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第20卷第2期卫生软科学V ol.20 No.2 2006年4月 Soft Science of Health Apr.,2006

●医学心理学●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蔡 翥1, 汪 凯2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2)

摘 要:从社会心理学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现状和原因,利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进行 “由果溯源”的解构,以“结果—归因—情感体验—行为抉择”为分析路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原因关系、原因后果以及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展开分析认知,提出在大学生中进行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归因模式,减少归因偏差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出应创造人际交往的成功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高他们进行人际互动的信心,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归因理论;大学生;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3-2800(2006)02-0157-04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小相容性大,则人际关系融洽,反之,则心理上相互排斥,人际关系恶化。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意味着校园内部有较好的人际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大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同时也为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有调查显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而其中,人际交往障碍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1]。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表现出孤僻、对人置之不理、敌对情绪、猜疑、躲避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是多元的,解决途径也是多渠道的。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分析,尝试性地对人际交往障碍进行 “由果溯源”的解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原因关系、原因后果以及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展开分析认知,从认知归因的角度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重建社交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

综观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大学校园生活的种种困扰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困扰大学生正常校园生活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透视影

* 收稿日期: 2005-11-14

基金项目: 安徽医科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2005kj39)

作者简介:蔡 翥(1976-),女,安徽淮南人,社会学硕士,讲师,从事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Benefit incidence analysis of government health subsidy

GUO Zhen-you1, CHEN Ying1, ZHANG Yu-hui2

(1.North-western Coal Med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Institute of Health Economic Research, Ministry of Health,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Benefit Incidence Analysis (BIA) is a useful tool to assess the equity of distribution of government health subsidy. The literatures are reviewed to introduce the theory, analysis framework and indicators of BIA in health area and the advance 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possibility of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health policy analysis i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Benefit Incidence Analysis; government health subsidy; equity

157

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高期望值与低交往能力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越频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时,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克服的,需要从同辈群体中寻求帮助和情感支持,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使让大学生在社会群体生活中获得归属感、成就感和安全感,得到他人的尊重、承认、理解和支持。我们在安徽省4所高校中抽取了287名同学就人际交往问题做了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希望与他人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者约占总数的89%。而在现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大约56%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人际状况感到不满,认为自己“不善于交往”,主观上他们非常希望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中享受快乐的校园生活,这种强烈的交往欲望如果一旦遇到客观上的交往失败,形成主客观之间的极大落差,将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闭锁,造成交往心理障碍。

1.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社会经济性加大了人际调适的难度

大学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同学关系,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在不断拓展,大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人际关系而越来越显示出经济性和复杂性。有的同学交往面很广,但是交往需要和有限的经济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苦恼,大学生的经济不独立和校园社会中的高消费欲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障碍。另外大学生的角色多元性在增加,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期间便开始从事“第二职业”,于是便涉及到要处理上下级间的关系,同事关系,老板与雇员间的关系等。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在这种广泛而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如何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位置,也成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又一因素。

1.3 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不成熟性和波动性,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挫败感、失望感

大学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感情丰富、强烈,但又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他们情绪波动性很大、易冲动,思想行动带有偏激性,在选择交往对象上具有易变性,人际关系的波动性大,朝亲夕仇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咨询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由于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了他人的一些误解或者是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就对人际交往失去了信心。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都处于发展阶段,认知结构不成熟,生活经验的不足,对社会现实生活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常常将人际关系过于理想化,于是在面对人际交往的复杂性时,心理准备不足,就容易对人际交往产生挫败感、失望感,引发交往障碍。

1.4 人际沟通技能的匮乏及归因不当,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还没有系统的社交技能训练课程和人际沟通能力的相关辅导设置。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又使得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问题日趋突出,成为阻碍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中我们发现,存在人际沟通障碍的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多数性格比较内向,在人际沟通中缺少基本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在遇到人际沟通问题时,多表现为孤僻、对人置之不理、敌对情绪、猜疑、躲避等情况。但是,在实际咨询中,我们发现不少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最初也只是一些小的人际互动摩擦,后来由于归因不当,造成一定的心理封闭,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交往障碍,以至于后来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 解析归因理论

自从海德Heider本世纪五十年代为归因理论奠基以来,归因理论以独特的考察方式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析路径,被用来解释和推测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及行为原因。其中的代表性理论有以下几个:

从归因理论家海德提出的恒常性原则来看,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究其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指内在原因,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努力等。这些都是存在和表现于个体自身之中的,是难以通过肉眼而直接观察到的。外因则指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这些是个体之外的,可以观察的。这就是早期的单维度归因理论。海德同时指出,内因和外因之间存在着共变原则,也就是说,内因和外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制约着人们外在行为表现的变化。

在对归因的看法上,凯利受到海德的影响很大。他研究了人们解释由相对稳定的环境的特定部分所引起的事件的过程,并由此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结果自始至终与其原因共变”[2]。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实际行为的归因过程中,主要是根据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三个维度来考察,以此比较并判断出行为的真实原因。由此凯利提出了在比较基础上归因所应遵循的三

158

种主要原则:(1)差别性原则。(2)一贯性原则。(3)一致性原则。

像海德一样,韦纳也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并构建了成就归因模型,成为归因理论的集大成者。首先他对海德的单维度归因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维度,还应该增加不稳定性—稳定性和可控—不可控的判断维度。韦纳对行为原因三种判断维度的区分,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的了解不同的归因结果对人的期望、情绪、动机、自信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其次,每一原因维度都对应者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原因维度主要与自尊有关,稳定性维度影响到自信心,可控性维度则因归因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另外原因归因还会引起期望的改变,起主导性作用的时稳定性维度。韦纳的归因体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趋于完备,成为归因训练的主要理论基础,而稳定性维度由于起在行为改变上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关注。

3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归因是指通过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分析,指出行为的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是对行为的认知,对原因的分析[3] 。利用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进行解读,就是尝试性地对人际交往障碍进行 “由果溯源”的解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原因关系、原因后果以及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展开分析认知,避免归因偏差,在大学生中间倡导良性的积极归因,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多样的,极具复杂性,既有内在的因素,又有外在的因素,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际交往的变化方向;有些影响因素比较地稳定,能够加以掌控,而有些因素则不稳定,难以控制。因此,人际交往障碍原因的形成,涉及到两个维度甚至更多的维度,非常的复杂。

韦纳的归因理论研究指出,原因的来源(内部的或外部的)和原因的可控性影响着自我情感反应,每一种归因维度都对应着一系列的情绪体验。原因的来源与成就中的自豪和自尊相联系。如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将交往成功的结果归于人际交往能力或是努力,将会归因于外在因素(如交往对象善于与人打交道,容易相处等)体验到更强的成就自豪感,有助于提高人际互动的信心。原因的控制性与责任知觉和内疚、羞愧、愤怒等情感体验有关。如果将人际交往障碍归因内在的可控制的原因,如缺乏努力,会感到内疚、自责,内疚的情绪体验反过来会刺激、提高人际互动的动机,引发人际交往的行为努力;而将人际交往障碍归因于内在的不可控原因,如不少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交往”、缺乏交往能力,则会引起心理上的羞愧,甚至于自卑。而羞愧的情绪反应则会让人际交往的个体从人际互动的任务中退缩,并抑制其后继行为表现。因此,不同的归因取向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引发的建立良性人际关系的期望也是不一致的,这无疑会导致不同的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及表现,不良的归因会引发一定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障碍。

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归因错误和偏差是产生人际交往矛盾和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包括有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和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然而,这些归因偏差是如何产生并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呢?

首先是基本归因错误,又称为对应偏差,它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基本归因错误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是很大的,错误的夸大人际交往对象的个人和行为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马加爵案件发生的前几天,马和几个同学在一起玩牌,有一位同学怀疑马出牌时作弊,两人发生了争执,这让长久以来马加爵压抑在内心的积怨有了爆发的导火索。马一直觉得“别人都在嘲笑我”“我觉得我太失败了”“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老是在背后说我很怪”[4]实际上,马加爵在上高一时,就曾经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是他们村唯一的大学生,应该讲从小他是在村里人的仰视中生活着。但是大学校园环境的变化,相对优势地位的丧失,让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一定困难,在遇到人际冲突、矛盾时做出了极端的错误的归因,长此以往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加之他的自我封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惨剧的心理推动。

其次是和基本归因错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这一归因偏差指的是,尽管我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在实际咨询和调查中,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本来就不主动与人交往,与他人接触较少,但是反而更为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心理预设,因此往往一些小事情就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心理反应,令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认为他人对自己不满。

另外,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过程中还存在着明显的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产生人际冲突和矛盾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怎样看待产生矛盾的原因,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谈到与他人产生的人际矛盾时,首先是指责他人的孤僻、自傲、冷漠等性格因素,或是归于运气不好、他人拆台等外部原因,以此摆脱责任、

159

免受责备。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暂时性的平衡心理的作用,但是,从建立长期良好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则不利于人际交往的个体进行内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往往会使得个体的人际交往问题更为复杂,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4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研究

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不信任他人、不善于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这些交往障碍出现的比例最高为83.8%,最低为38.3%[5].而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对自己人际交往现状不满意的大学生已经占到了67%。面对大学生群体中如此严峻的人际交往问题,归因理论的“结果——归因——情感体验——行为抉择”的分析路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方案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应当减少归因偏差,提高个体的内控程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归因错误和偏差是产生人际交往矛盾和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应当控制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和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对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加强大学生对归因偏差的认知。国外的研究显示,个体的内控程度越强,越易产生正性的情感体验,活动水平越高;越易于用相对性理性思维与操作来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因此,应当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内控能力,引导他们用理性思维来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避免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

其次,创造人际交往成功的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高人际互动的信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往往经历了多次的人际交往失败,一次次失败的体验又反过来强化了影响人际交往的负面心理障碍,从而产生人际网络的恶性循环。这些学生失去了进行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校园中,他们总是远远的躲开人群,拒绝参加各种活动,避免与人多接触,实际上,他们在极力回避的是失败的体验。所以,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中就有内向、孤僻、不善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不善于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表现,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总是把一些成功的人际互动归因于外部的环境等原因,而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身能力的缺失,这种消极的归因模式对建立良性人际关系产生极大地阻碍作用。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要给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沟通环境,增加他们人际交往的成功机会,丰富他们的成功体验,提高进行人际互动的自信心。

再次,还可以通过开展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改变消极归因模式,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从归因理论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存在一定人际障碍的学生往往将交往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原因,如人格特征(害羞)和低社交倾向(不善于交际),与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相比,他们更倾向于把成功交往的积极体验归功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如交往对象的人格特征(他很善于交谈)或是运气(碰巧他今天心情很好,愿意和我交谈)。这样的人际交往的归因模式会使得他们对积极的交往结果失去信心,即使他们经历了成功的人际互动,也会阻碍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和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来改变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的社交归因模式,具体可以采用在真实情境下的自我评估法及其他一些训练方法,来引导他们改变以往消极的社交归因模式,形成有利于增强交往信心的积极的归因模式。同时,还要结合一定的社交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积极归因模式的良性运转。

最后,除了上述从人际交往障碍者主位的角度的干预对策,归因理论“结果——归因——情感体验——行为抉择”的特殊分析路径还提醒我们认知和情感对人际交往行为抉择的重要作用。因此,从人际交往对象的知觉入手,研究他们对于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的归因(认知)如何影响他们的情感和行为,就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来改变其情感和行为,使得人们对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多做出一些积极的归因,减少消极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帮助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过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

报,2000-02-20(1).

[2] 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

社,1991,523.

[3] 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79-82.

[4] 黄广民.《还原马加爵》,《南方周末》[N].03-25(1).

[5] 胡启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

人民出版社,1997, 213.

(责任编辑:王静平)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160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内容摘要】:20世纪末,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以磅礴的气势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网络很快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它已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结合大学生群体及网络的特点,探讨网络吸引青少年的动因,并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双刃剑;影响 【导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迅速进入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当前高校大学生更是能充分利用大学的便利条件,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外语基础,畅游网络的海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0%左右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其中90%以上又都是大学生。为什么网络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笔者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既要从主体(当代大学生群体)出发,也要兼顾客体(网络)。正是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网络交往方式相对于传统交往方式的特殊性,这两者叠合而共同造成了上述新现象。网络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正像很多新科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际交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了异化。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际交往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网络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等方面。其中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虽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相关研究散见于少量报刊、杂志,缺乏对此话题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二是原因的分析上不够全面,主要只从网络的特点考虑;三是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较为大略,研究的内容欠深入;四是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提供的对策皆是泛泛而论,缺乏可操作的应对方法。本文在综合阅读多篇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主体的特点及网络客体的特点,分析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交往方式的原因;并根据以往文献分析,总结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一、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人际交往方式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的特征是他们选择网络交往的内部动因,网络交往本身的特点,是大学生选择网络交往的外部诱因。 (一)主体(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调研的感受和体会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调研的感受和体会有幸参加了此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调研,受益匪浅。从开始的问卷样本制作到寻找调查对象,数据统计与分析,虽然它的时间很短,我们很匆忙,很辛苦,但是我们却也初步了解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些状况,知道了人际交往的强大功能及其重要性,怎么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经过这次社会调查,真的受益很多,看着我们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被全部填完,多少都有些成就感。 调研的时候,我们也为之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用什么方法调查以及调查的一些题目类型,我们讨论了很久,最终确定了问卷调查的有代表性的题目跟类型,小组开会分工各自的任务,准备问卷,查找相关的资料,还找来了有过问卷调查经验的同学给我们讲解,现在虽然很有成就感,可是真正实际调查的时候我们却没有那么轻松,开始的时候找同学做问卷,有一些以暂时没有时间为理由不愿参加,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很乐意配合我们去完成这份问卷的。当然在我们说明白问卷的背景、意义、目的之后,同学们都很认真仔细的帮我们完成了。 本次问卷调查主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调研,主要在华东理工大学展开,共发放100份调查,收回100份,回收率为100%。简单总结一下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整体上比较良好,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困扰的比例比较正常。 二、无论是与家人还是舍友和同学,大学与人交流的意向比较强。 三、大部分学生比较外向,且交友能力较好。多数学生偏向与熟人交流,但较少流露感情,在与异性交往方面经验较少。 四、极少数学生较为内向,但也具备一定的交友能力。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了解需要,并运用语言符号来实现心理沟通的能力。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生活上的相互照顾,学习上的相互帮助,活动中的相互支持,感情上的相互交流,师生间的教学相长,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行为、情感的沟通。一个不善于交际,没有正常人际交往的人,就会在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筑起一道心理屏障,把自己与他人和集体分离开来。这就必然妨碍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把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功能和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熟悉人际交往艺术,善于与各种类型的同学交朋友,学会与各种群体和组织打交道,才能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强大的功能:1.沟通信息,获取知识。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直接的人际交往从其他人那里获取的。其次是通过文字资料或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得体会范文2500字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得体会范文 2500 字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 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管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得体会
的内容,欢迎阅读!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或心理上的距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交往是一门艺术, 然而交往需要读懂对方的心理, 所谓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样强烈地渴望被 理解的愿望。 ” 人的一生中总要面对很多的事情, 但是许多都是用语言解 决的,这就要求我们能说,敢说,会说,说得好才能左右逢源。如何才能说得好 呢? 一、 豪斯顿研究人际关系发现,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 康和身体健康。人际关系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 心理伤害。没有足够社会支持的人就会感到孤独 ,这是由于他们感到孤立无助 , 或是因为人际交往过程得不到足够的自我暴露的机会。 所以,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培养足够的能力,妥善的处理自己的人际 关系,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项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 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 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 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人际交往 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 2.相容原则。 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 与人相处时的容纳、 包涵、 宽容及忍让。 要做到心理相容, 应注意增加交往频率; 寻找共同点;谦虚和宽容。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 3.信用原则。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 任。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与人交往时 要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 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 一个有自信心的人, 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处事果断、 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就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 4.互利原则。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互助互利。 人际关系以能否满足交 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 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 其关系才会继续
1/6

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论梅奥地人际关系学说 摘要:乔治·埃尔顿·梅奥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地创始人.年冬,梅奥参加了始于年,但中途遇到困难地霍桑实验,并在此试验地基础上,于年出版了《工业文明地人类问题》一书,正式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本文试从人际关系学说地诞生背景,精要,以及对其思考,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其对现代管理地深远影响. 关键词:以人为本;非正式组织;社会人;提高员工满意度 -、人际关系学说地诞生 (一)顺应了时代地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地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从不同地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地发展做出了卓越地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共同地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地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地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假设社会上地人是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经济收入地“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地仅仅是单一地职工个体或个体地简单总和,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地,枯燥地和过分简单地工作,成了“活机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虽然推行泰勒地科学管理能够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也使工人地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引起了工人地强烈不满,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地发展和科学地进步,员工地整体素质有了很大地提高,高文化和技术水平地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时地管理理论已不适应当时地环境,与此同时,人地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地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你,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地重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著名地霍桑实验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石 从年到年,梅奥和他地学生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做了有名地由一系列实物组成地霍桑实验,这个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照明实验.通过工厂照明实验,研究者进一步推论认为,在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方面,照明等劳动条件远非人际关系来得重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福利实验.实验者通过改善对工人地福利条件,来检验工人地劳动生产率,后经过分析发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人际关系地好坏比福利措施地改善显得重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电话线圈装配实验.这一阶段实验主要是研究群体地人际关系对劳动率地影响,最终实验证明:良好地人际关系比物质利益对人更加重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访谈实验.梅奥等人从年月开始到年月在霍桑进行了两年多地大规模地态度调查,结果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地效果,工厂地产量大幅度提高.实验证明,监工对工人士气和劳动生产率起着决定性作用,非正式组织地情绪和协作,对于完成组织地目标也有很重要地影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人际关系学说地精要 (一)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传统地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地所谓“经济人”,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单纯追求物质和金钱.但是梅奥认为.人们地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地动机,个人地态度对行为方式起着特殊地决定性作用.人有着一种固有地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地内在动力.人生地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地目标,人工作地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地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地发展.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地组织与管理,按照“社会人” 来对待员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地群体成员,管理者不应只注重工作,还应把注意力放在关心人,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大 学 生 人 际 关 系 特 占 八 、、 分 析 人文科学系 级汉语言文学班10

邓春丽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摘要】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 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 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 正文: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 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 活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豪斯顿研究人际关系发现,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人际关系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没有足够社会支持的人就会感到孤独,这是由于他们感到孤立无助,或是因为人际交往过程得 不到足够的自我暴露的机会。所以当代的大学生要培养足够的能力,妥善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 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其心目中衡量 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可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际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及人格等心理因素,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进一步导致原有心理问题的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1 )与同学交往平淡,缺少知心朋友。 大学,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有很多朋友又觉得自己没有一个朋友。我们可以广泛的认识很多人,可以有很大的交际圈,但多属点头之交,总感到自己缺乏影响力, 没有知心朋友,因而倍感空虚、迷茫和失落。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篇一: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报告 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报告 许多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没有集体住宿的经历,生活圈子相当封闭,学习之外,什么事也不做,或是由父母包办。而且,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自我为中心、自卑、骄傲,嫉妒等心理,未能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缺乏技巧,不顾对方的情感体验,我行我素,易于引起宿舍其他人的不满,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惑。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体或团体需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人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与协同,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就成为世人皆要碰到的,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 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新的挑战——远离父母,独自在学校里料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但是从诸多的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和在高校中频发的大学生事故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既可能成为人际吸引的原因, 也可能成为人际障碍的原因。还有一些因素, 是造成人际障碍的更直接的原因, 如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下面对此进行探索。 ( 一) 认知因素。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 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

1. 偏差。人际认知偏差涉及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对某一个体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对此人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心理现象即为晕轮效应。笼统地把个体划分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的现象, 即为刻板印象。某种条件 下最先映入人们视野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优势的现象, 则称为首因效应。人际认知偏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当这些偏差与个体的人际期望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出现障碍。 2. 投射。个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反映在别人身上, 认为别人也是这样, 以此为基础认知别人, 即为投射, 也就是个体内在地期望对方亦是如此。大学生的具体特征千差万别, 个体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过多地运用投射, 难免产生人际交往或人际相处方面的障碍。 ( 二) 情感因素。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较多, 最为常见的是自卑和自负, 其内在机制是人际安全。 1. 自卑。个体认为自己应该优越却觉得并不优越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即为自卑。自卑使个体在人际接触过程中表现得缺乏自信、自惭形秽、举止退缩、敏感多虑。自卑的大学生实际上是凡事期望过高,在交往、相处中总想使自己的形于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重重包藏和保护起来, 2. , 即其谈、幼稚肤浅。与自卑者类似, 自负者也是期望在交往、相处中具有优越的地位, 但是, 自负者保护自己的策略是外扩, 而不象自卑者那样内收。 ( 三) 经济因素。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个体的人际适应。这里讨论两种极端情况: 清贫与富足。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心得体会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心得体会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1 来到一个新环境,我们免不了要去适应它,才能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生活。首先,我们要学会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是孤独一人,人际交往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讲诉一下大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关系,对此,我深有体会。一位阿拉伯哲人说的好:"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的。"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同学老师,我们应该怎样来把握关系的尺度呢?五湖四海的人,由陌生到熟悉,这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识是一种缘分,大家通过沟通接触,相互了解,相互认识来建起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之桥。也许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许是一个浅浅的微笑,都能是你被对方吸引,这就是所谓的人际交往因素。威廉·詹姆斯有言,"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人的不同情绪,心情舒畅或不愉快,只有积极与之交往,才能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

说到集体,就会想到个人,一个人不是孤独的,他需要朋友。朋友,是你身边值得信赖值得相信的人,班上的同学,寝室的室友,都是通过你的努力,结交到的人,学会信赖他们,就是朋友的肯定。可是毕竟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会有各自的一些缺点,经过长时间的相处,这些都会显现出来,要学会宽容,谅解他人,好的人际交流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度,创造和谐的氛围。我很开心,自己来到这个新环境,认识到许多新朋友,她们或许和我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可我们有相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前进方向,她们是我在这大学里要一起共度三年的人,我喜爱她们,真诚对待,相互理解,接纳,信任,将会使我们相处的更好。 所以对此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以人为本——梅奥人际关系理论aaa

以人为本——梅奥人际关系理论(AAA)----梅奥(GeorgeE.Mayo)等人开启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发现了霍桑效应,即一切由“受注意了”引起的效应;职工是社会人;企 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仅就霍桑效应而言,就有很大的实用性,如承包制试点时,受注意了,一路开绿灯,一推广,虽有些成绩,但也是不宣而败。试点-推广模式值得再思考。股份制在试点,能否推广,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作为第一要素的人在管理方面的回归自然也是梅奥等人的重大贡献。国有企业吸引不到第一流的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出路将在何方?当然,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理论,也可称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也存在着缺欠——过于强调人。管理的成功,甚至人生的成功,均在于一句祖训——“过犹不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郎立君博士 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即“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基于这种认识,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从20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们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西方的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霍桑试验 ----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此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管理理论则始于本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这项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厂房内温度高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戴尔

耐基说过: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建立友谊, 切磋学问,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

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心理相容度高,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也是大

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兴趣爱好相近,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学习相同的专业,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一旦得不到满足,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

最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得

学期我报选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艺术》这门选修课,真是十分庆幸,如今这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一学期学下来,感受颇深。下面我就自己的心得体会谈一下: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而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1)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2)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人际关系理论梅奥

`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1933) ---------------------------------------------------------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 并对管理实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着重强调管理的科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践产生深刻影响,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重视。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管理部门面对的”“经济人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即工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基于这种认识,活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单的工作,成了“泰勒制在使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从2O机器单调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随着经济的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也使得西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占据了主导地位,方的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 制工人以达到提文档Word

` 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二、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霍桑试验 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O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继续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 梅奥(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土,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文档Word `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调研方法思路 (3) 三、调研步骤开展 (3) 四、调查结果分析 (4) 五、解决对策和建议 (8) 六、调研中存在的问题 (10)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 摘要当今社会,教育普及,大学生的数量很多。大学生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和校园边界的群体,感受到的人情世故和压力是极其特殊的。学校的教育往往教学生学科知识、组织考试,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够关注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到底如何?这是我做这个调查想要了解的内容。潜意识里,我觉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还不够完美,看着许多大学生跳楼、上吊结束自己生命的报道,时常感慨和不解。是学习、是工作压力、抑或失恋?总之,他们的人际关系交往一定不够好。否则还有许多朋友关心、帮助和及时劝导,就不会发生悲剧。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人际交往至关重要,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处处都离不开交往与沟通。日趋多样的交流方式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人们的视角得以开阔,人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式也因沟通而改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且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的群体,此课题研究对于大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交际水平;对于老师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对于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培养与管理;甚至对于创新交往方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找更加合理积极且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是什么问题导致不同同学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不同的差异,交往方

式多样、交往范围开放、交往内容广泛、交往界限淡化,等等。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有哪些,大学校园里哪一些力量可以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改善现状,是我们遵循的研究思路。 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也为广大大学生观念的形成和健全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环境。由于人际交往是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科学性,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调研方法思路 以团队的形式,选取适当的调查方法,针对调查大学生的交往对象和交流方式,进而分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心理特征与渴求,从而为大学生的交往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调研步骤开展 1.确定调研课题,针对性地展开问卷调查设计,设计问卷调查内容,起草样稿论,确定最终用稿,进行印制并进行网络问卷制作 2.参加培训,自学调研的相关知识,请教指导老师提出相关建议。 团队成员分工展开调查。(以书面及网络调查问卷为主) 3.进行发放问卷,填制完毕并回收汇总分析调查结果。将实地与网络数据进行收集总结,将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针对调查中的问题进行反馈,总结反思调研中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优化整理,对调研数据进行筛选确定问卷调查时间与地点,组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现象,归纳结论。 4.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制作ppt并展示调研成果。(期间记录

心得体会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得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得 学期我报选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艺术》这门选修课,真是十分庆幸,如今这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一学期学下来,感受颇深。下面我就自己的心得体会谈一下: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而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

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1)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2)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3)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

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摘要:乔治·埃尔顿·梅奥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1927年冬,梅奥参加了始于1924年,但中途遇到困难的霍桑实验,并在此试验的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正式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本文试从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背景,精要,以及对其思考,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其对现代管理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以人为本;非正式组织;社会人;提高员工满意度 -、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 (一)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从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假设社会上的人是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经济收入的“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 虽然推行泰勒的科学管理能够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文化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时的管理理论已不适应当时的环境,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你,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 (二)著名的霍桑实验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石 从1927年到1932年,梅奥和他的学生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做了有名的由一系列实物组成的霍桑实验,这个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 1.照明实验。通过工厂照明实验,研究者进一步推论认为,在调动工人劳动积 极性方面,照明等劳动条件远非人际关系来得重要。 2.福利实验。实验者通过改善对工人的福利条件,来检验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戴尔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戴尔﹒卡耐基说过: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建立友谊, 切磋学问,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心理相容度高,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兴趣爱好相近,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学习相同的专业,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一旦得不到满足,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起点。随着人的成长,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内容逐步深化,交往形式日趋多样。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促进成熟。 2.人际交往能促进大学生深化自我认识 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镜,需要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比较,把自己的形象发射出来而加以认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以同龄人作为参照系,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到自己适当的社会位置,从而选择更为恰当的行为。 3.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如果长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人的个性就会变得乐观、开朗、积极和主动。大学是人的个性定型的关键时期,积极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 4.人际交往是维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越大,人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得到支持与帮助的机会就越多,越能保持心理平衡。特别是青年学生,通过交往,获得友谊、支持和理解,得到内心的慰藉,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增强自我价值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与苦闷,宣泄愤怒、压抑与痛苦,减少孤独感、失落感。 存在问题 一、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 (一)自我认知偏差 自我认知是社会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自己对自己的外部行为情绪、态度、动机个性等内部特征的认知。 青年由于生理、心里发展的特点及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干扰,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不能正确、客观、全面认识自己,就会产生自我认知偏差。 1.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认知偏差中非常突出的个体心理。自卑心理来源于对自己不正确识和评价,过分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在 交往中表现为畏惧、退缩、逃避和缺乏自信,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有时产生一种失 落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可见自卑是影响交往的严重心理障碍,直接阻碍一个人 走向群体,去与其他人交往。 产生自卑心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评价是形成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他们认识自己时,通常都是建立在不正确的社会比较上,习 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自卑者在活动中对自己评价过低、在任何活 动之前,常有“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损害的倾向会使人不相信自己 的力量,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造成失败。而活动的失败恰恰验证了自我认 识和评价,从而强化了这种自我认识,增强了自卑感。二是内向性格形成自卑心理。 性格内向的人,多愁善感,谨慎有余,活泼不足,看到别人善于交往,自惭形秽,

大学生人际关系总结

大学生人际关系总结 《大学生人际关系总结》WTT为您整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篇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得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得 20XX级影编本一白娇娇来到四川传媒学院这个新环境,我们免不了要去适应它,才能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生活。首先,我们要学会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是孤独一人,人际交往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讲诉一下大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对此,我深有体会。一位阿拉伯哲人说的好:“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的。”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同学老师,我们应该怎样来把握关系的尺度呢?五湖四海的人,由陌生到熟悉,这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识是一种缘分,大家通过沟通接触,相互了解,相互认识来建起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之桥。也许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许是一个浅浅的微笑,都能是你被对方吸引,这就是所谓的人际交往因素。威廉·詹姆斯有言,“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人的不同情绪,心情舒畅或不愉快,只有积极与之交往,才能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

说到集体,就会想到个人,一个人不是孤独的,他需要朋友。朋友,是你身边值得信赖值得相信的人,班上的同学,寝室的室友,都是通过你的努力,结交到的人,学会信赖他们,就是朋友的肯定。可是毕竟人无完人,思想汇报专题每一个人都会有各自的一些缺点,经过长时间的相处,这些都会显现出来,要学会宽容,谅解他人,好的人际交流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度,创造和谐的氛围。我很开心,自己来到这个新环境,认识到许多新朋友,她们或许和我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可我们有相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前进方向,她们是我在这大学里要一起共度三年的人,我喜爱她们,真诚对待,相互理解,接纳,信任,将会使我们相处的更好。 所以对此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