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与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性格)、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改变阅读能力差的状况,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和篇的基本知识: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篇打交道来获取知识。有的同学阅读能力差,原因是没有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词表达的是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子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用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子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由此可见,阅读水平低,往往是从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开始的。所以,要想提高阅读水平,就要从认真学好语文开始做起。

二、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不懂,就会给阅读带来种种困难。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遗传工程"、"基因"、等等科学专用名词,不少人就看不懂,识字而不明白意思,这就要涉及到科学知识了。因此,要想在未来社会里具有较高的再学习能力,就要努力在中学阶段打下雄厚的科学基础知识。

三、要会用工具书:语文基础好,科学基础知识好的同学也难免有些字词不会,或一时想不起来。因此,阅读的时候要准备好基本的工具书,起码手头上应当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并能熟练地掌握查找方法。有时候,为了加快阅读的效率,还可以根据阅读的内容,准备一些相应的书籍,如看数学时,可以准备一本数学手册等。在阅读中,如果有意识地注意上述三点,那么阅读能力必将在阅读中不断地得到提高

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要从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其次画出问题中的关键字词,对于特殊的问题比如说感想,关键字解析,句子的作用,修辞手法都可以套用公式,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体现了……的特点。而问你句子有什么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升华主题,首尾呼应……反正看着办,但最重要的是(问题)从文中来,(答案)到文中去。

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作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4、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4、归纳主题的几种方法:

①要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②抓住文中议论抒情句

③掌握常用句式:通过写……歌颂(批判、揭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5、文章线索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以人物及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以实物为线索,如《麦琪的礼物》

③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以事件为线索

⑤以时间或地点的转移为线索

6、怎样找文章的线索

①看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

③议论抒情的语句

7、线索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层次更清晰

8、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便于叙述故事、增强文章真实性、读起来更亲切。

9、怎样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A、抓住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质

B、找出塑造人物的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塑造人物的手法包括: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描写(作用是直接刻画主人公的性格、形象)侧面描写:人物烘托、环境烘托(作用是: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心情)

10、分析文中关键句子或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

(1)结构上:

a、开头:设置悬念、总领全文、点题、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b、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c、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扣题、总结全文。

(2)内容上:开头常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待背景;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常为画龙点睛、深化中心。

11、题目的作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充当文章线索、揭示文章中心、新颖,吸引读者。

12、常用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作用:议论、抒情:多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记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描写: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13、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烘托作品主题、为主人公出场作铺垫

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形象

14、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用景物烘托所歌咏的对象、为后文作铺垫、交待生长环境、表现所歌咏对象的精神品质。

15、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的表现了……

拟人:把……人格化了,表现了作者的……的感情,把……写活了

反问:起警策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设问:引发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引起下文。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使文章节奏鲜明,突出的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强调

16、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等

17、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顺叙: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的清楚完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插叙:对有关人物、情节、或背景作补充交待,使文章情节更完整

18、怎样赏析句子:

答题技巧:使用了哪种修辞+这种修辞的一般作用+语境含义(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也可以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动词或形容词)。

19、直接考察对题目的理解: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0、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21、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

(1)从选材分析

(2)从结构布局分析

(3)从表达方式分析

(4)从语言特点分析

22、“这”或“那”指代的内容:指上下文中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话。

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

?明确: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a标题;b开篇;c中间;d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次序安排(照应论点):?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三、论证(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比喻

?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四: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类型: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六:驳论文的阅读

?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小学生阅读技巧

一.阅读基础知识

1.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大体过程是:读通文章→了解内容→分清段落→把握中心→体会写作。

2.分析文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分析文章,要弄清楚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要达到这个目的,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注释,了解作品的写作年代和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体会课后的练习,特别是一些思考性的问题。

3.阅读要“三到”。心到、口到、眼到。

4.阅读要学会问和比。要善于提问题,问题要提得恰当。有了问题之后自己和自己争论,然后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还要对字词句进行比较,“换一种表达方式行不行?为什么?”对同一事物在前后不同的条件下的表现作比较,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5.认真体会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透过文章的题目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分析题目要弄清题目中每一个字的真正含义。

6.写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纲式、心得式三种。

二.阅读的基本方法

1.怎样给文章分段?给文章分段一般有五种方法:按事情发展顺序分(起因、经过、结果),按时间的变化分(找时间词),按地点的转移分(找地点变化的词),按事物的类别分,按文章的结构分(总分总、空行、小标题)。

2.怎样概括段落大意?先要读懂文章,然后按照这几种方法概括:层意归纳法(将段落中各层意思连成句子),摘句归纳法(找中心句、过渡句),提问归纳法(对内容提问)。

3.怎样给段落划分层次?按连贯关系分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一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按因果关系分层,有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两种形式。按并列关系分层,各内容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按总分关系分层,有“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

4.怎样归纳主要内容?有四种方法可供参考:段意归纳法,将各段意思连起来组成完整的句子。重点归纳法,只要抓住重点段落的意思,再加上必要的补充交代就可以了。审题归纳法,将题目的意思具体地组成一句话。摘句归纳法,找出重点语句或中心句,补充一些词句连成一句完整的话。

5.怎样概括中心思想?可以学习这四种方法:分析题目法,弄清题目的意思,找出中心词。分析中心句法,理解中心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主要情节法,理解主要情节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分析主要人物法,理解主要人物有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作者是歌颂还是批评。

6.怎样给文章加标题?加标题前要读懂想清楚,标题要体现文章的什么内容。文章标题有这

几种类型:以时间为题,以地点为题,以事件为题,以中心为题,以景物为题,以文章中人物的语言为题。

7.怎样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选材是否突出了中心,详略是否得当。

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看看文章为表达中心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记叙顺序。有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如《飞夺泸定桥》)、倒叙(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如《月光曲》)、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有关的事情,如《凡卡》)、补叙(对所叙述的人物、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如《小英雄雨来》)、分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如《课间十分钟》)。

另外,还可以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还可以从表现方法入手进行分析,如象征法(《白杨》)、对比法(《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托物言志法(《冬夜杂咏》)、衬托法(《鸬鹚》)。

8.不同体裁的文章该怎么阅读?

写人的文章。首先,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其次,分析典型事例,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事的文章。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叙述顺序,抓住事件的重点,掌握分段方法(一种是按“发生、经过、结果”划分的“三分法”,一种是按“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划分的“四分法”),概括中心思想。

写景的文章。写景的文章有三类:游记,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生活外所周围的景物。阅读时要弄清写作顺序: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变化顺序,给景物分类。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总分结构(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总分总)、并列结构(《林海》)。体会思想感情。

状物的文章。状物文有三类:状静物(《长城》)、状动物(《燕子》)、状植物(《我爱故乡的杨梅》)。写静物的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写动物的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写植物的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状物文的写作目的总是要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童话。第一要了解童话的特点和类型。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起到教育、歌颂或讽刺的作用。文章篇幅较长,情节上富于幻想。童话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拟人化童话,将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童话中的“人物”;二是人物童话,即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的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是超人化童话,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属于一些超自然的、幻想、想象中的形象。四是知识童话(科学童话),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者其未来远景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少年儿童和浓厚兴趣。第二要领悟童话的生活道理。

寓言,就是在具体的故事里面寄托一些话,这些话是讲某个道理或教训的。寓言大多数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阅读短文要首先读懂故事部分,然后分析寓言中的深刻含义,根据故事中的场景弄清生活的哲理。

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阅读复习

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看书报能力是指能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够给课文分段和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

认真阅读的习惯主要是指边读边想的习惯。查字典和运用其它工具书的习惯以及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10、小学语文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经典题(课外语段阅读) 课外1: 暖色的梦 路边的小花在瑟瑟的寒风中 谦卑地开放了 仿佛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 纤弱的身影 投在深黑的土地上 沉默的微笑 温柔了整个世界 那几片单纯的花瓣 竟一下子使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 开了又枯萎了 路边的小花 仿佛大地做了又一个小小的梦 1.路边的小花开了,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她梦见了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如些谦卑的小花,“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认真品读诗歌,体悟诗歌内涵;仔细阅读题目,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表达。 参考答案: 1.如:它梦见自己装点着这个世界,人们非常喜欢它。 2.小花默默地吐露芬芳,装点自然,温暖世界,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奉献虽然很小,但她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行者。 角斜小学赵兴军课外2:

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怎么整天那么欢乐?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的、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么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枚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雨丝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轰”,礼炮响了,大会就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色姑娘头上的玉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湖是美的…… 1、给短文加上题目,写在横线上。 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用“~~”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3、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中湖的什么特点? 4、文中的“礼花”指的是,“礼炮”指的是,“玉花”指的是,“掌声”指的是。 解题指导: 新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领悟主要精神?一是读懂短文,知道短文讲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是指导学生抓住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因为一般人用文字表达思想的时候总喜欢把最为重要的东西放在开头和结尾,诸如开场白、压轴戏; 三是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 四是抓住短文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五是回答问题,答题要简单明了,答案要紧扣题目要求。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09年5月 调查地点: 定边县 调查对象: 逸夫小学五年级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人:尚娜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于2009年5月,对逸夫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与师生交谈、发放调查问卷和查看资料,对该校开设课外阅读课的情况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探求出有效的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1、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储备情况 2、师生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 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4、语文课外阅读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5、语文课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逸夫小学进行,共发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达97.1%,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口头询问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三次师生座谈会。座谈会涉及到课外阅读的书籍、内容,还有课外阅读的目的、方法、作用以及教师对开展课外阅读的态度等,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师生座谈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优秀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8.2%。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知识分享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卷中,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在小学语文考试阅读题中,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已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是上好四十分钟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去。 为了真正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实践。 一、确定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的目标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阅读层次,制定学生课外阅读目标。如一、二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故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而中年级学生识字量有所增加,因此,以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为主;高年级学生由于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所以适合阅读有较高品位的科幻作品等。 二、选取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的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兴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爱读儿歌、童话等,而高年级学生则喜欢历史故事、文字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等。所以,低年级学生可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中年级可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等少儿故事、科技书籍等,而高年级学生则可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等。课外阅读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增加与质的提高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1.“量体裁衣”法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对难度不同的读物分别对待:古诗,适合集体吟诵;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原则上不提倡自读,而采取“你讲我听”的学习方式。 2.“逐步渗透”法 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是读课本,还应该大量地收集一些类似的材料供学生阅读。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提供了《空城计》让他们阅读,学生在阅读相关故事的时候,他们就会无意识地进行联系、比较,阅读兴趣也加浓了,而且对故事情节、人物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3.“生活联系”法

小学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精选

小学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精选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老太大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当真吗?”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看出自己的笔迹吗?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本中的一本呀!” “啊,原来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师!”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为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1.本文已用“‖”分为三段,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带“...”的一节,你认为哪一句话更能看出巴尔扎克的武断,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海滨的夏夜 夜,来临了。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 基本方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 1“为有源头活水来”——激发强烈的课外阅读欲望 1.1满足需要。孩子们大多喜欢看精彩有趣、紧张离奇的书,如童话、科幻小说、寓言、故事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性别上说,女孩比较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男孩则喜欢读科幻小说、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等。从年龄上说,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热衷于读的书也有所不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需要入手,有意识地引领他们阅读一些自已喜爱的读物,从中激发强烈的课外阅读欲望。 1.2实地感受。教师可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教室,让他们置身书海世界,畅游网络空间,领略书的丰富奇妙、知识的学无止境,享受读书的快乐。 1.3树立榜样。对小学生而言,榜样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据此,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一些中外名人小时候多读书、读好书的典型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使人受益匪浅的事实。还可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如当学生口中蹦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别的孩子不甚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给予大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身边树立了活生生的榜样。语文教师更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经

常给学生讲述自己的读书历程和读书心得,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春风又绿江南岸”——营造浓郁的课外阅读氛围 2.1现身说法。教师可把自己喜欢的并估计孩子们也喜欢的文章在他们面前绘声绘色地朗读,饶有兴趣地讲评,让他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已喜欢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读后的感受,说说自已的收获。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这既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他们会主动相互传阅好文章,又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多管齐下。“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若能以身作则,课余多抽些时间,经常与孩子们一起读书,这对孩子将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教师阅读时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强烈地感染着孩子,他们在这浓浓的读书氛闻中,体会到教师时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阅读空间内,获取无限的知识,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带两三本深外读物到校,在班级开设“图书超市”、“小小书架”。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由选择、自由阅读。规定每月换书一次,使学生拥有的图书能合理流通,给“图书超市”和“小小书架”时常更新品种,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开辟“书海拾贝”、“小小智多星”等栏目,平日则多带孩子上阅览室阅读。 3“万紫千红春满园”——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阜宁县合利中心小学顾春娥语文课外阅读是指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外,以学生自己的阅读为主,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为中心,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研讨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学习活动。它完全以小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辅导与参谋作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虽然以小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辅导与参谋作用。但是,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指导也至关重要。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选书、计划、方法等。 1、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书历来有好坏,或者基本是好的,但有瑕疵。现在的书、杂志、小报多得令人目眩。什么书好,什么书坏,什么书宜读,这就需要选择。小学生对书的好坏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他们往往出于好奇心,越不让看,就越要看,特别是武打小说、言情小说,一旦入了“迷宫”,就不能自拔,我们要讲明读坏书的危害,晓之以理,用一些沉痛的教训启发他们不读坏书,变堵为导。要使学生不读坏书,我们当父母的和老师的,就要多花些时间,查查图书目录,翻翻书,一本书大概浏览一下,好多书都有“前言”、“后记”、“序”、“跋”、“内容提要”一类文字,不外是对书及作者的评价,介绍书的梗概,成书原因。看了这些,对一本书就有了大致的了解。由于成年人鉴别力比较强,据此,就可定下来,学生宜读不宜读,然后再向学生推荐。这种方法简而易行,教师可用少量时间,就完成向学生推荐好书的任务,学生就可以有目的的读书了。 2、指导学生有计划的读书所谓计划,即是在完成课内学业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好书读。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即使是好书、好报,如无目的的滥读,忽视“正业”,比如说上课偷看,集体活动不参加,作业没做完就看杂志、小说,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每人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各个年级有所侧重,计划可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改完善。要长计划、短安排、长流水、不断线,灵活机动,循序渐进,争取每学年都有个读书目标。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想使学生课外阅读有收获,就必须教给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就能把书读得更好。读书的方法很多,下面选主要的介绍几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及答案解析《微笑》 飞机起飞前,一位乘客请求空姐给他倒一杯水吃药。空姐很有礼貌地说:“先生,为了您的安全,请稍等片刻,等飞机进入平稳飞行后,我会立刻把水给您送过来,好吗?” 15分钟后,飞机早已进入了平稳飞行状态。突然,乘客服务铃急促地响了起来,空姐猛然意识到:糟了,由于太忙,她忘记给那位乘客倒水了!空姐连忙来到客舱,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到那位乘客跟前,面带微笑地说:“先生,实在对不起,由于我的疏忽,延误了您吃药的时间,我感到非常抱歉。”这位乘客抬起左手,指着手表说道:“怎么回事,有你这样服务的吗,你看看,都过了多久了?”空姐手里端着水,心里感到很委屈。但是,无论她怎么解释,这位挑剔的乘客都不肯原谅她的疏忽。 接下来的飞行途中,为了补偿自己的过失,空姐每次去客舱给乘客服务时,空姐都会特意走到那位乘客面前,面带微笑地询问他是否需要水,或者别的什么帮助。然而,那位乘客余怒未消,摆出一副不合作的样子,并不理会空姐。 临到目的地时,那位乘客要求空姐把留言本给他送过去,很显然,他要投诉这名空姐。此时,空姐心里虽然很委屈,但是仍然不失职业道德,显得非常有礼貌,而且面带微笑地说道:“先生,请允许我再次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您提出什么意见,我()将欣然接受您的批评!”那位乘客脸色一紧,嘴巴准备说什么,可是却没有开口,他接过留言本,开始在本子上写了起来。 飞机安全降落。所有的乘客陆续离开后,空姐打开留言本,惊奇地发现,那位乘客在本子上写下的并不是投诉信,相反,是一封给她的热情洋溢的表扬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整个过程中,你表现出的真诚的歉意,特别是你的十二次微笑,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最终决定将投诉信写成表扬信!你的服务质量很高,下次如果有机会,我还将乘坐你们的这趟航班!” 阅读训练 一、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真诚——()理会——()特意——() 二、 根据意思写出四个带有“续”字的词语。 1、接连不断。() 2、一个接着一个。() 3、停止后隔一段时间接着进行。() 4、已经停止后又有所补充。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分解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其次课标还要求小学阶段背诵背诵优秀诗文总计160篇(段)。并在后面附上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我们制定这一方案就是要使学生的阅读、背诵量达到这一要求的底线。 另外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读书的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在班级甚至是学校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更新,活跃学生的思维。 4、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使学生的读书落到实处,使阅读成为我校的特色,逐步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5、能熟练背诵新课标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 三、活动构想: 1、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各班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制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班级读书计划,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阅读量为5万字,分解到各 个学期每学期应达到1250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分解到每个学期应达到10万字,也就是相当于两本语文书的字数。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 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各班级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个读书计划,班主任要认 真督促检查,确保计划得到落实。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各班级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黑板报(不能一两个月都不变一次)、墙壁等,营造书香氛围。 (2)征集读书名言,可以把从各方面征集一来的名言抄在黑板报上,或是做成书签与同学交换。 (3)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辟读书方法介绍,向学生介绍科学的读书方法。(《小学生阅读报》等报刊杂志上都有介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n g 语文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关于词语1.理解词义的方法: 答:①拆拼法:把词语拆开来,先解释每个字,再把每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个词语的意思。如“自勉”。②近义换词法。用近义词对于要解释的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如“推辞”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推却、拒绝”。③反义词否定法:利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不”来解释词语的方法。运用时,先找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然后在这个反义词的前面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模糊”的意思为不清楚。④联系生活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解释词语的方法。如:犹豫不决。⑤联系上下文理解法。答题范例:本义+文中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字(词)的巧妙: 答:这句话用上“**”这个字(词),能够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换成其它词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能换。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思路去思考:①词语意思不同。“**”的意思是……,而“**”的意思是……,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不同,所以不能换。②表达的程度不同。这两个词都表示“……”的意思,但是它们表达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表达的程度更深一些(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所以不能换。③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2)关于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概括1.概括文章主题的方法: a.内容分析法。如《陶校长的演讲》 。 b.题目入手法。如《师恩难忘》 。c.中心句或重点段提取法。 d.感悟抒情议论法。如《滴水穿石的启示》。 2.不同文体主要内容概括范例: ①写人记事类: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在哪里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表达了……的情感。(写人的就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②写景类:短文描写了什么季节(地方)的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赞美了(表达了)……的情感。(或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或抒发对生活的热爱,或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五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附答案)2012.06.30 《》 小群是个双目失明、失去母亲的苦孩子。他非常热爱这个世界,这都因为父亲就是小群的眼睛。 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不久,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去玩,父亲还教会了小群游泳。 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面对着一个黑暗的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把人晒暖和。“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析,“血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小群困惑了起来。父亲再作耐心的解析:“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太阳能发光发热,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群才逐渐有所领悟。 以后,( )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绿色,( )小群却对同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渐渐地,小群觉得世界( )陌生黑暗的,( )熟悉多彩的。他懂得世界上有许多用不着看便能感受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个红色的米老鼠书包,当书包买回来小群背着上学的时候,一位阿姨赞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色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小群便哭了起来。 父亲听了,愣住了,半天没吱声,过了好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小群……那天买书包时售货员说只剩一个米老鼠的书包,所以绿的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小群感到爸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爱! 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流过,小群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好,当小群学会了按摩、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亲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呢? 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犹如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生。一位叔叔在追悼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和奋斗,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和勇气……” 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父亲呀,”他默默地祈祷,“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的心上!”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题(5篇,附答案)

一、李时珍解剖穿山甲 我国宏伟的自然科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对科学研究态度十分严格,陌生的问题一定要亲自观察、实践,把它解决掉。 有一次,他看到古代出名药物雪茄陶弘景的书上说:河边有一种叫穿山甲的动物,它最喜欢吃蚂蚁。便想:蚂蚁那么笑,穿山甲是怎样吃它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来到小河边,找到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原来,穿山甲身上披着一块块的鳞片,既能张开又能合拢。 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都张开,放开一种分外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利,把鳞片张开,不一会,蚂蚁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观察后他还不放心,为了进一步证实穿山甲的确爱吃蚂蚁,他特地又到河边捉了一只穿山甲,把它的肚子切开观察,果然装了一升多的蚂蚁。 李时珍就是这样对待科学的由于他亲自观察实践修正补充了大量材料才写完了完善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 练一练 1.联系上下文解词。 (1)严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画出穿山甲吃蚂蚁的过程。 3.给第3节加上标点。 4.用“/”将第2节分成3层,写出层意。 第1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 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语文课外阅读是指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外,以学生自 己的阅读为主,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索为中心, 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研讨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提 高语文能力的学习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1、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研读的阅读方法。 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 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如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我们可 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逐渐养成 认真读书的习惯。

例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让学生去探索海底的奥秘,查找有关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 有关书籍,找到有关海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海底内容的部分,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 行交流。这样的读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成功,并使 学生从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2、略读法。 现今科学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 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所谓略读法,就是翻看读物时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 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 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平时要放手让学生围绕 研究主题寻找信息,利用图书馆、书籍报刊、网络、电子 读物。当然,应让学生明白,略读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

经心,而 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3、速读法,即不发音,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在训练学生速读时,可教学生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 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速读后 解答,还可以用竞赛法,激发学生速读兴趣。 4、选读法。 就是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通常做法是让学 生带着问题读。支其所需,迅速捕捉信息。 5、批注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

四年级小学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四年级小学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4、路上 清晨,妈妈把我从暖烘烘的被窝里拉起来:“小功,你姥姥病了,快叫你舅舅来!” 舅舅住在离我家3里多的小村里,为了赶时间,我顾不得穿戴整齐就出了门。出门没几步,就到了农贸市场。这里的商品丰富极了,有银光闪闪的带鱼、肥壮的公鸡和母鸡,还有鲜嫩的蔬菜。顾客很多,熙(xī)熙攘(ránɡ)攘。 我正赶着路,突然看见了一位老奶奶提着沉甸甸的菜篮子一步三颤地走着。我忙上前帮她提篮子,一步一步地扶着她回家。老奶奶感激地说:“谢谢你啰!”我说:“没关系。” 时间已经6点了,我赶紧奔跑起来。由于心急,我竟和一辆自行车相撞。骑自行车的哥哥没有责怪我,反而说:“小朋友,看样子你有什么急事。快上车吧,我送你去。” 1、本文写了“我”上路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 经过: 结果: 2、照样子,写叠词。 如:暖烘烘()()()()() 3、写出表示“手”和“脚”的动作的词各五个。 表示“手”的动词如:扶 表示“脚”的动词如:跑 4、写出和“清晨”以及“赶紧”意思相近的词各四个。 “清晨”的近义词:()()()() “赶紧”的近义词:()()()() 5、本文写了“我”在路上和 这两件事,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新风尚。 【参考答案】

1、原因:姥姥病了,妈妈要我去叫舅舅。经过:路上遇见一位老奶奶,帮她提篮并送她回家。后来因为心急,撞上了一辆自行车,骑车的哥哥非但没怪我,反送我上舅舅家。结果:我到了舅舅家。 5、拂晓、早晨、清早、黎明、早上……;赶快、赶忙、匆忙、连忙、急忙、马上、立刻…… 6、帮助老奶奶一个哥哥用自行车把“我”载到舅舅家互相关心 ----------------------------------------------------------- 5、山羊和狼 狼干了坏事,被狗咬伤,倒在地上,自己不能找吃的。它真想到前面的河里去喝水,可是,怎么也爬不动。 这时,从远处走来了一只山羊。狼有气无力地叫着:“山羊大哥,我渴极了!请您快给我到小河里弄点水来!” 山羊望了望狼,摇了摇头说:“我不能替你去拿水。” 狼(纲刚)想发火,忽然伤口一阵剧痛,便忍住了,“我受伤了,伤势很重,一点也不能动了!(难道难到)你一点不同情我吗?” 山羊还是摇了摇头。 狼简直要哭出来了,又苦苦地(请求哀求)到:“行行好吧!山羊大哥。只要你给我一点儿水,我就可以自己去找食物了,要不我会饿死、渴死的!” “要是我给你水喝,你能够站起来了,那么,你会(毫豪)不客气地把我当食物吃了!”山羊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1、在括号里选留一个正确的字或词,把不正确的划去。 2、画线的句子是句。请把它改为陈述句。 3、文中加点词语“要是”,还可以用那些词来替换,请写出两个。(句子意思不变) (1)(2) 4、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剧痛()哀求()发火() 5、短文三次山羊头部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山羊 6、这则寓言说明坏人的凶恶本性是的,我们绝不能。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赛课教案1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赛课教案1--《走进三国》 走进三国 ——《三国演义》读书汇报活动课 高淳县实验小学柏春化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演义小说,也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三国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都能说上一段。同学们已经读了这本书,看了碟子,觉得自己可以被称为"三国迷"的举手。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多媒体出字幕:走进三国) 3、先来几题考考大家怎么样(一题一题出示,先出示题目,再出示答案) 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 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 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 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 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

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 ⑺《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⑻"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仲达是谁(司马懿) ⑼"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 ⑽诸葛亮病逝何地(五丈原) 4、同学们读得认真,记得仔细,可真了不起。 二、群英聚会 1、《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同学了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 2、大家敬佩的英雄各不相同,看来对人物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由情节引出主要人物:看完三国演义,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情节是哪一段 (以下环节随机,由学生所说情节教师相机引出主要人物) 关羽: (1)生说:刮骨疗毒

(2)提到关羽,你还想到了哪些情节(师相机点评) (温酒斩华雄:出示原文,齐读) (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许都护嫂、华容道义释曹操、夜走麦城) (3)面对曹操丰厚的条件让其归附,关羽报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绝,忠心一片,苍天可鉴!也许,自桃园结义的那天起,关羽就已把自己交给了大哥,那是对大哥的情份,及至以后随之演化成对君主的忠义。被困麦城,这位凛然的汉子面对说客,说出了让人热血沸腾的辞令:(出示) “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 (指名读、齐读) (4)关羽走了,带着情义走了,留下了一段故事,一段我们传诵着,后人也一样会去传诵的故事。 诸葛亮: (1)生说:草船借箭 (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有关他的歇后语非常多,就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有好几个,你知道吗?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小学语文答题的小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小学语文阅读题3附答案

闻鸡起舞 西晋的时候,一个名叫祖逖(tì)的青年,与好友刘琨(kūn) 住在一起。当时,战乱频(pín)繁,国家有难,他俩互相激励(l ì),立志报效祖国。 一天夜里,祖逖翻来覆(fù)去睡不着。他想:怎样才能练好 本领,为国家效力呢?到了后半夜,他听到鸡叫的声音,受到启发,决心练一身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推醒刘琨,两个人起 床到院子里练习武艺。祖逖手持长剑,刘琨手挥大刀,在皎洁的月 光下,刀光剑影,认真地挥舞起来。从此以后,无论是凛(lǐn)冽(liè)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 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由于勤学苦练,他们的武艺都很高强。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成语“闻鸡起舞”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后来,人们用它比 喻有志气的人奋发图强、勤学苦练,获得了真本领。 1.“翻来覆去”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祖逖当 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想:怎样才能练好本领,为国家效力呢?”这是对祖逖 __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鸡起舞”在文中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闻鸡起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在文中画出具体描写祖逖和刘琨坚持苦练武艺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中,可以体会到() A.祖逖和刘琨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B.祖逖和刘琨太喜欢练武 了 C.祖逖的剑术比刘琨高明 5.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