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圣经》人物典故在《红字》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运用

2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纯真的失去

3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4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

5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6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 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

8 分析《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

9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

10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1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

12 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Friends

1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

14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15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16 英汉招呼语差异探析

17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

18 ―Lady First‖ Reflec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19 家庭教育对保罗的影响:品读《儿子与情人》

20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21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2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OHenry’s The Cop and the Anthem

23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24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

25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对比研究

26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思想

27 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28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9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

3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31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

32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

33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

34 汉语动词和翻译

35 论外交英语的模糊性

36 xx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调查

37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38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39 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

40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41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

42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43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策略探究

44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45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

46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

47 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战争观

48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

49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

50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51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52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53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54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55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5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57 从《人生的枷锁》中三个女性看毛姆的婚爱观

5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Knight and Chinese Knight in Idylls of the King and Eight Heavenly Deities

59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60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61 中国英语初探

62 中西方文化差异

63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64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

65 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

66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

67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68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69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70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71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72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73 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74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75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

76 词组词汇学习方法

77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78 提高中学生听力的有效策略

79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

80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对比

81 从《拦截魔人岛》中的邪恶三位一体分析蒙特哥利死亡的必然性

82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83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

84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语动物习语翻译

85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

86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87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88 An Analysis of Symbolic Metaphor in To the Lighthouse

89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90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

91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92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93 从消费社会学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

94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95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96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97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

98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99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00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

101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

102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103

104 写作的真“趣”——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

105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06 中英文动物俗语的感情差异研究--以“狗”为例

107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08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09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10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1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112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113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114 浅析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婚姻伦理观

115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11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17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

118 金钱决定婚姻

119 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罪恶观

120 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

121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

122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漫画式的艺术魅力

123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24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

125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126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

127 试析《珍妮姑娘》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128 A Journey through Hars 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129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30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131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

132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133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134 The Awakening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35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

136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 137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 138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

139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40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

141 A Thematic Study on The Kite Runner

142 简析《日常用品》中的矛盾冲突

143 试论旅游文本英译策略

144 从《红色英勇勋章》看社会突变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145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146 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147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148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149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150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151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52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153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

154 An Analysis of Daphne du Maurier’s Female Identity Anxiety Reflected in Rebecca

155 英汉颜色词的认知语义分析—以红色、黄色为例

156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157 小议非语言交际中的身体语言

158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

159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

160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161 评析杰克伦敦小说《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象征意象

162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

163 An Analysis of Grotesque Features in Sherwood Anderson’s Winesburg, Ohio

164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

165 海丝特与卡米拉爱情观的对比分析

166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167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168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

169 《傲慢与偏见》与《劝导》中婚姻模式的对比研究

170 论幽默元素在《老友记》字幕中的翻译

171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

172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73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 dore Dreiser

174 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

175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76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77 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

178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

179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180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1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

182 从E.B.怀特与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

18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4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

185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186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187 商务英语谈判的语言技巧

188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

189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

190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191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192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193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194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195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196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197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198 浅析苔丝的悲剧

199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200 Escapism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浅谈女性意识

姓名:张永梅 学号:1004224126 系别: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 任课教师:胡瑞香 大 众 文 化 与 女 性 文 学 论 文

浅谈女性意识 女性的主体意识即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即女性的自身认识,是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女性的平等意识,即女性对现实生活中从属地位和一切歧视现象与行为的意识敏感性,以及对女性应该享受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与地位的确切认知。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也随之增强,对于女性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张爱玲的小说对读者来说想必已不陌生了,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读过她的一些作品,我想,看过她作品的人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发现一个问题:张爱玲爱写女人,尤其爱写30、40年代上海的女人,而且写得与众不同,栩栩如生,深入骨髓。如她所塑造的许多特殊女性形象一样,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也是别具一格,独放异彩! 娇蕊,是张爱玲小说《白玫瑰与红玫瑰》里的人物,她,原来是一个开放热情,充满欲望的女人,把生活的所有都寄托在了男人身上。她,以自己的美貌和妩媚身姿吸引了众多男人的视线,让他们都围绕着她在转,她天真地以为这样就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和价值,女人们就是有了独立的地位,可不久她就发现自己错了,振宝,这个自私、无情、虚伪、满脑子假仁义道德、不负责任的男人打碎了她原有的观念,让她清楚的认识到女人的世界不是只有男人的身影。振宝的爱深深地伤害了她,可这个坚强充满活力的女人并没有陷在振宝编制的罗网里一蹶不振,而是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改变原有的幼稚想法,重新寻得希望,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可以说,和曹七巧相比,娇蕊是张爱玲塑造的另一个典型的女性人物。张爱玲通过对她生活、爱情观转变过程的描写,向读者传达出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索: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女人不能把所有的希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从斯嘉丽的女性意识觉醒角度解读其形象魅力[正文、开题、综述]

BI YE LUN WEN (20 届) 汉语言文学 从斯嘉丽的女性意识觉醒角度解读其形象魅力

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她的小说《飘》中,通过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揭示了美国内战前后南方社会中,男人从各方面压制女性,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通过塑造斯嘉丽这一形象来充分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觉醒,女主人公斯嘉丽的形象魅力就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主权利的追求,而且这种魅力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阅读文本,从斯嘉丽的女性意识觉醒角度深入解读其形象魅力。 关键词:斯嘉丽;性格特征;女性意识;形象魅力 “Gone with the Wind” heroine Scarlett Charm of Abstract:“Gone with the wind”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merican novels.It is written by American female writer Margaret Mitchell. This novel mainly describes the life of Scarlett who is Ta-la farmer’s daughter arou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Meanwhile with hint of a love triangle between Scarlett ,Ashley and Rhett ,the novel depicts a wide and prosperous picture of American in the South social lives. Among the different peculiarity roles, the figure Scarlett, is the most successful, out-standing one together with the conflict and complex. Key words :Scarlett; Gone with the wind;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

平等对话——从简爱、娜拉、子君看女性独立意识

平等对话 ——从简·爱、娜拉、子君看女性独立意识摘要:女性独立一直以来被人们关注,不少女性为了争取可以和男性拥有平等的地位而努力奔走着。也许她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可以“水滴石穿”。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为争取努力的代表人物便是简〃爱、娜拉、和子君了。她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了独立的地位。 关键词:平等对话女性独立简〃爱娜拉子君 所谓“平等对话”是指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要享受平等的地位。男权社会已经统治太长时间了,其间不少头脑清醒的女性开始反抗,要求女性独立,要求平等对话。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大胆女性也越来越多。她们以出走反抗这种男权统治。 本文就将《简·爱》《玩偶之家》《伤逝》中的女主人公的反抗行为作一些讨论,看看女性为争取独立做出的努力。 1.为平等而做的努力 1.1简·爱的离开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名篇。书中向我们描绘了倔强、聪明而又坚强的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简·爱从小寄居在舅母家,所以寄人篱下的滋味肯定称得上“饱尝”。那是的社会生活如同一杯白水,平淡无味,但简·爱却是那个不安分的水分子。她倔强,遭到舅母的种种虐待和误解也从不争论,因为她知道所身处的位置,即使舅母知道不是她所为也会让她当替罪羊。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简·爱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总是与大家格格不入,与其说是“格格不入”不如说是“不随波逐流”。她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永远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大家不要对此批判她,因为在工业社会即使你委屈自己,别人也不会在乎你的委屈,还不如使自己得到释放。这也是提倡对人的解放的一种诠释吧! 后来简·爱到罗切斯特的庄园去做家庭教师。简·爱并不美,这一点她很清楚,所以她也不会期望这个百万富翁可以爱上自己。但当罗切斯特向她表露爱意时,她都不敢相信。随着长时间的接触,她也爱上了这个男主人。就当两个人结婚时,她发现楼上的阁楼间竟然住着罗切斯特的妻子。她不能忍受这种欺骗的婚姻,她选择了出走。 出走是对男权社会最直接最有力度的挑战。她抛下一切,尽管她仍爱着罗切斯特,但她不能原谅欺骗,她要求的是平等,就如她对罗切斯特说过的“我们是平等的人”。 1.2娜拉的出走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经典戏剧。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冷漠、疏远以及自私自利。 娜拉是个美丽、大方、活泼的女人。这是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但是不要以为“美丽的女人无大脑”,她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 为了给丈夫治病,她不惜冒着危险假冒签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娜拉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柯洛克斯泰威胁,她如果不帮他说些好话以让他继续留在银行工作时,他便将这些事捅出去。她自愿承担所有的罪名,甚至敢于责问法律的冷酷、不公平。这时的娜拉表现的是完全不同于平时的可爱和活泼,更多的是一种坚强和无畏。 纸终究是保不住火的。海尔茂知道了这件事后一反常态,对她严厉批评,甚至恶语相向,全然不顾八年的夫妻之情,当然他是不会问她做这件事的目的的。他说娜拉是“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坏东西”……而当柯洛克斯泰写信将其信收回时,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威胁时,又对娜拉亲热起来,开始喊她“小鸟儿”“松鼠儿”“小鸽子儿”,充分暴露出他的自私自利,他的伪善。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1:58.89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彦涛(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河南鹤壁458030) [导读] 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摘要】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苦闷和追求; 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1. 黑暗中不甘沉沦的求索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壁的痛苦历程。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2.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3.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3]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4. 小结丁玲的作品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

女性消费意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5000字——6000字)要求 要写明以下几点:(顺序可以变化,定义要有权威的论文、博士论文或者教科书上为准)一、女性消费意识研究 “消费”(Consumption)是现代商品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卷四中对它的定义是“物品和劳务的最终耗费”。一般来看,广义上的消费是指所有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行为,狭义上的消费是指购买商品之后的后续行为,即使用或享用商品的行为。[1]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以及物质文化的空前繁荣,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消费意识也逐步形成。消费意识(李媛菲,2009)是指消费取代了生产而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式。也有人将消费意识解释为消费观念,即一个消费群体集体信赖的思想,共同达成的协议,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 而女性消费者作为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购买群体,根据2009-2010年女性消费报告统计分析,女性消费者已经成为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主角,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人手中。所谓女性消费者不是指全部女性,而是指在实际市场上有购买能力的女性。通常包括青年、中年女性消费者,年龄段从18—55岁左右。 广义上的女性消费(Jean 1998)是指女性进行消费的全部过程,其中女性扮演了一个或多个消费角色,如消费的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等;狭义上的女性消费则是指女性使用消耗物品并满足自身需要的消费过程。女性作为消费者,其消费意识相对于男性往往更加趋于感性,属于冲动型消费。 鲍德里亚认为,女性通过消费表现自我,寻找着主体性和获得解放的途径,但从中能真正获得完全解放的女性寥寥无几,更多女性同时不知不觉成了被操作控制的利润机器,成为了商家赚取利润的客体,处于被看与被改造的客体地位。[3]西莉亚.卢瑞认为现代社会,在消费文化中,女性很难获得与男性相同的竞争力,而在消费实践中,女性也很难获取与男性相同的经济文化资源。因而,使得女性的消费意识更加强于男性,她们也更加希望以不断消费强化自己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消费是女性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之一。[4]王宁则将符号互动论中的核心概念“认同”及其理论方法运用于消费的研究,是一个有新意的研究角度。他以个人形象中最为重要的“脸”为例,指出女性在化妆、美容、整容等方面的消费,是为了维护或创造一张社会所认同的“好看”的、使人喜欢、不让人讨厌的脸,以此形成良好的个人形象资本。“脸对自我认同的形成的重要性决定了对脸部进行维护、加工和美化的重要性。”[5]

女性的独立,指的是什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4116199.html, 女性的独立,指的是什么 上帝造人的时候,绝对没想让男人和女人各玩各的。老爷子的愿望是把男人女人捆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的进化,正在有越来越多的男女试图摆脱对异性的依赖,离婚越来越家常,不婚越来越流行。 老爷子的本意,男人女人在一起,要分工,要合作。所以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还是越来越混沌的现代社会,多数时间,男人女人还是有良好的分工合作的。比如在此前的那个时代,男人女人的功能虽有重叠和交叉,但基本上男人的首要分工是赚钱,其次是顾家;而女人的首要功能是顾家,其次是赚钱。但现在,事情有了些变化。 一、“怨妇”的诞生与独立运动 在上一个时代,男人掌握了太多的资源,女人不自觉地成了弱势群体。所以,有了一种叫“怨妇”的物种大批量地被造出来。怨妇最初也是男人眼里的“小甜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边因为生理原因魅力日损,一边因为原有的家庭分工随着时代发展地位越来越不重要,终于失去了主动权。 不平则鸣,终于有一部分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揭竿而起,轰轰烈烈的女性独立运动便拉开了帷幕。在眼下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地女人扔掉了锅碗瓢盆,扔掉了奶瓶尿垫,打好粉底,抹上口红,冲出厨房,挤进地铁,杀入了写字楼,开始的独立的新生活--不但要工作,而且也把工作排在了家庭前边。 当然,只是一部分女人做到了这些,还有更多女人已经丧失了勇气,丧失了独立的经济能力,所以仍然待在后方;当然,也有很多女人即使自己赚钱了,回家卸妆后依然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捡起锅碗瓢盆。所以,“怨妇”这种动物,并没有绝种,而且大有增多之势。而男人却因为其他女人的“出巢”,获得了更多与其他女性接触的机会。于是,出轨当道,小三横行。当然,也有怨妇的哀鸿遍野。

女性意识

《搜索》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搜索》作品简介 三、《搜索》中表现出的女性社会地位现状 (一)男权社会的不平等 (二)社会现实中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三、《搜索》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一)陈若曦 1.自信果断 2.具有自我解放意识 (二)叶蓝秋 1.善良弱小 2.具有反抗意识 (三)莫小渝 1.男权社会下典型的女性形象 2.女性意识的觉醒 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二次成长 (一)陈若兮的成长 (二)叶蓝秋的成长 (三)莫小渝的成长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摘要 陈凯歌作为一个有着高追求和极度理想化的导演,内心极其丰富。他拍了一部贴近群众生活,反应社会现象的《搜索》。电影中的故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三位女性所表现出不同的形象,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回味无穷,总能看到熟悉的影子。如今社会女性早已成为独立自主的存在,再不是以前需要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存在,对于爱情、事业、家庭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通过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分析让我们来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女性。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女性处于两性关系中弱势方,一直被男性所打压,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总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本文通过对电影《搜索》中三位女性形象的解析,展现出当代女性的不同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通过对三位女性形象的探析唤醒社会对女性的重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电影是艺术加工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影片中展示了很多我们不曾留意重视的细节。电影以一种艺术的手法描绘出我们生活中真实的现象,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麻烦远远要比电影中的还要多,电影中三位女性面临的问题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通过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来诠释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现状,让大家对“职场女强人”、“家庭妇女”等女性形象有新的认识和改观。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观察法,观看影片《搜索》,了解故事背景、情节梗概等基本信息;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同类电影或同类型女性角色,分析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情感、内心等;通过描述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描述三位女性角色在影片中所处的环境和面对问题时所作出的反应。通过以上方法对电影《搜索》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影《搜索》是国产影片,因此国外对其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国内的一些影评对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些人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写作提纲 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 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 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 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 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

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从网络文学解读女性意识

从网络文学解读女性意识 摘要:网络文学作为近年来繁盛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女性意识,从其中的题材、人物形象刻画和情节设置都可解读出我国当代女性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网络文学 2015年的中国,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形态都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在历史上独一无二,几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特别是在经济上,互联网经济作为新型经济模式近年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而网络文学作为现代文化与互联网经济的交互点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的经济特征,也反映了当代的思想意识。 所谓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特别是网络小说为主。 网络文学实际上具备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以经济资本追逐为根本,将读者作为消费者,创作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作品,所以其读者群体的思想代表了读者的某种意识追求,足够深切的反映他们的某种思想或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女性既可以扮演作品创作者角色,即女性作者,亦能扮演读者群体的角色,即女性读者,可以说其中蕴含了大量且丰富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实际上,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与自身性别有关的情感上、心理上的活动。 网络文学中,与男性作者不同,女性作者创作的作品大多与爱情生活题材有关。热爱创作和阅读爱情小说,源自女性的心理和感情诉求。女性本身就比较重视

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1月中旬刊 M 108文史纵横丨 W 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 汤?铭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摘?要】?文章梳理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来源,介绍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主要内容:现实生活中女性受“他者” 思想的影响,把男性作为主体,否认自我,使得女性一直无法获得自由。探索现代女性摆脱“他者”思想,走向独立的途径:经济独立:完成女性经济地位的演变;爱情自主:摆脱爱情依附;人格完善:实现自我的统一。【关键词】?他者;第二性;独立途径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955年首次访问中国,就受到了新中国人民政府国宾级的礼遇,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波伏娃的著名代表作《第二性》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轰动,被尊为女性的“圣经”。《第二性》中提出了“他者”思想,成为波伏娃女性主义的重要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女性的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波伏娃“他者”思想对帮助提高现代女性提高独立自主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波伏娃“他者”思想的来源 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生存关系思想是波伏娃“他者”思想的外部起源。科耶夫在解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曾把黑格尔的主奴思想从人的存在角度上阐释为现实的生存关系,并认为人成为主人的前提就是把原本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他人变为奴隶。波伏娃分析了科耶夫对黑格尔主奴思想的解读,将这种现实的生存关系应用于男女关系上。波伏娃认为,男性想要成为主人,就把原本和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女性置于奴隶地位,从而通过各种外在条件造就了女性成为“他者”的环境。 让·保尔·萨特的自在思想是波伏娃“他者”思想的内部因素。他把“自在”视为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状态。波伏娃深受他的影响,并将萨特的“自在”思想运用于男女关系上。女性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在“他者”思想中无法超越自身。因而萨特提出的“自在”概念就成为了女性成为“他者”的内部因素。马丁·海德格尔提出的非本真存在状态是“他者”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认为非本真存在状态是一种客观的、异化的状态,但并非无法逃脱。波伏娃强调女性虽然更接近非本真存在的状态,但同时也有实现自己本真存在的可能。 科耶夫的生存关系思想构成了“他者”思想形成的外部环境,萨特的自在思想阐明了“他者”思想自我因素的形成,海德格尔的非本真思想为摆脱“他者”思想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三位哲学家的影响下,波伏娃的“他者”思想也露出雏形。 二、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主要内容波伏娃在《第二性》的前言中提到,“他者”的准确涵义是指那些处于被支配地位,失去独立人格被异化的人。从上文所提到的思想来源看,波伏娃认为“他者”是相对的概念,一方将自己设立为主体,另一方就会自然而然成为他者。现实生活中女性受“他者”思想的影响,把男性作为主体,否认自我,使得女性一直无法获得自由。 1、“他者”思想的产生与形成 波伏娃从女性的生理结构出发,通过考察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关键作用,揭示女性较易成为“他者”的原因。女性的生理特征和身体素质都与男性不同,先天处于一定的劣 势。除女性的生理结构外,波伏娃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女性成为“他者”的形成过程。石器时代新增人口对经济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女性因特殊的生理结构占据社会优势。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女性的生理结构限制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家庭劳动又被轻视,社会地位就逐步下降,最终男性成为了主导力量。不仅如此,在父权制社会的背景下,男性通过创造各种神话和制度,把女性圈禁在家庭的桎梏之中,这更使得女性走向“他者”。 女性的生理结构为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父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演变也促成了“他者”思想的进一步形成,二者共同造就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无意识地受“他者”思想的影响,无法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2、“他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波伏娃看来,母亲角色是“他者”思想的继承者和受害者。女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不断地向女儿灌输“他者”思想,教育女儿如何更显端庄优雅的气质,放弃自身的个性,成为大家闺秀,并将自身的经验传给女儿,女儿成为母亲后又传给下一代,以此循环往复。波伏娃认为女性气质完全是由“他者”思想引发的,并成为了它伪装的外壳,是男性编造的神话造就了这种女性气质。母亲不仅从小到大深受“他者”思想的影响,还在潜移默化中无意识的将这种思想传递给了女儿,无形中充当了男性的同谋。 波伏娃认为女性之间的友谊也在潜移默化中受着“他者”思想的影响。童年时期的友谊通常与爱情一样,具有排他性,女性虽经受着主动性的剥夺,但她们依旧认为自己具有主动性,且大多数女性都具有“男子气”。到了青春期,女性身体开始发生变化,并与男性相比呈现弱势,这个时期的女性逐渐接受自己的女性气质,开始穿衣打扮自我崇拜,并且向朋友们寻求帮助和慰藉,呈现出依附性和被动性。 三、现代女性摆脱“他者”思想,走向独立的途径通过对两性的比较分析之后,总结了女性为摆脱“他者”思想所做的努力以及并未成功的原因,因此波伏娃提出女性摆脱“他者”思想的途径,并进一步唤醒女性,为女性寻找正确的方向,实现现代女性独立。 1、经济独立:完成女性经济地位的演变 现代社会中,受“他者”思想较为严重的母亲依然在家中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服侍丈夫与儿女,并认为自己应懂得知足,继续依赖男性。也有更多的母亲意识到有经济自由才是实际的,通过工作成为有生产价值的人,不仅重新获得了超越感,也了解到这个世界斗争的残酷性。 2、爱情自主:摆脱爱情依附 精神依赖比物质依赖更具隐蔽性。女性在爱情中想要通过男性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放弃自己的超越,一步步沦为男性的附庸品,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受“他者”思想的影响,不仅不能摆脱自己在爱情中的依附地(下转第112页)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 .. .. ..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仲生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 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 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处境。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阶级斗争; 历史追踪; 双重启示 .. .. 丁玲, 一位坚强的现代女性, 我国新文学的杰出作家。她的成就卓越而又坎坷曲折的一生, 概括了..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女性的不幸与抗争。在我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中, 能像丁玲那样,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妇女的现代化道路, 可以说屈指可数。为此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女性群体, 构筑了丁玲的艺术天地。这当然不是审美对象的偏倚。闪耀在她作品中的强烈女性意识, 赋予丁玲的审美空间以独特的魅力, 这才是丁玲作品审美价值之真正所在。 丁玲创作与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她们在时代的悲剧命运里,不甘沉沦,在痛苦中高歌奋起,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女性意识。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关键词】:女性命运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丁玲,原名蒋冰之,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豪门望族。她是一个受"五四"思想感召,毅然离开封闭的乡土走进新思想发源的大城市寻找理想生活的叛逆女性。她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热情,从1927年底发表处女作《梦柯》开始,她便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她以作家的正义与勇气,女性的细腻与真诚,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妇女的理想和命运,在深沉压抑的社会里迸出反抗的呼喊。对于封建社会的刻骨仇恨和不妥协,为妇女的解放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一切构成了丁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

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

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 一、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女,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儿童时代》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复旦大学教授。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平原上》,之后1979年发表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和1980年发表小说《雨,沙沙沙》引起文坛的关注。至今王安忆一直保持创作的活力,发表了多部作品,80年代的《六九届初中生》、《米尼》、《流逝》、《小鲍庄》、“三恋”、“雯雯系列”短篇等;90年代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叔叔的故事》、《伤心太平洋》、《我爱比尔》等;新世纪以来的《富萍》、《遍地枭雄》、《桃之夭夭》、《启蒙时代》、《天香》、《骄傲的皮匠》等。王安忆的作品影响很广泛,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并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别获得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00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其他各种文学奖项,而王安忆本人也曾获得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二、王安忆的相关创作研究 王安忆早期以“雯雯系列”式温情圆润的创作风格引起文坛的关注,给文坛注入一支新鲜迥异的写作血液。程德培认为,她的作品是从“胸腔里唱出的”,这恰恰是托尔斯泰谈论自己最初创作《幼年˙少年˙青年》时讲到的感情写法。1也有论者认为:“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她也许不如孔捷生;在捕捉生活的情趣上,她也许不如贾平凹;在曲折故事的编制上,她也许不如叶辛;在笔法的凝练简峭上,她也许不如甘铁生。然而,在对生活的思索和咀嚼上,她和她的这些文学伙伴们是一样认真的;而对人物心理和生活哲理的体察和细腻表现上,她还有别人所不及的地方。她的小说,在坦诚而略带稚气、细致而时露灵秀的笔触中,为读者展示了她所亲历、所看取、所感受到的那一份人生。”2“雯雯系列”最终以《69届初中生》长篇的形式结束这时期的情绪写作,王安忆说:“‘雯雯’在《69届初中生》里的半截变相至少是预示着我企图要走出个人经验,好比生产力冲破生产关系,我在谋求发展。”3随后1985年开始在国内“寻根文学”思潮以及爱荷华“国际协作计划”的影响之下,王安忆将视线从个人的自言自语式的空间转移到了民族文化的层面进行文学创作,连续创作有《小鲍庄》《大刘庄》等寻根派文学作品,再次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冰心曾为《小鲍庄》作序写到:“我能看出她敞开了胸怀,睁大了眼睛来观察,沉入而又真诚地写出她看到的一切。她自己说‘真诚是比一切都更为重要的,失落了真诚,无论是做一个作家,做一个妻子,做一个人,都是不成的。’这也是使我惊叹而从心底欣赏和同情的句子。从我这大半辈子的观察中,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是把做一个作家的真诚,做一个妻子(或丈夫)、做一个人的真诚,放在同一个立足点上来实践的。”陈思和评论道:“虽然文字的直朴无华,如同王安忆一贯的小说那样;在文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难以用文字描述的世界。它包含了作家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严肃思考。 1程德培,《“雯雯”的情绪天地——读王安忆的短篇近作》,《上海文学》,1981年 2曾镇南,《秀出于林——谈王安忆的短篇小说》,《读书》,1981年 3 王安忆张新颖,《文学谈话录/谈话录(六):写作历程》,《西部》,2008年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_241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 觉醒与自我救赎 电影《万箭穿心》改编自“新写实主义”作家方方的同名代表作,由新生代导演王竞执导,颜丙燕和焦刚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里生活在大武汉社会底层的平凡女性“李宝莉”的悲剧人生。宝莉一生跌宕起伏,虽然一直为生活努力,却得不到丈夫的理解,而丈夫在遭受生活打击后,选择自杀并把整个家留她一个女人来扛。在用尽时间和精力为整个家付出的最后,李宝莉以为自己的几十年付出最后会有好的回报,可儿子眼神里有的只是对她的敌对与仇恨。导演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写实手法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现实生活的残酷。 影片中李宝莉这一形象的塑造,虽然朴素,但生动且极具个性;她一生充满苦痛,却从不妥协,意志格外坚定。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冲破了传统,她的身上深刻地体现出一位平凡女性在苦难的生活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自我超越以及救赎,笔者从这方面着手分析,希望观众在对女主人公悲惨的生活给予同情的同时,能够看到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女性形象。

一、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苏醒以及自我超越 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电影多是父权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在反映女性的生活时,基本是简单的书写,形象刻板,而且带有一种陈旧的、不公正的偏见。在电影中,女性的形象要么是天使般令人悦目但内心空洞无内涵,要么是与之相对的魔鬼似的邪恶,面目狰狞。这些女性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无不被父权意识歪曲,因而电影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构建都在有意和无意地为男权主义服务。在电影《万箭穿心》中李宝莉作为一个女性个体而存在,朴素但不简单,她骨子里拥有的不同于一般传统女性的特质,实现了女性的自我超越。 李宝莉个性刚烈,缺少女性的柔情,作为一个女性却不会体验感情的细腻,也缺乏对他人心理变化的敏感洞察力。她以男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而且也不修边幅,和她的闺蜜站一起的时候就看出不同来了,一个保养精致,一个晒得黝黑,既不做头发也不买衣服收拾自己,而她个人行为也大大咧咧,还动不动以老子自居,这种形象与那种感情粗糙的男性相符。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