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哈尔滨三中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哈尔滨三中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哈尔滨三中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哈尔滨三中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哈尔滨三中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哈尔滨三中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

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又逼昭为榜安抚军民。事宁,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绯。天成三年,改安义军节度掌书记。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昭博通学术,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藏书数万卷。尤好纂述,自唐、晋至宋,专笔削典章之任。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著《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注〗马、郑:马融、郑玄,皆为东汉著名经学家。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授昭《荀纪》、《国志》等

授:传授

B.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

效:效仿

C.众执以送彦超

执:逮捕

D.专笔削典章之任

削:修订

5.下列各项中,分别表现张昭博通学术和性情忠直的一项是(

)(3分)

A.遍读《九经》,尽通其义

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B.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

主辱臣亡,死而无悔

C.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

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

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昭少年时遍通诸经,因此也颇为自负,后受程生指点,又潜心研究史学。

B.张宪的部将符彦超拥戴明宗登基,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遭到了张宪的拒绝。

C.动乱中有人要谋害张昭,但符彦超敬重张昭的人品,没有伤害他,反而授予官职。

D.张昭历任数朝,多次参与典章制度的修订,博览书,对礼仪风俗也非常熟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5分)

(2)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唐)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欹(q):斜倚。

泛觞:古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时以酒杯浮在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就谁饮。青云:高位。平行:平步。

8.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6分)

9.本诗颈联中一个迟用得极其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1分,共6分)

(1)想当年,金戈铁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安得广厦千万间,

,雪上空留马行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呜呼!其真无马邪,

人生如梦,

,只是朱颜改。

,铜雀春深锁二乔。

无丝竹之乱耳,

芳草鲜美,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文/刘斌)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

致的。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

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6分)

(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8分)第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大清王朝带来了深创巨痛,但对于依附洋人而生的买办们而言,它不啻是火中取栗的良机。

B.报刊电视上的健康讲座颇受欢迎。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工将话语权拱手相让,所谓的医学大师、营养专家就会趁虚而入。

C.9月月考之后,部分同学过度在意考试成绩的高低,导致最近一段时间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整个人呈现出一种人浮于事的状态。

D.一个班级不是很多同学简单的加和,它需要同学们团结合作,沆瀣一气,互尊互爱,需要每个人都有集体荣辱感。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理财专家建议,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注意产品期限,以半年期到一年期的短期投资品种即可。

B.一座小弓桥的旁边有几位老人一边剥着玉米,一边闲聊着,他们见到我们异常地高兴,便很热情地同我们攀谈了起来。

C.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李克强副总理诚恳而坚定地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愿在和平的外部环境中继续谋求发展,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D.作为2010年宣传活动的一部分,火箭队的球员亲笔签名会将在State

Farm球馆举行,届时包括姚明在内的火箭队的多名球员将会出席。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

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

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

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A.

B.

C.

D.

15.2010年10月3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班级要举行一次纪念钱学森的主题班会,请你写一段80字左右的开场白。

要求:主题突出,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答:

16.简要阐释下面这幅漫画的含义(60字以内),并为漫画拟一个标题(10字以内,不能以无题为题)。(5分)

(1)含义阐释:(3分)

(2)标题:(2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2010年10月15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蓝印花布、彝族刺绣、藏族唐卡等600多个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民众。人潮涌动的展馆、争先恐后的消费者,似乎给了众多还处在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复苏的信心。

二、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曾经说过,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有历史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的变迁。

三、150年前,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并被付之一炬,这成为中国人内心永远的伤痛。时代几经变幻,中国综合国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大水法等劫后废墟依然矗立园中,围绕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的争论,从未停止。近日,在圆明园遭劫150周年之际,争论再起。

文化遗产、文物古迹都是历史的载体,无论以何种方式面对它们,铭记才是核心。

要求:全面理解以上材料,自主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或抄袭。

10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2.C。强加因果。

3.A

。B,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属无中生有;C,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只是证明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D,可有可无并不准确,原文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4.B(效,效力。)

5.D(A项、B项、C项与题干不符。)

6.B(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有误。)

7.(1)张昭处在同辈当中,傲视别人,认为马融、郑玄也不如自己。

(侪类、不己若各1分,句意3分)

(2)我本是书生,被皇上知遇,登上治理百姓的高位,是平民的顶峰了。

(见、于省略、极各1分,句意2分)

【附录】参考译文(不太全):张昭,字潜夫。本名叫张昭远,为了避汉皇帝的讳,只

称为张昭。张昭刚满七岁,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就通读了《九经》,融会贯通它的要义。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郑这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后来到了赞皇,碰到了一个叫程生的,他专门研究史学,认为专门研究儒家的经典要义,而不能够贯通古今,这样的人大多拘泥不化,冗繁而抓不住要领;如果想要极力主张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不通晓历史是不可以的。于是提出班固、范晔《汉书》中十余条要义和他讨论,传授了张昭《荀纪》《国志》等,后来张昭有全部学习了十三史,五七年之间,能够通晓上下几千百年的事。又为《十代兴亡论》作了注。身处乱世,亲自耕作背米来奉养双亲。

后唐庄宗到魏地,河朔的将士,大多自己投身军门,张昭于是到魏,携带着几十卷轴的文章拜谒兴唐尹张宪。张宪家中多书籍,他常常和张昭闲谈,讲论经史要事,遗憾两人相见太晚,就任命他为府中的推官。同光初,张宪上奏授予张昭朝廷命官的品级,加封监察御史里行。张宪担任北京留守,张昭也跟随到了晋阳。庄宗遭遇内乱,张昭听说邺中兵士拥戴明宗,张宪的部将符彦超联合边关将领响应它,张昭对张宪说:该不会献上奏表劝(明宗)即帝位来作使自己平安的打算吧?张宪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承蒙主上看重,位至保厘,是出生百姓的官员的极致了。如果厚着脸皮求得活命,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张昭说:这是古人的心意啊,您能够做到这样,死了也将不朽啊!张昭对着他哭着离开了,张宪于是为这件事而死,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够促成张宪的节操。

当时有人要害张昭,张昭说:我知道确实到了这样的地步,运数也不可能会有重生的可能,主上受辱臣子理应为之而死,我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众人押着他送到符彦超的面前,符彦超说:推官是正直之人,不要害他性命。……

宋朝初年,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乾德元年举行郊祀,张昭担任卤簿使,上奏恢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的制度。郊祀之礼结束,进封为郑国公,和翰林承旨陶谷一同掌管选拔。陶谷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争论。太祖不高兴,于是张昭多次上书告老,最后在原本的官职退任,改封为陈国公。开宝五年,张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8.(1)第二联描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这样一种凄厉、悲凉的景象。(2分,解释诗句1分,概括特点1分)。

(2)诗人运用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比喻)的手法,通过鹤投孤屿,蝉过别枝的凄凉景象寄托情感(或把情感寄托在鹤、蝉之上,或把自己比喻成投孤屿的鹤,过别枝的蝉,来表达情感)。(2分,答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解说1分)

(3)此联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悲哀之情。(2分,答出情感的起因1分,答出情感的类型1分)

9.迟写出了酒杯漂流迟缓的特点,(2分)形象地表达了沉浸在仕途失意(1分)与思乡(1分)而产生的忧愁(1分)之情。

【附录一:简介】方干(809?—约888)唐代诗人。字雄飞。卒后,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新定(今浙江建德)人,一作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貌陋而颇具诗才。宣宗时举进士不第,遂隐居镜湖。一生声名颇盛而功名不就,终身布衣,贫困潦倒而卒。工于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多投赠应酬,流连光景之作。风格与贾岛、姚合接近,亦以苦吟著称,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感怀》)。卒后门人杨弇等辑其诗三百七十余篇,编为《玄英先生集》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百四十七首,编为六卷。

【附录二:作品鉴赏】这首诗,是诗人方干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怀念。身处异地而情怀故乡,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口角(jué)匹(pǐ)配当(dāng)机立断 B.勉强(qiǎng)联袂(mèi)垂涎(yán)三尺 C.龟(jūn)裂给(gěi)予否(pǐ)极泰来 D.抨(pēng)击赝(yàn)品揠(yǎn)苗助长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塑象赡养噤若寒蝉徇情枉法 B.暴戾幅射煞费苦心前倨后恭 C.校勘陷阱黯然消魂棉里藏针 D.魁梧缥缈天花乱坠瑕不掩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冰心老人一生都在用爱心关爱众生,以一贯的从容和,燃烧自己,烛照世间的人。 ②这种难度极高的动作,受过专门训练,一般的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③对古人写文章,我还是出了一点道理:古代散文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 A.幽雅除了琢磨B.优雅除非琢磨 C.幽雅除非捉摸D.优雅除了捉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条路原先设计路宽50米,最后专家们还是从长计议 ....,决定改为60米。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 C.他这个人平时看上去和和气气、嘻嘻哈哈的,但只要有损害他人的利益,哪怕是一 点点,他也会老羞成怒 ....。 D.他已经逃到美国,你叫我们在国内找,这和海底捞月 ....有什么两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银行对申请贷款购车的客户的还贷能力的核查,是决定发放贷款的一项重要内容。 B.这两起走私案件,不仅数额巨大,而且长期作案,竟一直没有被发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 1.《尚书?酒诰》在追述商朝的制度时说:“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反映出商朝实行 A.王位世袭制 B.内外服制度 C.封建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2.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维护这种等级关系的纽带是A.权力 B.财产 C.血缘 D.信仰 3.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一称谓源于 A.内外服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4.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老大 B.老二 C.老三 D.老四 5.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乐舞的规格也有差异。可见,礼乐制度的实质是 A.巩固周王专制独裁的手段 B.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C.维系官僚制度的廉洁高效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工具 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记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嬴政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建立元朝 7.秦朝皇帝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实行严苛的法律制度 D.地方推行郡县制 8.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大不同之处是 A.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B.诸侯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C.以什伍为基层单位 D.以编户为基层单位 9.秦朝中央官制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治粟内史 C.太尉 D.御史大夫 10.自秦朝开始,中国形成了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其中,元朝中枢权力体系是A.三省六部制 B.二府三司制 C.一省制 D.三公九卿制 11.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进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入仕的主要途径是 A.军功爵制度 B.世卿世禄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2.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13.明代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监察的机构是 A.御史台 B.监察御史 C.“科道” D.按察使司 14.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是 A.选官制度 B.监察制度 C.谏议制度 D.法律制度 15.汉武帝为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实行中外朝制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实行“推恩令” 16.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武将不得担任州郡长官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 17.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州、县三级机构,地方管理层级更加严密,地方权力被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膨胀 C.监察制度的弱化 D.谏议制度的消亡 18.下列朝代,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秦 B.汉 C.明 D.清 19.明朝内阁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这一权力称为A.票拟 B.批红 C.统领六部 D.封驳审议 20.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军机处的设置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咼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2 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清澈覆辙撤除风驰电掣天寒地坼 B.饯别践约兽槛剑拔弩张前车之鉴 C.蓦然膜拜抹杀漠不关心秣马厉兵 D.缜密箴言甄别臻于致治忠贞不渝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荟萃致理名言步入正规大坝合龙 B . 申张梦寐已求优柔寡断分内之事 C.信笺犄角之势绵里藏针粮食歉收 D.撕打心猿意马文过饰非人间心酸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拥有巨大的财富,犹太人牢牢地在美国主流社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着重要一席,直接影响 甚至左右着美国历届政府的中东政策。 (2)?在今年抗击非典斗争中,许多年轻的恋人因为工作需要_分开,原定的婚礼被推 迟。 (3).目前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并不十分充足,但仍然让他们期待,_课外活动使孩子 们的业余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了。 (4)?完颜阿骨打(金朝的开创者)一生驰骋疆场,为女贞族的统一与发展建立了不朽的_。A.占有暂且终究功绩B. 占据暂时毕竟功勋 C.占有暂时毕竟功绩 D. 占据暂且终究功勋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雨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B.写什么景?怎样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分析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C.“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谣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 D.抓住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第七届农运会开幕式上,各民族运动员跳起特色不同的、风情各异的舞蹈或表演富 有特色的文体节目,令人耳目?一新..。

2020年4月山东济南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保密★启用前 2020年4月山东济南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我形象地使用“会话”这个词,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信息内容在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不能存在的。我并不是说,火灾战争这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生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将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于会话的工具。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虽然文化多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 摘编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材料二: 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RUC新闻坊对2286篇相关报道做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有以下发现: 一、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导致预警滞后。学界普遍认为,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帮助公众正确认

2020最新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久前,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珊瑚作“模子”,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大拇指骨并最终培植出新的大拇指。这一惊人的突破令医学界大为振奋。科学家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使他们能够培植出包括心瓣、肝脏及乳头等更为复杂的人体器官和组织,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用。 患者莫尔西亚的大拇指在一次意外中被压断。为他治疗的舒费尔巴吉医生将他的断指的残余部分植在他的胸部,以让拇指的皮肉组织继续生长。与此同时,细胞工程专家瓦卡迪为他培育新的拇指骨。这一过程如同科幻小说中的情节,科学家先将珊瑚雕成拇指形状的模子,并在里面钻了许多细小的孔,然后从莫尔西亚手臂取出骨细胞,同一种从海藻中提炼出来的化合物钙褐藻胶一起塞进珊瑚模的蜂巢孔内。骨细胞在珊瑚的滋润下逐渐成型,而珊瑚最后则自然解体,留下由其培植而成的指骨。此后,医生将培植出的指骨接到莫尔西亚的掌上,并在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的皮肉组织。医生们

下一步要做的,是用患者的耳朵上的细胞来培植他的手指关节组织。 虽然研究人员尚不知这项试验最后是否能取得成功,但仅现在所取得的进展便已令人鼓舞不已了。他们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科学家将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实际上在此之前,瓦卡迪和另一位细胞工程专家兰格一起,在老鼠的背上成功培植出一只人类的耳朵。 这些实验成功之后,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又在动物身上成功进行了二十多项培植或移植器官及组织的试验。这些实验包括大动脉、心瓣、腱和韧带、乳头及部分气管。与此同时,哈佛大学的一位科学家也曾从绵羊胎儿身上抽出膀胱细胞,在实验室内进行培植,然后在小绵羊出世后植入其体内。科学家相信,人工培植的真骨,将在未来取代伤残人的塑料或金属假肢。而用电脑绘制出来的“模子”,将能够保证人工培育出来的器官同原来的一模一样。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够在实验室中培育乳房、眼角膜和人的手脚四肢。到那时,患者将不再担心无人捐献器官,而且,由于新的器官是由自身细胞培育而出,因此在移植到患者身上之后,不用担心人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排斥。 1.下列对第一段中“这项技术”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下册抛体运动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一、第五章 抛体运动易错题培优(难) 1.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由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承办。滑雪是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如图所示。若斜面雪坡的倾角37θ=?,某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从斜面雪坡顶端M 点沿水平方向飞出后,在空中的姿势保持不变,不计空气阻力,若运动员经3s 后落到斜面雪坡上的N 点。运动员离开M 点时的速度大小用0v 表示,运动员离开M 点后,经过时间t 离斜坡最远。(sin370.60?=,cos370.80?=,g 取210m/s ),则0v 和t 的值为( ) A .15m/s 2.0s B .15m/s 1.5s C .20m/s 1.5s D .20m/s 2.0s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运动员离开M 点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上有 212 h gt = 解得 45m h = 由几何关系有 tan h x θ = 又 0x v t = 解得 020m/s v = 运动员离开斜坡最远时速度方向与斜坡平行,有 tan y v v θ= 又 y gt =v 解得 1.5s t = 选项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在固定的斜面上A、B、C、D四点,AB=BC=CD。三个相同的小球分别从A、B、C三点以v1、v2、v3的水平速度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它们同时落在斜面的D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球最后才抛出 B.C球的初速度最大 C.A球离斜面最远距离是C球的三倍 D.三个小球落在斜面上速度方向与斜面成30?斜向右下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设球在竖直方向下降的距离为h,三球水平抛出后,均做平抛运动,据2 1 2 h gt =可得,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2h t g = 所以A球在空中飞行时间最长,三球同时落在斜面的D点,所以A球最先抛出,故A项错误; B.设球飞行的水平距离为x,三球水平抛出后,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球的初速度 3 tan30 2 h x gh v t t ? === C球竖直下降的高度最小,则C球的初速度最小,故B项错误; C.将球的运动分解成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可得,球在垂直斜面方向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sin30 v v ⊥ =?,cos30 a g ⊥ =? 当球离斜面距离最远时,球垂直于斜面的分速度为零,球距离斜面的最远距离 22 2 sin303 22cos30 v v d h a g ⊥ ⊥ ? === ? A球在竖直方向下降的距离是C球的三倍,则A球离斜面最远距离是C球的三倍,故C项正确;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上)期末数学试卷(理科)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上)期末数学试卷(理 科)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分)设集合{|1}P x x =?,集合1|1Q x x ??=???? ?,则(P Q =I ) A .? B .{1} C .{|0}x x < D .{|0x x <或1}x = 2.(5分)设复数1z i =,21z i =+,则复数12z z z =g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5分)设函数2,0()1,0x x f x x -?=?>? ?,则满足(1)(2)f x f x +<的x 的取值范围是( ) A .(-∞,1]- B .(0,)+∞ C .(1,0)- D .(,0)-∞ 4.(5分)已知椭圆22 143 x y +=,则与椭圆相交且以点(1,1)A 为弦中点的直线所在方程为( ) A .3470x y ++= B .2570x y +-= C .3410x y -+= D .3470x y +-= 5.(5分)“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两者按照干 支顺序相配,构成了“干支纪年法”,其相配顺序为:甲子、乙丑、丙寅??癸酉、甲戌、乙亥、丙子? ?癸未、甲申、乙酉、丙戌??癸巳??癸亥,60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按照“干支纪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年为己丑年,则2013年为( ) A .甲巳年 B .壬辰年 C .辛卯年 D .癸巳年 6.(5分)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 ①m α?,//n α,则//m n ; ②//αβ,//βγ,m α⊥,则m γ⊥; ③n αβ=I ,//m n ,//m α,则//m β; ④若//m α,//n β,//m n ,则//αβ.

2019年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卷 (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三第二学期三模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14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Ⅰ卷共4页,12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第I卷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辨别)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坐.高山,上上下下,裹 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 ..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流出/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 (撒/抛)在回旋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 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恶叱 ...咤.,,。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透 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 ..的景色。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山势和 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合谐 ..。 1. 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绮丽(qǐ) 坐 B. 嶙嶙(lín)合谐 C. 喑恶叱咤(chà) 渡 D. 崔嵬(wéi) 瑰奇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辨识流出抛 B. 辨别跃出抛 C. 辨识跃出撒 D. 辨别流出撒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似有千军万马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

2018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8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模拟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方鹿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B.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社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提醒人们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等。 C.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当今提高了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D.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许多符合客观规律且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的合理内涵,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

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60.0分) 1.已知全集U=,集合A={-2,-1,0,1,2},B={x|x2≥4},则如图中阴影部分所表 示的集合为() A. {-2,-1,0,1} B. {0} C. {-1,0} D. {-1,0,1} 2.若复数z=,则|z|=() A. 8 B. 2 C. 2 D. 3.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三棱锥的体积为 () A. B. C. 2 D. 4.已知a=,b=,c=,则() A. b<a<c B. a<b<c C. b<c<a D. c<a<b 5.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2+λa n,且a1=1,则S5=() A. 27 B. C. D. 31 6.设随机变量ξ~B(2,p),η~B(4,p),若,则P(η≥2)的值为() A. B. C. D. 7.已知双曲线C:-=1(a>0,b>0)的右焦点F2到渐近线的距离为4,且在双曲 线C上到F2的距离为2的点有且仅有1个,则这个点到双曲线C的左焦点F1的距离为()

A. 2 B. 4 C. 6 D. 8 8.甲、乙等5人排一排照相,要求甲、乙2人相邻但不排在两端,那么不同的排法共 有() A. 36种 B. 24种 C. 18种 D. 12种 9.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运行相应的程序输出的结果为0,则判断框中的条件 不可能是() A. n≤2014 B. n≤2015 C. n≤2016 D. n≤2018 10.若的展开式中含有常数项,且n的最小值为a,则= () A. 36π B. C. D. 25π 11.已知x2+y2=4,在这两个实数x,y之间插入三个实数,使这五个数构成等差数列, 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后三项和的最大值为() A. B. C. D. 12.函数,方程[f(x)]2-(m+1)f(x)+1-m=0有4个不相等实根,则m的取 值范围是()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13.已知向量,,则向量与夹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 14.设x,y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是______. 15.学校艺术节对同一类的A,B,C,D四项参赛作品,只评一项一等奖,在评奖揭晓 前,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这四项参赛作品预测如下: 甲说:“A作品获得一等奖”;乙说:“C作品获得一等奖”丙说:“B,D两项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5月23日,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与计算机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lpha Go)的第一场比赛结束,“阿尔法狗”以四分之一子优势赢得首场胜利.除了围观和好奇,人类骨子里的不服输以及想要看看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厉害的求胜欲促成了这一挑战。面对人类棋手注定完败于人工智能的结局,人类要做好的准备是全面迎接而非拒绝人工智能,努力去掌控而非臣服于人工智能。。 接纳人工智能是今天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人类演化的必然,更是人们生活的需求。其实,很多人每天离不开的智能手机就是低端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应当看到的现实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具竞争性,未来谁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落后,谁就会被淘汰。 2016年3月15日,“阿尔法狗”最终以4比1战胜韩国名将李世石。两个月之后,美国白宫就推动成立了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分委会,由其主持和协调撰写了三个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报告:《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和《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经济报告》。欧盟、英国和日本等也相继发布了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的报告。显然,中国应当参与到这种战略布局当中,这种布局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而且也是赢得未来的利器。 尽管美国对人工智能的布局着眼于产业自动化和提升经济,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早就向各行各业全面渗透,春江水暖的领域主要体现在医疗、制造业、交通、金融、生态环境监测、刑事司法调查等。人工智能并不是只会下棋,还会在不同的领域帮助人,甚至超过人。 然而,无论人工智能有多少个理由可能战胜人,它们首先是在人类为其布置和引导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并且它们始终无法获得人的理性分析能力、运用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具有情感交流和互动的能力。缺少了这些方面的能力,所谓“人工智能战胜人”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此外,预见性或先见之明也是人类胜过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人工智能的地方。凭借未雨绸缪的超前性,人工智能受控于人的装置早就在研发之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詹森·多夫曼研究团队已经研发了一个反馈系统,能够让人类操作者仅通过大脑信号就能实时纠正机器人的错误,并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其实也是人工智能的内容和应用,即实现控制人工智能的智能。 另一方面,由人掌控人工智能也意味着必须以人类社会的法律与伦理来制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是如此广泛和深远,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度和伦理。这意味着,如果不改进和创造新的法律和规范,就无法让人工智能融入人类生活和生产,从而无法让人工智能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我们必须针对人工智能制定新的法律、形成新的伦理规范,以避免人工智能陷人类于危险境地。 例如,人工智能驾驶的汽车上路,必须改变1968年联合国制定的汽车控制者必须是人而非电脑的道路交通公约。为此,美国于2016年2月改变了这一法律,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这也表明,此后一系列和各个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都可能会改变现行的法律,或者需要制定新的法律。 与此相关的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涉及人和机器、人和动物、人和人之间的伦理时,如何规范人工智能也提上议事日程。尽管阿西莫夫在1941年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后来发展为四定律,但对于今天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而言,这样的法则还是太简单。于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埃德蒙德·阿瓦达和索罕·迪索扎2016年共同创建了一家名为“道德机器”的网站,试图解决人工智能应用的某些伦理问题,体现为三种情况:一是车辆直行,导致4只狗1只猫死亡,还是撞向右侧路障,导致5位乘客死亡?二是汽车直行,导致3位违章行人死亡,还是撞向右侧路障,导致5位遵守交规行人死亡?三是汽车直行,导致5位违章行人死亡,还是撞向右侧路障,导致4位乘客死亡?

2020届 广东省广雅中学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奇幻电影是基于现实世界对超自然的人、神、妖共存的多维时空的重构,是对虚幻异域空间的想象性建构。它往往利用数字技术以夸张、变形、寓言或传奇等方式,表现超真实世界的拟态载体,折射生命的本质并传递创作者对世界的理解。 奇幻电影能够让观众接受的前提是讲好故事。目前奇幻电影大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位,杂糅了神魔、玄幻、武侠、动作等类型元素,借助特有的神怪文化资源完成阐释现实世界的意旨。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人类共同的记忆载体,凝结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使人类从中能够探寻到共同的情感。相当一部分奇幻电影选择了以民间传说、神魔故事作为文学叙事的母题,以多元化的视角去反观人性,借助不同世界的生灵重构超越自然的多维时空。如《捉妖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奇幻电影将人、神、妖等不同世界的生灵放置在共生共存的空间中,试图唤起现代人心灵回归并实现精神层面的救赎。 作为本土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电影类型,奇幻电影同时需要在传统经典故事文本基础上重新传达人类共同的心理情感,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危机进行反思,以追求人类共同的、永恒的价值。《庄子》中说:“齐谐者,志怪者也。”神怪故事的主题往往是诡异事件及妖鬼与人类的互动。中国观众对神怪故事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接受基础,《聊斋志异》《西游记》《山海经》《搜神记》等传统经典文本中的故事往往被其他文艺样式取材改编,同样给奇幻电影提供了新的叙事空间。 奇幻电影对于传统经典文本的取材改编其实是二度创作的过程,需要调整故事设置与矛盾冲突进而凸显电影的戏剧性。在人物刻画与塑造,场景的渲染与设置等方面需要更加生动,而往往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局无疑会增加电影的趣味性与观赏性。就目前奇幻电影“西游系列”的改编而言,在重构“西游”经典奇幻世界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打斗场景的设计与视觉效果,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较为恢宏的场面。然而,这些经过改编的奇幻电影,却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原著的内在叙事性,形式大于内容的视觉奇观场景难以掩盖故事情节的缝隙与空洞,让观众感受不到要传达的核心精髓,无法塑造经典文本中那样生动的艺术形象。由此,奇幻电影对于经典文本的改编,需要在满足观众精神诉求与娱乐消费中,寻求主流价值与电影市场之间的共赢,力争在接受性和整合性等向度上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引导观众在世俗生活中实现精神的自我疗愈与自我救赎。 奇幻电影需要新的思维模式推动整体叙事转型。以人工智能等重要科技成果为标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也引起了保护自然和人类的生存警醒。奇幻电影《流浪地球》改编的巨大成功,为中国电影工业及硬科幻文化产品带来发展的新趋势。该部电影设置了科幻的时空概念等科学范畴的命题,在充满科技特性与工业基因的叙事话语中,穿插了营救地球过程中战友合作、牺牲以及父子祖孙之间的亲情等人文元素,与年轻一代观众的生活相接近,被称为国产电影中的现象级作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8届高三数学二模考试试题文(无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8届高三数学二模考试试题 文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 间12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 书写, 字体工整, 字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 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得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I 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i 为虚数单位,复数1 2-= i i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所在象限为 A .第二象限 B .第一象限 C .第四象限 D .第三象限 2.已知集合22 {|1}23 x y A y =+=,集合2{|4}B x y x ==,则A B ?= A .?? B .?? C .) ?+∞? D .) +∞ 3.命题p :“R x ∈?0,02 021x x <+”的否定?p 为 A .R x ∈?0,02 021x x ≥+ B .R x ∈?0,02 021x x >+ C .R x ∈?,x x 212 ≥+ D .R x ∈?,x x 212 <+

正视图 侧视图 俯视图 4.某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棱锥的体积为 A .61 B .31 C .4 1 D .12 1 5.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执行如图所示的 程序框图,则输出的M 一定满足 A .2 n nM S = B .n S nM = C .n S nM ≥ D .n S nM ≤ 6.设函数()sin()cos()(0, f x x x ω?ω?ω?=+++>< 的最小正周期为π,且()()f x f x -=,则 A .()f x 在,2ππ?? ??? 单调递减 B .()f x 在0, 2π?? ?? ? 单调递增 C .()f x 在3,44ππ?? ??? 单调递增 D .()f x 在0, 3π?? ?? ? 单调递减 A .]3 8 ,512[ B .]3 5,53[ C .3 8,58[ D .]5 12 , 58[ 8.,A B 是圆22 :1O x y +=上两个动点,1AB =,32OC OA OB =-,M 为线段AB 的中 点,则OC OM ?的值为

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年高考新考纲全国卷模拟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探更广地认识世界。(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时候,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

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2019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9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日趋增强。然而,通过对其发展趋势的研判,特别是基于城市文化竞争力核心要素及其指数表现的分析,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完善。这是长期困扰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大难题。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大量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大多数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单向供给模式。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又无法有效承载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以文化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北京为例,其文化设施要素得分仍旧偏低,恰好说明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与庞大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相比仍显不足。 没有资源,就没有发展,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既有的文化资源,才能让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观念雷同、模式粗放、效率低下等问题。首先,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文化兴城”,大打“文化牌”,但也出现“千城一面”和将文化泛化的现象。“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等口号式、标语化的城市文化定位比比皆是。其次,文化发展战略相互模仿和跟风抄袭的情况也非常突出。第三,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重建设轻人文”的弊病,盲目上马重大项目,过分依赖硬件升级,而忽视城市精神遗产的传承和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大多数城市对待文化资源的开发局限于浅层次的旅游开发,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精神的提炼,缺乏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比较优势的城市文化品牌。 近几年,我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规模逐年扩大,文化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无论市对比国际通行规律还是国内人均收入水平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投入,我国城市文化消费总量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以北京为例,城市文化竞争力排名全国首位,但是文化消费要素得分仍然偏低,这说明普通市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需要地一步挖掘。 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创意、技巧与才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比拼归根到底是文化人才素质的较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文化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和明显错位,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跟不上城市文化日新月异的脚步。在偏远、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总量少、质量相对较差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主要瓶颈。东、中部城市在人才数量与质量上具有优势,但是依旧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特别是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摘编自范周、萧盈盈《城市文化消费的巨大缺口,从哪里填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期困扰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完善。 B.大多数城市在开发文化资源时缺乏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无法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品牌。 C.我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规模在近些年逐渐扩大,这直接催生了我国文化市场一片繁荣的景象。 D.在我国中部、东部、西部较发达城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具有优势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来说明目前我国在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方面依旧存在很大问题。 B.作者在论证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的问题时,也暗含了提升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建议。 C.文章两次以北京为例但作用不同,第二次意在说明我国城市文化消费总量依然存在不小缺口。 D.文章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一个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突破单向供给模式时,该城市的文化发展就有了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