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科学实验记录单

班级小组日期

实验名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器材:

方法步骤:

1、

2、

3、观察比较描述并整理成表格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能否看见颗粒

分布是否均匀

是否有沉淀出现

能用过滤的方法

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有

溶解

食盐在水里溶解教案

《食盐在水里溶解》科学课教案 上塘镇城西小学徐迎春 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

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板书预设: 食盐在水里溶解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 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沙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教学设计(广西桂林市中华小学 葛琳 )

《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广西桂林市中华小学葛琳一、教学背景、教学课题、教材分析及教学方法: 在教学创新设计中,我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新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六课《常温状态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为了适应六年级学生的教学,对原内容进行了改进和拓展,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习要求。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并展开实验,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本单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按问题顺序编排起来。本课是在学生加深了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上,已经经历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四年级的教学中,教材对学生的教学目标高度降低,只要求学生了解等量的常温状态下100毫升水溶解食盐的份数,对具体溶解克数的数字并没有作要求,考虑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智力和能力上已经比四年级的学生提高了不少,所以必须对原教学要求作出必要的修改,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设计出适合自己操作的研究计划并探究出精确的数值。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通过经历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2、科学探究: 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实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针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自主进行研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①、如何对加入的盐准确计量。 ②、食盐怎样才算不能溶解了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食盐、小勺、筷子、烧杯、量筒、牙签、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2、教师准备:食盐、小勺、玻璃棒、量杯、牙签、电子秤(天平)、量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五、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作业

第二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判断题 1、在过滤时,漏斗中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盐、砂糖、沙子都能溶于水。() 3、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重新获得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4、任何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二、选择题 1、在过滤面粉与水的混合液体过程中,()的方法是错误的。 A、为了过滤更多的液体,漏斗里的液体要超过滤纸的边缘 B、往漏斗里倒液体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玻璃棒引流 C、在过滤过程中,漏斗下端的管口要尽量靠近烧杯的内壁 2、下列哪一种物体不会溶解于水()。A、食盐B、奶糖C、薯片 3、下列哪种物质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能用过滤的方法将其过滤出来的是()。 A、蔗糖 B、味精 C、面粉 4、将食盐放入水中,下面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水会慢慢变咸 B、食盐颗粒逐渐变小 C、食盐颗粒会立即消失 三、填空题 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碰到)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沙不能溶解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水中有沙颗粒沉淀 B、沙能被过滤出来 C、沙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2、高锰酸钾刚刚放入水中,()的地方高锰酸钾最多。A、透明B、深紫色C 淡紫色 3、把少量的()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还能看的颗粒。 A、沙 B、食盐 C、高锰酸钾 4、白糖溶解于水后,下列描述是正确的()。 A、能被过滤出来 B、不会在水底沉淀 C、在水中分布是不均匀的 6、一杯蔗糖水,被吸管插到不同的深处,分别吸一口,你的感觉会是()。 A、下部的较甜 B、各处一样甜C上部的较甜 6、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下列现象最能证明高锰酸钾溶解的是()。 A、液体变红C、高锰酸钾逐渐消失 B、高锰酸钾颗粒逐渐消失,并且静止后也不出现沉淀 二、判断题 1、利用高锰酸钾,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一杯盐水的各部分味道都是一样的。()

小学科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素材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实验

小学科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食盐在水中溶解实验 1.出示实验步骤,教师讲解演示实验。 (出示①观察食盐和沙子刚放入水中的变化。②观察搅拌过程中食盐和沙子的变化。③观察停止搅拌后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包食盐和一包沙子。拿到后,请先仔细地观察一下食盐和沙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再把他们放入水中,不要搅拌,也不要晃动,认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这是实验的第一步。 师:第二步,我们要观察搅拌过程中,食盐和沙子有什么变化?这里需要一边搅拌一边观察。 另外搅拌的时候,我们要看清楚手里拿的是几号玻璃棒,一号烧杯只能用1号玻璃棒搅拌,二号烧杯只能用二号玻璃棒搅拌,三号烧杯只能用三号玻璃棒搅拌。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师:第三步,停止搅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2.学生活动 观察结束。 师:请各小组把东西整理好。把烧杯和小棒放入天盘中,再把铁盘放在桌子的中央。准备好你们的观察记录表,然后坐端正。 3.等全部坐端正后,再交流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相信大家都找到了“食盐在水中溶解”和“沙子没有溶解”的证据。现在,老师请几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观察到的证据?(学生汇报他们观察到的现象)①预设关于食盐的回答 生:食盐刚放入水中时,颗粒逐渐变小。我们搅拌它,发现越来越少,最后没有了。

引导师:为什么最后没有了? 生:颗粒越变越小最后看不见了。 板书:在水中肉眼看不到颗粒 师:这种肉眼看不到的颗粒其实就是微粒。 ②预设关于沙子的回答生:沙子放入水中颗粒没有变小,搅拌它也没有变少,搅拌停止后,沙子都沉到了水底。 (沙子一定要淘洗明净,不能出现水变混浊的现象) 引导师:沙子停止搅拌后出现了沉淀现象,食盐搅拌停止后,有没有出现沉淀?生:没有沉淀 板书:没有沉淀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讨论,我们找到了食盐在水中溶解和沙子没有溶解的证据。我们说,食盐溶解是因为它在水中变得很小,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了,而且没有出现沉淀现象。而沙子则不是这样。

2-1三元水盐系溶解度

2-1 三元水盐系溶解度测定 (设计性实验) 第一部分设计性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课程名称:专业实验(化学工程与工艺) 实验项目名称:三元水盐系溶解度测定 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 实验类别:基础口专业基础口专业空 实验学时:4-6 一、实验目的 1、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学习三元水盐体系液固相平衡数据的测定方法。 2、通过绘制NaCI-NH4CI-H2O 三元体系等温相图,学会相图的绘制与应用; 3、复习液固相平衡知识,训练恒温、取样、称量、分析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预习与参考 1、陈钟秀、顾飞燕、胡望明编,化工热力学(第二版),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2、牛自得、程芳琴主编,水盐体系相图及其应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实验中心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2003 年 4、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编,分析化学手册(第二版) 第二分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年 三、设计指标 以二元系统的溶解度数据为基础,在所设定的温度下,设计NaCI-NH 4CI-H 2O三元水盐体系合理的原始构成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获得实验温度下的液固平衡数据,通过分析、计算,用所得数据绘制出NaCI-NH 4CI-H2O三元体系等温相图。 四、实验要求(设计要求)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原始数据,包括流程、实验步骤,分析方法等, 达到实验目的五、实验(设计)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水浴恒温震荡装置,

酸、碱滴定装置,玻璃仪器;电子天平,分析天平,氯化钠,氯化铵,氢氧化钠、硝酸银标准溶液,甲醛溶液,蒸馏水,指示剂。 六、调试及结果测试原始数据和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核后,自行调试。 利用提供的玻璃仪器和试剂自行分析。 七、实验报告要求要求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液固亮相的组成,绘制出相图,并对所得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包括方案的合理性、误差分析、成败原因等) 八、思考题 1、本实验条件下的结果与标准值有何差异,为什么? 2、取样操作不 当,会产生那些可能情况?

各种金属盐类溶解度表

銨溶解度單位為g/100ml 物質化學式0°C 10°C 20°C 30°C 40°C 50°C 60°C 70°C 80°C 90°C 100°C 氨NH388.5 70 56 44.5 34 26.5 20 15 11 8 7 碳酸氫銨NH4HCO311.9 16.1 21.7 28.4 36.6 59.2 109 170 354 溴化銨NH4Br 60.6 68.1 76.4 83.2 91.2 108 125 135 145 碳酸銨(NH4)2CO3100 氯酸銨NH4ClO328.7 氯化銨NH4Cl 29.4 33.2 37.2 41.4 45.8 50.4 55.3 60.2 65.6 71.2 77.3 鉻酸銨(NH4)2CrO425 29.2 34 39.3 45.3 59 76.1 重鉻酸銨(NH4)2Cr2O718.2 25.5 35.6 46.5 58.5 86 115 156 磷酸二氫銨NH4H2PO422.7 39.5 37.4 46.4 56.7 82.5 118 173 甲酸銨NH4HCO2102 143 204 311 533

磷酸一氫銨(NH4)2HPO442.9 62.9 68.9 75.1 81.8 97.2 碘化銨NH4I 155 163 172 182 191 209 229 250 硝酸銨NH4NO3118 150 192 242 297 421 580 740 871 高氯酸銨NH4ClO412 16.4 21.7 37.7 34.6 49.9 68.9 磷酸銨(NH4)3PO426.1 硒酸銨(NH4)2SeO496 105 115 126 143 192 硫酸銨(NH4)2SO470.6 73 75.4 78 81 88 95 103 亞硫酸銨(NH4)2SO347.9 54 60.8 68.8 78.4 104 144 150 153 酒石酸銨(NH4)2C4H4O645 55 63 70.5 76.5 86.9 硫氰酸銨NH4SCN 120 144 170 208 234 346 硫代硫酸銨(NH4)2S2O3 2.15

常见盐的溶解度

下列物质不同温度(℃)时每100克水中的最大溶解克数 温度 0 10 20 25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物质 硫酸钾 7.4 10.2 11.1 13.0 14.8 16.6 18.2 19.8 21.4 22.4 24.1 硫酸钠 4.5 9.6 19.527.9 40.8 48.4 46.7 45.3 44.1 43.7 42.9 42.3 硫酸铵 70.1 72.7 75.4 76.9 78.1 81.2 84.3 87.4 90.7594.1 98.05102.0硫酸氢钠 5.028.6 100.0硫酸钡 0.12 0.2 0.24 0.29 0.31 0.42 0.46 0.43 0.4 0.4 0.41 硫酸钙 0.18 0.19 0.21 0.21 0.2 0.2 0.16 氢氧化钙 0.18 0.17 0.16 0.15 0.14 0.11 0.09 0.07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氯化钾 28.0 31.2 34.4 37.4 40.3 42.8 45.8 48.1 51.1 54.0 56.0 氯化铵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 碳酸钠 7.0 12.2 21.8 29.4 39.7 48.8 47.3 46.4 46.2 45.8 45.7 45.5 碳酸钾 107.0 109.0111.0114.0117.0126.0139.0156.0碳酸铵 100.0 碳酸氢钾 22.5 27.4 33.7 39.9 47.5 65.6 碳酸氢铵 11.9 16.1 21.7 24.8 28.4 36.6 59.2 109.0 碳酸氢钠 6.9 8.15 9.6 10.3511.1 12.7 14.45 16.4 20.2 24.3 碳酸氢钙 0.16 0.17 0.17 0.18 0.18 0.18 碳酸钙 8.1 7.0 6.5 5.2 4.4 3.8 碳酸钡 1.7 2.3 2.4 6.5 甘氨酸14.1818.0422.5227.5933.1639.145.2651.3957.2762.6267.17 IDA 2.6 3.3 4.04 6.089.7312.9616.5823.8132.2152.0

四年级科学复习(二)溶解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判断 1、在过滤时,漏斗中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盐、砂糖、沙子都能溶解于水。() 3、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重新获得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4、任何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二)选择 1、我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A.食盐沉到了杯子底部 B.杯子里的水面升高了 C.在水中看不到食盐 D.在滤纸上留下了食盐 2、我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A.沙沉在了杯子底部 B.在滤纸上没有看到沙 C.杯子里的水升高了 D.杯子里的水变浑浊了 3、我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A.水变白了 B.面粉没有沉到杯子底部 C.面粉看不见了 D.在滤纸上留下了面粉 4、在过滤面粉与水的混合液体过程中,()的方法是错误的。 A.为了过滤更多的液体,漏斗里的液体要超过滤纸的边缘 B.再往漏斗里倒液体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玻璃棒引流 C. 在过滤过程中,漏斗下端的管口要尽量靠近烧杯的内壁 5、下列哪一种物体可能不会溶解于水()。 A.巧克力 B.奶糖 C.薯片 6、食盐溶液含有下列哪种物质时,能用过滤的方法将其过滤出来()。 A、蔗糖 B、味精 C、泥沙 7、将蔗糖放入水中,能观察到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A.蔗糖逐渐减少 B.蔗糖颗粒逐渐减小 C.蔗糖立即消失 8、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后形成的分散颗粒最小的是() A、沙 B、盐 C、面粉 (三)填空题 1、将蔗糖放到水里,我们会看到(),用嘴尝一尝,会感到水有了()味。 2、将沙、食盐、面粉分别放入水中搅拌,()静止后会出现沉淀。 (四)图形题 1、下图是一个()的实验装置,你认识图中的实验仪器吗?请在相应的横线上写上该仪器的名称。 a、() b、()C、()d、()e、() 2、这个实验装置中你发现有错误吗?请你用笔圈出来。

小学科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第二单元溶解 第一时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教学目标: 1. 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肿的变化。 2. 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师备:调好的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生备:五个透明的杯子、水槽、食盐、面粉、沙、高锰酸钾、砂糖、漏斗、滤纸、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师:“老师这里有两杯饮料,你猜猜是什么饮料呢?想尝尝味道吗?” “说一说,品尝到了什么味道?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制作的?”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和盐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糖和盐等物质在水中会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内容: 1.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观察比较搅拌成的两杯混合物。 师:“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 “沙在水里溶解了吗?” (3)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2.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师:“食盐在水里很快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1)比较面粉和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2)混合在水中的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3)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3. 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 (1)在两个玻璃杯里各装半杯水,分别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和砂糖。仔

食盐的溶解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引领学生初步经历由模糊概念到科学概念的探究过程,并在探究过程种培养观察、提出问题、判断、实验操作和归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整理概括出关于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获得溶解概念的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器材准备 1.学生分组器材(6组):食盐、沙、面粉、、搅拌棒3根、、漏斗、过滤纸、过滤棉布若干、烧杯6只、自来水、抹布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师出示沙和食盐,问:这两种颗粒状的物质在水中,如果不停地搅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试描述生活中所见现象。 2.分组仔细观察现象,并比较结果,抓住两者的显著不同:看见颗粒和看不见颗粒。 3.类似这两种现象的,你还见过吗? 听了小朋友说的,科学小博士想对你们说什么呢? 课件展示:小朋友的描述中,有的说“化了”,有的说“溶化”,科学研究中为了不发生混乱,把这种现象统一称为“溶解” 。

二、探究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用你们的经验判断:面粉在水中溶解吗? 孩子根据经验描述并判断,并记下自己的判断。 2.真实的情况怎样的呢?让我们仔细观察后再来判断。 课件展示操作提示: 第一步:先不搅拌,观察; 第二步:连续搅拌,观察。 面粉在水中的情形,最后看起来像谁? 3.孩子操作并观察。 4.孩子描述现象并作出判断。(看起来像食盐一样溶解了) 5.观察杯底,发现沉淀面粉。 引发讨论:这一现象看起来像谁?怎么判断呢? 孩子表达各自的认识。 6.现在陷入了两难判断中,听听小博士有什么见解吧。 课件展示: 继续寻找证据:溶解了的食盐颗粒和没有溶解的沙粒还能从水中过滤分离出来吗? 过滤面粉液,看看结果更像谁? 7.介绍各种过滤方法,孩子分组操作。 8.交流过滤结果,面粉在水中的表现更像沙,作出最后判断:面粉在水中不溶解。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本课意在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逐步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由于教学中使用到的材料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实现“溶解”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平时,在喝汤之前,我们都会往汤里放点……(盐),盐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了,溶化了) 2、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盐溶(溶化)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一看。 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概念 1、提出观察要求: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观察,对比盐和沙子前后的变化。 2、学生把盐和沙子放进水中,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4、小结:食盐在水里慢慢消失了,看不见了,食盐溶解了;沙子与原来一样大小,没有变化,沙子没有溶解。(板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三: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溶解状况,通过过滤实验进一步理解“溶解”的实质 1、出示粉末,让学生猜测:粉笔粉末在水中会溶解吗? 2、学生实验,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变化。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汇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粉笔粉末到底溶解了还是不溶解,或者是溶解了一部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 4、教师介绍过滤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提出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和分析。 6、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滤纸上看到什么?”、“过滤后的液体是怎样的?”和“三杯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7、小结:没有溶解的沙子和粉笔粉末被滤纸分离出来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不能被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四: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类推想象食盐、糖等物质溶解的过程 1、出示高锰酸钾,问:它在水里会溶解吗?想证实一下吗?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七年级科学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

最标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OH(-1)NO3(-1)Cl(-1) SO4(-2)CO3(-2) PO4(-3) H(+1)溶、挥溶、挥溶溶、挥溶 K(+1)溶溶溶溶溶溶 Na(+1)溶溶溶溶溶溶 NH4(+1)溶、挥溶溶溶溶溶 Ba(+2)溶溶溶不不不 Ca(+2)微溶溶微不不 Mg(+2)不溶溶溶微不 Al(+3)不溶溶溶--- 不 Zn(+2)不溶溶溶不不 Fe(+2)不溶溶溶不不 Fe(+3)不溶溶溶不不 Cu(+2)不溶溶溶--- 不 Ag(+1)--- 溶不微不不说明:此为20℃时的情况。“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挥发性,“---”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 背诵口诀 1.钾钠铵盐都可溶,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硫酸盐钙银微溶钡不溶 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碳酸盐除钾钠铵都不溶 钾钠钡钙碱可溶 红褐铁,蓝絮铜 其它沉淀白色呈 注:1.初中用够了,红褐铁,代表铁盐沉淀为红褐色【fe(oh)2氢氧化亚铁除外】,蓝絮铜代表,铜盐为蓝色絮状沉淀。2.氯化银【不溶酸】,碳酸钙,碳酸钡,硫酸钡【不溶酸】,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为白色沉淀。氢氧化铁(红褐色)氢氧化铜(蓝色) 说明【】内为前一物质的特点 2.钾钠铵盐全都溶 碳酸除镁是微溶 其他全都不能溶 AgCl、BaSO4酸也不溶 磷酸盐,更不溶

一、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氧气的来源: 13.玻义耳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 2HgO 加热 Hg+ O2 ↑ 14.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实验室 制氧气原理1) 1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 H2O2 MnO22H2O+ O2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 二、自然界中的水: 1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2H2O 通电 2H2↑+ O2 ↑ 17.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H2CO3 三、质量守恒定律: 19.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2. 镁还原氧化铜:Mg + CuO 加热 Cu + MgO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化学性质 23.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26.煤炉的底层:C + O2 点燃 CO2 27.煤炉的中层:CO2 + C 高温 2CO 28.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 + O2 点燃 2CO2 (3)二氧化碳的制法与性质: 2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0.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31.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 H2CO3 32.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 高温 CaO + CO2↑33.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Ca(OH)2 + CO2 === CaCO3 ↓+ H2O

不同温度下无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

AQUEOUS SOLUBILITY OF INORGANIC COMPOUNDS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The solubility of over 300 common inorganic compounds in water is tabulated here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Solubility is defined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compound in a solution that is in equilibrium with a solid phase at the specified temperature. In this table the solid phase is generally the most stable crystalline phase at the temperature in question. An asterisk * on solubility values in adjacent columns indicates that the solid phase changes between those two temperatures (usually from one hydrated phase to another or from a hydrate to the anhydrous solid). In such cases the slope of the solubility vs. temperature curve may show a dis-continuity. All solubility values are expressed as mass percent of solute, 100?w2, where w2 = m2/(m1 + m2) and m2 is the mass of solute and m1 the mass of water. This quan-tity is related to other common measures of solubility as follows: Molarity: c2 = 1000 ρw2/M2 Molality: m2 = 1000w2/M2(1-w2) Mole fraction: x2 = (w2/M2)/{(w2/M2) + (1-w2)/M1} Mass of solute per 100 g of H2O: r2 = 100w2/(1-w2) Here M2 is the molar mass of the solute and M1 = 18.015 g/mol is the molar mass of water. ρ is the density of the solution in g cm-3. The data in the table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references in-dicated; in many cases the data have been refitted or interpolated in order to present solubility at rounded values of temperature. Where available, values were taken from the IUPAC Solubility Data Series (Reference 1) or the related papers in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ference Data (References 2 to 5), which present carefully evaluated data. The solubility of sparingly soluble compounds that do not ap-pear in this table may be calculated from the data in the table “Solubility Product Constants”. Solubility of inorganic gases may be found in the table “Solubility of Selected Gases in Water”. Compounds are listed alphabetically by chemical formula in the most commonly used form (e.g., NaCl, NH4NO3, etc.). References 1. Solubility Data Series,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Volumes 1 to 53 were published by Pergamon Press, Oxford, from 1979 to 1994; subsequent volumes were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The number following the colon is the volume number in the series. 2. Clever, H. L., and Johnston, F. J., J. Phys. Chem. Ref. Data, 9, 751, 1980. 3. Marcus, Y., J. Phys. Chem. Ref. Data, 9, 1307, 1980. 4. Clever, H. L., Johnson, S. A., and Derrick, M. E., J. Phys. Chem. Ref. Data, 14, 631, 1985. 5. Clever, H. L., Johnson, S. A., and Derrick, M. E., J. Phys. Chem. Ref. Data, 21, 941, 1992. 6. S?hnel, O., and Novotny, P., Densities of Aqueous Solutions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Elsevier, Amsterdam, 1985. 7. Krumgalz, B.S., Mineral Solubility in Water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Israel Oceanographic and Limnological Research Ltd., Haifa, 1994. 8. Potter, R. W., and Clynne, M. A., J. Research U.S. Geological Survey, 6, 701, 1978; Clynne, M. A., and Potter, R. W., J. Chem. Eng. Data, 24, 338, 1979. 9. Marshal, W. L., and Slusher, R., J. Phys. Chem., 70, 4015, 1966; Knacke, O., and Gans, W., Zeit. Phys. Chem., NF, 104, 41, 1977. 10. Stephen, H., and Stephen, T., Solubilities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mpounds, Vol. 1, Macmillan, New York, 1963. Compound0°C10°C20°C25°C30°C40°C50°C60°C70°C80°C90°C100°C Ref. AgBrO30.193 1.327 AgClO20.170.310.470.550.640.82 1.02 1.22 1.44 1.66 1.88 2.117 AgClO3157 AgClO481.683.084.284.885.386.386.987.587.988.388.688.86 AgNO20.1550.4137 AgNO355.962.367.870.172.376.179.281.783.885.486.787.86 Ag2SO40.560.670.780.830.880.97 1.05 1.13 1.20 1.26 1.32 1.397 AlCl330.8430.9131.0331.1031.1831.3731.6031.8732.1732.5132.9033.327 Al(ClO4)354.964.47 AlF30.250.340.440.500.560.680.810.96 1.11 1.28 1.45 1.647 Al(NO3)337.038.239.940.842.044.547.350.453.8*61.5*6 Al2(SO4)327.527.828.229.230.732.634.937.640.744.27 As2O3 1.19 1.48 1.80 2.01 2.27 2.86 3.43 4.11 4.89 5.77 6.727.7110 BaBr247.648.549.550.050.451.452.553.554.555.556.657.66 Ba(BrO3)20.2850.4420.6560.7880.935 1.30 1.74 2.27 2.90 3.61 4.40 5.251:14 Ba(C2H3O2)237.044.27 BaCl223.3024.8826.3327.0327.7029.0030.2731.5332.8134.1435.5437.058 Ba(ClO2)230.531.344.77 Ba(ClO3)216.9021.2323.6627.5029.4333.1636.6940.0543.0445.9048.7051.171:14 Ba(ClO4)267.3070.9674.3075.7577.0579.2380.9282.2183.1683.8884.4384.907 BaF20.1580.1617 BaI262.564.767.368.869.169.570.170.771.372.072.773.46 8-112

小学科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素材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实验

小学科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食盐在水中溶解实验 1.出示实验步骤,教师讲解演示实验。 (出示①观察食盐和沙子刚放入水中的变化。②观察搅拌过程中食盐和沙子的变化。③观察停止搅拌后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包食盐和一包沙子。拿到后,请先仔细地观察一下食盐和沙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再把他们放入水中,不要搅拌,也不要晃动,认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这是实验的第一步。 师:第二步,我们要观察搅拌过程中,食盐和沙子有什么变化?这里需要一边搅拌一边观察。 另外搅拌的时候,我们要看清楚手里拿的是几号玻璃棒,一号烧杯只能用1号玻璃棒搅拌,二号烧杯只能用二号玻璃棒搅拌,三号烧杯只能用三号玻璃棒搅拌。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师:第三步,停止搅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2.学生活动 观察结束。 师:请各小组把东西整理好。把烧杯和小棒放入天盘中,再把铁盘放在桌子的中央。准备好你们的观察记录表,然后坐端正。 3.等全部坐端正后,再交流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相信大家都找到了“食盐在水中溶解”和“沙子没有溶解”的证据。现在,老师请几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观察到的证据?(学生汇报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①预设关于食盐的回答 生:食盐刚放入水中时,颗粒逐渐变小。我们搅拌它,发现越来越少,最后没有了。 引导师:为什么最后没有了? 生:颗粒越变越小最后看不见了。 板书:在水中肉眼看不到颗粒 师:这种肉眼看不到的颗粒其实就是微粒。 ②预设关于沙子的回答

生:沙子放入水中颗粒没有变小,搅拌它也没有变少,搅拌停止后,沙子都沉到了水底。(沙子一定要淘洗干净,不能出现水变混浊的现象) 引导师:沙子停止搅拌后出现了沉淀现象,食盐搅拌停止后,有没有出现沉淀? 生:没有沉淀 板书:没有沉淀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讨论,我们找到了食盐在水中溶解和沙子没有溶解的证据。我们说,食盐溶解是因为它在水中变得很小,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了,而且没有出现沉淀现象。而沙子则不是这样。

四年级科学:《溶解-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

四年级科学:《溶解-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教案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