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朝龙再次成功切除20斤巨大脂肪肉瘤

李朝龙再次成功切除20斤巨大脂肪肉瘤

李朝龙再次成功切除20斤巨大脂肪肉瘤
李朝龙再次成功切除20斤巨大脂肪肉瘤

李朝龙再次成功切除20斤巨大脂肪肉瘤2015年1月13日下午6时,李朝龙教授成功为泰国脂肪肉瘤患者WANLAPAR TANGMANOMANA完成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历时9个小时,切除15个大小不一的肿瘤,足有20余斤。至此,这位被多家医院下发“死亡通知单”的患者得救了,李朝龙再次赢过了死神。

医院下发死亡通知单,她如何才能活下去?

2004年,W ANLAPAR在泰国当地医院发现罹患脂肪肉瘤,当年12月进行了第一次手术切除。后因复发先后进行两次手术治疗。2013年4月W ANLAPAR的肿瘤再次复发,逐渐占据了腹腔并形成巨大腹疝。2014年7月按计划W ANLAPAR需再次手术,但腹腔打开后却被告知“无法完成”,无奈关闭腹腔。原来W ANLAPAR腹腔内的肿瘤已发展为巨大肿瘤,且与肠道、血管粘连,如此高难度的治疗对医院技术水平及医生临床经验都是一大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也正是因为手术治疗的高难度、高风险,让众多医院医生不敢贸然接诊WANLAPAR,导致其就医无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WANLAPAR病情恶化,2014年11月,右腰部肿块皮肤溃烂,不时流出血水,泰国各大医院均宣布“无法拯救”,所剩时日不多。

30斤巨瘤成功切除案例,是否能为她带来一线生机?

正当W ANLAPAR走投无路之时,通过媒体看到了11岁女孩韩冰冰成功切除30斤巨大瘤的报道。自此,W ANLAPAR了解到中国有一家治疗肿瘤很厉害的医院广州复大肿瘤医院,而这家医院有位医术精湛的医生就是李朝龙。李朝龙是复大首席外科专家、亚洲首例腹部五器官联合移植主刀者,具有丰富的腹腔巨大肿瘤手术切除经验,曾为来自美国、俄罗斯、中东等国不同种类的患者成功切除腹腔巨大肿瘤。

30斤的巨大腹腔瘤都能切除,这让W ANLAPAR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决心来中国治病。但前四次的手术治疗已经让她耗尽了积蓄,费用成了一大难题。在了解到此情况后,复

大驻泰国医师为其详细介绍了复大治疗技术、康复案例,并主动为W ANLAPAR发动了募捐,助其来华。

李朝龙教授主刀,能否修改“死亡通知单”?

2014年12月25日,WANLAPAR来到复大。医院迅速成立了专门的医疗小组,组织专家会诊后,制定下治疗计划。2015年1月13日,李朝龙教授率手术团队亲自为WANLAPAR 实施手术。

手术前,李教授的脑海已有清晰的手术方案。手术一开始,李教授立马找准手术位置,“手起刀落”肿瘤立刻暴露出来无所遁形。李教授动作麻利,首先将肿瘤和肠管分离开来,再将肿瘤及累积的组织纷纷切除。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即便是寒冬里李教授额头上都已经聚满汗珠,自己还浑然不知,护士不时地给他擦汗。

历时9小时,切除20斤巨大肿瘤,手术成功!

手术从早上9点开始,持续了9个小时,下午18点,复大肿瘤手术室传来喜讯,手术成功,WANLAPAR切除了15个大小不一的肿瘤,足有20斤,并修补了腰疝和腹股沟疝,重获新生!

治疗脂肪瘤小偏方

治疗脂肪瘤小偏方 其症状的缓解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常见的偏方有以下几种: 一用冰块在脂肪瘤的地方不停抹搽用不了多久脂肪瘤就会消失。 二用磁灸或磁铁贴在脂肪瘤处。 三用七个还未成熟的核桃,就是刚结果的那种青核桃,切成薄片泡入两斤蜂蜜中(因为青核桃的核桃皮里含有很多的单啉,此物质就有消除包块的作用),泡了七天之后,就每天喝两次这种蜂糖冲水,坚持下去,就能把身上的脂肪瘤消除。 脂肪瘤是体表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正常脂肪细胞集积而成,占软组织良性肿瘤的80%左右。无明显特殊病因。常发于皮下,也可以发生在内脏等深部组织。脂肪瘤常呈局限性,有一层极薄的结缔组织包膜,内中即为脂肪细胞。脂肪细胞被结缔组织间隔分开,常呈分叶状。 脂肪瘤有单发和多发性的,常见于四肢、胸、腹部皮下,呈多个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也有较大的,较一般脂肪瘤略硬,压之有轻度酸胀感或轻度疼痛,称之为痛性脂肪瘤。此外,尚有一种为对称性脂肪瘤,表现为双侧对称的特点,好发于颈、肩、肘、臂处。颈部体积较大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肘和臂处脂肪瘤当写作和坐位时有被动的挤压疼痛等。脂肪瘤诊断并无困难。但应与血管病、淋巴管病、神经纤维瘤等相鉴别。 在治疗上惟一有效方法是手术切除。对于多发者(有的患者可达百余个),也只能先选择影响大的、较疼痛的进行切除。尚无法根治。近年来,有的采用吸脂术,在皮肤上作小切口,插入吸管,去除较大脂肪瘤或局部脂肪过多症,不留显著瘢痕。当然,这也是局部治疗。 中医称为“肉瘤”,认为发病与脾脏有关。因脾的生理功能主肌肉,思虑过度,饮食劳倦,郁结伤脾,脾气不行,津液聚而为痰,痰气郁结而为肿;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伤脾气,脾失健运之职,痰湿内生,聚结于肌肉消薄之处而发病。 治疗:气虚型宜健脾益气,化痰散结。药用:黄芪30克,人参、当归各15克,茯苓、白术、远志各12克,乌药、香附、木香、贝母、陈皮、川芎各10克,甘草6克,大枣7枚。 气滞型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药用:当归15克,陈皮、赤芍、白芍各12克,乌药、川芎、香附、青皮、木香各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 3、白术10克、云苓15克、浙贝12克、桔梗12克、夏枯草18克、昆布15克、陈皮6克、枇杷叶12克、当归10克、黄芪18克、党参15克、淮山18克、薏苡仁18克功能主治: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加减: (1)全身浮肿者,加猪苓15泽泻12 (2)肿瘤坚硬,加山慈菇18莪术12山甲12 (3)大便溏泄者,加肉豆蔻12神曲15广藿香10 成药可用:(1)二陈丸,每次3克,日2次。(2)小金片,每次4片,日3次。外敷可用消瘤膏(硼砂、阿魏各等分,麝香少许,研细后,用大蒜捣烂成膏),醋或姜汁调敷。亦可以生南星、贝母共研细末,鸡蛋清和米醋调敷。尚应注意避免过劳,心情愉快,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严格限制肥甘厚味,戒烟酒。 对于脂肪瘤的治疗不建议采用手术疗法,手术治疗会出现越切越多的局面,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另外除了积极的治疗以外,还可以采用偏方进行辅助治疗。 虽然有的医院说用药物也可以治疗,但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会对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伤害,而且,到现在为止,没有那种药物可以彻底的治疗,还是到好点的医院检查清楚后动一下手术,这样根治后也不用在担心。

皮下脂肪瘤介绍及治疗方法(含民间偏方)

螃【精编】皮下脂肪瘤介绍及治疗方法(含民间偏方) 膀1 皮下脂肪瘤皮下脂肪瘤在中医称为痰核。“肉瘤”之名出《干金要方》。多因郁滞伤脾,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为颈,肩,背,臀和乳房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 蒀 1 疾病简介皮下脂肪瘤(lipoma)是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凡体内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发生。脂肪瘤有一层薄的纤维内膜,内有很多纤维索,纵横形成很多间隔,最常见于颈、肩、背、臀和乳房及肢体的皮下组织,面部、头皮、阴囊和阴唇,其次为腹膜后及胃肠壁等处;极少数可出现于原来无脂肪组织的部位。如果肿瘤中纤维组织所占比例较多,则称纤维脂肪瘤。 薈2 疾病分类根据脂肪瘤的可数目可分为有孤立性脂肪瘤及多发性脂肪瘤二类。此类肿瘤好发于肩、背、臀部、四肢、腰、腹部皮下及大腿内侧,头部发病也常见。位于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圆形或分叶,分界清楚;边界分不清者要提防恶性脂肪瘤的可能。单个称为孤立行型脂肪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称为多发性脂肪瘤。

膄按部位不同可分为皮下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错钩瘤)。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皮下脂肪瘤为扁平或分叶状、质软,边界清楚的皮下限局性肿物。质软,可推动,表面皮肤正常,发展慢,数目多达数百个,常在皮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钩瘤多发生于各个器官(肾脏,肝脏较为多见)的毛细血管的平滑肌组织之间的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肝错钩瘤)。 袂 3 发病原因皮下脂肪瘤指“脂肪瘤致瘤因子”在患者体细胞内也存在一种致瘤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致瘤因子处于一种失活状态(无活性状态),皮下脂肪瘤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病,但在各种内外环境的诱因影响作用下,这种脂肪瘤致瘤因子的活性处于活跃状态具有一定的活性,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内的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致瘤因子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体内的内环境改变,慢性炎症的刺激、全身脂肪代谢异常的诱因条件下,脂肪瘤致瘤因子活性进一步增强与机体的正常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断结合,形成基因异常突变,使正常的脂肪细胞与周围的组织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导致脂肪组织沉积有关,并向体表或各个内脏器官突出的肿块,称之脂肪瘤。[1] 腿4 发病机制皮下脂肪瘤是相当常见的皮肤病灶,由正常脂肪细胞集积而成,占软组织良性肿瘤的 80%左右,无明显特殊病因,常发于

混合型脂肪肉瘤

混合型脂肪肉瘤定义同时具有粘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特征或同时具有粘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和多形性脂肪肉瘤特征的脂肪肉瘤。ICD-O编码混合型脂肪肉瘤 8855/3 脂肪肉瘤,NOS 8850/3 流行病学真性混合型脂肪肉瘤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老年人。累及部位大部分混合型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膜后或腹腔内。纵隔和四肢深部软组织也有报道,但更少见。临床特征患者通常出现无痛性较大包块,有时是偶尔发现的。大体检查根据部位不同,大部分混合型脂肪肉瘤是较大的多结节状肿物,有囊性和实性区域,切面灰黄色。组织病理学目前已经认识到在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中可以出现粘液样区域,尤其在腹膜后和腹腔的病变中较常见。但是,在大部分病例中,这些表现反映了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的粘液变性或具有粘液纤维肉瘤样特征的去分化,而并非真性混合型脂肪肉瘤。很少有混合型脂肪肉瘤同时具有粘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具有粘液湖和明显丛状毛细血管的粘液样背景中出现未分化小间叶细胞、单空泡的脂肪母细胞和圆形细胞团)、多形性脂肪肉瘤(具有数量不等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的多形性肉瘤形态)和/或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脂肪细胞大小和形状明显不同,有核异型性)的形态特征。所谓的去分化粘液样脂肪肉瘤可能是混合型脂肪肉瘤,同时具有粘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的形态。遗传学在3例混合型脂肪肉瘤的核型中,环状染色体和巨大染色体可以单独出现或与复杂的重排一同出现。也有12q14-15区的扩增,MDM2的扩增更特异。没有TP53的突变。

病理学理论指导:去分化脂肪肉瘤

定义 恶性脂肪组织肿瘤,主要指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在原发或复发部位向各种组织学级别的非脂肪源性肉瘤转化的情况,通常直径至少是几个厘米。 ICD-O编码 8858/3 流行病学 去分化发生于10%的各种亚型高分化脂肪肉瘤(WD),深部组织中的病变(尤其是腹膜后)去分化率明显高于四肢的病变。 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去分化脂肪肉瘤发生的人群与WD脂肪肉瘤相同(见35页)。 本病发病没有性别倾向,大约90%的去分化脂肪肉瘤是从头发生,10%的病例发生于复发部位[678, 2242]. 累及部位 腹膜后是最常见的部位,与四肢软组织的病例之比超过3:1.其它部位包括精索,头颈和躯干更少见。发生于皮下组织的非常罕见。 临床特征 去分化脂肪肉瘤通常是大的无痛性包块,可以是偶然发现(尤其是腹膜后)。 在四肢长期存在的肿物最近体积增大通常提示去分化。放射影像检查显示脂肪组织和实性非脂肪组织共存,在腹膜后可能是不连续的病灶。 大体检查 去分化脂肪肉瘤通常是较大的多结节状黄色包块,包含稀疏的实性灰褐色非脂肪瘤(去分化)区域。去分化区域经常有坏死。脂肪瘤区域与去分化区域逐渐移行。 组织病理学 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组织学标志是具有ALT/WD脂肪肉瘤向非脂肪性肉瘤的转化的表现,这些非脂肪性肉瘤成分在大部分病例中是高度恶性的。去分化的成分多少不一但用肉眼可以辨认。显微镜下局灶性去分化的预后意义还不明确。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但在某些病例是逐渐发生的,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区域混杂在一起。去分化的区域组织学形态多变,但最常见的是与未分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多形性肉瘤相似的形态,以及接近高度恶性粘液纤维肉瘤的形态。 尽管早先的去分化概念是以高度恶性的形态来定义的,但低度恶性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低度恶性去分化以出现具有轻度核异型的一致性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为特征,经常排列成束状,细胞形态介于硬化型WD和高度恶性区域的细胞形态之间。低度恶性去分化脂肪肉瘤不应该与梭形细胞WD脂肪肉瘤混淆,因为后者肯定是脂肪源性的(包含不典型的脂肪细胞或脂肪母细胞),而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的去分化区域通常是非脂肪源性的。 去分化脂肪肉瘤有5-10%的病例呈现异源性分化,这并不影响临床预后。大部分分化方向是肌源性和骨/软骨肉瘤样,也有血管肉瘤样成分的报道。最近有报道呈罕见的神经样或脑膜上皮样漩涡状分化。这种情况通常与骨化相关。 去分化脂肪肉瘤与其他高度恶性多形性肉瘤相比在临床上进展缓慢。由于高分化的组分可能被忽略,仔细广泛取材是必需的,尤其是腹膜后的大肿瘤。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去分化脂肪肉瘤局部复发后可能表现为全部肿瘤都是高分化的。 免疫表型 免疫组化在识别多种分化和排除其他类型肿瘤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 与ALT/WD脂肪肉瘤相似,去分化脂肪肉瘤经常有环状或巨大标志染色体。然而核型分析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7例加作增强。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与病理对照,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1例,硬化性脂肪肉瘤(sls)1例,黏液样脂肪肉瘤(mls)1例,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1例,混合成分7例。ct图像上,lls表现为脂肪密度肿块,不均质,有分隔;mls平扫表现为均匀的水样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网状、片状或岛状强化;rcls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与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难以鉴别;ddls 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组织。结论: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肉瘤其ct表现有所不同,ct表现的差异取决于病变内不同组织学亚型的比例、分布及混合的方式。本组中,腹膜后脂肪肉瘤多以混合形式存在,了解这些ct表现特点有助于脂肪肉瘤的术前诊断及分型。 【关键词】脂肪肉瘤腹膜后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病理学 脂肪肉瘤是腹膜后最常见的原发软组织肿瘤,原发于系膜或腹膜者少见[1]。病理分为分化好的脂肪肉瘤、黏液性脂肪肉瘤(mls)、多形性脂肪肉瘤、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及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分化好的脂肪肉瘤又包括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硬化性脂肪肉瘤(sls)。不同的组织学亚型其生物学行为不同,预后有很大差异,c t表现也各有特点。笔者就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于腹膜后的脂肪肉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手术病理结果:本组中lls 1例,sls 1例,mls 1例,rcls 1例,ddls 1例,混合成分7例。 发病部位:4例位于肾周,8例位于肾前或腹盆腔交界部位,2例位于腹腔内见肿瘤者均为复发病例。肿瘤大小:肿块直径8 cm~35 cm,平均21 cm,5 cm~10 cm 1例, 11 cm~20 cm4例,&20 cm 7例。多发肿瘤以最大一个测量。 ct表现,lls:1例ct表现为不均质的脂肪密度肿块,边界清楚,有分隔,ct值-4 hu~-135 hu(图1)。sls:1例平扫加增强,呈均匀的骨骼肌密度(图2)。mls 1例:平扫表现为密度接近于水的囊样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可见片状、网状强化(图3)。rcls: 1例,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明显较均匀强化,密度高于肌肉,瘤内未见脂肪成分,内见小片状坏死区(图4)。ddls 1例:增强扫描,去分化成分ct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ct值可达70 hu~80 hu,密度高于肌肉,均匀强化,其内可见点状钙化(图5)。7例混合性成分肿瘤中3例瘤内脂肪密度组织、水样密度组织或(和)肌样密度组织界限分明;4例瘤内还可见片糊状水样密度与脂肪密度混杂或条状肌密度与脂肪密度混杂,镜下前者可见不同成分组织的突然转变,后者可见不同成分的混杂(图6)。 3 讨论 脂肪肉瘤起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并向脂肪细胞分化而形成。所以脂肪肉瘤可发生于原先没有成熟脂肪组织存在的部位,尤其好发于深部的软组织,最常见于大腿和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软组织肿瘤的16%~18%[2],发病率仅次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腹膜后肿瘤中居第1位。脂肪肉瘤很少由脂肪瘤恶变而来,而是一开始即为恶性。发生于腹膜后的脂肪肉瘤由于起病隐匿,就诊时往往已很大,本组91.67%(11/12)的肿瘤最大径线&10 cm,58.32%(7/12)&20 cm,最大者达35 cm。肿块大时可占据大部分的腹、盆腔并推移肠曲,易于包绕大血管及腹盆腔脏器,沿各间隙侵袭性生长是特点。文献报道脂肪肉瘤好发于肾周,可有钙化。本组4例位于肾周,1例见钙化。国外文献报道以成年后期多见,男略多于女,腹膜后发病者无性别差异[3]。本组中位年龄51岁,男女比例6:6,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多形性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定义多形性脂肪肉瘤是包含数量不等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的多形性高度恶性肉瘤。没有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或其他方向分化(恶性间叶瘤)的区域。ICD-O编码 8854/3 流行病学多形性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中最少见的亚型,大约占所有脂肪肉瘤的5%[101],而占所有多形性肉瘤的20%[675].大部分发生在较大年龄(>50岁),男女发病相等。累及部位多形性脂肪肉瘤多发生于四肢(下肢>上肢),躯干和腹膜后次之,也可偶见于纵隔、睾丸旁区、头皮、腹/盆腔和眼眶[290, 489,548, 1139, 1445, 1609].尽管大部分都发生在深部软组织,但还有少数发生于皮下和真皮的多形性脂肪肉瘤报道。临床特征与其他深部肿瘤一样,大部分患者主诉有质硬的肿大包块,许多病例最近有手术切除病史。总体来说,多形性脂肪肉瘤是一个高侵袭性的肿瘤,转移率达30-50%,与疾病相关的死亡率达到40-50%[548, 1445, 2332].许多病人在短期内死亡[1445],肺部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548].相比之下,去分化脂肪肉瘤和高级别粘液纤维肉瘤的临床经过更长,深部软组织的多形性脂肪肉瘤的临床经过更具侵袭性,这也强调有必要将多形性脂肪肉瘤划分出来。大体检查大体上,肿瘤通常是质硬的多结节病变,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在许多病例中粘液样区域和坏死比较显著。大部分肿瘤体积较大,最大平均直径超过10cm. 组织病理学组织学上,既有境界清楚的病例,也有无包膜、境界不清或浸润性的病例,在高度恶性多形性脂肪肉瘤的背景上可见到数量不等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肿瘤大部分由多形性梭形肿瘤细胞、梭形或小圆细胞簇以及多核巨细胞(与所谓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相似)混合组成,也可见到多形性多空泡的脂肪母细胞,核奇异形、浓染呈扇贝样。在某些病例中只有散在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而有些病例成片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比较明显。经常可以在细胞内和细胞外见到嗜酸性玻璃样小滴或小体,这可能是溶酶体结构。很少见有明显的炎症浸润。在有些病例中具有多形性肉瘤特征的区域,其形态介于高级别粘液纤维肉瘤和多形性脂肪肉瘤之间。最近报道的多形性脂肪肉瘤上皮样亚型主要由实性片状聚集的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细胞边界清楚,胞浆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有突出的核仁,细胞由具有薄壁毛细血管的纤维间隔分隔,在肿瘤中至少局部有脂源性分化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上皮样亚型的核分裂比例较高,大部分各种形态学上的亚型病例中都可以见到肿瘤坏死区。最近还有小圆细胞亚型的报道,主要包含多形性脂肪母细胞和小圆细胞,这种亚型实际上难以与圆形细胞亚型区别。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脂源性分化方向不很明确,但S-100蛋白在不到50%的病例中表达。有些多形性脂肪肉瘤上皮样亚型中可见局灶性上皮标记的表达,这是很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超微结构多形性脂肪肉瘤的肿瘤细胞包含丰富的融合脂滴、大量的胞浆细胞器和周围的胞膜。遗传学细胞遗传学11例多形性脂肪肉瘤的核型数据显示其具有染色体数增多和复杂的结构重排。这些复杂的改变包括数量不定的标志染色体、非克隆性改变、多倍体和细胞间的异质性等,使特异性重排的检测变得困难。在11例中有6例存在环状染色体、巨大染色体和双微染色体。与高分化脂肪肉瘤相比,多形性脂肪肉瘤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其他多形性肉瘤更接近,分子遗传学与高分化脂肪肉瘤相比,多形性脂肪肉瘤中并非总是出现12q14-15区和MDM2基因的扩增。有两例进行比较基因组杂交后发现有一定数量的不同染色体的获得或缺失,而没有12q14-15的扩增。MDM2的扩增出现在1/3的病例中,与环状染色体的出现有关。在9例中有4例出现TP53的改变,有外显子7、8的突变和杂合性缺失;所有这4例都没有MDM2的扩增。预后因素尽管没有单一可靠的形态学因素来预测预后,但肿瘤的深度和大小、核分裂超过20/10HPF和出现肿瘤坏死区都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完整版)皮下脂肪瘤介绍及治疗方法(含民间偏方)

【精编】皮下脂肪瘤介绍及治疗方法(含民间偏方) 1 皮下脂肪瘤皮下脂肪瘤在中医称为痰核。“肉瘤”之名出《干金要方》。多因郁滞伤脾,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为颈,肩,背,臀和乳房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 1 疾病简介皮下脂肪瘤(lipoma)是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凡体内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发生。脂肪瘤有一层薄的纤维内膜,内有很多纤维索,纵横形成很多间隔,最常见于颈、肩、背、臀和乳房及肢体的皮下组织,面部、头皮、阴囊和阴唇,其次为腹膜后及胃肠壁等处;极少数可出现于原来无脂肪组织的部位。如果肿瘤中纤维组织所占比例较多,则称纤维脂肪瘤。 2 疾病分类根据脂肪瘤的可数目可分为有孤立性脂肪瘤及多发性脂肪瘤二类。此类肿瘤好发于肩、背、臀部、四肢、腰、腹部皮下及大腿内侧,头部发病也常见。位于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圆形或分叶,分界清楚;边界分不清者要提防恶性脂肪瘤的可能。单个称为孤立行型脂肪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称为多发性脂肪瘤。 按部位不同可分为皮下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错钩瘤)。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皮下脂肪瘤为扁平或分叶状、质软,边界清楚的皮下限局性肿物。质软,可推动,表面皮肤正常,发展慢,数目多达数百个,常在皮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钩瘤多发生于各个器

官(肾脏,肝脏较为多见)的毛细血管的平滑肌组织之间的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肝错钩瘤)。 3 发病原因皮下脂肪瘤指“脂肪瘤致瘤因子”在患者体细胞内也存在一种致瘤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致瘤因子处于一种失活状态(无活性状态),皮下脂肪瘤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病,但在各种内外环境的诱因影响作用下,这种脂肪瘤致瘤因子的活性处于活跃状态具有一定的活性,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内的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致瘤因子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体内的内环境改变,慢性炎症的刺激、全身脂肪代谢异常的诱因条件下,脂肪瘤致瘤因子活性进一步增强与机体的正常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断结合,形成基因异常突变,使正常的脂肪细胞与周围的组织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导致脂肪组织沉积有关,并向体表或各个内脏器官突出的肿块,称之脂肪瘤。[1] 4 发病机制皮下脂肪瘤是相当常见的皮肤病灶,由正常脂肪细胞集积而成,占软组织良性肿瘤的 80%左右,无明显特殊病因,常发于皮下,也可以发生在内脏等深部组织。成熟的脂肪细胞成群排列,大部分均有一纤维外膜包围。然而,有时候也会有边缘不规则的脂肪组织散在地浸润在肌肉组织中。一般脂肪瘤常见于头部、颈部、肩部以及背部的皮下脂肪层。可以是多发性的,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最常被发现于40――60 岁。病灶通常长的很慢,摸起来是圆形,柔软,可移动的,而且不会痛。 发病率逐年增高

病理学理论指导:多形性脂肪肉瘤

定义 多形性脂肪肉瘤是包含数量不等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的多形性高度恶性肉瘤。没有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或其他方向分化(恶性间叶瘤)的区域。 ICD-O编码 8854/3 流行病学 多形性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中最少见的亚型,大约占所有脂肪肉瘤的5%[101],而占所有多形性肉瘤的20%[675].大部分发生在较大年龄(>50岁),男女发病相等。 累及部位 多形性脂肪肉瘤多发生于四肢(下肢>上肢),躯干和腹膜后次之,也可偶见于纵隔、睾丸旁区、头皮、腹/盆腔和眼眶[290, 489, 548, 1139, 1445, 1609].尽管大部分都发生在深部软组织,但还有少数发生于皮下和真皮的多形性脂肪肉瘤报道。 临床特征 与其他深部肿瘤一样,大部分患者主诉有质硬的肿大包块,许多病例最近有手术切除病史。总体来说,多形性脂肪肉瘤是一个高侵袭性的肿瘤,转移率达30-50%,与疾病相关的死亡率达到40-50%[548, 1445, 2332].许多病人在短期内死亡[1445],肺部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548].相比之下,去分化脂肪肉瘤和高级别粘液纤维肉瘤的临床经过更长,深部软组织的多形性脂肪肉瘤的临床经过更具侵袭性,这也强调有必要将多形性脂肪肉瘤划分出来。 大体检查 大体上,肿瘤通常是质硬的多结节病变,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在许多病例中粘液样区域和坏死比较显著。大部分肿瘤体积较大,最大平均直径超过10cm. 组织病理学 组织学上,既有境界清楚的病例,也有无包膜、境界不清或浸润性的病例,在高度恶性多形性脂肪肉瘤的背景上可见到数量不等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肿瘤大部分由多形性梭形肿瘤细胞、梭形或小圆细胞簇以及多核巨细胞(与所谓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相似)混合组成,也可见到多形性多空泡的脂肪母细胞,核奇异形、浓染呈扇贝样。在某些病例中只有散在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而有些病例成片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比较明显。经常可以在细胞内和细胞外见到嗜酸性玻璃样小滴或小体,这可能是溶酶体结构。很少见有明显的炎症浸润。在有些病例中具有多形性肉瘤特征的区域,其形态介于高级别粘液纤维肉瘤和多形性脂肪肉瘤之间。最近报道的多形性脂肪肉瘤上皮样亚型主要由实性片状聚集的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细胞边界清楚,胞浆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有突出的核仁,细胞由具有薄壁毛细血管的纤维间隔分隔,在肿瘤中至少局部有脂源性分化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上皮样亚型的核分裂比例较高,大部分各种形态学上的亚型病例中都可以见到肿瘤坏死区。最近还有小圆细胞亚型的报道,主要包含多形性脂肪母细胞和小圆细胞,这种亚型实际上难以与圆形细胞亚型区别。 免疫表型 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脂源性分化方向不很明确,但S-100蛋白在不到50%的病例中表达。有些多形性脂肪肉瘤上皮样亚型中可见局灶性上皮标记的表达,这是很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超微结构 多形性脂肪肉瘤的肿瘤细胞包含丰富的融合脂滴、大量的胞浆细胞器和周围的胞膜。 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 11例多形性脂肪肉瘤的核型数据显示其具有染色体数增多和复杂的结构重排。这些复杂的改变包括数量不定的标志染色体、非克隆性改变、多倍体和细胞间的异质性等,使特异性重排的检测变得困难。在11例中有6例存在环状染色体、巨大染色体和双微染色体。与高分

粘液性脂肪肉瘤到底严重吗

粘液性脂肪肉瘤到底严重吗 人们最担心的疾病就是肿瘤疾病,在生活中一些肿瘤疾病是良性的,还有一些肿瘤疾病是恶性的,如果是恶性的话那么就糟糕了,这样的恶性肿瘤对人们的身体伤害是很大,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沾液性脂肪肉瘤疾病都不是很了解,这样的疾病也是会危害人们的身体,那么这个沾液性脂肪肉瘤疾病严重吗? 肉瘤都是恶性的,而且脂肪肉瘤的恶性度是比较高的 没有肉眼可见的转移扩散不代表癌细胞就没有转移扩散。 放疗确实伤害身体,但是他主要伤害的还是癌细胞。万一有癌细胞转移,而您没有放疗的话,那以后其他部位再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那个时候想治疗对身体的伤害就不是放疗那么点点大的了 指导意见: 而且,放疗伤害身体只是一时的,人的身体具有很强的回复能力。只要身体正常,被射线杀死的正常细胞很块又会再生。

至于复发,手术只能摘除已被发现的肿瘤组织,不可能防止复发。 这么说吧,没有哪种方法可以彻底的防止手术后肿瘤复发。 中医在治疗肿瘤方面当然有效,但效果是辅助的。 脂肪肉瘤是成人较常见的一类软组织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居软组织肉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占人体全部软组织肉瘤的9.8%~16% 。脂肪肉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的部位,大小及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 指导意见: 脂肪肉瘤的治疗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可作为手术和放射治疗的一种辅助疗法脂肪肉瘤的预后与病理类型相关,其恶 性程度相差很大。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和粘液型脂肪肉瘤的预后较其它类型的脂肪肉瘤好,当手术切除不彻底时可局部复发,但

很少发生转移。圆形细胞型和多形性脂肪肉瘤易发生血行转移,常转移至肺、肝、骨,预后差。本组5例生存5年以上者病理类型即为粘液型。有报道发生于头颈部脂肪肉瘤预后好于其它部位,尤其好于腹膜后脂肪肉瘤。脂肪肉瘤病灶大者局部复发率高, 肿瘤直径 放射治疗的意义,有文献报道粘液型脂肪肉瘤放射治疗较敏感.但总体来讲放射治疗对脂肪肉瘤不是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多 用于肿瘤边缘切除的病人,防止局部复发,对于局部能行根治性 切除或广泛切除的病人,术后放疗意义不大. 这样的疾病是很严重的,必须要及时治疗,治疗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会选择用手术的方法来及时的治疗,而治疗这个沾液性脂肪瘤疾病的时候要避免给自己吃脂肪含量的食物,这样的食物对疾病来说也是有影响的,而平时生活中最好是多给自己吃清淡的食物,这样不容易导致疾病加重。

病理学理论指导:粘液样脂肪肉瘤

王哲译 定义 由形态一致的圆形或卵圆形原始非脂源性间叶细胞、数量不等的小印戒样脂肪母细胞、突出的具有特征性分支状血管的粘液样基质组成的恶性肿瘤。以前称为圆形细胞脂肪肉瘤(Round cell liposarcoma,RC)的病变也包括在这一类中。 ICD-O编码 粘液型脂肪肉瘤 8852/3 圆形细胞脂肪肉瘤 8853/3 同义词 粘液型/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圆形细胞脂肪肉瘤 流行病学 粘液型脂肪肉瘤(MLS)发病居常见脂肪肉瘤亚型的第二位。占所有脂肪肉瘤的1/3居多,约占成人所有软组织肉瘤的10%. 累及部位 MLS常见于四肢的深部软组织。超过2/3发生于大腿的肌肉之间。MLS很少原发于腹膜后和皮下组织。 临床特征 典型的MLS表现为四肢深部软组织较大的无痛性包块。MLS是年轻成人的疾病,发病年龄较其他组织学亚型脂肪肉瘤小10岁左右,发病高峰在40-50岁之间。虽然非常少见,但它是小于的20岁患者中最常见的脂肪肉瘤类型。发病没有性别倾向。MLS有局部复发倾向,有1/3患者发展为远处转移,远处转移与组织学分级相关。与四肢其他类型的脂肪肉瘤和粘液性肉瘤相比,MLS易于转移到不寻常的软组织(如腹膜后、对侧肢体或腋窝等)或骨(倾向于椎骨)等部位,甚至可能发生于肺转移之前。在许多MLS病人中临床上同时或不同时出现多个病灶[73].这种特殊的临床现象很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没有种植到肺的能力而随血流转移到其他部位所造成。 大体检查 大体上,MLS是包膜完整、多结节的肌肉内肿瘤,低度恶性肿瘤区域的切面呈黄褐色凝胶样。RC区域代表高度恶性肉瘤区域,切面呈灰白鱼肉样外观。大体上的肿瘤坏死较少见。 组织病理学 低倍镜下MLS呈结节状生长方式,小叶周边细胞丰富。形态一致的圆形或卵圆形原始非脂源性间叶细胞和小印戒样脂肪母细胞以及突出的粘液样基质混合在一起,纤细的分支状“鸡爪样”毛细血管非常丰富。常可见到细胞外粘液形成大的融合池,类似微囊性淋巴管瘤样结构,即所谓的“肺水肿样”生长方式。常见间质出血。典型的MLS缺乏核多形性、瘤巨细胞、突出的梭形细胞区和明显的核分裂活性。有一部分MLS可以进展为细胞丰富或RC的形态,这些病例预后明显较差。RC区域以实性片状密集的原始圆形细胞为特征,核/浆比例高,核仁明显,中间没有粘液样基质[677].RC区域(细胞丰富区)也有可能由密集的相对较小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与粘液样区中的细胞相似,也可以仅有少量较大的胞浆嗜酸性的圆形细胞成分。这两种形态学表现在预后上没有明显差别,只是容易引起圆形细胞亚型定义的混淆。在MLS中常可以见到粘液样区域向细胞丰富/RC区域逐渐转化的现象,这明显提示粘液样和RC 脂肪肉瘤是MLS在组织学上的相连续的两个病变。所谓的转化区的特征是指细胞丰富但还没有达到RC成分的水平,仍然还残留少量的细胞间粘液样基质。形态学上存在纯粘液样区域和纯RC脂肪肉瘤区域,分别代表肿瘤中分化好和分化差的成分,两者具有相同的遗传学改变。 免疫表型 尽管大部分MLS病例不用免疫组化就可以得到正确诊断,但在圆形细胞形态为主的肿瘤

肉瘤的预防和治疗

肉瘤的预防和治疗 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是,肉瘤是否值得做基因检测,主要有什么药物。一时竟然回答不出来,这不仅仅是百度一下,看看有无批准肉瘤的靶向药物,而是看看这种肿瘤的遗传学改变是什么,因为没有遗传学改变不会产生肿瘤,然后是这种遗传学改变有什么合适的靶向药物。事实上,“癌度”搜索过肉瘤的资料,其实能找到的资料和信息相当有限,决心写一个系统的科普贴。 1、什么是肉瘤 肉瘤是一种罕见的癌症,虽然称之为瘤,但仍为恶性的。肉瘤与其他常见肿瘤的差异是肉瘤发生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里,主要是连接性的组织——起到连接或支持身体的其他组织。肉瘤最常发生的组织包含骨骼、肌肉、肌腱、软骨、神经、脂肪和手臂与腿的血管,实际上肉瘤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目前虽然有50多种肉瘤,但是它们能够被分为两大类: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2014年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约有12000例软组织肉瘤和3000例骨肉瘤,属于一种不很常见的肿瘤。成人最常见的肉瘤类型是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之前也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等。特定类型的肉瘤最常见某些器官,如平滑肌肉瘤是最

常见的腹部肉瘤,然而脂肪肉瘤和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常常发病于腿。横纹肌肉瘤是儿童软组织肉瘤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发病在与骨骼连接帮助身体运动的肌肉上,多数患者发病年龄低于10岁,横纹肌肉瘤通常在体表形成肿块,易于早发现。胃肠道间质瘤一般在胃肠道中的软组织发生,通常在胃或小肠软组织,是成人较为常见的一种肉瘤形式,有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恶性的,而且早期往往没有什么症状。病例医生有时也不能完全判断某一种肉瘤的类型,很多肉瘤是不确定型的,即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无法将某一种肉瘤划分至现有的肉瘤类型。 目前对软组织肉瘤的诊断主要是活检,治疗的主要措施包含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疗或综合治疗。骨肉瘤和子宫肉瘤还可以接受钐153和激素疗法。孩子的治疗效果会好于成人,他们的治愈机会更大一些。 2、肉瘤的风险因素 软组织肉瘤的致病原因并不清楚,但是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肉瘤的风险。 1.肉瘤家族史,即家族有人患肉瘤。 2.患有佩吉特骨病。

粘液性圆细胞脂肪肉瘤治疗方法

粘液性圆细胞脂肪肉瘤治疗方法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关注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在日常生活中粘液性圆细胞脂肪肉瘤也成为危害大家健康的主要疾病。我们应该提高对粘液性圆细胞脂肪肉瘤的关注和了解,以为我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那么,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粘液性圆细胞脂肪肉瘤治疗方法。 1、早期的肉瘤瘤体较小,病灶部位单一,可考虑手术切除,获得扭转的机会。但是手术治疗对机体损伤大,并且只能切除肉眼能看到的瘤体,对于肉眼不能见到的微小病灶、休眠性细胞则没有办法。之后预后不周仍会发生复发现象。 2、放化疗在短期内可见明显效果。放疗会将正常细胞一起杀死,强大的副作用给器官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同时也解决不了肉瘤的远处转移问题。放疗则会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脱发等现象,甚至会因严重的副作用提前致死,同时,肿瘤细胞易对化疗药物产生抗药性,多次使用后基本无效。

3、整切除肿瘤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术后抗复发,抗转移的治疗路程还很艰难。常规放疗或化疗是后续治疗的主体,有没有效果别无选择,因为目前没有其他更好的治疗方法,而恶性肿瘤的后果相当严重。 4、复发的可能性有多大尚不能准确预测,若2年前刚发现时就做手术,复发的几率可能会小很多。 5、特别提醒:千万不要忘记定期复查。 6、需要观察,考虑可能是炎症,还有就是脂肪瘤,纤维瘤等。建议你可以先观察一下,局部有无破溃,瘙痒,红肿热痛,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口服治疗。 7、手术彻底切除为主,放疗为辅,化疗备选。手术完整切除肿块(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及周围1~2cm的正常脂肪和肌肉组织)是首选方式。如果仅行单纯的切除,很可能出现边缘阳性。

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和病理分析

?短篇论著? 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和病理分析 谢勤 万泽铭 罗燕娜 黄宏 陈文志 李亚发 徐景仁 赵丽花 周玉 DOI:10畅3877/cma.j.issn.1674唱0785.2013.06.129作者单位:524002 广东湛江,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超声科 通讯作者:谢勤,Email:zjxqno1@sina.com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亚型的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做对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脂肪肉瘤的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 27例脂肪肉瘤中,分化好17例,黏液样5例,去分化3例,多形性1例,混合型1例。分化好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为巨大的混合性回声包块,其内绝大部分为光点细密的强回声,这与其含有大量成熟脂肪细胞有关。黏液样脂肪肉瘤因含有较多的黏液样基质,其超声表现为肿块内部以低至无回声为主,光点分布欠均匀。去分化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为混杂回声包块,其内各种回声之间的分界较清楚。多形性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为其内以中低回声为主的实质性肿块,并可见散在分布的边界清楚的稍强回声团块及不规则的液性暗区。混合型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为光点分布高度不均匀的混合性回声肿块。结论 不同组织亚型的脂肪肉瘤在超声图像上的不同,与其内所含的主要组织学成分有关。通过对其超声图像特点的分析,以增强此病在术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键词】 脂肪肉瘤; 超声检查; 病理学 脂肪肉瘤是成人软组织肿瘤中较常见肿瘤之一,占恶性软 组织肿瘤的16%~18%[1] ,其来源于血管周围、体腔下及肌间间隙的未分化间叶细胞,由成脂肪细胞到成熟脂肪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构成。较少数可能为脂肪瘤恶变而来。脂肪肉瘤多发生于下肢,特别是大腿、臀部和腘窝,其次是腹膜后、小腿、肩 部和上臂[2] ,还可见于大网膜、胸壁、乳房、纵隔。2002年版的WHO软组织肿瘤组织学分类将脂肪肉瘤分为分化好、去分化、黏液样、圆形细胞、多形性、混合型。脂肪肉瘤作为最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由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发现时肿瘤多为中晚期。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现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脂肪肉瘤27例,分析其病变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作对照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6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软组织脂肪肉瘤27例:男11例,女16例,年龄3~74岁,平均51岁,原发于腹部者19例(腹膜后15例、大网膜4例),原发于四肢者6例,另有1例原发于腹股沟及1例原发于臀部。患者临床上以发现无痛性肿物为主要症状,部分腹部患者有内脏压迫症状。 2.仪器:使用仪器为GELOGIQ3、AlokaSSD唱4000彩色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探头频率3畅5~5畅0MHz,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7畅5~10MHz。 3.检查方法:患者体位采用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常规超声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多次多方位扫查,注意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部位、内部回声、内部有无血流信号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二、结果 1.部位和大小:腹膜后15例,腹腔内大网膜4例,下肢5例,上肢1例,腹股沟1例,臀部1例。27例肿块中,最大的为35畅7cm×33畅7cm×20cm,位于腹膜后。最小的为4cm× 4cm×4cm,位于下肢(左髌前)。 2.肿瘤的病理类型:27例脂肪肉瘤中分化好型脂肪肉瘤17例,黏液样脂肪肉瘤5例,去分化型脂肪肉瘤3例,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混合型脂肪肉瘤1例。 3.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本组脂肪肉瘤中分化好脂肪肉瘤最多,为17例,发生部位包括腹膜后、腹腔内、四肢及腹股沟,其声像图均表现为肿块多为椭圆形,部分呈分叶状,边界尚清,但有部分肿块巨大,导致其后方边界显示欠清,其内部回声绝大部分为强回声,内光点细密,分布尚均匀,另可见小片状低回声区,部分内可见强回声分隔光带(图1)。5例黏液样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膜后、腹腔及臀部,其声像图表现为肿块为团块状,边界清楚,其内回声以低至无回声为主,光点分布欠均匀,部分内可见小团块状稍强回声(图2)。3例去分化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膜后及下肢,其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内回声多为混杂回声,各种回声之间的分界较清楚,各个回声区内光点分布尚均匀(图3)。1例混合型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腔内,其肿块声像图表现为强弱不等的混杂回声区,内光点分布高度不均匀(图4)。1例多形性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膜后,边界尚清,其内以中低回声区为主,可见散在分布的边界清楚的稍强回声团块,并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图5)。CDFI于本组大部分肿块内均可探及少量或稍丰富血流信号,多普勒频谱测得低阻的动脉频谱。 三、讨论 脂肪肉瘤无论发生在何部位,早期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当肿瘤生长到相当大时会对周围脏器产生推挤或侵犯,此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将脂肪肉瘤分为分化好脂肪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混合型脂肪肉瘤。分化好脂肪肉瘤又有两种基本类型:脂肪细胞性(脂肪瘤样)和硬化型。该种类型 在脂肪肉瘤中占40%~45%[3]901。Sung等[4] 认为,分化好脂肪肉瘤为低度恶性,预后最好;多形性和圆细胞脂肪肉瘤呈高度恶性,容易局部复发和转移,预后最差,而黏液样脂肪肉瘤则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 分化好的脂肪肉瘤在本组中占63%,肿瘤通常较大,边界清楚,略呈分叶状,其病理特征为大部分由相对成熟的单泡状脂肪

完整版皮下脂肪瘤介绍及治疗方法含民间偏方

精编】皮下脂肪瘤介绍及治疗方法(含民间偏方) 1皮下脂肪瘤皮下脂肪瘤在中医称为痰核。“肉瘤”之名出《干金要方》。多因郁滞伤脾,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为颈,肩,背,臀和乳房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 1 疾病简介皮下脂肪瘤(lipoma )是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凡体内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发生。脂肪瘤有一层薄的纤维内膜,内有很多纤维索,纵横形成很多间隔,最常见于颈、肩、背、臀和乳房及肢体的皮下组织,面部、头皮、阴囊和阴唇,其次为腹膜后及胃肠壁等处;极少数可出现于原来无脂肪组织的部位。如果肿瘤中纤维组织所占比例较多,则称纤维脂肪瘤。 2疾病分类根据脂肪瘤的可数目可分为有孤立性脂肪瘤及多发性脂肪瘤二类。此类肿瘤好发于肩、背、臀部、四肢、腰、腹部皮下及大腿内侧,头部发病也常见。位于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圆形或分叶, 分界清楚;边界分不清者要提防恶性脂肪瘤的可能。单个称为孤立行型脂肪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称为多发性脂肪瘤。 按部位不同可分为皮下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错钩瘤)。 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皮下脂肪瘤为扁平或分叶状、质软,边界清楚的皮下限局性肿物。质软,可推动,表面皮肤正常,发展慢,数目多达数百个, 常在皮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钩瘤多发生于各个器官(肾脏,肝脏较为多见)的毛细血管的平滑肌组织之间的脂肪瘤 又称肾错构瘤,肝错钩瘤)。 3发病原因皮下脂肪瘤指“脂肪瘤致瘤因子”在患者体细胞内也存在一种致瘤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致瘤因子处于一种失活状态 无活性状态),皮下脂肪瘤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病,但在各种内外环境的诱因影响作用下,这种脂肪瘤致瘤因子的活性处于活跃状态具有一定的活性,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内的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致瘤因子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体内的内环境改变,慢性炎症的刺激、全身脂肪代谢异常的诱因条件下,脂肪瘤致瘤因子活性进一步增强与机体的正常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断结合,形成基因异常突变,使正常的脂肪细胞与周围的组织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导致脂肪组织沉积有关,并向体表或各个内脏器官突出的肿块,称之脂肪瘤。[1] 4发病机制皮下脂肪瘤是相当常见的皮肤病灶,由正常脂肪细胞集积而

脂肪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脂肪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将肿瘤定义为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然而,许多人依然将肿瘤与死亡化成等号,由肿瘤诱发的极度恐慌,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崩溃,从而病魔的势力迅速扩大。 一、传统手术切除:对于表浅脂肪瘤影响功能、劳动和美观者,可考虑手术。方法:在局麻下,沿皮纹切开脂肪瘤的表面皮肤。用弯止血钳沿瘤体包膜分离肿瘤,钳夹及结扎所有见到的血管。脂肪瘤多呈多叶状,形态不规则,应注意完整地分离出具有包膜的脂肪瘤组织。用组织钳提起瘤体分离基底,切除肿瘤。止血后,分层缝合切口。术后要注意切口敷料要妥善包扎,手术后应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疼痛时可服用去痛片等解热镇痛药。 二、激光手术:激光是目前治疗脂肪瘤常用的方法。 1、术前准备:激光在临床切除中有多种用法,即可似外科操作切开,也可光剥离切除。根据肿瘤特点可采用微切口切开皮(用光切开或常规手术刀切开皮肤都可),再用Nd∶YAG激光刀头经小切口进入把脂肪瘤分叶切割,用钳取出。手术准备视肿瘤大小而定,但均要在严格的无菌术下进行。较小脂肪瘤常用静脉切开包(内有止血钳2把、持针钳1把、短平镊1把、5mL空针1副、手术刀柄1个、缝线及圆、三角缝针等,敷料有纱布、棉球、洞巾1个)。较大脂肪瘤应准备皮肤钳2把、牵开器、止血钳数把及中单及腹单消毒备用。 2、麻醉:手术常用局部浸润麻醉,肿瘤周围可以多注射麻醉液,手术激光剥离时对保护组织有积极的作用,常用0.5~1%利多卡因,勿加肾上腺素。 3、手术步骤:Nd∶YAG激光微切口分叶切除脂肪瘤术,用切除10cm以下脂肪瘤。 4、特点为:以解剖复杂特殊的部位,如颈、面及关节功能位,术后留下的创痕极轻微,尤其对颜面,颈部美容很有作用,而且关节功能位变化不大。手术在局部浸润麻醉后,用手术刀沿皮纹切开0.5~1cm,直达皮下,用Nd∶YAG激光切(消毒)外上硬膜外针管进入切口内似桔瓣状分叶于皮下切开,基部用光刀同法分离。分叶切除时注意光刀损伤脂肪瘤外组织,由于激光切割脂肪瘤较快速,术中光刀可不必超出瘤体。分叶切割完毕。用无菌大弯止血钳进入切口内逐步取出,主要瘤体取出后,用血管钳对腔壁进行轻夹清除残余脂肪组织,或用止血钳夹住纱布进入腔内清除脂肪。术毕,0.5cm以下切口可不用缝合,1cm大切口缝合1~2针。手术创面用多层纱布加压包扎。 5、术后处理:包括术后抗炎及支持治疗。抗菌药应用1周。较小脂肪瘤激光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可不用抗生素,仅给予大剂量维生素丙及其它维生素类药物。较大脂肪瘤术后除给予抗生素外,还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包括支持治疗等。术后24小时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有无流出物及辨别分泌物性质并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