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3 《长恨歌》的序与传

4.3 《长恨歌》的序与传

4.3  《长恨歌》的序与传
4.3  《长恨歌》的序与传

唐诗经典MOOC课程第四讲

白居易《长恨歌》

主讲教师:胡可先

三、《长恨歌》的序与传

在中国,由于尚不知《长恨歌》有序文,故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一体化,以陈寅恪之说为代表。陈寅恪先生从文体方面着眼,先引用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的话说:

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踰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1

然后根据此一段文字推论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关系:【陈氏之《长恨歌传》与白氏之《长恨歌》非通常序文与本诗之关系,而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赵氏所谓“文备众体”中,“可以见诗笔”之部分,白氏之歌当之。其所谓“可以见史才”、“议论”之部分,陈氏之传当之。综括论之,《长恨歌》为具备众体体裁之唐代小说中歌诗部分,与《长恨歌传》为不可分离独立之作品。故必须合并读之,赏之,评之。】2

1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5页。

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5、44页。

陈氏的观点迄今在学术界仍具很大的影响,如邓乔彬、高翠元《〈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一文,就是在陈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体裁的亲缘关系来感受它们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3

二是《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疏离。夏承焘先生在《读〈长恨歌〉》中从三个方面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提出商榷,其中前两个理由:

(一)鸿传明云:“歌既成,使鸿传焉。”是陈传成于白歌之后,即陈不作传,白歌亦已成为独立之体。(二)白歌作于宪宗元和元年,在其第进士之后,非欲以此为温卷之用者,似不应绳以温卷体裁。

最后得出结论说:

《歌》与《传》之可以分离独立,此即为最自然、最了当之解答。元和间人虽好为小说,然白氏此歌,只是一篇故事诗而已。陈君必牵率以入小说之林,又强绳以赵彦卫温卷之体,求之过深,反成失实。4

后来,吴庚舜发表了《唐代传奇繁荣的原因》一文,对陈寅恪的观点也提出不同看法,台湾学者林文月也有类似的看法。

但不管是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还是后来学者沿袭还是反对陈寅恪观点的文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全面利用日本流传的《长恨歌》资料。我们现在运用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序》,

3邓乔彬、高翠元:《〈长恨歌〉与〈长恨歌传〉》,《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第37页。

4夏承焘:《夏承焘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按,本文原载1949年4月《国文月刊》第78期,题为《读〈长恨歌〉: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

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加以研究,虽然尚难彻底解决《歌》与《传》的关系问题,但至少可以为《长恨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补充新的材料。

日本流传的抄本《长恨歌序》,主要有六地藏寺藏本、《正宗敦夫文库》本、贞享元年刻印的《歌行诗谚解》所收的《长恨歌序》影印本,以及日本京都博物馆所藏的庆长古活字版影印本。序文有如下内容:

【长恨者,杨贵妃也。既葬马嵬,玄宗却复宫阙,思悼之,致令方士求致,其魂魄升天入地,求之不得,乃于蓬莱山仙室,见素颜惨色。流泪谓使者曰:“我本上界诸仙,先与玄宗恩爱之故,谪居于下世,得为夫妻。既死之后,恩爱已绝,今来求我,恩爱又生,不久却于人世为配偶,以此为长恨耳。”使者曰:“天子使我至此,既得相见,愿得平生所玩之物,以明不谬。”乃授钿合一扇,金钗一股,与之曰:“将以此为验。”使者曰:“此常用之物也,不足为信。曾与至尊平生有何密契,愿得以闻。”答曰:“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曾复记否?”使者还以钿合金钗奏。玄宗笑曰:“此世所有,岂得相怡?”使者因以贵妃密契以闻。玄宗流泪恸绝,良久语使者曰:“方不谬矣!”今世犹言玄宗与贵妃处世间为夫妻至矣。】5

有关《长恨歌序》的形成与流传,是白居易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下去。根据序本身的文字,大概有这样两种可能:

5此据六地藏寺藏本所录,并加以标点。载《六地藏寺善本丛刊》第六卷《中世国语资料》影印,[日]汲古书院1985年版,第85页。

其一是白居易《长恨歌》原来就有自序,而中国的传本却散失了,因为白居易的诗传到日本比较早,在白居易生前日本就有传本了,故而在日本保存了下来。

其二是日本人由于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钦慕,故而根据《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内容,撰写出这样一篇序文。6

两种可能中,我们认为第一种即《长恨歌》原来有序可能更接近事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结合日本古代说话的情节结合杨贵妃故事在日本的流传的情况。日本中世以后,有关《长恨歌》的故事很多,如平安末期《俊懒髓脑》就收有《长恨歌》物语,《今昔物语》卷十四有《唐玄宗后杨贵妃依皇宠被杀语》,稍后一点的有《唐物语》与《平家物语》所收的《长恨歌》物语。日本说话集有一本名为《注好选》(东寺观智院本),产生于十一世纪初期,是较早的说话集,现有东寺贵重资料刊行会编纂,株式会社东京美术昭和五十八年(1983)影印的本子。此本是仁平二年(1152)的古写本。仁平二年,相当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是南宋初期的一个写本。其中《汉皇帝密契》第一百一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与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序文基本接近:

此汉皇别杨翁女之后,心肝不安,夜天更难明,昼英却不暮,痛心安息,悲泪弥润,于方士令赍魂魄。方士升碧落,入黄泉,适于蓬莱仙宫见索(素)皃,相更问答,贵妃云:

6有关日本所传的《长恨歌序》研究,可参陈翀《新校〈白居易传〉及白居易佚文汇考:以日本中世古文献为中心》,《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第9-19页。但日本传本《长恨歌序》是否确为白居易所作,尚待确凿文献加以坐实。

为遂宿习,生下界暂为夫妇,使者求吾丁宁得相见,早退依实可奏。方士云:御宇恋慕甚重,以言为证哉。贵妃授金钗一枝、钿合一扇云:此皇始幸时所赐物也。是以为证哉。使者云:是世所有物也。未决。犹有何密契?杨贵妃云:有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使者归报皇,时皇信之泣血流也。7

我们仔细以这一故事与《长恨歌序》对照,则知序文所言的情况较《注好选》记载更为复杂,《长恨歌序》的语言也较《注好选》所载有故事流畅通达,《注好选》所载故事出于日本人之手是无疑的。故而我们以为《注好选》的文字应该是从《长恨歌序》再融合《长恨歌》所叙述的内容而成的。

二是结合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背景加以考察。我们如果对当时的政治背景加以考察,就可以了解人们对于杨贵妃是颇为同情的。因而白居易作《长恨歌》,以杨贵妃之死,作为长恨的因缘,也是顺理成章的。

对于安史之乱发生的主因,唐人的看法往往与后人不同,他们认为是李林甫的误国造成的。即如陈鸿《长恨歌传》即云:【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gàn)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8

这里的“右丞相”就是李林甫。这在《资治通鉴》等历史书当中也有具体的记载:

7东京贵重资料刊行会:《注好选》卷上,日本株式会社东京美术昭和五十八年(1983)影印东寺观智院藏本,第40页。

8 [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七九四,第4200页。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妬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李林甫)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9

再如中唐宰相崔群《论开元天宝讽止皇甫鎛疏》云:

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用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10

由此我们知道,玄宗的政治腐败,始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专权十九年,将唐朝政治弄得极度败坏。而杨贵妃受到玄宗的宠幸,是在此数年之后。故而后人将国家衰乱之责归之杨贵妃,是不恰当的。而对于唐玄宗来说,安史之乱后,有时对自己以前的用人不当有所悔悟与谴责,但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却是没有变化的。因而对马嵬兵变中杨贵妃之死,只有怀念以至于痛心疾首。从这方面看,《长恨歌序》称“长恨者,杨贵妃也”,极为切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当然,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又是根据民间传说而写成的,因而对于《长恨歌序》中杨贵妃死后成仙事,以及唐玄宗遣方士寻觅事加以说明,也是符合当时作诗的情况的。

9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第6914页。

10 [清]董诰:《全唐文》卷六一二,第2739页。

由上面的材料与论述可以推论,白居易在撰写《长恨歌》时,是有序作说明的,后来,这篇序与《长恨歌》一起被传到日本。中土传白氏诗者,到了宋初,因为陈鸿《长恨歌传》叙述故事始末较详,故而置于《长恨歌》之前,而原有的《长恨歌序》也渐次散失。从现存的《长恨歌》、《长恨歌序》、《长恨歌传》的关系来看,序与歌是一体的,而传与歌是疏离的。

对长恨歌的理解

谈谈《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的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从贵妃入宫到最后的长恨无期,白居易都一一地向我们道来,尽管有些事情与历史不符,但这也无碍于这篇传世佳作散发其独特的魅力。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会将自己对这篇诗作主题的见解,也就是诗人的创作目的进行简单的论证。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1、《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主人翁形象的分析;2、当时诗人的生活处境,特别是感情经历;3、分析诗人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看法与其自身感情经历的联系。 诗眼:“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的“侧”,说明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亲密无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中的“回”,说明唐明王赐死杨贵妃时的不舍和无奈。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的“恨”,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和遗憾。 在《长恨歌》中,作者一落笔就点出此诗男女主人翁的特点,借此领起全篇。“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他的主要特点是“重色”,正是由于君王“重色”,自然地,“羞花”之色就出现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里就是两个人的契合点,接下的一系列描写都集中在杨贵妃受宠上,诗人对两情相悦的渲染极其深刻,亦由于将李杨间的热恋写得如此甜蜜,才有后来悲剧发生时一幅幅生离死别、凄凄惨惨的场景,令人揪心。“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流”等词句,无不带有悲伤的色彩,把玄宗失去最爱的妃子时的特殊心境从玄宗的细节动作上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本人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这可以用李杨恋和诗人感情经历的联系来证明。 此诗作者白居易11岁时,因避战乱,迁至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与小他4岁的一个名叫湘灵的邻家女子相识。湘灵活泼可爱且略懂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两人都情窦初开,便开始热恋。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述了这件事。到白居易27岁,为了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投靠叔父。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其中在《长相思》中的最后一句诗“枝枝连理生”与《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不谋而合,这里就有痕迹显示《长恨歌》与白居易、湘灵间爱情的关系。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10个月,其间白居易向母亲要求与湘灵成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直至白居易在长安做了校书郎,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与湘灵的婚事,但又被母亲拒绝且全家迁离,于是婚事无望。但白居易对湘灵的爱并没有就此结束,之后他又三次写诗表达他对湘灵的思念:《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是还是一直思念湘灵。后来在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与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相遇,两人抱头痛哭,并写下诗《逢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作《长恨歌》。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一般说来。“恨”指怨恨。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

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杨贵妃的死是一种“替罪羊”式的牺牲,是杨贵妃用她的牺牲交换了自己的角色(皇位)。诗中写玄宗的相思之苦,实际上是写玄宗给杨贵妃造成的悲剧为他灵魂深处带来了一系列缠绕不解的复杂矛盾和难以言说的悲苦。他得到了最美的美人,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爱情。然而他又亲手葬送了他最宝贵的爱情:他最爱她。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亲手”杀死了她。又处于无限的思念、悲哀、痛苦之中。这样,他不能不恨自己,痛恨、忏悔、谴责都是这“长恨” 的内容。 二、“长恨”选映着诗人自身情殇的苦闷和惆怅 “诗言志”又“诗缘情”,《长恨歌》中又有诗人的“长恨” 之情。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陈鸿、隐士王质夫同游陕西周至县仙游寺。与仙游寺隔河相望的便是杨贵妃当年香消玉殒的马嵬坡。马嵬坡曾一杯黄土埋葬了绝代风华,也埋葬了盛世繁华,曾为前朝隋文帝避暑

2019-2020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限时作业1 长恨歌

课后限时作业(一)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宫粉黛无颜色 ..颜色:美丽,光彩 B.东望都门信马 ..归信马:无心鞭马,任马前行 C.悠悠生死别经年 ..经年:一整年 D.珠箔银屏迤逦 ..开迤逦:曲折绵延 C解析经年:若干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可怜 ..钟鼓初长夜 ..光彩生门户B.迟迟 C.遂教方士殷勤 ..多仙子 ..觅D.其中绰约 D解析A项,古义,可爱,可羡;今义,值得怜悯。B项,古义,缓慢的样子;今义,表示时间长或时间拖得很晚。C项,古义,反复多次;今义,热情而周到。D项,古今同义,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B.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C.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D解析D项使用了顶真,其他三项使用了对仗。 4.对下列句子中人物形象的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甲、迁客逐臣乙、游子思妇丙、戍卒征夫 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②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③解识行人今古恨,路边惟有短长亭。 ④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⑤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A.甲:①④乙:③⑤丙:②⑥

B.甲:①⑥乙:③④丙:②⑤ C.甲:③④乙:②⑤丙:①⑥ D.甲:③⑥乙:②④丙:①⑤ A解析①出自唐代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从诗句中“去国”“投荒”可看出属于“迁客逐臣”;②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从诗句中“羌笛”“关山月”可看出属于“戍卒征夫”;③出自宋代何应龙《行人》,从诗句中“短长亭”可看出属于“游子思妇”;④出自唐代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从诗中“岭树”便可得知作者被贬谪,属于“迁客逐臣”;⑤出自宋代秦观的《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从词中“无消息”可以判断出该词为思妇词,属于“游子思妇”;⑥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从诗句中“辞君”“取楼兰”可以看出属于“戍卒征夫”。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描摹杨贵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恨歌》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观照、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 (3)《长恨歌》中用萤火虫、孤灯烘托唐玄宗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恨歌》中用梨花、春雨形容杨贵妃泪流满面、神情凄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3)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

1-1长恨歌试题+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一) (对应学生用书P5)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凝睇./孝悌.绰.约/泥淖.哽咽./咽.喉 B.玉扃./迥.异萦.纡/楹.联翘.首/翘.起 C.旋.风/旋.转旌.旗/菁.华殷.勤/殷.红 D.花钿./佃.户憧.憬/瞳.孔摇曳./赝.品 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dì/tì,chuò/nào,yè/yān;B项读音分别为jiōng/jiǒng,yíng/yíng,qiáo/qiào;C项读音分别为xuàn/xuán,jīng/jīng,yīn/yān;D项读音分别为diàn/diàn,chōng/tóng,yè/yàn。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霄。 B.九重城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C.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D.黄埃散漫风潇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解析:A项,“霄”应为“宵”;B项,“阕”应为“阙”;D 项,“潇”应为“萧”。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似很平常,实际上起 着提纲挈领 ....、统领全篇的作用。

B.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 ....。 C.唐玄宗与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乐极生悲 ....,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 D.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 .. 涂炭 ..。 解析:D项,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重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玉容寂寞泪阑干 ..光彩生门户 ..B.可怜 C.到此踌躇 ..重寄词 ..不能去D.临别殷勤 解析:B项,“可怜”古义为“可爱”,今义为“怜悯”。 答案:B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臣相顾.尽沾衣顾:看 B.君臣相.顾尽沾衣相:互相 C.含情凝睇君王:感 D.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随意、随便 解析:C项,“”为辞别的意思。 答案:C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令.天下父母心 A.令.初下,君臣进谏B.乃令.武阳为副 C.岂合令.郎君D.便言多令.才

长恨歌

一、两情相悦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李隆基,大唐中期一国之君,自小生长在皇宫深处,环佩叮当,绿肥红瘦,自小就见得多了。所以,在我成为一国之君之前和即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身边的女人没什么兴趣。所谓的“爱情”在我这个可以呼风唤雨、主宰世间命运的强大君主心中是一片空白和不尽的遗憾。 在杨玉环没有闯进我生活的时候,我的生命既空虚又充实。空虚,因为没有爱情的滋润;充实,却又是为了弥补我空虚的生命。家国大事,修身养性,我都做得很好。我是把盛唐的发展推到顶峰的君主。我有魄力、有胆识,琴棋书画精通,天文地理全知,有经天纬地之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是,我总觉得生命中还缺点什么。 直到杨玉环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一刻,我心悸动,一种本能的呼喊声仿佛要穿透我的身躯喷涌而出! 从华清池出来,可以更清楚地看见玉环了。她的肌肤光洁、细嫩、柔滑,有如凝脂,鬓发如云,面如芙蓉,细眉如柳,身姿窈窕,步伐慵懒,让人怜爱。当然,最让我着迷的是她的笑,无论是轻笑、浅笑还是开心的笑,都会让我忘记自己,甚至是忘记整个世界。 在拥有了玉环之后,总在抱怨春宵苦短的我已经很多天没上早朝了,也的确是任用了玉环的家族成员担任了重要官职……我错了吗?是玉环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是她给了我生命的动力和激情。为了她,我可以用自己甚至是天下人的利益来换取我们的快乐。没有了她,我将是一具行尸走肉,永无生机。 二、殇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美好的事物终究没有长久,这好像是一条真理。 我与玉环的爱情过于美好。人妒、天妒,人心难测,天情已老。 太长太久的时间疏于朝政。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四分五裂,朝外的野心人士亦是厉兵秣马,韬光养晦。最具野心的安禄山、史思明终于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叛变。京城的军队,由于长期的享乐和缺乏管理训练,变得没有丝毫战斗力。万般无奈之下,皇室踏上逃亡之路。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1 长恨歌 练习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 长恨歌 一、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玉扃.迥.异窘.困炯.炯有神 B.凝睇.孝悌.缔.约啼.笑皆非 C.花钿.佃.户甸.子白圭之玷. D.绰.约泥淖.船棹.卓.然不群 项,jiōng,jiǒng,jiǒng,jiǒng;B项,dì,tì,dì,tí;C项,均读diàn;D 项,chuò,nào,zhào,zh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妩媚粉黛春霄芙蓉帐暖 B.闲暇揣磨城阙虚无缥缈 C.潇索渺茫缠绵沉湎欢娱 D.萦纡人寰迤逦踌躇不前 项,“霄”应为“宵”;B项,“磨”应为“摩”;C项,“潇”应为“萧”。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导学号50710000) A.始是新承.恩泽时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悄然 ..悄然:寂静无声。 B.到此踌躇不能去.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足 ..不足:不厌,不够。 C.上穷.碧落下黄泉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弃 ..自弃:自我埋没。 D.含情凝睇谢.君王谢:道歉。 遂教方士殷勤 ..觅殷勤:热情而周到。 项,“悄然”意为“忧愁的样子”;B项,“去”意为“离开”;D项,“谢”意为“感谢”。 4.名句默写。 (1)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 识。,。 ,。 (2),。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3)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 遍。,。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3)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5.试分析画线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注意结合原诗分析。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唐诗之七言古诗《长恨歌》阅读

唐诗之七言古诗《长恨歌》阅读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通:栏;飘飘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长恨歌电视剧剧情介绍

长恨歌电视剧剧情介绍 《长恨歌 》是由海润影视 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民国爱情故事 题材电视剧 。下面是关于长恨歌电视剧剧情 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 长恨歌剧情介绍 16 岁的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淑女,一个偶然机会她去片场试镜,结识 了摄影师程先生。程先生把她的玉照登在《上海生活》杂志,从此她成了“沪上 淑媛”,之后又当选 1946 年“上海小姐”第三名。当红的王琦瑶被军政要员李 主任看中,成了他的“外室”。不料,1949 年李主任因飞机失事身亡。 王琦瑶又过起普通人的生活, 与邻居搓麻将度日。 在她为远房亲戚康明逊怀 上孩子之后,康却消失了,一直暗恋王琦瑶的程先生则扮作孩子“父亲”。1966 年“文革”开始,程先生病死。 转眼间女儿薇薇到了豆寇年华, 王琦瑶跟着年轻人重回社交圈。 她的经历博 得了一位叫“老克腊”的小伙子的同情, 两人发生了关系。 但她的朋友中不乏在 上海混世界的“小白相”,有人盯上了李主任留给她的金条…… 电视剧《长恨歌》剧情梗概:大结局 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比一座城市的生命要短暂。 一个叫王琦瑶的女子在上海繁 华过、寂寞过,最后湮没成灰,而上海今天却依然兴旺喧嚣。 旧日的上海滩灯红酒绿,王琦瑶从平整有序的民居中走出来,亮了一个相, 摘下“上海小姐选美”第三名的桂冠, 暗恋她的摄影师程先生知道: 这位姑娘要 展翅高飞了。琦瑶这一飞,竟然鸟瞰了上海这座城市如何被时间洗刷的过程。 1948 年,掌握军政大权的李主任义无返顾地以爱囚禁了她,使她游走过充 斥着靡靡之音的百乐门舞厅, 陪伴李主任出入于枪林弹雨, 而她亦心甘情愿地以

他为终身伴侣。 她乐意相信这第一个男人会是最后一个男人! 李主任为什么再没 有出现, 王琦瑶只知道他生死未卜, 这种事在那段日子的上海不是不经常发生的! 1956 年,王琦瑶蜕了层皮,过着小户人家的生活。她响应那个时代人人节 约的意识形态, 甚至精神上也只限于跟已婚的程先生作适可而止的交往。 这段风 平浪静不久被富家子康明逊搅乱了。 康明逊在她眼中就是缺乏了那么一点轩昂、 一点气概, 到王琦瑶心甘情愿跟 他过一辈子,他却要跟家里去香港继续做他们的生意了。 王琦瑶怀着孩子继续留在上海, 她拿着积蓄换了一段名正言顺的婚姻, 跟一 个身患绝症的人办了结婚手续,这事情只有程先生明白她是为了要挽回自尊。 1970 年,王琦瑶最渴望与离了婚的程先生迈进一步,是在文革期间,她无 声地感激他多年不渝的等待, 只是程先生因应社会的风向, 要去云南一个小镇支 援边疆。二人不知不觉已走过了漫长的日子,这次暂别总应是转眼便又重逢。 这一别却是十年,十年过后,王琦瑶再遇程先生,程先生介绍了一位跟琦瑶 女儿年龄相仿的男孩,老克腊。 程先生没想过, 王琦瑶居然会因为老克腊的冲动之情而陷入一段瞩目惊心的 忘年恋…… 王琦瑶孤注一掷地爱老克腊, 甚至顾不上这个男孩到底是迷惑于自己身上残 余的旧日上海风情,还是有不可测知的理由。王琦瑶猛然崩溃的刹那,是这个八 十年代的年青人跟她说要出国了, 原来没有人象她那么坚守上海城市, 这个成就 了她一生的城市……

长恨歌全文精心解读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原文:译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明皇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白嫩滋润的肌肤。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宫女搀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的恩宠。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鬓发如云脸似花头戴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只恨春宵太短一觉就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从此再也不早朝了。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承蒙皇上的恩宠忙得没有片刻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了不重视生男孩而重视生女孩。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骊山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渔阳叛乱的战鼓声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九重门的京城发生战事,君王带着群臣美眷向西南逃亡。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皇帝仪仗队车队走走停停,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御林军停止前进要求赐死杨贵妃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贵妃头上的饰品丢弃在地上无人收拾,首饰金雀钗玉簪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皇帝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到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在行宫看见月色就伤心,夜里听到铃声就断肠痛苦。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日转时局好转皇帝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长恨歌

长恨歌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长恨歌 (二)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长恨歌”指的是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其核心内容是明确长恨之人是谁,长恨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恨了些什么,理解它的关键是结合相关史实资料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经历进行解析。学生已经学过白居易的相关作品,如必修三当中的《琵琶行》这一课,因而对于白居易的创作经历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即对于白居易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进而为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以及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内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多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创作的背景,善于运用自己的意志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所阐述的中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的贡献。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识记:相关的文言知识及重要的字词句子。 (二)目标解析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诗歌主张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理解《长恨歌》所叙述的中心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中心思想。 3、本首诗歌采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4、体悟这首诗的意蕴美和情感美,体味七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个性,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 5、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重要的字词句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时,可能会对相关的内容把握不准,因为这首诗作为一首古诗,有很多的古今异义词,这些词会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产生一定的困惑,因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疏通字词句式;学生在理解诗歌的主题时,可能会对相关内容感到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紧密地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及时代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作者的意图及其文章的主题,提升教学成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恨歌》。相信大家学完了以后就能

《长恨歌》

《长恨歌》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三、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长恨歌之长恨悲歌(八)盛世长歌

长恨歌之长恨悲歌(八)盛世长歌 【画外音】我们知道,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盛世之中最为辉煌灿烂的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唐玄宗个人的骄傲,也是中国历史的骄傲,唐玄宗不仅亲手缔造了这个典章涣然、文采风流的开元盛世,同时他也亲手把这个盛世葬送在了安史之乱的战火之中,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真是写尽了当年的风流,也写尽了当年的无奈,我们这个系列就是以《长恨歌》为题,以唐玄宗为线索,串起了开元天宝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那么,在这个时代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我们不禁有一些疑问,唐玄宗究竟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开创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蒙曼】唐玄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我想讲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我想说,唐玄宗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中国古代号称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那在这三大盛世之中,开元盛世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在经济上,开元盛世曾经创造了粮食存储量达到一万万石的奇迹,男耕女织两不相失。在政治上,开元盛世拥有姚崇、宋璟等等一代贤相,他们的能力和业绩,往远了比不逊于萧规曹随,往近了比,也绝不亚于房谋杜断。那再从军事上讲,王忠嗣、高仙芝等等这一代名将就在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等等这些这些沿边藩镇纵横驰骋,保卫着唐朝广大的疆土。那再从文化上讲,开元盛世更是群星璀璨,不仅仅有李白、杜甫这样的杰出诗人,也有像高僧一行那样的科技奇才。那么开元天宝年间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才,拥有如此辉煌的功业,原因在哪里呢?唐玄宗本人的成就当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那就像《旧唐书·玄宗本纪》里所讲的那样,“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朝徼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这是很大的一段评价,是说开元盛世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唐玄宗采取了黜落奸佞,焚烧珠翠,考核官员等等一系列政治措施,那么这些政治措施它的内在精神是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认为就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来达到一种道德的境界。那唐玄宗难道不爱奢侈品吗?他爱啊,可是开元初年正是唐玄宗把后宫的那些珠翠宝物给集中到庭院烧了。唐玄宗难道不爱美人吗?我们知道他也爱,可是开元初年正是他把宫里的用不着的宫女都打发回家,让她们嫁人,过自由的生活去了。再讲一个事情。开元十二年的时候,唐玄宗颁布敕令,“自今以后,谏官所献封事,不限旦晚,任封状进来,所由门司不得有停滞……如有除拜不称于职,诏令不便于时,法禁乖宜,邢赏未当,征求无节,并极论失,无所回避”什么意思呢?他说以后谁要是想给我提什么意见,有进谏的文书的话,不论是早晨还是晚上,任何门禁都不许拦。另外,如果说在施政的过程中任命了不恰当的人,发布了不恰当的诏令,或者说我的刑赏不合理,或者说我向老百姓索求无度,那么所有的人有义务向我直言极谏,绝对不要回避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虚心纳谏的政治风气。正是因为唐玄宗一心求治的胸怀和励精图治的诚意,才有了河清海宴、国泰民安的开元盛世,能够做到这一点,这难道不是一个有为的皇帝吗?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点,有为。第二点,唐玄宗是一个有才的皇帝。中国古代从秦到清,大大小小的皇帝是400多个,在400多个皇帝之中找出几个有作为的还是不困难的。但是就像毛主席在《沁园春·雪》这首词里头所讲的那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什么意思?大多数有为的皇帝,他只有政治才干,谁能像玄宗那样多才多才多艺呢。玄宗他能写诗,能作曲,能谈琵琶,能打羯鼓,至于说骑马打猎,挥杆打球,那更是不在话下,他不还亲自创办梨园艺校吗,“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旧唐书·音乐志》。自己亲自教学生,所以后来被艺术界尊为梨园鼻祖,那么,正是在唐玄宗的引导和提倡之下,开元盛世才显得格外地文采焕然,到什么程度呢?《新唐书·艺文志》有这么一个记载,说“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开元时代以藏书著称,藏了多少书呢?“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

解读长恨歌

《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 “恨”的意思恨多,有“怨恨、仇恨、遗憾”的意思。我觉得吧,“长恨”无论是“长久的怨恨”还是“长久的遗憾”都解释的通。整首诗,从玉环入宫得玄宗宠爱,到最后的死亡,一层层铺展开来,虽然很多文艺加工的成分,但感情是真的嘛,以“长恨”为主题,正是说明了这种感情的无可奈何与悲凉。本是挺幸福的一对,却落个阴阳两隔的下场,以悲剧结尾,怎能让人不“恨”呢。……那个“歌”是种文体- - PS:是安史之乱导致了杨玉环和李隆基的悲剧-。-潼关失守后,他们逃到马嵬驿,那些士兵觉得弄得这么窝囊全是杨国忠害的,就兵变把杨国忠弄死了(确实该死!),将军陈玄礼又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玄宗虽然不忍心也没法啊,然后杨玉环就吊死在马嵬坡了(红颜薄命啊)……至于安史之乱为何爆发么,这个就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了…… 爱情的长恨歌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摘要: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但长期以来又一直停留在诗句本身意义的研究上,因而争端甚多。本文试图从写作背景、诗句内容和诗歌题目三方面阐述其主题思想,通过分析史料所载的白居易与湘灵的初恋和悲剧爱情经历,认定《长恨歌》的成诗正是基于这一段感情经历的,其主题必然不会与爱情毫不相关。同时,《长恨歌》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李杨恋情的发展和最终结局,诗题长恨两字的含义即长久的、永远的遗憾,也暗示了其用意所在。因而笔者认为,《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写作背景诗句诗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千古传唱的名作。但对于这样一篇大家都熟读能诵的文章,其主题思想却一直没有定论,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义总是比较的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总是可以得出某一结论,尽管并不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有人认为以前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种种争论,并不是绝对地互相排斥,它们都有某方面的依据和合理性,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融通,从而共同构建出《长恨歌》的多重意蕴①,这种观点,看似很全面,事实上是一种折中主义、包揽主义,多重意蕴的后面其实就是一种逃避。因此笔者试图对《长恨歌》的主题再作探讨。一从《长恨歌》的写作背景看其主题《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写作背景: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陈鸿《长恨歌传》) 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同时陈鸿为作《长恨歌传》。②文学作品的主题总是和一定的写作目的相联系的,我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只能从追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一原始问题出发进行研究。否则,脱离作者本人写作意图进行推测和判断,都是有违史实的,当然,白居易本人已经作古,我们无从亲自追问他老人家当初的意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时的背景来断定其写作目的。因此其主题也应该从其写作原由和目的作为我们研究其主题思想的起点,长期以来研究者对《长恨歌》主题的探讨仍然停留在文字和事件的表层意义上,那么我们能否转变一下角度进行研究呢?从写作背景看来,白居易当时是与友人谈起李(唐玄宗)、杨(杨贵妃)爱情故事而作《长恨歌》的,所以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在于记叙李杨的爱情故事,从而抒发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与及对坚贞爱情的赞颂之情。我们很容易由此而发出疑问:他活得好好的,无端端发什么空感慨啊?这种解释不是牵强附会吗?我们可以给出两种答案:一是文人们本来就喜欢空发感慨、无事惹事,硬要挤出点东西来,他喜欢谈谈爱情,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让人信服。第二种解释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是在王质夫的提议下写成的,但它融入了诗人本人的感情经历和体会。白居易与湘灵有一段初恋经历,有的学者认为,这段经历对《长恨歌》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长恨歌》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

长恨歌之玄宗出世(五)诛杀韦后

长恨歌之玄宗出世(五)诛杀韦后 【画外音】在唐中宗李显死后,韦皇后打算要效法武则天,登上皇帝之位,李唐王朝再一次陷入吉凶难测的历史节点。就在这个时候,原本默默无闻的三郎李隆基,决定力挽狂澜,发动政变,彻底粉碎韦皇后的称帝阴谋,而正当李隆基悄悄准备举事的时候,一个原本属于韦皇后集团的大臣崔日用突然反水,他提醒李隆基说,形势紧张,政变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必须赶快行动,否则可能会功亏一篑,听到崔日用的话,李隆基将作何反应,政变是否继续进行,同时,敌对双方的实力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蒙曼】李隆基听到崔日用这个说法,他是什么感觉?我觉得,李隆基当时肯定是吓出了一身冷汗,幸好崔日用这个人两面三刀,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说崔日用政治立场坚定,死心塌地地拥护韦皇后的话,那么李隆基当时的脑袋和脖子就已经分家了,而且我们也要知道一句话叫做当局称迷,旁观必审。崔日用作为一个旁观者,他说出这番话来,李隆基也明白,他说得有道理,政变确实是刻不容缓。 可是呢,要想发动政变,总要先评估一下风险指数,政变有没有把握啊,风险大不大。我们要是替当时的李隆基评价一下,这个风险大不大?他在这个时候要发动政变,那这个风险可是太大了,因为把李隆基和韦皇后两边的力量放在一起一对就知道了,韦皇后的优势相当明显。为什么说韦皇后的优势相当明显呢?她有三大优势。第一,韦皇后当时占有舆论优势。因为我们讲过,韦皇后当时已经立了唐中宗的小儿子李重茂当皇帝了,自己是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辅政,她的一切政令其实就都是以小皇帝李重茂的名义颁布的,这个时候谁要是反对韦皇后,谁其实就是在反对皇帝,反对皇帝就是十恶不赦,罪不容诛,这就叫作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说,韦皇后首先就占据了舆论优势。除了舆论优势,她还有什么优势?韦皇后当时还有军事优势。这个我们上一集也讲过了,唐中宗刚一死,韦皇后就赶紧调集了五万府兵进驻长安,这五万府兵就和长安城原有的禁军体系一块儿对长安城实行军事管制。为了确保府兵,还有禁军之中的飞骑、万骑两支力量的绝对效忠,韦皇后又安排了自己的六个亲信,就是六个侄子或者女婿去担任这三支队伍的统帅,那这样一来,这几支队伍就不仅仅是军事过硬了,它还有什么好处?政治合格。所以韦皇后在军队方面应该是比较拿得准的,这是第二个优势。那么韦皇后的第三个优势是什么呢?是政治优势。我们也讲过,韦皇后很早就开始在宰相队伍里安插自己的人手,所以在当时整个宰相集团之中大多数都是支持韦皇后的,那宰相是百僚之首,一呼百应,韦皇后有了他们的支持,在政治上也是颇为稳妥的。那有了舆论、政治和军事三大优势,我们看起来,韦皇后的势力就是相当强大的了,那韦皇后这边势力强大,李隆基这边又怎么样呢? 反观李隆基,可以这么说,韦皇后的优势就是他的劣势,他差远了。这话又怎么讲呢?咱们先看舆论,刚才我们说了,当时皇帝已经继位了,而且是唐中宗的儿子,是符合继承原则的,所以这个时候李隆基要再想兴兵宫阙,那就叫做师出无名。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这个时候李隆基在舆论上是处于劣势的。再来看军事,军事上李隆基怎么样?他也不行。虽然说李隆基没少在禁军身上下功夫,在万骑队伍中也有一帮朋友,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朋友就是朋友,朋友在关键时刻能否替你卖命,这是谁都说不准的事情,再说了,李隆基交的这些朋友都是万骑的中下级军官,就算他们肯替李隆基卖命,他们有没有足够的号召力让手下人跟着他们走,还是值得怀疑,再者说,就算朋友肯卖命,朋友也能拉起一支队伍来,我们刚才讲,长安城的防卫是由府兵、禁军中的飞骑和禁军中的万骑三支队伍共同负责的,你只搞定了万骑,其他两支军队还是巨大的威胁呀,所以在军事上也不占优势。再来看政治上,李隆基的那些谋臣都是什么人?我们也说过,那也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