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案例

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案例

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案例
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案例

第十六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章前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基础知识与技能

16.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

16.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是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不同标准划分后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标准不同,就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划体系。

1、根据范围和任务不同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土地适宜性和生产力,实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调整与分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它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权威性、动态性等性质。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指在总体规划控制下,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般可分为: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治理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为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继续和补充。

(3)土地利用内部规划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是微观土地规划,在单位内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的规划,或在土地划拨、调整或重划若干个土地使用之间的土地权属定界,或为某一个项目做出规划设计。土地利用内部规划,也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继续和深入,是对各项用地的具体安排,是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最末一级,通过它,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达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它以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各项用地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对各项用地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根据范围与规模的大小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土地规划)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

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并且对实现该优化组合在时间上和措施上做出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是利用和管理土地的手段和措施。

由单位和个人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微观经济范围内进行(农村、工厂等),主要内容是选择最佳的土地用途、空间布局和利用措施(如稻田养殖等)获得最佳经济效果,即所谓微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称企业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种规划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由部门(如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或通过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对全部土地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所谓宏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任务是控制、协调各类用地的矛盾,合理分配土地,以达到实现满足人类对土地的各种需求,又能充分合理地发挥土地的性能,以获得最佳的宏观经济效果,则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综合性。

3、根据规划时间、期限划分

长期规划(10年或以上);中期规划,属于过渡性规划,是长期规划的深化和补充,是由宏观向微观过渡的规划;短期规划,包括年度计划,是保证规划实施的具体年际用地指标。

4、根据空间范围划分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负责编制;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编制;地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区、流域区、地貌类型区、黄土高原区、行政区):由地区级人民政府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编制;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级人民政府编制。新《土地管理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16.1.2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类型及一般采用体系

为了便于编制规划和实施规划,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错综关系,上一级对下一级规划起到控制作用,而下一级规划对上一级规划存在反馈作用。同一层次不同单位和区域的规划之间存在着开放性互补关系。

1、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为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调控提高依据,它应该属于战略性、政策性规划。全国性规划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从促成全国的人口合理布局、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合理布局与经济均衡发展、食物的安全供给以及环境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地区,协调全局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关系,提高不同类型地区土地利用方向、目标、重点和土地利用政策。

2、省(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省(区)级行政区在我国区域范围都比较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都比较完整,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然属于政策规划的范畴,它的规划内容与全国性规划相近,但是它更强调区域土地供需总量的平衡,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重点地区和项目更加明确,土地利用政策的区域差异性更加明确具体。省级规划应协调好各地市间的用地关系,要根据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土地资源状况,提出各地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城市用地规模控制目标。省级规划内容应该是以文本为主,反映主要用地的控制指标,,辅之以反映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的重点地区和项目的示意图。

3、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其规划深度而言应该属于政策性规划范畴,它是由省级规划向县级规划过度层次,其基本内容应是在上级规划的控制下,结合区域规划的要求,在分析本地(市)的人口、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土地供需情况,提出土地供应的总量控制指标和确定本市(地)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地区和范围。市(地)规划作为一级比较大区域的规划,在分析土地的供需关系的同时,应重点从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与进程、区域城市体系的个城市的中心职能与分工方面研究,合理确定各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以及区域性骨干基础设施用地关系。

4、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型规划,重在定性、定量、定位的落实,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县级规划作为总量控制的最基本层级,其规划内容要具体,体现在定性、定量、定向、定位的要求,其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位,尤其对于城镇用地,不仅要有全县的城镇总规模控制,而且要有每一个城镇的控制指标。在土地开发、整治、保护层面上,县级规划具体确定重点项目的类型、时序、规模、和范围。在控制指标上,县级规划要改变过去指标的过细过全,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简化指标,可以考虑保留耕地保有量指标,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各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土地紫藤苑开发复垦指标和生态性、公益性的用地指标。

5、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于规划的最低层次,属于实施型规划,规划成果以规划图为主,为用地管理提供直接依据。乡(镇)规划的重点应是在县级规划总量控制与用途分区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土地用途编定、即各类用地的定量、定位落实到具体地段,并确定各类用途土地的具体要求和权限条件,为土地的用途管制提供直接的依据。

16.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知识

16.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级特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征主要是控制性、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控制性。

16.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规划总则

规划总则主要强调本规划的规划目的、规划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

2、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式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提供土地利用的基础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找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反映出的土地利用特点和土地利用问题,分析规划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清轻重缓急,提出规划要重点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基础上,拟定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

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以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系统的效益为最大目标,在一定的满足条件下将一定数量的土地分配到各用地部门,使得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安排,在空间上得到最佳落实。

5、土地利用布局

根据规划目标和用地方针,对各类用地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进行综合平衡,依据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和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方法,合理安排各类用地,调整用地的布局。为土地利用部门提高用地参考方案。

6、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通过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把规划目标、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及实施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规划的实施。

7、土地综合整治

通过对已利用土地的整理、复垦,对未利用土地开发,改善规划范围的土地利用环境条件和生态景观,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8、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根据实现土地利用目标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实施政策和措施,保障规划的顺利实现和落实。

16.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技术流程

16.3.1前期准备调研阶段

1、明确任务

明确规划任务和规划的范围,以指导后续规划项目的数量、内容和规划深度,以及规划的组织工作。

2、组织领导小组

规划领导小组有多层次、多学科、多方面的人才组成,应包括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决策人员,还要吸收综合经济部门和主要部门有关人员参加,主要有调研、咨询和统计三个工作小组构成。负责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规划编制工作。

3、收集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收集的资料有:①社会经济资料;②自然条件资料;③有关规划资料,如上一级规划、上一轮规划、城乡规划、农业规划、部门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报告和图件等;④野外实地调查资料

4、明确问题

明确规划范围和边界、规划性质、规划期限、规划目标和要求等。

16.3.2规划文本编制阶段

前期调研工作初步完成后,开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编制。

16.3.3审查论证与修改完善阶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图件初步完成后,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组组织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环保局、教育局、文物局等重要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召开联审会议,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进行了初步审查,经讨论后审查组原则同意通过初步审查,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规划修编技术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补充、完善。

16.3.4规划成果上报、审批及实施

依据联审会议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初步成果的审查修改意见,规划技术修编组认真的补充了相关资料,对规划文本、图件、用地方案进行了补充修改完善,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技术鉴定后,提请规划领导小组审评,然后由同级人民政府审议,审议修正后有同级人民政府行文上报有权审批的上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批上一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研究内容与技术

16.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方法

16.4.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与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指对一定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评价。采用的评价指标一般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等指标组成。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1)土地垦殖率(耕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土地利用率= (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3)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100)

(4)森林覆盖率=有林地/土地总面积*100%(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5)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地面积/用地总面*100%

(6)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7)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农村人口

(8)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总面积/城镇人口

(9)人均城矿用地=(城镇用地+采矿与独立用地)/城镇人口*100%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1)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2)单位耕地功率数=拖拉机年均在册功率数/耕地面积

(3)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此指标可按各类用地分别计算)

(4)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此指标可按照各类用地和按货币、实物、能量分别计算)

(5)单位用地产值率=土地产出价值/用地面积(此指标肯按照各类用地分别计算)(6)交通密度=交通线总长度/土地总面积*100%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1)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总人口(一般采用的单位:亩/人)

(2)单位播种面积=作物总产量/作物总播种面积

(3)粮食单产=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

(4)单位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5)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建设部门总产值/建设用地面积(此指标可按照城建、交通、水利等产业分别计算)

(6)地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用地(一般采用的单位是万元/公顷)

16.4.2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预测方法与评价

1、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一般包括规划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规划范围的经纬度、行政位置以及所辖范围)、自然条件(地貌、地形、气候、年降水量、年均温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单位农业总产值、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地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年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

2、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主要是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阻碍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按照科学、合理的发展进度对规划近期年、目标年的单位农业总产值、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地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年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等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拟定合理的值。

3、人口预测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是指对规划期末的总人口及其构成、人口布局的估算。人口预测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自然增长法、一元线性回归法。

(1)自然增长法

P=N(1+R)n+G

P=N(1+R)n

式中:P为规划目标年的总人口数,N为规划基础年的总人口数, r为规划期人口自然增长率,R为人口年均增长率,n为规划年限,G为人口机械增长数。

(2)一元线性回归法

应用该模型进行预测时,假定基期年以后的年份人口增长保持不变,其模型的标准是为 y=a+bx

式中:y为规划年人口数, a、b为系数, x为年份。案例如图16-1:

16.4.3土地需求预测方法与评价

土地需求预测是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预测规划期间各业用地的需求量和用地规模。它是对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类用地规模及其动态变化所做的测算,它为协调企业用地矛盾、进行土地供需平衡、编制土地利用方案提高了重要的依据。

1、农用地需求量预测

(1)耕地需求量预测

首先确定规划目标年各类农作物产品需求量和预测各类农作物耕地单产地的耕作制度求各类农作物的耕地需求量之和。然后结合各类农作物产品的需求量包括丹迪消费需求量和调出农产品量,可根据粮食或农业部门的规划确定。各类农作物的耕地单产,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平均增长法,回归预测法或增产因素法预测。耕地需求量的计算公式为:

耕地需求量=(规划人口数*人均粮食需求量*粮食自给率)/(粮食单产*粮经比)

(2)园地需求量

园地需求量一般是根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确定本地区内外市场对园地产品的需求量,在预测规划目标年各类园地单产水平的基础上,求出这些园地产品的用地需求量总和。园地产品的需求量包括本地区内需求量和向其他地区销售的商品量。园地产品的单产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征、树龄、经验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

(3)林地需求量

林地需求量的预测要以实现木材自给为前提。规划方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要有多少木材达到自给?生产这么多木材需要多少木材?这些林地能在多少年之后达到多少蓄积量?什么时候可能提供达到自给要求的年伐量?为了确定林业用地面积,需要计算平均单产、地方用材自给水平、主伐年龄和轮伐期、年伐量。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居民点、城镇建设用地、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1)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

常采用的居民点预测计算公式为:

Z=N*J

式中:Z代表规划目标年居民点用地面积,N代表规划目标人口数,J代表人均居民点用地指标。

表16-2 我国城市人均用地现状及规划指标(单位:平方米)

(2)城镇用地需求预测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加量=预测村镇总规模面积-村镇现状面积。

St=F/(1+ae-b)

其中式中:F——可见的用地的上限;

St ——t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3)独立工矿用地需求预测

独立工矿用地是指远离城镇,不在城镇范围的工业、企业和采矿用地。常用的预测方法如下:

Q=P/A –R

其中: Q——规划年独立工矿用地规模

P——规划年工业企业产值(万元)

A——规划年城镇内工业企业用地规模

R——规划年城镇内城镇内工业企业用地规模

(4)交通用地需求预测

交通建设用地包括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港口码头用地、民用机场用地等,各种用地特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预测方法,主要如下:

①铁路用地需求预测

∑=

n

i

i i

Q L

D

其中式中:Q——新增铁路用地总量(公顷);

Di——规划期内计划修建或改建的第i条铁路(米);

Li——规划期内计划修建或改建的第i条铁路的长度(千米); n——新修建或改建铁路的条数。

②公路用地需求预测

∑=

n

i

i iS

Q D

ω

式中:Q——规划年公路用地总量(公顷);

ωi——规划年第i等级的公路密度(千米/公顷)

Di——第i等级公路宽度(米);

S——区域土地总面积(公顷);

n——新修建或改建铁路的条数。

③港口码头用地需求预测

可根据规划年河运或者海运量确定港口个数规模和位置,并根据港口建设的有关技术要求计算规划年港口码头用地规模。

④民用机场用地需求预测

根据规划年航空发展要求,预测机场容量和规模机场占地规模。

(5)水利用地需求预测

将规划期内新修建或改建、扩建水利设施项目用地相加,同时分析规划期内将被废弃的水利设施,从而计算出规划期内水利设施净增减量,并预测出规划期末的水利设施用地的占地面积。水利设施项目包括水库、堤坝、水闸、电站、渠道等项目。其中水电站、水闸、属于点状工程,可按照设计占地规模计算;堤坝、渠道属线性工程,可根据设计标准,按照长度乘以宽度计算占地面积;水库属面状工程,可根据设计容量及水库淹没区的地形

情况,求取水库淹没面积。

3、生态用地需求量预测

生态用地需求量预测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

(1)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划定生态保护用地或不能用于建设的用地。

著名景观生态学家Haber提出10%急需法则:即在给定的区域自然单元之内,一般土地利用类型不能单一,至少10%-15%为它用或者自然保护区。在一个给定的自然单元内集约农业或城市土地利用中至少有平均10%的表面被自然植被或半自然区占据。它是允许足够的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存的一般设计原则。

(2)基于生态足迹测算各种具有生态生产力土地面积。

加拿大所属哥伦比亚大学威廉?雷斯(Willian Rees)教授及其学生维克内格(Mathis Wackernagel)教授首次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的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特定人口的资源消费和废弃物销纳所必需的生产土地面积,它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

生态足迹的单位是gha(globa hectare),即“全球性公顷”,并非通常的土地面积公顷(hectare),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hm2 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利用生态足迹指标可以判断需求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检验供给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的任务是计算各项消费所使用的gha为单位的土地,其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各类消费所使用的土地S i:

S i = C i / Y i=(P i + L i - E i) / Y i

式中:C i为i项消费总量;Y i为i类土地生产力;P i 为i项当地生产量;L i 为i

项消费的进口量;E i为i项消费出口量。

2)计算总土地占用

∑Si = S1+ S2 + S3+ S4 + S5 + S6

式中:S1为耕地;S2 为草地;S3 为建筑用地;S4为林地;S5为近海水域;S6为能源用地。

3)折算为生态足迹EF

EF=∑ S i * f i / P

式中:f i为各类土地的等量因子;P为人口。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为综合法和成分法。综合法(compound approach)即自上而下利用国家的数据归纳,而区域(自治省、直辖市)、行业、公司、学校、个人的生态足迹采用Simmons等创造的“成分法”(component approach)即自上而下利用当地数据。表16-3中可见,1999年全球平均每人的生态足迹是2.33gha,该年每人可提供的平均面积仅1.91 hm2,生态足迹的赤字没人为0.42 hm2。

表16-3 全球生态足迹(1999年)

资料来源:Wachernagel et al ,Tracking the ecological overshoot of human ecinomy, PNAS,2002

16.4.4土地供给预测方法与评价

1、土地供给的概念

土地供给分为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指大自然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的总量;土地经济供给是指土地自然供给中人类实际利用的部分。土地自然供给是

静态的,无弹性的;而自然供给是动态性的,有弹性的。土地供给弹性的大小在不同的土地利用上差异很大,如用作建筑基地的土地,其需求数量不多,而受自然条件(土壤、气候、地形等)的限制不甚严格,其经济供给的弹性就大,矿产地和某些特种农作物的栽培地,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严重,其经济供给弹性就小。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1)各种土地自然供给量,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和前提;(2)随着人类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的逐步提高,原来不能利用的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者原来利用不够经济的土地变为经济地利用,从而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3)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是原来不便利利用的土地变为可利用的土地,降低了成本,亦可增大土地经济供给;(4)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使该项利用的土地经济供给随之增加;(5)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变化促进土地利用方面的改变,从而影响各种土地经济供给的改变;(6)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化纤工业的发展,代替了部分棉布,直接影响棉田的经济供给。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主要途径:(1)开垦土地。开垦新的土地资源,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已利用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中的比重;(2)土地集约利用。在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提高,后备资源少的国家,增加土地经济供给可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动力和资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增加生产率;(3)土地经济集约。影响土地合理利用的障碍因素很多,必须清除这些障碍因素,才能保证土地得以充分合理和经济地利用。(4)刺激消费需求。(5)发展新型工业;(6)土地生产能力的保持。这条途径不仅保持土地资源的数量,还报纸其质量即土地生产能力,同时包括对土地资源的保养和培育,使之可持续利用。

2、土地利用潜力

(1)土地开发潜力

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手短,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的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求。土地开发分为狭义的土地开发和广义开发。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对未利用地的开垦,是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广义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开垦利用和对已利用土地追加投资和劳动,实施土地集约利用。

(2)土地复垦潜力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3)土地整理潜力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天、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综合措施。

16.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16.5.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实施情况评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实施情况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1)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含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耕地规模、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3)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与执行情况之比较;

(4)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实施情况评价;

(5)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实施的主要因素分析;

案例如表16-4

表16-4

16.5.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益评价主要内容有:(1)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效;(2)在社会发展方面的成效;(3)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成效;(4)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的成效;(5)规划的社会影响,包括公众对规划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内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是一个可操作性的规划,考核规划的完成情况应当也是可操作的。总的来说,可以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益评价的指标分为两大类:

(1)执行指标

执行指标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关键指标的落实完成情况以及反映违反规划时间的情况、违反规划事件的处置情况等指标。执行指标可以细分为三类:完成性指标、限制性指标、违反规划事件指标。

1)完成性指标指的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开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指标等等。这类指标要求规划执行者在规划期限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量。

2)限制性指标指的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求规划执行者不能超出某一限度的指标。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上限指标,如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城镇扩张规模;一种是下限指标,如基本农田保护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等。

3)违反事件指标是指规划实施过程中,反映违反规划事件的发生情况和对违反规划事件处置情况的指标,一般包括违法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处置率。

(2)效果指标

效果指标指的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也包括公众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认知程度。效果指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1)土地利用效率,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化水平以及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这类指标包括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土地垦殖率、主要地类实际利用率、牧草地载畜量、耕地复种指数、单位面积土地资金投入、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单位面积土地产值、城镇村人均用地和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等。

2)环境改善率,通过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变化、森林覆盖率、水土污染情况等指标,可以知道规划实施后的环境改善情况。

3)社会公众认知度,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可以得知社会公众对规划的了解程度,以及规划执行中的公众参与程度。

16.5.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问题和原因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国民经济发展提高起到了指导做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①没有实现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这重要是由于规划期间建设用地大量占用地基本农田的耕地。

②未实现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任务。规划期间由于建设占用、退耕还林、农民撂荒等原因造成耕地保有量的减少。

③规划期末建设用地总规模超出规划基期年预测的总规模。主要是由于基期年没有对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预测不足。

④补充耕地任务为完成。主要是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不够,以及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不足导致。

2、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及建议如下:

①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发证到户的政策。让每一块基本农田都有明确的保护主体,确实做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规划的坐落地、面积大小放样实施工程,确需改变项目的位置或者面积时,要严格按照程序审批批准。禁止乱占耕地、多占耕地。

③在规划编制阶段,要严格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历年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预测规划期间,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对建设用地需求的预测,合理布局分配上级下达的指标,尽量避免出现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过快导致的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同时避免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不足,导致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法阻碍。

④加强实地调查的力度,确保规划区域未利用的开发的潜力预测的准确性,合理的下达乡镇耕地补充任务。

3、是否要求修编的意见和理由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保证国家“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方针的有效手短。

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为依据,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

民经济计划目标最终落在合理土地利用上,为此,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效落实。

16.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16.6.1 各行政区划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性、省(区)、地(市)、县(市)、乡(镇)五级,

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必须以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耕地规模不得突破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相应指标;而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的量不得低于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从横向看,各行政区划间的规划自上而下起到控制和指导;而自下而上起到反馈作用;从纵向看,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本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

16.6.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

《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该条款为衔接协调“两规”关系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则和依据。

“两规”衔接三个重点是: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统计指标的衔接。由于“两规”在规划基数资料的统计数据来源、统计指标定义和统计方法有所不同造成“两规”的依据不同,因而规划的结果也不同。所以,“两规”在使用基础数据上必须达成一致;②城市体系规划的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中都包括城镇体系的规划,双方对城市规划体系规划不一致,是两者建设用地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③城市规模的确定与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在城市规模的确定上达成一致,是“两规”衔接的关键。

16.6.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生态规划的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与土地生态规划相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在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以土地生态规划的保护目标为依据,合理布局和安排建设用地,充分吸收林业、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16.6.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工业、交通、能源、水利等各类相关规划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工业、交通、能源、水利、农业、林业及环境保护等各类相关规划衔接。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了重大工业产业、交通、水利等涉及建设用地专项规划中提出的项目用地指标安排、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充分考虑了农业、林业等涉及农用地的相关规划提出的生产和保护目标,并充分吸纳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

案例分析与研究

16.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

16.7.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资料

1、土地利用规划图

这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的主要部分,是一张全面组织土地利用的总设计图。为了详细反映细部设计和便于工程施工的需要,经常还编制居民点规划图、各类工程规划设计图、如渠道纵横断面图、水道断面图、水工建筑物设计图等,以及单项规划图,如林业规划图、作物布局图、水土保持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书是至全部规划的文字说明,主要内容包括编制背景、编制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编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预测、基本农田优化方案、土地整治等。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其包括上级有关指示,如发展方向、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以及规划方案审查决议。有关的重要会议记录、协议、调查资料与图标。如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4、施工图及实施计划

施工图及实施计划包括规划涉及方案现场铺图所需要的施工图件,执行规划方案的总安排和逐年实施计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检测。

16.7.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实施

1、全面安排,远近结合

根据全面安排、逐步实现精神,处理好近期工程与远期工程的结合。对于需要多年实施的大型骨干工程,应做好分期实施计划,明确各年应完成的任务,并制定出保证完成任务应采取的措施。

2、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安排分期计划时,应根据本地区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主攻方向,抓住重点,全面安排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土方工程与建筑物的施工,使各项建设尽早地发挥效益。

3、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实施计划必须放在自己量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人力、物力、和负担能力妥善安排各项施工建设,是实施计划切实可行。

为了保证全面准确的实施方案,还要将实施计划列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具体的实施工作主要由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只有他们参加实施几乎的制定,才能保证实施方案得到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妥善处理建设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4、动态检测,完善规划

在实施规划过程中,不断发现制定规划方案的依据和有关参数变化,及时对原则规划方案进行符合规定程序的修改和完善。

16.7.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建立政府目标责任制

本规划经依法批准实施后,应将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控制指标作为平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的工作目标。人民政府要将经上级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控制指标,纳入本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

2、制定绩效考核体系

强化政府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责任。明确每届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具体目标和土地管理责任,实行政府领导实施规划目标责任制度,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本级行政区域内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和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负总责,明确考核目标,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3、强化土地用途管制

落实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各类土地利用活动都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加强土地整理和开发的管理,确保土地整理、开发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4、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依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细则,明确责任人,建立保护责任制。严格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闲置、荒芜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确因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须报国务院批准,并按“占一补一”原则,补划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

5、加强土地计划管理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形成土地利用规划的分期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阶段性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推进规划方案的有序实施。

6、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技术支撑体系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提升规划管理的技术手段,增强规划管理的时效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遥感监测、公众监督等手段,开展规划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收集规划执行情况信息,实现对规划实施的有效调控。

7、加强规划执行情况检查与评估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作为土地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执法检查,对违反规划及基本农田保护规

定等行为进行依法查处和公布,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价,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掌握规划实施的最新动态,随时了解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制定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的措施和应对策略。

8、加强规划宣传与公众监督

本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依法公示规划的主要内容。利用办理大厅、网络、电视媒体、报刊等方式主动向社会宣传规划的相关内容,让社会各阶层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重要性,自觉遵守、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社会各界、各部门和广大公众对依法用地、科学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认识,增强全民土地保护意识。设立违反规划用地举报制度,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规划的行为。建立规划的公开管理制度,包括公开规划内容,公开工作制度和办事程序,公开审批和审查用地结果、规划修改或调整情况、违反规划情况及处理结果,公开规划执行结果,便于公众及时了解和监督。

16.8 弹性规划方法、土地利用分布方法

通过对本轮规划的主要控制指标与采用指标的对比,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占耕地规模这三项指标都突破上级下达的指标,为了使本轮规划更加符合上一轮规划,可对该轮规划方案做局部的调整,调整如下:

(1)加大农村居民点、废弃工矿等建设用地的缩并整理力度。使得在规划范围内实现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平衡性。

(2)多补充耕地。用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多占耕地的指标

(3)多保基本农田多。补划的基本农田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以及不宜在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又难于定位的防火救灾、社会公益项目、村庄重要基础设施等独立建设项目占用的基本农田。

(4)扩展区的划定,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

16.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

16.9.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被定义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变化,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变化所进行的预测和评价,以及提出减缓环境变化的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LVPSEA)按照等级分为全国、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按照内容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LVOPSEA)、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LVSPSEA)、土地利用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LVPPSEA);按介入时机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回归性SEA、预测性SEA和检测性SEA.

良田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明(2014年修改)

苏仙区良田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明 (2014年修订版) 苏仙区良田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修改基础及修改原因 (1) 一、规划修改基础 (1) 二、规划修改原因 (2) 第二章规划修改指导思想与原则 (3) 一、规划修改指导思想 (3) 二、规划修改原则 (3) 第三章规划修改依据 (4) 一、法律法规 (4) 二、指导文件与技术标准 (4) 三、相关规划及经济社会资料 (4) 第四章规划修改简要过程 (5) 一、准备阶段 (5) 二、调查分析、研究阶段 (5) 三、规划成果征求意见阶段 (5) 四、规划成果审查、完善阶段 (5) 第五章规划修改目的和任务 (6) 一、规划修改目的 (6) 二、规划修改任务 (6) 第六章规划修改的主要内容 (7) 一、主要规划调控指标修改情况 (7) 二、土地利用调整结构的修改 (7) 三、耕地和基本农田目标和布局的修改 (7) 四、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修改 (8) 第七章规划修改相关问题说明 (8) 一、规划基期和规划期限的说明 (8) 二、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说明 (8) 第八章规划修改主要成果 (9) 一、修改后的规划文本 (9) 二、修改后的规划说明 (9) 三、修改后的规划图件 (9)

第一章修改基础及修改原因 《苏仙区良田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现行规划)由苏仙区良田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现行规划于2009年12月得到郴州市人民政府的批复实施。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苏仙区良田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规划说明及规划必备图件(1:10000)。 一、规划修改基础 (一)自然经济概况 良田镇地处郴州市南部,距郴州市23.00公里,为郴州市区西南部中心城镇,东面紧靠风景秀丽的五盖山林场,南与邓家塘乡和廖家湾乡相连,北面毗邻石盖塘镇和坳上镇,西与北湖区的江口乡相连。 良田镇境内属丘陵地型,地势由南往北逐渐降低,地貌以平原、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8℃,日照总时数为1614小时,无霜期290天以上。成土母质以红岩为主,兼有砂页岩、河流冲积物、第四纪红壤等。水资源缺乏,溪流少,水利条件较差,因田高水低,不能自流灌溉。 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呈南北向穿过,新建的厦成高速公路和武广高速铁路穿过其境,村级公路网络健全,给本镇的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到2012年底,全镇总人口24800人。 (二)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 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标准,根据地籍变更数据统计,2012年良田镇土地总规模8002.50公顷。其中:农用地7198.42公顷,占土地总规模的89.95%,建设用地637.33公顷,占土地总规模的7.96%,其他土地166.75公顷,占土地总规模的2.08%。各类用地占一级地类的和全镇土地比例如表1.1所示。表1.1 良田镇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单位:公顷、% (三)现行规划基本情况 1、现行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依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和上级规划的要求,良田镇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包括总量指标和增量指标的规划指标体系(表1.2)。

论述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论述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发表时间:2019-01-07T16:24:31.9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作者:王炳鑫叶希文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就成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杭州浙地土地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随着我国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就成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研究农村土地规划多年的实际经验,对农村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同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对农村土地规划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村土地规划;问题;改进措施 引言: 农村土地规划的本质是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规划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村土地规划进程的深入发展,也降低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我们应该对这些实际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使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从而推进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当前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规划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现在存在目的不明的情况。当前农村的土地规划大多以村庄合并的形式进行。村庄合并的土地规划的出发点在于节省出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也使农村居民得到更好的居住环境。然而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节省下来的土地被闲置,没有实际的规划用途。这样缺乏目的性的土地规划使农村土地规划的推进陷入了僵局和困境,也使土地资源在闲置时出现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农村土地规划目的性不够明确的问题造成了土地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的情况,既使农村的发展规划失去了根本依托,也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受到了明显阻碍。农村土地规划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土地规划与建设发展过于急躁,有关部门和相关建设单位存在着为了规划而规划,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仅降低了农村土地规划的合理性,也使农村土地规划违背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初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是未来几年我国农村土地规划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1]。 (二)农村土地规划的科学性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的整体土地规划仍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办法,这种办法既不能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土地规划改革的基本形势,也为农村土地规划的发展进程造成了一定阻碍。当前我们在农村土地规划中较长采用的方法为定性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指以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为基础,建立一系列的措施分析,进而建立严谨有效的规划方案,使土地规划能够符合相关标准的指标。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整体方案的制定缺乏一定的效率,从而降低了农村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农村土地规划一旦丧失科学性,就会导致整体规划的失稳,使土地规划无法顾全到农村整体的发展形势,导致了农村土地使用与发展与现实脱节。 (三)破坏了农村整体的生态环境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土地规划发展的大力推进,农村土地规划的相关方案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具体实行,也切实的达到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效果。然而在农村土地的规划中,整体规划大多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却忽略了土地规划与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结合的具体策略,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前土地规划改革发展的趋势,也影响到了我国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从长远角度上来讲,当前的农村规划建设无异于杀鸡取卵,破坏了农村的生态和谐,也使我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失去了具体依托[2]。 二、对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一)明确农村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农村土地规划缺乏足够的目的性是制约当前农村土地规划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在土地规划之前,对当地的文化以及人文理念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深入的了解,从而对节约下来的土地进行有效的规划。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对土地进行科学规划,保证土地能够符合当前我国的战略布局。规划设计中不单要体现出土地规划对土地节约的效力,同时也要保证土地资源能够物尽其用。通过引入工业建设以及相应民间资本的形式,加大对土地的招商引资,保证每一片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运用,从而减少土地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人口的收入,从而打造出更具时代发展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3]。 (二)提升土地规划方法的科学性 对农村进行土地规划的方法应该更具备科学性。我们应该改变当前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结合更多动态分析的方法,使农村的土地规划更能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规划前,我们应该对农村土地使用情况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研,并充分采集土地使用情况的数据信息,并将其制作成数据表格,以供后期设计使用时作为相关参考。通过土地使用情况数据信息的分析,将农村土地使用和变化的特质表现出来,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动态土地使用规划。农村土地规划方法中的数据特征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节奏,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土地使用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使相关施工人员和建设单位能够结合规划掌握农村建设脉搏,使农村土地规划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提升土地规划方法的科学性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的提升土地规划的可行性,从而使农村土地规划发展得到顺利进行。 (三)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土地规划 当前的土地规划中存在着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在规划时首先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在土地规划中要进行相关环境保护设施的建立。生态环境不仅与当代的发展密切相关,更是未来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在规划时,要加强对土地植被的破坏程度的数据分析,通过对植被破坏的数据分析在相关工程完工后进行植被的恢复;同时规划中建设的化工厂以及工业项目要建立相应的环保措施,工业污水要经过相应的处理才能允许排放,保证当地水资源不会因为土地规划而受到污染;规划中要妥善安置农村生态中的动植物,保证规划中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不会被破坏。近几年的土地开发已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应该对这些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建立有效的恢复措施,从而达到农村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局面,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土地规划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当前的生态环境,也使土地规划的效力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保证了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入部署[4]。 (四)完善土地规划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对于土地规划与土地管理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制度进行标准化的规范,然而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跨度极大,区间与区间之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2 5数据库结构定义4 6数据文件命名规则14 7数据交换格式16 8元数据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分类代码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3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信息元数据示例27 表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要素代码表2 表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信息要素分层、定义与属性关联表4 表3表格信息要素属性关联表5 表4行政区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Q)5 表5行政界线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JX)6 表6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GX)6 表7高程注记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GCZJD)6 表8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LTB)6

表9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XZDW)7 表10零星地类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LXDL)7 表11开发整理潜力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QL)8 表12开发整理规划区域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HQY)9 表13面状工程、线状工程、点状工程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C)9表14面状项目、线状项目、点状项目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XM)10表15注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ZJ)11 表1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属性表代码BG_BCGDPHB)11 表1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表(属性表代码BG_GHJGTZ)11 表1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表(属性表代码BG_GHZBFJ)12 表1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表(属性表代码WB_WBXX)12 表20界线类型代码表12 表21界线性质代码表13 表22等高线类型代码表13 表23权属性质代码表13 表24土地开发整理类型代码表13 表25比例尺代码表14 表26规划图类型代码表15 表2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编码16 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代码表18 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代码表20 前言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1Jan.,2012 第26卷第1期2012年1月收稿日期:2011-08-20 修稿日期:2011-12-22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住宅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技术研究”(2008BAJ08B03)。第一作者:徐保根(1963-),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E-mail:xubaogen@zufe.edu.cn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ypes i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t Village-level XUBao-gen,ZHAOJian-qiang,XUEJi-bin,GUHui-na,FANGAi-jun,DONGChuan-de(InstituteofRealEstate,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ssessthefeasibilityofruralresidentiallanduseinordertoprovidesufficientreferencesfor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and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Methodsusedincludedliteraturereview,expertconsultation,comparativeanalysis,andsumofweights.Theresultsindicatedthat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innewresettlementareascouldbedividedintothreebasicones,i.e.,urban-type,town-typeandcentral-villagetyp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thestructureoffarmers’employment,theeconomiccapacitiesoffarmers,villagecollectivesandthetownandcitythevillagelocates,etc.HuoyutangVillageandXichengVillageinYiwuweretheurban-type;HenggangvillageandBailianVillageinHaiyanwerethetown-typeruralresidentialareas.Itwasconcludedthattheindexsystemandmethodforthesuitabilityassessmentofruralresidentialareashadcertainvalueofapplicationandcouldguidethe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and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 Key words:landadminstration;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suitabilityassessment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徐保根,赵建强,薛继斌,顾慧娜,方爱军,董传德 (浙江财经学院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果: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可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民就业结构、农民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实力、村所在乡镇和县市的经济实力等;义乌市活鱼塘村和西澄村可建成城镇型农村居民点,海盐县横港村和百联村可建成集镇型农村居民点。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类型;适宜性评价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2)01-0027-05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电大农村行政管理专科《土地利用规划》形考作业答案

电大农村行政管理专科《土地利用规划》形考作业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参考答案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土地资源的特性:(1)面积的有限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3)整体性;(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5)多用途性;(6)社会性。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参考答案:是因为人口快速增长已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为了满足食物需求,人类将林地、草地、湿地等开垦为农田,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相当多的开垦耕地已成为不毛之地,人口的增加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等用地的要求也增加,大量肥沃良田正在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酸化、贫瘠化、污染等造成土地生物生产潜力降低或生物产品质量降低,大面积的耕地、林地、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高化肥、农药的投入,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同时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球食物的98%是陆地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生产不到2%,植物性食品占人类膳食的92%,而只占8%的动物性产品大部分也间接来自于植物性产品,这些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 参考答案: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因为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是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人口增加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其次是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使用要因地制宜; 第三,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土地生态系统; 第四,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 最后,是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要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就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

国土资源部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土资源部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重大决策,并明确要求“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不断加强,各地通过编制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维护了农民权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仍然面临建设布局散乱、用地粗放低效、公共设施缺乏、乡村风貌退化等问题。正在开展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也对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当前,迫切需要通过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细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统筹合理安排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要求。 各地区要充分认识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统一部署安排,积极研究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农村土地利用供给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为农村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好服务和保障。 二、扎实有效做好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一)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编制,引导村民委员会全程参与。 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整治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保护的地方,应当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其他地方要明确推进时间表,结合实际有序开展。 (二)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考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相关规划的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农村经济发展、耕地保护、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等各项用地;落实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明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具体地块;加强对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的管控,优先保障农村公益性设施用地、宅基地,合理控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提升农村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科学指导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遵循“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村路综合整治,发挥综合效益;强化对自然保护区、人文历史景观、地质遗迹、水源涵养地等的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村域内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规划期限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规划范围可结合当地实际,以一个村或数个村进行编制。规划基数以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和控制,进行补充调查确定。规划编制应当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充分运用遥感影像、信息化、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切实提高成果水平。鼓励大中专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青年志愿者,为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提供

当前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当前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土地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土地规划工作非常重要。在这当中,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进步、粮食产量的提高,所以,应当保证农村土地规划工作切实落实下去。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状况,分析现阶段农村土地规划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标签:农村土地规划;问题;措施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开始实施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使用,以及优化土地使用结构。但是,就目前农村土地规划的发展状况来说,还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需要我们积极予以解决,以此才能有效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效果和管理质量,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1、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特征 1.1有助于优化土地管理 农村土地规划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定位和产业选择,有效的土地管理有利于促进土地使用率、耕地和农用地保护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此外,还有助于对农村经济的调控,使得管理更加合理、有效。 1.2有助于盘活农村用地 农村土地规划有效结合新农村创建、城乡发展用地和农村综合用地,对于农村用地的调整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盘活了农村土地规划工作,还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做出贡献的同事,有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1.3有助于农村产业化发展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村级规划管理工作。所以,在农村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发展农村产业化经济以及其协调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规划过程中,要尽量防止土地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冲突,以此才能确保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2、现阶段农村土地规划遇到的困难 2.1缺少健全的管理系统 就目前农村土地规划来说,农村土地资源的使用还缺少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设置全方面的体系,少数地区虽然有规划但是还处于粗放型的状态。土地资源使用率低,导致整体规划不详尽;不健全的管理系统造成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 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 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 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 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 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 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岀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 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岀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岀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岀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岀量。 21.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土地(Land):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失控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第三章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各类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布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性质: (1)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2)长期性: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指导和控制(上下级规划)横向: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各部门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编制工作: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出现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张忠波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出现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张忠波 发表时间:2019-01-15T10:12:32.2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作者:张忠波 [导读] 农村土地的合理规划管理能够很好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黑龙江省时代国土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大庆分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 农村土地的合理规划管理能够很好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的土地使用率并不高,而合理的规划农村土地能够很好地保证我国农村土地的使用率,提升土地价值。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规划;改革措施 前言:本文论述了我国农村土地发展的现状以及土地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和短板,并从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我国的农村土地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的现状 1.1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率低 自尧舜始,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近年来随着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崛起,相比之下农耕产业高风险、低收益,农产品不仅价格低而且增收慢,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因而许多农民都将农村土地改作其他用途。大部分的土地被集体供销社进行保分而出卖或者是转作其他的用途,改变了原本农村土地用于耕作的性质。同时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将耕地申请宅基地,并且将其转变为国有的形式。但是由于国家对这些土地缺乏清晰的规划,宅基地的审批没有严格的管理,也没有相关的法规可循,造成了居民点分布分散、凌乱,另一方面,农村的攀比之风盛行,农民自建房占地面积远远超过所需要的使用面积,这就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土地的利用率不高的现状。 1.2 农村土地转让法律不健全 我国关于农村土地的规划和转让的法律很早就已经出台,但是根据规定,要改变具体的农村用地的性质是需要到相应的农村管理部门进行相关手续办理。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较多,而且农村的土地面积广阔导致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农民的知识水平以及文化程度都不够高,因此大部分的农民对土地都是进行简单的私有化处理,包括简单的私下交易后就进行土地的转让,并没有到相关的登记处进行法律登记等。这就是为什么非法转让农村土地的现象层出不穷,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而且影响到国家对农村土地的交易管理,给国家统计农村土地的实际情况,带来很大的麻烦和障碍。同时在进行相应的交易时,由于没有律师等专业人员的引导,双方没有全方位达成一致,导致后期在处理一些土地问题上产生纠纷,而由于交易时没有进行相关法律手续的办理,也就没有得到法律保障,导致问题最终难以顺利解决。这不仅损害了农民个人财产的所有权,而且影响了农村土地的合理化以及正规化的发展。 1.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不当 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规划体系并不完善,很多的农村土地资源都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农村土地管理部门的利用率并不高,而且大部分的规划部门分工并不明确,工作效率也不高,而且由于职能部门处于农村地区,很少缺乏政府的管理,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土地规划或者相关法权的明确规定,很难针对性有效的合力管理农村土地。此外由于规划部门的失职,很大部分的农村房屋整体的布局都十分的混乱,而且规划并不合理,导致建设的用地等大部分都是非法建设,而且农村土地随便开发,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并建设相应的建筑。大部分的农村土地建筑都属于非法建设,在日后还需要进行拆迁和整理,浪费更多的农村土地资源。 2.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的改革措施 2.1 提高农村土地管理部门的办事能力 如今我国的农村土地资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相关的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对此,政府应对农村土地的规划部门进行大力整改,对于那些执法力度不够且工作效率不高的部门进行整顿并加强监督,撤销那些可有可无又没有具体工作职能的部门。重新分配农村土地规划相关的各项工作,给每个部门落实好自身的职责,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工作任务,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定期对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并上报,以达到监察和督促的目的,从根本上掌握农村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效率。 此外,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农村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集中建设,从土地性质和土地功能上提升农村土地的使用价值。同时开展相关的城镇建设和农村的基础建设设施,包括养老院,学校以及医院等,利用公用的资金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地对农村土地进行科学的规划,确保农村土地的管理能够很好的落实,并且保障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2.2 严查农村土地转让行为 立法部门应完善农村土地转让的相关法规和指导,为土地转让提供一个法律范本和制度保障。而土地管理部门对于农村土地的功能和使用反馈,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及规划,落实到农村土地的具体使用途径和实际的用地情况,对于违反土地规划的用地以及非法建设的建筑,及时进行拆除,并对涉事人员进行处罚。同时还需要设立相应的有关农村土地权益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来保证农村土地的正确使用,还要对农民进行相应的普法教育,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使得农村土地转让及使用合法化,让土地规划朝着合理化、规范化发展、 2.3 提升农村规划水平 政府需要加大对于土地违法修建以及违法交易等案件的查处力度,通过对涉事人员以及违法建筑予以处理措施,包括对于非法修建的建筑进行强行的拆除,同时要对当事人进行相应的罚款和补办手续等。杜绝农民在农村土地使用过程当中的私下交易,以及缺乏法律签署和房产证权属等行为,同时还需要采用鼓励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地充分使用自己的土地;对于已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需要积极的鼓励,并且可以有充分的资金资助,使得他们可以对土地的使用性质形象的改造,包括耕作不同的农作物,或者是改变土地的使用范围和权限,防止农村土地出现荒废和丢弃等现象,对于无故荒废的土地,需要对当事人进行相应的警告和罚款,并且无偿的收回农村土地的使用权等措施,从多个层面上来控制土地的使用范围。 2.4 培养新型土地规划人才 培养新型的土地规划人才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对土地规划进行相应的合理改造。培养新型的人才主要是通过掌握各种的科学的管理办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 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 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 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 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 (一)实习内容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

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臵、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臵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 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 (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 (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内部进行分工与协调,但必须确保人人动手、全程参与实习! 五、本课程实习的考核方法与计分方式 本课程实习考核及计分方式由外业表现、内业表现及实习报告三部分综合而成。具体内容见附表(请各位同学妥善保存,以便任课老师在实习结束后评定成绩)。 王忠诚 2014/06/10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湖北仙桃市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布署,为有效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高村庄生产水平、加快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特制定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一、指导思想 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二十字方针;发挥国土资源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规划原则 (一)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 (二)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居民点布局,保持传统村庄建设风格;尊重农耕习惯和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节约用地,贯彻落实土地管理基本国策,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 (四)公众参与。发挥民主,公众参与,充分体现当地群众愿望。 (五)便于操作,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将规划工作做实做细,更好地指导实施。 (六)分步实施,分年度有计划实施规划,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三、规划依据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村镇建设规划; (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五)、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四、编制程序及相关要求 (一)规划期限及范围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15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规划期限内,重点作好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以行政村为单位。 (二)编制程序 1、准备工作 2、调查研究 3、确定规划目标 4、编制供选方案 5、规划协调 6、确定规划方案 7、上报审批 (三)编制单位和人员要求 1、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应在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编制。 2、承担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单位和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土地规划机构资质和人员资格认定的规定。 五、规划步骤与方法 (一)准备工作 1、组织准备 (1)县(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县(市)主要领导及有关负责人参加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组建规划队伍,确定工作方案,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审查规划方案,筹措编制经费等。 (2)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专班,负责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 2、技术准备 (1)组织技术培训,明确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2)准备技术工具,包括外业测绘、面积量算、制图等设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