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共宿州市第四次党代会市委工作报告(印发稿2011.9)

中共宿州市第四次党代会市委工作报告(印发稿2011.9)

科学发展兴宿富民

为加速崛起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宿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宏鸣

(2011年9月19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宿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宿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动员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科学发展、兴宿富民,为加速崛起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

标任务,谱写了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篇章。

五年来,我们全力加快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显著跃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348.1亿元增加到650.6亿元,增长近1倍;财政总收入由13.4亿元增加到43.2亿元,增长2.2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48.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二产比重上升1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由75.9亿元增加到214.4亿元,年均增长22.1%。华电宿州电厂、钱郢孜煤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百丽、康奈、鸿星尔克等企业成功入驻,中国中部鞋都初具雏形。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实现产值134.7亿元,增长9倍。新型乡村工业园“百千万”工程试点成效显著,吸纳就业2万多人。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4168”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局良好,农业产业化、农机化综合水平全省领先。今年以来,经济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加快,位次在全省靠前,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城乡面貌深刻变化。中心城区由30平方公里扩大到50平方公里,人口由34

万增加到50多万,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城规模持续扩张,中心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各县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优势特色产业加速形成,经济总量接近全市的60%。创新城市管理,“三城同创”成效明显,荣获“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大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京沪高铁宿州段建设完成,泗许高速一期全线贯通,宿淮铁路进展顺利,徐明高速、济祁高速开工建设。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5661.8公里,增长1.8倍。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大,投资12.9亿元完成三年恢复性水利工程治理任务。

五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民计民生,人民生活大幅改善。民生工程累计财政投入104.6亿元,人均受益2100多元,农村安全饮水、校舍安全等工程深入实施,惠及城乡500多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945元增加到14669元,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95元增加到4766元,年均增长17.2%,增幅居全省前列。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1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8万人。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达到90%以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五年来,我们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累计引进内资855亿元,年均增长46%,总额居皖北地区第一。全面推进与央企、省企和知名民企对接,深化与马鞍山市的结对合作。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试点并圆满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顺利实施,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和农村科技创新试点走在全省前列。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行政效能全面提升。非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企业从业人员70万人,缴纳税金1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50%以上。

五年来,我们积极促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义务教育更加均衡,规划建设教育园区,组建宿州技师学院,职业教育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三角洲生态公园、市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启用,3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更加稳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科技创新成

果丰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29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顺利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平安宿州建设深入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明显,国防教育逐步深化,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五年来,我们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政治生态持续优化。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强化理论武装,开办宿州大讲堂,推进思想解放,倡导“五破五立”,各级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招考选拔了一批年轻优秀的县处级干部和副处级后备干部。县区、乡镇党委换届圆满完成。对全市108个难点村开展集中整治,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四民”、“四企”、“四型”机关创建活动,推动“五倡导五反对”,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和企业关注的突出问题,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建立科级以上干部勤廉档案,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不断加强市委全委会和常委

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积极支持人民政协依照章程履行职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统战、民族、宗教、外事、对台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全市上下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显著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五年来宿州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宿州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展示了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力拼搏、勇于赶超的昂扬斗志,凝聚了各条战线、各个方面的心血和贡献。在此,我代表中共宿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和640万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宿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宿州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的生动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解放思想作为加速崛起的头道工序,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坚定

不移地走具有宿州特色的崛起之路,以思想的大解放闯出发展的新天地。必须始终坚持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把转作风、提效能作为攻坚克难、推动工作的重要保证,以强有力的举措,促进干部焕发创业激情,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工作落实。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上。注重民生优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不断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以为群众谋利益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开创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发展。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谋发展、树形象,广大干部敢担当、有作为,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在全市形成众志成城、共促跨越的良好局面。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问题凸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转型发展任重道远;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财政保障能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不高,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社

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少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不思进取、脱离群众,作风漂浮、消极腐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紧迫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宿州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省重点支持皖北加快振兴,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势头强劲,我市加速崛起面临难得机遇。近年来,全市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氛围更加浓厚,积聚了加快发展的巨大势能。我们必须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中部崛起、皖北振兴、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加速崛起、兴宿富民这条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实施工业扩张、农业提升、城镇扩容三大战略,着力推进开放发展、创新发

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加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为建设实力宿州、活力宿州、和谐宿州、幸福宿州,实现加速崛起而努力奋斗。

——建设实力宿州,就是要全力以赴增强综合实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壮大经济总量,主要指标增速居皖北前列,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超过15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45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5%,中心城区力争达到10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

——建设活力宿州,就是要千方百计激发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营造更加宽松优越的发展环境,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各级干部精神更加振奋,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民营经济更加活跃,全民创业热潮涌现,各行各业生机勃发。

——建设和谐宿州,就是要坚定不移促进和谐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综合管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努力形成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建设幸福宿州,就是要锲而不舍追求民生幸福。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建设实力宿州、活力宿州、和谐宿州、幸福宿州,是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努力建设经济繁荣、民生殷实、生态优美、充满活力的新宿州。

未来五年的目标宏伟、任务艰巨,我们要集中力量抓好六项工作。

(一)整体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新突破。当前是我市工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加快工业化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扩张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锻造加速崛起的坚强脊梁。到2016年末,全市工业增加值超过800亿元,实现工业经济的重大突破。

加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创造条件,主动承接,把宿州打造成转移承接的集中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要坚持高位承接,充分发挥优势,选准主导产业,积极抢占承接产业转移的制高点,以整体承接促进产业升级,打造新技术条件下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要突出龙头带动,大力引进行业龙头,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促进一方发展。要促进集群发展,上下游产业配套,大中小企业并举,形成集群效应,增强整体竞争力。要强化产城一体,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城市建设中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快住房等综合配套建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紧密融合、相互促进。

集中力量培育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是加速工业化的关键所在。要培育大产业,打造煤电化、轻纺食品两个千亿元产业基地,重点培育鞋业制造、纺织服装、电子机械、照明灯饰、家具板材、食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形成若干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要做强大企业,坚持不懈地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强化政策扶持、金融支撑,鼓励支持规模企业强强联合、嫁接重组、资本运作,努力打造工业发展的“航母”。要主攻大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抓手,积极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要打造大平台,把开发区作为工业化的主阵地,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着力提高产业集聚的配套力、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企业发展的竞争力。市经济开发区要建成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千亿。

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我市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周边人口密集,发展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优先发展生产服务业,重点建设专业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商贸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进一步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数字宿州”、“无线宿州”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深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注重发展生活服务业,吸引大型商贸企业建立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和城市综合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

自然风光独特的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产品,着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市场推广营销,建设皖北旅游大市。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农业提升战略,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深化农村发展体制创新。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村发展繁荣。要以生产社会化、农民组织化、城乡一体化为方向,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全力做好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申报和推进工作,深化以乡镇职能调整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4168”工程,加快推进

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突出发展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粮食、果蔬、畜牧和林木四大主导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实力。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壮大省、市级龙头企业。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贡献率。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田水利、物质装备等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农产品商标、品牌工作,打响宿州农产品品牌。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道路、通讯、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村庄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促进

乡风文明。

(三)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全面加快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聚人口、促就业、调结构的重要抓手。要大力实施城镇扩容战略,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充满生机活力、宜业宜居的新宿州。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科学编制、严格执行城市发展规划,以新一轮总体规划为引领,坚持“东进、北扩、南展”,以路网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集聚人口为目的,东向高铁、北跨汴河、南展新城,努力构建“113”的大宿城发展格局。东向高铁,就是着力凸显高铁经济优势,以纺织服装产业城、宿马经济区为中心,重点打造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市场物流等产业,建设宜业宜居的东部新城。北跨汴河,就是纳河入城、跨河发展,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观光农业、食品加工、文化创意和家具板材等产业,打造以文化休闲和高新技术为特色的北部新区。南展新城,就是全力打造中国制鞋产业基地,建设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和谐人居于一体的南部产业新区、人居新城。

打造亲水宜居城市。强化功能,提升品位,努力建设亲水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要改善人居环境,加大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力度,完成道东片区改造;加快推进“圆梦工程”,为进城务工创业农民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吸引更多农民工在园区就业、在城市安家。要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路网建设,构建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体育馆、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要提升城市品位,以文为魂,传承宿州历史文化,打造人文风貌城;以水为脉,大力沟通城市水网,深入治理河流水系,让河水更加清澈灵动,打造亲水生态城;以绿增色,加强城区园林绿化,让绿水穿城、绿色满城,打造绿色园林城。

加快完善城镇体系。四个县城要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进扩权强镇,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重点镇,大力支持,加快建设,增强中心镇的集聚效应。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节点、小集镇为补充,功能定位清晰、片区布局合理、发展导向鲜明的城镇体系。

(四)加速振兴县域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全市加速崛起的进程。县域经济发展不足、总量不大,是我市发展的短板。要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加速振兴,力争各县区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县域经济平均增速,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深化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各县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加速工业化为核心,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深入推动“三化同进”,加快构建特色取胜、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埇桥区要重点培育纺织服装、食品、林产品、煤电化、机械、建材等六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宿州林产品生产基地,提高首位度,当好排头兵。砀山县要着力打造果蔬加工、板材家具、畜禽加工、轻纺服装四大百亿元产业,打响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大县品牌,县域经济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萧县要进一步壮大新型建材、绿色合成革、煤电、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全市率先、皖北争先目标。灵璧县要全力打造轻纺、服装、食品、建材、电子、新兴产业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力争跻身皖北县域发展第一方阵。泗县要大力

发展轻纺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机械电子四大主导产业,打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双百亿产业,县域经济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

强化县域经济发展举措。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推动全民创业,优化创业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实现民营经济的大跨越。做大做强载体,各县区要加快开发区建设,促进各类要素向园区集中、关联产业向园区聚集。大力发展新型乡村工业,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试点,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深入探索,加强示范,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提高县城在县域经济中的首位度,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坚持科学发展,注重集约利用资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支撑。要充分用好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振兴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全面支持,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要集中力量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大兴水利的历史性机遇,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大力推进公路、铁路、水运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宿淮铁路、泗

许高速二期、徐明高速、济祁高速宿州段建成,实现县县通铁路和高速公路。要整合资源要素、搭建服务平台,帮助县区争取项目,支持县区破解发展瓶颈,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要创新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机制,加强调度,严格奖惩,重用对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鼓励各县区自加压力,增强动力,加速发展。

(五)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激发发展活力。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抢占先机,必须增强改革开放的动力,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我们要以更大的魄力深化改革,以更强的措施扩大开放。

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突出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服务机制,加大招商力度,以招商的新突破实现宿州的大发展。要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与徐州等黄淮海经济圈周边城市合作,深化与马鞍山市的合作共建,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围绕重点支柱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型、资源加工型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对进出口企业、基地和集群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出口主体,不断开

拓国际市场,提升经济外向度。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从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创新体制机制,务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扎实开展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提高效能为核心,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打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分类改革,推动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大力发展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等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积极支持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

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区域竞争力、提升发展后劲的关键。要加大科技宣传和推广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强化政策引导,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围绕全市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准目标,集中突破,力争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