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4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4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4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4

中学教育

学考试大

纲纲要整

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

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

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

化的活动。P1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

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

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

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

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

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

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

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

5;礼、乐、射、御、

书、数。以礼、乐为中

(2)古代埃及教

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

为师”、“以(书)吏为

师” P7

(3)古代雅典教

育的目的及特点P

7:培养政治家、商人

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

发展,教育内容丰富,

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

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

7:培养军人,强调军

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

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

的特征P8:阶级性、道

统性、专制性、刻板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

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

点P9:(1)国家加

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

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

遍实施;(3)教育世

俗化;(4)重视教育

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

育的新特点P10:教

育的终身化、全民化、

民主化、多元化、教育

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

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

律的科学。P11

1、历史上的教育

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

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

思想P11 :孔子(公元

前551——479)是中国

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

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

《论语》一书中。孔

子主张:“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

学则殆”。《学记》成

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

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

一部教育专著,主

张:▲ “化民成俗,其

必由学”,揭示了教育

的重要性;▲“建国君

民,教学为先”,阐述

了教育与政治的关

系;▲“道而弗牵,强

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要求教

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

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

教育学思想P13—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

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

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

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

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

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产婆术)

该方法强调教师

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

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

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

用。●柏拉图的教育思

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

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2、教育学的建立

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

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捷

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592--1670)的《大

教学论》的出版(1632

年);《大教学论》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

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

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

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

要教育的动物”;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洛

克提出了“白板说”,提

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

别,便是由于教育之

故”;他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

建立P17 :创始人:德

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

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

“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

学》(1806年)第一本

现代教育学著作。●贡

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

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

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

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

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

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

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

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

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

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

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P18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

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

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

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

克思主义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

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

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

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的发展

社会(包括政治经

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

平、科学技术、文化背

景、传统)影响和制约

着教育;

教育促进社会的

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

治功能、经济功能、科

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

化功能)。

1993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在《中国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指出》:“谁掌握了2

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

在21世纪的国际竞

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

的战略.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

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

如何制约教育的?政

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

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

权利、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

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哪些方面?P24:(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

培养所需人才;(2)

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

制度的舆论力量;(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

1、教育与生产力

的关系P26—29 :生产

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

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

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

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

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

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

再生产科学技术.

2、人力资本理

论:(1)提出者:美

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2)创建时间:1960

年;(3)核心概念:

人力资本;(4)教育

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33%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

技术

1、教育与科学技

术的关系P31—33

科学技术对教育

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

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

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

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

容、方法和手段;教育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

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

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

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

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

究功能.

2、信息技术对教

育有哪些影响?

P33—34信息技术改变

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

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

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

平台.

3、传统的学校教

育与网络教育的不

同?P35

(1)传统学校教

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

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

等的”开放式教育;

(2)

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

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

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

己的“兴趣选择”评定;

(3)传统学校教育是

“年龄段教育”,网络教

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

“无年龄段教育”;(4)

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

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

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1、学校文化是指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

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

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

式P38;学校文化的核

心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

性P38:(1)是一种

组织文化;(2)是一

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

为己任;(4)学校文

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是人

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

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

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

文化形态。

● 校园文化的构

成:(1)学校物质文

化;(2)学校组织和

制度文化;(3)学校

精神文化;(4)学校

各种亚文化;●校园文

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

或观念文化;● 学校精

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

分:认知成分、情感成

分、价值成分、理想成

分;● 校风是学校物质

文化、制度文化、精神

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

长期实践形成的。

4、影响学生文化

形成的因素P40—41:

(1)学生个人的身心

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

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

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

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

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

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

的启示:P43—44(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

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

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

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

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

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

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

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

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

求.)

3、关于身心发展

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代表

人物:中国的孟子;奥

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

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

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

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

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

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

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

用。(2)外铄论代表

人物:中国的荀子;美

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

洛克提出“白板说”;

(3)多因素相互作用

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

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

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

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

的启示:(1)顺序性

→ 循序渐进;(2)阶

段性→ 针对不同阶

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

内容,采用不同的方

法;(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

期;(4)互补性→ 注

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

力的品质;(5)个别

差异性→ 因材施教。

“拔苗助长”、“凌节

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

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

学中采用“一刀切”、“一

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

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

心发展的因素

1、影响个体身心

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

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

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

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

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

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是不能夸大的。(2)

成熟——人的机体的

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

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

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

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

可能和限制;(3)环

境——为个体的发展

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

机遇、条件和对象;环

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

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

作用时,也不是消极

的、被动的。(4)教

育——对人的身心发

展起主导作用;(5)

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

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

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

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P52—53 :(1)对个

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

作出社会性规范;(2)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

特殊功能;(3)对个

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

延时的价值;(4)具

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从活动水平的

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

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

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一

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

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

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

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

1、人的价值是指

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

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

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

证。P54

2、教育怎样使人

的价值得到发现?

P55:教育提高人们对

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

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

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

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

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

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

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

识技能.使人们认识

到,知识是为人所用

的.

3、个性亦称人

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

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

特性。发展个性是教育

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

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4、心理学家把少

年期称为“危险期”或

“心理断乳期”,在这一

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

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

现出追求独立的倾

向。少年期总体性的阶

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

剧变,内心世界的发

现;自我意识的觉醒,

独立精神的加强。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P57 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具体讲:(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P59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P60 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

导意义。

作用: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

次包括:P61 (1)国家

的教育目的;(2)各

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

标;(3)教师的教学

目标。三者关系:教育

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

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

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

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

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

的基本依据P62—65 :

(1)、教育目的的制

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

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的教育目

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

础上。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

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

方法(根本途径)。

5、现阶段我国的

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是什么?

我国现阶段教育

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重点,造就…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

基本精神:P67(1)、

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

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

统一;(2)、我们要

求学生在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

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

的和谐发展;(3)、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

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

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6、对素质教育的

理解P67—70 ?:素质

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

素质教育的本质):

( 1 )素质教育是面

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 2 )素质教育是全

面发展的教育;( 3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

个性发展的教育;

( 4 )素质教育是以

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的教育

7、为什么说素质

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

发展的教育P70:素质

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

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

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

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

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

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

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

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

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

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

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

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

性与创造性的人。

8、为什么说创新

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

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

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P70:创新能力离不开

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

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

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

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

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

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

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

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

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

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

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

力。

9、能不能培养学

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

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

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

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学生

1、学生特有的本

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

面?P73 ●学生是处于

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

迅速时期的人。(1)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

性与可塑性;(2)学

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

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

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

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

位如何?●传统认识:

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

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

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

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

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

●现代教育思想: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

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

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P76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

的权利。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

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

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

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

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

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

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

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

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

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

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

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

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

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

的发展。

第二节教师

1、教师职业是一

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P78 (1)是一种专门职

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是促进个体社会

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

者。

2、教师职业的本

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

责)是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的特

点是什么?P79 最大

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

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

主要有6种:P79—80;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管理者;朋友;

研究者。

4、教师职业专业

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

的专业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

技术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该学科相关

知识;(3)了解该学

科发展脉络;(4)了

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

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管理

理念;(2)具有良好

的教育能力;(3)具

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教师应具有的

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

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语

言准确、明了、有逻辑

性;富有感情,有感染

力;有个性。要掌握对

话艺术,善于独白。在

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

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

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

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

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6、教师的人格特

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

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

关系的品质等。教师优

良的个性品质包括:热

情慷慨、善于交际、乐

于助人、有责任心、仁

慈友善、合群合作、公

平客观、耐心周到、有

幽默感。

第三节学生和教

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

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

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

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

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

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

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

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

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

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

系包括哪些方面:(1)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

学上是授受关系;(2)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

关系;(3)师生在社

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

的关系。

2、对学生指导、

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

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

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

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

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

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

学会学习、判断、选择。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

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

之一就是多元化。在学

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

终身不变,在学校就必

须认可并鼓励学生善

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

况作出判断、选择、发

挥。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把课程用于教育

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

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

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

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

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

学科。●课程论侧重研

究“教什么”;教学论侧

重研究“如何教”。●课

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

的核心。●课程类型指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

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

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P88

(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

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P91—92 1234 :(1)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目标

第三节课程设计

1、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P92 :(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

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

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

的教学结果、标准。)

2、课程文件的三

个层次(在我国,课程

具体表现为):(1)

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

划);(2)教学大纲

(又称学科课程标

准);(3)教科书

3、教学计划是指

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

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

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

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

的特征P96 :(1)强

制性、(2)普遍性、

(3)基础性。

4、教学计划的中

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

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

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

类为依据。5、教学大

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

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

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

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

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

组成。学科课程标准是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

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

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

的重要标准。

6、教科书又称课

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

(或课程标准)编制

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

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

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

循的原则5点:(1)

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

学性与思想性;(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注重适用性;

(4)符合学科知识的

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

学习的心理顺序;(5)

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

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

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

接。

第四节课程实施第五

节课程评价

1、课程实施是指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

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

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

径。

课程实施的过程

结构:(1)安排课程

表(应遵循整体性原

则、迁移性原则、生理

适宜性原则);(2)

分析教学任务;(3)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

模式;(5)规划教学

单元和课;(6)组织

教学活动;(是课程实

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7)评价教学活动的

过程与结果。

2、课程评价既是

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

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

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

点。

3、课程评价的主

要模式有哪些?(1)

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

的“评价原理”和“课程

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以

课程目标为中心展

开);(2)目的游离

评价模式(美国学者

斯克里文提出);(3)

CIPP评价模式(包括

四个步骤: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4、课程评价过程

中要经历那些步骤(课

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P107:第一步,将焦点

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

程现象上;第二步,搜

集信息;第三步,组织

材料;第四步,分析资

料;第五步,报告结果。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

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

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

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哪些方

面?P108—109 3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

方面活动组成;(3)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

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是学校进

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或

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

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

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意义(教

学的作用)是什

么?(1)教学是社会

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

要手段;(2)教学为

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

学的基础和实践;(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

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

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

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

于中心地位。

为什么说教学为

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

学的基础和实践P109 (二)2 (1)(2)(1)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

空及个体直接经验的

局限,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

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

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

任务有哪些?)110—112 4点:(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

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

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

公式及其系统。

6、智力的核心是

思维力。创造才能是指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

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

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

力。

怎样理解发展学

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

能的教学任务?: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

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

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

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

而且要发展学生体力,

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

生视力,增强学生体

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

惯,有规律、有节律地

学习与生活。要通过发

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

生进行推理、证明、探

索、发现,培养学生独

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

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

代要求。

7、现代教学是如

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的?以马克思主义关

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为指导,协调学生知

识、智力、兴趣、情感、

意志、性格等因素,追

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通过教学激励发展学

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

们不仅有现代科技文

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

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

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

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

神。

第二节教学过程

1、历史上对教学

过程的各种理解

P113 孔子:把学习过程

概括为学—思—行的

统一过程;夸美纽斯:

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

觉活动的基础上;赫尔

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

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

统化的过程;杜威:认

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

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

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

做中学的过程;凯洛

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

种认识过程。

2、为什么说教学

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

识过程?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

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

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

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

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

性、认识的交往性、认

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

认识。

3、教学过程的基

本特点(或说基本规

律):(1)间接经验

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

智力相统一;(3)教

学过程中知、情、意的

统一;(4)教师主导

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

4、教学中学生学

习的主要是间接经

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

要以直接经验为基

础。教学中学生直接经

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

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

得有什么不同?教学

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

型化、简约化,主要方

式是实验、演示、教学

录象,参与一定的生产

劳动、社会调查,设置

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

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

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

量且能反映事物本质

特征的。

5、怎样理解掌握

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

一规律?P116(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

的基础;(2)智力发

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

条件;(3)掌握知识

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

的内在机制;

6、赫尔巴特率先

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

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

学过程之中。

7、教师主导作用

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

么?P118(1)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

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

主导作用;(2)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

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

主体能动性;(3)建

立合作、友爱、民主平

等的师生关系。

8、教学过程的结

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

阶段

教学过程有哪几

个基本阶段?

P119—120 :(1)引起

学习动机(2)领会知

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

学方法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

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

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

工作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

P121—122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

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

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

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

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

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启

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

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

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

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

索,生动活泼的学习,

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

的基本要求:(1)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

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3)让学生

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

题的能力;(4)发扬

教学民主。孔子提出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 ;《学记》中提出

的“道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苏格

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

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的

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P123—124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

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

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

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

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

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

的基本要求:(1)在

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

习;(3)在扩充改组

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

固。

如何组织学生复

习?要向学生提出复

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

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

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

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

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

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

忆。

6、什么是循序渐

进原则?贯彻要求有

哪些?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

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

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

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形成

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

则的基本要求:(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

教学;(2)注意主要

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

点的教学;(3)由浅

入深,由易到难,由简

到繁。《学记》提出的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

施”、“杂施而不孙,则

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

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7、试述因材施教

原则P125 :因材施教

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

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

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

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

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

则的基本要求:(1)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

有区别的教学;(2)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

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

发展。

8、说明理论联系

实际原则P125—12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

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

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

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

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

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

要注重联系实际;(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

识的能力;(3)正确

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

训练的关系;(4)补

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教学方法是师

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

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

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

的方法。中学常用的教

学方法:讲授法、谈话

法、讨论法、演示法、

练习法、实验法。

第八章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

本程序

1、教师进行教学工

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

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

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

的检查与评定。

2、备课是教师教

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应如何备

课?(1)钻研教材(钻

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

阅读有关参考书);

(2)了解学生(了解

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

的质量、他们的兴趣、

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

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

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

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

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

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怎样写好课

时计划(教案)?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

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

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3、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

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

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

教学、检查复习、讲授

新教材、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等。

●如何上好一堂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目

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

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

密、气氛热烈。

4、学业成绩的考

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

考试。测验的效度:指

一个测验能测出所要

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

程度。测验的信度:又

称测验的可靠度,指一

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

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

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

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

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

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

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

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

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

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

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

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

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

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

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

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

学、道尔顿制。

3、班级授课制

(也叫集体教学或课

堂教学):●最早从理

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

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

论》(1632年);● 我

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

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

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

文馆;●1902 年,清政

府颁布《钦定学堂章

程》后,班级授课制在

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

在,它仍是我国各级各

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

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

要优缺点:优点:有利

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

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

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

学作用。缺点:强调系

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

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

标准、同步、统一,难

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三节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专以表

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

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

行动的综合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

特征:综合性、可操作

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

类型:(1)内容型策

略(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4)

综合型策略

4、教学过程中如何

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

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

具体讲,有两条途径:

(1)结构化策略(2)

问题化策略。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

目标和内容

1、德育的实质是

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

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

体思想品德。德育是思

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

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

括家庭德育、学校德

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

件和保证;(2)德育

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

条件和保证;(3)德

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

条件和保证。

3、德育目标是通

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

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

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

作的出发点。

4、我国学校的德

育内容:政治教育、思

想教育、道德教育、心

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

辅导、生活辅导、择业

指导

第二节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从本

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

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

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

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

合方式。通常由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内

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

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

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

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

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

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

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它伴随品德认识产生发展并对

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

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

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

力量;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最后就是要达到

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6、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

础,行是关键。

7、活动和交往是

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途径和方法

1、德育原则是根

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

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

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

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

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

工作的基本要求):(1)

导向性原则;(2)疏

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

要求学生写和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

连贯性原则;(5)因

材施教原则

3、举例说明导向

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

指进行德育要有理想

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

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

本要求:(1)坚持正

确的政治方向;(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

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

任务的要求;(3)要

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

实性结合起来。

4、举例说明疏导

原则:疏导原则指进行

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

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

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

要求:(1)讲明道理,

疏导思想;(2)因势

利导,循循善诱;(3)

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

面教育。

5、试述尊重学生

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

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

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

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

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

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

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

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

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

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

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

赖学生;(2)要求教

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

求,要作到合理正确,

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

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

执行。

6、因材施教原则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

何贯彻之?因材施教

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

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

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

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

的教育。贯彻该原则的

基本要求:(1)深入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和内心世界;(2)根

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

放矢地进行教育;(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德育的途径是

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

形式:(1)政治课与

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

基本途径);(2)课

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4)共

青团活;(4)班主任

工作。

7、德育方法包括

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

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

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

方法:说服法、榜样法、

锻炼法、陶冶法、表扬

奖励与批评法。委托任

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

炼法;陶冶法是通过创

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

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

方法。陶冶包括:人格

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

陶冶。

第四节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当

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

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

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

格进一步发展。

认知性道德发展

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

和策略:(1)了解学

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

水平;(2)运用道德

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

分歧和认知失衡;(3)

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

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

式;(4)引导学生在

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

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

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

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2、德育认知模式

中“道德两难”问题的

教育意义:首先,道德

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

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

发展;其次,道德两难

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第十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班级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3.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

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

源,主要对象是人,即

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手

段有计划、组织、协调

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

种组织活动过程,体现

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

的关系。

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育

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

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

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

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几

种模式:常规管理、平

行管理、民主管理、目

标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

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

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

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

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

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

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

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

理理论源于马卡连柯

的“平行影响”教育思

想。3、目标管理是由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

提出的。班级目标管理

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

中心的管理。

第三节当前班级管

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班级管理

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方法:问题:(1)由

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

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

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

偏重于专断型;(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

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的程度较低。为解决当

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

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

展需要为目的;(2)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

主体地位;(3)训练

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

能力。

第四节班集体的形

1、班级是学校最

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

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

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

起来的学生群体。而班

集体还要有以下四个

基本特征:(1)明确

的共同目标;(2)一

定的组织结构;(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

则;(4)集体成员之

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

围。

2、班集体的教育

作用:(1)有利于形

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

力;(3)有利于训练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班集体的形成

与培养:(1)确定班

集体的发展目标;(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

伍;(3)建立班集体

的正常秩序;(4)组

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

动;(5)培养正确的

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班主任与班

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

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

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

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

的艺术家。

2、班主任的领导

影响力:(1)班主任

的职权影响力,包括班

主任的权威、地位、职

权;(2)班主任的个

性影响力,取决于班主

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

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

积极影响的能力、高度

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

力。

3、班主任的领导

方式:权威型、民主型、

放任型。当前班级管理

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

用教多:“教学中心”的

领导方式和“集体中心”

的领导方式。

4、班主任班级管

理的内容:(1)了解

学生,研究学生;(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

教育力量。

5、班主任了解学

生的内容与方法:内

容:(1)了解学生个

人;(2)了解学生的

群体关系;(3)了解

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

生活环境。方法:(1)

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

材料来了解学生;(2)

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

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

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保险学》期末考试题

《保险学》期末考试题 系别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核分人签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默示保证与明示保证的法律效力相比() A.前者效力大于后者 B.后者效力大于前者 C.具有同等效力 D.视具体情况而定 2.()是险位超赔分保合同在空间上的扩展。 A超额赔付率分保B.事故超赔分保 C.超额损失分保 D.超额赔款分保 3.保险人在支付了5000元的保险赔款后向有责任的第三方追偿,追偿款为 6000 元,则()。 A.6000元全部退还给被保险人 B.将1000元退还给被保险人 C.6000元全归保险人 D.多余的1000元在保险双方之间分摊 44 4.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 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否则,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A.明确说明 B.询问告知C?无限说明D.明确列明 5.某险位超赔再保险规定,分出公司自赔额为300万,分入公司责任额为500 万,若一危险单位发生赔款1000万,则分入公司赔偿()。 A.300万元 B. 500万元 C. 700万元 D. 1000万元 6.再保险合同的性质为() A.补偿性 B.给付性 C.临时性 D.定值性 7.按保险标的价值是否载入保险合同进行分类,保险合同可分为() A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 B.足额保险合同与补偿保险合同 C.足额保险合同与非足额保险合同 D.定额保险合同与不定额保险合同 8.人身保险中,投保人申报的年龄不真实,并且其真实年龄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年 龄限制的,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但是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的除外。 A. 1年 B. 2年 C. 3年 D. 5年 9.财产保险基本险对()风险造成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 A.火灾 B.爆炸 C.暴雨 D.雷击 10.我国对人身保险合同保险利益的确定方式是()。 A.对被保险人的存在有精神幸福 B.被保险人死亡造成投保人经济损失

保险学期末整理

名词解释 1、风险:从广义看,只要某一事件的发生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性,就认为该事件存在风险。在保险中,风险是一种损失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状态。风险的属性:客观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 2、汉立区三角:说明损失频率高的事件,损失程度小;损失频率低的事件,损失程度大。 3、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4、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地区)的保险费收入占该国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反映了保险业为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的程度。保险深度大,反映该国(地区)的保险业比较发达。公式: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5、保险密度:是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均保险费支出,它反映了该地(平均意义上)人们在收入中用于保障的部分。公式:保险密度=保费总收入÷总人口 保险密度大,反映了该国(地区)居民的风险保障意识强。 6、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又称可保利益。 衡量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是否具有保险利益的弃权标志是看投保人是否因保险标的的损害或丧失而遭受经济上的损失。 7、弃权:保险人放弃其在保险合同中可以主张的权利。 禁止反言:保险人既已放弃其在合同中的某种权利,将来不得再向对方主张这种权利。也称为“禁止抗辩”弃权与禁止反言在人寿保险中有特殊的时间规定(一般为两年)。 8、重复保险: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与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9、近因: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而不是指时间上、空间上最接近损失的原因。 10、保险金额:由保险合同的当事人确定、并在保单上载明的被保险标的的金额,它又可以看作是被保险人的责任限额。 11、免赔额:是常见的保险条款。免赔额是指由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事先约定,损失额在规定数额之内,保险人不负责赔偿,而由被保险人自行承担损失的一定比例或金额。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来源: () | 作者:() | 时间:2010-10-24 | 浏览: 3296 人次 ]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代化(简答)

826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826)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察目标 该考试的主要目标是考察考生对于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有机反应及反应机理、有机合成思路、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运用有机化学相关知识内容和方法来准确分析、解释和科学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二、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了解有机化学发展历史及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学习任务及研究方法; 1.2 理解化学键理论及共价键的形成和属性; 1.3 掌握基本概念:原子轨道、分子结构、构造、均裂、异裂、自由基、中间体、诱导效应、官能团; 1.4 了解有机化合物元素分析及结构测定方法。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2.1 熟练掌握烷烃的同系列、异构及烷烃的命名; 2.3 掌握烷烃的构象:构象的定义,交叉式与重叠式,构象 表示法(透视式与Newman投影式),构象与能量关系; 2.3 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沸点、熔点、溶解度、密度及变 化规律,分子间力; 2.4掌握烷烃的反应,重点掌握烷烃的卤化反应及自由基反应

历程; 2.5了解烷烃的主要来源和用途。 2.6 掌握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 2.7了解环烷烃的物理性质、环烷烃的来源和应用; 2.8 掌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理解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的 关系; 2.9 掌握环己烷的构象、理解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分析;了解 其它单环及多环环烷烃的构象。 第三章烯烃和炔烃 3.1 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 3.2 理解烯烃的相对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 3.3 掌握烯烃、炔烃的制法; 3.4了解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 3.5 重点掌握烯烃的反应: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加卤素、 卤化氢、水、次卤酸、硫酸);自由基加成(过氧化物效应);硼氢化反应;氧化,臭氧化;聚合反应;α-氢的反应(高温卤代,氧化,氨氧化);掌握炔烃的反应。 3.6 掌握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熟练应用马氏规则,了解区域 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概念。掌握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碳正离子的重排及烯丙位重排; 3.7 了解烯烃、炔烃的来源和工业制法。 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

保险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一、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特定的期间内,某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风险是与损失相关的一种状态;二是,这种损失是不确定的。例如,由于雪崩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故而雪崩不属于风险。 二、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风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的客观存在。 2、损失性:风险的后果必然是造成人们的某种损失。 3、不确定性:即损失是否发生、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承担主 体是不确定的。 4、普遍性:风险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5、社会性:既然风险强调损失,则与人类社会的利益直接相关,没 有人和人类社会,就谈不上风险。 6、可测性:某一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是不可预知的,但是总 体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具有规律性和可测性的。 7、可变性: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转化的特性。表现为风险的性质、 种类、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都是可变的。 三、风险的构成要素 (一)风险因素:指促使某一特定风险事故发生或增加其发生的可能性或扩大其损失程度的原因或条件。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或间接原因。根据性质不同,风险因素可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 (二)风险事故:指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只有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导致损失。 (三)损失:在风险管理中,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分为两种形态,即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就某一事件来说,风险因素增加产生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引起风险损失,风险因素是损失的间接原因,风险事故是损失的直接原因。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 质(重点)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 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 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 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 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 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 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 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 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 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 四次教育革命:第一 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 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 构;第二次是将书写 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 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 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 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与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 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 能,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 善, 3)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 变: 1)18世纪以前确 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 职能(欧洲中世纪大 学), 2)19世纪初德国 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 的职能(1810年洪堡 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 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 的职能(威斯康辛大 学,校长范*海 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1)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 能, 2)发展科学是现 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 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高二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复习提纲

高二化学选修有机化学 复习提纲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有机化学》期末复习一、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二、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类别和各类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酮羰基能加 成 与H 2 加成为醇,不能被氧化剂 氧化为羧酸 羧酸羧基受羰基影响, O?H能电离出 H+, 受羟基影 响不能被加 成。 1.具有酸的通性 2.酯化反应时一般断羧基中的 碳氧单键,不能被H 2 加成 3.能与含?NH 2 物质缩去水生成 酰胺(肽键) 酯酯基 HCOOCH3 (Mr:60) 酯基中的碳氧 单键易断裂 1.酸性条件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羧酸和醇 2.碱性条件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羧酸盐和醇 氨基酸RCH(NH2)COOH 氨基?NH 2 羧基?COOH H2NCH2COOH ?NH 2 能以配位 键结合 H+;?COOH能部 分电离出H+ 两性化合物,能形成肽键 蛋白质结构复杂不 可用通式表 示 肽键 氨基?NH 2 羧基?COOH 酶 多肽链间有四 级结构 1.两性 2.水解 3.盐析 4.变性 5.颜色反应 6.灼烧有特殊气味 糖多数可表示 为通式: C n (H 2 O) m 羟基?OH 醛基?CHO 羰基 CH2OH(CHOH)4CHO 葡萄糖 淀粉(C 6 H 10 O 5 ) n [C6H7O2(OH)3] n 纤维素 多羟基醛或多 羟基酮或它们 的缩合物 1.氧化反应(还原性糖) 2.加氢还原 3.酯化反应 4.多糖水解 5.葡萄糖发酵分解生成乙醇 油脂 酯基 可能有碳碳双键 酯基中的碳氧单键 易断裂;碳碳双键 能加成 1.水解反应(皂化反应) 2. 氢化反应(硬化反应) 三、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1.取代反应 (1) 酯化反应 (2) 水解反应 C2H5Cl+H2O C2H5OH+HCl CH3COOC2H5+H2O CH3COOH+C2H5OH (3) (4) (5) 2.加成反应 (烯烃与X 2、H 2 O、 HX、H 2 )3.消去反应NaOH ? H+ 浓H2SO 4 170℃乙醇?

保险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 ◆风险的概念: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特定期间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的特征:1、客观性;2、损失性;3、不确定性;4、可测性。 ◆风险的分类:按风险损害的对象:1、财产风险;2、责任风险;3、人身风险。 按风险的性质:1、纯粹风险;2、投机风险。 按损失的原因:1、自然风险;2、社会风险;3、经济风险。 按风险的影响程度:1、基本风险;2、特定风险。 ◆风险处理:是指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结果,对风险管理技术和措施进行选择及实施的过程。 ◆风险处理主要方法:(重点) ●避免风险:是指考虑到风险的存在或可能发生,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案或活动。 ●预防风险:是指通过对风险的预测,实现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技术或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减 少损失的机会。 ●抑制风险:是指在灾害事故发生时或发生后,为防止灾害的过大或蔓延、减少损失而采取的技术或措施。 ●自留风险:是指个人或企业自己承担风险。 ●转移风险:是指将风险转移给别人处理,主要是保险。保险是风险处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风险与保险的关系:1、风险是保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2、风险的发展是保险发展的客观依据; 3、保险是风险处理的重要有效方法; 4、保险经营效益受风险管理技术的制约。 第二章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保险的概念: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 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保险的性质:1、经济性;2、互助性;3、适法性;4、科学性。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教育得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得?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得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得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得。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得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得人才; (2)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得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生产力对教育得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得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得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得内容与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得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得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得数量与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得内容、方法与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得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得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得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得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得功能。 8、学校文化得特性 (1)学习文化就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就是一种整合性较强得文化; (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文化得缩影。校园文化有特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统一就是校风。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201409修改) 一、考试目的 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规律的科学。通过考试,使同学们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相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具有基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1.4.1 共价键的形成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1.4.2 共价键的属性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1.4.3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 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1.6.1 Br? nsted 酸碱理论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1.6.2 Lewis 酸碱理论 Lewis 酸、Lewis 碱 1.7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7.1 按碳架分类 脂肪族化合物、脂环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 1.7.2 按官能团分类 官能团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烃、脂肪烃、脂环烃、饱和烃 2.1烷烃和环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 烷烃:CnH2n+2 环烷烃:CnH2n 构造异构体 2.2 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 伯、仲、叔、季碳原子;伯、仲、叔氢原子;烷基、环烷基烷烃的命名、单环环烃的命名 2.3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 2.3.1 σ键的形成及其特征 2.3.2 环烷烃的结构与环的稳定性 角张力 2.5 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2.6 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2.6.1 自由基取代反应 卤化反应、自由基的稳定性次序、卤素的活性次序 2.6.2 氧化反应 2.6.5 小环环烷烃的加成反应 加氢、加溴、加溴化氢 第三章不饱和烃: 烯烃和炔烃 3.1烯烃和炔烃的结构 碳碳双键的组成、碳碳叁键的组成、π键的特性 3.2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

保险学重点复习整理

保险原理复习课 名词解释 保险密度(深度) P54 保险深度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保费收入总额与GDP之比。 保险密度是指一定时期内的人均保费。 损失 P6 损失是指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价值的意外减少或灭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直接的物质损失;②经济收入的损失;③赔偿责任的损失;④额外费用的损失。 利差益(利差损) 指资产运用的实际利益率大于责任准备金计算所采用的预定利率时产生的利益。 死差益(死差损) 指保险公司实际的风险发生率低于预计的风险发生率,即实际死亡人数比预定死亡人数少时所产生的盈余。 费差益(费差损) 指实际所用的营业费用比依预定营业费用率所计算之营业费用少时所产生的利益。如果实际使用附加费低于预期,就产生费差益,反之则相反。 赔款准备金 P293 赔款准备金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一种法定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会计年度决算以前发生赔案应付而未付赔款,在当年收入的保费中提存的资金。 未到期准备金 P295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也是财产保险法定准备金的一种,是保险人在年终会计决算时,把属于未到期责任部分的保费提留出来,用作将来赔偿准备的资金。 危险单位 P314 风险单位是保险标的发生一次风险事故可能波及的最大损失范围。 赔偿限额 P197 通常由被保险人与保险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后在保险单中载明,一般分为每一次产品事故的最高赔偿金额和保险有效期内的赔偿累计最高限额两种。 自动弃权禁止反言 P107 弃权是指保险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放弃其在保险合同中可以主张的权利,通常是指保险人放弃合同解除权与抗辩权。 禁止反言是指合同一方既已放弃其在合同中的某项权利,则日后不得再向另一方主张这种权利。在保险合同中,禁止反言是指保险人知道其有解除权和抗辩权,但是保险人没有行使其权利,反而向投保人或受益人明示或默示保险合同仍然有效,以致投保人或受益人不知合同可被解除或保险人有抗辩权,因而履行了合同,保险人便不得再主张解除合同或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近因原则 P120 近因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不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关于损失结果最为接近的原因。 近因原则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近因属于保险责任的,保险人承担损失赔偿责任;若近因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则保险人不承担损失赔偿责任,只有当承保危险是损失发生的近因时,保险人才承担赔偿责任。 重复保险 P129

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有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四年制本科. 试行) 课程编号:0302110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 开设学期:第三、四学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一、课程考核目的 促进学生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受到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培养,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打好基础,并满足目前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二、教学时数 本课程总学时为144(36周,周课时4),其中课堂教学128学时,课堂讨论8学时,考核8学时。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1、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主要参考书 1、邢其毅主编,《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莫里森等编,《有机化学》,科学出版社,1983年 3、胡宏文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四、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本考试大纲根据上饶师范学院《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以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按照有机化学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出了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的目标。考核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或会、能),三个层次依次提高。第三学期期中考试考核内容 第一章绪论 考核知识点 1、有机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共价键的极性和偶极矩、碳原子轨道的杂化(SP 3、SP2、SP)、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的形成和断裂方式——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的形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断裂方式、过渡状态和中间体); 3、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 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分离提纯、检验纯度、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元素定性分析、元素定量分析、实验式的计算、分子式的确定)、构造式的确定。 考核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以及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等概念的涵义;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并能从结构上加以解释; 3、理解有机化合物按碳骨架和按官能团分类的两种方法,掌握官能团概念的涵义以及一些官能团的名称,并能根据官能团判断有机化合物所属类别;

保险学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导论 保险学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保险商品关系。 保险商品关系是指保险当事人双方之间遵循商品等价交换原则,通过签订保险合同的法律形式确立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保险商品的经济损失补偿功能。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 第一节风险及其特征 风险的概念:引致损失的时间发生的一种可能性。1.广义的风险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 2.狭义的风险强调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保险中的风险都是狭义的) 狭义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风险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保险经济的必要性) 2.损害性(凡是风险都会给人们的利益造成损害)保险是对损失进行经济补偿,而不是保 证风险的不发生。 3.单一风险的不确定性(空间、时间、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偶然性形成了经济单 位与个人对保险的需求,而风险的不确定性 使之成为可保风险。 4.总体风险的可测性 5.发展性(风险的发展为保险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要素,重点) 1.风险因素(风险条件)是指引发风险事故或 在风险事故发生时致使损失增加的条件。分 类:实质风险因素(有形)、道德风险因素 (品行修养)、心里风险因素(心理状态)2.风险事故(风险事件):损失的直接原因或 外在原因,是损失的媒介物。 3.损失:非故意、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 值的减少。(直接损失、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风险事故直接造成的有形损失,即实质损失。 间接损失:有直接损失进一步引发或带来的无形损失,包括额外费用损失、 收入损失、责任损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与损失的关系(因果):风险因素引发风险事故,而风险事故导致损失。风险因素是损失的间接原因,风险事故是损失的直接原因,因为风险因素要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导致损失。 风险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纯粹风险(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投机风险(有获利或损失机会) 按对象分类: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人身风险 按环境分类:静态风险(与社会经济政治无关)、动态风险(有社会经济政治变动导致) 风险管理(重点。简答) 风险管理:经济主体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对风险实施有效地控制和妥善的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1.识别风险 2.风险评估 3.风险评价 4.选择风险管理技术(重点) 4.1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避免、预防、抑制 目的:降低损失频率和减少损失程度,重点在 于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 4.2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自留(主动自留、 被动自留)、转嫁 目的:以提供基金和订立保险合同等方式,消 化发生损失的成本,即对无法控制的风险做出 财务安排。(保险) 5.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可保风险:是指可被保险公司接受的风险,或可以向保险公司转嫁的风险。 可保风险的条件 1.必须是纯粹风险 2.风险必须是偶然的(不确定性) 3.风险必须是意外的(非故意、不可预知的)4.风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非少数标的) 5.风险应有发生重大损失的可能性(非小额损失)

2019教育学考试大纲.

2019教育学考试大纲. 附件1 2019年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 一、考试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全区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 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结果将作为我区中小学教 师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 二、考试目标 (一)能够具有中小学教育教师职业应具备的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 基本技能。 (二)能够具有运用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 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能够具有持续发展自身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素养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9〕1号),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德育 工作基础知识以及广西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教育学。 1. 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教育学基本原理。 (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3)了解教育的功能;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 3. 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

(1)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4)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4. 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 (1)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中小学班队、共青团活动的基本类型。 (4)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5)掌握组织中小学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6)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分析和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 现象和问题。 5. 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教学法。 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 (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陈述的三维表述方式。 (4)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 2.教学过程。 (1)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3.教学内容。

027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2020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入学考试 《应用化学》专业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有机化学 一、考试的内容、要求和目的 1、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考核比重:0%)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一般的研究方法及分类;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理论及其运用。 1.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涵义、有机化学及其发展简史 1.2 熟悉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达与特性 1.2.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 1.2.2 共价键的本质;共价键的参数: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 1.2.3 共价键的断裂与反应的类型 1.2.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2.5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1.3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考核比重:8%) 2.1 掌握烷烃的同系列、同分异构现象、分类、命名、结构;理解甲烷的结构;碳原子的杂化形式、了解乙烷、丁烷的构象及其相互转变关系 2.2 了解烷烃的重要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折光率。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理解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 2.3 了解烷烃的来源及制备 2.4 了解环烷烃的同系列、构造异构及其制备;掌握螺环和桥环化合物的命名,小环的张力及其稳定性、环己烷和取代环己烷的稳定构象、小环环烷烃的加成反应。 第三章不饱和烃:烯烃和炔烃(考核比重:6%)

掌握单烯烃的重要化学性质及反应规律 掌握单烯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同分异构现象 3.1 理解烯烃和炔烃的杂化方式、π键 3.2 掌握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体和命名、顺反异构、Z/E标记;了解物理性质。 3.3 掌握烯烃和炔烃的反应 3.3.1 掌握催化加氢和还原反应 3.3.2 掌握亲电加成:与X 2、HX [马氏(Markovnikov规则)过氧化物效应]、H 2 SO 4 、 HOX、H 2 O、乙硼烷 3.3.3 理解炔烃的亲核加成 3.3.4 掌握氧化反应:环氧化、高锰酸钾氧化和臭氧化 3.3.5 了解聚合反应 3.3.6 掌握α-H原子的卤代反应 3.3.7 掌握炔烃的活泼氢反应:炔氢的酸性和炔化物的生成、炔的鉴定 3.4 了解烯烃的来源和制备 3.4.1 烯烃的制备方法:醇脱水和卤代烷烃脱卤化氢 3.4.2 炔烃的制备方法:二卤代烷脱卤化氢和端位炔烃的烷基化 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共振论(考核比重:3%) 4.1 了解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理解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特别是1,3-丁二烯的结构、性质及用途;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2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狄耳斯-阿尔德(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聚合反应 4.3 了解重要的二烯烃的来源和制法 第五章芳烃芳香性(考核比重:9%) 掌握芳香烃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特别是苯的特性及芳香性及结构特征 掌握芳烃类化合物的重要性质:苯及其衍生物的亲电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并能应用到有机合成中。 了解苯、甲苯、萘的性质及重要用途,了解多环芳香化合物和非苯芳香体系 5.1 掌握芳香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 5.2 熟悉苯的分子结构和理论解释 5.3 了解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最新员工保险知识培训考试题库(《保险学原理》简答、论述题答案)

《保险学原理》简答题答案 四、简答题(共40题) 1.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但却比其它风险的财务处理手段优越得多。为什么? 答案:指定教材P19-21。 避免是指设法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它是处理风险的一种消极技术,且避免地采用通常会受到限制;自留风险是对风险的自我承担,是处理风险的一种常用且重要的技术,但自留风险有时会因风险单位数量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其处理风险的功效,一旦发生风险损害,可能导致财务调度上的困难而失去其作用;损失抑制是指在损失发生时或之后为缩小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常在损失程度高且风险又无法避免和专家的情况下采用。保险方式属于风险处理方式中的转嫁方式,风险管理者将不能回避或排除的风险通过这种方式转嫁给保险公司,当发生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责任给予经济补偿。相比之下,其他风险处理方式存在一些缺陷使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风险损失不能得到补偿,保险比其他风险的财务处理手段优越得多,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广泛运用。 2.什么是可保风险?其要件有哪些? 答案:指定教材P21-22。 可保风险是指可被保险公司接受的风险,或可以向保险公司转嫁的风险。可保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即危险。其要件是: 第一,风险不是投机的;第二,风险必须是偶然的;第三,风险必须是意外的;第四,风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第五,风险应有发生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3.如何理解保险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答案:指定教材P30。 保险是一种平均分担经济损失补偿的活动,在分担的主体之间必然形成一种再分配关系,保险作为经济范畴,是这种分配关系的理论表现。保险的本质就是在参与平均分担损失补偿的单位和个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从近现代保险经济的主要形式看,内部关系的对立统一有:被保险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这是整个保险分配关系的基础;被保险人和保险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这是保险分配关系的表现形式;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这是保险分配关系的发展。4.如何理解现代保险的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 答案:(1)保险的三大功能是指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 (2)保险的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保险保障功能是保险最根本的功能,也是保险区别于其它行业的最根本的特征。资金融通功能是在经济补偿功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管理功能是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之后产生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只有在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

保险学知识点总结(重点)

与课本知识点是一致的,很重要,很有针对性 第一章导论 1.P9保险产生的原因中关于保险的分类,着重注意按风险性质的分类、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 (1)按风险的性质 纯粹风险:只有损失机会而没有获利可能的风险。投机风险: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 同一个风险可能兼有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双重性质。大多数纯粹风险是可保风险。 (2)按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可分为: 自然风险:由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所致损失的可能性,由内生变量所致损失的可能性。 社会风险:伴随着人类社会行为的变化、制度的重新安排、新政令的颁布与实施、甚至是政权的更迭而产生的损害可能性。社会风险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风险。 技术风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升级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损害可能性。 (3)按损害对象,风险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财产风险:导致财产毁损、灭失和贬值的风险。 人身风险:生、老、病、残、死、失业等导致人身伤害或影响健康的风险。 责任风险:对他人所遭受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负的法律赔偿责任或未履行契约所致对方受损应负的合同赔偿责任。如职业责任、公众责任、产品责任。信用风险: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因对方违约或不可抗力的发生,致使合同无法执行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失信风险。如美国国债风险。 2.P11风险管理、P12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注意P14页的财务法 (1)风险识别:受险主体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 (2)风险估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是风险估测的主要内容。 (3)风险评价: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决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到何种程度。 (4)风险(管理)对策:在识别分析和估测风险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风险频率、损失程度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的过程。 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控制法和财务法两大类。 控制法是指避免、消除风险或减少风险发生频率及控制风险损失扩大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 财务法是通过提留风险准备金,事先做好吸纳风险成本的财务安排来降低风险成本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它包括自留和转移两种。 A自留风险有三种情况①对潜在损失估计不足②损失金额相对较低,经济上微不足道③通过对风险和风险管理方法的认真分析,决定全部或部分承担某些风险。B转移风险 ①保险保险购买者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保险公司接受保费,建立基金以赔付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