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

初民的精神世界

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原始神话中就出现了山神、海神、雷神、风神等,表现出当时的自然崇拜的存在。

图腾崇拜

?“图腾”(Totem)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部落,意为“亲族”;那里的人把自己的氏族看做是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便使用它们的名字作为氏族的徽号,把它们当做氏族神来加以崇拜

生殖崇拜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实为图腾崇拜及生殖崇拜的延续。

?母系氏族时期盛行对女性祖先的崇拜。如女娲崇拜。

?父系氏族时期转为对男性祖先的崇拜。如对黄帝的崇拜。近祖崇拜后来演化为宗法文化。

巫术思想

?原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就是巫术。?《礼记?郊特牲》引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

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这是后来人对原始时期平等和睦的共产主义生活的美好记忆。是儒家努力恢复的“黄金圣世”。是儒家三世说中的“太平世”。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文明的初现

?“文明”出现的标志:1、青铜器的使用2、城市的出现3、宗教性的礼仪中心

4、文字的使用

5、阶级与国家的建立

?宗教性礼仪中心意味着更广大的社会组织的出现,因此也被认为是文明出现的标志。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

?人类最早使用的铜是红铜。

?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黄铜片、铜笄[jī]和红铜炼渣。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铜》:“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写﹝泻﹞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青铜器的使用一直持续到东周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出现,到战国铁器已经普及。当时有“美金”与“恶金”之别。是“铜铁并用时代”。准确的“青铜时代”是夏、商、西周

和春秋时期。历时约15个世纪之久。青铜器并未首先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是先用于制造礼器和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首先被用在维护国家权力的用途上。

?金文是王室大事和贵族社会生活的铭记,内容有祭典、征伐、册命、训诰、追孝、约剂等。大多是颂扬周王室和为公侯祖先歌功颂德的文字。

三代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三代是一个神权弥漫的时期。鬼神观念盛行。《礼记?表记》: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殷虚卜辞中有“帝其令雨”、“帝其令风”、“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把晴雨变化和年成好坏都归结为上帝的旨意。《诗经》云:“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殷虚卜辞中有“帝其令雨”、“帝其令风”、“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把晴雨变化和年成好坏都归结为上帝的旨意。《诗经》云:“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故祭祀天地、祖先的活动非常频繁。

“敬德保民”思想

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宗法制是以等级有序的思路组织血缘家族秩序的一种方法。

?按照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一文的观点,宗法制是周公在借鉴并汲取商王朝继统制度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宗法制

“宗”的本义是祭祀祖先。《说文解字》:宗,尊也,宗庙也。

?“兄终弟及”的继统方式容易引起内乱。周公首先将其改为“父死子继”。

?何子可继?不解决这个问题,仍不能止乱。于是又提出“嫡庶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长以贵不以长”。

?只有嫡长子有继位的资格,余子则无。这是“天位前定”,无可争议。这便是宗法制创立的本意。

?宗法制的实质是将政治关系融入血缘关系,或者说是将血缘关系政治化。各层贵族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父子、兄弟、宗族关系。是“亲亲”与“尊尊”的结合。

?这样的社会结构组织必然要求“礼乐制度”。

封建制

?那么“余子”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周公不愧为周朝制度的缔造者,当时周朝急需巩固政权,于是周公又创立了“分封制”,或者叫“封建制”。他将周王室“余子”分封到东方各地,镇守一方。此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朝政权由此稳定下来。

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文化都进入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纷纷出现自己的“圣贤”。?这个时期,世界的几个文明同时出现了对人类历史、善恶取向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上。”

?“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中国:孔、墨、老、庄

?印度:释迦牟尼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

?波斯:琐罗亚士德

礼崩乐坏

?春秋时代是贵族分层秩序从上到下逐层垮塌的时代。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论语?季氏》)

传统秩序的崩溃

?到战国传统秩序与礼乐制度更是一片崩溃之象。顾炎武说: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郡县制是对封建制的否定。

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与贵族阶层的衰落与伴随,文化也开始由官方散向民间。官学之外出现了私学。?夏、商、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文化知识均藏于王室,由巫、史、祝、卜等官员世袭掌管。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矛盾加剧,斗争形式越来越激烈,人才的需要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过去的“任人唯亲”的做法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一些有才能的士人得到了任用。?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吕氏春秋?察贤》)。

?齐建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待学者(徐幹《中论?亡国篇》)到齐威、宣时期,学者有一千多人。

?王室及公室的衰落,使得文化官员流落到社会。使得文化在民间的传播成为可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微子》)

?老聃本为周守藏史,“见周之衰,乃遂去”。

?孔子是在民间聚徒讲学的第一人。

?春秋战国之际,又有墨子聚徒讲学。

?到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会带一大批弟子,以研讨学问为务。而士人们也都把从师学习当作进入仕途的门径。

?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下》)。

?田骈在齐,“赀养千钟,徒百人”。

?社会上流传的书籍也逐渐增多。人们开始把古书抄写在竹简或绢帛上。

?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墨子?贵义》)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天下篇》)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

?梁《高僧传》,称汉明帝于永平中遣蔡愔等往“天竺”求法,并请得摄摩腾、竺法兰来洛阳,译《四十二章经》,建白马寺。于是佛、法、僧完备,标志着佛教在汉地真正的开端。秦始皇的功过

?秦的统一及其加强统一政权的各种努力增进了帝国版图内各地人的生活与心理的同一性,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王朝创立的许多政治制度为后世各朝所沿袭,影响久远。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玄学。他们是:阮籍(210—263)、嵇康(224—263)、山涛(205—283)、向秀(约227——272)、刘伶(约221—300)、王戎(234—305)、阮咸(图片竹林七贤、嵇康像)。

除了向秀,都属于贵无派,并极力反对名教。惟有向秀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合儒道为一,还提出了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的主张。他的自生自化自然观形成了由贵无向崇有过度的中间环节。(嵇康和老大山涛山巨然、司徒钟会的故事。五色散即寒食散)

竹林七贤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就开始了。至唐代,印度佛教经典大量翻译引入,信众大为增加,宗派不断创立,佛教界一片繁荣兴旺景象。不过繁盛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一方面域外思想和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冲突依然存在,如出家与孝亲孰是孰非、尊奉佛祖与维护帝王圣贤权威的矛盾等;另外佛教经典日趋繁琐,渐衍为经师之学,易导致学佛之人舍本逐末,无所适从。

文史自觉

中唐之“中”

“贞元、元和之际,后人称诗,谓为中唐,不知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后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断。”

——叶燮xiè《己畦集?百家唐诗序》

唐中叶后,中国社会加速变化。宋朝初年,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增长,人口南移的频率和速度加快,长江流域像北方的黄河流域一样,终于成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科举制度开始主宰士族的生活,儒学得到复兴。尽管种种迹象显示出勃勃生机,但宋朝再也未能象汉唐那样称霸东亚。对于强大的邻居,宋朝不能视之为藩臣,而要考虑如何阻止他们的入侵。

——《剑桥插图中国史》

?自唐代中叶以来,氏族衰落,新型士人出现。由科举而发迹的士人,进而出仕,退而为师,不再由固定的家世身份。他们追求内圣外王的精神和政治境界。

?各支兴盛时代

政权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建都范围

北宋汉960 赵匡胤东京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南宋汉1127 赵构临安淮水—大散关以南地区

辽契丹916 耶律阿保机上京内蒙古、辽宁,长城以南部分地区

西夏党项1038 李颜昊兴庆宁夏地区

金女真1115 完颜阿骨打会宁东北地区

蒙古(元)蒙古1206(1271)成吉思汗(忽必烈)大都北方蒙古草原

统一中国

满族形成于明代后期,其族名1636年才正式出现,但该民族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见于古籍记载的:西周时期的肃慎,两汉、三国时的“挹娄”,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宋金元明时的“女真”都是满族的先人。

?元曲产生的文化土壤

?女真与蒙古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喜好促进了北方都市艺人的聚合。

?大批屈居于“老九”卑下地位的潦落文人流连于勾栏瓦舍与演剧艺人为伍并涉足杂居创作,进而形成一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杂剧创作队伍。

?杂剧等词曲领域内文化、思想钳制相对宽松,加之其独特的艺术特征(系统的情节、直观的生活真实以及强烈的直抒胸臆),更利于汉族士人酣畅淋漓地表达其内心的悲愤。

?元曲的两大精神主调

?倾吐民众的愤怒;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元杂剧的文化地位

?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熟与繁荣,自此我国成为世界“戏剧大国”。

?元曲多历史题材,杂剧家通过对历史满腔悲愤的追忆与缅怀,发出对浩然正气的幽远呼唤。

?元曲主要以歌词文采和音乐曲调表现戏剧效果,贯穿着中国文化诗歌抒情的传统基调与西方戏剧重情节冲突迥然有别。

?元代散曲作家

?(一)元代前期散曲作家

?1、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刘秉忠、卢挚、姚燧。

?2、杂剧作家、书会才人:马致远、关汉卿、王和卿、白朴等。他们的创作既保留了民间文艺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意趣,又溶汇了文人独特的情感和才华,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

?元代后期散曲作家

?张可久的散曲:抑郁感愤之作。山林隐逸之作。写景之作。风格雅正典丽,讲究曲律和音韵。

?乔吉的散曲:或写客居异乡、穷愁潦倒的生活经历,或写感愤世事,不满现实,或歌咏山水风光、寄情声色诗酒。风格婉丽,构思奇巧俊丽,不避俚言俗语。

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末明初,社会进入实体战争带来的变革期。元代是外族中原统治的一个失败范本。它沿袭了封建主义的国家建制,但是却没有废除奴隶制的残规陋习。客观上来看,元朝是几千年封建时期过后,一个奴隶制王朝的短暂复辟。对汉人的过分盘剥(一个汉人的价值等同于一头牛)势必引发激烈的民族冲突。很快汉人农民阶级的先锋性体现出来,在部分知识分子参与下,完成暴力起义,建立明王朝。封建制继续得以维系,并进一步中央集权。在这个时而倒流,时而集权的背景关系中,诞生了一批关汉卿这样,由北向南流亡的戏剧家。常年的流亡生活,增广了关汉卿的见闻,同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大变革时期的关汉卿其实更加接近思想改革的前沿,底蕴也更加深厚。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意义的作品。批判了元朝腐朽的民族统治,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再现了农民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秋思之祖————马致远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状元”之称。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他的叹世之作也能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他的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

?他的作品具有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汉宫秋》是其代表作。这个剧本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压迫下曾以公主和亲,宋亡后后妃宫女都被掳去北方,这些当代史实都会给作者以较深的感受。

白朴

白朴(1226—1306以后)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事出于唐代陈玄祐的《离魂记》。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永乐大典》是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等编纂的大型综合性官修类书,计22937卷。

《三才图会》是明代王圻、王思义父子编撰的大型图录类书计106卷。

《四库全书》,简称“四库”。

清乾隆年间历时20年完成,纪昀任总纂官。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按中国古代图书经、史、子、集四部通用分类法编纂, 故名四库。

清代康熙帝玄烨令张玉书、陈廷敬等参照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编纂而成的一部大型字典。书分为12集42卷214部。成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故名《康熙字典》。穷搜拨征各种著作,汇成浩大的书籍世界,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具有重大意义。

以较为精密的分类体例部勒群籍,使之有秩序地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在《四库全书》中有相当精密和完善的表现,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知识分类的最高水平:经史子集。经部——西方的新旧约全书;史部——历史;子部(各家学派的思想)——哲学类;集部——诗学类。

也是文化专制的重要工具,是剪裁一段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四库全书,全毁的书2453种,抽毁的书403种,狂暴的毁灭和肆意的篡改,是中国文化的典籍遭到一个空前的浩劫。

?明清时期对文献典籍的整理编纂得到空前发展。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命大学士解缙等组织2000 多儒臣文士编辑《永乐大典》。该书共22937 卷,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七八千种,是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

?清康熙、雍正两朝,命陈梦雷主持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6 编,每编又分门别类从古今典籍中按类采择摘录,搜罗宏富,共 1 万卷,是《永乐大典》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类书。

?乾隆时,清政府又命纪昀等学者编纂《四库全书》。该书将当时所存重要典籍甄选之后完整抄录,编为经、史、子、集四部,凡44 类,共收书3457 种,79070 卷,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时抽毁书籍402 种,全毁书籍2453 种,累计“将近三干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

?早期启蒙思潮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造成对正宗统治思想的一种反叛,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不同侧面与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学展开论战,甚至批判锋芒直指专制君主。

文化专制下的启蒙思潮

王守仁及其弟子与晚明人文思潮

李贽的反传统精神李贽的生平(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自然人性”和“人欲”的肯定汤显祖:以“情”反“理”,与心学的一派的“人欲”相呼应《牡丹亭》

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李贽亦为“左派王学”的重要人物,他强调“童心自出”。汤与李贽相识,倾慕其《焚书》。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

黄宗羲(反专制思想,经史务实的史学观)、顾炎武(实证考据、经世致用)、王夫之(反君主专制的唯物主义者)

启蒙主义的主要思想:对君主专制展开猛烈的批判、提出制约君权的主张。提倡实学精神。高扬经世致用的旗帜。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戴震、纪昀批判理学中的对人性的扼杀;

吴敬梓《儒林外史》对礼教深刻揭露;

《红楼梦》《镜花缘》对妇女命运的关注;

《红楼梦》、《聊斋志异》对爱情的歌颂。

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冲突

1.明代晚期欧洲耶稣会来华势力的扩张

–主要的传教士

?1583年西班牙利玛窦到广东(链接)

?西班牙庞迪我

?葡萄牙阳玛诺

?德国汤若望

–传入文化

?地理《坤舆万国全图》(链接)

?数学《几何原本》(链接)

?物理机械《奇器图说》

?天文历法《乾坤体义》

?传播了天主教

2.明朝士子的三种不同态度:

–礼部尚书沈淮、儒士黄贞为代表的保守派,对西方传教士展开大规模的思想围攻和政治迫害

–徐光启、李之藻等对西学广采博纳

–方智等士人,冷静理智态度进行审视,对西学加以清理和辨识。

礼仪之争

礼仪之争的内容

利玛窦去世之后,继承人龙华民发起礼仪之争。围绕“对孔子和祖先的崇拜”、“对天的祭祀”、“关于天主的名称及内涵问题”等问题进行长期争论,后来事态扩大,康熙下令禁教,并成为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基本国策。

禁教后,西方传教士为媒介的中西交往几乎中断,商贸活动也日益限制。闭关守国日重。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2. 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深深影响到各种学术的发展,而许多在传统中国不被重视甚至不存在的学科也在此影响下得到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有的逐渐没落,有的吸收西方学术而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

?西学东渐所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间的风俗信仰文化,则受到强烈的批判。

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戊戌维新的发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立宪运动的尝试、辛亥革命的爆发,民初议会制的推行、五四运动、联省自治运动、北伐统一,一直到后来的共产革命等,都受到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响。

西学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早期并不如西方的军事政治力量的侵略和资本主义式商品经济的传入来得直接,但随著晚清西方思想的力量渐增,仍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社会方面其中最大的影响,便是由于晚清西学的优势逐渐超越中学,使得清政府必须废除八股文和科举制度,这使得传统四民社会中最顶层的士阶层,失去了其学而优则仕的管道,其所掌握的传统知识的作用也下降,因此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而同时晚清西方商战思想的传入,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更加促成传统四民社会秩序的瓦解。

此外,西方个人主义及社会主义等的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基层开始逐渐瓦解。

与社会的影响类似,在经济方面的影响也是逐渐发生的。包括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愿意投入实业,而民族主义思想则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成形。而新的科学、管理、金融等技术的传入及应用,更是逐渐整个改变了中国的交通运输、生产方式、商业交易等基本经济事物。

在日常生活方面,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电、自来水、电影、广播、等等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变了许多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包括一些被视为迷信的民间信仰、缠足风俗,传统式的婚姻等等都逐渐被废除。

明清实学的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就是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以己意解经,而在一切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中提倡一个“实”字。

经世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直面社会反对避世逃世。是经世主义的基石与核心,追求经邦冶国建功立业,为人生价值的实践路途和表现手段晚清勃兴的经世实学,是传统精神在古今中西文化融会冲突变局的中的绝唱,为中国社会的的代化开创了一条艰难坎坷的希望之路。

新思潮:观念转变

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洋务运动:器物变革

客观上冲击传统文化,推动西学的传播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变革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促进近代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思想改造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形成近代

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侧重点:

⑴.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努力探求西方地理、历史知识,探求西方坚船利炮等军事技术,力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活动主要限于著书立说,研究和介绍西方。

⑵.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将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扩大并予实践,掀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为核心的洋务运动,还创办文化教育,西学更大范围传入中国;

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议会制度、天赋人权学说等相继搬入中国,掀起改良和革命运动;

⑷.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伦理思想展开猛攻,并在十月革命后开始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

特点:

⑴.从背景和目的上来看,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求和研究始终围绕救亡图存进行,充满爱国精神;

⑵.从交流的内容来看,近代前期,中外交流始终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

⑶从过程看,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器物到政治再到伦理文化;

⑷.在中外交流中,欧风美雨涌入,但始终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系统的文化体系(程度)。

传统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正统,也是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主体内容和精神支柱。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神化皇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儒家思想在统治政策中多有表现:

一、以人为本。这是民贵君轻思想的发展,体现减轻农民的负担,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生产劳动时间,对稳定封建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与邻为善。这以爱人之心协调社会关系的发展,对外推行开明开放的政策,发展了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形成了安定祥和的周边环境,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强调社会规范意识,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公共秩序与社会道德,形成真正的礼仪之邦。

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一个主要渠道;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状况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

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于当今政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

还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民本、农本思想对于今天的“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被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大加赞扬和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整理:程德年、杨杨、陈曼、孙珍珍、朱晓笑、蔡东黎、黄丹、俞黄燕、校对:庞丽华、程德年 (^o^)期末复习资料终于整理完了!这里一定一定要感谢10旅管的学舍 和班委会O(∩_∩)O。祝愿每位同学都能考试顺利。 整理的知识主要针对选择题、填空和判断题,涉及了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 和论述题由同学们自己总结答案。有遗漏、错误的知识点请同学们自行补充修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 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 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 二、简答题 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 (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 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 你的补充: (2)社会环境 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 ②家族宗法制度 ③政治大一统 你的补充: (3)外来文化 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 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 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 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 你的补充: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复习题专升本题中国文学史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1.神话的保存 中国古代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之外,其余则散见于《楚辞》。《庄子》,《淮南子》,《列子》等。 .神话类型 一、创世神话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二、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抟黄土作人 三、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黄帝擒蚩尤 五、发明创造神话夸父逐日 诗经的编辑 “献诗”说:“采诗”说:“删诗”说: 3.汉代的今文诗和古文诗 《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仅存“毛诗”,流传至今。 4.风雅颂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十五国风,共160篇。国风中,大部分是西周时期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乐歌,分为周鲁商三颂。可谓庙堂文学之祖 5.风雅精神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展开,结合例子) 6.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1.《尚书》组成部分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中国文学史重点归纳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考试科目代码:[708] 一、考试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各种文体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要求掌握中国文学史上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诗经》 1、《诗经》六义 2.《诗经》内容题材、艺术特色。 第二章历史散文 1、《春秋》笔法 2. 《左传》艺术成就(熟读《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等篇章)。 3、《战国策》的叙事特色 第三章先秦诸子散文 1、联系作品,论述《孟子》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2、联系作品,论述《庄子》散文艺术特色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什么是楚辞? 2、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熟读《离骚》、《山鬼》、《涉江》等) 第五章汉赋的特征、渊源及其繁荣原因 1、汉赋的形式体制特征与渊源 2、汉赋的题材、内容与其思想意义、艺术特色。 第六章《史记》 1、《史记》的性质与体制 2、《史记》的思想内容。 3、全面掌握《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语言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第七章汉乐府诗歌 1、“乐府“释义 2、汉乐府内容题材、艺术特色。 第八章汉代五言诗

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艺术特点 2、古诗十九首概念 第九章建安文学 1、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 2、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 3、曹植五言诗的成就与特色 4、“建安风骨” 5、“建安七子” 第十章正始作家与西晋时诗人 1、阮籍五言诗艺术特征 2、左思《咏史》诗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十一章陶渊明 1、陶诗的“静穆”、“金刚怒目”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2、结合作品深入全面把握陶诗的艺术特色 第十二章南朝诗文 1、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成就与不足 2、鲍照对诗歌题材的开拓及其艺术成就 3、“永明体”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4、南朝“宫体”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第十三章南北朝民歌、诗文 1、南北朝民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2、庾信的诗文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1、志怪小说概念、《搜神记》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2、志人小说概念、《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第十五章唐代诗歌 1、唐诗繁荣的原因 2、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历程中的贡献与局限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评价 4、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5、王维诗的艺术特点 6、高适、岑参诗创作的不同特点 7、王昌龄七言绝句取得的成就 8、李白乐府与歌行、七言绝句各自特点与成就. 9、人称杜甫为“诗史”、“诗圣”,如何理解?杜甫诗艺术特色及诗歌史地位?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 (一)文化和文明 1、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 “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 “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 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 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 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 文化多义兼容说 ”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2、文化与文明 文化、文明同义说 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 文明大于文化说 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 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 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 文化大于文明说 汪澍白“濬哲文明”——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赋予文明以观照和传播人类所创造的整个

中国文学史试题2前三篇

中国文学史试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 ①《吕氏春秋》②《吴越春秋》③《礼记》④《淮南子》 2、《女娲补天》原载于() 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 3、最早提出删诗说的是() ①《左传》②《史记》③《汉书》④《礼记》 4、《诗经》分风、雅、颂是依据() ①乐调不同②作者不同③产生地域不同④产生时代不同 5、《毛诗传笺》的作者是() ①郑玄②朱熹③王逸④孔颖达 6、风、雅、颂的"雅"意为() ①雅观②文雅③典雅④读音同夏 7、琼瑶的《在水一方》歌词的内容、意境完全脱胎于() ①《静女》②《蒹葭》③《汉广》④《泽陂》 8、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弃妇诗是() ①《汉广》②《氓》③《将仲子》④《狡童》 9、被王夫之誉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诗篇是() ①《东山》②《采薇》③《黍离》④《蒹葭》 10、控诉秦穆公以人殉葬暴行的诗篇是() ①《黄鸟》②《正月》③《小弁》④《雨无正》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语出自() ①《离骚》②《远游》③《涉江》④《哀郢》 12、《东君》祭祀的是() ①天之尊神②云神③太阳神④主宰寿命之神 13、屈原的第二个长篇诗作是() ①《九歌》②《九章》③《天问》④《招魂》 14、清人刘熙载《艺概o赋概》说:"情人绵邈,莫如宋玉'悲秋'。"宋玉的"悲秋"之作是() ①《九辩》②《高唐赋》③《神女赋》④《风赋》 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一语出自()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6、代表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7、善用比喻寓言进行说理的先秦历史散文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 ①《论语》②《孟子》③《战国策》④《墨子》 19、鲁迅誉之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著作是()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 2009-12-13 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 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 ●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 ●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 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1,贸易要求。 ●2,宗教传播。 ●3,战争与掠夺。 ●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 4,西域的概念 ●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 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 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历经13年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5年。欲与乌孙结盟。 6,《史记·大宛列传》 ●1,大宛: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2,乌孙: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 临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 涯,盖乃北海云。 ●5,大月氏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一二十余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6,安息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一银为币,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 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 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 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 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着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着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着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着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题型:名词3个,列举2个,(简答、问答、论述)各1~2个 第二讲忠君观念 一、忠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1夏商西周时期: 以宗法制和天命论维护君主统治 2春秋战国时期: (1)忠,最初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忠诚。 (2)忠,开始有条件地指向君臣关系。(孔子: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孟子:对等的君臣关系,“仁义”为最高原则) (3)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忠君观念。(荀子:强调臣对君单方面的顺从。 韩非子:君主树立无上权威,臣子无条件忠君) 3汉代,忠君观念的确立 (1)董仲舒君权神授(君主是“天”在人间的最高代表、以阴阳学解释君臣之间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2)《白虎通义》三纲学说 4宋以后的忠君观念 (1)突出了皇权的无上意义与臣属的绝对服从 (2)不忠于君不仅违反了最高道德标准、而且是最大的罪恶 (3)忠君的范围扩大到了生产经济方面 (4)君主专制符合“理” 二、孔孟与韩非子对于忠君观念的不同观点 孔孟1忠君是有条件的韩非子1君权至高无上2君臣对等、相互利用2君尊臣卑 3臣对君并非从一而终3臣对君无二心 三、谈谈你对历史上忠君人物的看法(开放性试题) 提纲:比如说关羽、杨家将、岳飞。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答 一方面忠君有部分爱国,忠义,另一方面死忠,愚昧,封建毒瘤 1忠君观念存在原因 (1)地主阶级需要权威来处理其内部矛盾和冲突、并代表其整体的、共同的、长远的利益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民需要保护者和仲裁者(①寄希望于皇帝②寄希望于清官) (3)忠君包含一定的爱国内容 四、忠君观念的影响 1忠君观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 2春秋战国时期,忠君观念的提出有助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3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成为专制君主维护统治的杀手锏。 4现实影响(向往专权(帝、权、宫)、善于服从) 第三讲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七)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七)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 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 二、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 ,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 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 、 、 “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 著的 ,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 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 6. 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 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四、论述 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

第二章 《水浒传》 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 二、填空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 2、宋元之际画家 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 回、 回、 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 三、简答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 四、论述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 3、台阁体 4、茶陵派 5、八股文 二、填空 1、“吴中四杰”是指 、 、 和 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复性书》:作者李翱,对韩愈的性三品说加以调整,修补其中的理论漏洞。认为,韩愈把人性分成三个等级,是人性的先天差别过于绝对化,不利于儒学的发展。在《复性书》中,他模仿孟子问题,自设问答对人性加以论证。认为凡人之性于圣人之性是一样的,桀纣之性等同于尧舜之性。之所以体现不出真正的人性,是由于其情欲掩盖了真实的人性。为了使人人都能恢复本性,就必须限制生活中的情欲,主张“灭情复性”。 《坛经》:慧能记载,禅宗的代表性著作,。所谓“坛”,是佛教道场的主要部分,指专门用来陈设佛像、经书。庄严供养的地方。“经”一般是释迦牟尼本人的传教记录才能叫“经”。《坛经》以慧能的言论称经,表明慧能及其思想在中国佛教中享有的特殊地位。 《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他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有人称赞《明夷待访录》是"人权宣言"。他对封建专制进行猛烈的批评,说它是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因此他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为了求得人权平等,主张非废除秦汉以来的"非法之法"不可;要求得天下太平,非废除专制的君本制度,而改为民本制度不可。《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日知录》:作者顾炎武,《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其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沈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 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沈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 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李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沈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小题目) 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 ?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30年代戏剧 11、1936年春,左联解散。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街头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 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 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 二、简答题 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 (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 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 你的补充: (2)社会环境 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 ②家族宗法制度 ③政治大一统 你的补充: (3)外来文化 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 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 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 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 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1)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2)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 (3)推崇入世的处世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 (5)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3、学习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自己总结

中国文化史 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1) 1、文化的概念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上古期: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园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 近代期: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 现代期: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3、北方文化区特征: 这一地带是区系类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点试点。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和河曲地区也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如两种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曾交错存在。这一地区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4、“五礼”的所指及内容 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见《周礼大伯宗》章) 五礼分述如下: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