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但丁地狱与佛教地狱

但丁地狱与佛教地狱

但丁地狱与佛教地狱
但丁地狱与佛教地狱

《神曲》中的地狱与佛教中地狱的比较

摘要:但丁在《神曲》中幻想的:地狱在北半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深渊,从地面通到地心,形状象圆形剧场;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佛教六道轮回之一的地狱是众生受恶业而遭受苦难的所在,在古代印度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了这一个充满黑暗的悲惨世界,这就是“地狱”(梵语niraja直译是泥犁或捺落伽),它暗示的是“众生皆苦”的佛教伦理,同时它在意识领域里更彰显的是另外的一个时空观念。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地狱文化就是从历史的签转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词:但丁《神曲》地狱佛教

一、但丁描述的地狱及意义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第一层是候判所,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饕餮、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暴、欺诈、背叛),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

地狱之门城墙,猫头鹰和蝙蝠

第一圈,地狱的前廊

异教徒的痛苦状态

第二圈:贪色者

灵魂在风中飘荡保罗和弗朗齐丝卡

第三圈:饕餮者,躺在臭雨冰雹下

第四圈:贪婪者

第五圈:愤怒者,在河里相斗

第六圈:信奉邪教者,葬在火棺材里

第七圈:以暴力施与他人者,置于血沟、火雨和热沙中

第八圈:欺诈者买卖圣职的教皇

第九圈:背叛者

1.批判了基督教会的反动和腐败,歌颂反抗天帝的英雄,批判了神权政治,主张政教分离和限制教权扩张;

2.抨击了腐败的封建官僚统治集团;

3.深刻揭露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和自私;

4、同情人类痛苦,关心人类命运,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

5、歌颂知识的力量、人的尊严,肯定人的力量;

6、肯定推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学和禁欲主义的观念:

二、对但丁描述的地狱的理解

但丁虽大胆揭露教会罪恶,但并不反对宗教本身;虽肯定人的力量,又强调节欲和苦修,人要以神学和信仰为引导才能达到幸福境界;歌颂现世生活,又把它作为来世的准备。推崇古代文化,又把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为异教徒放在地狱里。森林,洼地,漏斗,高山。这是但丁的世界,他在诗中所说的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常人眼中的世界或许没有多少不同,然而又有着那么多不同。在这个世界里,充溢了圣灵的光辉,神,圣灵,魔鬼,他们共同存在于此,而他走过这个世界,自然而然和他们对话,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这或许是一种现实世界的具现化,美好的,神圣的成为神灵和圣人,丑陋的,阴暗的成为魔鬼幽魂,他们共存在这个世界,同时和但丁产生了交集。

且不说地狱的漏斗形状,当但丁将地狱的中心放在耶路撒冷的时候,是多么大胆?神圣的耶路撒冷,居然被作为了象征罪恶的地狱的中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罪恶的批判,对那些被忽视的罪恶的批判?但丁隐晦地在说话,他说:赎罪劵是不能真正赎罪的,对宗教的崇拜不是对神职人员的崇拜,神职人员借神的名义,或许犯下了更加严重的罪责。宗教理应是神圣的,然而掌管宗教的人未必是神圣的。我始终笃信这或许是从圣经被修改就遗留下来的隐患,当旧约告诉人们,切莫用偶像符号来塑造神的身体,不要这样虚伪的崇拜的时候,新约却为大家准备

了十字架。另一方面,当神圣的宗教介入世俗,介入翡冷翠的时候,世俗便污染了宗教。这或许是诗中无比重要的精神之一。因为但丁说,宗教不应干扰世俗,他怀抱对神祇圣灵的热爱,却并不愿看到以维护神祇名义产生的迫害和干涉。渴求自由,渴求独立,渴求尊重,渴求善恶有报。如此简单。

三、佛教中的地狱

佛教在早期经典里“地狱”一词,梵语原称为niraja音译为“泥犁”,本义是“无有喜乐”的一个地方。佛教的轮回观点认为,人造恶业死后就落入此地受尽苦难,丝毫没有喜乐可言,故叫做“泥犁”。在中国文化两晋时期以前“地狱”概念是指人死后魂魄归于地下,与佛教所说的“泥犁”稍有差异。两晋以后中国文化里逐渐有了“地狱”是指黑暗而悲惨的环境的意识。到魏晋南北朝时(吴)支谦,(陈)真谛等人在译经时将佛教所说的“泥犁”直接翻译为“地狱”,开始形成了中国文化中佛教地狱文化。到了唐代,玄奘译经时始立“五不翻”的原则,就多不用“泥犁”而用“捺落伽”( naraka)。由此,在中国文化中将这一词一直理解为地狱,意思是造恶之人所受苦厄的地方。

佛教的地狱数目繁多、名称各异,但主要则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增生地狱)”、“孤独地狱(零散地狱)”三大类,或者分为“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边缘地狱”、“孤独地狱”四大类。在中国文化中“十八层地狱”和“无间地狱”的观念对国人影响最大,不过在佛教典籍中“地狱”却是名目繁多,说法不一。关于地狱的确切位置,佛教各经所记载的内容差异极大。有的说地狱在地下,而且还有精确地距离;也有的说在两山间的陆地上,有铁桶或铜墙包围;还有的说在山边﹑旷野,或是说在空中。综合起来看,地狱位置是个空间概念,也是印度佛教学说的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这些说法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种说法:1.八寒(十寒)地狱在高山间而八热地狱在地底下2.地狱在“阎罗王”管辖的世界的某个地方3.地狱在两大铁围山之间的陆地上4.地狱分布在四大部洲之中地狱文化是佛教“业报轮回”思想的必然产物,佛教极其淋漓尽致地描述地狱就是给人这样的一个伦理道德准则:善的德行必将得到奖赏和福乐,恶行必遭恶果和苦痛。这种佛教伦理的基础是佛教的因果律及无尽缘起、多世报应学说。佛教因果论的伦理阐释的是什么原因堕入了地狱的问题;无尽缘起说明的是“现实”世界的苦难和“不出轮回,苦海无尽”的问题;多世报应是用佛教“三世两重因果”来解释

“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从而“客观上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劝戒和约束作用”。同时,佛教“变动”的狱学说宣讲的伦理也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从冲突到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历史过程也表明,佛教伦理约束自我、适应社会的必然性是佛教善德在中国生根,形成中国传统伦理的必然。

四、对佛教地狱的认识

1、佛教的地狱文化的因果伦理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十二因缘)支配,善因必产生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强调德行与幸福的一致性,陈述凡因必有果,凡果必有因。在宗教伦理意义上,告诉人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必定要担承一切身心行为的后果,以警示人们的道德自律。这一点体现在佛教地狱文化上就是告诉人们是什么原因堕入了地狱?佛教认为“业力”的原因是根本之因,体现在现实的社会层面上就是佛教所阐释的“犯罪”——人犯了罪就必然堕入地狱。

佛教的“犯罪”主要有“十恶”和“五逆”,这一思想也告诉人们,在善恶的取向上有4点伦理认识:第一,因果报应的普遍性、绝对性。“时时有因、处处有果”,就从人自身看,地狱的苦难都是所谓的“定业定报”。第二,一切都是因果关系的存在,佛教地狱地狱就是时间、环境、条件、特殊状况下的产物,地狱就是“恶贯满盈”的产物。第三,一切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因果关系的回报。佛教认为,于轮回中被黑暗无明困顿的地狱众生来讲,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第四,业报是佛教伦理思想的核心。佛教地狱学说就是让现实的人们知道业报的必然性、业报的强增值性、业报的不做无报性和业报的所做不坏性,从而使人们对遭受地狱之苦产生惧怕心理,了解、反思堕入地狱的理由,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佛教的“犯罪”和社会法律层面的犯罪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性。一致性体现在,以环境为例,那些生态破坏环境的行为已经造成种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等现象,这不能不说是自然的报复;区别性体现在“佛教对人生价值所做的判断是消极的、片面的。……并且把生理的痛苦(按:地狱之苦主要还是反映在人的生理或肉体的痛苦之上的)置于首位……掩盖了社会苦难和阶级压迫的严重性”。

2、地狱是三世两重因果的反应

佛教地狱以时间概念而言,它也反映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学说,即“人犯了什么罪就进什么样的地狱”,而不存在从“一二三四五,各个地狱都住遍”这种概念。在佛教地狱中说三世两重因果,一般指的是人的过去造恶,未来堕入地狱;现世造恶,来世堕入地狱。两重因果说的是过去所造的因是现在果,现在所造的因是未来果。佛教地狱文化则是更加强调“现在造恶,来世入地狱”这是佛教解释人生的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在地狱文化层面的侧重点。

佛教典籍中对“三世两重因果说”来解释地狱现象时,还用“十二因缘”的理论。地狱也是两重因果构成的,即“无明”、“行”为过去世,既是前生造业之果,又是招致现在果之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为现在果,爱、取、有为现在因,此八支为现在世,此八支受习染将来必堕入地狱;生、老死为由现在因导致的未来果,为未来世,佛教宣说生、老死既是未来果,又是众生出地狱的过去因。三世两重因果一方面解释了轮回的繁复,另一方面也为众生出离地狱打开了大门。“三世两重因果说”一方面包含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一方面又包括过去因生现在果、现在因生未来果两重因果,“众生在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修善的随福业而上升,作恶的随罪业而下堕。如此上升下堕,死此生彼,生生延续,世世升沉,不断在苦海中沉浮,在六道轮回中流转,用无了期”。藉此,佛教用严细缜密理论既证明了地狱的存在,又对人以规范和警戒,要人们在乎自己的行为,并注意自己的行为导致堕入地狱的结果。

五、总结

贪色,嫉妒,欺诈,买卖官职,唆使人犯罪,阿谀奉承,叛逆……人间的罪责在地狱和炼狱中理应受到惩罚,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大时代来到的时候,这些罪责不断在人间发生,甚至发生得更为频繁。从一个诗人的眼光,但丁或许无法看透这一切直接看透生产力的本质,然而就如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我们所希望的无非是惩恶扬善。如果说在人世间看不见罪恶受到惩罚,善良得到褒扬,那么就将一切寄托在死亡之后的世界如何?于是他看见在地狱和炼狱之中,那些人受苦,就如同中国文化中十八层地狱一样——即使是相隔万里的两种文化,它们微妙地巧合了。这或许是出于人类共同的想法,罪恶应当受到惩罚,而什么是罪恶也有类似的判定。因为无论是和东方还是西方,佐指出这一切想象的都是“人”。是每

一个微小的单位,是芸芸众生。作为这浩大世界中渺小的一员,我们有着同样的想法,类似的观点,而这些思想的精髓后来被人们称为人文主义。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孙尚扬著.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宁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6]赵朴初著.佛教常识答问[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唐诗发展的背景 1 唐朝时期,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D)。?A、 文言文 ?B、 白话文 ?C、 秦书 ?D、 汉诗文 2 (C)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 ?A、 隋朝 ?B、 明朝 ?C、 唐代

?D、 五代 3 全唐诗中现今知名的作者有多少人?(B) ?A、 七十二 ?B、 二千三百多 ?C、 四万八千九百多 ?D、 五万多 4 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A)?A、 唐代小说 ?B、 唐代小史 ?C、 唐代碑帖

?D、 唐代诗歌 5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正确) 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 1 (D)之辩在宋代特别讲究。 ?A、 法律 ?B、 思想 ?C、 文明 ?D、 华夷 2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些政策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BCD)?A、酷吏政策 ?B、儒释道并存 ?C、广开言路 ?D、文化开放 3 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错误) 4

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错误) 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 1 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B)科。 ?A、 十 ?B、 九 ?C、 三 ?D、 二 2 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D)。?A、 小作坊老板手中 ?B、 农民手中 ?C、 商人手中 ?D、

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 3 佛教从(A)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A、 武则天时代 ?B、 唐玄宗时代 ?C、 唐明宗时代 ?D、 唐太宗时代 4 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正确) 5 唐文化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正确)唐诗发展的阶段 1 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C)?A、 诗经 ?B、 离骚

佛教史话:唐诗中的医僧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3), 40-4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4194707.html,/journal/cn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4194707.html,/10.12677/cnc.2015.33009 History and Story on Chinese Buddhist Doctor from Poetry of the Tang Xican Li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Email: lixic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4194707.html, Received: Aug. 26th, 2015; accepted: Sep. 9th, 2015; published: Sep. 15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419470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an ancient religious group,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 has emerged since Eastern-Han Dynasty in China. This group was formally named in Tang Dynasty and well recorded in some an-cient books such as Poetry of the Tang. The present study, however, trie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it based on Poetry of the Tang. It was found that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s in Tang Dynasty mostly were local Han Chinese, and minor of them were foreigners. They usual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the patients, and the therapeutic tools included operation, acupuncture, pharmacotherapy, and food therapy. Most of the treatmen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In addition, they also devoted themselves to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planting, collecting, processing, decocting, and storage. Some of them were also engaged in charitable activities, medi-cal communication, and medical heritage. In short,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s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ancient China in Tang Dynasty. Therefore, they were highly trusted and honored. The so-calle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ang Dynasty was thought to be very harmonious. From their appearance described in the Poetry of the Tang, they were believed to be happy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Keywords Medical Monks,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m, History,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佛教史话:唐诗中的医僧 李熙灿

《佛教的四大危害》(最终更新)

《佛教的四大危害》(最终更新) 作者:伍思源 一、态度消极、悲观、颓废,认为人生就是苦海,否定了人世间的一切正面价值,使人不思进取。其实,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你放入糖,它就是甜的,你放入盐,它就是咸的,这取决于你的心态:看你如何懂得发现人生的乐趣、善于忘记或坦然面对痛苦。如果一个人,总是盯着不开心的事情,求悲求苦求死,那么,他一辈子就真的是一个悲剧。 佛教的可恶之处就是一开始就教人认定了人生是一个悲剧(反正人都是要病、要死的,这是常识,很容易切入人的心理),然后以此为基调引人“觉悟”,其实所谓“觉悟”就是看破生死,什么事情也不干,逆来顺受(人生短暂,反正都是要死的啦,干什么最后都是死,还干来做甚?挣来做甚?吃多少穿多少都是注定的,还要进取何用?),去信佛、去念经、去成佛。成佛后就可以得“永生”、不用干活就有吃有喝还有人供养崇拜:这可是一笔人生的大买卖,须知道秦始皇求长生不死还要病死在路上,而念经成佛就可以(脱离佛教设定的轮回框架)得永生,十分划算啊。 入国破国:一个群体里面的人大都信佛,不思进取,终日礼佛念经静修、混吃等死,那么政治经济、国防建设(特别强调这点:没有战意、逆来顺受、坐等对方报应。尚武成风的华夏龙变成了弱质彬彬的素食兔子)、百姓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是无从谈起的,所以佛教流行的国家,都是落后愚昧、多灾多难的,后来都会很快被消灭(注: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灭佛,推崇本土的神道教;韩国现在是亚洲最大的基督教国家)。中华民族,自佛教引入流行以来(晋末,古称胡教,五胡囧乱华之后始流行),就被外族灭了两次国: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更多关于佛教的祸国说明请参阅《活着是为了什么》一文。 入家破家:抛弃妻子出家做和尚、做尼姑的故事多了去了,我就不再赘述矣(身边就有出家的朋友,父母不瞻养,老婆也被劝说出家) 入身破身(身体):比如朝拜,一步一磕头,头破血流,越是受伤越是认为虔诚;自焚的,燃顶、燃指、燃臂甚至是燃身供佛的(《梵囧网菩萨戒经》、《法华经》等号称大乘佛法的经书都有明确的记载);绝食(诵经)的;素食的(不吃肉何来力气干活?不过话说回来,和尚只需念经,也不需要干什么体力活);打坐的(腿部长期静止弯曲、不运动,导致静脉曲张、各种隐疾,容易坐坏腿),凡此种种,多不胜数。越是自虐,越是认为虔诚:肉体只是累赘、痛苦的根源,精神才是永恒的(印度发源的教派大都如此)——须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入身破身(精神):有次和一佛教徒辩论,说新闻上看到的先天性疾病患儿都是前世的报应云云,然后我又问,那么汶川地震又是什么报应啊(地震当日还是农历四月初八,佛祖显世降生之日)?对方不语,次日尼泊尔八级大地震,不知道这个号称最正宗最传统佛国的子民作了什么恶要遭受如此报应?(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借口:尼泊尔的人已经改信印度教居多了,并且杀牛太多,同时蓝毗尼没有倒掉:一座距离加德满都差不多四百公里的一层建筑。注:这边一天宰猪还超过100万头呢,佛教诞生地的子民居然改信其它教...)只能说,世事无常,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巧合,而佛教徒就真的是人性扭曲、淡薄,甚至泯灭了。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是传统文化载体之一。虽然是世俗文化,但是,意境的表现上却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达到更高层次,表现出过去出世修炼人才能达到的意境:禅意。 古诗名篇《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江雪》就是在这个期间写下的。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虽然革新失败,身受牵连,柳宗元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信念更加坚定不移,好象众人都已离经叛道,众叛亲离,唯有自己能独守道义。有长期打坐实修经验的人,从这首诗能也看到打坐入静后的一种:有我无念,一尘不染,不为外景所动的状态。 柳宗元其实是个修道人,李白也是修道的人,他的《独坐敬亭山》也表现出了与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禅意”: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大意:有志向的人都各奔前程了,看淡名利的归隐独自享清福去了,唯有我能守贫安道啊。 这两首诗不同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一种不为外景所动的“无我”的修为,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在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内境不纯心有所牵挂,还没达到柳宗元的“无我”状态。

唐诗是古诗文化的巅峰时期,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其实,不是诗文的所谓文化艺术难以逾越,而是修道人的清净内景是一个普通人不通过修炼,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唐诗之所以难以逾越的根本原因吧。 禅,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因为。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 禅的智慧,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 禅。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它直探心源。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禅意人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最终把名和利都看淡,知道一切都不重要。最后随遇而安,落花如流水一般,服从自然法规,莫强求。戒贪心,戒妄心,心境如明,这就是禅意吧! 禅意,汉语词汇、佛教术语。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词语】:禅意 【拼音】:chán yì 【解释】:指禅心,清静寂定的心境。 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明何景明《吹笙》诗:“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 1.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 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 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无明"缘"行":由前世因缘带来的愚痴无知(无明)产生(缘)种种世俗意志活动(行)。"行"缘"识":世俗意志形成心识,在相应处所投胎。"识"缘"名色":识引起胎儿肉体和精神(名色)的发育。"名色"缘"六处":随着胎儿身体的发育,出现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处)。 "六处"缘"触":婴儿出生,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触)对应联系。"触"缘"受":儿童的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对应联系,产生种种感受(受)。"受"缘"爱":青年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产生种种渴望和贪欲。"爱"缘"取":贪欲强烈,产生追求和占有的欲望(取)。"取"缘"有":追求和占有的欲望产生思想、行为(有,业)。"有"缘"生":今生今世的贪爱、追求、占有,产生种种迷惑和善恶业力,产生果报,决定来世的转生。"生"缘"老死":来世转生,又会有生老病死。 这里讲到前世、今生和来世,不断轮回。以上是就"顺观"而言,即认为无明是人生痛苦的起点,阐述人生痛苦及其原因,即苦谛和集谛。也可以反向"逆观",推导人生诸种痛苦现象所以产生,其根源在于无明,十二因缘灭,即为灭谛,认识了十二因缘的实相,即为道谛。

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的地狱思想

#研究生论坛# 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的地狱思想 侯慧明赵改萍 提要:佛教地狱思想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南北朝时期基本完善并趋于复杂化。佛教的地狱思想具有内容丰富、系统复杂、传播迅速、影响巨大等特点,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道德观以及中国本土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侯慧明,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赵改萍,山西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主题词:佛教汉魏两晋南北朝地狱思想 佛教大约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地狱思想也随之而来。汉魏六朝时期,地狱思想的传播可分为汉魏初传和两晋南北朝盛传两个阶段。初传阶段,/地狱0一词就大量散见于经典之中,但专述地狱的经品较少,/大抵初期译事所以不振,全由口笔分歧不能通会01,仅东汉桓、灵之世安世高译5佛说十八泥犁经6、5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6o;支娄迦谶译5道行般若经#泥犁品6;三国吴支谦译5大明度经#地狱品6;维祇难等译5法句经#地狱品6等。这些经典虽冠名专述地狱,但实际上只有安世高所译5佛说十八泥犁经6较为系统。六朝盛传阶段,专述地狱的经品大为增多,有西晋法立、法炬译5大楼炭经#泥犁品6;竺法护译5修行道地经#地狱品6、5方等般泥洹经#度地狱品6;无罗叉译5放光般若经#泥犁品6;东晋竺昙无兰译5佛说四泥犁经6、5佛说铁城泥犁经6、5佛说泥犁经6;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5长阿含经#世记经地狱品6;鸠摩罗什译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泥犁品6;陈真谛译5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地狱品6。这些经品对/地狱0的阐述较汉魏时期大为细致,特别是元魏般若流支译5正法念处经#地狱品6,以十一品的大幅篇章不仅详述地狱的情状而且与地狱业报融合为一体进行阐说,特别是对地狱存在的依据和功能的论述更为完善化。 佛教地狱思想随着佛经的渐次翻译趋于丰富化、完善化,另一方面,佛教的地狱思想在与儒道思想碰撞交融中,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浸染中华文化色彩,并渐次被国人接受,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本土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关于佛教/地狱0概念 地狱,梵文为N ir aya(泥犁)或N araka(那洛迦),意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汉魏时期的译经将梵文N ir aya译为/泥犁0、/地狱0、/太山0、/太山地狱0、/泥犁太山地狱0或/太山狱0。/地狱0是最为流行和最普遍的翻译,其次是/泥犁0,再次是附加/太山0或直接译为/太山0,甚至译作/泥犁太山地狱0。最早出者极可能为/泥犁0,三国吴维祇难等译5法句经#地狱品6用地狱来解释泥犁,/地狱品者,道泥梨事作恶受恶罪牵不置0?。泥梨为音译,但/翻译之事,遣辞既不易,定名尤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0?,故N iray a(泥犁)另有多种意译。地狱一词应出泥犁之后。太山亦指地狱,整个汉魏六朝时期以地狱附粘太山,以太山指代地狱的情况大量存在,隋唐以后/太山0之名仍出现于佛经之中,但意义已经大不同于前世,一者/太山0之意用以比喻/气势宏大0或/坚不可摧0,/如太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由入佛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0?,再者/太山0不再与地狱连用,出现了/太山府君0的称谓,如/次可请太山府君,是王住宅0?等等。/太山府君0为地狱之主,已是受道教影响的结果。?/那洛迦0的译法较为晚出,唐代玄奘译5瑜伽师地论6中才出现,玄奘认为/地狱0一词翻译不准,未能精确表达佛教/地狱0的本意,故而用/那洛迦0代替。唐道世也认为/旧翻地狱名狭处,局不摄地空。今依新翻经论,梵本正音名那落迦,或云捺落迦。0à隋唐时期不仅出现了玄奘、道世试图修正地狱一词的情况,而且这一时期佛经译论中附会/魂入太山0之说的情况少之又少,说明佛教已有巨大发展,佛教意义的地狱观念已经深入社会思想中,不必再刻意附会中国的冥界思想。 关于地狱的含义,南朝陈真谛译5佛说立世阿毘昙论#云何品6卷六曰:/云何地狱名泥犁耶?无戏乐故;无喜戏乐故;无行出故;无福德故;因不除离业故于中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1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只不过禅宗所主张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罢了。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懂得佛教的本体论思维模式和“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理学就如同隔岸观火。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我们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如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2)“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3)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宋朝重显、文莹、祖可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在

佛教基本观点

佛教基本观点 一、教主佛教教主释迦牟尼,2500年前出生于现今尼泊尔,与中国孔子同时期人。他诞生时,天地震动、百鸟朝鸣、九龙吐水、彩霞纷飞,一从母体落地便独自行走七步,步步脚底莲花,且指天划地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成语唯我独尊就来自这里。在佛教里,唯我独尊并非贬意,而是一种自信的象征。他当太子时,有享不尽安乐富贵,但这些他都不留恋,而是喜欢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一次在他出城时,看到步履艰难的老人,痛苦万状的病人,僵硬可怕的死人,以及烈日炎炎下干活的农夫,颈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打的耕牛以及小鸟吃虫等境象后,感到人生无常、凄凉,动物界苦痛、残酷,为此,他想出家,他想寻找这些缺陷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既为了拯救自己,也为了拯救他人,拯救世界。释迦牟尼25岁时(一说是19岁时),入山求道,少吃少穿少睡,做了六年的苦行修炼者,以致瘦骨如柴,但没有获得成就。他体会到,靠苦行和折磨身体是不能解脱的。明白到,修道贵在修心,克服心理的缺陷,才是解脱的上策。于是,他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牛奶供养。身体复原后,于一个星光灿烂、圆月当空的夜晚,即十五月圆日,禅坐于一棵菩提树下,并发下誓愿说:不证悟解脱,不起此座。经过一段强有力的禅定观照,于黎明时分,石破天惊、天地浮沉,

终于证道开悟,获得解脱,成为一个圆满的觉悟者即佛陀。以后,他在印度大陆等地走南闯北,宣扬他的主张,共49年,80岁时去世。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并无经典,他去世以后,弟子们集结他说过的教法,这便是现存的佛经。二、基本教义(1)因缘法则: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而生灭。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什么是因,即事物的内部原因,什么是缘,即事物的外部条件。佛陀认为,内因和外缘的和合,便产生了万事万物,如氢气与氧气在某一条件下一合和,便成了水。而内因和外缘,一旦离散,万事万物便消灭,如水在某种条件下一分离便又成了氢和氧。(2)无常法则:这世界,既然因缘而成,佛陀又推理出无常法则,即世间事物无法恒常。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人类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生住异灭中。果子看似不动,实际上,时刻在腐朽之中。地球,亿万年后,也有毁灭的一天。佛教本身,到一定时候,也将不复存在。名利、地位、金钱,何不如此。因此,存在是暂时的现象,变化和运动才是事物永恒的本质。(3)空的法则:从无常原则,佛陀又推出空的法则,万物无常,不能久远,终归灭亡,因此是空的。佛家的空,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不能把空,理解为空空如也的空,什么也没有的空。有人以为,四大皆空,是指财、色、名、利空,这是误解,实际是指地、水、火、风空。佛家的空,实际上是一种妙有,说空,又有形式

但丁地狱与佛教地狱

《神曲》中的地狱与佛教中地狱的比较 摘要:但丁在《神曲》中幻想的:地狱在北半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深渊,从地面通到地心,形状象圆形剧场;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佛教六道轮回之一的地狱是众生受恶业而遭受苦难的所在,在古代印度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了这一个充满黑暗的悲惨世界,这就是“地狱”(梵语niraja直译是泥犁或捺落伽),它暗示的是“众生皆苦”的佛教伦理,同时它在意识领域里更彰显的是另外的一个时空观念。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地狱文化就是从历史的签转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词:但丁《神曲》地狱佛教 一、但丁描述的地狱及意义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第一层是候判所,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饕餮、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暴、欺诈、背叛),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 地狱之门城墙,猫头鹰和蝙蝠 第一圈,地狱的前廊 异教徒的痛苦状态 第二圈:贪色者 灵魂在风中飘荡保罗和弗朗齐丝卡 第三圈:饕餮者,躺在臭雨冰雹下 第四圈:贪婪者 第五圈:愤怒者,在河里相斗 第六圈:信奉邪教者,葬在火棺材里

中国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中国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组图)[18P] 十八层地狱(或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是地狱名称。中国民间传说阎罗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道教所沿用和解释。地狱被一些人认为是人死亡后灵魂会到的地方,在汉族传统宗教观念中,地狱是阴间地府的一部分。十八层地狱也是人们的设想,意在劝人们在获得时候多做善事,多积德。作恶事,死后就会在十八层地狱受苦。 第一层,拔舌地狱: 凡在世之人,挑拨离间,诽谤害人, 油嘴滑舌,巧言相辩,说谎骗人。

死后被打入拔舌地狱, 小鬼掰开来人的嘴, 用铁钳夹住舌头,生生拔下, 非一下拔下,而是拉长, 慢拽......后入剪刀地狱,铁树地狱 第二层,剪刀地狱: 在阳间,若妇人的丈夫不幸提前死去,她便守了寡, 你若唆使她再嫁, 或是为她牵线搭桥, 那么你死后就会被打入剪刀地狱,

剪断你的十个手指! 第三层,铁树地狱: 凡在世时离间骨肉,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 死后入铁树地狱。 树上皆利刃,自来后背皮下挑入,吊于铁树之上。

第四层,孽镜地狱 如果在阳世犯了罪, 若其不吐真情,或是走通门路, 上下打点暪天过海,就算其逃过了惩罚,逃亡一生也终有死那天吧! 到地府报道,打入孽镜地狱, 照此镜而显现罪状。 然后分别打入不同地狱受罪。

第五层,蒸笼地狱: 有种人,平日里家长里短, 以讹传讹,陷害,诽谤他人。 就是人们常说的长舌妇。 这种人死后, 则被打入蒸笼地狱,投入蒸笼里蒸。不但如此,蒸过以后,冷风吹过,重塑人身,带入拔舌地狱。

第六层,铜柱地狱: 恶意纵火或为毁灭罪证,报复, 放火害命者,死后打入铜柱地狱。 小鬼们扒光你的衣服, 让你赤身抱住一根直径一米,高两米的铜柱筒。在筒内燃烧炭火,并不停扇扇鼓风, 很快铜柱筒通红……看过《封神榜》吗? 苏妲己的炮烙,到此你肯定激灵一下。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但是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了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

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马先生说,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的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答案

1 占据唐代文学三分之一的是 ? ? ? ? 我的答案:A 2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 ? ? ? ? 我的答案:C 3 现存唐诗的数量,今天知名的有多少人? ? ? ? ? 我的答案:B 4 在唐时代的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 ? ?

? 我的答案:D 5 诗发展到唐诗为现代诗歌之最盛 我的答案:√ 错 6 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开始生根发芽 我的答案:√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二)已完成1 执政指的是 ? ? ? ? 我的答案:B 2 宋代人特别讲究()之辩。 ? ? ? ? 我的答案:D

3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 ? ? ? 我的答案:A 4 唐代的文化是比较开放的 我的答案:√ 5 唐代是627年开国 我的答案:×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三)已完成1 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 ? ? ? ? 我的答案:C 2

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 ? ? ? 我的答案:A 3 在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哪里 ? ? ? ? 我的答案:D 4 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 ? ? ? ? 我的答案:B 5 佛教是从汉朝末年来到中国 我的答案:√ 6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我的答案:√ 错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四)已完成 1 古典诗歌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发展期 ? ? ? ? 我的答案:C 2 明代高棅将唐诗划分为几个时期 ? ? ? ? 我的答案:A 3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怎样的结果 ? ? ? ? 我的答案:C 4

为什么谤佛诽法会下地狱

为什么谤佛诽法会下地狱?是谁让你下的地狱?——澄清世人对佛教的误解 很多人不理解佛教中说的“诽谤佛法会下地狱”的说法,认为和其他一神教一样是“神的惩罚”,其实完全不是。关于“诽谤佛法会下地狱”涉及到最基本的佛学常识,如果不知道这个就乱评佛教,就跟瞎子指着太阳硬说是黑洞一样,会被人嘲笑无知的。 SO,末学以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来解释一下吧 你骂佛,佛不高兴了?? 佛菩萨会在意你的毁骂吗?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太小看佛菩萨的深广智慧和悲愿了。佛陀可是完全断除贪欲、嗔恚、愚痴这些无明的圣者。你还没张嘴,他早就看穿你的起心动念了!来龙去脉清清楚楚通通透透的了解到了。你骂他,他听到的不是你的毁骂声,而是看到了你毁骂的起因——无尽的烦恼燃烧,和你毁骂的后果——无尽的苦报轮偿。看到你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苦,佛菩萨都要悲痛的流泪了!还能计较你骂他的行为吗?他可不像凡夫那样目光短浅、心量狭窄的:) 就因为佛菩萨知道众生造恶的原因,更知道作恶的后果,所以看到那些因谤佛法的众生最焦急!救他们出地狱还来不及呢!怎会去因你骂他而让你下地狱?骂佛诽法损不了佛菩萨一丝一毫,损的是毁骂者自己的福德,折的是自己的命运。这叫——“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 上天堂下地狱谁决定?佛菩萨让你下地狱? 谁也没本事逼人去地狱,佛菩萨支配不了!上天堂下地狱的选择权在自己,全凭今生的身、口、意的善恶行。那些下地狱的,是被自己所作的恶业牵引下去的,自作孽不可活啊!说得更深入一点——不管是天界、人道、畜牲道、鬼道、地狱等六道轮回,都是众生心识业力的感召变现。众生的恶业造就了适合自己的地狱!这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众生轮回的去向,是自己的善恶果报决定的,换句话说是由因果规律决定的。佛陀菩萨左右不了因果,更操纵不了众生的命运!佛菩萨自己也是顺应因果规律,老实修福修慧,才修证佛果的。宇宙万物都逃脱不了因果规律的支配。 诽谤佛法为什么会下地狱、落恶道? 个中原因就是因果规律。什么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我敢说一般人对佛教因果的理解95%以上都有误。 因果报应可不是“有一得一”那么简单僵化。因果规律的特点是——一粒芝麻大小的种子落到土里,长出来个参天大树;一个火星,燎起整个草原!一个小窟窿,让这个大坝溃堤水淹

地狱十八层(8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地狱十八层(800字)作文人生经历过无数第一次,它是恐惧、开心、烦恼的,像一部电影一幕幕的在上演...... 我喜欢蓝色的热闹,听妈妈说明天有个庙会,在易县的某座山里,本子无精打采的我,立刻像充了气的气球一样:我!我也要去。因为有个好玩的游戏叫地狱十八层,听了名字就很刺激,从小我就是个好奇宝宝。如今,站在地狱十八层的门口,我却紧紧攥住了爸爸的手,迟迟不敢进去:爸......爸,我......我不要进去了,我们回家好不好?爸爸了解我,有时朽木也可雕也,便对我说:你放心,任何时候,爸爸都会在你身后保护你,不过你要摆脱依赖性,你要学会在‘不确定’的逆境中独立,你要战胜心里的自己,我希望你大气的走出来!听了爸爸的话我如获至宝,爸爸确实对症下药了,我坚定的说:嗯!爸爸,我一定会的!我慢条斯理的大踏步进去,里面光线弱的不堪一击,黑漆漆一片,我继续走着,手心里紧握着一把汗水,忽然有个白衣小鬼飘悠悠的走过来,像个醉酒的醉汉,我想起哥哥给我讲的鬼故事,是那么逼真,眼前又浮现了爸爸的面影,战胜心里的自己、我永远在你身后保护你,爸爸微笑着,于是好胜心又驱使着我,向前进取,心里默念着向前一步再一步,前方是胜利!不行,这样一层层的太慢,干脆,一鼓作气冲出去,不管它三七二十一,这是我和上帝的赌注,我闭紧眼睛横冲直撞地跑了出去...... 我得到了勇敢好孩子奖章,这曾是我梦寐以求、垂涎三尺想得到的,我一定要给同伴们瞧瞧,爸爸对我说:别让骄傲冲昏了头脑,上帝喜欢谦虚勇敢的孩子,我希望你是这样的,像桃花心木苗一样,可以吗?恩!如果说,人生是一部戏,那么我们便是这部戏的导演,如果你导演的好,你的人生必定有所作为,但导演得不好,你的人生注定失败,人要有颗好胜、好强的心,如果你连好强的资格都负为零的话,你将是最失败的导演。河北保定涞水县檀山小学六年级:张然 篇一:详细图解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 详解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十八层地狱(或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是地狱名称。中国民间传说阎罗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道教所沿用和解释。地狱被一些人认为是人死亡后灵魂会到的地方,在汉族传统宗教观念中,地狱是阴间地府的一部分。十八层地狱也是人们的设想,意在劝人们在获得时候多做善事,多积德。作恶事,死后就会在十八层地狱受苦 。 《1》凡在世之人,挑拨离间,诽谤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辩,说谎骗人。死后被打入拔舌地狱,小鬼掰开来人的嘴,用铁钳夹住舌头,生生拔下,非一下拔下,而是拉长,慢拽......后入剪刀地狱,铁树地狱。 《2》在阳间,若妇人的丈夫不幸提前死去,她便守了寡,你若唆使她再嫁,或是为她牵线搭桥,那么你死后就会被打入剪刀地狱,剪断你的十个手指。 《3》凡在世时离间骨肉,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死后入铁树地狱。树上皆利刃,自来后背皮下

2015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98分

2015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98分 1、名士文化传统在弘扬个性价值的同时,已逐渐淡化了什么的社会意识B、儒家 2、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 A、政治意识 3、后人用下面哪个词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C、豪放飘逸 4、唐代文学辉煌的起点是以什么为标志的B、四杰的成名 5、青丝指的是 ? A、黑色的头发 6、在行为方式上,李白更崇拜的是 D、魏晋风度 7、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A、酷吏政策 ?? 8、能够充分表达李白愤世嫉俗的心理的诗作是 D、《答三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9、道家的人一般都爱带()。 B、绿棒子 10、“人日”指的是古代正月前面七天的第几天 C、七 ? 11、杜甫在思想上是一个 B、正统的儒家 12、滕王阁是谁建的 D、李元婴 13、高棅把诗人分成了几等 ? C、九 ? 14、名士文化传统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一种独立意识 ? A、传统王权 1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王维的哪首诗 ? A、《山居秋暝》 16、传统的中原名士排名靠前的是?D、崔王李郑 17、一般的唐诗选本里,是以谁作为唐代的第一个诗人 B、王绩 18、下面那首诗不是岑参写的D、《燕歌行》 19、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 C、唐代 ? 20、执政指的是D、李权 21、玄宗采用什么制度管理军事 B、募兵制 22、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B、陈子昂

23、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为 B、近体诗 ? 24、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 A、武则天时代 ? 25、最早运用四声来写作诗歌的是在哪个时代 D、沈约 26、与李白等人相比,王维的诗歌里多了一定的 D、禅趣 27、《春江花月夜》表现的生命的意义在于? C、当下事实 ? 28、开元中诗人,下面哪一个不与其他三个齐名? ? A、岑参 ? 29、李北海指的是 ? A、李邕 30、李白24岁之前主要是在哪里 A、蜀中 ? 31、杨炯的《晦日药园诗序》中的“若使适情之足??”认为奢华的生活是 ? A、破坏人性的 32、御史台负责监察()。 D、百官 33、“苍梧云”是什么之乡 A、鬼魂 34、中国古典诗学以什么为最突出者? ? A、盛唐诗 ? 35、李白到了京城后,因为不习惯京城和宫中的约束,去了哪里 C、梁园 36、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 ? A、《切韵》 ? 37、高适在()时仕途开始起步 ? A、50.0 38、在诗歌的感情基础上,四杰的诗歌 C、非常充实 39、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 ? B、九 40、705年,谁带人发动了政变 ? C、张柬之 41、进士科考试是由谁主持的D、尚书省礼部 42、义不食周粟指的是 D、伯夷和叔齐 43、咏蝉三绝不包括 C、杜牧的《咏蝉》 44、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C、瘦

佛教地狱论文佛教地狱伦理思想论文:论佛教的地狱文化和地狱伦理思想

佛教地狱论文佛教地狱伦理思想论文:论佛教的地狱文化和 地狱伦理思想 摘要:佛教六道轮回之一的地狱是众生受恶业而遭受苦难的所在,在古代印度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了这一个充满黑暗的悲惨世界,这就是“地狱”(梵语niraja直译是泥犁或捺落伽),它暗示的是“众生皆苦”的佛教伦理,同时它在意识领域里更彰显的是另外的一个时空观念。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地狱文化就是从历史的签转中逐步走向成熟的。佛教地狱文化主要表现在地狱名号、地狱时空、地狱昭示的思想伦理上。从而使佛教地狱文化对佛教伦理约束自我、适应社会的必然性提供论证,使得佛教善德在中国生根,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必然。 关键词:佛教地狱;地狱文化;地狱寿量;佛教地狱伦理思想 佛教在早期经典里“地狱”一词,梵语原称为niraja 音译为“泥犁”,本义是“无有喜乐”的一个地方。佛教的轮回观点认为,人造恶业死后就落入此地受尽苦难,丝毫没有喜乐可言,故叫做“泥犁”。在中国文化两晋时期以前“地狱”概念是指人死后魂魄归于地下,与佛教所说的“泥犁”稍有差异。两晋以后中国文化里逐渐有了“地狱”是指黑暗而悲惨的环境的意识。到魏晋南北朝时(吴)支谦,(陈)真谛等人在译经时将佛教所说的“泥犁”直接翻译为“地

狱”,开始形成了中国文化中佛教地狱文化。到了唐代,玄奘译经时始立“五不翻”的原则,就多不用“泥犁”而用“捺落伽”( naraka)。由此,在中国文化中将这一词一直理解为地狱,意思是造恶之人所受苦厄的地方。 一、佛教典籍中记载的地狱名号 佛教的地狱数目繁多、名称各异,但主要则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增生地狱)”、“孤独地狱(零散地狱)”三大类,或者分为“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边缘地狱”、“孤独地狱”四大类。佛教中通常所说的地狱主要是指根本地狱。在佛教典籍中讲述地狱情况的经典不胜枚举,但详细介绍地狱名号的主要是《十八泥犁经》《长阿含经世纪经地狱品》和《大智度论》,以及《俱舍论》卷八、卷十一和《大乘义章》卷八,《大楼炭经》等《大藏经》经典为最具代表性。在中国文化中“十八层地狱”和“无间地狱”的观念对国人影响最大,不过在佛教典籍中“地狱”却是名目繁多,说法不一。纵观佛教诸多典籍,大体上可以以隋唐为界限,对佛教地狱名号的说法有两大类别,即:在汉至南北朝期间,佛教地狱名号以寒热两大类地狱为主流,隋唐以后佛教地狱名号变得精湛细致了,有时间、空间上的详细描述,而且在说法上出现众多不一的情况。 (一)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地狱名号 在东汉安世高所译的《十八泥犁经》中,讲述了有上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