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系统功能的语言观_语言即_过程_从系统功能的视角来阐释语言_过程_说

系统功能的语言观_语言即_过程_从系统功能的视角来阐释语言_过程_说

系统功能的语言观_语言即_过程_从系统功能的视角来阐释语言_过程_说
系统功能的语言观_语言即_过程_从系统功能的视角来阐释语言_过程_说

2009年5月第30卷第3期 外语教学

Fore i gn Language E du cati on

M ay.2009

V o.l30No.3

系统功能的语言观:语言即 过程

!!!从系统功能的视角来阐释语言 过程说

马铁川

(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北京昌平102206)

摘 要: 过程是韩礼德在他的系统功能语法中对及物性系统描述时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在阐述及物性系统时,韩礼德没有对这一概念做详细的说明。本文通过探究对系统功能语法有重要影响的前期理论和通过与 言语行为理论的对比,揭示了蕴含在 过程概念中的诸多含义,进而深化了对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和对韩礼德语言观的认识。

关键词:过程;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语境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544(2009)03 0034 05

Abstrac t: P rocess i s a ne w concept used by M. A.K.H a lli day to describe transiti v ity syste m i n Syste m ic Functiona l G ramm ar.In h i s descri ption H alli day di dn?t g ive a spec ific explana tion to this concept.Th i s pape r,by means of prob i ng the ea rlier theories wh ich have strong i nfl uence on Syste m i c Functi ona lG ra mm ar and co m pa ri ng i t w ith Speech A cts t heory,has ex posed mu lti p l e m ean i ngs enta iled i n process and deepened the research of Sy stem ic Func tiona l G ramm ar and the under stand i ng ofH alli day?s l anguag e view.

K ey word s:pro cess;syste m i c functi onal gra mma r;transiti v ity;contex t

1.引言

在学习和研究系统功能语法时,学者们大多是关注其核心内容和理论原理,而对该理论中出现的某些新的概念常常作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没有留心,也无暇留心该理论的创始人韩礼德为什么要用这个概念而不用别的概念来标识他要表达的含义。笔者认为在这些没有详细说明原由而使用的概念中, 过程(process)概念是很具有独特意义的。因为其它的语言学流派中没有一个像系统功能语法这样在对语言现象解释中把 过程概念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并给予详细的分类,使语言和 过程的关系建立的如此紧密以至于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语言就是 过程。笔者认为对 过程概念做一较深入的探究对我们深刻理解系统功能语法,对认识韩礼德语言观的来源,对使用系统功能语法来从事语篇分析、外语教学及翻译理论等的应用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创建的来源!!!语境学、人种志学、系统的和功能的思想,以及通过与言语行为理论的对比研究中分别来揭示 过程概念中所蕴含的多重含义。

2. 过程概念的提出

过程概念出现在韩礼德#功能语法介绍?(A n In 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 ar)一书的第五章语言的概念功能。他指出: Language enables human beings to buil d a m ental picture of reality.H ere agai n t he cla use plays a ce ntral role,because it e mbodies a ge neral principl e form odeling experi ence!na mely,the principle that reality is made up of P ROCESSES.接着他又指出: O ur m ost po w erf ul m i pression of experie nce is t hat it consists o f%go ings on?!happe n i ng,doi ng,sensi ng,m eani ng,and bei ng and beco m i ng. A ll these go i ngs on are sorted out i n gra mm ar of the clause. The gra mm at i cal syste m by whic h this is achieved is transitivity.The transitivity syste m con strues the worl d of experience i nto a m anageable set o f P ROCESS TYPES(韩礼德1994:106)。

何为 过程?依照韩礼德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们经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发生、发展、存在、变化着的东西,说到底是一个运动着的过程,人的心理意识的自身发展和完善是个过程,心理意识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反映也是个过程。因此语言在以句子为基本结构对这种内部和外部的经验进行描写时就应该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语言所代表的是过程,所以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应该是对一个过程的分析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韩礼德在对 过程进行了概要的描述之后,就直奔他所关心的主题!!!句子所包含的过程的基本原则和过程的分类。他提到:

A process consists,i n pri nci ple,of three co mpone nts:

(i)the pr ocess itsel;f

(ii)part ici pants in the process;

(iii)circ um stances associated w it h the process.

(韩礼德1994:107)在阐释语言的概念功能时,韩礼德所作的最大贡献就是对过程做了详尽分类和描述。他指出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有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存在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韩礼德1994)。在读这一章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韩礼德的语言即过程这个假说,至于为什么用过程而不用 行为、 活动或别的什么社会语言学家常用的概念等,韩礼德未加以说明。要想搞清 过程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从韩礼德的语言观中去找答案。如果我们沿着韩礼德语言观去追寻就会看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伦敦学派弗斯的语境学说、哥本哈根学派的系统思想、布拉格学派的动态功能思想等前人的影响。

3.从系统功能理论创建的源头来阐释 过程

韩礼德是伦敦学派的传承人,他的语言学理论是沿着前人开创的道路前进的。 韩礼德至少在三个场合(Parret1974;Ha lliday1977;G reaves&Benson1985)谈到他的关于语言三层次系统的总的观点得益于他的导师!!!伦敦学派的弗斯(F irth),哥本哈根学派的叶尔姆斯列夫(H jel m sler)及其语符学,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特别是交际动态(co mm un icat i ve dyna m is m)理论(胡壮麟2005:21)。从这些前期的理论来探究 过程概念的含义将分为两个部分展开:一个是系统与结构的理论,另一个是语境的理论。

3.1从系统与结构的理论来阐释 过程

哥本哈根学派的叶尔姆斯列夫为韩礼德提供了符号学的理论,他同时也对后者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概念的采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叶尔姆斯列夫对系统(syste m)与过程(process)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在任何一个过程即实际语言使用的背后,都存在着语言系统。没有过程,系统照样存在,而离开了系统,就不可能有过程出现。在他看来,过程是系统的具体体现(realizat i on) (朱永生2004:25)。在这里叶尔姆斯列夫把过程从语言的内部系统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语言与社会的联系,过程在语言中的体现要依赖于系统。过程即实际语言的使用,这一点要与语境学说联系起来,我们放到后面去讨论。但是过程在语言当中的体现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因为韩礼德的过程是包含了参与者过程环境三个成分的排列,这需要从弗斯的系统与结构的观点去查询。弗斯接受了索绪尔(Saussure)的思想, 认为语言是由横组合(syntag m at ic)关系和纵聚合(paradi g m at ic)关系两条轴组织起来的; 语言的聚合关系被称作%系统?,组合关系则叫做%结构?。%结构?是语言成分的横向组合性排列,而%系统?被看作是一组能够在结构里的某个位置上互相替代的纵向类聚性单位(朱永生2004:117)。从系统与结构的划分来看,我们对过程在语言中体现的解释应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应该把过程看作结构的一个 成分,他与结构中的其他成分是组合关系,因为过程是相对于系统而提出来的,在及物性系统中过程与参与者和环境三个成分有一个线性的排序,也就是横组合的关系。其二还应该把过程看作为是 系统的体现,因为当过程从结构关系中作为一个成分单拿出来时,它体现的是一个聚合在一起的系统,客观世界(包括心理世界)中所有属于过程这一范畴的东西都可以用过程来高度抽象地概括,并做为结构中的一个成分体现在句子中。韩礼德进一步把具有聚合关系的系统看作语义潜势,提出: 语言系统是一种可以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产生结构(朱永生2004:118)。语言中句子的变体实际是系统网络中的语义选择,也就是在纵聚合关系上排列着的项目的选择。具体到过程成分来说,就是在该系统上所有过程变体的选择,当选择完成了,句子的结构关系也就生成了。那么对于过程在语言中体现情形我们就可以这样描述:当过程作为结构中的一个成分单拿出来分析时,它体现着系统中的聚合关系;当过程在句子中与其它成分发生联系时,它体现着结构中的组合关系;过程先是作为系统中的一个项目进行语义选择,当选择完成时,过程就转化为结构中的一个成分,它所体现的聚合关系也就转变为组合关系了。

对以上阐释需要补充的是韩礼德区分的各类不同的过程(如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如果作为类别来处理,体现的是系统的聚合关系,因为每一个过程都聚合了所有属于该过程范畴的客观世界(包括心理世界)的人的活动;如果对每一个过程展开对其成分做具体分析时,则体现的是结构的组合关系,因为对句子结构中每一个成分的命名是相对于其它成分而言的,代表着彼此之间的关系。

3.2从语境学来阐释 过程

语言人类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同人类的密切关系,认为: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标志之一,??正所谓%人性?就是%语言性?,所谓%人的世界?就是%语言符号的世界?(何俊芳2005:3)。在他们看来要研究语言必须要研究人类社会,语言所反映的就是人类社会,语言中所包含的一切包括语法规则都能够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找到解释。 对任何语言的研究都必须要与该语言产生的社会文化的研究和该语言使用的社会生活环境的研究相结合。 语言的主要功能不是表达思想,不是复制心理过程,而是在人类的活动中扮演能动的语用角色(A lessandro2002:216)。为了抽象

概括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作用,人种志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 情景语境和 文化语境这一对概念。韩礼德的导师,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继承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社会语境学的观点,把语言看成是 社会过程, 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并非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和信号(转引自刘润清1997:285),他把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情景语境进行了抽象概括,提出语境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任务,性格

(a)参与者的言语活动

(b)参与者的非言语活动

2)相关事物

3)言语活动产生的影响

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弗斯的语境学观点,把情景语境因素归纳为三种:(1)话语范围(f i eld of discourse);

(2)话语基调(tener of discourse);(3)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他同时认为: 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它们 不是两种不同的现象,而是同一种现象,差别在于观察角度的异同或距离的远近(朱永生2005:11)。

语言的语义和语义系统是在情境语境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所以过程既然是纵聚合语义系统中的一个项目和横组合结构中的一个语义成分,韩礼德在及物性系统中选用它来代表语言也一定是出自对语言实际使用中情景语境的考虑,是为了能充分体现语境的观点,是为了把语言同人的社会生活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的解释带上有别于其他理论的标记,该标记向人们表示系统功能语法是带有人种学研究的思想,具有社会属性,坚持了语境学的观点。语言的本质就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对语言的研究要在该过程之中即语境中去研究,对语言系统功能的描述也必须要选用能体现语言社会属性的概念!!!过程来描述才能做到准确无误的描述。

韩礼德在对语言的系统解释中提出语言的系统是分层次的, 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体现的关系,即对%意义?(语义层)体现于%形式?(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形式?的选择又体现于对%实体?(音系层)的选择(朱永生2004:129)。韩礼德所说的 意义指的就是客观世界(包括心理世界,因为韩礼德认为心理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中发生、进行、变化、发展中的事情,也就是人的社会生活,在他看来语言除此所指以外别的什么也不是。真实的客观物质世界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复杂世界,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要在词汇、语法层体现这样一个具有无限量的 意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选择的概念必须要能高度抽象概括该系统项目和结构成分所体现的 意义 !!!客观物质世界。 行为对语境的概括不够, 活动不能准确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状态,只有 过程这个概念才能胜任这一任务。因为 过程能表达一种功能的、动态的含义,因此它能高度抽象概括语境的成分和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状态,能够满足词汇、语法层面所要体现的 意义 !!!客观物质世界的需要。韩礼德把语言看作是功能的、动态的观点还可以从布拉格学派里找到出处。这一学派认为:语言的使用取决于说话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说明白些,就是说话人对客观世界有了某种观察或企图改变客观世界,才产生了交际的实际意义,也就是等待语言去完成的一种功能。语言不是一个静态结构,而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体系(刘润清1995)。韩礼德理论所坚持的最主要观点之一就是认为语言是一套功能系统网络,该系统网络经结构语法、词汇语义最终指向客观物质世界(包括心理世界)中发生、进行、变化着的事情。由于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使得语言必须要打破自己的平衡去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决定了语言系统的不平衡、运动的性质。由此可见 过程概念的选用也正是为了体现这种功能的、动态的观念。

实际上语境的观点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观点。G. K.Z i pf称得上是语言动态研究之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重视语言使用的过程,认为: 语言过程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行为过程,极力主张把语言结构的研究建筑在过程研究之上。较早对话语动态性关注的还有van D ij k,他指出: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的第一特征便是它的动态性。J.T.Gumper Z&J.Cook Gumperi (1976)在语境研究过程中发现 语境并不是由语言交际的参与者事先给予的,而是由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共同建立的(朱永生2005:32 33)。

韩礼德本人一直坚持语境动态的观点,他说过 现实是由意义构成的,意义就其本质而言是不确定的(i n deter m i nate),而且不受约束(unbounded)??人类思考的重点在于现实的动态波状部分??。;他进一步指出 在语篇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无论是与纵聚合环境之间还是与横组合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经常变化的关系。横组合环境即%情景语境?(转引自朱永生2005: 34)。其实在韩礼德盖然率的(approxm i ative)或近似的(proba b ilistic)思想中就已经体现了语境动态的观点。他说道: 近似或盖然的思想表明:要掌握不同形式项目的使用,便要更精确地区别语义与特定情景语境的关系。例如:尽管主动语态的近似值高,在科技论文中被动语态的出现频率会有所提高(胡壮麟2005:20)。持动态语境观点的语言学家们都是跳出了结构主义的束缚,从社会的、心理的、生理的角度在看待语言,他们的思想指明要坚持语境的观点就应该坚持动态的观点,韩礼德选用 过程概念是来自于语境的观点,因而也就坚持了语言动态的观点,同时还体现了他在语义选择上的近似的或盖然的思想。

前面曾提到过 过程概念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只出现在了及物性系统中,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另外两个系统,语气/情态系统(mood/m odality syste m)和主位/信息系统(the mat i c/i nfor mation syste m)中也体现着 过程的思想。因为语义系统各项目的选择就是过程,各个成分之间的排列也是过程;情态和信息的传递还是过程。可以说过程的思想是贯穿于系统功能语法始终的,因为它源于语境,源于系统的、功能的语言观。

4.从与言语行为理论对比中来阐释 过程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简&奥斯汀(A ustin,J.L.)创建的,与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理论不同,该理论对语言的阐释是在语言实际使用的交际过程中阐释的,而且把语言的符号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了一起,认为语言的本质就是说者让听者去做事,指出语言实际上包含三种行为,表述行为(locuti onary act),行为功能言语行为(illo cut i onary act),言语效果行为(perlocuti onary act)(A ust i n 1970)。

4.1两个理论在 过程概念上的统一性

在论述两个理论在 过程概念上的统一性时,笔者认为可以从两点去展开。其一是:言语行为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从语义层面开始对语言进行解释的,而且共同关心的是语义的外延部分,即语言与人的行为、活动的联系,都坚持认为语言不仅是用来表述事物,而是用来做事的。奥斯汀观点是: l an guage is not j ust used to descri be part i cular states o f affa i rs (e.g.the sno w iswh ite)but to do thi ngs,that is,to per for m so m e action.(A lessandro Durant i2002:219)在语言的人际功能中韩礼德提出: The m ost funda mental types of speech r o le are j ust t wo:(i)giving and(ii)de manding.

E ither the speaker is g i v i ng so m eth i ng to the listener(a pi ece o f i nfor mation,for exa m ple)or he is de manding so m eth i ng fro m hm i.(韩礼德1997:68)其二是:两人在把语言解释为人的行为或做事时还有另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坚持了人际语境的观点。言语行为理论本身就是从人际关系的视角看待语言,无论是表述行为中的意义(m eani ng),行使功能语言行为中的功能(f orce)还是言语效果行为中的效果(effect)都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作用(A ust i n1970)。系统功能理论中的概念功能描述的是人所体验到的生活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人际关系,因为不处于一定社会人际关系,人们就无法进行活动,无法相互作用,也就无从谈起生活过程。但是韩礼德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人际关系专门划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功能去探讨,使其概念功能得以分离出来,以便能更方便、更容易地去研究一个与人际关系脱开的,具有客观性特征的 过程,并且可以对其所体现的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类别的划分。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奥斯汀也是在探讨一种过程,他是在探讨一种语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过程不是停留在表述上,而是与人的行为活动交织在一起,是以行为目的起始的,并以行为结果终止的。但是,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没有把哪些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或过程,哪些是人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的行为或过程分离开。在这一点上韩礼德是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科学合理。虽然两人对语言行为或过程的阐述存有差异,但两人所陈述的各自观点是建立一个共同的前提之上,就是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进行中的东西,这个东西奥斯汀称之为行为,而韩礼德称之为过程。在这一共同的基础上,两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什么呢?奥斯汀为什么把语言称为行为?韩礼德为什么把语言称为过程?奥斯汀为什么把语言分为三种行为?韩礼德为什么把语言分为三个系统?对这些差异的讨论会进一步帮助我们对韩礼德 过程概念的正确理解。笔者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差异进行分析。

4.2从宏观上看两个理论的差异

奥斯汀提出他的观点源于对逻辑语义学的关于分析性陈述和可以验证的陈述才是唯一有意义的陈述基本看法的批判,他把句子分为叙述性话语和施为性话语,而且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施为性话语的角度来分析语言,最终研究得出结论,叙述性话语和施为性话语一样,在说话的同时,也进行着某种行为(A ust i n1970)。因此他断言,说话就是做事,言即行。由此看来言语行为理论是语义学的发展,是语言在使用中的表征和属性。在这一点上他把语言同人的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以施使者!!!人的行为特征来解释语言,这使得他的解释带有明显的主体性色彩,而有别于语言的社会性属性。奥斯汀在他的理论中是想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语言都表现了哪些行为,以及行为施使的规律和原则,尤其是行使功能言语行为,因为它在会话中起主导作用;而不是要告诉人们每一行为的过程构成和成分,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得出结论,言语行为的理论是止于行为,而别于过程,他要研究的是带有主体性色彩的具体的行为,而不是带有社会属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过程。

韩礼德继承了伦敦学派的语境学说,是在语境的基础上开始他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也可以说语境是系统功能展开的平台,系统功能是语境条件下的系统功能(朱永生2004)。强调了语境的因素实际上就是区别了主体性的因素,因此韩礼德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站在了语言的客观性、社会属性的平台上,他要找出的是带有独立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作用的语言的潜能。这种潜能不是要揭示某个个人的具体行为,而是要揭示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

构成和成分。在及物性系统里过程被直接提出,而在语气/情态系统和主位/信息系统中也蕴涵了过程的阐述,因为主语和限定成分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讲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主位和述位之间新旧信息的传递本身也是个过程。

4.3从微观上看两个理论的差异

奥斯汀谈论的是行为(act),行为是社会化的人的活动(action)的组成单元。但韩礼德坚持了人种志学家马林若夫斯基的观点,把语言始终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活动(action)来处理(胡壮麟2005)。奥斯汀在他提出的三种行为中着重分析了行使功能言语行为(ill ocut i onary act),因为他认为 讲话者的意图对于听话者的理解具有支配功能(force),并且行使功能言语行为是一个有限的量,可以操作(如这一行为可基本上分为五个类别();而言语效果行为是个无限的量,不可操作,因此对语言行为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前者上(A lessandro Dura nti 2002:220,222)。但是语言使用的实际告诉我们言语行为的实现要依赖言语效果行为,后者对前者起着验证的作用。因为如果讲出的一句话没人听或按相反的意思去理解,去行事,怎么能说一个言语的行为实现了呢?那么 言语效果行为超越了言语传统意义上解释和在讲话者控制范围以外的东西(A l essandro Durant i2002: 220)都是些什么呢?这些可能就是使言语效果行为变得不可琢磨,或成为无限量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从韩礼德所坚持的语境学里找到答案。因为在语境里包含了言语传统意义上解释以外的所有东西,而且对讲话者和听话者双方对言语的使用!!!讲和听都有制约作用。在语境的平台上无限量的言语效果行为也是受着语义系统制约的,该语义系统就是语言的功能语义系统,言语的另外两个行为也是受制于该系统的。我们从这个功能语义系统上再来看言语行为时,就只能是用过程,而不是用行为来描述语言最恰当,因为过程是针对行为的集合!!!活动(act i on)而言的,而且是一个有限量的系统,通过其类型的界定可以实现对无限量效果行为的制约。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言语行为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所坚持的语言动态的、变化的、进行的前提,使得两个理论具有了有别于结构主义的统一性,能够从语义层面着手来分析语言,把语言看成是人的行为或社会的活动的过程。而主体性视角与语境的视角,言语效果行为的可研究与否又使得两个理论在把语言解释为行为还是过程时存在着本质的差别。通过比较两个理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得知系统功能理论的语言过程解释要比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行为解释要更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意义。

5.结语

韩礼德之所以要在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的阐述中使用 过程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是有着深刻考虑的。可以说 过程浓缩了韩礼德语言观的诸多元素,涵盖了人种志学的观点、社会学的观点、语境的观点;系统的、功能的思想;动态的、变化的观点等。言语行为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通过语言不同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解释来描述语言实际使用中的过程。但该理论最终都没能像系统功能语法那样,把过程的概念明确地提出来,并给以详细分类,因为言语行为理论没有把语境学作为其理论建立的基础,而且也缺乏像系统功能语法那样的系统的、功能的观点。如果用句赞美的话来形容韩礼德语言即过程的语言观,那就是 过程既把我们对语言现象的有限认识淹没在了无限的我们自身的生活海洋之中,又使我们能够在无限的自身生活海洋中看清了语言的真谛。

注释:

((i)asserti ves,(ii)d i recti ves,(iii)express i ves,(iv)declarati ve, (v)comm i ss i ves.(A lessandro Duran ti2002:223)

参考文献

[1]Au sti n,J.L.Ph iloso ph i ca lP ap e rs(2nd ed.)[M].Oxford:Oxf ord

Un ivers i ty Press,1970.

[2]A lessandro Du ran t.i L i nguistic A nthropolo gy[M].C a m bri dge:Ca m

b ri dge Un ivers i ty Press,2002.

[3]G reaves,W.S.&B enson,J.D.(eds.).Syst e m ic P ers pec ti ve s on

L anguage[M].N.J.:A l ex,1985.

[4]H alliday,M.A.K.An In trodu ction to F unctional G ramm ar[M].

London:E d w ard Arno l d,1994.

[5]H alli d ay,M. A.K.Spoke n and W ritten Languag e[M].London:Ox

f ord Un i versity P ress,1985.

[6]Parret,H.D isc u ssi ng L anguag e[M].TheH ague:M ou ton,1974.

[7]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9]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朱永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马铁川,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英语系教授,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法,功能语篇分析,比较语言学。

收稿日期 2008 09 28

责任编校 王和平

第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伦敦学派及其奠基人弗斯的理论研究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迪和传承关系谈起,对韩氏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重要成员作一综合性述评,以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贡献。 1.弗斯与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王宗炎1985:94)。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新弗斯学派。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后来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1949年回伦敦,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弗斯受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语言研究的影响,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遗憾的是,弗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他的观点后来在弟子韩礼德手上获得发展。尽管弗斯的学术思想在很多方面有深刻见解,给人启迪,但他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对韩礼德这一代人来说,任务之一是把弗斯的学术观点建立成一个能解释“什么是语言”和“语言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韩礼德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用关于情景语境的观点建立一个能把语言中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解释清楚的语言学理论。 2.阶和范畴语法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Halliday 1956)一文中,韩礼德建立了一个能比较好地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这篇论文代表韩礼德语言理论研究的开始。他在文中提出,语言中有三个语法范畴,即:单位(unit),成分(element)和类别(class)。在这个分析框架中,“系统”从属于“类别”。韩礼德用汉语例子解释了单位与成分和类别之间的关系。他还讨论到汉语小句中“旧”(given)信息与“新”(new)信息的区别,并谈到“系统”选择中的“盖然”(proba-bilistic)问题。可以说,这篇论文的初步理论框架为以后的系统功能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礼德虽然在上文中已提出一个能很好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式,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见Butler 1985: 14_15,王宗炎1985:136_148)。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进行研究,从那之后,韩礼德的研究开始真正进入普通语言学理论领域。1961年他发表了“语法理论的范畴”(Halliday 1961);一般认为,这是一篇能代表韩礼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韩礼德(MAK Halliday)在伦敦学派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之一。系统功能语法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重视语言功能,它的影响延伸到与语言相关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教学、语篇分析、文体学、机器翻译等。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两个方面: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系统语法是指将语言看做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而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表达意义,被看做从该系统网络中进行各种有意义的选择的过程。系统功能语法建立在两个事实基础上:⑴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系统网络中做出选择,并试图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不同的语义功能。⑵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系统功能语法把实际使用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机对象,而不是像转换生成语法那样,把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试从这一理论基本框架:系统、功能、层次和语篇四个方面概括韩礼德独特的语言观,考量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研究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韩礼德的“系统”思想: 在系统语法中,系统的概念是由一条基本的解释性原则构成的,语言被认为是“系统 的系统”。建立各种互相关联的系统的网络,从而解释在语言中各种与语义相关的选择。 不同于索绪尔等把语言单单看作是一套符号的集合。在韩礼德看来,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因而语言不能用解说这样一个集合的规则解释,而是用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意义潜势来解释。所谓意义潜势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心理语言学人在说话前先形成一种动机,即对要说的话有一种大致的想法,这种动机属于前语言阶段。人有了要说什么的动机之后,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要说的内容组织表达出来。系统功能语法所反映的主要是语言运用中这种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结构是过程的底层关系,是从潜势中衍生的,而潜势可以更好地用整合关系来表达。这就是说,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 二、韩礼德的“功能”思想: 功能(即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在语言形式描述中应处于何等地位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棘手和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处理方法都表现为只重视语言形式,而未能把它和语义结合起来。传统语法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句子成分分析法只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无助于描写语言的意义系统及其体现形式。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遵循“发现程序”来分析语言素材,以便能自动发现所研究语言的语法。他认为区别具体词类和语法范畴的标准不是语义,而是他们在语言结构中的分布特征。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否定语义来描写语法的思想,认为语言的语音和句法可以作为纯形式的系统加以描写。系统功能语法科学地处理了语言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意义系统,语言的功能首先体现于语义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高度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功能并非游离于语言结构之外,它们分别与语言层次的各系统紧密联系并得以体现。如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系统来体现;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语篇功能由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来体现。所以功能和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功能是基础,系统是功能的体现形式。 三、韩礼德的“层次”思想: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语义编码。语言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客观地描述这种编码。在语言结构描述方式上,韩礼德坚持以功能结构为基础,探究语言的语义系统以及其体现形式,它越出句子范围,以语篇为基础,把语言看成是关系的网络,结构是关系的体现。这一点与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系统功能语法不是采用形式分析法,而是在充分吸收格语法、层次语法等语法流派的优秀成果基础上,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对照术语表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作者:翁素贤提供 转贴自:摘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打印本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摘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A Abitliy 能力 Actor 施动者 Addressee 受话者 Addresser 发话者 Agent 施事 Anaphoric 指前的 Antonym 反义词 Antonymy 反义意义 Autonomy 自治性 B Behavior 行为 Behavioral process 行为过程 Beneficiary 受益者 C Cataphoric 指后的 Categorical 绝对的 Categorization 范畴化 Central token 中心标志 Chain 链 Channel 渠道 Choice 选择 Clause 小句 Clause as theme 句项主位 Cleft sentence 分裂句 Closed system 封闭系统 Coclassisfication 相互区分

Coextension相互扩展Coherence连贯 Cohesion链接 Cohesive chain链接链Cohesive tie链接纽带Cohyponym共同下义词Collocation搭配Collocational chain搭配链Comeronym共同局部关系词Command命令 Comment述题 Competence(语言)能力Complementarity互补性Congruence一致性Conjunction连接,连词Consonant辅音 Consonant grammar协和语法Constructivism构建主义Context语境,上下文Context of culture文化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情境语境Continuity连续体Continuum连续体Conventional meaning常规意义Coocurrence同现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Coordination并列Coreference相互对应Correspondence对应 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语言学Cross-coupling交互匹配 D Decategorization非范畴化Declarative陈述的 Delicacy精密度 Dialect方言 Dialectal variety方言变体Diatypic variety功能变体Didactic教导性的 Direct speech act直接言语行为Discontinuity脱节,间断性Discourse话语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扩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实际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二者共同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 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语音形式代表什么语义内容是任意的,即可以自由选择的;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是指人们用什么语音形式表示某种语义内容是有某种依据、缘由的。 ②语言符号的稳固性和渐变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 ③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层次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或称线性,是指人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像一根线条一样,呈现为一种线性序列;线条性只是语言符号序列的表面形式,语言符号序列的内部结构是有层次的。 4、征兆:如果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甲事物就不是乙事物的符号,而是征兆。 5、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6、言语:言语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 7、副语言:语言虽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还有其他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例如体态、美术、音乐等。这类辅助性交际工具有时也被称为“语言“,为了与真正的语言相区别,可以把它们称为副语言或准语言。副语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依附性副语言,另一类是独立性副语言。依附性副语言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依附于语言,是语言的代码,一般可以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文字、电报代码、交通信号、旗语、灯语、商品包装和公共场所的一些示意符号、标志等;独立性副语言不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独立于语言使用,一般不能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自然体态语(包括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不包括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美术语言、音乐语言等。 8、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逐渐自然形成和发展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 9、人工语言:人工语言是个别人或少数人人工设计出来的语言(严格来说是副语言),如电报代码、科学符号公式、计算机程序语言、交通信号、旗语、灯语、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盲人的手指语以及国际辅助语等。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来源及其发展

[摘要]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在当代语言学流派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其“功能”思想属于语义分析范畴,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语境在语义分析中的作用和地位。他的有关“功能”的思想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本文将以“功能”为视角,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来源及其发展。 [关键词]功能语义语境 在当代语言学流派中,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具有较大的影响,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系统-功能语法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创立的,由“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构成,但并不是这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讨论了语境与语言意义或功能的关系问题。韩礼德的“功能”思想属于语义分析范畴。他的有关“功能”的思想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的功能语言观、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和弗斯(J.R. Firth)的语言功能观。本文将以“功能”为视角,分析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的来源及其发展。 一、布拉格学派的功能语言观 语言的“功能”概念早就出现在捷克语和俄语的语言学中,但却是布拉格学派的学者赋予它更加全面的阐述。该学派认为,对语言的研究应遵循说话的顺序,即“从讲话人或写作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人们在说话时总是先想到要表达什么,然后才会去考虑具体应用什么语言形式,因此在研究语言时也应按照这一顺序,从语言的功能入手,然后再去研究语言的形式。该学派对日常话语分析提出新的理论,他们认为语言是完成语言社团赋予其基本职责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因此,语言可以用语言单位在句子中所发挥的交际功能来分析。该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用功能分析法分析话语,他修改了传统语法中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的提法,提出主位(theme)、述位(rheme)两个术语。马泰休斯把这种功能分析法称为“句子的实际切分”(actual sentence division),后被称为“句子功能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它研究句子各个部分各自传达多少信息,所传达的信息量用“交际动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表示。 “交际动力”理论是布拉格学派Firbas 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也是句子功能观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研究的是在交际过程中句子各成分对交际的展开所做出的贡献。句子中各成分交际力的大小就是它对交际展开过程的贡献大小,即推动交际向前发展的作用的大小。也就是说,一个成分越能把交际向前推进,越接近交际的结点,其贡献就越大,交际动力值越高,反之则越低。由此可以看出,交际动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Firbas 根据句子成分所承载的交际力的大小,将其分为已知信息和待传信息。已知信息的交际力很小,而待传信息的交际力最大。 交际动力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境思想。Firbas认为,“交际单位从语境方面看可能是语境制约的,也可能是语境独立的。”如果受到语境的制约,则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在上下文中出现过,就是已知信息;反之就是待传信息。此外,Firbas对语境概念做了进一步区分。他把语境分为一般语境、直接语境、上下文和语境依赖四种。一般语境是指交际双方共有的经验知识;直接语境是交际双方正在进行时的语境;第三种是刚刚出现的上下文;第四种是语境依赖。它们的范围呈依次递减形式。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 马林诺夫斯基是波兰著名的功能人类学家,他曾在新几内亚东部的岛上研究当地人的原始文化。通过对土著民族语言的观察,他认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如果不考虑这些广泛的语境,就很难准确地理解这个民族的语言。“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结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单词的意义,不能从对这个单词的消极的冥思苦想中得出,而总是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对单词的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成都是有近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成都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象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在多角度分析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历史内涵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名现状,提出成都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标签:社会语言学成都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保护措施 地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城市地名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记录着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展现城市百态的一面“镜子”。通过地名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到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发掘出具有价值的语言文化信息。 成都市地处平坦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开明氏统治成都算起,成都有近3000年的历史,成都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成都许多街道名称都与其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据吴世先《成都城区街名通览》统计,成都主城区的地名(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44条[1]。目前,对成都地名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是郭建强的《成都地名探究》[2]、杨秋《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3]、唐林《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4]、郭声波《宋成都平原地名考释》[5]等,以上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成都地名由来和变迁的深入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但以上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和拓展之处,成都地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至今阙如。有鉴于此,我们运用《华阳国志》[6]《成都街名指南》[7]《成都地名掌故》[8]《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9]等文献资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开展成都地名的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助于发掘并弘扬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准确把握成都地名的语言文化内涵,整体提升对成都地名的认知水平,加强成都地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 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有着区别方位、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成都地名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特征。在此,我们以成都主城区1244条地名为研究语料[10],来具体分析成都地名的音节构成和词汇结构。 (一)成都地名音节构成分析 地名音节构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名的音节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民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倾向。通过地名音节的研究,我们

语言学概论-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1)

语言学概论-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1)

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2.符号的任意性 3.语言符号 4.语言的层级体系 5.组合关系 6.聚合关系 7.语言能力 二、填空题 1.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2.语言符号是和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 3.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 4.语言符号具有和特点。 5.语言的底层是一套,上层是和,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第二级是,第三级是。 6.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和。

7.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力和能力。 三、判断题 1.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2.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3.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 4.语言符号可以拆卸拼装,重复使用。() 5.语言符号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按一定规则构成的。() 6.通过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 7.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后数量翻番增加。() 8.鹦鹉、八哥都会说话,有的甚至还会背古诗,可见,动物也有语言能力。() 9.语言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10.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需要后天的学习。()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符号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 4.为什么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联系? 5.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用“bàba”、“mām ɑ”表示,英语用father、mother表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6.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7.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8.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9.举例什么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10.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人类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 三大元功能(three metafunction) 概念功能中的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结构得以体现,反映的是经验关系;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结构得以体现,反映的是语法关系;而谋篇功能则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与衔接得以体现,反映的是顺序关系而不是逻辑或语法关系。 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四种功能结构上,即:主位结构、语气结构、情态结构和及物性结构。 主位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主位和述位。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的句子结构构成了无标记主位结构;不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的就构成了有标记主位结构。语气结构体现人际功能中的话语角色关系,共有四种言语功能(陈述、提供、提问和命令)和三种语气(陈述、疑问和祈使)。在句子上主要通过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体现。及物性结构主要体现语言的概念功能,及物性结构主要通过及物性小句,即带宾语的小句来体现。 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 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语场 (话题(topic)以及场地(setting)) 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 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到体现 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件的过程(a process of doing)。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如)来表示,“动作者”(actor,即逻辑上的主语)和动作的目标(goal逻辑上的直接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来表示,如图1: re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a process of sensing)。表示感觉的动词有等;表示反应的动词有等;表示认知的动词有等。

实现化_实例化和个性化_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2008年第5期第16卷(总63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 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 es) No.5,2008Vol.16S UM,No.63 收稿日期:2008-08-31 作者简介:J.R.马丁(1950-),男,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系主任。 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J.R.马丁1 , 王振华 2 (1.悉尼大学文学院,澳大利亚悉尼NSW 2006; 2.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50多年里,首先研究的主要是语 言系统层次的实现化关系,后来研究与之互补的实例化关系。语言系统中包括音系字系系统、词汇语法系统和语篇语义系统。这三个系统层次是实现关系,语篇语义由词汇语法实现,词汇语法由音系字系实现。每个系统都受语域和语类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文本类型,文本就是语域和语类的实例化结果。但实现化和实例化对个体文本中意识形态和互文性的解读缺乏说服力,急需建构与它们互补的其他层次关系。本文是在介绍实现化和实例化的基础上推出个性化层次关系,从而丰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大语篇研究的理论框架。除了介绍三种层次关系外,还通过实例分析来验证三种互补层次关系的可用性。 关键词:实现化;实例化;个性化;互补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8)05-0073-09 一、引言 语言是造意系统,是意义的/变电站0,充满了意义潜势。[1]248-270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研究意义潜势的最佳范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由多种层次关系和互补关系(hierarchies and complementar-i ties)构成的理论。层次关系有三种:实现化(realization)、实例化(instantiation)和个性化(individuation)。这三种层次关系是研究语言模式(linguistic patterns)的理论资源。三种层次关系中,实现化关系发展得最为成熟,这是以韩礼德为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50年来对语言的各个层面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描写的语言层面主要包括音系字系层、词汇-语法层、语篇语义层和语域层、语类层。实例化关系是指语言或任何语符系统中的意义潜势与语言使用时的实际语言之间的 关系。个性化关系是指意义潜势在社会群组或个体之间的分布。对实现化的研究已经延续了50年,其理论已趋于成熟。伴随实现化研究,实例化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个性化的研究尚未开展。三个层次关系的研究任务不同,各有重点,因此要全面研究语言系统中的意义潜势,三者之间的互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实现化的基础上讨论实例化和个性化,并通过实例分析来验证三者互补的可行性。 二、实现化 实现化指抽象的程度(a scale of abstrac -tion),把一种意义模式记录为另一种意义模式。 实现化层次把语言抽象为音系字系模型、词汇-语法模型和语篇语义模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里,每一个模型又分别是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的构成成分都是分层次的。字系

Chapter 11系统功能语言学简介

Chapter 10: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1. 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we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A.K.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is also named a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 has sought to create an approach to linguistics that treats language as foundational for the building of human experience. His insights and publications form an approach called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Halliday's work stresses that languag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eaning.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as its name suggests, considers function and semantics as the basis of huma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activity. Unlike structural approaches that privilege syntax, SFL-oriented linguists begin an analysis with social context and then look at how language acts upon, and is constrained and influenced by, this social context. A key concept in Halliday's approach is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ch obtains "through a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lliday, 1985:11). According to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language, a kind of tool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has many functions. In its system, language has three matafunctions, which ar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and textual metafunction. Each of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is about a different aspect of the world, and is concerned with a different mode of meaning of clauses. 2.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Th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language is used to express people’s experiences in the real world including th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ternal world or the experiences in their mind. Namely,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s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in the broadest sense, including our own consciousne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clauses as representations.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has three sub-systems, which are transitivity, voice and polarity. Here, we just talk about the first system, transitivity. Transitivity is a semantic system to show th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of language.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doc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称呼语中蕴含了各自独有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习惯。由此可以说称呼语并不是一种孤独的表象,而是蕴含了社会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频繁的词语,它是人类进行言语交际行为的极为关键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称呼语,但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地位却不容小觑。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有巨大差异,所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些文化异同对语言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恰当、巧妙地使用称呼语可以拉近言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话语有效度,使社会语言交际活动变得更加和谐、有效。 一、社会语言学和称呼语的相关简介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应用型边缘学科,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研究紧密相关,从这点可以看出社会语言学的多样性、宽泛性和跨学科性,所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杨永林在他的《社会语言学四十年》一文中这样说道:社会语言学还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观察方法,为其他学科研究同语言相关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资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研讨、参比反照的方法论,体现出一种学术话语模式高度兼容的特质。[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一书中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2]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有:索绪尔、布莱特、海姆斯、祝畹瑾、杨永林、陈原等。社会语言学一次是从1960年开始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的。自那时起至今,学者们对它进行大量研究,至今年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学

者杨永林认为,20世纪20年代欧美出现的伦敦功能学派和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对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许多的先驱学者们为社会语言学做了具有历史性重要作用的奠基人。这门学科如今已经由最初的巩固自我地位的初始阶段走向了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高级阶段了。 众所周知,称呼语(address forms)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很重要的交际用语,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言语行为。人们刚开始对它的认识是明确说话者所指称的对象,现在,人们对称呼语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了更深的程度称呼语是指明互动双方的身份逐渐深入到表示礼貌和言外之意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称呼语的运用不当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称呼语看似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称呼而已,但它其实是社会交际过程中十分复杂且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交际的成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正确、合理地使用了称呼语,就会增强交际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与他人的交际变得更加的和谐、有效。称呼语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及相关问题等已有相当的研究。美国的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早在六十年代就成为了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系统研究的伟大的开创者。关于称呼语,我国的很多学者也从文化、历史、民族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意义和演变上的探索。 二、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对比 中国一直都是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它在悠悠长河般的文明史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一套道德规范及礼貌准则。中国称呼语的使用文化深厚,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西方文化中对称呼语的运用也是变化多端有讲究的。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或跟对方打招

语言学概论 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1)

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2.符号的任意性 3.语言符号 4.语言的层级体系 5.组合关系 6.聚合关系 7.语言能力 二、填空题 1.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 2.语言符号是和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 3.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 4.语言符号具有和特点。 5.语言的底层是一套,上层是和,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第二级是,第三级是。 6.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和。 7.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力和能力。 三、判断题 1.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2.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3.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 4.语言符号可以拆卸拼装,重复使用。() 5.语言符号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按一定规则构成的。() 6.通过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 7.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后数量翻番增加。() 8.鹦鹉、八哥都会说话,有的甚至还会背古诗,可见,动物也有语言能力。() 9.语言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10.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需要后天的学习。()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符号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 4.为什么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联系? 5.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用“bàba”、“māmɑ”表示,英语用father、mother表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6.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7.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8.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9.举例什么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10.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胡壮麟 张德禄 李战子

第一章概述 语言是人类形成的过程中同步出现的,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主要条件。(page 1) 在语言学理论和流派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为形式主义,一为功能主义。 功能语言学要描写的不是理想说话人究竟知道什么,而是真实的说话人再人们每天利用语言互动时是如何活动的。(page 2) 系统功能语言学吧语言看做有规律的资源,其基本原理认为语言描写的是系统,系统语言学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page 3) 文化是由许多符号系统构成的意义潜势,如建筑、美术、舞蹈、音乐、文学、民俗、礼仪、商品交换方式中的一种。(page 9) 韩礼德把语言变异分为两类,一个是方言(dialect),一是语域(register)。方言是用不同的方法说同样的事情,语域是用不同的方法说不同的事情。(page 10) 系统功能语法的六个核心思想 1 元功能的思想

2 系统的思想 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是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以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这就是说系统理论是在使用中演变的,离开语言使用者的实践,它不会存在。系统存在于所有语言层次,诸如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都各有自己的系统表示本层次的语义潜势。(page 15) 3 层次的思想 语言是有层次的,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realisation)的关系,即对“意义”的选择(语义层)体现于对“形式”(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形式”的选择又体现于对“实体”(音系层)的选择。(page 16) 4 功能的思想 5 语境的思想 6 近似的或盖然率的思想

转化生成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描述语法的一个术语,他在1957年所写的《语法结构》的出版是转换-生成语法诞生的标志。简单的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 在1957年所出版的《语法结构》和1965年的《语法理论要略》两书被乔姆斯基称为“标准理论”。此后他又修正了些许这些理论,称为“扩展的标准理论”,后又修订扩展的标准理论,形成“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 主要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解释。 影响 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很大地冲击了当时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先天机制,他认为不仅应该研究语言行为,而且应该研究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就是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他认为布龙菲尔德等人的理论只是研究了语言行为,不能说明语言能力。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类天生的语言能力,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理性主义的,而布龙菲尔德的学说则是经验主义的。 也称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创建人N.乔姆斯基。195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就内部分裂,70年代后更是声威渐减,而80年代又趋上升。目前该学派有东北语言学会与欧亚语言学会两个国际性组织,出版《语言学探索》等国际性学术刊物。 性质生成语法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语法学。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外表化的语言指言语行为,说出来的话,音义结合的词句等;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 范围生成语法学研究范围限于人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的使用。生成语法学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等。 目标过去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观察语言现象并把它分类为目标,致力于搜集和处理语言素材;生成语法学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提出语法假设和理论来揭示其规律,说明其原因。例如它要说明儿童为什么能在2、3年内学会语言。 表达方式生成语法学与传统语法学的一个区别,是它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表达规则,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 生成语法学家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系统──语法系统,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它属于经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最终将归入研究人脑机制的生物学。乔姆斯基说,与其把生成语法看作一种理论,不如看作一门“学科”,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与以往的语言学有本质的区别,而与其他自然科学则基本一致。 发展过程一般人认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有4个发展阶段,但是他本人认为只有两个转折点。下文按他本人的意见,分语法规则系统和语法原则系统两项来叙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