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

“方便力”释为“计量之能力”。

还有把“方便知见”解释为“唯知图谋之方法”,这从教义学者眼光来看,未免太简单化了。b rahm an 这一词在梵文、巴利文等古印度诸语言中经常出现。然而,对于汉民族和日本人来说则是极为难解的概念。经一番努力,中华民族将它音译为“梵”,日本人则在《假名

法华经》中将它意译成“洁”(きよし)。把“梵音”译成“洁声”(きよしごえ),把“梵行”译成

“洁行”

(きよしおこない)。“辩才”读成“くちきよく”(口才好之意),在后来的日语中读成“くちぎよしい”

①“饶益”读成“ねうやく”意译为“たのしめ”,即指荣华富贵。

②“乐说”读作“ぎようせつ”,意译为“叙说愿望”。

③结论:以上不过是本人对《假名法华经》的管见。但也可以说涉及到了世界思想史上值得注目的一个问题。

(一)《假名法华经》的要旨与扎根于民众的德国、荷兰等地的神秘主义思想家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不论欧洲的神秘主义思想家,还是日本的假名法语的作者,皆重视向女性传法。(三)上述两者都是从民众俗语的精神氛围发起的。但时间上讲,东亚的作者们要早于欧洲神秘主义思想家。

(作者中村元,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方学院院长 金勋译)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

任继愈

佛教自印度次大陆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交流融会过程,形成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有佛教外来文化因素,又有中国文化特色,它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而不是“佛教在中国”。它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三大分支:在云南省与缅甸、老挝接壤地区的中国佛教,带有中国云南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的特色,我们称它为“云南佛教上座部”,流行范围不大,信徒不多。在藏族聚居地区传播的中国佛教主要流行在中国西藏地区,后来扩展到西藏以外的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一支系,我们称之为“藏传佛教”,外国称之为“喇嘛教”。流行地区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并由中国内地传播到东邻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这一支系,我们称之为“汉传佛教”。由于这一支系人数众①②③同上,第27页。

同上,第27页。

《假名法华经》,妙一本。

多,地区广大,与中国传统结合得最密切,学术界所讲的中国佛教,一般指汉传佛教这一系统。本文所说的“天台宗”,就是汉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汉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凭借中印双方古老文化深厚的根基,得到充分发展而繁茂壮大。它对后世的影响及绵延的历史大大超过了印度次大陆,佛教的传播中心后来已由印度转移到中国。释迦牟尼已被中国人民接受为圣人,与中国的孔子、老子并称为“三圣”,受到同等的尊奉。

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国佛教,经历过四个阶段,或可称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介绍阶段——汉至魏晋。

第二个时期为融会阶段——南北朝。

第三个时期为创造阶段——隋唐。

第四个时期为儒化阶段——宋至清。

佛教为适应中国的国情,取得传播的机会,中国佛教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曾涌现过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和主要流派。这些重要流派和杰出人物对佛教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国佛教也曾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对中国及其邻国起着友好桥梁的作用。

在第一阶段(汉至东晋)的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僧人都是译经大师。佛典的翻译者同时又是所译佛典的宣传者。通过翻译佛教经典,引发出不同流派。主译者多为外籍僧人,他们为传教,在中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很多译经僧人为了传布佛教终生留在中国。早期的佛经译者来自古天竺者少,在西域(即中亚一带)者多。早期译经多由“胡语”(即中亚语言)译出。直接从梵语译出的佛教经典,南北朝后期逐渐增多,隋唐以后,汉译佛教典籍底本才完全出自梵文。其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人才的原因,有中外交通的原因,也有当时中国政治的原因。

经过长期系统的介绍,中国佛教信徒到了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众多流派,包括早期的、晚期的、佛教正统的、佛教以外的,差不多都有汉文译本,有些佛经多达二、三种以至多种译本。除了译本,中国佛教徒还对译本进行了某些加工,有的改编加以重新组合。随着译经事业的大力开展,中国佛教徒对佛典进行注释,有了中国人自己的著作。中华民族是个文化悠久的民族,善于继承和创新,用阐述的方式来表达其创新的见解。就是古人所沿用的“述而不作”,以述为作。佛经由介绍阶段自然地进入到创造阶段。

由于中华民族有善于以述为作的治学传统,在介绍阶段已孕育着开创的成分,融会过程中已包含着创造。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一向有选择地吸收,从而产生了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近代从事佛教研究的有些外国学者,看到中国佛教未严格遵循古天竺佛教原意,天竺佛教传入中国后,都有所变革,认为中国佛教失去印度佛教原旨。这是由于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发展传播的特点,从而看不到这恰恰是中国佛教的优点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的特点和优点所在。了解这个特点和优点,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中国历史有它发展的轨道。当时当事者未必意识到这一轨迹的来龙去脉。事过境迁,

回头看看,才能看清楚所走过的道路的大方向、总轮廓。试把中国历史几千年经历的道路作一回顾,不难发现这几千年间,中国人民做过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都能载入人类发展史,因为它不仅是中国的,也属于全世界。

第一件大事是结束了列国纷争的春秋战国混乱局面,建立了秦汉统一大国,此后二千多年来竟成了中国历史上固定的模式。世界上外国知道中国的存在,是秦汉时期,秦汉以前中国的各族人民活动范围只限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内,向西不逾葱岭,东以东海为限。

建成统一的大国以后,国内众多民族不断融合,各自发挥各自民族的特点,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从交流中受益。壮大了国力,发挥大国物力、人力的综合优势,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有益的成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世界文明有她的奉献,都得力于几千年来国力充实、科学昌明、社会生活相对稳定。

在古代小农经济、小生产为主的社会,只有政治稳定才能保持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才能有余力从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古代中国的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对中国社会的统一、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这三大宗教在思想、人生观、道德生活、家庭生活方面都有过教化作用。

中国佛教的四个发展阶段并不只限于佛教自身的分期,它与中国历史的过程密切关联。

天台宗创建于隋朝,兴盛于唐朝,这一宗派走过的道路,正是中国隋唐大一统王朝走过的道路。经过几百年的南北两大政治集团的对峙,南朝和北朝各自形成民族融合(南方各民族的融合,北方各民族的融合),都为恢复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形势作准备。佛教也在这个统一的大形势下,起着配合作用。政治上南北两大政权的统一,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是人民的愿望。总的历史任务是结束长期(近四百年)的南北对立,走向和平建设的道路。隋唐两朝的统治者顺应了这一潮流,完成历史使命,受到人民的拥护,得到历史的肯定,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件大事。

天台宗从宗教神学理论上,论证了大一统王朝存在的必然性。宗教哲学不同于政治学,它不是为隋唐的某一政策、措施作说明,而是从整体上论证世界事物的融会、统一、互相补充的合理性。

隋唐时期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中对统一支持最有力的有两派,即天台宗和华严宗。唐代后期,统一王朝走向衰落,中央集权的政府失去控制全国的力量,禅宗继起,占有优势,逐渐取代了天台宗、华严宗的地位,上升为势力最大的佛教宗派。

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从创始者智 开始,建立了止观并重的宗教哲学,成功地融会北方重禅法,南方论义理的佛教两大主流,构建了新的宗教哲学。天台的基本经典“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基本理论都是反复强调止观并重,不可偏废的宗教修行方法,从止观并重的理论来调和佛教各流派之间的理论分歧。用天台宗的教理教义统一评判佛教一切经典,把佛教内部的派别论争都安排在一个庞大的判教体系中,提出“藏”、“通”、“别”、“圆”的不同层次为不同听众说法的解释。这样,既协调了佛教各派内

部纷争,也安排了天台宗在佛教中的独特地位。

天台宗创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性具善恶”、“十乘观法”,都体现了隋唐盛世思想领域的兼容并蓄的新气象、新体系。天台宗创始人智 与南朝统治者交往密切,隋朝建国后,智 曾受到斥责,他个人的遭遇似不顺畅,但作为一种宗教哲学思想体系,从天台宗教理、教义的正人心、辅教化,提倡性具理论,都是当时统一王朝的客观形势的反映。儒教建立新王朝的经学,孔颖达编成《五经正义》,兼收南北各大家的经典注释,作为国家的教材,与天台宗的定慧双修、止观并重起着同步作用。

唐中叶以后,中央政权衰落,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代表农民意识的宗教思想禅宗兴起,经院学派逐渐失去寺院经济的优越特权。天台中后期,玄朗、湛然“中兴台教”,已开始向有农民倾向的禅宗靠拢。

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天下读书人失去投靠中央政府科举选官的机会,有些知识分子不去选官而去“选佛”,向宗教找出路。知识阶层投奔宗教,佛教禅宗由不重文字的农民禅走向重文字的文人禅。这一时期的禅宗文字著作大量涌现,甚至超过经院学派的章句注疏数量。天台宗后来也走上相同的道路。山家山外之争,从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宗教实践,转向关于定慧理论的争论。山家比较倾向于维持天台宗初创时的学风,山外派则调和吸收更倾向于禅宗的宗风,表明当时宗教理论已开始有所转变,由天台宗创建时期涵盖世间一切法,教化一切有情的宏大体系,转向儒教,进入佛教的儒化时期,佛教从此再没有早期创造时期的气魄,佛教天台宗内部的大师,如智圆、梁肃,公开与儒教合流,明代的智旭(藕益),更加儒化。天台宗已失去它原来的性格。

天台宗的创建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成长壮大,从融会阶段走向创造阶段,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创建最早的宗派。华严宗、禅宗在它的影响下相继建立宗派,天台宗的成就也是中国佛教的成就。成人比较熟悉禅宗的一无依傍、见性成佛、摆脱经句文字束缚,自求解放的创造性。其实带头开创这一思路的是天台宗,智 有筚路蓝缕的功劳。

天台宗9世纪传入日本,建立日本天台宗,13世纪日本的日莲宗是由此派生的宗派。它对中日文化交流起过桥梁作用。早在南北朝后期,天台前期的慧思的止观教法传入新罗。智 及其后裔玄朗门下都有高丽、新罗学者受教,天台山被东方邻国奉为祖庭,在东北亚文化交流中,天台宗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值得世世代代记取。

(作者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

《法华经》与一念三千说

方立天

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人依据《法华经》等有关思想,吸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经过综合创造而提出的极其重要的义理。内容深邃,富有特色。以下拟从一念三千说的内涵、意义

剖析韩剧的独特魅力及对中国的影响

剖析韩剧的独特魅力及对中国的影响07级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2班王婷学号:07113004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大陆的热播,韩国文化在中国风行一时。本文主要分析了韩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以及韩剧中的剧情、服饰、饮食、音乐等各方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明确指出并论证了韩剧对中国的影响利大于弊,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抵制韩剧以及其他韩国文化。我们只有保持开放的文化姿态,相互融合,推陈出新,才能在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建起通向艺术美的桥梁。 【关键词】:韩剧;文化;魅力;影响 正文: 1993年,一部名为《嫉妒》的韩剧在央视播出,这是韩剧第一次登陆内地荧屏,但当时反响不大。直至1997年,央视引进了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才真正地让中国内地观众感受到了韩剧的魅力。此后“韩剧热”开始不断升温。韩国电视连续剧(简称韩剧)开始蜂拥而至,在中国刮起一股“韩流”。不仅如此,韩剧在整个汉文化圈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韩剧几乎每部戏都涉及尊老爱幼、兄弟友爱、谦恭礼让、诚信交友、朴实节俭、含蓄隐忍、积极进取等传统伦理美

德。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不断发展,在日渐商业化的社会中,人们所熟悉的传统道德力量已被忽视,生活变得越来越务实,这时候,韩剧所追求的真善美,所表达的人类伦理道德,就具有填补心理真空的作用,在我国的转型期起到了特殊的道德教化作用。 但是韩剧在中国风靡之时,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所谓的“爱国之士”打着“捍卫中国传统文化,抵制韩剧”的口号,一味的认为中国大量地引入韩剧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侵袭,而盲目地诋毁和排斥一切韩剧,这显然是不理性的。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们并未看到在这样一个思想自由、文化交流自由开放的时代,封闭自己排斥外来文化、不与时俱进,最终也会导致本民族自身的落后。韩剧之所以在中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与韩剧本身所具备的特质分不开。一部作品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一定具备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韩剧的独特魅力 1、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 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着很多历史上的相同之处,两国都在东亚文化圈内,有着儒家的文化传统, 韩国的文化传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韩国的文化传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延伸与扩展。这也是韩国文化相比欧美西方文化,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的原因. 而以韩剧为代表的韩国文化,是在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原创性的新文化,新鲜而不浅薄,因此对青年更具有一定的感召力。韩国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

中国佛教--佛教与儒家

中国佛教——佛教与儒家 佛教于东汉时传入我国,佛法不但在我国的宗教方面占尽优势,在文化方面,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相对的,佛教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中国化的佛教,深具中国文化的精神与特色。 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佛、儒思想由相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 事实上,无论是儒家或佛教,从今日的观点来看,皆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血肉,难以分割。 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比较 早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印度从奥义书到六派哲学,都以研究生死问题及解脱生死为归趣,直到佛陀,更加以归纳综合,创立佛教,因此以释迦牟尼佛思想代表印度文化。佛法的内容是三藏十二部,所探讨的主题,是以人生解脱为中心,兼论及宇宙等问题。 在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孔子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孔子继承二千五百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以礼、乐等六经为本,有系统的综合整理和树立一套道德伦理,这就是儒家思想。自此以后二千五百多年,一直受其影响。所以,中国文化以孔子的儒家为代表。 佛儒思想,自隋唐以降,曾经彼此融洽、调和,互相影响销融,但二者还是各具特色,自成一家。今比较概述如下: 孝 中国历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其主流,儒家学说则又以伦理道德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孕育此民族精神者,首称孝道。因此,历代典籍莫不以孝道为其主旨,其中尤以孔子言孝最详。比方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说:“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所谓“求忠臣,必于孝悌门者”。因为一个人要能忠于职,忠于国,忠于民族,首先就必先求其能孝于父母,友于兄弟。父母的恩德昊天罔极,因此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能行孝,而希望他能对人尽忠,岂不是缘木求鱼! 讲到佛教的伦理道德,也是以孝为宗,以孝为戒。所以,昔日佛陀曾为净饭王抬棺,成为众生报答父母劬劳之恩的典范;亲赴忉利天宫为母说法三月,俾使世人行孝奉亲;教导弟子目犍连设盂兰盆会,救度他的母亲脱离地狱之苦。此外,佛经中关于阐扬孝道的经典尤多。诸佛圣贤莫不以孝行为百善之首,视作立论之道,因此,佛儒的伦理观实无冲突。 佛教最重孝道,佛陀在《善生经》中揭示为人子者奉事父母应当:“一者、能奉养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在《大宝积经》中说:“夫父母者,皆愿利乐所生子故,难作能作,能忍一切难忍之事。假令种种不净秽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儒家思想之精要 (2) (一)儒家思想的及其主要内容 (2) (二)儒家的教育思想 (4) 二、当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三、儒家教育思想的显现及当代评价 (10) 四、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学生:甘鑫指导老师:彭伟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各国整体综合实力的上升,文化教育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一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流派,儒家教育思想历来为人们重视。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或仍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孔子思想中有关教学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及国内外历史评价等方面的论述,从而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为新世纪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财富。关键词:孔子儒家教育思想中国教育 一、儒家教育思想之精要 (一)儒家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提起儒家,不得不先说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奉为”圣人”。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上都曾一度引起过轰动性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 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

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佛,面朝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的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中国佛教宗派简表

汉语系佛教宗派简表 藏语系佛教宗派简表

世界佛教论坛由两岸三地佛教界发起于2005年,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宗旨: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 原则:遵循佛陀的伟大教诲,无论南传北传、出家在家、教内教外,皆可平等参与;无论显教密教、真谛俗谛、世出世法,皆圆融无碍。 理念:一粒种子可以长出一片森林.一种观念可以唤醒一群迷惘的心灵一个论坛则可以播撒无数的种子与观念。人心安宁、世界和平.就在我们的心念之间。 目标:面对这个并不安宁的世界,"世界佛教论坛"要为全球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争取人类的一个"新六和"的愿景.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最终共同致力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宣言:时惟佛诞吉日,普天同庆。各国大德群贤,云集香江;赏紫荆之幽香,品文化之多元。秉承佛陀遗教,广开法筵;再启佛教论坛,共沾法益。 万物莫不仗缘而生,世界咸依共业所感。当今时代,世有不平,生态失衡;人有不和,行止乏仪;心有不安,贪欲不止。故和谐世界之建设,须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当同愿同行。 虚空有尽,行愿无穷;随愿所成,行愿合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故与会大德同发六愿,共倡六行: 愿人心和善,惜缘护生,同行感恩。 愿家庭和乐,亲情稳固,同行奉献。 愿人际和顺,沟通互助,同行结缘。 愿社会和睦,各得其所,同行包容。 愿文明和谐,彼此欣赏,同行尊重。 愿世界和平,化怨为友,同行分享。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同愿同行。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 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

关于韩剧中儒教思想的深思

关于韩剧中儒教思想的深思 本文作者:教育论文360期刊网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8650946.html,/ 摘要:儒家思想对韩国影响深远,韩剧中包含很多儒家元素。而对韩剧细致研究就会发现,韩剧中的儒教倾向已经不再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至少在伦理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出现了重大偏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及时代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体审美心理的变更等原因。 关键词:韩剧儒教伦理现代性审美心理 近些年来,伴随着韩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韩国影视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使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刮起了“韩流热风”。在韩国“文化立国”政策作用下,韩剧中的儒教成分日益扩大,无论是家庭伦理剧还是青春偶像剧都包含着丰富的儒教伦理内涵。以儒教文化为背景的韩国文化产业近几年喜获丰收。韩国影视界异军突起,《魔女幼熙》、《海豚湾恋人》、《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蓝色生死恋》都明显的表现出儒教思想的倾向。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在研究韩剧时,也都认为儒教思想是韩剧的思想内核。 伦理是儒家思想的基础,按照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伦理体现为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这五种社会关系并不是平行并列的。排在首位的是君臣关系,次之父子关系,再次为兄弟关系,最末为夫妻关系。如果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出现冲突,亦即忠孝不能两全时,儒家要求牺牲父子关系而成全君臣之忠诚。如果夫妻关系影响到了君臣、父子、昆弟都是不被接受的。即便是和家族外人——朋友关系出现冲突,儒家思想也会尊重朋友而割舍夫妻。按照传统理念,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视朋友如手足,然而妻子只被看做一件可有可无的衣裳。这种意识即便是在现代中国也有所反映,不少影视作品正是讴歌这种舍弃小家成全大家的精神。在众多反腐反贪、革命历史、公安甚至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往往会出现牺牲夫妻关系的情景,而这种舍弃是必须的,也是观众所认可的。 但在韩剧中,这屡遭舍弃的夫妻关系,恰恰是最为看重的一环。在韩剧里面夫妻包括男女朋友的爱情是至高无上的,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服从这一关系。无论夫妻关系与其他四种关系出现如何冲突,被尊重的必然是夫妻关系。如韩剧《看了又看》,剧中的年轻一代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努力追求。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遭到上一代(父辈)的反对,更为严重的是,错综复杂的爱情竟然出现了严重违反伦理长幼的现象(朴基正要娶的妻子恰恰是他弟媳郑金珠的妹妹,这种婚姻关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都被视为乱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庭成员的称呼会显得格外混乱。例如,从郑金珠的角度,她既可以叫朴基正兄长,又可以叫他妹夫,而这两种称呼混淆长幼尊卑,造成了伦理的混乱)。然而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扞卫自己的幸福,直至家庭接受他们。这种爱情观念和儒家伦理观念针锋相对,但最终爱情战胜了一切。这种模式在韩剧中应用甚广,几乎毫无例外,男女之爱被视作最珍贵甚至是至高无上东西。 其次,社会理想、社会责任的隐退。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十分强调社会责任。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大学》中开篇即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不难看出,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达则兼济天下”的意识十分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时至今日,为苍生社会尽责任的意识仍是中国影视中最多也是被视为最光荣最高尚的表现的内容。“天下兴亡,匹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佛教传人中国后,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尤其是儒家人世精神的影响下,为适应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而不断地改变自己,这即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而另一方面,正是这种中国化的佛教,又对中国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古代,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从未被真正动摇过。不论是官方意识形态,还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方面都如此。其中,其主张修、齐、治、平,提倡为王道政治服务的“人世精神”,更是深刻影响于各家学说,东传佛教也不例外。它在中国所走的道路,就留下了深刻的儒学印痕。,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的变化也是逐步、渐进的,而且往往从一个侧面、一个局部开始的。其中,它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由原来的注重出世,逐步发展成既讲出世,又讲人世,主张既出世又人世,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外来佛教来到中国这样一个注重现实人生、讲究实际的国度之后,逐渐发现如果全然不顾世俗的人伦纲常,过多地强调脱尘离俗,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最终注定要被抛弃。因此,历史上的一些佛教大德,大胆吸收、融摄儒家的人世精神,在佛教中也注重纲常人伦,强调对世间的关怀,促使传统佛教不断走向人间。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佛教的人间化,可以说是始自“六祖革命”。惠能在《坛经》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清净,实时西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种作风与五祖以前各种禅师的修行风格与思维方式已迥异其趣。以此为起点,中国佛教的许多名僧和宗派,根据大乘佛教“慈悲普渡”的精神,认为佛教的根本宗旨不是为了自身的修行解脱,而是为了利他济世,普渡众生。在此基础上,中国佛教常把出世与人世统一起来,主张只有把世间法干得停停当当,才能作为出世的前提。据此思想,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佛教徒大胆走出山林,投身社会,乃至涉足官场,过问政治。 此外,隋唐之后的佛教融摄儒家人世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发展表现在:通过阐释“治心”与“治世”的相互关系,把出世与人世统一起来;而且,佛教界还积极倡导佛教走向世俗化。例如,宋代名僧智圆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佛教思想家。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儒学,常常独自阅览自学儒家经典,对“周、孔、荀、孟”都颇有研究,因此,在出人世问题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对儒学的“修、齐、治、平”的思想颇表赞赏,并逐渐把儒学的“治世”思想纳入自己的学说体系中。后来,他不仅自号中庸子,而且公然提出佛儒交融,以宗儒为本,儒教修身,释教治心,二者互为表里的主张。而在主张佛教必须走向世俗化这一个问题上,宋代的另一位禅师——“看话禅”的倡导者大慧宗杲最具有代表性。在他看来,佛儒、僧俗、凡尘之间,并不存在着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情况下,它们都是相摄互融的。基于这一思想,他反对把在家、出家、世俗、僧侣对立起来,甚至还认为在家修行比出家打坐更为殊胜。因为出家为僧,一心一意只是打坐修行,没有世间的许多烦恼,因此比较省力;而在家参禅,则开眼闭眼皆是尘俗事务,时时有许多的凡尘俗事缠身。因此更需要加强力量和坚定信念,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有时更能打透禅关,结出道果。在儒家人世精神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佛教越来越注重人伦、强调人世,与此相适应,佛儒二家也出现了相互汇合、相互交融的良好局面。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保山市龙陵县国家税务局陈永晓 2010年12月10日 摘要 本文从儒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对儒学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从个人到整个人类的五个层面上对儒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诠释,并从儒学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制衡作用三个方面阐述其价值。本文第三部分指出儒学的当代使命是“发展全球价值伦理”,首先分析了当前世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缺失的现状,然后对儒学的使命提出具体要求,回归儒学的核心价值,从“仁”、“义”、“礼”三个方面构建“全球价值伦理”体系。 关键字:“仁”、“义”、“礼”,天人合一,全球价值伦理 一、儒学概述 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如果从孔子算起,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 仁:儒学中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仁”是儒学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义:儒学中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学中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儒学中的“礼治”主义,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行为规范。儒学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当代价值 我认为儒学的当代价值既不在它的王道政治,也不在它的道德伦理,而在于它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学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五个层次

西安到阆中旅游攻略

西安到阆中旅游攻略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西安到阆中旅游攻略》的内容,具体内容:西安和阆中都是闻名胜地,今天我给大家带来西安到阆中的旅游攻略,希望大家会喜欢。西安,一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俗话说"陕西的黄土埋皇帝清雅恬静,与宽阔大街并存的僻巷小径;巍峨壮丽,耸入云端的古建高塔;松柏掩影,庄严肃穆的名刹古寺;从宋代开始建置的中国古代碑石精华荟萃之处碑林;明代的钟鼓楼;明代古城墙等众多 的风景名胜构成了西安古都旅游区以及文化古迹的旅游特色。陕西旅游团/陕西西安旅游 (二)骊山风景名胜旅游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东30公里的临潼县,由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马桶博物馆一、二、三号坑、秦陵地宫模拟馆、临潼博物馆、鸿门宴遗址等游览点组成。旅游区内的秦始皇兵马俑制作于2000 多年前的秦代。以体型高、制作精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年代久远、雄伟壮观而闻名国内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内还开展了文物考古旅游、温泉疗养旅游和休闲度假游。 (三)长安古寺庙旅游区 位于西安市长安县境内,以名刹古寺众多而闻名。佛教八大宗派中的法相、净土、律宗、华严四大宗派的开山祖师和发展地都在长安。区内有佛教寺院40多座,著名的有唐玄奘墓地兴教寺,中国佛较净土宗发源地香

积寺,中国佛教密宗发源地大兴善寺和对日本佛教颇有影响的青龙寺等寺院。 (四)华山旅游区 西岳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东120公里的华阴市南。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奇峰突兀、巍峨壮丽,以"险、奇、峻、绝、幽"而名冠天下。旅游区内著名的景观点有玉泉院、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长空栈道和东、西、南、北峰。东峰观日出已成为旅游者所喜爱的观光游览活动。 阆中 阆中,不过弹丸之地,既没有极具现代气韵的通衢大道,也未能挥洒出现代都市宏大朗阔的气象,抑或不具备一座城市现代性象征的理性内涵。但就是这样一座偏居西南丘陵深处并不奢华的小城,你一走进它的怀抱,立刻便被它独特的历史气象和深蕴于这种气象中的文化韵致所浸润。这里不仅有三国猛将张飞镇守一方的英勇故事流传千古和保宁醋的盛名,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特有的部分古代建筑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这无疑是一份甚为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是阆中因此荣耀并为外界称道的关键所在。 1、坐黄包车游古城,邂逅那股浓浓的复古情怀 长长的青石板路通向远处,两旁街铺的店铺上飘动着蓝色的酒幡,深巷里大户人家厚重的木门上挂着红灯笼......阆中老城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像是电影里民末清初的情景再现,走在这里总让人产生时空倒错的感觉。古街上跑来跑去人力三轮车就是黄包车,坐在黄包车上,感觉自己是穿着青衣长衫的儒雅先生,或是穿着旗袍的纤秀女子,两旁的街景掠过眼前,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 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 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教派,主要有七大宗派。 三、云南上座部佛教的起源 古印度原始佛教分化以后,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个派别。据史载说,释迦牟尼逝世后二百年,阿育王举行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派传教师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上座部佛教,其王子摩哂等比丘被派往今斯里兰卡创立以大寺为中心的上座部佛教僧团。约公元前1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上座部佛教第四次结集,首次用巴利文将上座部佛教三藏记录成册。11-14世纪,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确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国为最初到南亚、东南亚一带传播佛教的比丘属于上座部,所以南传佛教徒便称它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又因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属于巴利文语系,所以又称巴利佛教。目前,南传佛教传播的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地区。 云南上座部佛教属于中国三大佛教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和部分佤族以及其他民族部分民众之中。由于信徒以傣族居多,所以又称傣族佛教。在6-7世纪时缅甸系佛教曾传入云南,后由于战争等原因而绝灭;8世纪以后治地佛教也曾影响这一地区;12世纪,泰国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紧接着缅甸佛教再次传入;15世纪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至今天。 云南上座部佛教的教义较多地保持原始佛教精神,它尊崇释迦牟尼为唯一的教主,不承认释迦牟尼以外还有其他诸佛、菩萨的存在,因此佛寺中普遍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只使用巴利文佛经;注重“自度”,通过个人努力,以期达到阿罗汉最高果位;以四谛、八正道、十

剖析韩剧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剖析韩剧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李飞燕1254163 韩国电视剧(简称韩剧),指大韩民国拍摄制作的电视剧集。广义上可指大韩民国拍摄制作的电影。近年来因“爱情剧“的影响而造成轰动,在跨文化圈的文化传播下成功成为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的热门研究课题。韩国放送公社(KBS)、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及首尔电视台(SBS)三大无线电视台制播了大部分的电视剧。韩国电视剧进入中国始于1993年,即中韩建交的第二年,但未引起巨大反响。直至1997年的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引发收视热潮,韩剧开始逐渐在中国走红。 韩国电视剧进入中国始于1993年,即中韩建交的第二年,但当时并未引起很大反响。直至1997年中央电视台重播韩国家庭剧《爱情是什么》并引起轰动性效应,带动了韩国娱乐文化涌入中国并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韩流。同一时期,韩国电视剧成批量的被周边国家引进播出,并在许多地区引发收视热潮,1999年,北京记者用“韩流”一词形容这一现象,之后该词被媒体广泛使用,韩国媒体及学界也相继借用韩流一词相容本国文化输出的盛况,后来该词又延伸至西方,使得英语中增加了新词汇“Hallyu”。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天国的阶梯》、《大长今》等剧在各地热播,韩国电视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土,俨然成为流行于亚洲各国的文化势力。仅2002年中国大陆引进播放的韩剧就有67部之多。伴随着这股浪潮,以韩国电视剧为代表的韩国娱乐文化产业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下迅速发展,产业链条日趋丰富,逐渐成为支撑韩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一,韩剧风靡中国的原因 1,内容丰富多样,传统题材精益求精并不断寻求新题材突破 韩国电视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到九十年代的大发展再到本世纪初的大繁荣,其内容题材也再逐步扩宽。早期的韩剧由于受制于政治环境,题材多为爱国及“反朝”等政治内容;七八十年代,生活题材家庭伦理剧和以女性视角为主的爱情剧逐渐得到观众青睐;九十年代,以历史为背景的传奇史剧,以反思为目的的时代剧,以社会形势为蓝本的政治题材都走入了观众的眼帘。进入新世纪,韩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深受世界各地流行文化的影响,剧集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青春励志、职业悬疑、谍战警匪、虚构穿越等无所不有,力图在求新求变中成长。 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剧的类型已经较为完善。如按篇幅划分为长篇剧、中篇剧、迷你剧;按播放时间划分的月火剧、水木剧、周末剧、日日剧;按题材风格划分的家庭剧、古装剧、偶像剧等。不同的篇幅类型满足了不同收视群体的要求,更提高了韩剧的整体竞争力。 与此相比,中国电视剧行业生产"大而不强" 产能过剩题材重复,谍战剧,穿越剧等题材雷同山寨,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丧失兴趣。 来自广电总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36部14685集,中国由此位列世界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然而,真正能在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仅8000集左右。相关资料显示,去年我国投入到电视剧上的资金达63亿多元,但创造的产值不足17亿元,这样的产业现状已经维持了3年。整个电视剧行业的风光仅靠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 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佛,面朝 南。他的背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两位背靠背,中隔板壁。弥勒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有关情况,将另文介绍。 三、正殿——大雄宝殿

从韩剧看儒家思想对当代韩国的影响

从韩剧看儒家思想对当代韩国的影响 学生姓名:尚欢 学院:辽东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班级:B0902 学号:1315090212

摘要 中国几千年源源流长的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深刻,也流传渗透到邻邦韩国,并发扬光大。我们通过韩剧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一些内容。本文通过《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屋塔房王世子》《浪漫满屋》《加油,金顺》《看了又看》《蓝色生死恋》等几部在中国的热播韩剧,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浅谈儒家思想对当代韩国的影响,同时审视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原因。 关键词:儒家思想韩剧当代韩国影响 正文 韩国影视剧在中国走红,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韩剧在中国大陆流行原因的探讨, 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韩剧中好看的故事、真实的表演、精良的制作、世俗化的叙事模式,,是韩剧热播的原因。笔者认为除此之外, 韩剧在中国大陆广为流行, 与其中蕴含的儒家文化元素是分不开的。有论者指出: 在现代韩国社会, 儒家文化的小传统相比其大传统而言, 无疑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即是说, 在现代韩国社会, 儒家的文化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小传统的部分,即日常生活中的习俗、礼仪等等。韩国影视剧成功地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将儒家文化精神溶入韩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和所塑造的剧中人物身上, 给人以美感享受。 一、仁 首先, 在政治上, 仁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为政以德, 以人为本; 中庸之道, 民贵君轻。其次, 在社会上, 仁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与人为善, 见贤思齐, 讷言敏行。再次, 在家族、家庭中, 仁的涵义首先是齐家, 二是孝悌, 三是感恩。 1.爱国:我们可以看到韩剧中几乎所有的演员使用的手机, 开的汽车都是韩国自己的品牌。这些都是韩国人爱国的体现。《藻堂老板家的男人们》有一个细节是当韩国经济遭受危机, 澡堂老板给全家的女人发话了, 让大家记得要购买本国的产品, 尤其是牛肉、面粉, 这些东西韩国的与美国的没有什么大差别, 当然要优先购买本国商品了。帮助自己的国家度过难关! 2.与人为善:在《加油! 金顺》中主人公金顺善待每一个人。金顺是一位从小失去父亲, 又被母亲无情抛弃、由年迈的奶奶摆摊卖菜抚养长大的女孩, 她因未婚先孕不得不和大学生正浣结婚, 却遭到了婆家的冷眼。紧接着, 正浣车祸身亡, 婆婆更是悲愤交加, 把金顺赶出了家门。金顺不敢回到奶奶那里, 怕她伤心, 但又没有钱去住宾馆, 只好露宿街头, 结果又被小偷偷走了行李包袱, 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了。这时的金顺又冷又饿, 她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二、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很深,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涉及到我国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所涉及。 1、积极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