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完美整理版)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指导

0317 0727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快速解读诗歌的钥匙;

2. 学习怎样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教学内容:

一、由测试情况和考点导入本堂课教学内容

1. “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评价和准确表述的基础。

2. 怎样才算读懂?

①理解诗句内容: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能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化为散文。

②领会思想感情: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要注意准确表述,要学会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二、方法指引:怎样才能读懂

(一)测试讲评:

【题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元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中吕】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

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⑴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3分)

⑵赏析“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手法。(4分)

答: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1分)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2分)⑵“今日少年明日老”,以夸张手法,极写人生易老。(1分)“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分析1分)形成鲜明对比(手法1分),劝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情感1分)

【研讨交流重点】

1.分析失分答案,明确存在问题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正确?

①“闹”指“吵闹”,写晨鸡和昏鸦都不去世间吵闹,暗示不同流合污,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

②诗人一路在长安道求取功名,渴望能建功立业,但不受到重用,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对全诗的内容情感理解错误,或对意象分析不够准确,或对关键语句断章取义。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到位?

③“闹”指“吵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晨鸡鸣叫、昏鸦争吵的热闹情景。

④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悲叹和物是人非的感叹。

——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2.找出能够帮助自己快速把握诗歌情感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如:标题:叹世;诗眼:那个不去红尘闹、功名、人憔悴;意象:晨鸡、昏鸦;元代……

3.学会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思考:为什么要说“人生易老”和“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回答:青山不失本色,永远美好;人生短暂,却为了外在的功名,奔波憔悴,不值得。

4.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旨

主旨:感叹世人为功名奔波追逐,劝人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

(二)【方法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1.读懂第一步:理解诗句内容: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

方法:补充内容、调整语序,整合句意,通译全诗

2.读懂第二步:领会思想感情:抓住信息品读,合理联想揣摩

(1)知人论世:诗人生平经历、诗歌写作背景(有注释一定要关注!)

(2)诗句信息:标题、意象、情感关键词句(特别关注诗眼、首尾句)、典故……

温馨提示:1、以上几点通常应综合使用,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作为读懂的切入口。

2、对意象内涵和情感关键词句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全诗进行,不能断章取义!

3、由语言到情感,层层读懂内容;由表及里,联想揣摩,准确理解思想感情。

三、题例巩固

讲评重点:灵活使用上述的读懂方法,选好读懂的切入口,明确读懂诗歌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题例分析(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4年广东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

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

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答: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或:隔断对“江东路”的眺望)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或:对“江东”的思念被阻隔,无法传递)

【研讨交流重点】

1.抓住信息品读,快速把握情感:(如:炼字、意象、标题)

2.理解关键诗句,快速读懂内容:

错例:①江水把两岸的烟树阻隔。②写了诗人壮志未酬,但仕途艰辛,被人所阻隔

①江水隔开了烟和树。②江水阻隔了江东的道路。

——1、断章取义,理解错误。 2、只答表层,没有深层。

强调:对意象内涵和情感关键词句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全诗进行,不能断章取义!

3. 学会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思考问题:①为什么要写“梦”?②为什么要写“雁”?

答:为虚写想象的内容,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强调:要学会由表及里,联想揣摩,准确理解思想感情。

(二)【题例分析(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2008年安徽卷)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20.古代诗歌五首 优秀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一)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教学难点】 品读诗人的形象。 【课文导入】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2.背景透视:《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预习反馈 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如何快速读懂一首诗歌

如何快速读懂一首诗歌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说明】 作为能力层级要求最高(E级)的一个8分的题型,古诗词鉴赏,历来都是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尽可能地少失分,平时老师们都习惯于对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进行指导训练和规范,这固然不错。然而,在练习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由于经验欠缺,积累不够,素养低下,加之诗歌语言本身的跳跃、倒装、含蓄、晦涩等特点,根本就读不懂诗,他们一开始就被阻挡在了诗歌思想内容的“桃花源”之外,这当然也就被阻挡在了鉴赏的大门之外。在还没有读懂诗的情况下就匆匆下笔,结果往往是雾里看花、张冠李戴,堆砌术语,乱贴标签,答不到点子上。 当然,对于一首诗,我们也不可能从各方面都能理解把握得非常透彻。《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的本质是在抒情、言志。阅读一首诗,我们只要明白了它在抒什么情,言什么志,也就抓住了它的牛鼻子,鉴赏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那么怎样才能具有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短时间内抓住一首诗抒情、言志的内核,进而读懂它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来试一试(概括为“三看”、“四抓”)。 【指导训练】 ■ 三看 ◆一、看标题,明意思。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分析】看标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的“夜思家”即可得知,这是一首“思乡怀人”的诗。 结合首句的“邯郸驿”及诗下对冬至的注释,可进一步推知这首诗是在抒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寂、凄凉之情的。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一种孤寂心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 【学习内容】 课本:《己亥杂诗》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学习过程】 一、反弹琵琶,导入新课 播放“落花”图片,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教师引导:古人说,落花是凄美的,“满地落花,似点点有情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别样的芳华。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wǔ)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二、读诗韵,把握基调 1.学生先自读一遍诗歌。 2.学生展示朗读,纠正读音。 3.读出韵律,还要考虑诗歌的节奏、停顿。练读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4.尝试背诵这三首诗。 三、感诗意,理解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加上这三首诗本身素面朝天, 平和本色,理解并不困难。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方法,来感知诗意。 方法: 1.以诗人为第二人称——你。 2.与诗人展开心灵对话。可以询问诗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敬仰、理解、祝愿等多种情感。 答案示例: 啊,龚自珍,你离开京城,看着西方的落日,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啊,寒菊,你独立疏篱,为什么还能感到趣味无穷? 四、品诗境,诗絮飞扬 1.总有一个字(词),让我们怦然心动。 先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品味赏析,之后进行展示交流。 答案示例: “抱香”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菊花枯萎时是什么样?它的花瓣不会被风吹落,而是在枝头上凝成生命的永恒。由此可见,菊的清新淡雅让作者欣赏,而它那种傲骨才更让作者心动。于是菊花便成了中国文化的传说。 2.总有一处风景,让我们心潮起伏。 答案示例: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一池春水边,一树树杏花盛开,娇艳的繁花和水中花影各占春光。 理解赏析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公开课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0古代诗歌五首 1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 —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 “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高考研究 2014-11-02 2346 走进诗人的心灵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快速解读诗歌的钥匙; 2. 学习怎样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教学内容: 一、由测试情况和考点导入本堂课教学内容 1. “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评价和准确表述的基础。 2. 怎样才算读懂? ①理解诗句内容: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能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化为散文。 ②领会思想感情: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要注意准确表述,要学会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二、方法指引:怎样才能读懂 (一)测试讲评: 【题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元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中吕】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 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⑴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3分) ⑵赏析“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手法。(4分) 答: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1分)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2分)⑵“今日少年明日老”,以夸张手法,极写人生易老。(1分)“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分析1分)形成鲜明对比(手法1分),劝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情感1分) 【研讨交流重点】 1.分析失分答案,明确存在问题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正确? ①“闹”指“吵闹”,写晨鸡和昏鸦都不去世间吵闹,暗示不同流合污,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 ②诗人一路在长安道求取功名,渴望能建功立业,但不受到重用,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对全诗的内容情感理解错误,或对意象分析不够准确,或对关键语句断章取义。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到位? ③“闹”指“吵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晨鸡鸣叫、昏鸦争吵的热闹情景。 ④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悲叹和物是人非的感叹。 ——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2.找出能够帮助自己快速把握诗歌情感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如:标题:叹世;诗眼:那个不去红尘闹、功名、人憔悴;意象:晨鸡、昏鸦;元代…… 3.学会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思考:为什么要说“人生易老”和“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回答:青山不失本色,永远美好;人生短暂,却为了外在的功名,奔波憔悴,不值得。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19最新修订)

20古代诗歌五首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2、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改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朗读指导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

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

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欣赏古代诗歌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和心境的提升。 那么有没有能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读懂一首古诗词的方法呢?,可以从以下七方面入手: 一、抓“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题中“闻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二、抓“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每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要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三、抓“意象”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抓住意象的特点,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月亮(思乡、思亲;人生的园满、缺憾;幽静、美好)、杨柳(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菊花(高洁、隐逸)、梧桐(凄凉悲伤)、浮云(漂泊)、杜鹃(凄凉、哀伤)、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寒蝉(悲凉)、鸿雁(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指代书信)等。 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 四、抓“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用典就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典故是指诗词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作者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词;反用则在诗词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典故浩如烟海,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地掌握。例如,“司马青衫”、“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五、抓“注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高考诗歌总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一、古诗词鉴赏规律——先“看懂”后“答题” 二、如何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需5看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解 4、看意象 5、看关键词句 1、看标题 (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 08重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06江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3)表达作者的情感 2005年全国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思考: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看作者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例1:2007·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例2: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了解作者的气质、风格 (3)不同经历和遭遇,呈现的内容和风格会有极大差异。 如: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决定他超尘脱俗。李白的诗人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决定他是一个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草堂生活为界,之前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又经安史之乱;到了成都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前后作品内容、风格的差异。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故那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充满愁绪……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关注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如何读懂一首诗 导学案-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课前作业】 1、《考试说明》有关诗词鉴赏的要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2、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3、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4、请认真预习《创新设计》P150~~152,读懂一首诗需要注意的七个点,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七看:(1)看标题(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典故(6)看关键词(7)看选项 ?特别提醒 (1)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词语颠倒、超常搭配)。(2)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3)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4)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5、阅读陆游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杜鹃悲切的叫声;全词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的思想感情。 【课堂探究】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分析本首诗表达的情感。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从题目来看: 本诗表明写的内容是有关湖州的诗歌。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板书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提纲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 读诗如读人。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4分) 答:“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 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1

高三语文尖子生辅导材料9月16日---9月30日 诗歌鉴赏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学情分析 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一、知识点回顾: 诗歌按思想内容分为哪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又有哪些? 按内容分类: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 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之感慨愤世嫉俗之绪…… 二、方法归纳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6、阅读下列诗歌,谈谈它所表达的情感。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教案 【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

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⑷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教学内容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 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 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

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 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公开课 获奖教学设计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古代诗歌五首课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 (一)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三、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四、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五、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 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