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经典)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现代)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2、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

3、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基本性质: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特性、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4、系统分析途径:白箱法、黑箱法、灰箱法

5、系统分析的4个阶段:定性分析阶段、定量研究阶段、模型分析阶段、系统结构优化阶段

6、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相互联结构成的整体

7、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并注意各自的主要成分以及特点。

8、物种: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的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后代个体。是自然界中的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9、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0、生态系统中的过程:生产者与有机物的合成过程、消费者与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解者与有机物的分解过程

11、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空间结构、具有时间变化、具有自动调控功能、是开放系统

12、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13、湿地: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

14、海洋生态系统分为海岸带、浅海带和远洋带

15、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16、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生态作用(短时间尺度)、生态适应(短时间尺度)、生态反作用(长时间尺度)

17、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18、生态系统健康:以符合适宜的目标为标准来定义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状态、条件或表现

19、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0、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1、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物环境

22、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

规律

23、耐性定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界限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

24、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内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

25、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26、胁迫:自然界中的生物并非都在环境因子的最适宜范围内生存,在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之间的区域称为耐受区,此时生命活动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这种限制称之为胁迫。

27、环境胁迫与生物体响应过程中的有机体演变阶段:预警阶段、抗性阶段、耗尽阶段、再生阶段

28、在胁迫生境下的存活主要有逃避胁迫,抗性和恢复三个途径

29、内稳态:任何生物体在外界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能力

30、生态适应方式: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生化适应、适应组合

31、适应组合:由于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联性、协同性和增效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并不仅仅表现为形态适应,或生理生化适应,或行为适应一种机制,往往要涉及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联的适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为适应组合

32、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33、光补偿点: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作用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34、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宜温度

35、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适应。

36、生态位可分为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37、植物生长期间的温度低于一定临界值时,植物生长停止,这使得温度是无效的,这个最低的临界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及发育起点温度。在一定生育期内,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有效温度是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是一定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38、温度节律对生物的影响: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物候、休眠

39、森林植被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护环境,净化空气。减低噪音,美化环境。提供产品和燃料,增加肥源。

40、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促进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了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

41、生物种群: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42、种群的3个主要特性:空间特性、数量特性及遗传特性

43、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3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环境条件没有限制性影响时,有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45、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

最大数量

4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种群脱离了人类和原栖息地的制约而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影响到信栖息地生物的生长,这种过程叫做生态入侵

47、阿利氏群聚原则:一个物种种群的聚集程度和密度一样,随种类和条件而变化,过疏或过密,都可能有限制性影响

48、种内竞争通常可分为分摊竞争和争夺竞争两种类型

49、植物的两个特殊规律: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和-2/3自疏法则

50、种间相互作用类型: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中性作用

51、种间正相互作用包括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

52、种间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及偏害

53、种间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进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即为协同进化

54、生态学界的两派观点: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一样,称为有机体论观点;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称为个体伦观点

55、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

56、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57、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的物种

58、关键种:生物量及丰度并不高,但是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群落的结构、功能、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有着较大的作用的物种。

59、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不起主要作用。

60、偶见种或罕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

61、群落的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62、群落的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63、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容纳生物种数越多的效应(线性关系)。主要与迁入与迁出的强度有关。

64、水生原生演替顺序: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

6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6、生态系统的能源包括太阳辐射能和辅助能

67、顶级群落: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68、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关系联结起来的链索结构

69、食物链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特殊食物链

70、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71、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之间相互交错、相互联结构成的网状结构

72、生态金字塔:反映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生物数量、重量及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

73、生态金字塔的三种基本模型: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74、十分之一定律: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十分之一

75、能量转化效率:食物链上不同点上的能量转化比率关系

76、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不断转运,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产品的过程

77、初级生产:地球上的各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以有机物形式贮存起来的过程

78、次级生产: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79、库与流: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物质循环的两种基本形式: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80、物质循环的类型: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8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中,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82、生态系统结构:构成生态系统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

83、水循环属于气象型循环,碳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

84、碳循环有三个途径:陆地生物与大气间的碳素交换、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85、岩石圈是碳循环最大的库

86、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87、生态系统稳定性非为抗变稳定性和弹性稳定性

88、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都具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这种种抵抗变化和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称之为生态系统之稳定性。

89、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也越高

三、简答

1、盖亚假说(p62):假说认为,地球大气的化学成分、温度和氧化状态受天文的、生物的或其他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产生偏离,生物通过改变其生长和代谢,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还有排泄、分解废物等,对偏离做出反应,缓和地球表面的这些天气变化。

盖亚假说的生态学意义: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持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保持水土作用减少,调节能力减弱。目前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一方面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有关,另一方面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种群的生存曲线(p110)

Ⅰ型:曲线凸型,年轻个体存活率很高,只有在生活史后期有较高的死亡率,如大型兽类,

人类。

Ⅱ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阶段死亡率相等。如自然界的鸟类。圈养的鸟类是Ⅰ型

Ⅲ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鱼卵和孢子。

3、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P112)

4、r-选择(昆虫,杂草)和K-选择(乔木、大型肉食动物)(p118)

5、食物网的意义(p117):

首先,食物网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它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成分之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其次,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多、成分复杂,食物网的组成和结构旺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食物网本质上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之间一系列反复地吃与被吃的相互关系,它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而且是推动生物进化、促进自然界不断发展演变的强大动力

6、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物种起源(p77与p80)

注:需要注意的一些图表

1、生态系统的组分及结构图(p25)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27)

2、耐性定律图示(p71)生态幅图示(p72)

4、种群年龄金字塔(p107)生存曲线图(p110)

5、J/K增长示意图(p112)食物网示意图(p176)

6、生态系统能流图(p180)

3、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示意图(p8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