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档 3.doc出塞

文档 3.doc出塞

文档 3.doc出塞
文档 3.doc出塞

《出塞》教学设计(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2012-06-06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特级教师讲座

·初一特级教师讲堂·初二特级教师讲堂·初三全科强化复习·高一特级教师讲堂·高二特级教师讲堂·高三全科强化复习·涂洁讲高考作文·林斌讲完形填空·李俊和讲英语写作

·小学语文

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将士、血战、兵戈……)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评: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而且,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课件大全·小学数学课件大全·小学语文教学视频·中学语文教学视频·小学语文试题大全·小学数学试题大全·小学语文教案大全

上一句诗中找答案。(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

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评: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古代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一齐读全诗。

[评:在这节课中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国家的爱,这一切都是对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体验上,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从小树立对和平的热爱]

三、结课升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

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

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

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

无壮年男丁。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

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资料提供者: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搜索本课相关的教学视频』『搜索本课相关的课文朗读』【上一篇】【下一篇】【发表评论】【推荐给朋友】【我有更好的资料】

量子统计

站长统计

王世贞《宗子相集序》注释、翻译及练习(2019浙江)

古诗文鉴赏与阅读训练题 练习一:2019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宗子相集》序 (明)王世负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斡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kā)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jiàn)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闽藩。属有岛寇事,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其曾偶持论若此。 (选自《弃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注】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矩钱:犹规则、法度。碱:似玉的石头。考功郎:吏部官员。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注释:1.若,或、或者。《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武昌,武昌人。传,注释。二曹,曹操、曹植。龙奋,谓贤才之士奋发有为。公干,刘桢。角立,卓然特立;对峙、并立。 2.爰至,到了。爰,<助>语气助词,无实际含义。《诗经·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衍藻,辞藻华丽。太冲修质,左思善于修饰文章质地。岳岳,高峰挺立。脱衔,洒脱不羁。志有所相合,志气一致。不相下,互不谦让。旨,意图。 3.日,某日。于鳞,李攀龙字。才高而气雄,才华高超,气魄雄健。自喜,自我欣赏。一再,多次。淫,过分、无节制,连绵不断。竟,完毕,结束;终、整、全。日夕,近黄昏时,傍晚;朝夕,早晚。 4.极意,尽心尽力。傅,依附、靠近。天窍,灵感。投于咽,甘露滴到咽部。不必天地有,不一定是天地间所有的。亦间离之,也偶尔能得到。矩镬,规矩、法度。镬,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与鼎类似,但是无足。 5.超津筏而上,跳过渡河的木筏而上了岸。雅:很;甚。《后汉书·窦后记》:“及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5《天目》教案上海五四制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5《天目》教案上海五四制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峭qiào鲜_iǎn迂yū壑hè缟gǎo竦sǒng逾yú霁jì【积累词语】 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颠:同“巅”,山顶. )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县:同“悬”,高悬. )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直:同“值”,价值.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古诗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翻译赏析

古诗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翻译赏析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其古诗词全文如 下: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前言】《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是诗人贬谪后所做。他运用舒缓的韵律淡笔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将惆怅与孤独的心情含蓄地贯注景物形象之中。全诗画面之生动,传情之深远,耐人回味,显示出高超的诗歌艺术造诣。【注释】①苕溪:水名。一名苕水。由浙江天目山的南北两麓发源,至小梅、大浅两湖口入太湖。酬:赠答。梁耿:刘长卿的朋友,中唐书法家。②永路:长路,远路③解携:犹言分手。解:原作“自” ,据《全唐诗》改。④平芜:杂草繁茂的田野⑤前溪:在湖州乌程县境。⑥长沙谪去:用贾谊事,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谪:被贬职。⑦芳草:香草,也比喻思念他人。⑧萋萋:原作“凄凄”,据《唐诗品汇》、《全唐诗》 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翻译】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低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怅!鸟儿在平旷的原野上远近地飞翔,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的身边。友人贬谪去的苦恨让人难以言状,就如那江边繁茂的春草一样杂乱而无际。【鉴赏】刘 长卿的这首诗,论家多以 谪仙怨》归入词作,如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引唐窦弘余《广谪仙怨》序: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洛阳,王师败绩,关门不守,车

驾幸蜀。途次马嵬驿,六军不发,赐贵妃自尽,然后驾行。次骆谷,上登高下马,望秦川,谣辞陵庙,再拜呜咽流涕,左右皆泣。谓力士曰:“吾听九龄之言,不到于此。”乃命中使往韶州以太牢祭之。因上马索长笛,吹笛曲成,潸然流涕,伫立久之。时有司旋录成谱,及銮驾至成都,乃进此谱,请名曲,帝谓吾因思九龄,亦别有意,可名此曲为《谪仙怨》。其旨属马嵬之事。厥后以乱离隔绝,有人自西川传得者无由知,但呼为《剑南神曲》。其音怨切,诸曲莫比。大历中,江南人盛为此曲。随州刺史刘长卿左迁睦州司马,祖筵之内,长卿遂撰其词,吹之为曲,意颇自得,盖亦不知本事。余既备知,聊因暇日撰其词,复命乐工唱之,用广其不知者历来解此诗者,都认为这是刘长卿回忆当日为梁耿饯行之作,“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云云,皆指梁耿而言,此说大谬。梁耿,生平无考,未见有受贬的记载。诗中解舟而行的迁客,应是刘长卿本人。理由有三:①如果梁耿也是贬谪之身,刘长卿很可能发一番同病相怜的感慨,但诗中并无此意。②长卿常以贾谊自况,如:“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听笛歌》)、“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新年作》)、“绛老更能经几岁,贾生何事又三年” (《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且有著名的《长沙过贾谊宅》诗。③此诗既酬梁耿见寄六言,又答秦征君徐少府见集苕溪,则断无仅言梁耿、不及秦徐的道理,“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云云,正感其饯别之情也。刘征先生曾有小文,提到他在长沙一家博物馆里见到一个唐代青瓷彩盘,盘上题诗:“鸟飞平无(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显然这是截取刘诗的中间两联,由此约可想见刘诗流传之广。这里有一处异文“近远”值得注意。见于载籍的各种版本,均作“远近”。常心而论,“远近”不至讹为“近远” ,而“近远”却很可能误为“远近”。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刘长卿“甚能炼饰” 刘熙载《艺概》也说其“以研炼字句见长” 。可以说炼字炼句是大历诗风的一大特点,而在其代表人物刘长卿的诗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鸟向平芜近远”,飞鸟向平芜飞去,由近而远,正可起兴“人随流水东西”。“东西”即“自东而西”,即独孤及序言所说“将涉江而西”。这样的措辞,在初盛唐诗中殆不可见,允称“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为什么这里的“东西”须理解为“自东而西”而不是杜甫“世乱各东西”式的“各自东西”呢?我们且往下看。“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前文已稍及,这是有感于秦征君徐少府送别之情而云然。“白云”意象为刘长卿所偏爱,甚于秋风夕阳。在长卿500 多首诗中,出现“白云”一词的,至少在50 首以上,而以“云”为意象的,更不知凡几。“白云”在刘诗中有多种用法,或为荒远之地,或为方士隐修处,或为漂泊的化身。此处以后者为是,但又不囿于这一理解。以“白云”为孤舟远谪的刘长卿固无不可,以其为秦征君徐少府送别之情,则似更合。有句为证:“白云如有意,万里望孤舟” (《上湖田馆南楼忆朱宴》)、“空余白云在,容与随孤舟” (《杪秋洞庭中怀亡道士谢太虚》)、“白云翻送客,庭树自辞风” (《禅智寺上方怀演和尚》)“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盖谓秦徐诸君眷念之情如白云明月,伴我千里万里、溪前溪后。注家或以“前溪后溪”为苕溪之东苕溪西苕溪,或以为另有其地,或是,但尽可不必拘泥。既与“千里万里”对举,极言行远,则

论汉英语言的显性特征对比以及翻译转换

论汉英语言的显性特征对比以及翻译转换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摘要:汉语具有直观的平面性,但汉语句式趋于整齐匀称,表达色彩鲜明,词汇具有丰富联想性,所以又具有油画的特征。英语具有直观的立体性,但英语重于逻辑,表现力不强,又具有素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汉英的翻译主要是显性上从平面向立体转换,从素描向油画转换。因为英汉的第二种转换从属于第一种转换,所以文章最后着重论述从平面到立体转换的策略。这也对翻译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关键词:立体性;平面性;翻译转换 1. 引言 对于英汉直译而言,学者对句式语篇直译的论述着墨不多,但对于句式甚至部分语篇进行直译实在是行不通。首先是在理论上行不通。英汉属于不同语系,差别太大。就是同一语系的英法语间,也不可能做到句式的绝对意义上的直译。这在实践上更是行不通。没有人会在句式翻译上亦步亦趋,都会有程度上的变通。词汇和简单表达直译的确能增加异国情调,也能为大家所认同,但对比较繁杂的句子进行直译,轻则“当当有声,的的不休”,十足的翻译腔调,重则不知所云。 翻译在于把握源语的意境意旨,运用译入语的句式另起炉灶,并在译入语中找到最佳顺应,努力去恢复意境意旨,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深层次意义对等和认知性对等,在这基础上构建、再现其神韵。一味直译,只怕会引起水土不服,因其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习惯,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期待,读都难以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去体味神韵了。奈达认为,翻译的焦点要放到译入语读者对译作的反应上去。按这指导思想,句式的完全直译是不好的。

优秀的译者在于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的各自特征,运用娴熟的手法,出神入化地转换。这也是为什么要研究英汉的特征对比的原因。 2. 汉英的显性特征对比 汉语的显性特征 近年来关于英汉对比的论文很多,英汉之间的对比性特征越来越被人们所识别。对于汉语,学者常指出它是词汇、分句、句子并存,只有一个维度。如这句:“杭州境内西湖如明镜,千山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贾文波,2001:77)。这里名词并存,句式整齐,句与句之间是显性平等的,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万顷碧波,层层推进”。这两者之间好像是矛盾的,但其实并不矛盾:一个是从显性的角度说的,而另一个是从意义的角度说的而已。代写本科毕业论文汉语是直接投射的语言,单音孤立。汉语与汉字的这种特征使汉文具备一种独特的、独一无二的音节匀称、整齐简洁、结构灵活的审美特征(孙迎春,2004:173)。正由于这一特点,汉语可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当地增减,有利于整齐划一。特别是为了能跟四字格的成语配合在一起形成对偶排比句子群等,前呼后应,可以是舒缓优雅的行云,又可以是一泻千里的江水,文采华丽,音韵和美,视觉效果也美。 另外,汉语的词句是充满诗意的,比如说“白色”,不只说“白”,还要带上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的物名称“雪”;提到“钟声”,多会跟“悠扬”连在一起。所以,汉语词汇形象鲜明,联想丰富。比如:“In the park, there areflowers, fragrance and music.”汉语不会这样翻译的:“公园里有草、香味和音乐”,而是会增加些成分使之有节奏感,且充满神韵,如这样的翻译:“公园里,百花烂漫,幽香浮动,乐音悠扬。”

翻译第三章3

第三周,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一,翻译中英汉语言对比的重要意义 Jean Delisle, representative of French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ays in his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In other words, each community has developed habits of expression that, over time,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language and lent it certain characteristics.”1 He also quotes from Edmond Cary: “Two languages can both be inflected and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 yet nevertheless differ considerably in the way they express ideas and convey meanings.” 1. Delisle, J.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M]. Eng. trans, by Logan. P & Creery. M.,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1980: 74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说:“译本与原作,文字既不侔,规则又大异。各种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能侵犯的戒律。像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11. 怒安. 傅雷谈翻译[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1 他也谈到了改变句法结构和保留句法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这一点当然是不容易做到的,……”1 1. 怒安. 傅雷谈翻译[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30 就保留原文句法与译文体现原作精神的问题,傅雷也有精辟的论述:“假如破坏本国文字的结构与特性,就能传达异国文字的特性而获得原作的精神,那么翻译真是太容易了。不幸那种理论非但是刻船求剑,而且结果是削足就履,两败俱伤。”1 1. 怒安. 傅雷谈翻译[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 刘宓庆:“西方各语种在SLT与TLT之间的实现形式转换的可行性比汉外翻译大得多。……即既实现意义对应,又实现形式对应。这在汉语与西方语言之间的转换中是根本办不到的。基本上,汉外互译必须放弃拘守形式的努力而倾全力于意义。”1 思果说:“千万不能跟英文走。” 2 1.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8.) 2.思果. 翻译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23) 二,汉语的线性序列与英语的空间结构 1,关于英汉语言的比喻 英语句子的结构: “葡萄藤型”结构(grapevine structure),意为在短短的主干上派生出长长的枝蔓和丰硕的果实; 英语句子的结构: 汉语句子因为很少叠床架屋,节外生枝,而是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地往下延伸,因此被称为“竹竿型”结构(bamboo structure)。 1 1. 王寅. 英汉语言宏观结构区别特征. 载方梦之、马秉义编选《汉译英实践与技巧》[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42 “波浪形”结构:汉语的句子关系往往是并列、并行的,因此是以时序或逻辑顺序排列的。子句与子句之间的关系须透过上下文才能决定,所以句子是意合的;而且连词的使用也不像英语中普遍,结构也较为简练明快。汉语的句式称之为“流水句”,整个句子像由一个一个独立的子句,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层层推进。因此,有人把汉语句子结构比作“波浪形”结构,每个子句犹如波浪,前浪推后浪,宛如“万顷碧波,层层推进”。 “枝杈形结构”:英语采用主从关系的形合法(use of hypotaxis)。英语可以通过连词(如状语从句)、关系词(如定语从句)和分词、动名词及不定式等构成句子,因此构成方式是形合的;英语利用关系代词引出包孕句(embedded clause),语法结构采用层次结构,关系紧凑严密。也就是说,英语的句子结构是在一个主句中,可在不同的地方插入各种从属结构,层层展开。

袁宏道《华山别记》原文及翻译

袁宏道《华山别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少时,偕中弟①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②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③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④。余私语中弟,近日于鳞诸公,皆造其幽,彼独非趾臂乎?然心知望崖者十九矣。余既登天目,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周望曰:“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后余从家君游嵾上⑤,有数衲自华来,道其险甚具。指余体曰:“如公决不可登。”余愤其言,然不能夺。 今年以典试入秦,见人辄问三峰险处。而登者绝少,唯汪右辖以虚、曹司理远生、杨长安修龄,曾一至其颠。然面矜而口呿,似未尝以造极见许也。余至华阴,与朱武选⑥非二约,索犯死一往。既宿青柯坪,导者引至千尺?,见细枝柴其上,顶如覆铛,天际一隙,不觉心怖。因思少年学骑马,有教余攀鬣蹙镫⑦者,心益怯,后有善驰者谓余曰:“子意在马先,常恨霜蹄之不速,则驰聚如意矣。”余大悟,试之良验。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余手有繘⑧,足有衔⑨,何虞?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慕其崄⑩耳。若平莫如地上矣,安所用之?扪级而登,唯恐崄之不至,或坐或立,与非二道山中旧事,若都不经意者。顷之越绝崖,逾沟,度苍龙岭,岭尽至峰足,地稍平衍。余意倦,百步一休,从者相谓:“何前捷而后涩也?”余曰:“蹈危者以气,善一而怖十,绝在险也;怖一而喜十,绝在奇也。吾忘吾足

矣,去危即夷,以力相角,此舆卒之长,何有于我哉?”下舂乃跻南峰之颠,与非二席峰头待月。 是日也,天无纤翳,青崖红树,夕阳佳月,各毕其能,以娱游客。夜深就枕,月光荡隙如雪,余彷徨不能寐,呼同游樗道人复与至颠。松影扫石,余意忽动,念吾伯修下世已十年,而惟长亦逝,前日苏潜夫书来,道周望亦物故。山侣几何人,何见夺之速也?樗道人识余意,乃朗诵《金刚》六如偈,余亦倚松和之。 (选自《袁中郎随笔》) ①中弟:袁中道,袁宏道的弟弟。②伯修:袁宗道,袁宏道的哥哥。③三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④昌黎投书处:韩愈被贬谪到潮州,途经华阴,竟然上了华山。当他返至苍龙岭时,竟畏险大哭,写了一封书信,投到岭旁谷中,欲和家人诀别。后被华阴县令知悉,连忙用锦被把韩愈包裹起来,用绳索缒到岭下。如今龙口逸神崖留有“韩退之投书处”胜迹。 ⑤嵾上:武当山。⑥朱武选:即朱非二,袁宏道之友。⑦攀鬣蹙镫:抓紧马颈上的毛,收紧马镫。⑧繘:绳索。⑨衔:这里指台阶。⑩崄:同“险”。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和弟弟袁中道一道在长安读书,到杜庄去,哥哥袁伯修(袁宗道)拿出王安道的《华山记》给我们看,兄弟三人在松影下激动得手舞足蹈,想着哪一天能成为登上华山三山峰的人。没过多久,父亲和同僚龚惟长从蒲坂回来,说起登华山到青柯坪,(那里)险

2018-2019浙江高考文言文及翻译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斡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矱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持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斡、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属有岛寇事⑥,袵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凰,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飨食。”其曹偶持论若此。(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矱:犹规则、法度。③碔: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参考译文] 啊!这是广陵人宗子相的诗歌文集。武昌人吴国伦为它作传,而吴郡人王世贞为它作序,内容是:当初在建安年间时,二曹(曹操、曹植)奋发有为,公干(刘桢)超群出众。到了后来,潘岳和陆机推衍辞藻,太冲(左思)重视辞赋质地之美,沈佺期、宋之问讲究辞藻华丽,必简(杜审言)的诗风锋芒毕露,李白和杜甫并驾驱齐驱,龙标(王昌龄)用辞不拘一格。古代的杰出之人对于文辞,往往志趣相投却各不相让,气韵有所不合却互相利用,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那天,我与李攀龙在鳞燕一带游玩,宗子相带着吴国伦和天目人老徐一起过来。宗子相才高且气魄雄健,牛气哄哄,曾经和吴国伦多次辩论诗歌,辩不过,拿反酒杯,竟然把嘴皮都咬破了,回去沉思了整天,到了吐血的地步。当他恣意行事时,神思与天赋合体,天然的颖悟自然生发,敲击时发出高冷之音,符合五声音律,诵读时开朗舒畅的样子好象风露吹拂于腋下又落到嘴里,然而当他恣意行事还更加没完没了时,就不在乎道理是否通行于天地,言辞是否能传诵千古,反而在间隔疏离之时得到。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说宁愿有瑕疵也不愿完美如玉。我实在没有办法诘责宗子相了。那些称赞宗子相的人,说宗子相已经越过木筏而逆流而上;那些批评宗子相的少年,认为宗子相想走陆路因此放弃他的木筏。然而这实在不是宗子相的本意。我绞尽脑汁,竭尽所能,来迎合物境。如果与物境相合那么我就取它全部的优点,不合那么我姑且取它的优点并承受它的缺点。字不得在句中重复,句不得在文中重复,我时时拿着良马,依照次序跟天下的中下之人相争,如果一次不胜,那么剩余二次必胜,如此罢了。现在他的文章都在,即使他稍稍不如公干、太冲、必简、龙标等人,却能跟随在众贤人之后,宗子相也很乐意。 宗子相的文笔非常奇特,他的笔力足以破除冗长沉腐之言,自成一家言论,胜过今那些只凭耳闻之人,而最有意思是在北地的李先生。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却早早挂了,可悲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子相却不这样。他担任考功郎时有声望,因为不能依附权贵,不久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那里有倭寇闹事,跟吏民同睡,管理兵器粮食,制度是地方上最好的。后来又辅佐他的上司,成为读书人的表率。等到他快要挂了时,家里祭祀,有人为他哭

Translation --Unit 3

Translation Unit 3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一﹑思维的“抽象”与“具体”——→翻译中的“虚”、“实”转换。 [1] a good dinner [2] a good chess player [3] speak good English [4] a good listener [5] Yet, 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this life, 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all the praises the stone-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 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child, wife or husband. ( W.M.Thackery, Vanity Fair) [6] He allowed the father to be overruled by the judge, and declared his own son guilty. [7] Therefore we generally suffer less depression than Westerners, as the degree of the suffering varies directly with that of our desire and ambition. [8] All the irregularities of the students in that university resulted in punishment. [9] There had been too much violence in that region. [10]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was planne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by the economist, William Beveridge. The Labour government of 1945-1950 passed laws giving the country almost everything for which Beveridge asked. [11] If a rainy morning deprived the girls of other enjoyment, they were still resolute in meeting in defiance of wet and dirt, and shut themselves up to read novels together. [12] We are making you, subject to your acceptance reaching us by August 15, Beijing time, the following offer. [13] We will establish the required L/C upon receipt of your confirmation. [14] The certificate given by the China Commodity Inspection Bureau is to be considered as final in dealing with any quality discrepancy and/or short weight in case of a claim. [15] 打架斗殴成了这伙人的家常便饭。 [16] 她感到五脏六腑像被什么扯着似的阵阵作痛。 [17] 前台经理必须保持冷静,能够处理面对的紧急情况。 [18] 或许我的精、气、神都不足吧,我喜欢写短的东西。

2019年袁宏道《天目》原文和翻译.doc

2019年袁宏道《天目》原文和翻译 篇一:《天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七绝”,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喜爱的情感。 3、了解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 难点: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2、今天我们学习《天目》,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记录去游览一番天目的景色。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游历山水的情感。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梳理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疏通文意黑板出示:逾、峭、壑、镐、迂、学生标音 一词多义:可、鲜 通假字:颠、县、直、分 词类活用:面 古今异义:率边读课文,边,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同时也有

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积累文言词汇,尝试了解简单的文言现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 天目山有什么特征? (用文中一个词语)“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中,游历天目共计三天幽邃奇古阅读文本要细心,能从文本中找依据(可从不同角度予以点评) 2、交流点评圈划点评是阅读中精读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品读质疑文中介绍的第七绝和“幽邃奇古”不相吻合,请你根据文中内容,谈谈看法。(可适当介绍袁宏道的生平和性格)一解:从内容看,第七绝和前文总写的特征“幽邃奇古”不相吻合,因此不妥。 二解:第七绝写土特产,表明作者对天目游历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突出表明他对天目山喜爱的感情,补上这一笔,更添生活情趣,同时也为下文“有出缠结室之想”,“某等亦是一分子”埋下伏笔,从而含蓄表达作者的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因此是妥当的,品读中的质疑,除了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外,更培养了学生怀疑的精神和思辨的能力。 作业1、背诵课文第三段 2、掌握文言词汇 思路点拨: 在教学《小石潭记》后,可把《天目》和《小石潭记》进行一次

《天目》译文

天目山幽静深邃奇古,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一般来说幽深偏僻的山大多比较荒凉;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玲珑精致的感觉;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这些都是山的不足之处。 天目山满山都是深沟,瀑布水流发出淙淙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的第一个绝妙之处。石头的颜色青色润泽,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个绝妙之处。即使在山谷悬岩处,寺庙都很精致,这是天目山的第三个绝妙之处。我的耳朵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但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起来就像婴儿的啼哭声,这是天目山的第四个绝妙之处。清晨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白净得像棉花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这是天目山的第五个绝妙之处。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详知云彩的形态。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个绝妙之处。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芳香扑鼻的茶叶,比龙井茶还要香甜。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更加清嫩香甜,这是天目山的第七个绝妙之处。我认为,长江的南面,是隐居深山,修心悟道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我就有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 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巳时后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第二天从活埋庵沿着原来的路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天气反常,下山时互相祝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行礼非常恭敬,相互争着用饭招待我。等到要走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说:“天目山偏僻而且小,不足以担当贵客的观赏,怎么办?”我说:“天目山也有些我的一份子,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称赞。”于是众人大笑着分别。

汉英翻译期末复习资料

题型 一、单选(1分*10个=10分)n、adj、v、prep、短语 二、句子翻译(3分*10个=30分)教材上、PPT上内容 三、段落翻译(20分)选自PPT练习,10个句子 四、简单句(20分)7个句型(1分),例句(2分) 五、论述题(20分) 二、 1.楼高106米的深茂商业中心占地4201平方米,南靠深南大道,西临香密湖度假村,东连未来市中心新政大楼建筑群,共有楼面26层和地上车库两层。 Shenmao Commercial Centre stands 106meters high on a 4201 sq. meters site, consisting of 26 storeys and double-level underground car park. It borders Shennan Road to the south, Xiangmi Lake Holiday Resort to the west and the new municipal office building complex, the would-be city center, to the east. 2.天目山树深人少,古树掩映,清泉石上流,雾生半山腰,如仙境一般。 Mt. Tianmu is like a fairy land. It is densely forested and scarcely frequented, with spring flowing over the rocks and fog streaming around the mountain sides. 3.花前月下,情深深,意浓浓。 Many a moonlit night saw us sauntering along the flower-flanked paths exchanging words of love and affection. 4.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well this year, we must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ake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s our guide, and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5.我们的国家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业要搞上去,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Agriculture advance in so vast a country, with such a large population and backward economy as in China, requires above all else mobilizing, by means of series correct policies, the initiative of the farmers to work hard and self- reliant. 三、 1.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How should we interpret the word “soon”in the statement, “there will soon be a high tide of revolution”? This is a common question among comrades. Marxists are not

西湖游记二则原文及翻译_袁宏道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西湖游记二则原文及翻译_袁宏道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前一篇:五人墓碑记后一篇:峡江寺飞泉亭记 西湖游记二则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

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西湖游记二则全文翻译: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

古诗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翻译赏析

古诗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翻译赏析《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前言】《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共计二十二句一百一十字,形象地描绘了黄山奇异的景观。【注释】黄山:古称黟山,唐改黄山。在安徽省南部,跨歙、黔、太平、休宁四县。三十二莲峰:王琦注:“诸书皆言黄山之峰三十有六,而白诗只言三十有二,盖四峰唐以前未有名也。”菡萏:即荷花。王琦注:“谓黄山三十二峰,皆如莲花,丹崖夹峙中,植立若柱。然其顶之圆平者,如菡萏之未舒,其顶之开敷者,如芙蓉之已秀。”天目:山名,在浙江临安县西北,上有两湖若左右目,故名天目。炼玉:指炼仙丹。羽化:指成仙而去。黄山有炼丹峰,高八百七十初,相传浮丘公炼丹于峰顶,经八甲子,丹始成。温伯雪:名伯,字雪子。《庄子·田子方》载:孔子见温伯雪子而不言,子路不解,孔子说:“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李白此处借其名以喻温处士。独往:谓离群而隐居。丹砂井:黄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热可点茗,

春时即色微红。凤吹: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作凤鸣事。云车:仙人所乘。陵阳:即陵阳山,在安徽泾县西南。相传为陵阳子明成仙处。桥:指仙人桥,又名天桥、仙石桥,在炼丹台,为黄山最险之处。两峰绝处,各出峭石,彼此相抵,有若笋接,接而不合,似续若断,登者莫不叹为奇绝。【翻译】黄山高耸四千仞,莲花攒簇三十二峰。丹崖对峙夹石柱,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归来闲居白鹅岭上,渴了饮丹砂井中水。凤凰叫时我即来,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来往陵阳仙山东,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鉴赏】根据裴斐编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李白五十四岁时。当时李白与魏万别后,游宣城(今属安徽省)、南陵(今属安徽省)、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并登黄山。在游黄山时,李白对黄山胜景给予的高度赞美。在他的好友温处士将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时,李白将黄山美景描绘成此诗赠别。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翻译范例

第十一周 语篇翻译 1.英汉语篇的差异 1.1.英汉语篇章的衔接与连贯手段差异 1.2.英汉语篇章的句式结构差异 1.2.1 主语突显与话题突显 1.2.2 聚集与流散 1.2.3 繁复与简短 1.3 英汉语篇章的信息分布差异 一般认为,英语在传递信息时是信息末尾着重和末尾焦点并存,而汉语在传递信息时则体现为信息末尾焦点。 末尾着重指在排列句子成分时,把“重”的成分置于接近句末的地方;在说话时,语调群的语调核心通常也在末尾。一个成分的“分量”可以从长度(如音节的多少)或语法结构的复杂程度(修饰语的多少等)来确定。末尾焦点指的是把新信息安排在句子的后半部,新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则安排在句子的末端。在英语中,有时为了避免“头重脚轻”的现象出现,习惯将句子中较长的成分置于句末,以体现造句的末尾着重原则。 信息末尾焦点原则是书面语中的一大规律,对它的熟练掌握有利于我们准确翻译这样一类句子。如: The computer works with high calculating speed, high stability and lower consumption. 这台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稳定性强,耗电量较低。 析:the computer works 是已知信息,而原文于句尾的with结构才是新信息。 2.篇章翻译 要翻译好篇章,译者首先要对原文进行语义分析、语体分析和结构分析。语义分析要着重弄清原文的题材和全部思想内容:原文的主题意义是什么,作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作品的读者对象是谁,作品是在何时、何地写的等;而文体分析旨在搞清楚原文的体裁和文体特点,如是文学作品则还需进行人物的形象分析、个性分析以及意境营造、情节发展分析等。同时,还要进行各种关系意义的分析,如人物行为与情境,人物与角色等。譬如所译为科技文章,那么翻译就得考虑怎么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再现原文的科技语言风格;如所译篇章是文学作品,那么翻译时就应考虑如何使译文即能传神达意、又能体现原文的文学语言特色;如果是广告,那么翻译时就应考虑如何再现原文的社会功能。 My Country versus Me I knew something about the Cold War of the 1950s, even though I didn’t come to the U.S. until 1964. As an American nuclear scientist, I helped fight and win the Cold War. But I also had read the book Thread of the Silkworm, by Iris Chang, about the career of Tsien Hsue-shen, one of the most brilliant students in all of China, who in 1935 was selected in a national competition to go to college in the U.S., to MIT. He became one of America’s leading physicists, helping to pioneer our nation’s space program—but then he came under suspicion during the Cold War. Accusations of ties and deportation destroyed his reputation and ended his teaching career at Clatech and MIT. Tsien was arrested and jailed in an INS detention prison, where a bright light was flashed on him every 15 minutes, 24 hours a day. The constant pressure and surveillance of Tsien during the McCarthy period drove him to leave his home in America and to go back to China—where he became the “father”of the Chinese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 Tsien’s life and the treatment he received in America is a well-known tragic story among Chinese American scientist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