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名词(共12分,4个)

判断(共10分,10个)

单选(共12分,12个)

多选(共10分,5个)

案例(共16分,4个)

简答(共25分,5个)

论述(共15分,1个)

一.名词解释

1.狭义教育(学校教育)P76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学P32

是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教育科学,以单独的学科形式存在于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之中。

3.个体发展(人的发展)P115

是指个体出生以后,伴随一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过程。

4.教育目的的定义P86

要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是国家提出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一定质量和规格的人的总要求。

5.全面发展教育P102

指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6.智育的定义P103

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7.学校教育制度P141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8.教师的定义P155

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这就是教育学意义上所说的教师。

9.教师的职业角色P172

教师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10.学生的定义P209

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具有主体性的发展中的人,是多种统一性的综合生命体。

11.师生关系P228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

行相互交往而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关系。

12.课程的定义P224

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13.课程计划P251

是(某级某类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在我国,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4.课程标准P253

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我国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并发布,具有法律效力。

15.课程评价P255

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16.教学的定义P245

是教师教而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17.教学设计P255

是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

18.教学方法P259

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

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19.教学组织形式P264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20.德育

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地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21.德育方法

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它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二.简答

1.生产劳动的教育起源论观点?

(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2)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3)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

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具有永恒性。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育形态也必须发生改变。

2.例举教育学产生与发展阶段五位教育家及代表作?P36-37 孔子《论语》韩愈《师说》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3.学校产生的条件。P26

(1)生产力有较大发展,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在脱离生产劳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专门从事教育和学习活动。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分工,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其中的一部分是学校的教师。

(3)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化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积累和传播。

(4)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占支配地位的阶级迫切需要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并且企图通过教育手段从精神上愚弄被支配的阶级。

4.遗传影响人发展的辩证性。

(1)遗传是个体自身条件的生物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巨大的潜力。

(2)人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完全取决于遗传素质,而还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片面夸大了遗传的作用,忽视其他因素的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P116

(1)遗传是个体自身条件的生物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主体性是个体自身条件的主观因素,体现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环境提供外部客观条件

(4)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基本途径

(5)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6.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育应如何适应身心发展的规律?P19 (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来进行

(2)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3)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掌握关键期,适时而教,因材施教,使得以更好地发展。

(4)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7.教育目的的功能?P90

(1)定向功能社会性质,社会期待

(2)规范功能培养目标方向,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行为(3)评价功能依据目的的评价目标,质量及管理

8.我国《教育法》中关于教育目的表述?P96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9.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P99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劳动者

(3)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标准(4)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0.现代学制的类型?P142

(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制

11.我国当代学制发展趋势?P145

(1)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中等教育的结构改革

(3)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

(4)扎实推进素质教育(5)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12.教师劳动的特点?P167

(1)复杂性(2)示范性(3)创造性

(4)反思性(5)协作性(6)价值向导性13.新时期教师的新角色?P175

(1)学习者和学习引导者(2)诊断师和心理的辅导者

(3)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4)行动研究者(5)教育创新者(6)朋友的角色(7)榜样角色

14.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P231

(1)平等合作(2)相互依存(3)尊师爱师

15.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P235

(1)学生平等合作,加强对话与交流

(2)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3)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师生情义

(4)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完善人格

16.课程目标的类型?P246

(1)行为性目标(2)生成性目标(3)表现性目标17.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P254

(1)课程实施的忠实观(2)课程实施的互动调试观(3)课程的生成观

18.为什么说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P255

(1)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2)课程实施的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复杂性

(3)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和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19.教学目标的表述包括哪些要素?P259

(1)谁来完成这些行为(2)用来达成目标的实际行为(3)行为的结果

(4)完成行为的适当情景或条件(5)用来评价作品或沉

寂的标准

20.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2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分类)?P259

(1)语言性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读书指导法(2)直观性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3)实践性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实习法 3.练习法

(4)研究性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发现法

22.班级授课制的优势?P265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4)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3.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现代意识和观念教

24.常用的德育原则?

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热爱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5.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学校心理咨询法

三.论述

1.论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117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是相对于遗传的先在作用和社会环境的自发作用而言的,这种作用具有相对较强的认为性、自觉性和可控性,但主导作用并不等于决定作用,他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限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是巨大的,但并不是万能的。

答案要点: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2.试述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P117

(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1.通过教育使个体掌握社会化的专业知识和生活技能

2.通过教育使个体形成社会化思想观念

3.通过教育使个体形成社会品质和社会化行为

4.通过教育使个体适应职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

(二)教育的个性化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4.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潜能的开发

3.教师专业素养的内容?P184开始

第一节教师专业道德

(一)尊重

1.尊重学生的人格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3.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4.尊重后进生

(二)爱

1.期望

2.理解

3.宽容(1)教育原则(2)真情原则(3)精神原则(4)健康原则

(三)公正

1.一视同仁

2.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四)为人师表

1.塑造文明的教师形象

第一,外表大方得体。第二,语言规范健康。

第三,举止文明礼貌。第四,严于律己、作风正派。

第二节教师专业知识

(一)教师通识性知识(二)教师本体性知识

(三)教师条件性知识(四)教师实践性知识

第三节教师专业能力

(一)表达能力 1.口语表达能力 2.书面表达能力 3.体态运用能力

(二)课堂管理能力 1.目标导向的能力 2.激励与强化的能力

3.学习单位重组的能力

4.课堂秩序的管理能力

5.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

(三)教学监控能力

1.备课阶段

2.课堂调控

3.呈现学习情境

4.师生间的沟通

5.进行教学评价

6.反思教学

(四)人际交往能力

1.师生关系

2.教师与教师

3.与家长的关系(五)教育的研究能力

(六)教学反思能力P201-202

1.教学反思的含义

2.教学反思的过程

3.教学反思的方法

4.教师专业实践

(一)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实践

1.教师专业实践的内涵

2.教师专业实践的性质P203-204

3.教

师专业实践的作用P205

(二)如何进行教师专业实践

1.教师专业实践的基本过程*1.专业实践的基本过程*

2.专业实践环境的创设

*3.专业实践教学的进行*4.专业实践的评价与反思

2.教师专业实践的方式*1.从事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2.参加教师专业实践工作坊

*3.成立基于伙伴关系的教学共同体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248

(一)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新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6.一堂好课的评价条件?

a目标明确:目的要提得正确,合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应包含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能力、

培养思想品质等方面。

课堂上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的目的

进行,做到师生密切配合。

B内容准确:保证教材的科学性、科学性。

C:方法恰当:教师应有机地结合各种教学方法,灵活

运用,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D:结构紧凑:教学应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四.案例

1.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一部较为完善的教育学论著。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论语》中虽然有众多对教育的论述,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在教育学萌芽阶段,对教育的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简单形式逻辑的推理上。《论语》没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2.对新中国教育学理论模式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教育理论。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新中国教育学理论模式影响

最大的是前苏联的教育理论。苏联的教育学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几乎中小学教师人手一本,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就是当时中国教育学的代名词,这一时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直到今天还留有深刻的痕迹。

3.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觉的教育、指导和学习就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动物界。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只不过继承和改进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一些新的性质而已。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虽然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但其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把动物为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而进行的本能性活动作为人的教育的基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机械地还原为生物现象,忽视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4.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能决定人的发展。

此观点是错误的,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还有遗传因素,主体性,教育等综合因素共同决定人的发展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

5.国外某家族八代共156名家庭成员,其中50名都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是遗传决定的。

此观点是错误的,遗传因素虽然对人的发展影响很大,但不

是决定因素,还有环境因素,主体性等也影响着人的发展

6.出淤泥而不染:主体性,主观能动性

此案例说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特征。

7.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参考答案:错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8.法国爱尔维修说“教育是万能的,甚至能创造天才”。

这个观点是错误,教育虽然很重要但不是万能的,还有遗传因素,客观环境,主观能动性等也能影响人的发展

9.教育目的是客观的。P88

此观点是错误的,教育的目的是了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是人提出的,但必须要以客观社会为前提和依据。

10.“某初中生说,接受教育是个人的事,自己说了算”。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对。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的国民基础教育,具有强制性,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基础教育,强制性直接来自于法律

的权威。

11.良师必须是学者,学者未必是良师:

这个观点说的是教师的职业结构,既要有本体性知识又要有条件性知识。

12.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乃至自来水。

这个观点说明教师要有精深的学科知识。

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个观点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为人才的成长周期是比较长的,说以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长远的眼光。

14.“一个劣等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等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15.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参考要点: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也逐渐发生转变,教师由原来学生的管理者到学生进步的协助者,为了能更好道德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16.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

答案要点:观点错误。(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

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用教学原则来进行解释)

此案例反映的是教学原则的问题。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18.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材施教

此案例反映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指导,接收到不同深度的知识。

19.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

此案例反映的是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专门进行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20.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差异大,于是对几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自学课外读

物,同时让他们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把有关内容有选择性地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并让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使该班提前5个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这位老师的做法符合或违背了哪些教学原则?

答案要点: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指导,接收到不同深度的知识。

2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参考答案:观点正确。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为一种价值指引性,表现为教学总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古往今来的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不会存在价值无涉的教学活动。不管教师本人是否意识到,不管教师是否自觉到,教学活动总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下24》

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

23.古人云:“教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

24.用德育理论分析“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

25.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